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遵义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面对当下社会文化,媒介批评应该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甚至经济学的一些范畴,其中对文化市场化运作的关注,是媒介批评无法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经济因素和心理因素是交织在一起的,不是物质与精神的绝然二分。而传统的文化批评只是善于揭示艺术背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动因,勾勒各种文化思潮的多副面孔,往往有意无意掩盖了艺术和经济之间 的关系。
美可以无功利,但批评必须保持清醒认识。面对当下的社会文化完全不同于在闲暇时间里面对一朵玫瑰花,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不能用简单的批评模式来应对。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改变了传统语境,各种新媒介和新手段的崛起,已拓展了艺术与欲望之间的表现领域,使得资本有了呼风唤雨的空间。同时,新媒介和新手段的崛起也打破了原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格局,让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倍感失落。在当代艺术领域,特别是影视领域,大资金的介入和运作有时是赤裸裸的,更多的时候是模拟或再造文化和艺术评价体系,如专家评论、学术研讨会、权威媒体的采访和专访等等,通过艺术评价体系来改变媒介环境楔入社会的心理。
在当代文艺界,经常的情形不是先有创作,后有批评,而常常是艺术行为和艺术评价互相影响同时出现,有时艺术评价甚至前置。这里不仅仅是指广告,也指大资本精心谋划下的大型文化活动和文化事件,即便对文化资本的运作需要保持警惕,但当今社会文化也离不开媒介批 评。
媒介批评不是包罗万象的批评,它对当下社会文化的阐释,更多从新兴媒体功能和路径分析着手,并不取代以往的一切批评,只是提醒人们,在观念的艺术向技术的艺术演变过程中必 须开拓新的批评范畴。
(摘编自蒋原伦《媒介批评与当代文化》)
材料二:
非遗文化是一定地域内的民众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包括习惯、信仰和情感等。经过漫长的演变,非遗文化形成了独特且完整的文化系统。随着环境与民众生活方式的转变,非遗文化需要不断地调适自身,并寻找到新的传播方式,以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
当前,非遗文化开始通过短视频平台这种覆盖面大、传播面广、且有很强用户基础的新兴媒介进行传播与传承,体现了非遗文化与新媒介文化的融合。这样的融合使得非遗文化在主体结构、 形态样式与社区模式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主体结构方面,非遗传承人、社区成员等原生主体的权力开始弱化,再加上部分原生主体文化自觉的缺乏,最终导致其主导地位的丧失,取而代之的是拥有资源、技术等方面优势的短视频平台。形态样式方面,原生语境与实践土壤逐渐虚化,历史与环境赋予非遗文化的功能、价值及意义逐渐失去;而短视频平台为了追求美,不断加剧向视听觉化转变,将大量具有装饰性和表演性的元素混入非遗文化,甚至为了功利过度包装,强化唯美娱乐功能,往往造成其所建构的非遗文化只是部分或片面的结果。社区模式方面,文化原生环境要求以“在场”接触体 验的方式去获取非遗文化,强调仪式感与庄严感,而短视频平台说到底只是一种线上的展示,弱化了大众的“在场”体验感。
我们不反对非遗文化与新媒介文化融合,也不反对短视频平台在展现非遗文化时展示商业价值,但也应该警惕新媒介文化对非遗文化的主体结构、形态样式及社区模式干预与重排所带来的问题。非遗文化因为对新媒介平台技术、资源及受众的依赖,只能不断调适自身来迎合新媒介文化。最终,非遗文化不断被变异、被解体、被丧失,甚至被同化入新媒介文化体系之 中。而非遗文化逝去的部分如果没有新的文化因素来接替其功能,极有可能造成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缺失或没落。
所以在主体结构方面,短视频平台需要确立明确的非核心主体角色意识,即认识到自身仅为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传播与传承的后援力量,自身的价值应该是非遗传播的辅助者,帮助非遗传承人及非遗社区成员更好地进行非遗实践。在形态样式方面,应该从一开始就杜绝非遗在短视频平台视听觉化转向的发生,要求短视频作品在策划与制作中禁止过分包装、极致渲染的视听觉追求,而尽量真实、整体地展示非遗,或者由专业研究机构联合非遗传承人讲述非遗文化内在的价值、意义,从而使非遗文化体系得到完整且原真的维系、传承和弘扬。在社区模式方面,可以开展相对应的非遗线下活动,从而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完成非遗社区这一系统性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工程的建设。总之,只有两种文化以平等且相互尊重的姿态进行融合, 才有可能让非遗文化从虚拟性重回现实性。
(摘编自杨帆《新媒介文化与非遗文化的互动与调适:基于短视频平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变现象的分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对于传统文化批评,媒介批评关注到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考虑经济因素与心理因素的交织,兼顾物质与精神层面。
B. 本文提醒批评家要对当下文化有清醒认识时,用“在闲暇时间里面对一朵玫瑰花”形象地揭示了“美可以无功利”的特征。
C. 虽然非遗文化与新媒介文化的融合促进了非遗文化的发展,但新媒介文化的商业性也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缺失或没落。
D. 非遗文化传承人及非遗社区成员是非遗的核心主体,而短视频平台的介入,往往使得他们发挥不了核心主导作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当下社会文化语境变得更为复杂,传统的文化批评模式已经很难加以应对。
B. 大资本精心谋划下的大型文化活动和文化事件有时会使艺术评价先于艺术行为。
C. 短视频平台虽然拥有资源、技术等方面优势,但也存在为了功利过度包装等缺点。
D. 由于非遗文化向视听觉化转变,它不仅失去意义与价值,也失去仪式感与庄严感。
