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资阳市乐至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资阳市乐至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2025届3月月考地理学科试卷
一、选择题(共60分)
世界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了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地区中,属于人口分布稠密区的是( )
A. 非洲地区 B. 东亚地区 C. 西亚地区 D. 南极地区
2. 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不是平原,而是高原和山地。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 B. 水源 C. 土壤 D. 气候
3. 我国人口分布可以分为东南和西北疏密悬殊的两部分,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此界线是( )
A. 漠河---腾冲线 B. 秦岭---淮河一线
C.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D. 黑河---腾冲线
近年来,在日本人口连续几年接近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东京都的人口数却一直保持着正增长状态。日本总务省的人口迁移报告(含外国人)显示,东京都2019~2021年净迁入人口数分别为8.3万、3.1万、0.5万人,2022年1月至5月累计净迁入人口约3.9万人,而总人口已达1400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东京都人口一直保持着正增长状态,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医疗 B. 教育 C. 经济 D. 地形
5. 近几年来东京都人口迁移状况带来的影响有( )
①住房资源紧张②经济发展停滞③就业环境改善④基础设施压力增大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6. 为应对现人口迁移状况,东京都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 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B. 完善社会养老体系
C. 严格控制城市房价上涨 D. 加强新城、卫星城建设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 根据“木桶效应”,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人、10000人、6000人、4500人,则该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 )
A. 8000人 B. 10000人 C. 6000人 D. 4500人
8.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市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180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宜居人口”最接近( )
A. 资源环境承载力 B. 人口合理容量
C. 最高人口数量 D. 最低人口数量
M县在制定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某个村实行生态搬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0. 搬迁后,该村适宜重点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是( )
A. 开采矿山 B. 放养牛羊 C. 种植棉花 D. 水上漂流
成都某中学开辟了一块荒地用于劳动实践课程。同学们在调查校园植被时,发现该处荒地自然生长的树木下方有落叶覆盖,杂草比较少,而紧邻树木周的区域,杂草丛生。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 树木下方杂草较少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水分条件差 B. 养分条件差 C. 光照条件差 D. 热量条件差
12. 该校园内自然生长的树木最可能是( )
A 热带雨林 B. 常绿阔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亚寒带针叶林
下图为“四种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中序号和地貌名称、外力作用的组合,正确的是( )
A. ①-蘑菇石-海水侵蚀 B. ②-溶洞-流水溶蚀
C. ③-冲积扇-流水侵蚀 D. ④-沙丘-风力搬运
1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①地貌:常见于我国东南沿海 B. ②地貌:岩石主要为花岗岩
C. ③地貌:只位于入海口处 D. ④地貌:主风向为从右到左
下图是某地冬日景观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片拍摄地点最可能是( )
A. 天津市 B. 重庆市 C. 湖南省 D. 海南省
16 图示区域自然特征( )
A. 土壤为贫瘠的紫色土壤 B.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C. 植被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D. 乔木植被叶片宽阔
下图为我国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中四河段中,流速最快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8. 图中山峰与②地的最大相对高度可能为( )
A. 299米 B. 349米 C. 399米 D. 449米
喀斯特地貌发育受石灰岩分布、地壳运动、气温和降水影响。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清澈而温暖的浅海环境。我国某地地表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等(如图),该地石灰岩形成于同一时期且厚度相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该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形区是( )
A. 云贵高原 B. 青藏高原 C. 黄土高原 D. 内蒙古高原
20. 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岩石、水文 B. 地形、植被 C. 土壤、地形 D. 气候、植被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下图是地球表面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甲、乙、丙依次对应的土层是( )
A. 淀积层、淋溶层、腐殖质层 B. 淋溶层、腐殖质层、淀积层
C 腐殖质层、淀积层、淋溶层 D. 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
22.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层的作用是( )
A. 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与养分状况 B. 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机质与腐殖质
C. 能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不断富集 D. 能加快所在地区母岩层的风化速度
23. 组成土壤的主要物质是( )
A. 矿物质、有机质、水分与空气 B. 矿物质、沉积岩、水分与空气
C. 矿物质、有机质、植被与空气 D. 沉积岩、动植物、水分与空气
