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04-【冲刺抢分】2023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全国乙卷)(解析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435226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卷04-【冲刺抢分】2023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全国乙卷)(解析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435226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卷04-【冲刺抢分】2023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全国乙卷)(解析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435226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冲刺抢分】2023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
卷04-【冲刺抢分】2023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全国乙卷)(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卷04-【冲刺抢分】2023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全国乙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冲刺抢分】2023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全国乙卷)
高三生物
(考试时间:45分钟 试卷满分:9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信阳毛尖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因其成品紧密如尖故名毛尖。成品茶纯净清澈、香味持久,其中含有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因、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泡茶时各种营养成分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B.茶树细胞叶绿体含有的色素中叶绿素a的含量最高
C.茶叶中的维生素D属于脂质,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橙黄色
D.成品茶叶中不含自由水,含有的氨基酸都是必需氨基酸
【答案】B
【分析】在叶绿体色素中,有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四种色素,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叶绿素a,其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详解】A、制茶过程中,茶叶细胞已经被杀死,细胞膜已经失去活性,没有选择透过性,泡茶时细胞中的物质可以自由进出细胞,A错误;
B、茶树细胞叶绿体含有的色素有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四种色素,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叶绿素a,B正确;
C、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维生素D属于脂质中的固醇,不能被苏丹Ⅲ染色,C错误;
D、成品茶中不含自由水,含有的氨基酸中有必需氨基酸,也有非必需氨基酸,D错误。
故选B。
2、科学研究表明,恶性黑色素细胞(皮肤中产生黑色素的细胞)的增殖与端粒酶、三肽基肽酶1(TPP1)有关。TPP1基因和端粒酶基因的突变协同延长了染色体末端(端粒)的保护帽,阻止了正常的复制性衰老过程。复制性衰老使细胞在每一个复制周期中衰老,最终因端粒缩短而死亡。端粒缩短是细胞衰老的标志,但端粒过长则与细胞癌变有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PP1基因和端粒酶基因属于原癌基因
B.端粒可保护染色体,防止染色体被分解
C.衰老细胞中染色体的端粒比较短
D.癌细胞能无限增殖,则端粒可无限延长
【答案】D
【分析】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细胞癌变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有关,癌细胞具有的特征有: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易在体内分散转移。
【详解】A、由题意可知,恶性黑色素细胞的增殖与端粒酶基因、TPP1基因的表达有关,说明TPP1基因和端粒酶基因属于原癌基因,A正确;
B、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是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故端粒可保护染色体,防止染色体被分解,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复制性衰老使细胞在每一个复制周期中衰老,最终因端粒缩短而死亡”可知,衰老细胞中染色体的端粒比较短,C正确;
D、癌细胞能无限增殖,说明端粒酶的活性可能高于正常细胞,但端粒不一定能无限延长,D错误。
故选D。
3、亨廷顿病(HD)是一种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因是患者第四号染色体上的HUNTINCTON基因发生变异,异常蛋白质在细胞内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大分子团,在脑中积聚,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患者一般在中年发病,表现为舞蹈样动作,逐渐丧失说话、行动、思考和吞咽的能力,最终导致死亡。如图为甲乙两个有亨廷顿病患者的家系图,已知:I2与I3为亲兄妹,他们的母亲也患病;I1和I4都不含致病基因;第三代都为青少年。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Ⅲ2长大后与不携带该致病基因的正常女性婚配,后代患病的概率为1/2
B.该病的致病原理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亨廷顿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病致病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
D.神经细胞的数量很多,可以通过特异性杀死神经系统病变细胞对亨廷顿病进行有效治疗
【答案】C
【分析】1、看家系图中,判断显隐性关系,由于没有“无中生有”或“有中生无”,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需要一一推断。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伴X显性遗传或伴X遗传,Ⅱ3的致病基因来自它的母亲,可是I1含致病基因,与题意不符排除,因此享延顿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详解】A、该病若为伴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Ⅱ3的致病基因来自它的母亲,由于I1不含致病基因,排除伴X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此该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病致病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Ⅱ3为杂合子,可用Aa表示,II4基因型为aa,Ⅲ2基因型为aa,不含致病基因的正常女性基因型为aa,两者婚配所生子女患病的概率为0,A错误;C正确;
