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著阅读,本文的语言生动细腻,饱含深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上蔡县初中学业水平监测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给下面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明媚四月,杨柳依依,百花绽放。穿越历史云烟,郑州商代遗址仍巍然矗立,古老的城墙依然在诉说着千年的cāng桑故事,厚重的黄土依然覆盖着商都的威严。“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老郑州人眼中,多少年来,这长长的城墙一直横gèn在商都繁华地带,早已深深融入这座3600年古都的血脉与魂魄。绽( )放 矗( )立 cāng( )桑 横gèn( )2.古诗文默写。(8分)古代先贤常在诗文中抒发自己的志向与抱负。杜甫推己及人,以“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苏轼运用典故,以“会挽雕弓如满月,③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杀敌报国之志;范仲淹忧国忧民,以“⑤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抒发了自己治国安邦的远大抱负;龚自珍借物抒情,以“⑦,⑧”【《己亥杂诗(其五)》】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不忘报国之志。3.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1)简·爱虽然出身低微、相貌平平,但是她一改传统女性温柔可爱、逆来顺受的形象,因此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请根据简·爱的性格特征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其获得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2)古希腊有一句名言:“性格即命运。”请从下面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情节分析不同性格对个人命运的影响。A.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祥子(《骆驼祥子》)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郑州地区以“天地之中”理念的强大文化凝聚力吸引着儒佛道三教的兴起、汇聚和交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堪称中华一绝。①最有代表性的是现存于少林寺钟楼前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②碑上有赞语称:“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③三教合一、三教相互渗透的文物例证在郑州地区比比皆是④碑上所刻尊像,从左、中、右三个方向去看,可以分别看成孔子、释迦牟尼、老子的形象⑤此碑构思精妙,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A.③①⑤②④ B.①④⑤②③ C.①⑤④②③ D.③①④②⑤5.在这牡丹盛开的时节,学校决定组织师生到洛阳进行研学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共9分)(1)你搜集到了关于洛阳牡丹文化节的新闻,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20字左右。(2分)花开洛阳,青春登场。2023年4月8日晚,由河南省政府主办,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洛阳市政府共同承办的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在牡丹阁隆重开幕。据悉,本届牡丹文化节以“花开洛阳青春登场”为主题,按照“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的理念,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高水平策划并举办“神都奇幻志”全城剧本杀、“隋唐洛阳城国风穿越节”、博物馆奇妙夜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文旅活动,为广大游客特别是青年群体营造全新的旅游消费体验,真正在读懂历史中激发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2)在研学过程中,学校组织参观了洛阳唐三彩陶艺博物馆。下面是你了解到的唐三彩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图,请你把相关流程转述给你的朋友小轩。(5分)唐三彩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图(3)研学旅行时正值洛阳牡丹文化节活动期间,洛阳市内游客很多,到处都很拥挤。小轩觉得洛阳市民应该尽量避免外出,给外地游客省出空间。你认为这样不合适,请你针对他的观点进行反驳。(2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6分)___________①父亲看着墙上的中国地图,说咱陕西这块地方像一把钥匙。说完,他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裤带,那里系着一串钥匙,能打开一处挂着锁的老房子。这处房子在陕南,藏在一条山沟里。②这是父母来武汉的第二天。外面正飘着雪,亮着的电暖器像一盆火。父亲嫌这东西费电,说要是在家里,给火塘加些柴火就能取暖。③我明白父亲思乡心切,接着这个话题和他聊了火塘里的茶罐、煨着的酒、埋在火灰里的洋芋。父亲的心思不在这里,他说,这么冷的天,不晓得花脸猫咋样了。④这把我的心思一下子扯远了。我在武汉待了十来年,接父母来住过几次,他们总要留一个人在家,照应庄稼,人情礼往,还有花脸猫。这次,他们能一起来,下了很大的决心。