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一)-2023年中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433387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物理(一)-2023年中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433387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物理(一)-2023年中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4333874/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中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物理
物理(一)-2023年中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 试卷
展开
目 录 /contents
倒计时第20天 声现象………………………………………1
倒计时第19天 光现象……………………………………19
倒计时第18天 透镜成像及其规律………………………45
倒计时第17天 物态变化…………………………………75
倒计时第20天天
声现象
考点透视
【考点解读】
了解声音的产生;掌握声音传播的因素;掌握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掌握噪声的控制和危害;掌握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异同点;掌握声音的利用。
【中考预测】
声现象一般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偶尔也会出现在实验探究题中,探究声音传播的要素。
满分技巧
【思维导图】
【考点梳理】
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一切 发声 的物体都在 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 不能传声。
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考点诠释:
1、发声的物体 一定 在振动,但振动的物体 不一定 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的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声音在 15℃ 中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
3、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鼓膜 的振动,这种振动经 听小骨 及其他组织传给 听觉神经 ,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 大脑 ,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考点二、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指声音的 高低 ,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 频率 决定的, 频率 越大, 音调 越高。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3.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发出的 声音特色 ,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 音色是不同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性质决定 。
考点诠释:
1、超声波:把频率 高于20000Hz 的声音称为 超声波 。超声波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应用于探伤、测距、测厚、医学诊断和成像。
2、次声波:通常把频率 低于20Hz 的声音称为 次声波 。火山爆发、激光、地震、海啸、台风、核爆炸、火箭发射等现象都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频率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不容易被吸收。如:
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传播了十几万米。次声波速度大于风暴的
速度,可以检测风暴。但是有的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考点三、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1、噪声:
(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 无规则振动 时产生的;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 妨碍 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的控制: 防止噪声的产生 ; 阻断噪声的传播 ;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
考点诠释:
人们用 分贝(dB ) 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 0dB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 不超过90dB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 不超过70 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 不超过50 dB。
考点四、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利用声呐探测海深、鱼群。
2、传递能量: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真题回眸
1.(2022·四川宜宾·统考中考真题)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某中学举办“颂歌献给党”的歌唱比赛,同学们满怀深情的歌声响彻整个校园。其中“响”是指声音的( )
A.响度大 B.音调高 C.音色好 D.频率高
【答案】A
【详解】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同学们满怀深情的歌声响彻整个校园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022·内蒙古兴安盟·统考中考真题)超声波洗碗机是一种常用电器。洗碗机发出的超声波( )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传播速度是3×105km/s D.不能传递能量
【答案】A
【详解】A.超声波是一种不可听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C错误;
D.超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A。
3.(2022·贵州铜仁·统考中考真题)某校“五四”青年节举行合唱比赛,在乐队的伴奏下,同学们满怀深情地放声高歌,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同学们的歌声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B.现场观众听到的歌声是由空气传播而来,是因为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观众能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响度不同
D.“放声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较高
【答案】A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歌声是同学们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态、液态、固态中传播,故B错误;
C.每个发声体的音色是不同的,所以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故C错误;
D.“放声高歌”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音调高一般用尖、细来形容,故D错误。
故选A。
4.(2022·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有关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水面,会引起水花飞溅,是源于音叉的振动
B.“闻其声而识其人”,是根据音色来辨别的
C.将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在抽出罩内空气的过程中,听到闹钟发出的声音大小不变
D.“南昌舰”在深海反潜训练时,声呐系统是利用超声波来探测敌方潜艇的装置
【答案】C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水面,会引起水花飞溅,是源于音叉的振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闻其声而识其人”,是根据音色来辨别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将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在抽出罩内空气的过程中,听到闹钟发出的声音不断变小,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南昌舰”在深海反潜训练时,声呐系统是利用超声波来探测敌方潜艇的装置,利用超声能够传递信息,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2022·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湖北出土的一套战国时期的编钟,依大小排列共65件,能演奏古今乐曲、音域宽广。“音域”描述的是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速度
【答案】C
【详解】编钟的制造材料一样,厚薄和质量不同,不同的钟在敲击后振动的快慢不同,即频率不同,所以能够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因此编钟的音域宽广指的是音调变化范围大,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6.(2022·湖北襄阳·统考中考真题)2022年6月5日,我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时,地面指挥中心顿时掌声雷鸣。“掌声雷鸣”是指声音的( )
A.音调高 B.响度大 C.音色美 D.传播速度快
【答案】B
【详解】“掌声雷鸣”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很大,即声音的响度大。与音调音色和声音传播的速度无关。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2022·四川攀枝花·统考中考真题)疫情防控和森林草原防灭火人人有责。某小区内,宣传人员小王和小刘分别通过广播宣传疫情防控和森林草原防灭火相关政策,群众能够明显区分出小王和小刘的声音,这是因为他们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答案】C
【详解】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群众能够明显区分出小王和小刘的声音,因为他们的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2022·山东日照·统考中考真题)2013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爱耳日”确定为“国际爱耳日”。2022年3月3日是第23个“全国爱耳日”。降低噪声影响,守护听力健康,增强全民爱耳护耳意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下列与声音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产生声音的响度不同
C.“山东舰”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跳广场舞时喇叭播放的歌曲都是乐音
【答案】C
【详解】A.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并不能防止雷声的产生,故A错误;
B.每个人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所以“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不同人发声的音色不同来判断的,故B错误;
C.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
D.跳广场舞时喇叭播放的歌曲如果影响了人的休闲、学习,就成为了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9.(2022·山东威海·统考中考真题)依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学校师生属于应检尽检人员。当听到老师用扩音器通知大家做核酸检测时,我们能够分辨出是某位老师的声音,这主要利用了声音的( )
A.速度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答案】D
【详解】每个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核酸检测时,我们能够分辨出是某位老师的声音,这主要利用了声音的音色,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0.(2022·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工作人员常利用喇叭宣传防疫知识,关于对使用中喇叭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喇叭发声不需要振动 B.喇叭发出的声音是超声波
C.调节喇叭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响度 D.增大喇叭音量会使所发出声音的速度变大
【答案】C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喇叭发声需要振动,故A错误;
B.喇叭发出的声音是可听声,而超声波是人听不到的声音,故B错误;
C.调节喇叭的音量是调节声音的强弱,即声音的响度,故C正确;
D.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传播的介质有关,增大音量只能改变声音的响度,改变传播的距离,不能改变声速的大小,故D错误。
故选C。
11.(2022·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图乙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时,音调越高
C.图丙中小白兔通过声音的音调判断出叫门的不是妈妈
D.图丁中捕鱼船通过声呐确定鱼群位置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
【答案】A
【详解】A.图甲中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则音叉发声时同时也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音调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图乙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时,频率越低,则音调越低,故B错误;
C.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小白兔是通过音色判断出叫门的不是妈妈,故C错误;
D.捕鱼船通过声呐确定鱼群位置是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来传递信息,从而可以确定鱼群的位置,不是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A。
12.(2022·江苏盐城·统考中考真题)2022年2月6日我国女足战胜韩国获得亚洲杯冠军。比赛中,啦啦队击鼓助威,鼓声通过______传到运动员的耳中,运动员奋起一脚,球离开脚后由于______飞进球门,顶起球网,使球网发生形变的施力物体是______。
【答案】 空气 惯性 足球
【详解】[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到运动员耳中的。
[2]球离开脚后可以继续向前飞行,是由于足球具有惯性,在空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
[3]足球顶起球网,球对球网有力的作用,使球网发生形变的施力物体是足球。
13.(2022·西藏·统考中考真题)学校艺术节的合唱比赛中,同学们在乐队的伴奏下放声高歌,同学们的歌声是由声带______产生的,观众能辨别不同的乐器声,是因为它们的______不同。
【答案】 振动 音色
【详解】[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
[2]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观众能辨别不同的乐器声,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名校预测
1.(2023·陕西咸阳·校考三模)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在不断向外抽气的过程中,同学们听到的声音不断减小,看到发声体上方的轻质小球一直在跳动,烧杯内的热水变“沸腾”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升高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磁悬浮装置中B磁体的上端为S极 D.由实验现象进一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2.(2023·四川成都·统考一模)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放入水中,溅起了水花。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溅起的水花越高,说明音叉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
C.溅起的水花越低,说明音叉发出的声音音调越低 D.声波与水波相似,用到了类比法
3.(2023·宁夏银川·银川市第三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银川市为了给广大市民一个安静的环境,交警在医院、学校等场所安装了“违法鸣笛”自动抓拍取证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声源定位(声学探头)、摄像机监控系统(视频车辆识别)、显示屏、后台联动执法系统。当机动车违法鸣笛后,可通过声源定位装置接收、自动检测声音类型和空间声场分布,精确定位鸣笛的车辆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禁止鸣笛是为了在传播途过程中阻断噪声
B.声源定位系统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C.声源定位系统利用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形成回声来定位
D.汽车喇叭声音越大,其传播速度就越快
4.(2023·江苏无锡·统考一模)无锡梅园中的“喊泉”,别具一格,“喊泉”的声音越洪亮,喷泉喷出的水柱越高,控制喷泉水柱高度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频率 C.音色 D.响度
5.(2023·安徽合肥·统考一模)如图所示,在2023年央视春晚的乐曲节目《百鸟归巢》表演中,演奏者用洞萧以花舌吹法模拟鸟啼声,这主要是模拟鸟啼声的( )
A.音调、音色 B.响度、音调 C.响度、音色 D.音调、响度、音色
6.(2023·广东深圳·校考一模)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
A.如图1所示,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色
B.如图2所示,航母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如图3所示,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D.如图4所示,航天员王亚平在空间站用古筝弹奏《茉莉花》,声音是由空气直接传播到地球的
7.(2023·广西贵港·统考一模)中国古典音乐的旋律非常动听。如名曲《高山流水》:琴声绕梁遇知音;《夕阳箫鼓》:诗情画意琵琶曲等。人们是根据下列哪个要素辨别琴声和琵琶声(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振幅
8.(2023·江苏苏州·统考一模)在此幅丰子恺书画作品中,描绘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生活画面,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骑在牛背上的孩童不回头就能大致判断出问话的人是一位老者,他判断的依据是利用了声音的(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信息
9.(2023·山西太原·太原五中校考一模)如图所示,用筷子敲击大小不同的瓷碗可以演奏优美的乐曲。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乐曲声是由瓷碗振动产生的 B.快速敲,声音传播速度越快
C.用更大的力敲碗可改变音调 D.优美的乐曲声一定不是噪声
10.(2023·黑龙江哈尔滨·统考一模)下列关于声音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如图甲所示,敲击音叉与音叉接触的小球被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如图乙所示,只改变尺子伸出桌面长度,听到声音的响度变化
C.如图丙所示,公路旁的声音屏障,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如图丁所示,汽车安装前后倒车雷达利用次声传递信息
11.(2023·辽宁抚顺·统考二模)中国的高铁已成为亮丽的“中国名片”。尤其是复兴号动车组,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既可以发射也可以接收____(选填“电磁波”或“超声波”);我们听见列车鸣笛声是通过 ____传播的; 如图是正在行驶的复兴号列车,此时以列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是____(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12.(2022秋·江苏苏州·八年级校考阶段练习)2022年9月19日在台湾发生地震。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属于 ___________,医护人员在救治伤员时,使用的“B超”是利用 ___________(前两空均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这两种声波 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两种声波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速度 ___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3.(2023·河北廊坊·统考一模)如图,有一款智能音箱,它内置了声纹识别系统,可以识别主人的声音,按照主人的指令实现语音购物、音乐播放、人机互动、音量调节等功能。音箱能够识别主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不同人说话的 _____不同,音量调节是改变了声音的 _____,同时音箱可由蓝牙通过 _____(选填“超声波”或“电磁波”)实现与手机数据的传输。
14.(2023·河南周口·校联考一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戏曲节目《华彩梨园》广邀戏曲名家、“80后”“90后”的青年一代戏曲演员和少儿戏曲爱好者同台献技。通过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可以辨别出节目中有哪些乐器发出声音,演员的声音高是指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现场观众从任意方向都可以看到台上的演员,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选填“漫”或“镜面”)反射。
15.(2023·山西太原·太原五中校考二模)如图所示,将一只小电铃放在玻璃钟罩内,接通电源,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钟罩内的空气,铃声逐渐降低,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