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而各自然地理要素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图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下列关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越高,有机质含量越高
B. 温度越高,有机质含量越低
C. 南方红壤贫瘠是因为气温较高,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作用弱
D. 东北黑土肥沃是因为气温较低,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25. 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 光热条件太差 D. 水分条件太差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29.59°N,102,08°E,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图为地震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泸定县地震的发生,是由于( )
A. 地壳应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B. 地壳物质长期变质作用的结果
C. 地表物质长期沉积的结果 D. 地表岩层长期风化侵蚀的结果
27. 等震线是把地震对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而成的曲线,下列因素与等震线无关的是( )
A. 地震震级 B. 震源深度 C. 震中距 D. 地震时间
28. 一次大地震可能给当地带来的危害有( )
①基础设施破坏②连续性降水③人员伤亡④大风寒潮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化技术,不仅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国家防灾减灾部门,而且越来越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两颗卫星同时运行,每隔9天可以覆盖地球一次,说明遥感技术( )
A. 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B. 测量范围小且不精确
C. 手段多,获得信息少 D. 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
30. 遥感技术用于防灾减灾的具体监测内容包括( )
①旱情 ②水灾 ③森林火灾 ④山体滑坡移动速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二、综合题(共40分)
31. 下图为“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出,各地都有发生的气象灾害是____,此灾害发生在西南地区可诱发____等地质灾害;
(2)我国东部地区由于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____,易发生旱灾。其中____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3)台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____等,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比如带来适量____,缓解旱情。
32.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自然景观差异明显。宁夏硒砂瓜瓜田采用砂石覆盖,砂石中含有人体必需的锌、硒等微量元素。图a为中国局部区域图,图b为新月形沙丘景观图。
(1)乙地植被类型为____。
(2)甲地土壤有机质积累较多,是因为该地气候为____环境;宁夏硒砂瓜土壤中含有人体必需的锌、硒等微量元素,其主要形成因素为____。
(3)图b中沙丘最有可能分布在图a中甲、乙、丙三地中的____地,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____,它的迎风坡坡度较____(陡或缓);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风向大致____。
33. 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简述四川盆地人口密度大的自然原因。
(3)针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有人提出可以将东部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实现人口均匀分布。此做法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
高2025届3月月考地理学科试卷
一、选择题(共60分)
世界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了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地区中,属于人口分布稠密区的是( )
A. 非洲地区 B. 东亚地区 C. 西亚地区 D. 南极地区
2. 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不是平原,而是高原和山地。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 B. 水源 C. 土壤 D. 气候
3. 我国人口分布可以分为东南和西北疏密悬殊的两部分,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此界线是( )
A. 漠河---腾冲线 B. 秦岭---淮河一线
C.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D. 黑河---腾冲线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东亚地区气候适宜,地形比较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分布稠密,B正确;非洲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热,沙漠广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密度较小,A错误;西亚热带沙漠广布,水资源短缺,大部分地区不适宜人口居住,人口稀疏,C错误;南极地区终年酷寒,自然环境恶劣,没有常住人口分布,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热带多雨地区,平原气候湿热,蚊虫滋生,不利于人类生存,主要因素并非地形,A错误;高原和山地相较平原,气候较为凉爽,蚊虫少,更有利干人类生存,因此影响热带多雨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候,D正确;水源、土壤不是主要原因,BC错误。故选D。
3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胡焕庸线”以西以北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西北半壁人口稀疏,以东以南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季风气候显著,自然环境较好,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该线是以从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一线,A错误,D正确;秦岭--淮河一线呈东西走向,同时也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我国南方和北方分界线,与题意的“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不符合,BC错误。故选D。
【点睛】一般来说,高山、高原地区因土层贫瘠、交通不便,加上气候寒冷、风力较大等不利因素,人口较稀疏。但在热带多雨地区,海拔较低的地区往往因气候湿热,多蚊虫等原因而人口稀少,而高原、山地由于气候凉爽,也成为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
