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含解析01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含解析02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含解析03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南京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A卷)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是最年轻的一门。孔德在他《实证哲学教程》里采取这个名字到现在还不过近一百年,而孔德用这名词来预言的那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应当相等于现在我们所谓“社会科学”的统称。斯宾塞也是这样,他所谓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总论。把社会学降为和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等社会科学并列的一门学问,并非创立这名称的早年学者所意想得到的。
    社会学能不能成为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其实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这里牵涉了社会科学领域的划分。如果我们承认政治学、经济学有它们特殊的领域,我们也就承认了社会科学可以依社会制度加以划分:政治学研究政治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等。社会现象能分多少制度也就可以成立多少门社会科学。现在的社会学,从这种立场上说来,只是个没有长成的社会科学的老家。一旦长成了,羽毛丰满,就可以闹分家,独立门户去了。这个譬喻确实是说明了现代社会学中的一个趋势。如果社会学要成为综合性的科学,从边缘入手自不如从堂奥入手。以社会现象本身来看,如果社会学不成为各种社会科学的总称,满足于保存一个空洞的名词,容许各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对各个社会制度做专门的研究,它可以从两层上进行综合的工作:一是从各制度的关系上去探讨。譬如某一种政治制度的形式常和某一种经济制度的形式相配合,又譬如在宗教制度中发生了某种变动会在政治或经济制度引起某种影响。二是从各制度的相互关系上着眼,我们可以看到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社会学在这里可以得到各个特殊的社会科学所留下的,也是它们无法包括的园地。
    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作为研究对象,这对象并不能是概然性的,必须是具体的社区,因为联系着各个社会制度的是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时空的坐落,这就是社区。每一个社区都有它的一套社会结构,各制度配合的方式。因之,现代社会学的一个趋势就是社区研究,也称作社区分析。
    社区分析的初步工作是在一定时空坐落中去描画出一地方人民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在这一层上可以说是和历史学的工作相通的。社区分析在目前虽则常以当前的社区作研究对象,但这只是为了方便的原因,如果历史材料充分的话,任何时代的社区都同样可作分析对象。
    社区分析的第二步是比较研究,在比较不同社区的社会结构时,常会发现每个社会结构都有它配合的原则,原则不同,表现出来结构的形式也不一样。于是产生了“格式”的概念。在英美人类学中这种研究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但是在什么决定“格式”的问题上却还没有一致的意见。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材料二:
    《乡土中国》的研究属于社会学的“社区分析”,目标是剖析“社会结构的格式”。社会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如经济的、政治的、制度的,等等,也可以是宏观研究,但费孝通采用的是社会学的“社区分析”,从微观入手,达到宏观的认识。
    1936年费孝通曾对家乡一个村庄做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题为《中国农民的生活》的博士学位论文(后翻译成中文出版,取名《江村经济》)。在写作《乡土中国》之前,费孝通又到广西、云南等地做过长期艰苦的“蹲守”式的田野调查,了解乡民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情感与文化。《乡土中国》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土壤,非常“有料”,非常“接地气”,这也是本书能够成为经典,影响远远超出所属学科范围的原因。阅读《乡土中国》,我们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有了一些了解,社会科学家那种扎根现实生活、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读《乡土中国》一般都会对其中大量民俗调查案例感兴趣,但不要满足于“猎奇”,还应当注意观察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材料的。费孝通的“拿手好戏”是筛选案例材料,提炼为可以印证乡村社区结构特征的“现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进行比较,以凸显乡土中国的特殊性。材料一经筛选提炼,典型性和代表性凸显,就往“现象级”提升,以便进入理论分析的层次。该书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吸收融合政治学、经济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具有很高的理论站位和厚重的学术分量,而一切都是那样自然,没有任何理论的炫耀。如何观察社会的文化的“现象”,如何用科学的理论解释“现象”,是有各种不同角度的,费孝通用的主要是社会学的角度,然而他在方法论上的启示是“溢出”社会学范围,具有普遍意义的。
    《乡土中国》重在客观论证,我们依然感觉得到其中流淌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意识以及乡土中国情结。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们加深了对于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认识,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乡土中国》论析的是旧中国的农村,它的问世到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变”中又有哪些“不变”?传统与现代的转换和融合,乡村与城市的碰撞和交流,给社会带来哪些利弊?我们会想到当今的农村,想到农民工,想到社会习俗与风气,想到传统文化,想到中国的过去与未来,等等。好书就是这样,总能引起无尽的思考。
