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市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市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玉溪市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学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B. 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C.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D. 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结构上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学界的统一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1656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用自己研制出的光学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看到了植物细胞(已死亡),并将它们命名为“cell”,即细胞,A错误;
B、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补充,B正确;
C、科学发现需要观察与归纳概括的结合,在众多前人观察和思维的启发下,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C正确;
D、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结构上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学界的统一性,D正确。
故选A。
2. 归纳法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
B. 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C. 不完全归纳法因其本身具有局限性,所以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不可信
D. 根据部分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而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细胞学说的建立中是从一部分动植物观察的结果得出的结论,主要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
【详解】AB、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 ,可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AB正确;
C、由于不完全归纳法是对某类事物中的某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因此,前提和结论之间未必有必然的联系,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结论不一定正确,结论的正确与否,还需要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C错误;
D、不完全归纳法是通过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对象或一部分子类的考察,从中概括出关于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根据部分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而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D正确。
故选C。
3. 被古人称为“琉璃万顷”的抚仙湖景色秀丽,风光迷人。与其相关的生命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抚仙湖中的所有抗浪鱼构成一个种群 B. 抚仙湖中的所有水草构成一个群落
C. 整个抚仙湖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 生活在湖边的芦苇没有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
①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②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
③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④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⑤个体: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⑥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⑦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⑧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详解】A、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抚仙湖中的所有抗浪鱼构成一个种群,A正确;
B、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抚仙湖中的所有水草包含多个物种,但不能包含所有的种群,因此抚仙湖中的所有水草不能构成一个群落,B错误;
C、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整个抚仙湖构成一个生态系统,C正确;
D、植物没有系统这一结构层次,因此生活在湖边的芦苇没有系统这一结构层次,D正确。
故选B。
4. 下列关于新冠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戴口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新冠病毒的感染
B. 新冠病毒不可以在空气中长时间存活并独立进行繁殖
C. 新冠病毒含有核酸和蛋白质,可以通过核酸检测排查感染者
D. 新冠病毒的结构简单,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①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②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③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④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⑤个体: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⑥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⑦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⑧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⑨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详解】A、戴口罩可以防止细菌或病毒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新冠病毒的感染,A正确;
B、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可以在空气中长时间存活并独立进行繁殖,B正确;
C、新冠病毒是RNA病毒,含有核酸(RNA)和蛋白质,可以通过核酸检测排查感染者,C正确;
D、新冠病毒的结构简单,没有生命系统,D错误。
故选D。
5. 淡水水域污染后富营养化,导致蓝细菌和绿藻等大量繁殖形成水华。下列有关蓝细菌和绿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蓝细菌与绿藻结构上的本质区别在于蓝细菌没有细胞核
B. 蓝细菌和绿藻具有结构相似的细胞膜
C. 蓝细菌和绿藻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D. 蓝细菌是异养生物,而绿藻是自养生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它们的共同点是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
【详解】A、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绿藻属于真核生物,蓝细菌与绿藻结构上的本质区别在于蓝细菌没有细胞核,A正确;
BC、蓝细菌和绿藻具有结构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且蓝细菌和绿藻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BC正确;
D、蓝细菌虽然无叶绿体,但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生物,绿藻也属于自养生物,D错误。
故选D。
6. 2022年5月,由袁隆平团队带来的“巨型稻”在京津冀地区首次大面积试种,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巨型稻”平均株高2米左右,茎秆粗壮、穗大粒多、产量高,富含K、Ca、Zn、Mg等营养元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Ca、Zn是组成“巨型稻”细胞的大量元素