3. 下列选项最能证明材料二中“非遗文化在形态样式上发生变化”观点的一项是( )
A. 运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对乐山大佛进行全身“透视”体检。
B. 抖音平台现场直播书法家创作书法艺术作品并进行拍卖
C. 文化部门录制民间艺人表演《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皮影戏。
D. 贵州省黔西南地区开发让游客亲身体验蓝染的旅游项目。
4.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篆刻已逐渐被激光篆刻代替。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一现象。
5. 如何运用新媒介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C 2. D 3. B
4. ①激光篆刻拓展了艺术与欲望的表现领域,也扩展了资本的空间;②激光篆刻打破了原有的艺术表现和艺术格局,让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渐衰微。
5. ①运用新媒介创新非遗文化市场化运作途径,助推非遗文化的传播;②运用新媒介拓展非遗文化的表现领域,以适应当下文化发展的需要;③保持清醒的认识,警惕非遗文化资本的运作,让新媒介文化与非遗文化以平等且相互尊重的姿态进行融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但新媒介文化的商业性也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缺失或没落”错误,根据原文“新媒介新手段的崛起也打破了原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格局,让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倍感失落”,可知,新媒介新手段的崛起只是让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倍感失落。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它不仅失去意义与价值,也失去仪式感与庄严感”错误,根据原文“文化原生环境要求以‘在场’接触体验的方式去获取非遗文化,强调仪式感与庄严感,而短视频平台说到底只是一种线上的展示,弱化了大众的‘在场’体验感”,可知,原文没有体现非遗文化向视听觉化转变会失去仪式感与庄严感。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原文“形态样式方面,原生语境与实践土壤逐渐虚化,历史与环境赋予非遗文化的功能、价值及意义逐渐失去;而短视频平台为了追求美,不断加剧向视听觉化转变,将大量具有装饰性和表演性的元素混入非遗文化,甚至为了功利过度包装,强化唯美娱乐功能,往往造成其所建构的非遗文化只是部分或片面的结果”,可知,非遗文化在形态样式上发生变化主要是在短视频方面。
ACD三项都不是短视频方式。
B.“抖音平台现场直播书法家创作书法艺术作品并进行拍卖”是通过短视频去拍卖艺术作品。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原文“各种新媒介新手段的崛起,已拓展了艺术与欲望之间的表现领域,使得资本有了呼风唤雨的空间”,可知,随着科技的发展,激光篆刻拓展了艺术与欲望的表现领域,也扩展了资本的空间。
根据原文“新媒介新手段的崛起也打破了原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格局,让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倍感失落”,可知,随着科技的发展,激光篆刻打破了原有的艺术表现和艺术格局,让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渐衰微。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原文“面对当下社会文化,媒介批评应该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甚至经济学的一些范畴,其中对文化市场化运作的关注,是媒介批评无法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可知,运用新媒介创新非遗文化市场化运作的途径,助推非遗文化的传播。
根据原文“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改变了传统语境,各种新媒介新手段的崛起,已拓展了艺术与欲望之间的表现领域,使得资本有了呼风唤雨的空间”,可知,运用新媒介拓展非遗文化的表现领域,以适应当下文化发展的需要。
根据原文“美可以无功利,但批评必须保持清醒认识。面对当下的社会文化完全不同于在闲暇时间里面对一朵玫瑰花,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不能用简单的批评模式来应对”“在当代艺术领域,特别是影视领域,大资金的介入和运作有时是赤裸裸的,更多的时候是模拟或再造文化和艺术评价体系,如专家评论、学术研讨会、权威媒体的采访和专访等等,通过艺术评价体系来改变媒介环境楔入社会的心理”,可知,保持清醒的认识,警惕非遗文化资本的运作,让新媒介文化与非遗文化以平等且相互尊重的姿态进行融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个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实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成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锄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戴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戴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两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得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搂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了。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停,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们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文本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常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穿起来,恐怕就显得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连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有手套写到老人的手。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