    (摘编自温儒敏《〈乡土中国〉导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学是专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它是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等社会科学并列的一门学问,是所有社会科学中最年轻的学科门类。
    B. 现代社会学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要对各个社会制度做专门的研究,另一方面还要对每个具体的社区作比较分析。
    C. 社会分析可以从宏观研究入手,也可以从微观分析入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最终殊途同归,达到对各种不同社会结构格式的宏观的认识。
    D. 费孝通通过长期艰苦的“蹲守”式的田野调查,掌握了大量民俗调查案例材料,经筛选提炼,将这些材料由“现象级”提升至理论分析的层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学不能满足于保存一个空洞的名词,它容许各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对各个社会制度从制度的关系和结构的格式两个层面做专门的研究分析。
    B. 《乡土中国》通过筛选民俗调查案例材料,印证乡村社区结构特征的“现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进行比较,凸显乡土中国的特殊性。
    C. 《乡土中国》的创造性在于它不仅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土壤,非常“有料”和“接地气”,而且不露痕迹地吸收融合与社会有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D. 费孝通主要是从社会学角度,观察中国农村社会的文化“现象”,并用科学的理论解释这些“现象”,这种方法被视为社会学研究的典范。
    3. 下列关于《乡土中国》导读的四点建议,最适合用来阅读材料一的一项是( )
    A. 书的类型决定读法。 B. 读书宜先“粗”后“细”。
    C. 要紧的是“抓概念”。 D. 材料上升为“现象”分析。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和语言风格。
    5. 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的学术价值。
    【答案】1 A 2. D 3. C
    4. ①行文脉络:首先引出“社会学”的概念,然后借助一个譬喻说明现代社会学的发展趋势,最后阐释社区研究的工作流程。
    ②语言风格:通俗简洁,生动晓畅,善用譬喻和对比;举例生动贴切而有生活气息,论述严谨,语言朴实。
    5. ①在学术思想和大众生活之间建立起密切关系,提供学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②为社会变迁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关系、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借鉴;
    ③加深读者对于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和传统文化的认识;
    ④加深读者对社会学本质特点的深入了解,学习社会科学家那种扎根现实生活、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它是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等社会科学并列的一门学问”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把社会学降为和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等社会科学并列的一门学问,并非创立这名称的早年学者所意想得到的”和材料一第二段“社会学能不能成为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其实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可知,社会学是否应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并列还不能确定。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费孝通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中国农村社会的文化‘现象’”错。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吸收融合政治学、经济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费孝通用的主要是社会学的角度,然而他在方法论上的启示是‘溢出’社会学范围,具有普遍意义的”可知,费孝通的这种方法已经“溢出”社会学范围,融合了政治学、经济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乡土中国•后记》中提到两个核心概念——“社会学”和“社区”,“细读”时要作为重点去“抓”。“抓概念”就是抓观点、抓重点、抓关键,抓住了才能纲举目张,把握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和学术创见,理解其研究的价值。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行文脉络: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关键句“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是最年轻的一门。孔德在他《实证哲学教程》里采取这个名字到现在还不过近一百年,而孔德用这名词来预言的那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应当相等于现在我们所谓‘社会科学’的统称”可知,首先引出“社会学”的概念;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关键句“现在的社会学,从这种立场上说来,只是个没有长成的社会科学的老家。一旦长成了,羽毛丰满,就可以闹分家,独立门户去了。这个譬喻确实是说明了现代社会学中的一个趋势”可知,然后借助一个譬喻说明现代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一第三段关键句“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作为研究对象,这对象并不能是概然性的,必须是具体的社区,因为联系着各个社会制度的是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时空的坐落,这就是社区”,第四段关键句“社区分析的初步工作是在一定时空坐落中去描画出一地方人民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和第五段关键句“社区分析的第二步是比较研究,在比较不同社区的社会结构时,常会发现每个社会结构都有它配合的原则,原则不同,表现出来结构的形式也不一样”可知,最后阐释社区研究的工作流程。