B、该病的致病原理是患者第四号染色体上的HUNTINCTON基因发生变异,异常蛋白质在细胞内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大分子团,在脑中积聚,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错误;
D、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成年人一般不能进行分裂、分化形成,因此杀死神经系统病变细胞会使神经细胞数量减少,不能作为治疗亨廷顿病的有效手段,D错误。
故选C。
4、常绿引蝶植物马利筋体内白色汁液中含有一种叫强心苷的剧毒物质,对鸟兽有毒而不被其食用。马利筋的花、叶可吸引桦斑蝶前来产卵,卵孵化出的幼虫能吸食叶中白色汁液至成年,毒素不断在桦斑蝶体内聚积并散发出某种气味,以抵御天敌的捕食。据此无法推断( )
A.马利筋通过产生毒素进行自我保护,降低自身被捕食概率
B.桦斑蝶可以抵御强心苷的毒性从而增强自身的种间竞争力
C.生活在同一区域与桦斑蝶体色、体型相似的其他蝶类会因此受害
D.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马利筋和桦斑蝶均被选择出了适应性变异
【答案】C
【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详解】A、马利筋含有强心苷对鸟兽有毒,故鸟兽一般不食用,这是马利筋的一种自我保护,可降低自身被捕食概率,A正确;
B、强心苷对鸟兽有毒,但桦斑蝶却可以食用并将强心苷贮存于身体组织中,通过散发某种气味,以抵御天敌的捕食,说明桦斑蝶可以抵御强心苷的毒性,从而增强自身种间竞争力,B正确;
C、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其他蝶类由于与桦斑蝶体色、体型相似,使具有拟态现象的其他蝶类也能减少被鸟类捕食的可能,C错误;
D、马利筋和桦斑蝶在生存斗争中发生了协同进化,并已形成了适应性变异,D正确。
故选C。
5、胺鲜酯(DA-6)是一种具有广谱和突破性效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能提高植物过氧化物酶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能使叶片变绿,促进植物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促进根系的发育。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A-6可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有利于光合作用
B.DA-6不直接参与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C.在促进细胞伸长方面,DA-6与赤霉素具有协同作用
D.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起促进作用的植物激素类似物
【答案】D
【分析】赤霉素能显著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茎秆生长;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植物生长,抑制种子萌发,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有催熟果实的作用,可以在植物体多个器官合成。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胺鲜酯能提高植物过氧化物酶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能使叶片变绿,故推测DA-6可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从而有利于光合作用,A正确;
B、胺鲜酯(DA-6)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不直接参与代谢,也不提供能量,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B正确;
C、分析题意可知,DA-6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伸长,而赤霉素能显著促进细胞伸长,故在促进细胞伸长方面,DA-6与赤霉素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
D、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一类物质,作用不一定是促进,可能是抑制,D错误。
故选D。
6、生态学上“边缘效应”指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的过渡地带内单位面积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相邻群落会有所增加的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边缘效应”会使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均有增加
B.“边缘效应”会使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恢复力稳定性
C.发生“边缘效应”的群落过渡地带可能会有共同的物种
D.发生“边缘效应”的群落过渡地带群落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均较为明显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分增多,营养结构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也越强。
【详解】A、结合题干信息““边缘效应”指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的过渡地带内单位面积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相邻群落会有所增加的现象”可知“边缘效应”会使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均有增加,A正确;
B、边缘效应下,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中的组分增多,食物网更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增高,恢复力稳定性降低,B错误;
C、两个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相邻的过渡地带,生物种类繁多,作为过渡地带,可能会有共同的物种,C正确;
D、发生边缘效应的群落过渡地带,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均增加,各个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的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加明显,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54分,第29~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7~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9分。
29、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人员用水稻幼苗和完全培养液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无关变量包括__________(答三点)。