(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对一双变了形的手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农业生产技术和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劳动人民形象。
B. 手套在文中被几次戴上和脱下,甚至两次丢失,这看似重复的行为充分展现了主人公的性格品质。
C. 小说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D. 老舍认为,赵树理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由手套写到手,比《老农陈秉正传》更巧妙。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文本可以感受到,赵树理擅长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作品散发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质朴本真的特有魅力。
B. 小说通过对陈秉正以及像他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
C. 主题以小见大,老舍赞其“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可见:普通的手寄寓着不平凡的意义。
D. 小说的语言既朴实又生动幽默,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口语化兼用比喻,达到了通俗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8. 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9. 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结合材料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
【答案】6. D 7. B
8. ①外貌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手进行特写,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形象。
②心理描写: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
③侧面衬托: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和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现了陈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9. ①设置悬念。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两次戴手套,两次丢手套的零散事情连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
③伏笔照应。文章开篇交代陈秉正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最后交代他的手都是自己从小的劳作,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
④结尾突转。陈秉正老人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D.“比《老农陈秉正传》更巧妙”说法错误。从文本二“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有手套写到老人的手。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来看,老舍同志并没有拿本文与《老农陈秉正传》比较的意思;同时《老农陈秉正传》是老舍假设的作品,并不真实存在。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说法错误,于文无据,属于过度解读。文中只是说有年轻人学的不耐烦,不能表明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由“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实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等内容来看,文中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了特写,展现出他作为劳动人民勤劳的一面,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手法。
由“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等内容看,他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
由“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成那样一双手哩”等内容看看,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以及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从侧面突出表现了陈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描写手法。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读者层面来看,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手为什么套不住呢?”,令人产生好奇心,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迫不及待的往下读。