    语言风格:“从这种立场上说来,只是个没有长成的社会科学的老家。一旦长成了,羽毛丰满,就可以闹分家,独立门户去了”运用了譬喻的修辞手法,“如果我们承认政治学、经济学有它们特殊的领域,我们也就承认了社会科学可以依社会制度加以划分:政治学研究政治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等”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语言通俗简洁,生动晓畅,善用譬喻和对比;“譬如某一种政治制度的形式常和某一种经济制度的形式相配合,又譬如在宗教制度中发生了某种变动会在政治或经济制度引起某种影响”举例生动贴切而有生活气息,论述严谨,语言朴实。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1936年费孝通曾对家乡一个村庄做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题为《中国农民的生活》的博士学位论文(后翻译成中文出版,取名《江村经济》)。在写作《乡土中国》之前,费孝通又到广西、云南等地做过长期艰苦的‘蹲守’式的田野调查,了解乡民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情感与文化。《乡土中国》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土壤,非常‘有料’,非常‘接地气’,这也是本书能够成为经典,影响远远超出所属学科范围的原因”可知,在学术思想和大众生活之间建立起密切关系,提供学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结合“《乡土中国》论析的是旧中国的农村,它的问世到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变’中又有哪些‘不变’?传统与现代的转换和融合,乡村与城市的碰撞和交流,给社会带来哪些利弊?我们会想到当今的农村,想到农民工,想到社会习俗与风气,想到传统文化,想到中国的过去与未来,等等”可知,为社会变迁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关系、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借鉴;
    结合“《乡土中国》重在客观论证,我们依然感觉得到其中流淌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意识以及乡土中国情结。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们加深了对于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认识,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可知,加深读者对于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和传统文化的认识;
    结合“阅读《乡土中国》,我们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有了一些了解,社会科学家那种扎根现实生活、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可知,加深读者对社会学本质特点的深入了解,学习社会科学家那种扎根现实生活、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病隙碎笔
    史铁生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学过剧本的人知道,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上帝深谙此理,所以“人间戏剧”精彩纷呈。
    写剧本的时候明白,之后常常糊涂,常会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其实谁也有“我怎么这么走运”的时候,只是这样的时候不嫌多,所以也忘得快。但是若非“我怎么这么”和“我怎么那么”,我就是我了吗?我就是我。我是一种限制。比如我现在要去法国看“世界杯”,一般来说是坐飞机去,但那架飞机上天之后要是忽然不听话,发动机或起落架谋反,我也没办法再跳上另一架飞机了,一切只好看命运的安排,看那一幕戏剧中有没有飞机坠毁的情节,有的话,多么美妙的足球也只好由别人去看。
    把身体比作一架飞机,要是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机长就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言。
    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常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猜想上帝的剧本里这一幕是如何编排。
    有时候我设想我的墓志铭,并不是说我多么喜欢那路东西,只是想,如果要的话最好要什么?要的话,最好由我自己来选择。我看好《再别康桥》中的一句: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在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指生死,但在我看来,那真是最好的对生死的态度,最恰当不过,用作墓志铭再好也没有。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
    但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墓碑、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去读那些诗句。我希望“机长”走到我面前时,我能镇静地把这样的遗言交给他。但也可能并不如愿,也可能“筛糠”。就算“筛糠”吧,讲好的遗言也不要再变。
    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48年大约有—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或许“铁生”二字暗含了某种意思,至今竟也不死。但按照某种说法,这样的不死其实是惩罚,原因是前世必没有太好的记录。我有时想过,可否据此也去做一回演讲,把今生的惩罚与前生的恶迹一样样对照着摆给——比如说,正在腐败着的官吏们去作答告?但想想也就作罢,料必他们也是无动于衷。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
    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摘编自《病隙碎笔》,有删改)
    文本二:
    史铁生的语出惊人并不表现为壮怀激烈与慷慨陈词,他总是很平静甚至很低调地写一些平实的文章,然后让你大吃一惊。这有点像有人用近乎耳语的声音,宣布与大伙生命相关的消息,并不因为其音量小而被忽视。比如他在《我与地坛》里对我们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因为他有一具残疾的身体,更因为他有一个健全过人的大脑。这么多年来,他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度过绝望的青年生活,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沉思本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一切沉思必定是忧郁的,何况如史铁生这样从第一天得知自己将永远不能再站立起来的时候,就一刻也不能停顿地冥思苦想着的人。这时候,我们忘了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唯沉思的时刻,才是敏锐富有,也是最强大的时刻,这大约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只是由于肢体的完整,由于行动的灵便,由于俗务的纠缠,更由于欲望的步步紧逼,沉思的机会于我们正变得越来越少。史铁生则不然,他有的是机会让自己强大,尽管他被迫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唯其强大,才可能这样平实地谈论死亡:既不夸张对它的向往,也不回避它的到来,就像一位操心家务的农夫,安排惊蛰开犁、清明下种的农事,也预告秋季的收成一样寻常。
    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
    (摘编自蒋子丹《宁静的史铁生》,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精选史铁生有关命运、身体、职业、生病的笔记,看似玄虚高论,实则字字珠玑,蕴含着他本人的生存体验和生命感悟。
    B. 文本一的写作时间是在史铁生罹患尿毒症之后,虽然字里行间充满着病隙间的碎念杂语,但行文中看不到丝毫因病痛折磨的个体哀吟。
    C. 史铁生的创作不追赶时髦,亦不故步自封,他融合古今,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创作手法信手拈来,只为符合自己心魂探索的需要。
    D. “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史铁生将生病比作游历,始终以一种乐观健康的心态来笑对病痛所施予的种种磨难。
    7.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铁生是经常能给我们以惊异的一位作家,主要是因为他很平静甚至很低调地写一些与读者生命相关的消息,音量虽小却思想深厚。
    B. 凡是个体生命中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必须开解的难题,史铁生都没有回避与躲闪,而是调动了生命的全部激情与智慧给予解答。
    C. 因为疾病带来的生存体验,使得史铁生对自己的精神境况有了更为细微与深刻的梳理,他敢于直视灵魂深处的孱弱,平实谈论死亡。
    D. 史铁生从生命的困惑与生病的痛苦出发,以轻松安详的笔调启迪人们重新寻获健康的心态和向上的精神,以缓解厄运带来的精神刺痛。
    8. 文本二中,作者自言“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唯沉思的时刻,才是敏锐富有,也是最强大的时刻”,“富有”和“强大”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9. 2005年,饱受疾病折磨的史铁生凭借《病隙碎笔》斩获了鲁迅文学奖散文奖。他在颁奖后说:“困境的本质对于人的伤害是一样的,如果不去寻找生命的意义,生命就没有意义。”对于这种说法,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 C 7. D
    8. ①富有:史铁生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在透析治疗间隙依然坚持写作,用残缺的身体,探索关于生命的话题,留下了几十万字的生命笔记。②强大:铁生这样的遭遇和经历,在一般人看来,肯定是痛苦而悲伤的,而史铁生却非常乐观,用别开生面的文字叩问生命,笑谈生死。
    9. 观点一:同意。①《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史铁生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无论病痛怎样折磨,他仍会挤出时间用于写作,用“发烧”“咳嗽”等日常,唤醒人们去理解、去感悟生命的可贵与健康的重要;②史铁生直面病痛的坚强和唤醒大众的真诚,引发了读者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足以鼓舞和温暖人心,激励人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去寻找生命的意义,拥抱生活,热爱生活,感恩生活。
    观点二:不同意。①任何命运中的“成长”“生病”“死亡”等问题,都是个体生命必须正视和必须开解的难题。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至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②一个人徘徊在死亡边缘,可以选择知足放下,也可以选择坚强支撑,任何灾难都是猝不及防的;③经历绝境,被击垮的是大多数,而归于宁静的只有极少数。因为稀有,才让人感到弥足珍贵。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只为符合自己心魂探索的需要”错。史铁生“融合古今,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创作手法信手拈来”,不只为符合自己心魂探索的需要,更是为了将这种在病床上独特的生命感悟传递给其他人。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轻松安详的笔调”错,应该是“幽默旷达的笔调”。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结合文本一“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48年大约有—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可知,史铁生在透析治疗间隙不忘写作,生病和写作交替进行,借以拓宽生命的广度。他用残缺的身体,探索关于生命的话题,留下了几十万字的生命笔记,可以看出他精神的“富有”。
    结合文本一“把身体比作一架飞机,要是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机长就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言”“我希望‘机长’走到我面前时,我能镇静地把这样的遗言交给他”“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可知,这种常人视为痛苦而悲伤的遭遇,史铁生却依然乐观,用别开生面的文字叩问生命,笑谈生死,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强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本题是探究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选择,首先明确观点,“同意”或“不同意”,然后结合文本分析阐述。
