- 【期末考点专项】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2 课外文言文阅读(测试)(原卷+解析) 试卷 7 次下载
- 【期末考点专项】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2 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 课件 6 次下载
- 【期末考点专项】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3 诗歌鉴赏(课件) 课件 8 次下载
- 【期末考点专项】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4 期末作文猜押——成长经历类(测试)(原卷+解析) 试卷 5 次下载
- 【期末考点专项】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4 记叙文写作高分模板(课件) 课件 6 次下载
【期末考点专项】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3 诗歌鉴赏(测试)(原卷+解析)
展开专题13:诗歌鉴赏(测试)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检测
(4分)(2022河南濮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2分)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之高。
B.第二句说,登上飞来峰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第三句中“不畏”表现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诗作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2.(2分)诗歌后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4分)(2022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2分)首联中“_____”一词表达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_____”字写出了农家殷勤待客的盛情。
4.(2分)请说说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了什么哲理。
(4分)(2022河南郑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登幽州台歌》和《泊秦淮》,完成小题。
【甲】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2分)两首诗都用到了典故:【甲】诗题中有“幽州台”,【乙】诗句中有“后庭花",请分别说出典故的内容及其在诗中有何深意。
6.(2分)这两首诗都属于怀古诗,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4分)(2022河南开封·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2分)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跟王维的《竹里馆》和杜牧的《泊秦淮》一样,都属于绝句。
B.这首诗深受建安风骨影响,刚劲质朴,意境宏阔,充溢着慷慨悲壮之气。
C.后两句中的“之”和“而”能延长停顿、舒缓语气,有助于抒发作者的感慨。
D.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登高远眺,思接千载,不禁涌起怀古伤今之情。
8.(2分)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4分)(2021春·河南郑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9.(2分)这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略写十年征战的情形?
10.(2分)本诗语言富有北方民歌特色,风格刚健质朴。请你从文中找出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
(4分)(2022广西南宁·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2分)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文中无“望”,却句句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朝至暮,结构巧妙,浑然天成。
B.本诗开篇设问,一问一答,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C.诗中颈联句写大自然把种种神奇秀丽的景致都集聚于泰山,南面北面明暗分明。
D.诗中五、六句由动景到静景,写诗人仰见山中云气升腾、飞鸟还林,内心激荡不已。
12.(2分)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充满了青年诗人的浪漫豪情,请说说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句的理解。
(4分)(2022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2分)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14.(2分)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2022广西钦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5.(2分)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望”字贯穿全篇,诗人先远望,见泰山全貌。感其雄伟阔大,再近看。见其神奇秀丽、巍峨高大,又凝望,感受开阔视野。
B.“昏”和“晓”两个天地是泰山“割”开的!“割”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灵动的活力。
C.泰山上层云涌现,变化多端,空中归鸟回旋,飞入山林。诗人凝望之全神贯注、浮想联翩,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D.诗人仰望泰山的壮丽美景,不禁产生了攀登的渴望。“会当”“凌”表现出了诗人登临泰山绝顶时昂扬向上、乐观自信的豪迈气概。
16.(2分)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大。试分析诗歌是怎样扣住“高大”二字进行描写的?
(4分)(2022河南许昌·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7.(2分)“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不畏”如何理解?请写出这两句诗蕴含的深刻哲理。
18.(2分)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4分)(2022广西河池·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9.(2分)这首诗前两句中的“____”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____”
20.(2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2022广西崇左·七年级统考期末)赏析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完成问题。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1.(2分)品读诗文,补全下表中的批注内容。
归类摘抄
批注
诗句
修辞
内容
主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__
22.(2分)下列各句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在探讨学问时,往往会出现扑朔迷离的情况,但只要锲而不舍,继续深究,便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天地。
B.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读一本好书,如攀登一座高峰。人到半山,固然也能欣赏到美景,但只有继续往上攀爬,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
C.疫情期间,社区志愿者小李不顾危险,不计较报酬,全力为小区百姓服务,尤其是为居家隔离的人送米、送菜,真当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风范。
D.“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经过艰苦努力,当前国内抗“疫”形势稳定向好,但全球扩散己成定局,面对疫情大考,我们要有与之长期斗争的心理准备。
(4分)(2022河南安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3.(2分)“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两个“笼”字好在哪里?