从情节的发展来看,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先是家人为保护他的手而买手套给他,然后他为了干活而忘戴手套,接着戴了手套而又丢了手套,最后老人回家后把手套还给了儿媳妇。作者用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连缀起来,有起有落,把人物的塑造的更加真实丰满,情节设置的颇为巧妙。
从手法上来看,小说运用了伏笔照应的手法,文章一开篇就交代陈秉正“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最后交代他的手都是自己从小的劳作,塑造了一位勤劳的劳动人民形象。
从结尾的设置来看,小说的结局突转。陈秉正老人“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他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但结合前文他前几次摘掉手套来看,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文本二: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超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选自苏轼《贾谊论》,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
B.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
C.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
D.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士,在古代可以用来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的人,也是一种官名,文中指后者。
B. 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的行为。
C. “如绛、灌之属”与“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D. “是亦不善处穷者也”与“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两句中的“穷”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谊才华出众,十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在当地很有名气,被河南郡守吴公招致门下,后来又被汉文帝征为廷尉。
B. 贾谊向汉文帝上奏议,希望改订历法,改变服饰的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
C. 汉文帝想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这一举动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由于朝中大臣诋毁,汉文帝后来也疏远了贾谊。
D. 在苏轼看来,贾谊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2)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
14. 在苏轼看来,天子(汉文帝)为什么“不用其议”?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C 12. A
13. (1)贾谊因为贬官离开了,意志没有得到施展。等到渡湘水时,写了一篇赋来悼念屈原。
(2)一次谋划没有被采用,怎么就知道永远不再被采用呢?
14. 绛、灌等老臣与高帝有着深厚的情分,文帝不可能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贾谊的新主张。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是最年轻的。每次汉文帝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不能说上什么,而贾谊都能够一一回答,并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他们的意思。博士们于是认为贾谊才能出众。
“诸老先生”做“未能言”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C;
“为之”做“对”的状语,不能断开;“人人”做“各如其意所出”的主语,其其前断开,排除C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错误,“属”字含义不同。类;撰写。句意: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屈平撰写草稿还没有写完。
D.正确,“穷”字含义不同。逆境,处境困窘;穷尽。句意: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后来又被汉文帝征为延尉”说法错误,原文是“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可见被汉文帝征为廷尉的是“河南守吴公”。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谪”,贬官;“为”,写;“吊”,悼念。
(2)“见”,被动;“安”,怎么;“用”,被采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文本二“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可知,绛、灌等老臣与高帝有着深厚的情分,文帝不可能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贾谊的新主张。
参考译文:
文本一 :
贾谊,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够背诵诗书和会写文章闻名当地。河南郡守吴公听到他才学优异,把他召到门下,非常器重他。汉文帝即位不久,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过去与李斯同乡,(河南郡守吴公)曾经向李斯学习过,就征召他做廷尉。廷尉说贾谊年纪虽小,但通晓诸子百家之书。汉文帝就召贾谊做了博士。