16. (2023·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校考一模)2023年央视春晚中乐曲《百鸟归巢》,曲中用洞箫以花舌吹法模拟鸟啼声,“鸟啼声”是由箫内空气__________而产生的;观众能够分辨出多种不同的乐器,是依据乐音的__________特性。
1. 【答案】A
【详解】A.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磁悬浮时,两个磁体靠近的磁极为同名磁极,利用了同名磁极相斥的原理;磁体A的上端为N极,所以磁体B的下端也为N极,磁悬浮装置中B磁体的上端为S极,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不断向外抽气的过程中,同学们听到的声音不断减小,由实验现象进一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答案】C
【详解】A.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溅起水花,这个现象表明发声体在振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C.音叉声音越响溅起的水花越大,说明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错误,符合题意;
D.声波和水波有些类似的地方,用水波来研究声波是用到类比法,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答案】B
【详解】A.禁止鸣笛是为了在声源阻断噪声,故A错误;
B.声源定位系统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B正确;
C.由题意可得,声源定位系统是通过当机动车违法鸣笛后,通过声源定位装置接收、自动检测声音类型和空间声场分布,精确定位鸣笛的车辆位置,并非是利用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形成回声来定位,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与温度有关,与声音的响度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4. 【答案】D
【详解】“喊泉”的声音越洪亮,即声音的响度越大,声音的能量越大,喷泉就喷的越高,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 【答案】A
【详解】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演奏者用洞萧以花舌吹法模拟鸟啼声,是模拟声音的音调和音色,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 【答案】C
【详解】A.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气孔可改变空气柱振动部分的长度,从而改变振动频率,可改变声音的音调,故A错误;
B.航母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可通过声音知道病人的病情,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正确;
D.航天员在空间站用古筝弹奏《茉莉花》,由于太空是真空,没有空气,因此不可能是通过空气直接传播到地球的。故D错误。
故选C。
7. 【答案】A
【详解】不同乐器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能够辨别琴声和琵琶声,主要是根据音色这一特性,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 【答案】A
【详解】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不同的物体发出的音色不同,声音的音色是取决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可以区分出发声体,所以骑在牛背上的孩童依据音色就可以判断是一位老者。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 【答案】A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因此乐曲声是由瓷碗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快速敲,物体振动频率快,声音的音调高,故B错误;
C.用更大的力敲碗,物体振动的幅度变大,响度变大,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如果人正在休息,乐曲声也会打扰人的休息,也是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10. 【答案】A
【详解】A.小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小球被弹起反映了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故A正确;
B.尺子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听到尺子发声的音调在变化,故B错误;
C.公路旁的声音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反射来定位的,故D错误。
故选A。
11. 【答案】 电磁波 空气 运动
【详解】[1]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北斗卫星系统发射和接收的都是电磁波,通过电磁波进行导航。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列车的笛声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
[3]行驶中的复兴号列车,相对地面有位置变化,以列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
12. 【答案】 次声波 超声波 不能 大于
【详解】[1]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属次声波,人不能听到次声波。
[2]超声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医护人员在救治伤员时,使用的“B超”是利用超声波。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两种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在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快,这两种声波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3. 【答案】 音色 响度 电磁波
【详解】[1]不同人具有不同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而音箱能够识别主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不同人的音色不同。
[2]响度是声音的大小或强弱,调节音量是改变了声音的大小,即改变响度。
[3]蓝牙传输信号属于电磁波的一种,故音箱可由蓝牙通过电磁波实现与手机数据的传输。
14. 【答案】 音色 音调 漫
【详解】[1]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可以通过音色不同辨别出节目中有哪些乐器发出声音。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演员的声音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3]不同位置的观众均能看到台上的演员,是由于光被反射向四面八方,故发生了漫反射。
15. 【答案】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详解】当玻璃罩内有空气时,可清楚地听到铃声,但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铃声逐渐降低,进一步推理:如果没有空气,就听不到声音,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即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6. 【答案】 振动 音色
【详解】[1]根据声音的产生的条件可知,“鸟啼声”是由箫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2]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多种乐器合奏时,听众能够分辨出不同的乐器在演奏依据的是音色。
专家押题
1.“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下列措施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教室周围植树
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耳塞
C.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
D.高速公路两旁安装隔音板
2.为了迎接学校艺术节合唱比赛,同学们在音乐教室内排练,嘹亮的歌声回荡教室。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同学们的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嘹亮的歌声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同学们的歌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关闭门窗是为了减少对外界干扰,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3.清晨,一阵闹铃声将你从睡梦中唤醒,提醒你:该起床了!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C.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D.声速等于光速
4.下列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是( )
A.摩托车的消声器 B.隔音蛟龙 C.防噪声耳罩 D.隔音板墙
5.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目的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B.乙图: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丙图:抽掉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闹钟铃声的音量不会变化
D.丁图: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
1. 【答案】C
【详解】A.道路两旁种植树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机场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
D.高速公路两旁安装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A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因此同学们的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嘹亮的歌声是声音很大,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学们的歌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为了减少对外界的干扰,常关闭门窗,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3. 【答案】A
【详解】A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故A正确,B错误;
C.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故C错误;
D.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故D错误。
故选A。
4. 【答案】A
【详解】A.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故A符合题意;
B.隔音蛟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防噪声耳罩是在声音的接收处控制噪声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隔音板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 【答案】B
【详解】A.古筝是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的,手在不同位置按弦,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故A错误;
B.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时,因为罩内空气稀薄,所以闹钟铃声的音量会越来越小,故C错误;
D.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妙趣横生
1890年,一艘名叫“马尔波罗号”帆船在从新西兰驶往英国的途中,突然神秘地失踪了。20年后,人们在火地岛海岸边发现了它。奇怪的是:船上的物体大都原封未动,完好如初。船长航海日记的字迹仍然依稀可辨;就连那些死已多年的船员,也都“各在其位”,保持着当年在岗时的“姿势”。
1948年初,一艘荷兰货船在通过马六甲海峡时,一场风暴过后,全船海员莫明其妙地死光;
在匈牙利鲍拉得利山洞入口廊里, 3名旅游者齐刷刷地突然倒地,停止了呼吸......
倒计时第19天天
光现象
考点透视
【考点解读】
掌握光的直线传播;掌握光的反射和光的反射定律;掌握掌握平面镜成像;掌握光的色散。
【中考预测】
声现象一般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偶尔也会出现在实验探究题中,探究声音传播的要素。
满分技巧
【思维导图】
【考点梳理】
考点一、基本概念
1、光的直线传播:
(1)直线传播条件:光在 同一种均匀介质 中是沿 直线 传播的。
(2)光的传播速度:真空或空气中 c=3×108m/s 。水中为真空中的3/4,玻璃中为真空中的2/3。
2、光的反射:
(1)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 被反射回原来介质 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一点”、“二角”、三线”:O为入射点;i和r分别是入射角和反射角,AO、NO、OB分别是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
(3)镜面反射:平滑的表面对光线的反射叫镜面反射。
(4)漫反射:粗糙的表面 对光线的反射叫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
(5)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的,如图所示S为光点,S’为像。
(6)球面镜: 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 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
3、光的折射:(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如下图所示,O为入射点;i和r分别是入射角和折射角;AO、MN、OB分别是入射光线、法线和折射光线。
(3)色散现象说明:①白光 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 复色光 ;②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是不同的, 红光 偏折的程度最小, 紫光 偏折的程度最大。
4、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由 通过它的色光 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 反射的色光 决定。
5、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红外线特点:热作用强 ;应用:红外线夜视仪、步枪的瞄准器、电视遥控器;紫外线特点: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作用:紫外线灯灭菌、防伪标志
考点诠释:
1、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两种不同的介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白光照到三棱镜上,从三棱镜射出的光分解为各种颜色的光。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光线由空气进入三棱镜后,发生了光的折射,由于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程度最大。
3、在反射和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考点二、基本的规律、特点
1、光的反射规律:
(1)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和物体的 大小相等 ;
(2)像和物体的对应点的连线跟镜面 垂直 ;
(3)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相等 ;
(4)像和物体的 左右相反 ;
(5)像是 虚像 ,只能用眼睛观察到,不能用光屏去呈接。
3、光的折射规律:(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考点三、实验探究
1、光的反射实验步骤:
(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甲所示:
(2)在纸板上画出两条入射光线,用激光笔沿入射光线射入,找到对应的反射光线。
(3)观察两组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猜想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a、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镜面的夹角相等;
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
(4)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如图乙,观察还能看到反射光线吗?
(6)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角i和r。
2、平面镜成像实验步骤:
(1)将纸对折,在对折处画一条直线段,把平板玻璃(作为平面镜)竖立在对折线上;
(2)在白纸的一方任意位置放点燃的蜡烛,用笔记下蜡烛的位置,观察玻璃后面的像;
(3)用手在玻璃后面摸一摸是否有蜡烛存在,再拿一张白纸在像的位置附近移动,观察白纸上是否有蜡烛的像;
(4)拿另一支蜡烛(未点燃)放在玻璃后像的位置处,移动这支蜡烛,再左右移动头部,从不同位置看上去蜡烛和像完全重合;
(5)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复再做一遍。
考点诠释:
1、光的反射:(1)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不到反射光线,证明三线共面;(2)通过测量比较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可以证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并且对称还意味着分居法线两侧。
2、平面镜成像:(1)实验中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2)试验中平面镜要和桌面垂直,否则怎么移动蜡烛都不能和像完全重合;(3)试验中如果用的玻璃板太厚就会看到两个像,这是由于玻璃板的两个面上都发生反射形成的;(4)实验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5)用一张白纸(光屏)放到玻璃板后面,白纸上(光屏)看不到蜡烛的像,证明成的像是虚像。
真题回眸
真题回眸
1.(2018·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有一圆柱形敞口容器,从其左侧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容器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如图所示,下列操作使光斑向左移动的是( )
A.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 B.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上升
C.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 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
【答案】B
【详解】A.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入射点向右移,由于入射角不变,因此折射角也不变,折射光线向右平移,光斑右移,故A不符合题意;
B.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上升,入射点向左移,由于入射角不变,因此折射角也不变,折射光线向左平移,光斑向左移,故B符合题意;
C.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入射点向右移,由于入射角不变,因此折射角也不变,折射光线向右平移,光斑向右移,故C不符合题意;
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则折射角变大,光斑右移,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022·四川资阳·统考中考真题)为严控新冠疫情,保护师生生命安全,我市部分中小学对校园门禁系统进行了升级,配备了人脸识别和测温系统,如图所示。通过校门时,只需将人脸面向屏幕摄像头,该系统就能将测试者的面部信息与备案信息进行比对并获取体温,决定放行与否。关于门禁系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系统屏幕边框呈黑色是由于所选材质对光的反射能力较强
B.该系统的核心光学元件是凸透镜
C.该系统的成像原理主要是利用光的反射
D.该系统的摄像头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B
【详解】A.门禁系统屏幕边框呈黑色的原因:选择的材质对光的反射能力较弱,故A错误;
BCD.门禁系统的摄像头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利用了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使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凸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来改变光的传播路径的,所以该系统的成像原理主要是利用光的折射,故B正确,CD错误。
故选B。
3.(2022·西藏·统考中考真题)扎西同学观察到以下生活现象,其中可以用光的反射解释的是( )
A. 手影 B.铅笔“错位” C. 猫照镜子 D. 三棱镜分解白光
【答案】C
【详解】A.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手阻挡从而在手的后面形成的阴影,即影子的形成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铅笔“错位”是由于铅笔放入水中,铅笔反射的光线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方向发生偏折,使得我们在视觉上感觉铅笔在水中被折断了,是光的折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猫照镜子属于平面镜成像,可以用光的反射解释,故C符合题意;
D.三棱镜分解白光是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2022·四川攀枝花·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光学情景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拱桥倒影”,是等大的虚像 B.“弯折的铅笔”,是放大的实像
C.“墙上的手影”,是放大的虚像 D.“后视镜中的车辆”,是缩小的实像
【答案】A
【详解】A.“拱桥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成的是等大的虚像,故A正确;
B.看到弯折的铅笔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故B错误;
C.墙上的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故C错误;
D.后视镜中是凸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虚像,故D错误。
故选A。
5.(2022·山东威海·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一辆玩具车放入水中,从侧面看车轮浸入水中的部分变“扁”了,其原因是发生了(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答案】C