近年来,在日本人口连续几年接近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东京都的人口数却一直保持着正增长状态。日本总务省的人口迁移报告(含外国人)显示,东京都2019~2021年净迁入人口数分别为8.3万、3.1万、0.5万人,2022年1月至5月累计净迁入人口约3.9万人,而总人口已达1400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东京都人口一直保持着正增长状态,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医疗 B. 教育 C. 经济 D. 地形
5. 近几年来东京都人口迁移状况带来的影响有( )
①住房资源紧张②经济发展停滞③就业环境改善④基础设施压力增大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6. 为应对现人口迁移状况,东京都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 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B. 完善社会养老体系
C. 严格控制城市房价上涨 D. 加强新城、卫星城建设
【答案】4. C 5. B 6. D
【解析】
【4题详解】
东京都人口一直保持着正增长状态主要是因为该地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大量人口迁入,使得人口正增长,C正确;结合材料分析,东京都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人口迁入,医疗和教育水平主要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对人口迁移影响不大,AB错误;地形对人口增长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根据上题,近几年来东京都人口迁移以人口迁入为主,人口增加会导致住房资源紧张,①正确;迁入人口带来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②错误;劳动力增加,导致就业竞争压力加大,③错误;人口增加,基础设施压力加大,④正确。故选B。
【6题详解】
东京都现人口迁移以人口迁入为主,人口正增长,会导致交通拥堵、住房拥挤、环境压力和治安管理压力增大等城市病,加强新城、卫星城建设,可以分散城市职能,缓解人口迁入带来的以上城市病,D正确;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只能暂时缓解交通问题,且不能解决其他问题,A错误;迁入东京都的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会减轻人口老龄化,完善社会养老体系不是有效应对城市病的措施,B错误;严格控制城市房价上涨不能解决交通、住房、环境等问题,C错误。故选D。
【点睛】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讯发展;(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4)社会文化:文化教育、家庭和婚姻、宗教信仰。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 根据“木桶效应”,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人、10000人、6000人、4500人,则该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 )
A. 8000人 B. 10000人 C. 6000人 D. 4500人
8.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市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180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宜居人口”最接近( )
A. 资源环境承载力 B. 人口合理容量
C. 最高人口数量 D. 最低人口数量
【答案】7. D 8. B
【解析】
【7题详解】
由材料可得,四类要素测得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人、10000人、6000人、4500人,根据木桶理论,当地所承载的人口数量由某一要素的短板决定,因此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为4500人,D选项正确,其他选项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水平,同时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180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人们可以享受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故“宜居人口”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B正确,人口合理容量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A选项错误;最高人口数量应当是该地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相当于人口容量,C选项错误;最低人口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和一定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生产个消费活动的最低限度的人口数量,低于这个人口数量,生产的组织与分工及消费活动就要受到影响,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某一地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M县在制定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某个村实行生态搬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0. 搬迁后,该村适宜重点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是( )
A. 开采矿山 B. 放养牛羊 C. 种植棉花 D. 水上漂流
【答案】9. A 10. C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据图可知,在M县区域内,甲地附近有时令河,有水源,且绿洲面积大,数量多,环境承载力大,适合生态搬迁选址,故A正确;乙不在M县,丙绿洲面积小,丁附近是地质公园,且没有河流和绿洲,故BCD错。
【10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推断该区域气候干旱,多荒漠景观,河流为时令河,没有矿产信息,所以不适合开矿和水上漂流,放养牛羊会对草场产生破坏,加剧荒漠化,故ABD错;适合在绿洲上适当开垦土地、种植棉花,故C正确。
【点睛】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
成都某中学开辟了一块荒地用于劳动实践课程。同学们在调查校园植被时,发现该处荒地自然生长的树木下方有落叶覆盖,杂草比较少,而紧邻树木周的区域,杂草丛生。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 树木下方杂草较少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水分条件差 B. 养分条件差 C. 光照条件差 D. 热量条件差
12. 该校园内自然生长的树木最可能是( )
A. 热带雨林 B. 常绿阔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11. C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自然生长的树木下方有落叶覆盖,杂草比较少,而紧邻树木周围的区域,杂草丛生,说明不是树木抢夺了周围杂草的养分,最有可能是树冠和落叶遮蔽了阳光,使得树下的杂草生长不佳。故答案为C选项。故选C。
【12题详解】
结合材料,成都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应该是常绿阔叶林。故答案为B选项。故选B。