B. Mg参与构成“巨型稻”叶肉细胞中的叶绿素
C. 组成“巨型”和普通稻的元素种类不同
D. “巨型稻”的部分化学元素是其特有的,在无机自然界找不到
【答案】B
【解析】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等,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详解】A、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Zn是微量元素,A错误;
B、Mg与C、H、O、N等元素参与构成叶肉细胞叶绿素的元素,B正确;
C、在不同的细胞内,组成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C错误;
D、细胞中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特有的,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D错误。
故选B。
7. 图中a、b、c表示细胞中由不同元素构成的化合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a是血红素,则人体中a含量偏低会引起抽搐 B. 若b是叶绿素,则只有植物细胞中含有b
C. 化合物c不可能是脂质 D. 化合物c可能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化合物的元素组成:(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S等;(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详解】A、钙离子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但血红素不含钙离子,A错误;
B、若b是叶绿素,除植物细胞中含有外,一些原核生物如蓝细菌也可能含有,B错误;
C、c的元素组成是C、H、O、N、P,可能是脂质中的磷脂,C错误;
D、化合物c的组成元素为C、H、O、N、P,可能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D正确。
故选D。
8. 某生物学兴趣小组欲在实验室用斐林试剂检测某款无色的饮料是否含还原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检测时应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匀后再注入待测液中
B. 检测过程需进行水浴加热
C. 若检测结果出现砖红色沉淀,则可证明该款饮料一定含有葡萄糖
D. 若检测结果未出现砖红色沉淀,则可证明该款饮料不含还原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机物的鉴定方法:(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B、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检测时应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匀后再注入待测液中,且需要进行水浴加热,AB正确;
C、若检测结果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该款饮料中一定含有还原糖,但不一定是葡萄糖,C错误;
D、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在水浴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若检测结果未出现砖红色沉淀,则可证明该款饮料不含还原糖,D正确。
故选C。
9. 水和无机盐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内的自由水和结合水都是良好的溶剂 B. 风干种子细胞中的水主要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
C.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D. 植物秸秆燃烧产生的灰烬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内的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低,反之亦然。
【详解】A、细胞内的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结合水参与构成细胞结构,不属于良好的溶剂,A错误;
B、风干种子细胞中主要失去自由水,其中的水主要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B正确;
C、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C正确;
D、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含量较少,植物秸秆燃烧产生的灰烬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D正确。
故选A。
10. 给家畜、家禽提供富含糖类的饲料,能使其肥育,是因为糖类在它们体内转变成了脂肪。下列关于糖类和脂肪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摄入过多的糖也会发胖,所以应该禁止摄入
B. 相同质量的脂肪与糖类相比,脂肪所含的能量更多
C. 脂肪和糖原都是家畜、家禽的储能物质
D. 分布在家畜、家禽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具有缓冲和减压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的,蔗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形成的,乳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形成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详解】A、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不能禁止摄入,A错误;
B、与糖类相比,同等质量的脂肪分子中氧的相对含量少于糖类,碳和氢的相对含量高于糖类,因此脂肪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多,释放的能量也多,B正确;
C、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因此两者都是家畜、家禽的储能物质,C正确;
D、脂肪具有保温、缓冲和减压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11. 从某些动物组织中提取的胶原蛋白,可以用来制作手术缝合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胶原蛋白的氮元素主要存在于氨基中
B. 胶原蛋白能被人体组织直接吸收
C. 胶原蛋白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学大分子
D. 胶原蛋白结构的多样性与组成它的氨基酸的空间结构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氨基酸结构特点是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各碳原子上,还含有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组成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详解】A、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蛋白质分子中的氮元素主要存在于-CO-NH-结构中,而不是氨基中,A错误;
B、胶原蛋白是生物大分子,不能被人体组织直接吸收,B错误;
C、胶原蛋白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学大分子,是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的,C正确;
D、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与氨基酸的空间结构无关,D错误。
故选C。
12. 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在DNA的结构中不会含有的核苷酸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1、DNA 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2、RNA 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详解】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在DNA中的碱基包括A、T、C、G四种碱基,U是RNA特有的碱基,所以DNA中不会存在U,即B符合题意。
故选B。
13. 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其特性和功能是由它的成分和结构决定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主要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
B.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具有流动性,而蛋白质是固定不动的
C.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就越多