【详解】车轮浸入水中的部分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的,所以从空气中看水中轮子“扁”了,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6.(2022·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观察到的蜡烛的像更清晰
B.只要把光屏放在恰当的位置,就能承接到蜡烛的像
C.蜡烛距玻璃板越远,蜡烛的像就越小
D.只把玻璃板向左平移,蜡烛的像的位置不变
【答案】D
【详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更好的确定像的位置,故A错误;
B.平面镜成的是虚像,用光屏无法承接,故B错误;
C.蜡烛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蜡烛距玻璃板越远,蜡烛的大小不变,故蜡烛的像的大小不变,故C错误;
D.只把玻璃板向左平移,平面镜的位置不变,蜡烛的位置不变,蜡烛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故蜡烛的像的位置也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7.(2022·湖南株洲·统考中考真题)检查视力时,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如图甲所示,则视力表上如图乙所示的字母在平面镜中的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详解】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像物大小相等,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左右互换。如图乙“E”的像开口向右,则在平面镜中看到的字母“E”开口向左,大小不变。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8.(2022·湖南张家界·统考中考真题)下列生活工具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的是( )
A. 人脸识别机 B. 汽车后视镜 C. 放大镜 D. 近视眼镜
【答案】A
【详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A.人脸识别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故A符合题意;
B.汽车后视镜是凸面镜,其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B不符合题意;
C.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不符合题意;
D.近视眼镜是凹透镜,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2022·湖南湘西·统考中考真题)一条衔着骨头的狗在过河时,低头发现河中影子,觉得水中狗嘴里的骨头似乎比自己的更大,忍不住去抢,结果嘴里的骨头掉进了河里,这是《伊索寓言》里描述的一个有趣故事。狗在河中影子的形成是因为( )
A.光的直线传播 B.平面镜成像 C.光的折射 D.凸透镜成像
【答案】B
【详解】狗在河中影子,是在水面形成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0.(2022·四川宜宾·统考中考真题)如图,O点为半圆柱玻璃砖横截面的圆心,一束单色光从空气中与界面成30°角斜射到O点,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答案】
【详解】当光线射向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入射角为60°,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为60°;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将向靠近法线的方向偏折,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下图:
11.(2022·贵州安顺·中考真题)在图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点光源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过A点的光路图。
【答案】
【详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A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12.(2022·四川资阳·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潜水员的眼睛在水面以下A处,观察岸上的物体。图中的两个B1和B2分别是物、像的位置,请在图中作出潜水员观察物体的光路图。
【答案】
【详解】连接两点(空气中用虚线,水中用实线)与水面相交,则交点为入射点;连接即为入射光线,为折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13.(2022·贵州遵义·统考中考真题)某同学用激光笔照射玻璃砖探究光学规律时,观察到光在玻璃砖中的传播路径,如图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答案】
【详解】先过入射点O垂直于界面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玻璃中法线的上侧作出反射光线OB;光由玻璃砖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据此在空气中法线的上侧作出折射光线OC,如图所示:
14.(2022·江苏盐城·统考中考真题)小红做“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
(1)将平面镜水平放置,白色硬纸______放在平面镜上;
(2)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光_____着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小红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纸板上的光束,是因为发生了_____反射,在纸板上画出光路,再次改变_________的方向,重复上述实验,取下纸板,用量角器量出光线AO与_____(填“ON”或“CD”)的夹角,即为入射角,记下数据,比较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3)为了寻找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构成的平面究竟在哪里,小红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对实验进行改进。光屏安装在底座上,可以绕水平直径偏转,平面镜固定在水平底座上,将光屏倒向后方,用激光笔作光源,将激光束沿固定方向照射到平面镜中心处,水平旋转底座并改变_____的角度,设法使光屏上呈现出________的径迹,如图丙所示,此时光屏所在的平面就是要寻找的平面。
【答案】 竖直 沿 漫 入射光线 ON 光屏 反射光线
【详解】(1)[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实验中应将硬纸板竖直置于平面镜上,这样反射光线才能在硬纸板上呈现。
(2)[2][3][4]要在纸板上看到光束,光束与纸板需在同一平面,因此应让光束沿着纸板射向镜面;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光束,说明光线能从不同方向进入人的眼睛,发生的是漫反射;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再次改变入射光线,重复上述实验。
[5]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称为入射角,取下纸板,用量角器量出光线AO与ON的夹角,即为入射角。
(3)[6][7]改变光屏的角度,当光束与光屏处于同一平面时,光屏上就会呈现出反射光线的径迹。
15.(2022·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为了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学校门口安装了测温摄像仪,当同学们经过它时,会自动利用______(选填“紫外线”或“红外线”)检测人体温度是否正常。测温摄像仪的成像原理与我们生活中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成像原理相同,当人靠近镜头时,所成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 红外线 照相机 变大
【详解】[1]当有人靠近测温系统时,人体会辐射红外线,该系统通过对人体自身辐射的红外线的测量,便能准确地测定其表面温度。
[2]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故选填变大。
名校预测
1.(2023·陕西咸阳·校考三模)光与影的世界是生活也是艺术,更包含着科学的知识与原理,如图是汤勺放入装有水的玻璃杯中,置于平面镜前的情景。下列有关说法或解释正确的是( )
A.灯光下玻璃杯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水中放大的“勺头”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水中弯折的“汤勺”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D.看到平面镜中的“杯子”是等大的虚像
2.(2023·江苏宿迁·校联考一模)如图所示的光学现象,其成像原理和成像虚实均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和③ B.②和③ C.①和④ D.③和④
3.(2023·陕西西安·交大附中分校校考二模)2022年8月30日,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果正式发布,其运行于高度为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羲和号”上搭载的望远镜可以连续对太阳进行观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B.地球上所有的能量均来自太阳
C.用望远镜观测到的太阳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D.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4.(2023·广东深圳·校考模拟预测)下列四幅光路图能正确解释生活中现象的是( )
A.图甲:岸上的人看见水中的物体 B.图乙:物体通过小孔形成实像
C.图丙:光从室外透过窗户玻璃进入室内 D.图丁:人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
5.(2023·北京·北京市八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
A.水中出现桥的倒影 B.日晷上呈现指针的影子
C.透过放大镜看到放大的字 D.幕布上呈现人偶的剪影
6.(2023·四川广安·广安中学校考二模)如图,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光屏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
(1)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 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2)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 _____;
(3)在该实验中,当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出去,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_____ 。
7.(2023·四川广安·广安中学校考二模)身高160cm的小梦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m处,当她靠近平面镜0.5m后,她在平面镜中的像高度为 _____m;小梦从平面镜中看到对面墙上挂钟的指针如图所示,则挂钟显示的实际时间是 _____。
8.(2023·湖北黄冈·校考二模)如图所示是一块玻璃砖的截面,该截面有四分之一圆面OAC和一直角三角形OAB组成。一束紫光由P点射向玻璃砖,光线所在的直线过圆面的圆心O点,在AC面上发生折射后,在BC面上发生反射,然后从AB面折射出去。请在图中画出该光线从玻璃砖中射出的大致方向。(保留作图痕迹)
9.(2023·广东东莞·可园中学校考一模)如图,F为凸透镜的焦点,SD和SC为蜡烛发出的两条光线,其中SC平行主光轴,请画出光线SD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和SC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10.(2023·重庆·重庆八中校考一模)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根据折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大致方向。
11.(2023·湖北黄冈·校考二模)2022年10月12日“天宫课堂”第三课航天员刘洋在水球变“懒”实验中,成功演示了紫色水球从“活跃”到“懒惰”的过程:刘洋将一个钢球推入紫色的水球中,钢球没有穿透水球,而是被包裹在水球里,用针筒吹气,在相同外力作用下,水球的振动幅度明显减小,称为水球变懒。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乙中完成人眼看到钢球A点像的大致光路,A为钢球上的一点,O为球心。
12.(2022·广东汕头·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校考模拟预测)如图所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射向水面,在水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经过点A,折射光线经过点P,请你作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13.(2023·山东东营·东营市东营区实验中学校考一模)如图所示,S为发光点,MN为平面镜,请在图中画出:①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点S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②画出由S点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P点的光线。
1.D
【详解】A.灯光下玻璃杯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水中放大的“勺头”是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故B错误;
C.水中弯折的“汤勺”是汤勺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时,从上面看上去,水中的部分比实际位置高了,所以看起来像折断了,这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引起的,故C错误;
D.平面镜中的“杯子”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D正确。
故选D。
2.A
【详解】①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其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②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③水中“笔”弯折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④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故①③成像原理和成像虚实均相同。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D
【详解】A.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可再生能源,故A错误;
B.地球上的绝大部分能量来自太阳,化石能源是贮存的亿万年前的太阳能,水能、风能也是来源于太阳能,故B错误;
C.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将物镜所成的像进行放大,为了便于观测,将目镜的像倒过来,最后观测到的太阳是一个倒立、放大的虚像,故C错误;
D.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通过三棱镜可以将七种单色光分解出来,故D正确。
故选D。
4.A
【详解】A.图甲中,岸上的人看见水中的物体,是水中的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A正确,符合题意;
B.图乙中,小孔成像应该成的是倒立的实像,而光路图是正立的,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图丙中,光从室外透过窗户玻璃进入室内要发生两次折射,第一次折射是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折射光线应该靠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第二次是玻璃斜射进入空气,折射光线应该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路图错误,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图丁中,人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光应该从树木经水面反射后进入人眼,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A
【详解】A.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透过放大镜看到放大的字,是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中发生了折射,故C不符合题意;
D.人偶的剪影是影子,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 漫 不能 同一平面 可逆的
【详解】(1)[1]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平行的入射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
(2)[2][3]当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呈现反射光线的F板和呈现入射光线的E板不在同一平面内,在F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仍然还停留在原来的平面内,证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4]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的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沿OB方向射出,如果让光线从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7. 1.60 7∶20
【详解】[1]平面镜成像时,物像大小相等,当她靠近平面镜0.5m后,像的大小不变,她在平面镜中的像高度为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平面镜中钟表指针的实际情况,如下图,可以看到钟表的实际时间是7∶20。
8.
【详解】因为光线沿半径方向射入,由于半径与球面垂直,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所以入射光线过球心O,O点为入射点。过O点作玻璃砖下表面垂线即法线,在BC面上发生反射,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出反射光线;该反射光线再由玻璃射向AB面,从AB面折射出去,在其入射点作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更远离法线。如图所示:
9.见详解
【详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由此画出SC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由图知,D为入射点,过 D点作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SD的反射光线,综上如图所示:
10.
【详解】首先垂直于界面作出法线,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当光从空气射向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11.
【详解】自A点的入射光线照射到水球边缘B点,B点为入射点,连接B点与球心O并延长即法线,光线AB从水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更远离法线。如图所示
12.
【详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作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由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要过像点,所以连接,与水面的交点就是入射点O,分别连接SO、OA、OP,可以确定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13.
【详解】作出发光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像点S′,连接S′P点交平面镜于点O,O为反射点(入射点),沿OP画出反射光线,连接SO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专家押题
1.深圳是一座美丽宜居的城市,下列现象中,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春笋”的倒影 B. 红树林公园的彩虹
C. 大梅沙天使雕像的影子 D. 露珠里的伟人雕像
2.雨后初晴的夜晚,路上有些积水,甲、乙两同学在月光下相向而行。甲同学看到积水的水面比路面亮,这是因为月光在水面上发生了____(选填“镜面”或“漫”) 反射;为了避免踩水,乙同学应踩在较____(选填“亮”或“暗”)的地方。
3.如图,小球在桌子底下,根据___________原理可知,人眼不能直接看到小球本身,但恰好旁边有一面平面镜,小球离平面镜0.5m,则小球在平面镜中的像离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_____m,人能看到平面镜中小球的像,请在下图中画出人眼通过平面镜M看到桌底下球的光路图。( )
4.图甲是周口龙湖九龙戏水及其倒影的美景。图乙中A点表示“龙首”的位置,请在图乙中画出光从“龙首”经水面反射进入人眼的光路图。
5.如图,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光屏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
(1)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 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2)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 _____;
(3)在该实验中,当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出去,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_____。
1.C
【详解】A.“春笋”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红树林公园的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大梅沙天使雕像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露珠里的伟人雕像是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镜面 亮
【详解】[1]甲同学迎着月光走,水面发生的镜面反射能够使光线更多的进入人眼,故甲同学看到积水的水面比路面亮,这是因为月光在水面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2]乙同学背着月光走,水面发生镜面反射,没有光进入人眼,看起来比较暗,地面发生的是漫反射,有一部分光进入人眼,看起来比较亮,所以乙同学应踩在亮的地方。
3. 光的直线传播 0.5
【详解】[1]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小球在桌子底下,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可知,人眼不能直接看到小球本身。
[2]已知小球离平面镜0.5m,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物等距可知,小球在平面镜中的像离平面镜的距离是0.5m。
[3]作出球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像点,人眼为点,连接交平面镜于点,沿画出反射光线,连接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4.