    解答此题首先要从题干中提取三个关键词“困境”“伤害”“生命的意义”,然后依据这三个关键词从两则文本找到对应的内容,陈述清楚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即可。
    “困境”永远无法回避与躲闪,而“伤害”需要每个个体调动激情与智慧理性应对,一方面要争取机会让自己强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不要过分透支生命,这样生命才有意义。
    如果同意,结合“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常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猜想上帝的剧本里这一幕是如何编排”“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可知,《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史铁生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无论病痛怎样折磨,他仍会挤出时间用于写作,用“发烧”“咳嗽”等日常,唤醒人们去理解、去感悟生命的可贵与健康的重要;结合“那真是最好的对生死的态度,最恰当不过,用作墓志铭再好也没有。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可知,史铁生直面病痛的坚强和唤醒大众的真诚,引发了读者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足以鼓舞和温暖人心,激励人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去寻找生命的意义,拥抱生活,热爱生活,感恩生活。
    如果不同意,结合文本一“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可知,任何命运中的“成长”“生病”“死亡”等问题,都是个体生命必须正视和必须开解的难题。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至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结合文本一“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可知,一个人徘徊在死亡边缘,可以选择知足放下,也可以选择坚强支撑,任何灾难都是猝不及防的;结合文本二“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可知,经历绝境,被击垮的是大多数,而归于宁静的只有极少数。因为稀有,才让人感到弥足珍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颍川太守髡①陈仲弓②。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陈元方遭父丧,哭泣哀恸,躯体骨立。其母愍之,窃以锦被蒙上。郭林宗吊而见之,谓曰:“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吾不取也。”奋衣而去。自后宾客绝百所日。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髡: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②陈仲弓:元方之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吾不取也
    B. 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吾不取也
    C. 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吾不取也
    D. 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吾不取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与“家君”放在一起,用来尊称别人的父亲。
    B. 何其,多么,怎么那样,表示感叹语气,与《伶官传序》中的“何其衰也”语意相同。
    C. 周公,“三王”之一,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因封地在周,故称周公或周公旦。
    D. 更相易夺,互相改正补充。“易”是“变易、更正”,文中指兄弟二人互相补充修正彼此的内容。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问陈季方的父亲何德何能配享天下重名,陈季方将父亲比作泰山一角的桂树来比父亲,功德在己,犹如桂树,好山好水天然长成,自然不必在乎自己功德的有无。
    B. 有客人提起陈仲弓被颍川太守误判受髡刑的事,陈元方引用历史上三位高尚明智的人的事例,告诉客人高尚明智的人也会犯识人之偏差,让客人羞愧而退。
    C. 陈元方年少时去拜会袁绍,袁绍有意拿父亲来为难他。陈元方巧妙地用周公与孔子生不同时而施策相同来应对,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
    D. 陈仲弓的两个儿子元方和季方因为偷听父亲和朋友的谈话而将米饭煮成了稀粥。陈仲弓听两个孩子复述他们的谈话滴水不漏,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很欣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2)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
    14. 陈仲弓是颍川陈氏的始祖,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其子元方、季方继承了父亲的好品行,后来都升任朝廷高官,与其父一同被后人并尊为“三君”。请结合文本,探究陈氏家族兴盛的三大原因。
    【答案】10. B 11. C 12. A
    13. (1)《易经》上说:“两人心意相同,他们力量(犹如)利刃(可以)截断金属;同心的语言,说出话来就像兰草一样芬香。”
    (2)陈仲弓问:“你们还记得我们谈论了些什么吗?”(兄弟两人)回答说:“大概都记得。”
    14. ①陈仲弓为人冲和大度;
    ②家风自由、宽松、和睦;
    ③兄弟才学见识出色。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你是天下的俊杰,四方的楷模,怎么可以在父亲去世的时候,还盖着锦缎的被子?孔子说:“穿锦衣,吃米饭,你能安心吗?”我(认为你的这种做法)不可取。
    “则”是“楷模”的意思,“四方是则”意思是“四方的楷模”,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孔子曰”是引用孔子的话,为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蒙上”修饰的是“被子”,应在“孔子”前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正确。句意:怎么这么衰颓啊!