这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是最年轻的。每次汉文帝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不能说上什么,而贾谊都能够一一回答,并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他们的意思。博士们于是认为贾谊才能出众。汉文帝喜欢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提升到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朝建立二十多年了,国家太平和洽,应当改订历法,改变服饰的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起草各项仪式的法度,贾谊上奏皇上。汉文帝谨慎从事,来不及实行。然而各项法令的更改确定,以及各个诸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地里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于是汉文帝与大臣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绛侯、灌侯、东阳侯、冯敬这些人嫉妒他,就诋毁说:“洛阳这个少年,年纪轻轻,学识浅薄,一心想独揽大权,让许多事情变得混乱。”由于这样,汉文帝后来也疏远了贾谊,不采纳贾谊的意见,让贾谊做长沙王太傅。
贾谊因为贬官离开了,意志没有得到施展。等到渡湘水时,写了一篇赋来悼念屈原。屈原是楚国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作《离骚》,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贾谊追念哀伤他,因此以屈原自喻。
文本二: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刘、吕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少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张,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从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从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郁结烦闷,心绪不宁,表露出退隐的思想。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一次谋划没有被采用,怎么就知道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一)
晁补之
停舟傍河浒,四顾尽荒原。
日落狐鸣冢,天寒犬吠村。
系帆凌震泽②,抢雨入盘门。
怅望夫差事③,吴山閟④楚魂。
[注]①吴松:“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这首诗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所写。②震泽:太湖的古称。③夫差事:夫差重用伍子胥大败越兵,可是此后夫差非但不听伍子胥的忠谏,还赐剑命伍子胥自杀,以致最后国灭身亡。④閟:掩蔽。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河浒”交代了地点,“日落”“天寒”表明时间和季节。
B. 颔联“狐鸣冢”“犬吠村”紧扣了上联中“荒原”二字,写出了泊舟之地荒凉。
C. 颈联写诗人帮船家系好风帆,希望早点穿越太湖,抢在大雨之前进入盘门。
D. 楚魂,在古代常含有追吊屈原之意,然而所指则随诗所咏而异,这里指夫差。
16. 诗歌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前四句寓情于景,通过营造冷清萧条的氛围,寄寓了诗人的羁旅愁思。②尾联运用典故来表达情感,表露了诗人对忠臣悲惨命运的深沉怅惋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D.“这里指夫差”错误,结合注释可知,楚魂这里指伍子胥。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前四句写诗人行船吴淞江,借“荒原”“落日”“鸣狐”“寒天”“吠犬”诸意象,描写了泊舟所见之景。一个深秋的黄昏,诗人所乘之舟傍河停泊。纵目四顾,日落、荒原,不见人迹,唯闻狐狸在坟墓旁鸣叫着;不时从远处村庄传来阵阵犬吠声,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寄托着作者的羁旅愁思并为下文抒发怀古之幽做了铺垫。
尾联用典抒发怀古之幽情。徘徊在盘门中,观看着这并列的水陆两门,诗人想起了当初建此盘门的伍子胥。楚魂指伍子胥,夫差重用伍子胥大败越兵,可此后夫差非但不听伍子胥的忠谏,以至身死国灭。诗人因此感慨夫差固然咎由自取,而可惜那伍子胥的忠魂还依恋着吴山。对忠臣的死于非命,诗人表露了他的深沉怅惋之情,一抒幽思。
17. 古诗文默写。
(1)屈原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屈原因政治上不得志而走投无路所表现出的幽闷失意、孤独彷徨之状。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借用两种动物,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3)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乐景写哀情,诗人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崇敬、怀念、惋惜之情。
【答案】 ①. 忳郁邑余侘傺兮 ②.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③.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④. 猿猱欲度愁攀援 ⑤. 映阶碧草自春色 ⑥. 隔叶黄鹂空好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忳”“侘”“傺”“猱”“攀”“援”“碧”“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社会_______,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产品琳琅满目,新模式推陈出新,新生活丰富多彩。与此同时,有些行业消失了,有些产品萎缩了,有些技术失传了,不少有识之士发出“救救非遗”的呐喊。毋庸置疑,非遗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保护传承_______。各级政府在行动,激励政策相继出台;专家学者在探索,活化路径妙招涌现;非遗传承人在坚守,创意引领别开生面。一度濒临失传的老手艺逐步焕发新的生机。
