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精讲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
展开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
农业 | 内地 | 耕作制度: 宋:稻麦复种制(一年两熟或三熟)在南方相当普及 经济结构 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
边疆 | 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 |
手工业 | 制瓷业 | 宋:出现五大名窑(汝哥定钧官),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烧出新型彩瓷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
矿冶业 | 大量开采煤矿,东京居民普遍用煤作燃料 燃料的改进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 |
印刷业 |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
商业 | 市场 | 基层市场(草市)蓬勃涌现 各政权之间边境贸易频繁(官方:榷场) 宋元: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
货币 | 北宋:交子 元朝:全国范围发行纸币 | |
城市 | 宋:东京、临安市场活跃,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元:恢复临安旧称杭州(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大都成为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马可波罗行纪》) | |
经济重心的南移 | 过程 | 孙吴、东晋、南朝:初步开发 中唐以后:南方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南方正式成为经济重心★ 元: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
影响 | 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推动南方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北宋后期朝廷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 |
二、辽宋夏金元的社会变化
宋朝社会的变化 | 门第观念的淡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
金元时期社会的变化 | 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度的影响,社会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但从长时段来看,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 |
1. 宋元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发展
2. 宋元时期商业发达,大城市空前繁荣
3. 经济重心南移时宋元时期的突出现象
4. 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包括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
1.据统计,989年北宋全国户数约650万,1110年增长到约2088万户。这主要得益于( )
A.社会经济发展 B.高产农作物引进
C.对外贸易发达 D.政府严格限制土地兼并
2.下图为某博物馆“唐至宋元制瓷业发展”展览展板局部,据此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
A.白地青花瓷是中国宋朝制瓷业的代表 B.元朝时期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统
C.唐时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D.宋朝时中国的制瓷工艺达到了高峰
3.中国素有“瓷器大国”的誉称。“China”一词,有一种说法取自于我国古代瓷器名镇“昌南”的音译。昌南镇就是有“瓷都”之称的( )
A.湖北汉口镇 B.广东佛山镇
C.江西景德镇 D.河南朱仙镇
4.下图所示的内容可以说明当时( )
A.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B.海外贸易不断发展
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D.粮食产量迅速增加
5.《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甚至有的通宵营业。这反映了当时( )
A.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B.城乡差距逐渐减小
C.商业服务设施完备 D.商业突破地域限制
6.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了纸币——交子。这反映了当时( )
A.商品经济繁荣 B.对外贸易发达 C.商业市镇兴起 D.商人群体形成
7.《马可·波罗行记》在介绍中国时说:“大汉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以取其货物之告价,竟与纯金无则。”这一记载佐证了( )
A.宋朝南方商业的繁荣 B.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代繁华的都市生活 D.宋元海外贸易的发达
8.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B.南方经济的发展
C.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D.士族阶层的衰落
9.运用下表(《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可以说明( )
地域 年代 |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 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 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 | 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 |
北方 | 965 | 493 | 459 | 679 |
南方 | 111 | 257 | 830 | 1280 |
A.政治中心移到南方 B.南方商业超过北方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10.“予谓方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诗人陆游这句话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海外贸易发达 B.重新开通了大运河 C.经济重心南移 D.江浙一带人才集中
11.宋代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宋史》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据此可知,宋朝时期( )
A.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B.经济重心南移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基层市场涌现
12.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注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说明( )
A.商品经济改变了社会结构 B.社会流动影响门第观念
C.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13.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宋时期社会生活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包括( )
①门第观念淡化 ②政府对社会控制放松
③男女平等实现 ④民族歧视的现象严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榜下捉婿》的故事讲述的是:宋朝时期,在科举发榜之日,各地的富绅们都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来做女婿。这反映了当时社会( )
A.普遍趋炎附势 B.明显重文轻武
C.富绅学识丰厚 D.门第观念淡化
【参考答案】
1.A
【解析】根据材料“989年北宋全国户数约650万,1110年增长到约2088万户。”可知,北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大量增加,A项正确;高产农作物引进,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对外贸易发达,是人口增加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政府严格限制土地兼并,不符合宋朝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众多特色的瓷器,宋朝时中国的制瓷工艺达到了高峰,D项正确;青花瓷是元朝瓷器的代表,排除A项;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个制瓷系统,排除B项;宋元时期成为继丝绸之路后中华文明的新的物质象征,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China”读音来自“昌南”,而昌南镇被称为“瓷都”。根据所学可知,“瓷都”是中国江西景德镇。故答案为C项。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至明清时期发展成为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但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都与“瓷都”无关,ABD项错误。
4.B
【解析】市舶司是中国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机构,图示反映宋朝市舶司的收入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宋朝海外贸易不断发展,B项正确;市舶司是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收入无法体现中央集权加强、土地兼并状况、粮食产量,排除ACD项。故选B项。
5.A
【解析】根据材料“北宋都城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甚至有的通宵营业”可知,北宋都城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繁荣,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乡差距,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夜市的发展情况,未体现商业服务设施完备,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北宋都城的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的限制,未体现突破地域限制,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因此,交子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繁荣,A项正确;交子的出现不能说明当时对外贸易发达,排除B项;商业市镇兴起和和商人群体形成都是从明朝后期开始,排除CD项。故选A项。
7.B
【解析】根据材料“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可知,元朝时期广泛使用纸币,这体现了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马可·波罗行记》记载的是元朝的社会状况,与宋朝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元代都市生活繁华,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宋元海外贸易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解析】根据材料“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致使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B项正确;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士族阶层的衰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解析】通过观察表格,从西汉至南宋,南方户数由远远少于北方,到逐渐增多,最终远远超过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北方长期战乱推动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这推动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人口布局发生重大变化,C项正确;仅有户数变化不足以说明政治中心移到了南方,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南方商业超过北方,排除B项;民族交融逐渐加强在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解析】根据“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可知南方成为税赋的主要来源地,由此可知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项正确;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并不是海外贸易发达和江浙一带人才集中,排除AD项;“重新开通大运河”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项。故选C项。
11.B
【解析】材料中的言论反映了当时东南地区经济发展关系国运,经济重心逐渐南移,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社会成员身份无关,排除C项;D项与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朝科举制的完善使更多下层士人进入政坛,促使社会流动性增强,冲击了门第观念。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社会人身的控制,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平民出身的士人,未反映整个社会成员,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解析】根据所学,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宋时期,门第观念淡化,政府对社会控制放松,①②A项正确;男女平等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实现,民族歧视的现象严重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③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D
【解析】《榜下捉婿》的故事反映了宋朝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的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关心祖先名望,门第观念淡化,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重文轻武,排除B项;富绅们争相挑选登第士子来做女婿,不能说明富绅学识丰厚,排除C项。故选D项。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精讲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 这是一份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精讲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框架,知识梳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9课 辛亥革命——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精讲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 这是一份第19课 辛亥革命——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精讲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框架,知识梳理,学习聚焦,考点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精讲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 这是一份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精讲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框架,知识梳理,学习聚焦,考点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