【点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如我国的长江流域、日本的南部和美国的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洲的东南部。常绿阔叶林分布地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在北半球,特别是在东亚,则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下图为“四种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中序号和地貌名称、外力作用的组合,正确的是( )
A. ①-蘑菇石-海水侵蚀 B. ②-溶洞-流水溶蚀
C. ③-冲积扇-流水侵蚀 D. ④-沙丘-风力搬运
1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①地貌:常见于我国东南沿海 B. ②地貌:岩石主要为花岗岩
C. ③地貌:只位于入海口处 D. ④地貌:主风向为从右到左
【答案】13. B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图示①为蘑菇石,是由风沙对岩石的磨蚀作用形成的,不是海水侵蚀,A错误;图示②是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主要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B正确;图示③为三角洲,是由于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不是流水侵蚀,C错误;图示④为沙丘,由风力堆积堆积作用形成,并不是风力搬运作用,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①地貌为风蚀蘑菇,多位于干旱地区,常见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A错误;②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岩石多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属于沉积岩,B错误;③地貌为河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或入湖口,C错误;④地貌为沙丘,沙丘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根据图示判断,其主风向为从右到左,D正确。故选D。
【点睛】沙丘是风沙流遇阻或风速减缓后堆积于地面的丘状沙地。是风积地貌的基本类型。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大河冲积平原或沿海平原的多沙地区,当风力盛行时,可以将沙搬远,就近堆积成为沙丘。迎风坡平缓而背风坡陡峭。风是从缓的一面吹过来。
下图是某地冬日景观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片拍摄地点最可能是( )
A. 天津市 B. 重庆市 C. 湖南省 D. 海南省
16. 图示区域自然特征( )
A. 土壤为贫瘠的紫色土壤 B.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C. 植被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D. 乔木植被叶片宽阔
【答案】15. A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图中的树木为落叶林,位于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风,四选项中,只有天津属于温带季风气候,A正确,BC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常绿林,BC错误;海南是热带季风气候,冬天不会落叶,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天津位于华北平原,地带性土壤为棕壤或褐色土,A错误;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B错误;植被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是热带雨林特征,C错误;乔木植被叶片宽阔,利于夏季蒸发水分,D正确,故选D。
【点睛】我国疆域辽阔,植被类型十分丰富。主要划分为8种: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高寒植被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一、东北针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二、西南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热带季雨林和雨林:主要分布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区。主要林区有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台湾省南部及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地区。
下图为我国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中四河段中,流速最快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8. 图中山峰与②地的最大相对高度可能为( )
A 299米 B. 349米 C. 399米 D. 449米
【答案】17. C 18. C
【解析】
【17题详解】
由图可知,①②③④四河段中,③处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大,地势最陡,因此流速最快,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题详解】
根据图中所示等高线数值可以推断出,等高距为50米(图中间隔两个等高距为100米) , 与山峰相邻的等高线数值为550米,山峰的高度范围为大于550米,小于600米,与②地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为200米和250米,故②地的高度范围为大于200米,小于250米,交叉相减得出两地相对高度范围大于300米、小于400米。相对高度的最大值,也就是说:相对高度的最大值无限接近400(但不能等于400),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两点相对高度的计算,第一步就是先确定两点的位置,第二步是求出两点的取值范围,第三步是根据两点的取值范围,交叉相减,求出两点相对高度的范围。
喀斯特地貌发育受石灰岩分布、地壳运动、气温和降水影响。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清澈而温暖的浅海环境。我国某地地表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等(如图),该地石灰岩形成于同一时期且厚度相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该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形区是( )
A. 云贵高原 B. 青藏高原 C. 黄土高原 D. 内蒙古高原
20. 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岩石、水文 B. 地形、植被 C. 土壤、地形 D. 气候、植被
【答案】19. A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我国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且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喀斯特地貌广布,A正确;青藏高原由于海拔较高,气温低,降水较少,主要以冰川地貌和风成地貌为主,B错误;黄土高原处于我国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渡区,主要以流水地貌和风成地貌为主,C错误;内蒙古高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以风成地貌为主,D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发育受石灰岩分布、地壳运动、气温和降水影响,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故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岩石、水文,A正确;地形、植被、土壤对喀斯特地貌形成影响小,BCD错误,故选A。