D.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脂质,其次还有少量糖类,脂质中主要是磷脂,动物细胞膜中的脂质还有胆固醇;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与细胞膜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功能越复杂,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细胞膜的功能:作为细胞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详解】A、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A正确;
B、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具有流动性,蛋白质也是运动的,B错误;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就越多,C正确;
D、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有关,如大多数信息交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有关,D正确。
故选B。
14. 细胞膜非常薄,使用高倍显微镜也难以看清它的真面目,因此对细胞膜膜结构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历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人红细胞膜的脂质展成的单分子层是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明膜中的脂质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 罗伯特森的细胞膜模型假说可以解释细胞生长的现象
D. 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及相关其他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构成的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膜,膜厚7~8nm,对于动物细胞来说,其膜外侧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其主要功能是选择性地交换物质,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分泌与运输蛋白质。
【详解】A、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通过,A正确;
B、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所有细胞器均退化消失,只剩细胞膜一种膜结构,展成的单分子层是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明膜中的脂质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细胞膜模型的假说:所有的细胞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不能解释细胞的生长,C错误;
D、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及相关其他实验表明膜中的蛋白质可以移动,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
故选C。
15. 图中①~④表示某细胞的部分细胞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B. ②与有丝分裂有关
C. ③与溶酶体的形成有关 D. ④含有DNA和RNA
【答案】D
【解析】
【分析】该图表示某细胞的部分细胞器,①~④分别表示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和核糖体。
【详解】A、①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A正确;
B、②是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分裂前期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B正确;
C、②是高尔基体,其与溶酶体的形成有关,溶酶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发送蛋白质,C正确;
D、④是核糖体,含有蛋白质和RNA,不含DNA,D错误。
故选D。
16. 随着电子显微镜和染色技术的应用,人们除了不断认识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外,还发现在细胞质中有一个三维网络结构系统-细胞骨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
B. 细胞骨架为各种细胞器提供了附着位点
C. 与内质网产生的囊泡向高尔基体的运输有关
D. 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与细胞骨架无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真核细胞借以维持其基本形态的重要结构,被形象地称为细胞骨架,它通常也被认为是广义上细胞器的一种。细胞骨架不仅在维持细胞形态,承受外力、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还参与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
【详解】A、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聚合而成的三维的纤维状网架体系,A正确;
B、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并非是漂浮于细胞质中的,细胞质中有着支持他们的结构——细胞骨架,B正确;
CD、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物质运输等等许多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细胞骨架与内质网产生的囊泡向高尔基体的运输有关,与纺锤体的形成也有关,C正确,D错误。
故选D。
17. 图表示某种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①、②、③表示细胞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经①、②加工可形成分泌蛋白
B. 囊泡在运输分泌蛋白的过程中不会发生膜成分的更新
C. 细胞膜通过胞吐的方式排出分泌蛋白
D. 该过程体现了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大致是: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膜鼓出形成囊泡,包裹着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囊泡膜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然后由高尔基体膜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囊泡转运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
2、分析题图:该图表示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①、②、③表示细胞器,结合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可知,①为内质网,②为高尔基体,③为线粒体;
【详解】A、结合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可知,①为内质网,②为高尔基体,③为线粒体,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可形成分泌蛋白,A正确;
B、分泌蛋白向外运输的过程中内质网膜鼓出形成囊泡,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囊泡膜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高尔基体膜形成囊泡,囊泡转运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故囊泡在运输分泌蛋白的过程中会发生膜成分的交换,B错误;
C、囊泡转运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分泌蛋白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C正确;
D、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的过程,体现了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D正确。
故选B。
18. 在真核细胞中由细胞膜、核膜以及各种细胞器膜等共同构成生物学膜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内质网膜和核膜的组成成分相似
B. 生物学膜系统由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构成
C. 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核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D. 细胞内的生物学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的生物学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同时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细胞的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细胞内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详解】A、细胞膜、内质网膜和核膜的组成成分相似,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A正确;