【详解】由题可知,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据此画出龙首的像的位置,连接人的眼睛和,则连线与水面的交点为反射点(入射点)O,连接AO为入射光线、连接O和眼睛可得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5. 漫 不能 同一平面 可逆的
【详解】(1)[1]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平行的入射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
(2)[2][3]当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呈现反射光线的F板和呈现入射光线的E板不在同一平面内,在F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仍然还停留在原来的平面内,证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4]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的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沿OB方向射出,如果让光线从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妙趣横生
中国古代潜望术
自然界中存在一些能够自行发光的海洋生物和昆虫,比如水母、乌贼和萤火虫等。这些生物能够发光是由于它们体内的发光细胞中有一种酶能和氧气反应产生光现象。
倒计时第18天天
透镜成像及其规律
考点透视
了解透镜的分类及其作用;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透镜在生活中能够的应用;了解眼睛的结构 ;掌握视力矫正的方法和技巧。
满分技巧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考点一、透镜
1、凸透镜:
(1) 中间厚边缘薄 的透镜叫凸透镜。
(2)凸透镜对光线有 会聚作用 。
2、凹透镜:
(1) 中间薄边缘厚 的透镜叫凹透镜。
(2)凹透镜对光线有 发散作用 。
3、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如下图所示: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CC′叫主光轴;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点,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是光心。
4、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1)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2)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 焦距 ,用“f”表示。
知识诠释:
1、凡是透光性能优良的材料都能磨制成透镜,如冰、水晶、金刚石、高分子透明树脂、有机玻璃等。透镜是一种模型,常见的物体如近视镜、远视镜、放大镜,甚至一滴水都可以看做是一个透镜。
2、凸透镜对光具有 会聚作用 ,并不是说光通过凸透镜后一定会聚在一点或一定是一束会聚光束。会聚是相对于不发生折射时的光来说的。
3、凹透镜对光具有 发散作用 ,并不是说通过凹透镜后的光束一定是发散的或延长不相交。发散是相对于不发生折射时的光来说的。
考点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目的:观察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
2、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
3、实验步骤:
(1)共轴调节,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 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
(2)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测量像距和物距。
(3)把蜡烛移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测量像距和物距。
(4)把蜡烛再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测量像距和物距。
(5)把蜡烛继续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移动光屏,看是否能够成像
(6)把蜡烛移动到凸透镜的焦点以内,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还能看到烛焰的像吗?
2、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忆口诀: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
像的性质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
应用
正倒
大小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2f>v>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间接测焦距
2f>u>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投影仪
u=f
不成像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v>u
放大镜
巧记规律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1)“一焦分虚实”: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一倍焦距以外成实像。
(2)“二焦分大小”: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的像,(焦点除外);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的。
(3)“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实像时,物体靠近透镜,像远离透镜,像逐渐变大。
(4)“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成虚像时,物体靠近透镜,像也靠近透镜,像逐渐变小。
知识诠释:
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在 同一高度 的目的: 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正中央 。
考点三、凸透镜的应用
1、照相机:镜头相当于 凸透镜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镜头相当于 凸透镜 ,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成 正立、放大的虚像 。
4、显微镜:物镜焦距较短,物体通过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投影仪的镜头);目镜焦距较长,物镜成的像经过它成放大的虚像(像放大镜)。
5、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知识诠释:
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考点四、眼睛和眼镜
1、近视眼和远视眼:
近视眼
远视眼
表现
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只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成因
晶状体变得太厚,折射光的能力太强或由于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来自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之前,视网膜上得不到清晰的像。如图: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是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发散程度较大,光会聚到了视网膜之后。
矫正
2、眼镜的度数:
(1)焦度:透镜的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透镜焦距的倒计时叫透镜焦度。用φ表示即:
(2)焦距以米为单位时,焦度的单位是屈光度。眼镜度数是屈光度数乘以100。如焦距为1/5m的凸透镜,焦度为5屈光度,用它做成的远视镜片为+500度。
(3)度数:远视镜的度数为正数,近视眼的度数为负数。
真题回眸
1.(2022·四川自贡·统考中考真题)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如图所示,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详解】①图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后方,是远视眼的成像情况;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即③所示矫正原理图。②图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方,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即④所示矫正原理图;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2015·湖南娄底·统考中考真题)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是
B.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C.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相同
D.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烛焰仍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答案】C
【详解】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会聚于点F,点F即为此透镜的焦点,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由图甲知,该透镜的焦距为,故A错误;
B.在图乙中,物距,像距,物距大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故C正确;
D.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知,像距减小,烛焰的像成在光屏前,故D错误。
故选C。
3.(2022·山东青岛·统考中考真题)“爱护眼睛,你我同行”。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其成像原理与凸透镜类似,要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可位于图中的(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答案】D
【详解】凸透镜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时,物体要放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则物体要放在D点,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4.(2022·江苏南通·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可以观察到烛焰清晰像的操作是( )
A.向左移动透镜同时调节光屏的位置 B.光屏移到透镜左侧调节光屏的位置
C.从透镜左侧透过透镜向右观察 D.从透镜右侧透过透镜向左观察
【答案】D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实验时凸透镜与光屏的高度已调好,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得不到清晰的像的原因是u<f或u=f。
AB.为了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清晰像,可以的操作是: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向左移动,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同时光屏向左移动可以接到清晰的像,故AB不符合题意;
CD.若光屏上没有像,可能是因为物距小于焦距,成了虚像,为了观察到烛焰清晰像,也可以从透镜右侧透过透镜向左观察,故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2·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不正确的学习姿势,会导致视力下降,看不清远处的物体。矫正此视力缺陷需佩戴合适的______透镜,健康用眼的正确做法是______(填写一条即可)。
【答案】 凹 不要在较暗的地方看书、看书不要离书本太近
【详解】[1]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的折射能力过强,使物体成像成在视网膜前导致的,这里要矫正近视眼需要佩戴具有发散功能的透镜延迟光线的会聚,故要佩戴凹透镜。
[2]健康用眼的正确方法很多,例如:经常做眼保健操,注意不要过度观看手机或电视等。
6.(2022·四川巴中·中考真题)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聪用凸透镜先看到了某物体正立放大的像,则此像为___________像(选填“实”或“虚”);若他想看到这个物体倒立放大的像,应将此凸透镜与物体的距离_____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答案】 虚 增大
【详解】[1]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是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若他想看到这个物体倒立放大的像,应将此凸透镜与物体的距离增大。
7.(2022·江苏镇江·统考中考真题)手机屏幕工作时将 ___________能转化为光能,其发出的蓝光属于 ___________光(选填“可见”或“不可见”),对人眼伤害较大,造成近视时需要佩戴 ___________透镜进行矫正。
【答案】 电 可见 凹
【详解】[1]手机屏幕工作时依赖电池提供能量必光,故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
[2]蓝光人眼能够看得见,属于可见光。
[3]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比较厚,折光能力比较强,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可以配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进行矫正。
8.(2022·贵州遵义·统考中考真题)某同学在家用一个玻璃球做成像实验,如图所示。墙上的像是______(选填“实”或“虚”)像,墙面到玻璃球球心的距离 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蜡烛到玻璃球球心的距离。
【答案】 实 小于
【详解】[1]墙面能够承接的像为实像。
[2]玻璃球成在墙面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所以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墙面到玻璃球球心的距离为像距,蜡烛到玻璃球球心的距离为物距,所以墙面到玻璃球球心的距离小于蜡烛到玻璃球球心的距离。
9.(2022·湖北襄阳·统考中考真题)请你完成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光路图。
【答案】
【详解】解: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10.(2022·广西河池·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请完成光线通过透镜后的光路。
【答案】
【详解】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所示:
11.(2022·辽宁锦州·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S′是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经过凸透镜左侧焦点F。请你画出:
(1)光源S的位置;(2)经过凸透镜的折射光线。
【答案】
【详解】过点S′作镜面的垂线,根据“像S′与物S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在垂线上确定光源S的位置;根据“过焦点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作折射光线,光的传播方向水平向右,如图所示:
12.(2022·辽宁鞍山·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与水面重合,F是凸透镜的焦点,水中有一平面镜。一束与水面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进入水中,再经过水中的平面镜反射后恰好过P点。请画出:
(1)经过凸透镜的折射光线;
(2)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
(3)经平面镜后的反射光线。
【答案】
【详解】平行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折射后会聚于焦点F,作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由于光线经过水中的平面镜反射后恰好过P点,故作P点的对称点P',连接FP'交平面镜于A点,则A点为光线的入射点,此时连接FA即为平面镜的入射光线,也是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连接AP即为经平面镜后的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13.(2022·山东日照·统考中考真题)为进一步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小明根据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了下列实验。
(1)为了证明在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如图所示,小明已完成了实验步骤①②;
①在水平白纸板上画一条直线PQ,做ON垂直PQ于O点,画一条斜线AO;
②沿PQ放置平面镜,让一束光沿AO射向平面镜,在反射光线经过处标上一点B;
接下来应该让入射光线沿___________,若反射光线沿___________方向射出,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2)如图所示,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据此可判断:红光和紫光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向同一块玻璃砖,红光的折射角___________紫光的折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像与物距的关系 凸透镜的焦距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虚实
大小
正倒
30
实像
缩小
倒立
15
20
实像
等大
倒立
20
15
实像
放大
倒立
5
虚像
放大
正立
由上表数据可知,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___________;成虚像的条件是___________。根据光路是可逆的这一特点可知,当物距时,像距___________;
(4)请写出一种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___________,并简要说明主要操作步骤:___________。
【答案】 BO OA 大于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 30 太阳光聚焦法 见解析
【详解】(1)②[1][2]让一束光沿AO射向平面镜,在反射光线经过处标上一点B,AO是入射光线,OB是反射光线,由于验证的是光路可知,即光线逆着反射光线照射过去,故光线沿着BO射入;观察是否会沿着OA射出,若沿着OA射出,则光路可逆。
(2)[3]红光和紫光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向同一块玻璃砖,如图
红光的偏折程度小于紫光,紫光更接近法线,紫光的折射角小于红光的折射角。
(3)[4][5][6]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故成实像的条件是大于1倍的焦距;一倍焦距分虚实,故物距小于1倍的焦距,成的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当物距等于30cm时,像距等于15cm,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15cm时,根据光路可知,像距等于30cm,仍然能够成像。
(4)[7][8]太阳光聚焦法,把凸透镜正对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透镜与纸的距离,直至纸上出现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此光斑所在处即为凸透镜的焦点,用刻度尺测量出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利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会聚于一点,为焦点的原理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14.(2022·辽宁丹东·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装置,已知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时,要将___________(选填“蜡烛”或“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到同一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光屏上承接到清晰的实像,像距为___________cm,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成像原理制成的;
(3)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向右移动10cm,光屏移动到___________cm的刻度线处,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4)实验中,由于蜡烛变短,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位于光屏的___________选填(“上半部”或“下半部”)。
【答案】 烛焰 高度 15.0 照相机 80.0 上半部
【详解】(1)[1][2]在实验中,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便于观察,所以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根据光通过光心的方向不变,此时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3]由图丙可知,光具座上的刻度分度值为1cm,光屏所在的位置为75.0cm,凸透镜所在的位置为60.0cm,所以像距为75.0cm-60.0cm=15.0cm
[4]此时物距为30.0cm,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成像原理制成的。
[5]将蜡烛向右移动10cm,移至4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为
物体在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和像距相等,因此像距为,即光屏需要移到80.0cm的刻度线处。
(4)[6]凸透镜成实像是倒立的,蜡烛燃烧变短时,烛焰向下移动,根据光通过光心的方向不变,那么光屏上的像要向上移动,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位于光屏的上半部。
15.(2022·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活化知识,还原生活】眼睛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小冰想弄清楚晶状体的厚度对眼睛成像远近的影响。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用凸透镜和球形半透明的塑料盒自制了一个简易眼睛模型,模型上的凸透镜相当于人眼的晶状体,后面的塑料盒相当于视网膜,将蜡烛和模型放在光具座上。
(1)我们观察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能成___________实像;
(2)如图甲所示,调节蜡烛到合适的高度后,移动蜡烛的位置,模型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位置在___________之间;
(3)如图乙所示,给模型换上一块焦距小的凸透镜,像变模糊了。移动蜡烛,直到成清晰的像,发现蜡烛的位置离凸透镜近了。这表明焦距小的凸透镜厚度大,对光的___________作用强。此时,若蜡烛远离凸透镜,像的位置会___________凸透镜,模型上的像就不清晰了;
(4)小冰分析,当晶状体变厚时,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方,所以就只能看清___________的物体;
(5)为了保护视力,你应该___________。(写出一点)
【答案】 倒立缩小的 一倍与二倍焦距 会聚(或折射) 靠近 近处 注意保持看书写字的距离
【详解】(1)[1]人类的眼睛成像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一样,都是物距在2倍焦距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物距在二倍焦距外,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并且呈现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实像。
(3)[3]凸透镜厚度越大,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其折射能力越强,会聚能力越强。
[4]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增大,像距减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因此蜡烛远离透镜就意味着物距增大,此时像的位置会靠近透镜。
(4)[5]当晶状体变厚时,就意味着晶状体的折射能力变强,会聚能力变强,因而成像会成在视网膜前,这就是近视眼的症状,故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5)[6]为了保护视力,注意保持看书写字的距离,尽量少躺在床上看书,平时少长时间对着手机屏幕等,也要经常做眼保健操或少看手机或用眼后望远处等。
16.(2022·湖南益阳·统考中考真题)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
(1)若发现凸透镜表面沾满了灰尘,下面去除灰尘的方法中最合理的是:___________(选填序号);
A.直接用手将灰尘擦去
B.先用水冲洗,再用柔软纸巾轻轻擦干
C.用毛巾将灰尘擦去
(2)要能在光屏上成像,必须将蜡烛和光屏安放在凸透镜的___________(选填“同侧”或“异侧”),并且烛焰、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直线上;
