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模拟卷(二)
展开山东省2022年冬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B卷)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
B.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逖“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就及时奋起,舞剑健身。
C.“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D.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后来画鸡贴于门上。
【答案】1.A
【解析】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相关词句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B项,“听到鸡叫就及时奋起,舞剑健身”错误。文中第四段说“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可见选项杂糅了信息,“舞剑健身”的说法狭隘了,那只是祖逖和刘砚做的事情,古人鸡鸣励志可能是读书学习或者做其他的事情。
C项,“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错误。原文第六段信息是“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从“古代”前的句号可知选项杂糅信息,“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的原因在后边——“取意‘功(公)名(鸣)富贵’”,并非“鸡’和 ‘吉’谐音,寓意吉祥”。
D项,“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错误。原文第五段信息是“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可见选项中“门上”偷换概念,而是刻铸后“置于门户之间”。
故选A。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B.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者会妨碍主人,后者会危害国家。
C.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D.《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答案】 2.D
【解析】2.本题考查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近五年高考命题,语文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悄然在发生着变化。如果说之前在语句对照的层面就能做对选项,那么现在需要在读懂的基础上对信息与说理性进行甄别。因为考纲的要求已然发生了变化,所以考生在平时复习中一定要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不仅限于会提取筛选信息。
D项,“《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错误。从原文第五段来看,“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唐《艺文类聚•鸟部》中“鸡”条的说法。选项杂糅信息,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上强拉硬拽。
故选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的影响就相对小了。
C.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D.鸡和凤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鶤,而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凤的原型是鸡,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答案】3.C
【解析】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中相关信息进行理解和推断能力。这类题选项信息一般会超越文本,也就是可能在材料中找不到可对照的语句,需要考生联想生活或者运用头脑中的自我储备加以判断。还有一种设题角度可能是对原文相关语句进行合理而巧妙的变通,即一句话百样说,出题者没有照搬原文信息,变通说法后让考生来推断,这样的其实就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总之这样的题需要处置灵活一些,不拘泥于提取、筛选能力。
C项,“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推断错误,原文最后一段只是表述为“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可见选项主观臆断,无中生有,推断无据。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芦花荡
孙犁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
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件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一天夜里,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
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当小船和那黑乎乎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不动了。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子弹吱吱地在她们的船边钻到水里去,有的一见水就爆炸了。
大女孩子负了伤。
她们已经离苇塘很近。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他心里自责: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受伤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老头子对大女孩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们紧紧追上了他。
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945年8月于延安(有删改)
4.请简要地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3分)
【答案】4.①敌人日夜严密监视苇塘;②老头子负责苇塘的联络、运输和护送等工作;③老头子载两个女孩子进人苇塘途中不慎被敌人发现致使大女孩受伤,老头子把敌人引进埋有铁钩的水域并痛打敌人。
【解析】4.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文本故事情节的能力。
结合“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敌人监视着苇塘”分析,开头先写敌人日夜严密监视苇塘。结合“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分析,然后交代老头子负责苇塘的联络、运输和护送等工作。结合“一天夜里,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大女孩子负了伤”“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等分析,老头子载两个女孩子进人苇塘途中不慎被敌人发现致使大女孩受伤,老头子把敌人引进埋有铁钩的水域并痛打敌人。
5.小说的开头部分描写了苇塘的夜景,有何用意?(4分)
【答案】5.①苇塘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描写苇塘夜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②描写苇塘的阴森黑暗,渲染紧张恐怖的气氛,暗示老头子的工作很危险;③描写苇子向上长,象征着抗日军民坚韧不拔的品质。