24.(2分)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2022陕西商洛·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25.(2分)末句的“放出”和“拦”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6.(2分)诗歌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4分)(2022江西上饶·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7.(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作者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B.诗人体物入微,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C.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尤其是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
D.“杨花榆荚无才思”,诗人极力嘲讽“无才思”的“杨花榆荚”没有其他花卉那般艳丽,不配在春天飘落。
28.(2分)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4分)(2022福建南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9.(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题目中“洛城”交代地点,“春夜”点出季节以及具体时间。
B.首句描写深夜时分,诗人难于成眠,忽闻笛声,触动诗人的情怀。
C.次句运用比喻手法,极写夜之静、笛之悠,反衬诗人悠闲的心境。
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的感受。
30.(2分)“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2022贵州贵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蔽月山房
(明)王阳明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31.(2分)创作此诗时,如果诗人从山房的窗户望出去,最可能看见的景物是( )
A.巍峨的山峰旁露出了半轮明月
B.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
C.浓密的林间闪烁着斑驳的月光
D.皎洁的月光映照着山间的白雾
32.(2分)本诗和《登飞来峰》都从山写起,但表达的哲理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2022贵州黔东南·七年级校考期末)金城北楼①
高 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④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 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在现今的兰州。②磻(pán)溪老:指姜太公吕尚。③体道:指体悟道理。④更:经历。
33.(2分)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
B.“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作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
C.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
D.尾联写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
34.(2分)诗歌颔联描写“急流”“残月”,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4分)(2022浙江绍兴·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辋川①六言(其五)
[唐]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
35.(2分)任选第一、二两句诗中的其中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
36.(2分)细读全诗,说说诗人向往怎样的生活。
(4分)(2022秋·江苏盐城·七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刘帅归蜀
危稹①
万水朝东弱水②西,先生③归去老峨眉。
人间那得楼千尺,望得峨眉山见时。
【注释】①危稹:南宋文学家。②弱水:古水名。③先生:指刘帅。
37.(2分)诗的三、四两句运用想象手法,请简要分析。
38.(2分)诗中的两个“水”和两个“峨眉”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4分)(2022四川眉山·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襄邑道中
陈与义〔宋代〕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提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释】这首诗作于公元1117年(政和七年),作者任满经襄邑入京,诗人此行是任开德府教授期满,入京待选时写下了这首即景抒怀诗。
39.(2分)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用“红”字形容“飞花”的颜色,这是“显色字”,诗中常用:但这里却用得很别致。
B.次句作者只用七个字既表现了绿榆夹岸的美景,又从路短与时长的对比中突出地赞美了一路顺风,而船中人的喜悦心情,也洋溢于字里行间。
C.三、四两句,通过仰卧看云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既遇顺风、风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
D.此诗通过对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表达了诗人这次远行,非常轻松畅快,心旷神怡。
40.(2分)“卧看满天云不动”与诗中哪句形成对照?请赏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
1.B 2.“站得高,看得远”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解析】1.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B.诗的第二句,“闻说”是听说,是想象之景,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所以“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的理解不恰当;
故选B。
2.考查诗句蕴含的哲理。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或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3. 莫笑 足 4.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锲而不舍,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或:人生在某一时刻,会陷入“疑无路”的困惑,但只要心存理想,永不灰心,就会看到“又一村”的景象。)
【解析】3.考查诗歌的理解。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4.考查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这句诗歌的意思,然后围绕意思来描绘画面,讲述哲理即可。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诗句中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从“疑无路”到“又一村”,既写出了山西村山峦重叠、水流曲折的自然美景,也表现出诗人由最初的紧张急迫到愉悦惊喜的心情,感到无路可走时,眼前却豁然开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后来的衍生义: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有很多困难、挫折,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只要坚定信念,锲而不舍,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参考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5.甲诗借“燕赵王筑黄金台招揽贤士”,表达渴望得到赏识的心愿。
乙诗运用曲笔,借歌曲《玉树后庭花》批判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知亡国恨的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 6.《登幽州台歌》通过作者登楼远眺,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和报国无门的孤寂悲凉之感。《泊秦淮》借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解析】5.考查理解诗歌典故。