    C.“周公,‘三王’之一”错。“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夏禹、商汤、周武王。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不是“三王”之一。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自然不必在乎自己功德的有无”错误。由原文“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可知,此处是说家父在良好的环境中长成,自然能修炼成高洁之质,也自然能香飘千里,并没有“不在乎自己功德的有无”之意。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称”,说;“同心”,心意相同;“如”,像。
    (2)“尔”,你们;“仿佛”,大概;“志”,记得。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探究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可知,陈仲弓为人冲和大度。
    家风自由、宽松、和睦。陈仲弓的两个儿子元方和季方因为偷听父亲和朋友的谈话而将米饭煮成了稀粥,陈仲弓听两个孩子复述他们的谈话滴水不漏,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很欣慰。
    兄弟才学见识出色。有人问陈季方的父亲何德何能配享天下重名,陈季方将父亲比作泰山一角的桂树来比父亲,功德在己,犹如桂树,好山好水天然长成;有客人提起陈仲弓被颍川太守误判受髡刑的事,陈元方引用历史上三位高尚明智的人的事例,告诉客人高尚明智的人也会犯识人之偏差,让客人羞愧而退。
    参考译文:
    有个客人问陈季方:“令尊太丘,有什么功勋和品德,以至于担负了全天下的好声名?”陈季方说:“我父亲好像一棵长在泰山拐角处的桂树,上有如万丈山峰的高度,下有如不可测量的深渊的深度;上受雨露恩泽,下被深渊里的泉水滋润。在这样的情况下,桂树哪里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不知道有没有功勋德行。”
    颍川太守判陈仲弓髡刑。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陈)元方说:“太守是个什么样的人?”陈元方说:“(他)是个高明的人。”(客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陈元方)说:“(他)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易经》上说:‘两人心意相同,他们的力量(犹如)利刃(可以)截断金属;同心的语言,说出话来就像兰草一样芬香。’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呢?”陈元方说:“您的话多么荒谬啊!因此(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只不过是要顺随(你的父亲和府君)从而恭敬,所以没办法回答。”陈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君主,(是)高明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客人羞愧地走了。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他)说:“你父亲在太丘县(任职)时,远近的人都称颂他,他都做了什么呢?”陈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时,用恩德感化强者,用仁爱抚慰弱者,让他们随着自己的心意安居乐业,时间越久(他们)就越尊敬(我父亲)。”袁公说:“我过去曾做过邺县县令,恰好也是这么做事的。不知是你父亲效法的我,还是我效法你父亲?”陈元方说:“周公、孔子,生于不同的时代,(他们的)思想和行动,相隔万里却完全一致;周公没有学习孔子,孔子也没有学习周公。”
    陈元方遭遇丧父,哀痛到极点而哭泣,形销骨立。他的母亲可怜他,(趁他睡觉的时候)偷偷拿了一条锦缎的被子(给他)盖上。(时逢)郭林宗去陈家吊丧(,结果)看见(陈元方竟然盖着锦缎被子),对(他)说:“你是天下的俊杰,四方的楷模,怎么可以在父亲去世的时候,还盖着锦缎的被子?孔子说:‘穿锦衣,吃米饭,你能安心吗?’我(认为你的这种做法)不可取。”(于是)拂袖而离开。从此之后连续上百日都没有宾客上门来。
    有位客人到陈仲弓家过夜,陈仲弓叫儿子陈元方和陈季方做饭(招待客人)。客人和陈仲弓议论谈话,(兄弟)两人在烧火,都舍弃(烧火)去偷听说话。做饭的时候(两人)忘了放上竹箄,(要蒸的)饭都落到了锅里。陈仲弓问(他们):“饭为什么没有热好?”陈元方、陈季方就挺直了身子跪着说:“父亲您和客人谈话,(我们)就一直在偷听,蒸饭时忘了放上竹箄,干饭煮成了粥。”陈仲弓问:“你们还记得我们谈论了些什么吗?”(兄弟两人)回答说:“大概都记得的。”两兄弟一起说,互相改正补充,所言没有遗漏的地方。陈仲弓说:“这样的话,只喝粥也没事,为什么一定要吃米饭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赋得鱼登龙门
    元稹
    鱼贯终何益,龙门在苦登。有成当作雨,无用耻为鹏。
    激浪诚难溯,雄心亦自凭。风云潜会合,鬐鬣忽腾凌。
    泥滓辞河浊,烟霄见海澄。回瞻顺流辈,谁敢望同升。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得”体在古代较为常见,是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