【点睛】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下图是地球表面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甲、乙、丙依次对应的土层是( )
A. 淀积层、淋溶层、腐殖质层 B. 淋溶层、腐殖质层、淀积层
C. 腐殖质层、淀积层、淋溶层 D. 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
22.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层的作用是( )
A. 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与养分状况 B. 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机质与腐殖质
C. 能使营养元素在土壤的表层不断富集 D. 能加快所在地区母岩层的风化速度
23. 组成土壤的主要物质是( )
A. 矿物质、有机质、水分与空气 B. 矿物质、沉积岩、水分与空气
C. 矿物质、有机质、植被与空气 D. 沉积岩、动植物、水分与空气
【答案】21. D 22. A 23. A
【解析】
【21题详解】
根据成熟土分层结构,甲为腐殖质层,乙为淋溶层,丙为淀积层,成土母质层,母岩层。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2题详解】
土壤是环境中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A正确;生物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机质与腐殖质,使得使得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BC错误;无论是温度还是微生物和雨水以及风速都能加快所在地区母岩层的风化速度,D错误。故选A。
【23题详解】
土壤是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有机体以及水分和空气等的混合体,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所以土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生物。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时间因素决定这土壤的发育程度。
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而各自然地理要素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图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下列关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越高,有机质含量越高
B. 温度越高,有机质含量越低
C. 南方红壤贫瘠是因为气温较高,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作用弱
D. 东北黑土肥沃是因为气温较低,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25. 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 光热条件太差 D. 水分条件太差
【答案】24. D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先增后减,AB错误;南方红壤贫瘠是因为气温较高,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作用强,有机质含量低,C错误; 东北黑土肥沃是因为气温较低,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作用弱,有利于有机质积累,D正确;故选D。
【25题详解】
陡峭的山坡上,坡度较大,地表疏松物质易被外力侵蚀搬运,同时地表疏松物质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落,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快,所以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 A 正确, B 错;不同位置的陡峭山坡光热水分条件不同, CD 错。故选 A 。
【点睛】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中国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夏秋多雨,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冬季漫长寒冷,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土质肥沃的黑土。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29.59°N,102,08°E,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图为地震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泸定县地震的发生,是由于( )
A. 地壳应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B. 地壳物质长期变质作用的结果
C. 地表物质长期沉积的结果 D. 地表岩层长期风化侵蚀的结果
27. 等震线是把地震对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而成的曲线,下列因素与等震线无关的是( )
A. 地震震级 B. 震源深度 C. 震中距 D. 地震时间
28. 一次大地震可能给当地带来的危害有( )
①基础设施破坏②连续性降水③人员伤亡④大风寒潮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26. A 27. D 28. D
【解析】
【26题详解】
该地地震的发生是地壳应力长期作用的结果,是累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承受的限度时,岩层发生突然错位或断裂,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在短时间内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产生地震。A正确。与变质作用关系不大,B错。地震与地球内力相关,并不是地表物质长期沉积或地表岩层长期风化侵蚀的结果,CD错。故选A。
【27题详解】
一般而言,地震的震级越大,震源深度越浅或离震中距越近,则对地面破坏程度越大,所以ABC选项均与等震线相关。地震时间与等震线无关。故选D。
【28题详解】
一次大的地震会导致当地的基础设施破坏,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①③正确。地震并不会产生连续性降水或大风寒潮,②④错。故选D。
【点睛】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化技术,不仅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国家防灾减灾部门,而且越来越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两颗卫星同时运行,每隔9天可以覆盖地球一次,说明遥感技术( )
A. 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B. 测量范围小且不精确
C. 手段多,获得信息少 D. 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
30. 遥感技术用于防灾减灾的具体监测内容包括( )
①旱情 ②水灾 ③森林火灾 ④山体滑坡移动速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29. D 30. A