结合【甲】诗题“登幽州台歌”分析,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传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可知,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在政治道路上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诗人借燕昭王在幽州台招纳天下贤士的典故,来表达自己渴望得到赏识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愿;
结合【乙】诗“隔江犹唱后庭花”分析,“后庭花”是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诗人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批判了那些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的官僚贵族。据此作答。
6.考查理解诗人情感主旨。
结合【甲】诗内容可知,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登台的感慨: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和报国无门的孤寂悲凉,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结合【乙】诗内容可知,诗人夜泊于秦淮,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表达了诗人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批判了那些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的官僚贵族。
7.A 8.①诗人遥想燕昭王筑幽州台招贤纳士,深感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②诗人置身苍茫宇宙之间,感觉到个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与孤独。
【解析】7.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在初唐时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并非“绝句”。
故选A。
8.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陈子昂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在随军征讨以及之后的为官生涯中都多次向上进言,都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联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生不逢时,满腹才华难以展现,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因此诗人“独怆然而涕下”,倍感凄凉的独自落泪。同时,联系“念天地之悠悠”可知,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作者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9.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弘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这种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疏远心理。 10.例:“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采用口语化的问答形式,刻画了木兰淡泊名利、眷念家乡,不便言明女儿身的心理,语言质朴而刚健有力。
【解析】9.考查文章主旨理解。
文章内容有详有略,可以使文本富于变化,结构疏密有致。联系文章主旨可知,作者本意并不是刻面木兰英勇杀敌的形象,而是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深明大义、不慕荣华、勤劳善良的品质以及保家卫国的热情。战争的过程与本文表达的中心关系不大,故采用略写的方法。而详写木兰的女儿情态。另外,作者对于战争持反面的态度,渴望过和平的生活,文章的详略安排也体现了这一点。
10.考查诗歌语言特点。
《木兰诗》 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来,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质朴清新;“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些诗句口语色彩明显,朴素平实,亲切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别有一番味道。起到突出思想、加重感情、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的效果。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木兰的征战生活,烘托战争的激烈,正是体现了诗歌粗犷豪放的风格,语言刚劲有力。
11.C 12.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不仅写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泰山的决心,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青年时代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解析】11.考查文学常识。
C.“颈联句”错,应为颔联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故选C。
12.考查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这两句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想要登上泰山之巅放眼四望的景象。“会当”意即“一定要”,“凌”意即“登上”。这里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它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3.自然风光 古朴风俗 14.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解析】13.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我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我的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描写了山村的绿树环绕,鲜花怒放之景,表现作者对乡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再次表现作者对淳朴民风的喜爱与赞美。
所以颔联写自然风光,颈联写古朴风俗。
14.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
这首诗是作者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洋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人陶醉于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15.D 16.诗歌紧扣“高大”二字进行描写,前六句写望中所见,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高大雄奇之美;后两句用众山的“低小”进一步反衬泰山之“高大”。
【解析】15.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辨析。
D.“表现出了诗人登临泰山绝顶时”有误,尾联写仰望泰山极顶,不禁产生了登岳的愿望。“会当”“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这是诗人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
故选D。
16.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
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大。这首诗扣住“高大”二字进行描写,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五、六句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这六句通过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高大雄奇、雄伟磅礴的景象;后两句用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
17.“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目光长远。 18.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后两句做铺垫(蓄势);后两句写“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抒发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是前两句的升华。