    B. 开篇诗人用“鱼贯”来批判循规蹈矩、不思进取的人,说其像游鱼一样一个接一个地游走。
    C. 鹏在古代诗歌意象中常指怀有远大志向的人,诗人用鹏来劝诫人们失败后不放弃希望。
    D. 诗中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既来表达科举及第的艰辛,同时也是对后进的谆谆教导。
    16. 通读全诗,简要分析诗人认为“鱼跃龙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15. C 16. ①刻苦努力,不能循规蹈矩。不能像游鱼一样不思进取,而是要有雄心壮志,努力克服困难。
    ②等待机遇,善于抓住时机。等到风云际会时,要能腾凌而起,实现鱼跃龙门的志愿。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诗人用鹏来劝诫人们失败后不放弃希望”错误。诗中称“无用耻为鹏”,即以鹏为耻,由此可见,在本诗中,诗人并不是用鹏来劝诫人们失败后不放弃希望。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首句“鱼贯终何益,龙门在苦登”表明要有自己的雄心壮志,才能“苦登龙门”,而不能像循规蹈矩、不思进取的“鱼贯”一样。由此可概括出需要刻苦努力,不能循规蹈矩。
    “风云潜会合,鬐鬣忽腾凌”表明要在风云际会时腾凌而起,善于抓住自我成就的时机,才能实现鱼跃龙门的志愿。由此可概括出“鱼跃龙门”需要等待机遇,善于抓住时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客人吹洞箫的文字十分精彩,其中侧面表现音乐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女也不爽 ②. 士贰其行 ③. 亦余心之所善兮 ④. 虽九死其犹未悔 ⑤. 舞幽壑之潜蛟 ⑥. 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中需注意“爽”“贰”“善”“壑”“蛟”“嫠”的书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18. 文中写“极细小的粉红花”和“枣树”,分别用了“她”和“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用了什么叙事人称?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排比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两个称呼都将物拟人化了,能更加生动形象地体现各自特征。②“她”这一称呼偏向女性特征,更好地体现了“极细小的粉红花”弱小但却坚韧的特征。③“他”这一称呼偏向男性特征,更好地体现了“枣树”饱经沧桑但却顽强不屈的特征。
    19. 叙事人称:第一人称。
    表达效果:用“我不知道……”,引出了下文中“我”对“极细小的粉红花”的描述。更加凸显出极细小的粉红花的特点,同时寄寓着作者特定的情思和理想,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20. 修辞手法:拟人
    表达效果:①赋予粉红花、蜜蜂以人的动作、行为和情感,生动形象;②配合梦中诗人的话语等内容,使得梦境更为充实、表意更为丰富。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使用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她”为人称代词,用于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女性,此处用来写“极细小的粉红花”,是有意突出其柔弱、美丽、坚韧的特征。
    而“他”作为人称代词,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一般只用来称男性,此处用来写“枣树”,是有意突出其强壮、经受磨难而依旧不屈向上的特质。
    这两个人称代词的使用,都暗中将其各自比拟为人,赋予其人的特征、特质,生动鲜明地塑造了“极细小的粉红花”“枣树”的形象。据此分别作答即可。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使用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我不知道”很明显是第一人称。放在段首,引起下文“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而且“我不知道”与下文的仔细介绍一对比,更明显地突出极细小的粉红花的特点,作者独特的感受也体现了出来,自然而然引出下文的抒情。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瑟缩”“做梦”等词将人的动作和行为赋予了极细小的粉红花,是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也是赋予了蜜蜂以人的动作,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通过这一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的动作、行为乃至内在的情感意蕴赋予粉红花和蜜蜂,不仅生动塑造了二者的形象,还将梦境刻画得栩栩如生,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表意更为丰富。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历每年12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55度的时候,冬天的①____________——大雪,如期而来。