B、生物学膜系统不止由具膜结构的细胞器组成,还包括细胞膜和核膜,B错误;
C、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核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C正确;
D、细胞内的生物学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D正确。
故选B
19. 下列关于细胞核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B. 染色质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C. 核孔是D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自由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 核膜是单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1)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通常代谢旺盛的细胞,其核仁较大。(2)核孔:选择透过性,DNA不能通过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3)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与染色体的关系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两种存在形态。
【详解】A、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通常代谢旺盛的细胞,其核仁较大,A正确;
B、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B错误;
C、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DNA不能通过核孔;并且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也不能自由进出细胞核,C错误;
D、核膜是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D错误。
构象A。
20. 建构模型是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列生物学实验未用到模型方法的是( )
A. 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B.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C. 辛格和尼克尔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D.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模型法: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干且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1)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片形式直观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2)概念模型: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如,对直核细胞结构共同特征的文字描述、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的解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3)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酶活性受温度(pH值)影响示意图,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等。
【详解】A、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采用了物理模型的方法,A正确;
B、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没有用到模型方法,B错误;
C、辛格和尼克尔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采用了物理模型的方法,C正确;
D、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构成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正确。
故选B。
21. 某兴趣小组将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分别置于已配置好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中,适当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的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的目的是测定该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相当于多少质量分数的蔗糖溶液
B. 实验中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C. 实验中中央大液泡逐渐缩小,细胞体积也减小
D. 实验操作中利用引流法滴加蔗糖溶液,且需要重复几次
【答案】C
【解析】
【分析】将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分别置于已配置好的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中,细胞液的浓度处于刚好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好未发生质壁分离的蔗糖溶液浓度之间。
【详解】A、根据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状态可判断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相当于多少质量分数的蔗糖溶液,A正确;
B、质壁分离“质“是指原生质层,“壁”是指细胞壁,B正确;
C、实验中中央大液泡逐渐缩小,细胞体积不变,C错误;
D、实验操作中利用引流法滴加蔗糖溶液,且需要重复几次,确保细胞处于该浓度的蔗糖溶液中,D正确。
故选C。
22. 果脯在腌制过程中会慢慢变甜,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的是( )
A. 刚开始时水分子主要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出细胞 B. 蔗糖分子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
C. 变甜后蔗糖分子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 D. 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果脯在腌制过程中,细胞会死亡,细胞膜会失去选择透过性,蔗糖可以直接进入细胞。
【详解】A、刚开始细胞具有活性,水分子主要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出细胞,A正确;
B、细胞已经死亡,蔗糖直接进去,B错误;
C、果脯在腌制过程中细胞已经死亡,细胞膜已经失去选择透过性,C错误;
D、细胞已经死亡,不会产生能量,D错误;
故选A。
23. Na+-K+泵是动物细胞质膜上的一种载体蛋白。Na+-K+工作时,每消耗一个ATP分子,可以逆浓度梯度泵出3个Na+,泵入2个K+,在这个过程中,Na+出细胞的方式是( )
A. 协助扩散 B. 主动运输 C. 自由扩散 D. 胞吐
【答案】B
【解析】
【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主动运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详解】分析题意,Na+-K+工作时,每消耗一个ATP分子,可以逆浓度梯度泵出3个Na+,即该过程中钠离子出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且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故选B。
24. 下列关于离子和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甘油分子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
B. 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
C. 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物质运输方式一定是协助扩散
D. 小肠上皮细胞中氧气浓度的高低会影响其吸收葡萄糖的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物质运输方式:
(1)被动运输: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①自由扩散: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不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②协助扩散: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参与;不需要消耗能量。