【解析】
【29题详解】
由材料“每隔9天可以覆盖地球一次”可知遥感技术获得信息量大,测量范围大,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BC错,D对;材料无法体现遥感技术受地面条件限制情况,A不符合题意。故选D。
【30题详解】
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可以应用于台风、暴雨、洪涝、旱灾、森林大火等灾害的监测,用以监测灾害面积等,山体滑坡移动速度需要进行数据计算,要用GIS技术完成。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A对,BCD错。故选A。
【点睛】遥感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航空等平台上的遥测仪器把对地球表面实施感应遥测和资源管理的监视(如树木、草地、土壤、水、矿物、农家作物、鱼类和野生动物等的资源管理)结合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二、综合题(共40分)
31. 下图为“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出,各地都有发生的气象灾害是____,此灾害发生在西南地区可诱发____等地质灾害;
(2)我国东部地区由于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____,易发生旱灾。其中____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3)台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____等,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比如带来适量____,缓解旱情。
【答案】(1) ①. 暴雨 ②. 滑坡(泥石流)
(2) ①. 大 ②. 华北
(3) ①. 风暴潮 ②. 降水(降雨)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为背景,涉及气象灾害成因、分布、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课本知识掌握情况和地理实践力。
【小问1详解】
从图文信息可看出,各地均有暴雨气象灾害;西南地区由于多为山地地形,地势起伏较大且土质疏松,暴雨发生生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小问2详解】
我国东部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由于夏季风强弱变化剧烈,其带来的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较大,在夏季风弱的年份或季节,易发生旱灾;华北地区由于距海较远且夏季风一般在7、8月到达,降水量和降水时间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华北地区易遭受旱灾。
【小问3详解】
台风发生时,由于风力较大,会给沿海地区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等气象灾害。由于台风影响范围较广,且会带来大量降雨,因此会给遭受旱灾的地区带来降水,缓解旱情。
32.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自然景观差异明显。宁夏硒砂瓜瓜田采用砂石覆盖,砂石中含有人体必需的锌、硒等微量元素。图a为中国局部区域图,图b为新月形沙丘景观图。
(1)乙地植被类型为____。
(2)甲地土壤有机质积累较多,是因为该地气候为____环境;宁夏硒砂瓜土壤中含有人体必需的锌、硒等微量元素,其主要形成因素为____。
(3)图b中沙丘最有可能分布在图a中甲、乙、丙三地中的____地,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____,它的迎风坡坡度较____(陡或缓);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风向大致____。
【答案】(1)草原 (2) ①. 冷湿 ②. 成土母质
(3) ① 丙 ②. 风力堆积(风力沉积) ③. 缓 ④. 垂直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局部区域图和新月形沙丘景观图为材料设置3个小题,涉及植被类型、土壤形成因素、沙丘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从图中看,乙位于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为温带草原。
【小问2详解】
图中甲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冷湿,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土壤中有机质积累较多,为肥沃的黑土。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的性质,锌、硒等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小问3详解】
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地区,最可能分布我国新疆,图中丙地。图中沙丘为新月形沙丘,状如新月,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大致垂直。
33. 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简述四川盆地人口密度大的自然原因。
(3)针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有人提出可以将东部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实现人口均匀分布。此做法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
【答案】(1)人口分布不平衡,东南地区人口多,西北地区人口少;平原地区人口多,山地高原地区人口少。
(2)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不可行。 理由:西北地区气候恶劣;多高原、山地,平原面积小;土壤贫瘠:交通闭塞:人口容量小;若大量人口迁人,会导致生态破坏,人口容量降低。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为资料,涉及了人口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结合图例可判断我国各区域人口密度,读图可知,我国人口整体分布不平衡,从位置上来说,东南多西北少;从地形上来说,东部平原地区人口多,西部山地高原人口少。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四川盆地位于长江流域,加上降水较多,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地形为盆地地形,地势平坦;盆地内多紫色土,土壤肥沃。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人口容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部地区主要有高寒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恶劣;高原山地等山区面积大,平原面积小;土壤发育条件差,土壤贫瘠;再加上交通比较闭塞,使西部地区人口容量较小。如果人口大量迁入西部,会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口容量会降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资阳市乐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主观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资阳市乐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资阳市乐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