【解析】5.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故事主要发生在苇塘中,开头写苇塘夜景,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写“敌人”“炮楼”,点明了当时社会背景——抗日时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结合“阴森黑暗”“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等分析,描写苇塘的阴森黑暗,渲染紧张恐怖的气氛,讲述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暗示老头子的工作很危险。结合“苇子还是那么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分析,“那么狠地往上钻”,去追寻目标,此处可以通过“苇子”,联想到抗日军民,不顾危险,不怕艰苦险阻,去抗日。象征着抗日军民们的不屈和坚忍不拔品质。
6.小说是如何塑造老头子机智勇敢的形象特点的?请结合全文举例分析。(5分)
【答案】6.肖像描写。比如,通过对老头子干瘦的身材、花白的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的描写,表现老头子办事机灵、斗争经验丰富的特点。言行描写。比如,老头子与苇塘负责人的对话描写,表现老头子有担当、有能耐的特点。动作描写。老头子撑船的动作描写,表现老头子技术高超、胆略过人的特点。对比手法。比如,老头子为受伤的大女孩报仇时胜券在握,敌人却落荒而逃,通过对比,表现老头子不畏强敌、智勇双全的特点。
【解析】6.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结合“老头子只穿一件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分析,运用肖像描写,写出了老头子办事机灵、斗争经验丰富的特点。
结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分析,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老头子有担当、有能耐的特点。
结合“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当小船和那黑乎乎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不动了”“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等分析,运用动作描写,表现老头子技术高超、胆略过人的特点。
结合“老头子对大女孩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等分析,运用对比手法,表现老头子不畏强敌、智勇双全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①,正春献八箴,曰: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帝不省。王贵妃薨,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②,奈何以天下俭之?”奏上,报可。琉球中山王遣使入贡,正春言:“中山已入于倭,今使臣多倭人,贡物多倭器,绝之,便矣;否,亦宜诏福建抚臣量留土物,毋俾入朝。”帝是之。四十年,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正春议黜学贤,谪之麟,而不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春徇私。正春求去,不许。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诗教复劾正春,正春疏辩,益求去。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天启元年,起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抗论忤魏忠贤,被旨谯责。明年,御史赵胤昌希指劾之,正春再疏乞归。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敕驰传,异数也。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十六》)
①万寿节:皇帝诞辰日。②元良:太子的代称。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B.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C.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D.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答案】7.B
【解析】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正春(人名)”“年”“母”“子孙”“觞”“乡闾”“风度”“语”“暑”“目”“见者”,虚词“之”,“倦不倾倚”、“暑不裸裎”和“目无流视”结构相同,再结合本句意思:当时翁正春已经年过七十,母亲百岁,他率领子孙孝敬老母,乡里人都赞美他。翁正春的风度峻肃,整天没有轻慢的话,疲倦了从不东斜西靠,暑天不裸露身体,眼睛不四处张望,看见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句子可以断开为: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故选B。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箴,古代以告诫规劝为主的一种文体,如箴铭,是古代常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于规戒、褒赞的韵文。
B.薨就是死的意思,是诸侯以及王公死时的专用字,也可以用于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古代地位森严,士大夫死称卒,唐宋以后,平民才能称卒。
C.驰传,指驾传车急行;传车,古代驿站专用车。文中因为翁正春曾做过皇祖讲官,皇帝“赐敕驰传”,礼遇有加。
D.乡试是古代科举中的中央考试,考生以秀才的身份参加,因为当时正值阳春四月,杏花绽放,故称“杏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
【答案】8.D
【解析】8.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乡试……因为当时正值阳春四月,杏花绽放,故称‘杏榜’”说法错误,乡试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故选D。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翁正春忠诚正直,敢于诤谏。日食出现时他极力陈述朝廷的过失,万寿节上向皇上提出八点劝告,这些直言均未被采纳。
B.翁正春遭人弹劾,辞官自辩。在处理韩敬科场事件中遭人弹劾而请求去职,皇帝虽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
C.翁正春深明国体,建言得当。他认为应该诏令福建抚臣阻止已归附倭人的琉球中山王来朝入贡,这个建议得到皇帝认同。
D.翁正春为人正派,不媚权贵。他因为抵触魏忠贤被朝廷降旨斥责,后又遭赵胤昌借机中伤弹劾,他就再次上疏乞请回乡。
【答案】 9.B
【解析】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错在“皇帝虽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对应原文“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应为 “皇帝虽然安慰挽留了他,他却从此不安心自己的职位”;从后文中的“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也可知皇帝并没有“不想再让他担任官职”。故选B。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之?”
【答案】(1)宦官却以此事烦杂费事而责难翁正春,翁正春非常愤怒地说:“贵妃生育了太子,为什么让天下人俭慢(用轻慢的方式)对待她?”