(2)主动运输:能逆相对含量梯度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
(3)胞吞胞吐:物质以囊泡包裹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外进或出细胞内的过程。
【详解】A、甘油分子是脂溶性物质,与膜上磷脂分子的亲和力强,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A正确;
B、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当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B正确;
C、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运输方式不一定为协助扩散,还有主动运输,C错误;
D、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能量,氧气浓度的高低影响有氧呼吸,进而影响能量的供应,故小肠上皮细胞中氧气浓度的高低会影响其吸收葡萄糖的速率,D正确。
故选C。
25. 胰腺腺泡细胞可以合成多种消化酶,它们都需要排出到细胞外发挥作用。下列关于消化酶排出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消化酶是由某些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
B. 消化酶排出细胞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
C. 和胞吞过程一样,消化酶排出细胞也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D. 消化酶排出细胞的过程不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1、与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结构):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
2、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通过外排作用向外分泌物质。即胞吞(内吞)、胞吐(外排)。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3、胞吞胞吐需要能量但是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A、胰腺腺泡分泌的消化酶属于分泌蛋白,A正确
B、消化酶的排出属于胞吐的过程,胞吐过程需要能量,但是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B正确
C、胞吞胞吐的过程类似,都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
D、囊泡上的蛋白质物质会与目标细胞膜上的特定蛋白质之间发生结合,从而让囊泡可以在正确的位置上释放其所运载的特殊“分子货物”,所以胞吐的过程需要蛋白质的参与,D错误。
故选D。
26. 图是无酶催化和有酶催化下某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从图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加酶后并没有改变产物的生成量 B. 加酶后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 酶为反应物提供了能量 D. 酶具有催化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酶是由生物活细胞产生的、对作用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者核糖核酸(RNA)。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酶促反应需要最适的温度和最适的pH值条件。温度过高或过低,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高温、过酸和过碱的条件会使酶永久失活。
【详解】A、酶是生物催化剂,加酶后并没有改变产物的生成量,A正确;
B、加酶后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更容易发生,B正确;
C、酶是催化剂,不能为反应物提供能量,C错误;
D、酶具有催化作用,可以加快反应速率,D正确。
故选C。
27. 取四支洁净的试管,按照下表进行操作,并在相同的时间内观察记录实验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试管
1
2
3
4
5
6
加入3%H2O2溶液
2mL
2mL
2mL
2mL
2mL
2mL
反应条件
常温放置
90℃水浴加热
2滴FeCl3溶液
2滴肝脏研磨液
2滴煮沸的肝脏研磨液
2滴蒸馏水
实验结果
基本无气泡
少量气泡
较多气泡
大量气泡
基本无气泡
基本无气泡
A. 2号试管可以作为3号试管的空白对照组 B. 6号试管可以作为3号和4号试管的对照组
C. 1号试管可以作为3号和4号试管的对照组 D. 5号试管可以作为4号试管的对照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作用机理: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1号试管可以作为3号试管的空白对照组,2号、3号试管都是实验组,A错误;
B、6号试管加入2滴蒸馏水,可以作为对照组,6号试管可以作为3号和4号试管的对照组,B正确;
C、空白对照是指不进行任何处理的对照,1号试管为空白对照,1号试管可以作为3号和4号试管的对照组,C正确;
D、在探究肝脏研磨液对H2O2溶液分解速度的影响时,可以用5号试管为对照组(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4号试管为实验组,D正确。
故选A。
28. 下列关于酶制剂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溶菌酶能够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B. 用沸水溶解加酶洗衣粉,能有更好的去污效果
C. 利用脂肪酶溶解血凝块,去除坏死的组织
D. 多酶片含有多种消化酶,但不能口服使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1、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车间”。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
【详解】A、溶菌酶能够溶解细菌的细胞壁,从而使细菌细胞失去细胞壁保护,因而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A正确;
B、用沸水溶解加酶洗衣粉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降低去污效果,B错误;
C、血凝块是由血液凝固而成,血液中含有血浆,血浆的成分包括蛋白质和无机盐等,胰蛋白酶可用于促进伤口愈合和溶解血凝块,还可用于去除坏死组织,抑制污染微生物的繁殖,C错误;
D、多酶片含有多种消化酶,口服进入消化道,可治疗消化不良,D错误。
故选A。
29. 下列关于ATP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TP中含有三个磷酸基团,两个特殊的化学键含能量较高
B. 细胞通过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来实现能量的供应
C. 细胞中的许多放能反应与ATP水解相联系
D. ADP转化为ATP所需的能量来自光能或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腺苷三磷酸(ATP)是由腺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连接而成,水解时释放出能量较多,是生物体内最直接的能量来源。
【详解】A、ATP中含有三个磷酸基团,两个特殊的化学键为高能磷酸键,含能量较高,A正确;
B、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细胞通过ATP和ADP的快速转化来实现能量的供应,B正确;
C、ATP水解是放能反应,细胞中的许多吸能反应与ATP水解相联系,C错误;
D、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可以将光能转变为ATP的化学能,呼吸作用可以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的化学能,D正确。
故选C。
30. 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与该实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否有二氧化碳产生
B. 有氧装置的连接是D→C→B
C. 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是否有酒精的生成
D. 锥形瓶C的作用是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
(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可用装置C→A→B,其中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可用装置D→B,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详解】AB、该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可用装置C→A→B;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可用装置D→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通入空气,因变量为是否有二氧化碳产生,AB错误;