    “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小雪、大雪之小大,并非形容降雪之多寡,而是形容积雪之有无。小雪时,雪随下随融,而到了大雪时,②______________。“风后暖,雪后寒”,伴随大雪而来的是气温的持续下降,此时,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寒冷的冬季。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大雪时节,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达零下10摄氏度以下,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零摄氏度以下。此时,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在更北的地方,已是大雪纷飞的景象。③__________,冬季气候温和而少雨雪,华南地区更是草木葱茏。
    21. 下列诗句与文中画横线的诗句不是描写同一节气的一项是( )
    A.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唐·戴叔伦)
    B.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宋·杨万里)
    C.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
    D.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宋·陆游)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答案】21. A 22. ①第三个节气;②雪随下随积;③而在南方地区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诗句的能力。
    “花雪随风”“肯失林峦”是描写“小雪”节气的诗句。根据材料中“小雪时,雪随下随融”可知,此时的雪更多是消逝在山头林间,属于小雪。而其余三项都从侧面表现了积雪之厚,属于大雪。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破折号后面的“大雪”提示可知,此处应填写形容“大雪”这一节气的相关内容,再结合前文“冬天的”限制,应填写“第三个节气”之意的句子。
    第二空,根据前文“雪随下随融”可知,本空填写的应是与“雪随下随融”相反的句子,再根据“积雪之有无”的标准,此处应填“雪随下随积”之意的句子。
    第三空,前文描述的是北方的大雪景致,结合后文“冬季气候温和而少雨雪,华南地区更是草葱茏”可知,此处应填写一个过渡句,且前后语意要形成转折,所以此处应填“而在南方地区”之意的句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艺术的审美思维不会倾向于西方过于理性的“日神”思维,也不会倾向于非理性的狂热的“酒神”思维,而是将两者加以统一平衡后的新的思维——“月神”思维。这种思维正好与中国艺术的“月神精神”相一致,所以用它来标示与西方“日神”“酒神”迥不相同的审美思维亦特别合适:月亮有光,但不明亮;能分辨物体,但不清晰;皎洁朦胧的月色能使你微醉,而决不会发狂。比较起来,西方的“日神精神”偏向于科学,而“酒神精神”又偏向于宗教,中国的“月神精神”则更是艺术的,审美的。
    以上说法,有人感到新奇,有人认为这是正常的,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本题考查在中西审美思维的比较中,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对于理性的“日神”思维和感性的“酒神”思维的对比,可从如下角度理解:日神作为伦理之神,要求他的下属适度,并且为了能遵守适度而要有自知之明。于是,除了美的审美必然性以外,又提出了“认识你自己”和“勿过度的要求”。他认为,人们需要日神的这种适度约束对酒神的过度,从而使人保持平静,认清现实;否则,人就容易在酒神的过度中被冲昏头脑。而中国的“月神”精神则介于二者之间,极具有理性之光,又具有感性之美。对此,“有人感到新奇”“有人认为这是正常的”提供两种认识供考生参考,说明可以更赞同理性或感性,也可以兼具二者。
    对此,写作时,可以首先指出“日神”“酒神”“月神”这三种不同的精神与审美的内涵。但需注意,评论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中国的“月神”精神上。对此可以赞赏中国的“月神”精神,说明我们不可过于偏激,而应充分结合理性与感性,极具有理性的思考能力,又具有感性的审美能力。也可发表批判,指出自己更赞同的理性或感性之美。
    立意:
    1.美在中道。
    2.宁静淡泊即是一种美。
    3.阿波罗抵不过嫦娥姑娘。
    4.让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
    相关试卷

    2023届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三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三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