(2)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
【答案】(2)不久,言官告发韩敬在科举考场上的罪行。翁正春治韩敬不恭谨的罪名,韩敬的党羽很恼恨。
【解析】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难以烦费”,介词结构后置,以此事烦杂费事而责难;“难”,责难;“诞育”,生下,养育;“奈何……”,固定结构,为什么,怎么;“俭之”,俭慢对待她。(2)句中:“顷之”,不久;“发”,告发;“坐”,治……罪;“不谨”,不恭谨;“党”,党羽;“恨”恼恨。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二十年(1592),考中进士第一名,授职为修撰,升任少詹事。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一月出现日蚀,翁正春极力陈述朝廷的过失,皇帝没有答复。第二年秋天,万寿节,翁正春提出八点劝告:即清净君王的心绪,遵循祖制,振奋国家纲纪,信赖臣僚,珍重贤才,节俭开支,体恤百姓,重视边防。皇帝并不省悟。王贵妃去世,许久不占卜葬地事宜,翁正春因此谏言。皇帝命令宦官去选择墓地,选取到了好风水的墓地。宦官却以此事烦杂费事而责难翁正春,翁正春非常愤怒地说:“贵妃生育了太子,为什么让天下人俭慢对待她?”启奏皇帝,答复可以。琉球中山王派遣使者朝贡,翁正春称:“中山王已归附倭寇,现在的使者多是倭人,贡物大都是倭国的器物,断绝与其往来比较好;要不然,也可以下诏让福建的地方官约略留下一些土物,不要让他们到京都朝贡。”皇帝对此表示赞同。万历四十年(1612),进士邹之麟分管乡试,对举人童学贤徇私,被御史马孟祯等人告发。翁正春提议废黜童学贤,贬斥邹之麟,却不 涉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于是 弹劾翁正春徇私。翁正春请求辞官,皇帝不同意。不久,言官告发韩敬在科举考场上的罪行。翁正春治韩敬不恭谨的罪名,韩敬的党羽很恼恨。亓诗教再次弹劾翁正春,翁正春上奏争辩,更加恳求辞官。皇帝虽然安慰挽留了他,他却从此不安心自己的职位。不久,改派到吏部,负责詹事府,以侍养的名义回乡。天启元年(1621),出任礼部尚书,协助掌管詹事府的事务。言论拂逆了魏忠贤,被皇帝下旨责备。第二年,御史赵胤昌迎合魏忠贤而弹劾他,翁正春再度上奏请求辞官回乡。皇帝因为翁正春曾担任皇祖的讲官,特意加封他为太子少保,赐与敕令乘驿车驰归,在这当时可算例外。当时翁正春已经年过七十,母亲百岁,他率领子孙孝敬老母,乡里人都赞美他。翁正春的风度峻肃,整天没有轻慢的话,疲倦了从 不东斜西靠,暑天不裸露身体,眼睛不四处张望,看见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楚宫①
李商隐
湘波如泪色漻漻②,楚厉③迷魂逐恨遥。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④山鬼语相邀。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注】①这首诗是政治失意的诗人由桂州返长安途经长沙时所作。②漻:通“辽”,水清且深的样子。③厉:古代迷信说法,鬼无所归则为“厉”。④女萝:一种多附生在松树上,成丝状下垂的植物。
11.下面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不同于其他凭吊屈原的诗,它并未从屈原政治上的不幸遭遇着笔,而是紧紧围绕屈原的“迷魂”来写,并融进了对唐朝统治者含蓄委婉的批判。
B.颔联写到湘江岸上的景物,用枫树、猿啼、女萝、山鬼等意象营造了夜晚湘江两岸阴森衰败的意境,使人读之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C.颈联写人死后埋在地下,其尸会腐败,魂魄难以招回,何况是沉江而死,葬身于腥臊的鱼虾之中,通过比较来感叹屈原的迷魂不易招回。
D.尾联写只要楚人不灭绝,就会去祭祀屈原,即使用彩丝和棕叶包扎的食物被蛟龙吞食也在所不惜,情调一变,由前文的压抑悲伤转变为激越高昂。
【答案】11.B
【解析】1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B项,从“枫树”“女萝”来看,意境并非“衰败”,而是“凄迷”。
故选B。
12.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12.①对屈原的哀悼及同情。前两联以景写情,首联清深如泪的湘波、颔联阴森凄楚的江岸景象,都蕴含着对屈原的哀悼和对其遭遇的同情。②对楚人怀念屈原深感慰藉。尾联写楚人不忘纪念屈原,流露出诗人对屈原身后能得到尊崇纪念的欣慰。③对屈原的怀念和对自己的怜伤之情。诗人怀念屈原,以屈原自比,借写屈原的不幸遭遇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④对唐朝统治者昏庸的批判。首联中“恨”“泪”两字,悲痛地哀悼屈原,含蓄地对造成屈原悲剧的楚国统治者加以谴责,诗人也是借此批判唐朝的统治者。
【解析】1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诗歌的情感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重视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即抓住诗句中的众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样的特点;三是关注注释暗示信息赏析诗歌中某句的精妙,要从分析该联的内容、手法和思想情感着手,即结合诗句内容、从手法着手来分析诗人的心境。
这首诗不同于其他凭吊屈原的诗文,它并未从屈原的人品才能和政治上的不幸遭遇着笔,通篇自始至终紧紧围绕住屈原的“迷魂”来写:首联写迷魂逐波而去,含恨无穷;颔联写迷魂长夜无依,凄凉无限;颈联叹迷魂之不易招;末联赞迷魂终有慰藉。
首联,写诗人对着湘江,想起屈原的不幸遭遇,悼念不已。“逐恨遥”写迷魂含着满腔悲愤,随波远去,湘江流水无穷尽,屈原迷魂亦终古追逐不已,其恨亦永无绝期。“恨”字和“泪”字,融入诗人的强烈感情,既是对屈原的悲痛哀悼,也是对造成屈原悲剧的楚国统治者的强烈谴责。