C、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酵母菌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C错误;
D、锥形瓶C(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其目的是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31. 某兴趣小组“探究氧气浓度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 )
氧气浓度(%)
a
b
c
d
产生量CO2量(mol)
9
12.5
15
30
产生酒精量(mol〕
9
6.5
6
0
A. 该实验自变量是氧气的有无,因变量的检测指标是产生CO2量和酒精量
B. 在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C. 在氧浓度为b时,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多于无氧呼吸产生的
D. 在氧浓度为c时,酵母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值为1:2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该表格是探究氧气浓度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影响的实验结果。氧气浓度为a时,产生酒精量和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同,说明此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为b和c时,产生二氧化碳量多于产生酒精量,说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为d时,没有酒精产生,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A、由表格可知,实验自变量是氧气浓度,因变量是CO2和酒精的生成量,CO2和酒精的检测指标分别是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重铬酸钾,A错误;
B、氧气浓度为a时,产生酒精量和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同,说明此时只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
C、当氧浓度为b时,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为6.5,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12.5-6.5=6,无氧呼吸产生的CO2多于有氧呼吸,C错误;
D、在氧气浓度为c时,酵母菌产生酒精量为6,则其无氧呼吸产生CO2也为6,消耗葡萄糖量为3;则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CO2量为15-6=9,消耗葡萄糖的量为9÷6=1.5,因此酵母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值为1:2,D正确。
故选D。
32. 红球藻是一种淡水藻类,属于绿藻类的自养生物学。该藻能大量积累虾青素而呈现红色,虾青素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具有脂溶性,不溶于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红球藻中的虾青素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
B. 红球藻中的光能的转化发生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C. 红球藻中的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外光和蓝紫光
D. 将红球藻置于海水中可能会发生质壁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1、红球藻属于绿藻类,即真核生物,因其有叶绿体故能进行光合作用。
2、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详解】A、虾青素具有脂溶性,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来提取,A正确;
B、红球藻属于绿藻类自养生物,说明它含有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光能的转化,光反应阶段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B正确;
C、红球藻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C错误;
D、红球藻生活在淡水中,如果将红球藻置于海水中,可能由于细胞外溶液浓度过高,使红球藻失水,从而发生质壁分离,D正确。
故选C。
33. 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科学史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证明了叶绿体能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放氧
B. 希尔的实验说明了水的光解产生氧气,且氧气中的氧元素全部来自水
C. 阿尔农发现,在光照下,叶绿体可合成ATP
D. 卡尔文探明了CO2中的碳是如何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碳
【答案】B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详解】A、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为材料用实验证明了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A正确;
B、希尔反应是指离体叶绿体在适当(铁盐或其他氧化剂、光照)条件下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但不能证明氧气中的氧元素全部来自水,B错误;
C、阿尔农发现在光照下,叶绿体可以合成ATP,而且这一过程伴随着水的光解,C正确;
D、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D正确。
故选B。
34. 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线粒体和叶绿体分别起源于原始单核细胞内共生的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菌和进行光能自养的蓝细菌。由于后者没有被分解消化,它们从寄生逐渐过渡到共生,成为宿主细胞里面的细胞器。下列说法不支持内共生学说观点的是( )
A. 叶绿体与线粒体均为双链环状DNA分子,与细菌类似
B. 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核糖体,可自主进行部分蛋白质的合成
C.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外膜与细菌细胞膜相似,内膜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相似
D. 线粒体和叶绿体分裂方式与细菌类似,与真核细胞有所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1、关于线粒体的内共生假说:线粒体来源于被原始的前真核生物吞噬的好氧细菌,这种细菌和前真核生物共生,在长期的共生过程中演化成了线粒体。
2、关于叶绿体的内共生假说:叶绿体来源于被原始的前真核生物吞噬的蓝细菌,这种细菌和前真核生物共生,在长期的共生过程中演化成了叶绿体。
【详解】A、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双链环状DNA分子,与细菌类似,该事实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A不符合题意;
B、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核糖体,可自主合成部分蛋白质,与细菌类似,该事实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B不符合题意;
C、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内共生假说,蓝细菌和好氧细菌都是被吞噬而未被消化掉的,故内膜应该与细菌细胞膜相似,外膜应该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相似,如果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外膜与细菌细胞膜相似,内膜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相似,则不支持内共生学说的观点,C符合题意;
D、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分裂方式与细菌类似,该事实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5. 下列关于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大体相同
B.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C. 细胞的一分为二是在细胞周期中的分裂期完成的