其实,只要非遗走进生活,就像鱼儿回到水里,就不愁没有活路。近来,由于江苏扬州明清古城火了,央视等主流媒体将对其进行了报道,介绍非遗相关工作的成效,仅2022年端午节假期3天,央视就集中报道11次。其中,仁丰里端午民俗文化节活动丰富多彩,节目精彩纷呈,文创销售红火一时,那个热闹劲、烟火气、文化味,让人_______。
看那热闹的场面,小夫妻带孩子的、年轻人陪父母的、三五成群结伴而行的,参加仁丰里端午民俗文化节的大多是年轻人。谁说年轻人不爱非遗?非遗以合适的方式打开,年轻人就会饶有兴趣。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日新月异 ②刻不容缓 ③感慨万千
19. 由于江苏扬州明清古城火了,央视等主流媒体对其进行了报道,介绍了非遗相关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20. 把“非遗”项目比作“鱼儿”把“生活”比作“水”形象地阐述了把“非遗”项目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下文“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产品琳琅满目,新模式推陈出新,新生活丰富多彩”的意思,可知此处应表示变化快的意思,因此可填“日新月异”。日新月异:形容发展变化快,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②根据“有些行业消失了,有些产品萎缩了,有些技术失传了”“非遗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可知保非遗的护传承不能再拖延,可填“刻不容缓”。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③此处指文创销售的火爆场面让人很有感触,可填“感慨万千”。感慨万千:因外界事物变化很大而引起许多感想、感触。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①“将对其进行了”不合逻辑,时态矛盾,可去掉“将”;
②“分享”与“成效”搭配不当,把“分享”改为“介绍”。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赏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句中本体为“非遗”项目和“生活”,喻体为“鱼儿”和“水”,比喻词为“像”。鱼儿回到水里获得新生,非遗走进生活一样焕发生机,此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阐述了把“非遗”项目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湿北干、南米北面,南北差异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这,就不得不说起一条著名的“线”——“秦岭—淮河”线。
要确定一条地理界线并不简单。那么, ① ?这里主要有三个指标。第一个是降水量,通过对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析发现,“秦岭—淮河”线与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指标。第二个是温度,“秦岭—淮河”线也基本上是我国1月份零摄氏度等温线,零度等温线的意义决定了河流冬季是否结冰,“秦岭—淮河”以南区域1月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 ② ,而在“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河流冬季一般结冰。第三个是植被,“秦岭—淮河”以南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北则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这也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指标。通过以上三个主要指标,才能基本确定“秦岭—淮河”线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
那么,“秦岭—淮河”线能划出一条非常精细的界线吗?这个问题已经被讨论了多年,目前也没有统一的认识。为什么呢?这是由于秦岭山系南北跨度超过100公里,地形非常复杂,因此不管综合什么指标, ③ 。或许,称之为“南北过渡带”更为准确。
2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B. 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C. 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讥诮——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
D. 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一生物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D 22. ①它是通过哪些指标确定的呢 ②河流冬季基本上不结冰 ③都不能划出一条十分具体的界线
【解析】
【21题详解】
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D.与文中破折号作用一样,表示解释说明。
A.表示转移话题。
B.表示总结上文。
C.表示递进。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前文“要确定一条地理界线并不简单”及后文“这里主要有三个指标”进行推断,此处问的应是关于指标确定的问题。应填“它是通过哪些指标确定的呢”。
②结合“零度等温线的意义决定了河流冬季是否结冰”“以南区域1月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可推测“河流冬季基本上不结冰”;也可以根据后文照应句“河流冬季一般结冰”推测出所填内容。
③此处是对“能划出一条非常精细的界线吗”的回答,结合“地形非常复杂”“不管综合什么指标”可知,答案是否定的,应填“都不能划出一条十分具体的界线”。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刚出场时是个穷书生,他饱读诗书,有真才实学,心怀大志,脂砚斋曾为他写下“雨村真是英雄”的批语。可在登科及第步入官场后,他丧失了做人的良知与道德,逐渐变成了一个忘恩负义、丧尽天良的奸险小人。书中曾预言他“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脂砚斋曾十几次怒批他为“奸雄”。