颔联,用湘江岸上的景物烘托。“枫树夜猿”是说经霜的枫树和哀鸣的愁猿,构成一幅凄楚的秋夜图。“愁”既是猿愁,也是迷魂之愁,而猿愁又更加重迷魂之愁。下句“女萝山鬼”即以女萝为带的山鬼。“语相邀”既指山鬼间互相呼唤,同时也指山鬼们呼唤屈原的迷魂,境界阴森。长夜漫漫,枫影阴森,迷魂无依,唯夜猿山鬼为伴。此联描写阴森凄楚的江岸景象,蕴含着诗人对屈原的哀悼和对其遭遇的同情。
颈联,意思是即使屈原死后埋在地下,其尸也会归于腐败,魂也难以招回;何况是沉江而死,葬身于腥臊的鱼虾龟鳖之中,他的迷魂就更难招回了。
以上三联,都是感伤悲叹,末联情调一变,由凄楚婉转变为激越高昂,以热情歌颂屈原的忠魂作结。这一联糅合了《项羽本纪》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和《续齐谐记》楚人祭祀屈原的传说,意思是说:只要楚人不灭绝,他们就一定会用彩丝棕箬包扎食物来祭祀屈原,人民永远怀念这位伟大诗人。此联写楚人不忘纪念屈原,既表明诗人对楚人怀念屈原深感慰藉,又流露出诗人对屈原身后能得到尊崇纪念的欣慰。
最后结合时候注释“这首诗是政治失意的诗人由桂州返长安途经长沙时所作”分析,诗人怀念屈原,以屈原自比,借写屈原的不幸遭遇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所以,此时既有对屈原的怀念,也有对自怜之情。
综上分析,该题从“对屈原的哀悼及同情”“对楚人怀念屈原深感慰藉”“对屈原的怀念和对自己的怜伤之情”“对唐朝统治者昏庸的批判”等角度分点回答情感即可。
三、选择题(9分)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据悉,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一雄的父母皆为日本人,出生于长崎市,5岁时随父母一起移居英国。
B.《战狼Ⅱ》将爱国主义与动作戏完美结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和硬汉形象,同时得到了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
C.有关发言人日前指出,如果美国不改变目前实行的对华贸易政策,那么谁也不能保证在中美之间不会爆发一场后果严重的贸易战争。
D.近日,一名四年级杭州小学生将蜗牛养到“四世同堂”,俨然成为蜗牛小专家,其爱心与耐心赢得无数人点赞。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在“5岁时”前面加上“石黑一雄”。B项,结构混乱,“《战狼Ⅱ》……同时得到……震撼”句式杂糅,同时缺主语,偷换主语,应在“同时得到了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前加上“使观众”。D项,语序不当,改为“杭州一名四年级小学生”。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昭示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要脚踏实地,登高自卑,决不能好高骛远。
②这个学生诚恳乖巧、聪明伶俐,凡是老师讲的,他都能师心自用,用心领悟,所以一直成绩优异,名列前茅。
③在这个开放多元的社会里,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初出校门的年轻人,面对人生的诸多选择,决不能胶柱鼓瑟,和一次次机会擦肩而过。
④无论是总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诊疗室,还是领先于世界水平的治疗方法,都令国内外同行唯有望其项背。
⑤中国一些产业的崛起,正是因为突破了传统发展路径,将资本武器与现代化管理工具相结合,以技术和市场为导向,在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方面获得了事倍功半的良好效果。
⑥面对年轻同志的意见,老同志要始终保持可亲可敬、值得信赖的态度,不能满嘴官话,老气横秋,端着架子摆谱。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⑥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①登高自卑:登上高处一定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正确。②师心自用:固执已见,自以为是,师心:以自己的想法为师,指只相信自己。不符合语境。③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能变通,含贬义色彩。使用正确。④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脖颈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一般用于否定的形式。不符合语境。⑤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气力大,收到的成效小。应该是“事半功倍”。⑥老气横秋: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也形容年轻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此处为第一个意思。符合语境。故选B。
1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一位明星对粉丝团说:承蒙我的厚爱,让我们凝聚力量,一起将粉丝团做得更大更好,本人不胜感激。
B.面对网友对某主播因紧张而导致口误的调侃,该主播在受访时回应: 主播出错纯属正常,大家不要苛责。
C.黄教授患上重感冒,不能与会,于是给主办方发短信说明情况:偶染小恙,不能如约赴会,还望海涵。
D.欣闻您家有弄璋之喜,因事不能躬临,仅以歉意奉上!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A项,谦敬混用。“承蒙”,是敬辞,表示心怀感激地接受;“厚爱”,是谦辞,称对方对自己深切的喜爱或爱护。B项,“苛责”运用不得体,未考虑到说话人的身份、场合及受众的期待。应改说“主播难免出错,望大家多多包涵”或“主播难免出错,但我们会尽量追求完美”。C项,“小恙”,小病;“海涵”,敬辞,请对方大度宽容地原谅自己。语言表达得体。D项,“躬临”,是对别人的到来表示恭敬的说法,不可用来形容自己。