(3)做完实验后,将凸透镜平放在物理课本封面上,通过透镜看到书名《物理》的“物”字形状是下图中的___________。
A. B.C. D.
【答案】 B 异侧 A
【详解】(1)[1]AC.凸透镜表面沾满了灰尘,因为灰尘是颗粒,用手擦拭或用毛巾擦,可能会划伤显凸透镜,故AC不符合题意;
B.先用水冲洗,再用柔软纸巾轻轻沿着一个方向擦可减少对凸透镜的划伤,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2)[2]在光屏上成像,即成的是实像,是来自烛焰的光通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光屏上形成的,所以必须将蜡烛和光屏安放在凸透镜的异侧,并且烛焰、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直线上。
(3)[3]做完实验后,将凸透镜平放在物理课本封面上,课本与凸透镜的距离很近,小于一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通过透镜看到书名《物理》的“物”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名校预测
1.(2023·陕西西安·交大附中分校校考二模)2022年8月30日,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果正式发布,其运行于高度为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羲和号”上搭载的望远镜可以连续对太阳进行观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B.地球上所有的能量均来自太阳
C.用望远镜观测到的太阳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D.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2023·河南周口·校联考一模)某超市在货架上放置了放大镜、以便老年人查看价签以及商品的保质期等信息,下列关于放大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凸透镜,可以用来矫正近视 B.是凸透镜,可以用来矫正远视
C.是凹透镜,可以用来矫正近视 D.是凹透镜,可以用来矫正远视
3.(2023·江苏苏州·苏州市振华中学校校考模拟预测)关于生活中常见的“像”和“影”字有关的物理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路灯下人影相随,“人影”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
B.岸上的树在水中的“倒影”是实像
C.“摄影”用的照相机成像的原理和人眼成像原理相同
D.放电影时,屏幕上的“影像”能被所有观众看到,屏幕越光滑越好
4.(2023·山西太原·太原五中校考二模)小军的爷爷正在用放大镜看报纸上的字,他看到的是文字的(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5.(2023·四川绵阳·统考模拟预测)如图所示,小莉在老师指导下,观察教室里的LED日光灯,发现每个LED发光芯片上都封装了硅胶透镜。资料显示,芯片最大发光角度是(大于范围也有少量余光),光线通过透镜会聚可得到、、、、、等不同的出光角度。下图的光路显示了一些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与LED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相同的是( )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6.(2023·山东枣庄·统考模拟预测)生物课上,同学们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跑时,调节反光镜将洋葱表皮细跑照亮,是利用光的 ___________现象,洋葱表皮细胞通过物镜成实像,通过目镜成 ___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
7.(2023·河南新乡·校联考模拟预测)夏天的清晨,公园里只有小鸟欢快的鸣叫声,周围茂密的树木将马路上的杂声阻挡在外,这是在___________减弱噪声,我们能够分辨出其中麻雀的声音,这是由于不同的鸟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不同,如图所示,透过露珠观察叶脉变粗,这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_产生的。
8.(2023·陕西西安·高新一中校考三模)某同学两眼的视力分别是远视和近视,她取出一只红色铅笔来探究两个镜片的成像特点,铅笔呈现红色的原因是铅笔 ________(选填“发出”,“折射”或“反射”)的红光进入眼睛。她将这只铅笔放在她的眼镜后面1cm处时,透过取镜看到铅笔的形状如图所示,则图中右侧的镜片所矫正的是 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左侧镜片对光具有 ________(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9.(2023·四川广安·广安中学校考二模)小明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各器材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
(1)实验时,随着蜡烛燃烧,像会成在光屏的 _____;(填“中央”“上方”或“下方”)
(2)此时烛焰成像特点与 _____的成像特点相同(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或“放大镜”);
(3)实验时,若一只苍蝇落在了凸透镜上,光屏上 _____(选填“有”或“没有”)苍蝇的像,像的亮度将 _____(选填“变亮”或“变暗”或“不变”);
(4)将一副远视眼镜的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且靠近凸透镜的地方,若保持光屏的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向 _____(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光屏上即可重新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
10.(2023·广东东莞·可园中学校考一模)小明把自己的边视眼镜和同学晓宇的眼镜都放在桌面的书上,透过眼镜看到了不同的像,如图甲、乙所示,结合透镜相关知识,他思考以下问题。
(1)图______(选填“甲”或“乙”)是小明的近视眼镜,该眼镜对光线具有________作用;
(2)小明在桌子上点燃蜡烛,手持图甲所示眼镜在蜡烛和白墙之间移动直到在墙上成清晰的像,位置如图丙所示,此时像是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这一成像规律可应用于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实验中,有一只小虫落到了镜片上,则在白墙上蜡烛的像是________(选填“完整的”或“不完整的”);
(4)小明再将一凸透镜放置在蜡烛和眼镜之间,成像变模糊,不改变凸透镜和眼镜的位置,若还要在白墙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可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
11.(2023·重庆·重庆八中校考一模)小任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光屏未画出)。
如图所示,把光源放在30cm刻度处时,移动光屏可得倒立、等大的清晰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_cm;把光源放在35cm刻度处时,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该成像原理与生活中的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同。若此时保持凸透镜不动,向左移动光源,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12.(2023·山西太原·太原五中校考一模)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明把蜡烛、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整到______;
(2)将蜡烛移至如图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像是倒立、______的实像,人们依据此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 或“放大镜”);
(3)换用焦距为 5cm 的凸透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要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你的具体操作是______。
13.(2023·陕西西安·西安市铁一中学校考三模)如图所示,阳阳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前,他打算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可是当天阴天,老师告诉他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测量焦距。
①将蜡烛(含蜡烛托)、凸透镜以及光屏从左往右安装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将蜡烛和光屏移至凸透镜附近,调整蜡烛、凸透镜及光屏的高度,使烛焰中心、光屏中心和凸透镜的中心在_________。
②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同时缓慢地将蜡烛和光屏往远离凸透镜移动,移动过程中始终保证两者到凸透镜的距离相等,当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时记录光屏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若该距离为18cm,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_________cm。
(2)测出焦距后,把蜡烛放在0刻度线处时(如图所示),_________(选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_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
(3)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光屏上成的像将向上移动。由于影响到了实验的进行,这时最简单合理的调整是_________。
A.只需将凸透镜向下移动些 B.只需将光屏向下移动些
C.将凸透镜和光屏向下移一些 D.蜡烛适当向上调一些
(4)为了彻底解决(3)中出现的问题,阳阳用F形LED光源代替蜡烛继续实验,若用黑纸遮掉光源的上半部分,光屏上成像的情况是_________。
A.只出现光源上半部分的像 B.只出现光源下半部分的像
C.仍然是完整的像,只是变暗些 D.成像情况像不受任何影响
14.(2023·四川成都·校考模拟预测)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某次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甲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是倒立、 ______ 的实像(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
(2)当某同学用手指的指尖触摸凸透镜,则光屏上会看到 ______ (填“指尖的像”、“不完整烛焰的像”或“完整蜡烛的像”);
(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如图乙所示位置,则人眼应该在图中 ______ (选填“A”或“B”)处能观察烛焰的像;
(4)小明在图甲中烛焰和凸透镜之间的适当位置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将蜡烛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 ______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15.(2023·陕西西安·高新一中校考三模)如图所示凸透镜主光轴与水面相平,F是凸透镜的焦点,一束与水面平行的光射到凸透镜上,经凸透镜折射后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请大致画出经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和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
16.(2023·广东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校考一模)如图所示,请画出由烛焰S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两条折射光线,并确定发光点S的像点S′的位置。
1.D
【详解】A.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可再生能源,故A错误;
B.地球上的绝大部分能量来自太阳,化石能源是贮存的亿万年前的太阳能,水能、风能也是来源于太阳能,故B错误;
C.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将物镜所成的像进行放大,为了便于观测,将目镜的像倒过来,最后观测到的太阳是一个倒立、放大的虚像,故C错误;
D.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通过三棱镜可以将七种单色光分解出来,故D正确。
故选D。
2.B
【详解】放大镜的实质是一个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利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可以用来矫正远视眼,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C
【详解】A.路灯下的“人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岸上的树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摄影”用的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与人眼成像原理相同,故C正确;
D.电影院的荧幕做的很粗糙,光线射到上面能发生漫反射,使坐在电影院的任一角落里,都能看清屏幕上的图像,故D错误。
故选C。
4.C
【详解】当小军的爷爷用放大镜看报纸时,放大镜与报纸的距离小于焦距,所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5.A
【详解】根据题意知道,LED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属于凸透镜;光路如下图
①④图中的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会聚的,是凸透镜;②③图中的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发散的,是凹透镜,所以与LED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相同的是①④。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 反射 虚
【详解】[1]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因此调节反光镜将洋葱表皮细胞照亮,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
[2]洋葱表皮细胞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像通过目镜又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7. 传播过程中 音色 折射
【详解】[1]茂密的树木具有吸声的作用,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能分辨出麻雀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种类的小鸟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3]圆形透明的露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草木的叶脉距离透镜很近,小于一倍焦距,该凸透镜成为了放大镜,形成了正立、放大的虚像,这是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
8. 反射 远视 发散
【详解】[1]铅笔呈现红色的原因是铅笔反射了红光,吸收了其它颜色的光。
[2][3]由题意可知,透过眼镜看到铅笔的形状,左侧是正立缩小的虚像,右侧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右侧的镜片是凸透镜,左侧的镜片是凹透镜,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所以右侧的镜片所矫正的是远视眼,左侧镜片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9. 上方 照相机 没有 变暗 右
【详解】(1)[1]实验时,随着蜡烛燃烧,蜡烛变短,根据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像会向上移动,成在光屏的上方。
(2)[2]由图可知,物距,像距,已知
此时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能够说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3)[3][4]有一只苍蝇落在透镜上,透镜的其他部分仍能透过光线,则光屏烛焰所成的像完整,由于经过透镜的光线减少,像的亮度变暗;由于苍蝇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成的是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所以光屏上没有苍蝇的像。
(4)[5]远视眼眼镜是一个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使光提前会聚,要使像成在光屏上,应增大像距,减小物距,所以应将蜡烛向右移动适当距离,光屏上即可重新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
10. 乙 发散 放大 投影仪 完整的 将蜡烛靠近眼镜
【详解】(1)[1][2]由图可知,透过甲镜片能看到放大的像,所以甲是放大镜,即凸透镜;透过乙镜片能看到缩小的像,所以乙是凹透镜。由于近视眼镜是凹透镜,所以乙是小明的近视眼镜,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2)[3][4]由于甲是凸透镜,能在墙上成倒立的实像,观察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发现,物距小,像距大,所以物距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
(3)[5]有一只小虫落到了镜片上,则小虫离镜片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小虫不会在白墙上成像,故不影响蜡烛在白墙上成的像,即烛焰成的像是完整的;但小虫挡住了蜡烛的部分光,透过凸透镜的光线减少,所以烛焰的像会变暗。
(4)[6]将一凸透镜放置在蜡烛和眼镜之间,则聚光能力变强,焦距变短,所以像会成在墙的前面,为了白墙上再次成清晰的像,蜡烛的像应向右移,由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应将蜡烛靠近眼镜。
11. 10 投影仪 左
【详解】[1]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光源放在30cm刻度处,即物距为u=50.0cm-30.0cm=20.0cm,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2][3]当光源放在35cm刻度处时,物距为u'=50.0cm-35.0cm=15.0cm
物体处于凸透镜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该成像原理与生活中的投影仪相同。若此时保持凸透镜不动,向左移动光源,即物距变大,像距变小,所以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12. 同一高度 缩小 照相机 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的距离
【详解】(1)[1]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便于观察。
(2)[2][3]由图可知,物距u=60.0cm-30.0cm=30.0cm
凸透镜焦距f=10cm,此时u>2f,物体成倒立、缩小到实像,利用此成像原理制成了照相机。
(3)[4]换用焦距为5cm的凸透镜,凸透镜焦距变短,折光能力更强,像靠近凸透镜,所以要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的距离。
13. 同一高度 9 向左 缩小 D C