【解析】17.考查词句理解。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句意是“高瞻远瞩的人,不怕被浮云遮蔽住眼睛”,因此“不畏”是不害怕的意思。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哲理意义可分作两种:一种是自然哲理,身在最高层,就不惧浮云遮望眼,表达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自然理趣;另一种是人生哲理:人的眼界开阔了,境界高远了,就不会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表达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的人生哲理。
18.考查表现手法。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意思是:飞来峰顶有座高耸 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前两句是写景,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后两句做了铺垫(蓄势)。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是对前两句的升华。
19. 浩荡离愁(或离愁) 诗人的马鞭 20.借景(物)抒情(间接抒情),诗人抒发了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力(或:对理想和信念执著追求)的思想感情。
【解析】19.考查内容理解。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意为: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据此可知,“浩荡离愁”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诗人的马鞭。
20.考查诗句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为: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以落红自喻,表明自己辞官归隐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心态,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的融入了议论。诗人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表现了诗人面对困境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也形象、贴切表现了诗人愿意为后人、为国家未来化作“春泥”、奉献自己的美好情操。“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的追求。
21. 比喻 纷纷飘落的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它即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坚定信念及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22.C
【解析】21.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是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据此填空即可。
22.考查对古诗文名句内容的理解。
C.“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赞扬的是不随流俗,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不符合“社区志愿者小李不顾危险,不计较报酬,全力为小区百姓服务,尤其是为居家隔离的人送米、送菜”的语境;
故选C。
23.两个动词“笼”,将烟、月、水、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意对即可) 2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意对即可)
【解析】23.考查诗歌中字词的作用,首先要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分析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并结合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环境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游走的意态,创设出一种迷蒙冷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4.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分析诗人感情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两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写秦淮夜景,创设迷蒙冷寂的氛围。后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讽刺了权贵阶层不顾国家危亡而醉生梦死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25.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富有情趣。 26.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意近即可)
【解析】25.考查鉴赏诗歌词语的能力。
“一山放出一山拦”意思是一座山刚放过你,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放”“拦”等动词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表现力强,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26.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这首诗的意思是: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好比行走在群山的包围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出现阻拦去路。走入到崇山峻岭之中,你才从一重山里出来,可是又被另一重山拦住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明写登山的感受,实际上借助“行山路”这个意象,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人生哲理: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27.D 28.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答对意思即可)。
【解析】27.考查对诗歌的理解。D.“诗人极力嘲讽‘无才思’的‘杨花榆荚’没有其他花卉那般艳丽,不配在春天飘落”有误。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榆荚杨花虽然不美,但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作者对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是赞扬的。故选D。
28.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要发挥自己的想象。示例:一朵朵杨花迎着微风,漫天飞舞,好似白雪一般,随风飘荡。(答对意思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道随风飘洒,好似片片雪花。
29.C 30.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29.C.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意思是:它(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以动衬静,写诗人春夜未眠听笛声悠扬,衬托夜之寂静,反衬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反衬诗人悠闲的心境”表述有误;故选C。
30.考查表现手法及作者情感。“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意思是: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运用典故,写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绪,怀念起“故园”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31.A 32.《蔽月山房》表达的哲理是:距离远近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眼见不一定是真,眼界开阔才能接近事物本质,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登飞来峰》表达的哲理是:要站在更高的地方,视野才会更开阔,才能望到更远的地方。
【解析】31.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题干“如果诗人从山房的窗户望出去,最可能看见的景物”的提示,结合题目“蔽月山房”和诗句“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觉得月亮很小,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可知,巍峨的山峰旁露出了半轮明月。故选A。