四、句子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3)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塞上风云接地阴。
(6)__________________,随风直到夜郎西。
【答案】渺沧海之一粟
无边落木萧萧下
吾尝跂而望矣
风正一帆悬
江间波浪兼天涌
我寄愁心与明月
五、命题作文
17.请以“经典”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700字,文体不限。(40分)
经典
穿梭繁华,看遍红尘紫陌于色彩斑斓的生活中,高阁里躺着你;倚靠栏杆,感人事百态,于瞬息而变的匆忙中,尘封着你的记忆……就想这样,于高楼林立车往车来的人海中,呼唤你的名字,驱散喧闹,赶走浮浅,静静地,静静的读你!
于是,又见你着一袭长衫,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一路行来,一路吟咏,和着汨罗的流淌,把刚毅铺展。“子兰衣冠成粪土,郑袖水袖已作朽”,只有你那洋洋《离骚》,把我带到了“正道直行”的人生芳草地,精神的百花园。低下头去,轻吻那一池春水,满唇的苍凉,苍凉中有着永远散不尽的芳香。
读你,便是重读气节,感受血气。
于是,我又见到茫茫大漠中的三毛,“笑口一开,大漠中就有了一眼甘洌的清泉”,“敞开胸襟,胡杨树下就有了一道别样的风景”;于是,我又走进了阿里山,泛舟于日月潭,林清玄掸了掸衣袖,一本《轻欢》就到了我的手中。“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读你,便是重读心气,重温澹泊。
读你,读你,只有读你,才知道“愿无伐善,无施劳”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大境界;才知晓“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是怎样一种洒脱的活法;才懂得人生必富三腔热泪:“一哭天下大事不可为,二哭文章难遇知己,三哭古来沦落难遭佳人……”其中富含着的是怎样的至刚至强。
匆匆的过者啊,可否平息一下你倦怠的行色,停下你似奔若逃的脚步?静静的听一下历史的呼吸,经典的召唤,让那“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的绝响将你那多少散发着点铜臭的精神染上些尊贵的清芬。可否暂时放下你手头的文件、散乱的报纸,关掉那正在播放着已经播来播去总是那么点哼哼唧唧的韩剧,总是打打杀杀的日本动漫?静静的品一下“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的神韵,给自己来一顿真正的精神大餐?
我想,我愿走进经典,生以啜芳华,行而沐春光。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作文的题目是“经典”,写作要对其进行具体的解读,是说某人的某种做法或话语“经典”,还是说文学上的“经典”名著,如果是前者就要分析其做法是什么,为什么经典,如是后者就要分析其成为“经典”的原因,以及如何对待“经典”等。总之要把题目具体化,然后进行相应的叙述或论证。
点睛:命题作文常用“化意为象法”或“化虚为实”法立意行文,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此题就可以把“经典”具体化,然后立意行文。
2022年12月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模拟卷(三): 这是一份2022年12月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模拟卷(三),文件包含2022年12月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模拟卷三解析版docx、2022年12月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模拟卷三原卷版docx、2022年12月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模拟卷三参考答案docx、2022年12月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模拟卷三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12月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模拟卷(一): 这是一份2022年12月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模拟卷(一),文件包含2022年12月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模拟卷一解析版docx、2022年12月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模拟卷一原卷版docx、2022年12月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模拟卷一参考答案docx、2022年12月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模拟卷一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模拟卷: 这是一份2021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模拟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本试卷包含选择题共两部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