【详解】(1)①[1]点燃蜡烛后,应调整光屏、凸透镜和烛焰,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这样的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②[2]当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此时2f=18cm,即f=9cm。
(2)[3][4]测出焦距后,把蜡烛放在0刻度线处时(如图所示),凸透镜不动,此时物距u=50cm,大于2倍焦距,像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故向左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3)[5]随着蜡烛燃烧变短,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光屏上成的像将向上移动。要使像向下移动,可以使蜡烛向上移动,或凸透镜向下移动,或光屏向上移动。这时最简单合理的调整是蜡烛适当向上调一些,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6]若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仍能会聚光线,在光屏上成像,所以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完整的像,只是因为透过的光变少,故像变暗一些。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 放大 完整蜡烛的像 B 近视
【详解】(1)[1]由图甲可知,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像距为,凸透镜的焦距为,故,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2]不小心用手指指尖触摸了凸透镜,由于凸透镜的其他部分仍能会聚光线而成像,所以光屏上呈现的仍然是烛焰完整的像,只是此时像比手指指尖触摸前的像要暗一些。
(2)[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刻度线处,此时
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接不到,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与成像物体同侧,所以应从处观察。
(4)[4]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眼镜的镜片,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蜡烛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因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此时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说明该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故该眼镜是近视眼镜。
15.
【详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过焦点;过入射点画出法线,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水中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16.
【详解】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的作法,过凸透镜原点的光线,经过透镜后,其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经过另一侧的焦点F;要确定发光点S的像点S′的位置,可从S点发出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点可得;如下图所示:
专家押题
1.(多选)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实验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蜡烛分别放在如图所示的A—H各点,在需要时适当调整光屏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B.将蜡烛由H点向左移到G点时,光屏上的像变小了
C.将蜡烛由A点向右移到E点时,光屏应向右移动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
D.移动蜡烛,需要调节光屏位置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调节光屏其实就是调节像距大小
2.小明同学在第二届农博会上用数码相机拍摄下了同一个新品种彩色花菜的两张照片。如图所示,结合图片分析,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与老花镜属于一类透镜
B.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C.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照相机的镜头需要伸出来一些
D.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照相机的镜头需要缩进去一些
3.小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该实验需要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节在同一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烛焰像的中心成在光屏的中央。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焦距是10cm的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上时,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的实像、此时烛焰的成像特点与_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相同,
(3)实验结束后,交流时发现使用蜡烛进行实验存在一定的缺陷。小明想利用LED发光字来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你认为“甲”“旧”“上”“王”几个汉字中,适合做成LED光源的字是_______。
4.在卡塔尔举行的世界杯上使用了VAR(视频幼理裁判技术),利用摄像机镜头跟踪运动员和足球,摄像机镜头是 _____(选填“凸透镜”或者“凹透镜”),运动员射门时,足球向门框上镜头靠近的过程中,摄像机中足球的像将 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者“变小”)。
5.如图,请完成图中两条光线的折射光路。
1.ACD
【详解】A.由图可知,F点位于焦点处,物距大于焦距,成倒立的实像;物距等于焦距,不成像;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的虚像。所以F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故A正确;
B.将蜡烛由H点向左移到G点时,物体靠近焦点,所成的虚像将变大,由于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故B错误;
C.将蜡烛由A点向右移到E点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即光屏应向右移动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故C正确;
D.移动蜡烛,即改变物距,像距也要随之改变,即需要调节光屏位置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调节光屏其实就是调节像距大小,故D正确。
故选ACD。
2.D
【详解】A.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老花镜也是凸透镜,属于同一类透镜,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工作的。在物距不变的条件下,乙照片中彩色菜花大些,则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的焦距需调得大些,照相机的镜头需要伸出来一些,故D错误,符合题意,C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 高度(同一水平线) 缩小 照相机 上
【详解】(1)[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2)[2][3]由图可知,物距u=50cm-20cm=30cm,像距v=65cm-50cm=15cm ,此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能够说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3)[4]因为凸透镜成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所以适合做LED光源的汉字是上字。
4. 凸透镜 变大
【详解】[1]摄像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足球向门框上镜头靠近的过程中,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5.
【详解】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妙趣横生
带有水的矿泉水瓶可能引起森林火灾
是真的吗?
真
蝴蝶杯,古代饮器之一,以杯中“酒满蝶显,酒干蝶隐”
的奇特视觉效果而千古流传,被世人美誉为“千金之
宝”。注入酒后的蝴蝶杯为什么会显示出蝴蝶栩栩如生
的画面呢?
加 酒
倒计时第17天天
物态变化
考点透视
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理解温度的规定;掌握物质的三态变化;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掌握汽化的两种方式;掌握水的三态变化。
满分技巧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考点一:温度、温度计
1、温度:表示 物体冷热程度 的物理量。
2、单位:常用的单位是摄氏温度,单位名称:摄氏度,可以表示为“℃”。
3、温度计原理: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 液体的热胀冷缩 的性质制成的。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点:
(1)使用前“三观察”: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2)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要碰到容器的底或壁;
(3)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考点诠释:
1、规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 ,记为0℃;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 ,记为100℃,0℃和100℃间有100个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2、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的,必须保证液体不凝固、不汽化;体温计使用时不“甩一甩”,会造成温度“只上升、不下降”、即“低温不准高温准”。
考点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和凝固:
2、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 固定 的熔化温度。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2)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没有固定 的熔化温度。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3、熔点和凝固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4、晶体熔化的条件:(1) 达到熔点 (2) 继续吸热
考点诠释:
1、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2、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 吸热,内能增大,但温度不变 。
3、晶体熔化凝固图象:
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吸热温度升高,熔化时间t1~t2;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为固态放热温度降低,凝固时间t3~t4。
考点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和液化:
2、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 和 沸腾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 液体温度高低 ;② 液体表面积大小 ;③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
(2)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 内部 和 表面 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4)液体沸腾的条件:① 温度达到沸点 ;② 继续吸热 。
3、液化的两种方法:(1) 降低温度 ;(2) 压缩体积 。
考点诠释:
1、汽化与液化互为逆过程,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汽化方式
异同点
蒸发
沸腾
不
同
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只在沸点时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相同点
都属于汽化现象,都是吸热过程
考点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和凝华:
2、现象:
(1)升华:冰冻的衣服变干、雪堆没有熔化变小、灯丝变细、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干冰升华、碘升华、固体清香剂消失等。
(2)凝华:冬天窗户上的冰花、霜、雾凇等都是凝华。
考点诠释:
1、升华吸热,有制冷作用;凝华放热。升华和凝华互为逆过程。
2、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在此物态变化中并不存在液态;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在此物态变化过程中没有经过液体。
真题回眸
1. (多选)(2022·四川宜宾·统考中考真题)夏季,小洪同学和爸爸到游泳池游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洪下水后,感觉水温偏低,是因为水分子的热运动消失
B.小洪下水后,感觉凉爽,是因为通过热传递改变了身体的内能
C.小洪上岸后,一阵微风吹来,感觉特别冷,是因为身上水蒸发吸热
D.小洪上岸后,感觉地面比池水更烫,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地面的比热容小
【答案】BC
【详解】AB.小洪下水后,感觉水温偏低,是因为水的温度低于人体体温,热量从人体传递给水,人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感觉凉爽,此时水分子的热运动不会停止,故A错误,B正确;C.小洪上岸后,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所以感觉特别冷,故C正确;D.小洪上岸后,感觉地面比池水更烫,是因为地面的比热容比水小,吸收相同的热量,地面的温度比水高,更烫,故D错误。
故选BC。
2. (多选)(2022·山东日照·统考中考真题)2021年10月16月,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精准点火,液氢燃料燃烧,火箭拔地而起。2022年3月23日,航天员在“天宫课堂”做了将水连接在两块玻璃板之间形成“水桥”,液体结晶使“冰球发热”等实验。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与大气剧烈摩擦,发出耀眼的光。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选择液氢燃料主要是液氢的比热容大
B.“水桥”的形成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C.液体结晶的球发热是因为液体结晶过程中内能增加
D.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发出光是做功改变了返回舱的内能
【答案】BD
【详解】A.选择液氢燃料主要是液氢的热值高,与燃烧质量相同的其他的燃料相比产生的热量更多,故A错误;B.在太空中可以在两块玻璃板之间,用水搭出的一座桥,说明水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B正确;C.液体结晶过程中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即凝固过程,而凝固的过程向外放出热量,内能减少,故C错误;D.返回舱进入大气层,与大气剧烈摩擦,发出光,是做功使返回舱的内能增大,故D正确。
故选BD。
3. (2022·山东日照·统考中考真题)某科考队员在海拔5500m的高山上进行了下列实验探究。
(1)首先利用随身携带的普通烧水壶烧水,发现壶中水温才就沸腾了;
(2)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安装两套相同的实验器材,在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固体P和固体Q,点燃酒精灯进行实验。利用实验测得的数据得到它们的温度与加热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固体P熔化经历了
B.固体P的熔点为,一定是晶体
C.固体Q的熔点为,在内持续吸热
D.水沸腾,说明实验时的大气压高于1标准大气压
【答案】AB
【详解】A.如图乙,固体P从第5min开始熔化,第20min结束,一共经历了15min,故A正确;B.如图乙,从第5min开始熔化,第20min结束,有固定的熔化的温度,故是晶体,熔点为50℃,故B正确;
C.Q物质温度保持80℃,不一定熔化,也可能是因为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变。在内,不断加热,故固体Q持续吸热,故C错误;D.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而水沸腾,说明实验时的大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故D错误。
故选AB。
4.(2022·内蒙古兴安盟·统考中考真题)如图甲,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温度计的示数低于0°C.这时观察易拉罐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如图乙。白霜的形成属于( )
A.熔化 B.凝固 C.液化 D.凝华
【答案】D
【详解】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易拉罐,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为固态的霜,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2·贵州安顺·中考真题)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杯中热水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B.美丽的“雾凇”是凝固现象
C.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是液化现象
D.樟脑丸放一段时间后变小是升华现象
【答案】D
【详解】A.“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B错误;C.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是水汽化成为了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C错误;D.樟脑丸放一段时间后变小是从固态直接变为了气态,是升华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6. (2022·四川资阳·统考中考真题)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是中国独创的美食之一,倍受川渝人民的喜爱。在吃鸳鸯火锅时,一般会发现油腻的红锅比清淡的白锅先开;冬天吃火锅时,火锅上方“白雾缭绕”;吃完后衣物上有火锅的香味关于吃火锅涉及的物理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红锅先开说明油的沸点比水低