32.考查思想感情。
《蔽月山房》诗意是: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说明了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 。表达的哲理是:距离远近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眼见不一定是真,眼界开阔才能接近事物本质,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登飞来峰》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表达的哲理是:要站在更高的地方,视野才会更开阔,才能望到更远的地方。
33.C 34.诗歌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急流”“残月”,从视听两个角度分别将其比作箭和弓,写出边塞特有的凄寒艰险,也暗示边塞战事紧张,为全诗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无穷之怨做了铺垫。
【解析】33.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C.选项“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有误。颈联“垂竿已羡磻溪老”这句借用典故,表明自己已经结束了无所作为的闲散生活,此次千里赴边,将要有所作为。诗人在回顾以往失意、困顿的生活时,吟味了“塞上翁’的典故,写诗人追思历史旧事,对人生际遇,祸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内心因不得志而郁结的愁思仍然溢于字里行间,而不是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
故选C。
34.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的作用。
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析意象用意。由颔联“声若箭”“势如弓”可知,运用了比喻手法,而且从听觉角度写水流的急,从视觉角度写月势的静,但用“弓”作比,极有塞外特色,有着一种磅礴的气势,再结合首联“满晴空”和“积水连山”可知,写出了塞外特有艰险;从“箭”和“弓”的喻体可知,写了水月之间仿佛满是刀枪剑戟,也暗示边塞战事紧张;再结合颈联写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可知,也在为后文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做铺垫;再联系尾联“至今羌笛怨无穷”可知,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愁怨。根据分析可得意象“急流”“残月”的用意。
35.示例一:第一句描绘了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
示例二:第二句描绘了远处的高山云雾缭绕,与天相接的地方正静静地挺立着一株枝繁叶茂的青松。 36.诗人向往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也向往如颜回和陶渊明那样安于清贫的宁静生活。
【解析】35.考查画面描绘。任选第一、二两句诗中的其中一句,结合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描绘即可。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意思是:远处山下横卧着的村庄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高高的原野尽头,与天相接的地方有一颗大树。
示例:我选一句。远处的山脚下隐藏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透过树木茂密的枝叶,能瞥见些许黛瓦灰墙,几缕炊烟正在村庄上方袅袅升起。
36.考查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诗人的追求。了解全诗内容,从前两句诗的“孤烟”“独树”“远村”“高原”渲染的氛围来看,这里毫无城市喧嚣繁华的景象,只有稀稀落落的村庄,突出了“闲净”“淡远”的特点,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是安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表现出诗人的生活追求,渴望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借此表达诗人对清贫、宁静生话的向往。
37.诗人想象自己如果登上千尺高楼就可以望见友人,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奈,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38.两个“水”和两个“峨眉”有意叠用,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也有助于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眷恋之情。
【解析】37.考查诗歌表现手法。“人间那得楼千尺,望得峨眉山见时”的意思是但愿人间有千尺高的楼阁,登上高楼,眼前就映现出青翠的峨眉山和您的英姿。他想象如果登上千尺高楼,就可以望到数千里外的峨眉山,望到他的友人。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奈,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38.考查词语作用。本诗大意是:万条河水都朝东流入大海,只有那古老的弱水向西流于洛地。先生此次归返西蜀故里,却是要终老于那遥远的名山峨眉。但愿人间有千尺高的楼阁,登上高楼,眼前就映现出青翠的峨眉山和您的英姿。
诗人是在江边送别这位好友;友人登舟而去,诗人久久伫立江头,对着那滚滚东流的万顷波涛,望着那缓缓西去的一片帆影。这一东一西的对比,使他不禁联想起那与“万水”流向相反的弱水。两个“水”字叠用,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眷恋之情。
第一个“峨眉”是先生所到之地,第二个“峨眉”是作者想象中看到的,两个“峨眉”有意叠用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据此综述即可。
39.B 40.与最后一句“不知云与我俱东”形成对照。动中见静,似静实动,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而且含有智慧和哲理,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解析】39.考查诗歌赏析。
B.根据“百里”可知路长。根据“半日”可知时短。本项“路短时长”有误。
故选B。
40.考查诗句赏析。
本诗后两句意为:躺卧在船上望着满天白云 ,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前后两句形成了对照。前句写云不动,后句与云与我俱动。诗人看两岸,飞花、榆堤,不断后移;看天上的“云”,却并未随之而动。作者明知船行甚速,如果天上的“云”真的不动,那么在“卧看”之时就应像“榆堤”那样不断后移。于是,作者恍然大悟:原来天上的云和自己一样朝东方前进。船上观景,看天上云彩是一种感受,看两岸花木又是另一番感受。感受的不同,反映了主体与客体的距离的不同:花木在近处,看去似飞动;白云太离远,观者未觉动。富有哲理与意趣。
【期末考点专项】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0 散文阅读(测试)(原卷+解析): 这是一份【期末考点专项】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0 散文阅读(测试)(原卷+解析),文件包含期末考点专项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0散文阅读测试解析版docx、期末考点专项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0散文阅读测试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考点专项】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09 小说阅读(测试)(原卷+解析): 这是一份【期末考点专项】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09 小说阅读(测试)(原卷+解析),文件包含期末考点专项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09小说阅读测试解析版docx、期末考点专项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09小说阅读测试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考点专项】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08 名句默写(测试)(原卷+解析): 这是一份【期末考点专项】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08 名句默写(测试)(原卷+解析),文件包含期末考点专项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08名句默写测试解析版docx、期末考点专项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08名句默写测试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