(2)由图分析,35℃时水稻幼苗的真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在稻田中使用农家肥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3)若给水稻提供含18O的氧气,在适宜条件下,水稻光合作用的产物中__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出现18O的有机物,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
【答案】(1)水稻幼苗的大小、生理状况、培养液的用量、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空气湿度等
(2) 真光合速率是呼吸速率的两倍 农家肥中的有机物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为植物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 可能 18O2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生成H218O,H218O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生成C18O2,C18O2参与暗反应生成(CH218O)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光能、传递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于水的光解生成[H]和氧气,另一部分光能用于合成ATP;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的作用下被还原,进而合成有机物。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环境因素主要有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
【详解】(1)图中横轴为温度,光下氧气的释放速率代表的是经光合速率,黑暗中二氧化碳的释放速率是呼吸速率,因此本实验研究的是温度对呼吸速率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本实验的无关变量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光照强度和水稻的生长状况和品种等。
(2)由图可知,35℃时水稻幼苗的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而真光合速率是呼吸速率和净光合速率之和,即该条件下,水稻的真光合速率是呼吸速率的两倍。在稻田中使用农家肥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农家肥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其中无机盐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二氧化碳能被植物用于光合作用,因而有利于植物生长,进而提高了产量,另一方面,微生物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有利于根系的有氧呼吸,促进了无机盐的吸收。
(3)若给水稻提供含18O的氧气,则氧气首先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生成水,而后水一方面用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18O2,另一方面水会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二氧化碳,而后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产生带有标记的有机物,即在适宜条件下,水稻光合作用的产物中可能出现18O的有机物,其元素走向为18O2→H218O→C18O2→C3→CH218O。
30、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激活免疫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2021年我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证明使用中医针灸的现代化模式,电针刺小鼠后肢的足三里穴位,可在细菌多糖(LPS)引起的炎症反应中发挥抗炎作用。电针刺激“足三里”位置时,通过迷走神经一肾上腺轴,激活免疫细胞,进而发挥抗炎作用。发生炎症反应后,人体也可以通过稳态调节机制,缓解炎症反应,部分机理如图。请回答:
(1)由图可知,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
(2)炎症细胞因子经______运输,刺激下丘脑释放物质a(中文名称)______增多,最终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这种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分层调控,称为______调节。
(3)研究表明,艾滋病患者机体缓解炎症反应症状的能力会明显降低,据图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4)临床发现,若患者血钙含量偏高,针灸抗炎疗效甚微。已知细胞外对存在“膜屏障作用”(即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减少),试分析其原因______。
【答案】(1)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2) 体液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分级
(3)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机体T细胞含量下降,乙酰胆碱分泌减少,从而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
(4)血钙过高使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导致迷走神经支配肾上腺细胞分泌抗炎症因子的功能降低。
【分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反馈调节是激素分泌调节的一种普遍规律,其中主要为负反馈调节。一般来说,当血液中某种激素的含量超过一定的水平或受其控制的某种物质在血液中超过一定浓度时,通过负反馈调节可抑制这一内分泌腺的活动,使其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减少;反之当该激素或受激素控制的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低于某一水平时,则负反馈作用降低,该激素的分泌就增加。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经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分层调控,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详解】(1)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2)炎症细胞因子能够刺激下丘脑释放物质a增多,意味着炎症细胞因子这种物质可以到达并作用于下丘脑,即炎症细胞因子可以通过体液进行运输;物质a由下丘脑释放,最终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故物质a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这种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3)艾滋病患者机体因艾滋病病毒攻击其T细胞,导致机体的细胞免疫丧失以及体液免疫大大下降从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故艾滋病患者机体缓解炎症反应的症状的能力会明显降低,结合题图(图中可以看出:T细胞具有分泌乙酰胆碱从而抑制吞噬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机体T细胞含量下降,乙酰胆碱分泌减少,从而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