B.白锅因液面缺少油膜阻碍,汤液蒸发带走热量较多而升温较慢
C.“白雾”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衣物上残留的香味,说明香料分子在做机械运动
【答案】B
【详解】A.食用油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红汤先沸腾是因为食用油覆盖在水的上面,减少热量散失,所以红汤先沸腾,故A错误;B.白锅和红锅相比,白锅液面缺少油膜阻碍,汤液表面积较大加快了水分的蒸发,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带走更多的热量,从而升温较慢,故B正确;C.“白雾”是高温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放热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而不是凝华,故C错误;D.衣物上残留的香味,这是扩散现象,扩散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不是机械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7.(2022·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炎炎夏日,暑热难耐。红霞同学从冰柜里拿出一块冰,放在盘子里。一会儿,冰变成了一盘水,又过一段时间,发现水干了。在这两个过程中,涉及的两个物态变化,以及对应的吸、放热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B.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
C.熔化吸热和汽化吸热 D.熔化放热和汽化放热
【答案】C
【详解】冰在空气中吸热熔化变成了一盘水,水在空气中过不断吸热,汽化成水蒸气,因此过一段时间,发现水干了,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7. (2022·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采用24节气倒计时,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霜降”节气到来,路边草木附着一层白色的霜,霜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凝华 C.熔化 D.液化
【答案】B
【详解】霜的形成原因: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直接凝华而成的,冬天的夜晚,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地面上迅速凝华而形成固态的小晶体,即霜。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2022·山东淄博·统考中考真题)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间转化,如图所示。已知甲是水,则( )
A.乙是冰 B.丙是水蒸气
C.由丙到甲的过程放热 D.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
【答案】D
【详解】AB.由于甲是水,由甲转变成乙要吸热可知,乙是气态,可推导出丙是固态,故A、B错误;
CD.从丙到甲是熔化过程,要吸热,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0. (2022·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小华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给冰加热。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他绘制了如图乙所示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小华又继续加热一段时间,观察到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C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比较AB段和CD段可知,AB段的比热容是CD段比热容的2倍
C.水的沸点是98℃,由此可以判断此时的大气压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D.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大量的“白气”,这些“白气”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
【答案】A
【详解】A.由图乙得,BC段保持温度不变,表示冰的熔化过程,该过程继续吸热,温度保持熔点不变,物体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A正确;B.AB段和CD段,物体的状态不同,质量相等,比较AB段和CD段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CD段加热的时间是AB段加热时间的2倍,说明升高相同的温度,CD段吸收的热量是AB段吸收的热量的2倍,由得,CD段的比热容是AB段比热容的2倍,故B错误;C.一个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水的沸点是98℃,说明此时的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故C错误;D.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大量的“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冷放热形成的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11. (2022·山东东营·统考中考真题)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十月打了霜,来年粮满仓”,如图甲,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大雾不过响,过响听雨响”,如图乙,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如图丙,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如图丁,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C
【详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固态的小冰晶,凝华过程需要放热,故A错误;BC.雾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液化过程需要放热,故B错误,C正确;D.物体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冰是水凝固形成的,凝固过程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12. (2022·江苏盐城·统考中考真题)小明做“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绘制出如图所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______,若烧杯中水的质量为200g,加热至沸腾,至少需要吸收______J的热量,实际上,提供的热量______水吸收的热量。[]
【答案】 保持不变 4.2×104 大于
【详解】[1]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98℃不变。
[2] 由图像可知,水的初温,水沸腾时的温度因此将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至少需要吸收的热量为
[3] 由于对水加热的过程中存在热损失,因此实际提供的热量大于水需要吸收热量。
13. (2022·西藏·统考中考真题)将如图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瓶口,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我们会看到烧瓶中的水又______了。这是因为浇冷水使烧瓶内水蒸气液化,减小了瓶内气压,使水的______降低。
【答案】 沸腾 沸点
【详解】[1][2]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瓶内气体温度突然降低,气压减小,瓶内液面上方气压减小,导致沸点降低,所以水重新沸腾起来。
14. (2022·山东东营·统考中考真题)在“小实验、小制作”比赛活动中,物理兴趣小组利用身边的小玻璃瓶、单孔橡皮塞、两端开口的透明吸管、水,展示了如下实验。
(1)“敲击实验”。如图甲,用笔杆敲击使空玻璃瓶发生___________,产生声音,加大敲击的力量,声音的__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发生了改变;
(2)自制温度计。如图乙,将玻璃瓶放入热水中,观察到吸管中的液面___________(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验证了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
(3)自制水气压计。如图丙,提着瓶子从一楼走到四楼,观察到吸管中的液面上升,说明了大气压强随海拔高度升高而__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自制“喷雾器”,如图丁,往B管中吹气,可以看到A管中的液面___________(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这表明,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___________(选填“越大”“越小”或“不变”)。
【答案】 振动 响度 上升 热胀冷缩 减小 上升 越小
【详解】(1)[1]用笔杆敲击使空玻璃瓶,使玻璃瓶发生振动,从而产生声音,说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用更大的力敲击玻璃瓶,玻璃瓶振动的幅度改变,故声音的响度发生改变。
(2)[3][4]将玻璃瓶放入热水中,玻璃瓶中液体吸收热量,体积膨胀,所以吸管中的液面上升,实验验证了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3)[5]大气压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提着瓶子从一楼走到四楼,观察到吸管中的液面上升。
(4)[6][7]往B管中吹气,可以看到A管中的水面上升,原因是:往B管中吹气,吸管A上方空气的流速变大,压强减小,A管中液体受到向上的压强大于向下的压强,所以A管水上升。表面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15. (2022·内蒙古兴安盟·统考中考真题)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实验。
(1)安装温度计时,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此时应适当将___________(选填“A处向上”或“B处向下”)调整;
(2)实验前,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要继续吸热,温度 ___________。
【答案】 A处向上 缩短加热到沸腾的时间 98 不变
【详解】(1)[1]安装温度计时,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此时应提高温度计的高度,适当将A处向上调整。
(2)[2]实验前,为了缩短加热到沸腾的时间,需要向烧杯中倒入热水。
(3)[3][4]分析图乙图像可知,从第4min开始,水的温度达到98℃不变,水的沸点是98℃,水沸腾的特点是:水在沸腾过程中要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16. (2022·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长虹同学了解物态变化后,发现水的凝固点是0℃,酒精的凝固点是-177℃,于是做如下猜想,猜想1:水和酒精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会低于0℃;猜想2:混合比例会影响混合液的凝固点。他取完全相同的两杯水,分别掺入不同量酒精,充分混合后,放入冰箱冷冻室。用温度计正确测量其温度值,每隔两分钟读取一次数据,记入表格。画出两种混合液,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右图所示。
(1)某时刻,其中一支温度计示数如左图,其读数为_____℃;
(2)当两种混合液的温度都-7℃时,_____(选填“甲”或“乙”)图所对应的混合液处于固态;
(3)若图甲曲线对应混合液所掺酒精少,乙曲线对应混合液所掺酒精多,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一定质量的水中,所掺酒精越多,其混合液的凝固点_____(选填“不变”或“越高”或“越低”)。
【答案】 -6 甲 越低
【详解】(1)由图1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的上表面与温度计的0刻度线下的第6条刻度线对齐,则读数为-6℃。
(2)由图2可知,甲物质的凝固点为-5℃,当其温度为-7℃时,物质全部凝固,所以甲物质处于固态;乙物质的凝固点为-8℃,当其温度为-7℃时,乙物质还没有凝固,所以处于液态。
(3)由图2可知,图甲曲线对应混合液所掺酒精少,凝固点为-5℃,图乙曲线对应混合液所掺酒精多,凝固点为-8℃,故可得出结论,一定质量的水中,所掺酒精越多,其凝固点越低。
名校预测
1.(2023·四川雅安·雅安中学校考一模)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作为初三学生的你,对与自身相关的一些物理量的估测最切合实际的是( )
A.质量约50kg B.正常体温约42℃
C.身高约16.5cm D.1min脉搏跳动约50次
2.(2023·福建厦门·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校考一模)如图为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甲、乙、丙对应固、液、气三种物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 B.露水对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乙→丙
C.BC段对应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 D.DE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
3.(2021·陕西西安·统考三模)劳动人民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许多富有含义的谚语、俗语,下列四句谚语、俗语与对应的物理知识错误的是( )
A.“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给石头的力等于石头给鸡蛋的力
B.“霜前冷,雪后寒”,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此过程需要吸热
C.“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高于一般炉火火焰的温度
D.“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动物可以听到地震前释放的次声波
4.(2023·山东滨州·校联考模拟预测)将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加热,它们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非晶体
B.甲物质两段斜率不同,是因为比热容不同
C.甲的温度达到50℃时,不断吸热,内能不变
D.在第5min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状态都是固液共存态
5.(2023·江苏苏州·苏州市立达中学校校考模拟预测)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气温低于0℃时雪人变小了,是汽化现象需吸热
B.高烧病人用冰袋冷敷降温,利用冰液化吸热
C.冬季运动员呼出的“白气”,是液化现象需吸热
D.秋季草叶上铺了一层霜,霜是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的
6.(2023·云南昆明·昆明八中校考模拟预测)《淮南子》完整记载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下对有关节气谚语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立春:“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出热量
B.夏至:“夏至东南风,十八天后大雨淋”——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
C.秋分:“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倒”——露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出热量
D.大寒:“小寒大寒,滴水成冰”——水结冰是凝固现象;需要吸收热量
7.(2023·安徽芜湖·芜湖市第二十九中学校考一模)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冬天,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视线,是车外空气液化形成的
B.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提高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凝固
C.液化石油气是利用压缩体积的方式液化成液态的
D.用久了的灯管两端变黑,是汽化造成的
8.(2023·陕西榆林·校考一模)下列现象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云开雾散 B.流水成冰 C.呵气成霜 D.气结成露
9.(2022·福建福州·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下时节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A.立春 B.白露 C.霜降 D.大雪
10.(2023·广东东莞·可园中学校考一模)“探究物质熔化规律”实验时,用一台火势稳定的酒精灯给某固态物质加热,此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所示。可见该物质的熔点温度为_______,假如该物质液态时比热容为4.2×10³J/(kg·℃),)质量为100g,则熔化过程中BC段吸收的热量为______J。该物体在C点时内能______B点时内能。
11.(2023·重庆·重庆八中校考一模)小美将盛有100g盐水的玻璃杯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1min,小美就观察盐水状态并测出温度,绘制了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的凝固过程用了___________分钟,盐水在第6分钟处于___________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若盐水的比热容为3600J/(kg·℃),则0~3min盐水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_J。
12.(2023·四川成都·校考模拟预测)1标准大气压下,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________(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水凝固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冰熔化过程中需要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13.(2023·广东汕头·林百欣中学校考二模)如图,根据测量画出某物质温度变化曲线;该物质在AB段______热量(选填:吸收、放出或不传递),它的物质状态应为______;观察还发现该物质的凝固点是______℃。
14.(2023·山西太原·太原五中校考一模)小明发现冰箱中拿出的冻鱼放到盐水中化的更快,这引发了他的思考:冷冻肉类在盐水中化的快慢是否与盐水的浓度有关。于是,他进行了模拟实验:
步骤 1:将 A、B、C、D 四个相同的塑料杯中分别装入与室温相同浓度为 5%、10%、15%、20%的盐水;
步骤 2:将四杯盐水中同时装入相同的冰块,并开始计时,冰块完全熔化时计时结束, 记录四个杯中冰块完全熔化的时间 tA、tB、tC、tD。
(1)实验通过______反映冷冻肉类在盐水中化的快慢,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是______;
(2)请你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______。