D. 有丝分裂是所有细胞生物学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分为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
【详解】A、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相同,A错误;
B、人体成熟的红细胞高度分化,不能分裂,没有细胞周期,B错误;
C、细胞的一分为二是在细胞周期中的分裂期中的末期完成的,C正确;
D、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产生体细胞的主要分裂方式,原核生物主要是二分裂,真核生物还具有无丝分裂、减数分裂等,D错误。
故选C。
36. 下列特征中不能区别高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是( )
A. 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 B. 间期有中心粒的复制
C. 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 D.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植物细胞由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A不符合题意;
B、动物细胞的中心粒的倍增发生在分裂间期,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粒,B不符合题意;
C、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细胞板,C不符合题意;
D、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都发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D符合题意。
故选D。
37. 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尖端,再换高倍镜找到呈正方形的分生区细胞观察
B. 该实验制片的流程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C. 拍摄该实验观察到的有丝分裂照片属于构建物理模型
D. 可根据洋葱根尖分裂期细胞占所有细胞的比例推算细胞周期中分裂期的时间占比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包括分裂期和分裂间期,分裂期又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分裂间期时间最长,在视野中细胞最多。
【详解】A、使用显微镜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再换高倍镜仔细观察,A错误;
B、制作临时装片的顺序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B错误;
C、拍摄动物细胞在电镜下的照片属于实物图,不属于物理模型,C错误;
D、有丝分裂装片中的细胞是死细胞,细胞各分裂期的时长与细胞数目正相关,所以可根据洋葱根尖分裂期细胞占所有细胞的比例推测细胞周期中分裂期的时间占比,D正确。
故选D。
38. 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化有利于提高单细胞生物学体内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B. 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从个体的出生开始直到生命结束为止
C. 细胞分化后的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完全相同
D. 不同个体的不同细胞形态结构有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分化导致的稳定性差异一般是不可逆转的。
详解】A、单细胞生物不发生细胞分化,A错误;
B、细胞分化具有持久性的特点,从胚胎发育开始直到生命结束为止,一般不发生逆转,它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B错误;
C、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也就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完全相同,C正确;
D、不同个体的不同细胞形态结构有差异是遗传物质不同的结果,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形态结构有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39. 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没有分化的细胞也可能有细胞全能性
B. 某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是因为细胞核中含有该动物发育成个体的全套遗传信息
C.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
D. 克隆猴“中中”的诞生可以说明已分化的动物细胞是具有全能性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全能性指个体某个器官或组织已经分化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再生成完整个体的遗传潜力。指生物的细胞或组织,可以分化成该物种的所有组织或器官,形成完整的个体的能力。
【详解】A、没有分化的细胞如受精卵有细胞全能性,A正确;
B、细胞核中含有该动物发育成个体的全套遗传信息,因此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B正确;
C、全能性表现出来不仅需要适宜的条件,也需要离体,C正确;
D、克隆猴“中中”的诞生是利用核移植,利用的是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而已分化的动物细胞不具有全能性,D错误。
故选D。
40. 下列关于细胞衰老和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衰老细胞的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增大,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B. 端粒能通过影响自由基的产生从而导致细胞衰老
C. 细胞凋亡是各种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死亡
D.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其凋亡不受基因控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1、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细胞死亡包括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
【详解】A、衰老细胞的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增大,多种酶的活性降低,A正确;
B、端粒学说认为端粒随着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短,导致细胞衰老,而不是通过影响自由基的产生从而导致细胞衰老,B错误;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编程性死亡,而由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C错误;
D、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但其凋亡仍受基因控制,在红细胞成熟之前相关基因已经起到控制作用,D错误。
故选A。
二、简答题
41. 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2021年,我国首次实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改写了人类只能依靠植物合成淀粉的历史。请回答下列问题:
(1)淀粉是最常见的多糖,多糖和蛋白质都是构成细胞的生物学大分子。生物学大分子是_____。细胞中以_____为单体的核酸也是生物学大分子。
(2)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单体都是葡萄糖,但功能不同,原因可能是_____。
(3)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时只能注射不能口服,是因为胰岛素经过消化道时会被分解为_____,从而失去相应功能。
(4)人的红细胞和心肌细胞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但两种细胞承担的功能却不同,其直接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指生物体内由分子量较低的基本结构单位首尾相连形成的多聚化合物 ②. 核苷酸
(2)葡萄糖的连接方式及多糖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3)氨基酸 (4)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解析】
【分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根本原因是基因的多样性。
【小问1详解】
生物体内由分子量较低的基本结构单位首尾相连形成的多聚化合物是生物大分子,淀粉是最常见的多糖,多糖、核酸和蛋白质都是构成细胞的生物学大分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小问2详解】