(4)细胞外 Ca2+ 对 Na+ 存在“膜屏障作用”(即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减少),若患者血钙含量偏高,导致Na+内流减少,影响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从而导致迷走神经支配肾上腺细胞分泌抗炎症因子的功能降低,针灸效果甚微。
3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科学研究、合理利用和治理是保护黄河生态系统的良策。
(1)由岸边到河流中心地带分布着各种生物,体现了群落的_____结构,通过用_____法调查岸边某植物的种群密度,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小动物的_____,从而衡量岸边生态系统的保护情况。
(2)图是与黄河有关的食物网,其中鲶鱼占第_____营养级,鲶鱼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若要提高其产量,据图分析,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回答一点即可)。
(3)人类活动常会使黄河受到轻微污染,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_____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这说明黄河生态系统具有_____的能力。
(4)岸边化工厂一次性排放大量污水,导致鱼类大量死亡。相关部门阻止污水排放后,该地生态系统又恢复到了“青山绿水”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性。
【答案】(1) 水平 样方法 丰富度
(2) 二、三 减少螺、鲫鱼和鸭的数量
(3) 微生物 一定的自我调节
(4)抵抗力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某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定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1)水平结构是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由岸边到河流中心地带分布着各种生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所用方法是样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土壤小动物的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丰富度。
(2)据图可知,在食物链水生植物→鲶鱼→鸭、水生植物→鲫鱼→鲶鱼→鸭等食物链中,鲶鱼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为提高鲶鱼的产量,可减少螺和鲫鱼的数量,使水生植物的能量更多流向鲶鱼,并减少鸭的数量,避免其过度捕食。
(3)黄河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草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4)抵抗力稳定性是指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岸边化工厂一次性排放大量污水,导致鱼类大量死亡。相关部门阻止污水排放后,该地生态系统又恢复到了“青山绿水”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32、类黄酮在植物应答各种环境胁迫和种皮发育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具有耐高盐特性的拟南芥,筛选获得1个透明种皮拟南芥突变体。与野生型拟南芥(不耐高盐褐色种皮)相比,突变体成熟的种子颜色为黄色,其种皮性状由5号染色体上隐性的单基因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拟南芥黄色种子出现的原因是5号染色体上A基因的碱基C变为T,使得甘氨酸突变为谷氨酸。这种变异类型的本质是_________。类黄酮合成的关键酶(查尔酮合酶)由基因A控制,说明基因A对种皮表现型的控制是通过__________实现的。
(2)正常情况下,植物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以_________为基数成倍存在,如拟南芥(2n=10)。若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则会出现非整倍体,这是由于细胞中_________导致,如拟南芥5号染色体多一条称为5号染色体三体。现有不耐高盐(显性)的拟南芥三体(5号染色体多一条)纯合子、耐高盐的二倍体突变体。请你利用最简单的方法,设计实验确定耐高盐基因是否也位于5号染色体上:
①实验方案:__________,统计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
②预期结果及结论:若F2表现型及比例均为__________,则耐高盐基因不位于5号染色体上;若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则耐高盐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
【答案】(1) 基因突变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 一套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或染色体组) 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不耐高盐的拟南芥三体纯合子和耐高盐的二倍体突变体进行杂交得F1,将F1进行自交得F2 不耐高盐∶耐高盐=3:1 不耐高盐∶耐高盐=36∶5
【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表现为如下特点:普遍性:基因突变是普遍存在的;随机性: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性: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低频性:对于一个基因来说,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多害少益性:大多数突变是有害的。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以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一套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为基数成倍地增加或成套地减少。
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详解】(1)5号染色体上A基因的碱基C变为T,这是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这种变异类型的本质是基因突变。
基因A控制类黄酮合成的关键酶,体现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在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两两成对的,也就是说含有两套非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是以一套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为基数成倍存在。