15.(2023·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校考一模)(1)小蔡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①设计实验时,小蔡选择用加热烧杯内水的方法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这样做不仅能让试管中的碎冰受热均匀,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___________(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和观察各时刻碎冰的状态;
②实验过程中发现,熔化过程中冰的温度始终不变,可以判断冰是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③得到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t4时刻试管内物质的内能___________t5时刻试管内物质的内能(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小天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弟弟演示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调节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处于同一___________;调节实验装置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图丙,此时成像特点与_____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光屏上的像会向___________移动。
16.(2023·重庆九龙坡·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校考一模)小华同学将等质量的动物油和水放在同一个冷冻室足够长的时间后取出,放在图戊所示的装置上加热(图中的两盏酒精灯是一样的);
①小华同学将二者熔化过程的温度与时间变化记录并绘制了图己所示的图像,其中10min~30min乙物质处于___________态;
②小华同学看到已经成为液态的油和水,决定继续探究哪个的吸热能力较强,于是对二者继续进行加热,并记录下了二者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表格,如下表所示:
T(min)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油温(℃)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水温(℃)
30
38
46
54
62
70
86
94
98
98
上表中缺少的数据如图庚所示,表格中应该填___________,由表格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等质量的水和动物油,吸收相同热量时,动物油上升的温度更多,则___________的吸热能力比较强。
1.A
【详解】A.中学生的质量在50kg左右,故A符合实际;
B.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较小,故B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的身高约在1.65m=16.5dm=165cm,故C不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2.C
【详解】A.甲→乙是固态变为液态的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故A错误;
B.乙→丙是液态变成气态的汽化过程,露水是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BC段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温度保持不变,状态发生改变的晶体熔化(或凝固)过程,此时的温度叫晶体的熔点(或凝固点),此阶段物体的状态为固液共存态,故C正确;
D.DE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沸点,故D错误。
故选C。
3.B
【详解】A.“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给石头的力与石头给鸡蛋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其大小相等,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此过程需要放热,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为1064.18℃,一般炉火的温度约为900℃,金的熔点高于一般炉火火焰的温度,因此一般炉火不能将金熔化,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动物可以听到地震释放的次声波,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B
【详解】A.由图可知,2~6min,甲的温度不变,说明甲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有一定的熔点,甲是晶体,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甲物质在0~2min,温度升高50℃,在6~8min,温度升高4min,加热相同的时间,即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质量相同,由Q=cmΔt可知两段的比热容不同,甲物质两段斜率不同,是因为比热容不同,故B正确;
C.甲的温度达到50℃时,不断吸热,内能增加,故C错误;
D.由图可知,2~6min,甲是熔化过程,在第5min时,甲物质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乙的温度一直上升,乙的状态无法确定,故D错误。
故选B。
5.D
【详解】A.当气温低于0℃时雪人变小了,这是升华现象,故A错误;
B.高烧病人用冰袋冷敷降温,利用冰熔化吸热,故B错误;
C.冬季运动员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液化要放热,故C错误;
D.秋季草叶上铺了一层霜,霜是水蒸气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这个过程是要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6.A
【详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时直接变成小冰晶,这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A正确;
B.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时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错误;
D.水结冰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D错误。
故选A。
7.C
【详解】A.冬天,车内温度较高,因此玻璃上的“雾”是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附着在玻璃上形成的,故A错误;
B.汽车水箱中加入酒精后,混合液体的凝固点会从水的零摄氏度降至零下,是凝固点降低,故B错误;
C.使气体液化的方式有两种,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石油气正是利用压缩体积的方式液化成液态的,故C正确;
D.用久了的灯管两端变黑, 是因为灯丝由固态升华成气态,再由气态凝华成固态造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8.A
【详解】A.云开雾散是液态水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故A符合题意;
B.流水成冰是液态水变成固态冰的凝固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放出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放出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B
【详解】A.立春的时候,固态冰块变成液态水,这是熔化,故A不符合题意;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液态小水珠,这是液化,故B符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小冰晶,这是凝华,故C不符合题意;
D.大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小冰晶,这是凝华,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 0℃ 3.36×103J 大于
【详解】[1]由图像可知,物质在BC段熔化,温度保持不变,此时温度为0℃,即该物质的熔点为0℃。
[2]CD段物质处于液体,该过程中物质温度由0℃升高到4℃,升高了4℃,此过程中物质吸收的热量
CD段物质加热时间为2min,BC段加热所用的时间为4min,火势稳定的酒精灯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同,故BC段物质吸收的热量是CD段吸收的热量的两倍,则
[3]BC段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增大,所以该物体在C点时内能大于B点时内能。
11. 5 固液共存 2880
【详解】[1]凝固过程,虽然继续放热,但温度不变,由图可得,3min~8min阶段,液体的温度不变,故凝固过程用时5分钟。
[2]6分钟前后,盐水的温度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第6分钟时,盐水还没有彻底凝固,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由题意可得,0~3min盐水温度的变化为
比热容计算公式可得
12. 等于 吸热
【详解】[1]在1标准大气压下,摄氏度温标通常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水凝固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也是0℃,故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等于水凝固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2]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13. 放出 液态 50
【详解】[1]由图可知,该图为晶体的凝固图,该物质在AB段温度下降放出热量。
[2]该物质在B点开始凝固,所以该物质在AB段为液态。
[3]在BC段温度保持不变,是凝固过程,固定不变的温度是凝固点,是50℃。
14. 冰完全熔化的时间 没有控制盐水体积相同
盐水浓度
5%
10%
15%
20%
冰完全熔化的时间
【详解】(1)[1][2]探究冰块在盐水中化的快慢是否与盐水的浓度有关,应把质量相同的冰块装入质量相同的不同浓度的盐水中,比较冰块完全熔化所用的时间,得出结论。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控制盐水的质量相同。
(2)[3]表格设计两行、五列,第一行是盐水浓度,第二行记录冰块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完全熔化所用的时间,表格如下:
盐水浓度
5%
10%
15%
20%
冰完全熔化的时间
15. 慢 晶体 小于 高度 投影仪 上
【详解】(1)[1]采用水浴加热不仅可以使碎冰受热更均匀,还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温度升高较慢,从而使冰的温度升高也较慢。
[2]晶体的熔化过程中,当温度达到熔点后,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可判断冰是晶体。
[3]t4~t5过程,冰处于熔化过程,冰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t5时刻的内能大于t4时刻的内能。
(2)[4]在探究透镜实验中,应该将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处于同一高度,使所成像落在光屏中心。
[5]由丙图可得,此时像距大于物距,且能在光屏上截到蜡烛所成的像,所以此时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原理与投影仪相似。
[6]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凸透镜的特殊光线可知,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
16. 固液共存 78 水
【详解】①[1]将等质量的动物油和水放在同一个冷冻室足够长的时间后,两种物质均凝固变成固体,用图戊的装置加热,甲物质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持续上升,因此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在BC段(10min~30min)继续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因此乙物质属于晶体,在BC(10min~30min)段,正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是固液共存的状态。
②[2][3]图示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78℃;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等质量的水和动物油,吸收相同热量时,动物油上升的温度更多,说明水的吸热能力更强一些。
专家押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放热过程的是( )
A.冰冻的衣服晾干 B.春天冰雪消融 C.冬天窗玻璃上有水滴 D.用干手器将手烘干
2.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时=9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3.小张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熔化规律”,图乙是他绘制的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图像。他观察发现,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体积变______。分析图像可知,冰熔化时继续加热,温度______。
4.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从图中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以判断_____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 _____℃,熔化时间 _____min,内能 _____,第18min处于 _____态。
5.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甲图这种加热方法俗称“水浴法”,主要目的是加热时___________;
(2)图乙是根据实验记录绘制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BC段的物质处于_______(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冰的熔点为_____℃,物体在B点时具有的内能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C点时的内能;
(3)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在标准大气压下将得到图象中的DE段,这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______(填“能”或“不能”)沸腾,是因为______。
1.C
【详解】A.冰冻的衣服晾干,是由固态的冰变成气态水蒸气的升华现象,要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冰雪融化,是由固态的冰变成液态水的熔化过程,要吸热。故B不符合题意;
C.冬天窗玻璃上有水滴,是水蒸气变成液态的水的液化现象,要放热。故C符合题意;
D.用干手器将手烘干,是由液态的水变成气态水蒸气的汽化现象,要吸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D
【详解】A.由图像知道,该物质在第3min时温度达到熔点开始熔化,到第6min时熔化结束,在t时=9min时,熔化已经完成,处于液态,故A错误;
B.该物质在BC段处于熔化过程,在此过程中该物质吸热而不升温,故B错误;
C.该物质在第12min时温度达到凝固点开始凝固,到第15min时凝固结束,凝固过程持续了3min,故C错误;
D.由图像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都保持45℃不变,该物质是晶体且熔点和凝固点为45℃,故D正确。
故选D。
3. 小 不变
【详解】[1]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状态变化,质量不变,由于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由知道,冰的体积大于水的体积,所以冰熔化成水,质量不变,体积减小。
[2]由于冰熔化时继续加热,说明熔化过程需要吸热,分析图像知道,冰熔化时的特点为:需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4. 甲 232 15 增大 固液共存
【详解】[1][2]由图可知,甲物质加热15min后温度达到232℃后吸收热量,内能增大,然后开始熔化,由固态逐渐转变为液态,温度保持恒定,所以甲为晶体,其熔点为232℃。
[3][4][5]由图可知,此晶体从第15min开始熔化,到第30min结束,该过程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15min,吸收热量,内能增大;因此对此晶体加热18min时处于熔化过程中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
5. 受热均匀 固液共存态 0 小于 不能 达到沸点不能继续吸热
【详解】(1)[1]用“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让试管中的冰受热面积变大,使冰受热更均匀。
(2)[2]图像中的BC段处于熔化过程,冰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冰熔化时的温度为冰的熔点,是0℃。
[4]从B点到C点的过程中,虽然温度没有变,但一直在吸热,所以B点内能小于C点内能。
(3)[5] [6]DE段温度不变,说明试管中的水已达到沸点,烧杯中的水达到沸点后能继续吸收到热量,所以烧杯中的水会沸腾,但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后,温度和烧杯中的水相同,不再发生热传递,不能继续从烧杯中的水那里吸收到热量,因此试管中的水不能沸腾。
妙趣横生
物态
中学物理会学到三个最常见的物态——固、液、气,而实际上这样的划分只是从直观上的感觉,很多常见的似乎是固体的物质也是具有流动性的,比如沥青,其同样具有流动性。世界上时间最长的实验就是沥青滴漏实验,经过大约十年,才有一滴沥青滴下。
有一门物理的分支学科叫做固体物理,实际上这门学科大部分研究的是晶体的性质。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也曾经把物态分为两类,一类为分子(有机大分子)和晶体,一类为气体、液体和无定形固体,薛定谔的分法在研究方法上极具启发性。然而现代科学已经不再满足于经典的物态分类(固–液–气–等离子体)了,因为从物质的微观性质来划分似乎更有意义,而这样一来物态的家族扩充得太大了。
等离子体,这一物态仍然属于经典的物态之内,实际上也很常见,高温火焰、闪电、极光都在此列。
非晶态固体,最常见的就是玻璃,其物理性质,尤其是微观下的分子特性,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
超临界流体,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物态,超临界流体可以像气体一样穿过固体,也可以作为液体溶剂。超临界流体在一些酿酒企业、咖啡公司、电厂都有应用。
简并物质,这类物质经常是在超高压、超高温的极端环境下出现,如电子简并态存在于白矮星、中子简并态存在于中子星。
杨-泰勒金属,这种物质同时具有绝缘体和超导体的性质,在高温超导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无序超均匀态,这种物质具有液体和晶体的性质,但是它并非液晶态,原本人们以为这种物态只能存在于等离子体和液氢中,但是竟然发现鸡的眼睛中就有这种特殊物质。
除了以上这些物态,还有如准晶、超流体、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费米–狄拉克凝聚态、量子霍尔态、弦状网液态、光子态、夸克–胶子等离子态,它们或是前沿研究内容,或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未被发现证实。而科学家们却仍然在孜孜不倦地扩张着物态的家族。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