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由葡萄糖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只是在葡萄糖的连接方式和空间结构上排列不同,则功能不同。
【小问3详解】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经过人体的消化道,会被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肽酶水解成氨基酸,最后被人体吸收,所以口服胰岛素会失去功能。
【小问4详解】
结构决定功能,蛋白质功能不同的直接原因是构成这两种细胞的蛋白质的结构不同。
42. 科学家为了研究细胞核的功能,进行了系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黑色美西螈胚胎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白色美西螺去核的卵细胞中,移植后发育长大的美西螈全部是_____(填“黑色”或“白色”)的,该实验说明_____。
(2)蝾螈受精卵横实验证明细胞核与细胞的_____和_____有关。
(3)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细胞核的功能,科学家还做了伞藻嫁接实验,该实验说明伞藻的_____特点取决于细胞核;在伞藻嫁接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核移植实验的目的是_____。
【答案】(1) ①. 黑色 ②. 表皮细胞内黑色素的合成过程是由 细胞核控制的
(2) ①. 分裂 ②. 分化
(3) ①. 形态结构 ②. 排除伞藻假根细胞质对伞藻形态结构的影响
【解析】
【分析】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即遗传信息库,也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小问1详解】
将黑色美西螈胚胎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白色美西螈去核的卵细胞中,移植后发育长大的美西螈全部是黑色的;该实验结果是皮肤颜色与提供细胞核的相同,说明表皮细胞内黑色素的合成过程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小问2详解】
用头发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为有核和无核的两半,结果无核的一半停止分裂,有核的一半能继续分裂,等分裂的这部分分裂到16~32个细胞时,将一个细胞核挤入到不能分裂的部分,发生了分裂、分化,进而发育成胚胎,这个实验证明了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关。
【小问3详解】
伞藻嫁接实验结果显示伞藻的伞形与假根里的细胞核有关,该实验说明伞藻的形态结构特点取决于细胞核;在伞藻嫁接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核移植实验的目的是排除伞藻假根细胞质对伞藻形态结构的影响。
43. 某研究小组测定了一株植物在夏季24h内(当天下午、晚上和第二天上午) CO2的吸收量和释放量(图中A、B、C表示相应图形的面积,假设该植物在24h内呼吸速率不变),据图回答:
(1)当天下午12:00~18:00,二氧化碳净吸收量大于0的原因是光合作用的_____阶段消耗的二氧化碳_____(填“大于”或“小于”)有氧呼吸_____阶段产生的二氧化碳。
(2)若用单位时间内CO2的吸收量表示光合作用速率,则该植株24h内光合作用速率最大值为_____。第二天上午12:00前光合作用速率明显减弱的原因是_____。
(3)该植物24h内有机物积累量可表示为_____(用含字母A、B、C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 ①. 暗反应 ②. 大于 ③. 二
(2) ①. 85mg/h ②. 气孔关闭,进入细胞的二氧化碳减少,影响暗反应过程 (3)A+C-B
【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二氧化碳净吸收量大于0时,表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其净吸收量等于0时,表明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小问1详解】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其中二氧化碳的固定发生在暗反应阶段;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量表示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二氧化碳净吸收量大于0的原因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消耗的二氧化碳大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二氧化碳。
【小问2详解】
图中夜间只进行呼吸作用,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10mg/h,该值表示呼吸速率,假设该植物在24 h内呼吸速率不变,在图中C区段二氧化碳吸收的最高值为75mg/h,此值为净光合速率,因此此时的真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75+10=85mg/h;第二天上午12:00前光合作用速率明显减弱的原因是由于温度过高,气孔关闭,进入细胞的二氧化碳减少,影响暗反应过程,进而导致光合速率降低。
【小问3详解】
图中该植物24h内有机物积累量可表示为A+C(植物的净光合速率)-B(夜间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
44. 黏连蛋白(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连结蛋白)的裂解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的关键性事件,分离酶(SEP)是水解黏连蛋白的关键酶,它的活性被严密调控,调控机制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细胞处于_____(填“分裂间期”或“分裂期”),该时期主要完成_____。
(2)图b中,细胞处于_____期,此时APC蛋白含量上升使SCR分解导致分离酶(SEP)活性_____(填“升高”或“降低”)。
(3)据图分析,与b时期相比,c时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分裂间期 ②. 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 ①. 中 ②. 升高
(3)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图对应有丝分裂间期,此时细胞内APC含量很少,SCR含量最多,SEP含量较多,且SCR与SEP紧密结合;b图对应有丝分裂中期,此时细胞内APC含量增加,SCR含量减少,SEP含量较多,且APC与SCR结合,SCR与SEP分离;c图对应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内APC含量与中期相同,SCR含量进一步减少,SEP含量与中期相同。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a所示细胞有完整核仁、核膜,染色质没有发生螺旋化,(a)所处的时期为间期;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小问2详解】
图b细胞的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细胞处于中期;b时期,APC含量上升,APC与SCR结合,使SCR分解,SEP酶活性升高。
【小问3详解】
据图分析,c时期的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
45. 阿霉素能阻碍DNA复制,从而抑制癌细胞增殖。但它可能诱发心肌细胞凋亡,引起患者心脏功能障碍。1,6-二磷酸果糖(FDP)能明显改善心肌细胞的代谢功能。为探究药物FDP对阿霉素诱发的心肌细胞凋亡是否具有抑制作用,研究人员设计了以下实验,将心肌细胞在三种培养液中培养(如下表所示)。一定时间后,统计心肌细胞的凋亡率。
组别
培养液
A
?
B
适宜培养液+药物FDP+阿霉素
C
适宜培养液+阿霉素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A组的培养液组成为_____。
(2)该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因变量为_____,A组与_____组对照,可以验证阿霉素是否能诱发心肌细胞凋亡。
(3)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若B组的心肌细胞凋亡率低于C组,则_____。
(4)研究人员还做了将心肌细胞放在适宜培养液+药物FDP中培养,其目的是_____。
【答案】(1)适宜培养液
(2) ①. FDP的有无 ②. 心肌细胞的凋亡率 ③. C组
(3)FDP可以抑制阿霉素诱发的心肌细胞的凋亡
(4)排除FDP本身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解析】
【分析】细胞凋亡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
【小问1详解】
A组应加入适宜培养液,作为对照组。
【小问2详解】
为探究药物FDP对阿霉素诱发的心肌细胞凋亡是否具有抑制作用,因此自变量为FDP的有无;因变量为心肌细胞凋亡率;C组为适宜培养液+阿霉素,与A组相比,可得知阿霉素是否能诱发心肌细胞凋亡。
【小问3详解】
若B组的心肌细胞凋亡率低于C组,则FDP可以抑制阿霉素诱发的凋亡。
【小问4详解】
将心肌细胞放在适宜培养液+药物FDP中培养,是为了排除FDP本身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云南省玉溪市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