若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会出现非整倍体。
实验方案:将不耐高盐的拟南芥三体纯合子和耐高盐的二倍体突变体进行杂交得F1,将F1进行自交得F2。
根据题目信息,控制不耐高盐和耐高盐的基因分别用A和a表示,如果耐高盐基因不位于5号染色体上,将不耐高盐的拟南芥三体纯合子(AA)和耐高盐的二倍体突变体(aa)进行杂交,得F1(Aa),将F1进行自交得F2,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F2表现型及比例均为不耐高盐∶耐高盐=3∶1。
如果耐高盐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将不耐高盐的拟南芥三体纯合子(AAA)和耐高盐的二倍体突变体(aa)进行杂交,F1为1/2Aa,1/2AAa,F1自交得F2不耐盐:耐盐=36:5。若选F1的三体自交,后代为不耐盐:耐盐=35:1。该实验也能测交的方法,但是自交是最简单的方法。
(二)选考题:共15分。
37.[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啤酒的酿造过程中除了产生乙醇外,也产生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氨基甲酸乙酯(EC),EC主要由尿素与乙醇反应形成。如图是啤酒酿制工艺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加入的菌种①是_______,工艺②是______(填“消毒”或“灭菌”),采用工艺②的目的是____。
(2)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_____指示剂,若指示剂变红,可以初步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尿素分解菌产生的____可用于降解啤酒中的尿素,该酶固定化后稳定性和利用效率提高,固定化方法有______(答出两种即可)。
(3)某公司开发了一种新的啤酒产品,发现EC含量超标。依据上述信息简要写出利用尿素分解菌降低该啤酒中EC含量的思路______。
【答案】(1) 酵母菌 消毒 杀死啤酒中的大多数微生物,延长它的保存期
(2) 酚红 脲酶 化学结合法、物理吸附法和包埋法
(3)筛选尿素分解菌,经发酵后分离纯化脲酶,用固定化脲酶分解该啤酒中的尿素,抑制EC的合成
【分析】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反应中是否有酒精的产生,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详解】(1)酿造啤酒是利用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图中加入的菌种①是酵母菌,为了杀死啤酒中的大多数微生物,延长它的保存期,故需对发酵液消毒。
(2)分解尿素的细菌能产生脲酶将尿素分解为氨和CO2,氨能使培养基的pH升高,若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指示剂变红。尿素分解菌产生的脲酶可用于降解啤酒中的尿素,可用酶固定化的方法提高酶稳定性和利用效率,固定化方法有化学结合法、物理吸附法和包埋法。
(3)由于EC主要由尿素与乙醇反应形成,可将筛选尿素分解菌,经发酵后分离纯化脲酶,用固定化脲酶分解该啤酒中的尿素,抑制EC的合成,降低该啤酒中EC含量。
38.[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烟草是我国一些地区的经济作物之一,提高烟草质量有利于提高经济收入。我国科研团队研究了一种转基因抗盐烟草新品种,抗盐基因的结构和获得转基因抗盐烟草新品种过程(①~⑤)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获得转基因抗盐烟草新品种过程中应用的生物技术有_________(答出2项)等。
(2)为确保目的基因定向插入了质粒,应该选择_________(填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填“氨苄青霉素”或“四环素”)对目的基因进行筛选。
(3)培育转基因抗盐烟草新品种的核心工作是图中过程___________(填序号)。过程②③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4)⑤过程需要用到__________等植物激素,在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幼苗的过程中,这两种植物激素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1)基因工程技术(或重组DNA技术)、植物组织培养
(2) HindⅢ和SalI 氨苄青霉素
(3) ① 农杆菌转化法
(4)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幼苗的过程中,需要诱导生成根、芽等不同组织,生长素用量与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大于1有利于根的分化,生长素用量与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小于1有利于芽的分化
【分析】基因工程四步: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植物组织培养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利用了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使用过程中注意,植物激素的浓度和比例。
【详解】(1)①③基因工程技术,④⑤由烟草细胞,愈伤组织,转基因抗盐烟草幼苗,所以是植物组织培养;
(2)为确保目的基因定向插入了质粒,应该选择HindⅢ和SalI,这两种限制酶在目的基因两侧都有酶切位点,同时在质粒上也有,如果选择BamHⅠ会破坏目的基因;在选择HindⅢ和SalI两种限制酶时,四环素抗性基因被破坏,而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完整,所以选用氨苄青霉素对目的基因进行筛选。
(3)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所以是图中过程①;过程②③采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
(4)⑤是再分化,所以用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在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幼苗的过程中,这两种植物激素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原因是: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幼苗的过程中,需要诱导生成根、芽等不同组织,生长素用量与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大于1有利于根的分化,生长素用量与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小于1有利于芽的分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卷05-【冲刺抢分】2023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全国乙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卷04-【冲刺抢分】2023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全国乙卷)(原卷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卷03-【冲刺抢分】2023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全国乙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