热播剧《狂飙》中的高启盛出身寒微,从小学习刻苦,有较高的人生目标,凭借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但是,由于毕业后长期遭到旁人的歧视,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扭曲,他贪慕钱、权与“胜”,失去了读书人的信仰,逐渐沦为一个不择手段、没有道德底线的黑恶分子,最终坠入毁灭的深渊。
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警示意义。请结合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且放青春“初心”间 莫因“功名”凋朱颜
守心灵一方净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题记
星燧贸迁,“守初心”之信念如春风化雨润泽万物;“弃不义功名”之思想如星星之火燃永夜。故此,且放青春“初心”间,莫因“功名”凋朱颜乃青年所求。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有贾雨村之辈饱读诗书,青年之时心怀大志奋发有为,然步入官场,被世俗功名利禄蒙蔽双眼,最终致其枷锁杠;有高启盛之流勤奋刻苦,年少卓有佳绩,而后失去初心,沦为不法分子,走上歧途。青春正当时,坚守自我的初心和使命是必要的,我们应不断询问自身:“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义利观是成人之根本。合法、正当的功名,足以成为前进的动力;违法、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功名,只会将我们推向深渊。
心怀初心,行稳至远。初心引领我们不断向前披荆斩棘,不畏艰难,毅然奔赴一片荣光。君不见,苏武在贫寒之地牧羊,旌旗飘扬不变的是忠诚为国之心,纵使敌人百般威胁,也宁死不屈;君不见,钱学森不顾美方的重重阻挠,决绝地放弃优渥的工作待遇,只为国家奉献一生,坚守着爱国的初心。无数仁人志士在“初心”和“功名”间选择了“初心”,无怨无悔,任劳任怨。他们如一汩清泉,直击每一个人的灵魂,滋养人们的心灵。
君子如珩,羽衣昱耀。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之时,君子舍利取义,小人则弃义保利,追名逐利。在时代浪潮中,有勤恳的志愿者帮助他人,给予温暖,也有不法分子拐卖孩童、妇女,令人心寒;有不畏艰难,默默奉献,反哺家乡的黄文秀,也有追求名利、贪婪无耻、丧尽天良的贪官污吏。“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正道之途,君子之风,理应成为共识和全社会的共同价值标准。
怀璀握瑜,灌缨沧浪,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身为青年应有“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自信与底气,更应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被功名侵蚀,守住自我的初心,为实现人生理想而不断奋斗拼搏,争做有为青年!
手执长缨,绘锦绣河山;明星荧荧,展未来画卷。唯有且放青春“初心”间,莫因“功名”遮望眼,方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第一段材料讲述的是《红楼梦》中贾雨村的人生轨迹。一个满腹才华、抱负不凡的穷书生,因为在走入官场后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丢失了读书时的雄心壮志,丧失了做人的良知与道德,最终从“英雄”蜕变为“奸雄”,让人感叹。第二段材料讲述的是热播剧《狂飙》中的高启盛的人生轨迹。一个成绩优异的学霸,在踏入社会后,开始执著于追求钱、权与“胜”,逐渐丢弃了学生时代的理想目标,抛弃了做人的道德底线,堕落为一个黑恶分子。两段材料讲述的都是学霸“黑化”的故事,虽然他们都是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但其人生轨迹能给有为青年带来深刻的启示。综观两则材料,关键词十分明显,如“良知”“道德”“信仰”“底线”。写作时可由果溯因挖掘材料里人物“黑化”的原因,进而围绕“立德树人”来展开,思考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我们该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对此,写作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选取自己最能把握的写作角度,如分析“才”与“德”的关系,思考坚持理想、信仰、初心在成才路上的意义,思考读书的意义,思考健全的人格与成才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功利心,等等。若论述“才”与“德”的关系,可适当肯定“才”的重要意义,但依据材料的思想倾向来看,最重要的还是要强调“德”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对此,可从个人人格健全、成长,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展开强调。最后,则应注意把握“有为”青年的内核,即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有理想,热爱生活,有所作为的人。
立意:
1.立德广才,方成其志。
2.德才兼备,方为栋梁。
3.德为才之本,才为德之力。
4.以德先,以才为后。
5.成才路上,携理想(信仰、初心)前行。
6.读书人不必有太多功利心。
7.健全的人格有助于成才。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遵义市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贵州省遵义市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双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遵义市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贵州省遵义市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双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