得找到接手种地的人,不然地荒着像什么话;打电话告知亲戚,不然客人来了大门锁着像什么话;至于花脸猫,自然也要请人来给猫做饭。⑤我和弟弟妹妹都不想让他们再回老家了,却不敢告诉他们,怕他们觉得被挟持了。可他们来了.我却没有时间陪伴他们。除了周末,家里只有他俩,幸亏还有只叫小朱的狗,给他们添点笑声。⑥晚上,我和父亲照例要喝杯酒,扯些闲话,通常我会说到某个邻居或亲戚到城里之后是如何生活的,比如下棋、看书。说到有一位表爷还去老年大学学书法了,父亲笑笑说,那是没办法的事,城里没有地嘛,手闲着也累。⑦有天晚上,父亲和我谈起了生死,说起了他预备的墓地位置。他说他要是死在城里,一定要把骨灰送回老家,他说他答应过祖母,死后陪在她身边;他说那地方离老屋近,就像换个地方睡觉一样,离老屋近还有个好处,我们想看他了,不用跑路。我想,是不是留他在城里这事儿给他压力了?他们还是孤单。【甲】我每次下班,他们都像五星级酒店的门童,站在门口,眼巴巴地,看样子等了很久。我说,以前每年回去两次,现在天天在一起,怎么还等起来了?母亲说,那样习惯了,现在不一样了,有盼头。⑧周末扶着母亲去不远处的小广场晒太阳,母亲忽然指着一个人说,像咱们村里的一个人。这只是开始,后来每次下楼,她总能看列一个人像我们村里的某个人。有一天,母亲看见一只松狮狗,那只狗怎么看都很忧愁,母亲忽然乐了,说:你看这狗多像某某某!我也笑起来,她说的那个邻居不苟言笑,倒真有几分神似。⑨我笑着笑着,心一紧,原来母亲也在思乡。⑩年关一点一点近了,父母想念起老家的腊月,烧酒的香,熬糖的香,左邻右舍欢快的声音,而这里缺这份热气腾腾。每有亲朋来电问候,父亲总说挺好的,挂了电话会若有所思地叹息一声。有一天,我回来,父亲很开心地说,那位去老年大学学书法的表爷回老家了,不住城里了,说就像一棵玉米种在公园里,怎么看怎么不是一棵庄稼。看来,表爷的话让父亲产生了共鸣,我又忐忑了一会儿。⑪春节前两天,弟弟从南京过来,说起前不久去广州出差看望一位老邻人的事情,说那位邻人拉着他的手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弟弟说,一个老头子怎么会那样哭?父亲说,年轻人不知道乡情,古人把“他乡遇故知”跟“金榜题名时”列入人生四大喜事,那可不是胡扯的。⑫正月初五,弟弟接父母去了南京。三月初,父母坚持要回老家,弟弟问我怎么办。我说,送他们回吧,城里留不住。弟弟说,【乙】父亲打开老家的门时,猫突然扑了出来,像个委屈的子,二老差点哭了。⑬我不再打让父母住在城里的主意了,对孩子,散养比圈养好,对老人也一样,这也许是父母想让我们明白的。有许多福的确是福,但他们消受不起,他们那点福在村庄,如父亲拟的一副对联: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没关系: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对不起。⑪这样想时,我给这副对联补了个横批:晚安晚年。6.文章是通过哪些事来写父母思乡心切的?请简要概括。(4分)7.文中两次提到“表爷”,有什么作用?(4分)8.本文的语言生动细腻,饱含深情。请分别给甲、乙两处画线句做批注。(4分)【甲】我每次下班,他们都像五星级酒店的门童,站在门口,眼巴巴地,看样子等了很久。【乙】父亲打开老家的门时,猫突然扑了出来,像个委屈的孩子,二老差点哭了。9.你认为下面两个备选标题哪一个更适合作为本文的标题?请简述理由。(4分)①一棵玉米种在公园里,怎么看都不是庄稼 ②晚安,晚年(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1分)【文本一】为什么劝君多读文学书①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传来,媒体很是热闹了一阵子,“莫言”成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作家本人为此说了一句很大气的话:“莫言热不如文学热。”莫言为文学呼吁,实在是有感而发。②三国时期文学家曹丕认为:“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历朝历代把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著书立说当作“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学书被不少媒体称为休闲书。其实休闲书是相对于实用书而言的,休闲的文学何尝没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③文学书可以是闲书,然而闲书不闲。作家白先勇认为:“文学最能够投射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教育。”如果没有文学的教育,人类还处于野蛮的时代。“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典故就是明证。吕蒙最初乃一介武夫,将孙权“劝学”记在心上,发奋读书,变得谈吐儒雅,前后大不一样。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作家梁晓声也有过一个观点:“一个人在文艺鉴赏方面的能力,常常决定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年头不是到处都在呼吁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吗?按照梁晓声的说法,恐怕文学书不仅不闲,实际上是成才必读之书。④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书并不是被轻慢的闲书,而是具有重要社会作用的。《论语·阳货篇》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孔子这话讲的就是诗歌可以起到鼓舞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汉书·艺文志》强调“诗言志”,是讲文学作品最能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民心声、寄托美好理想。言志的文学岂可等闲视之!更不用说文学作品往往少陈词滥调、恶八股教条、多创新之举。多读文学书,就可以多接触灵动优美的文学叙述,多呼吸新鲜活泼的文学气息,何乐而不为!⑤就算文学书是闲书,却也是必读的闲书。对于“闲暇”,胡适曾讲过:“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需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如今我们的闲暇时间正逐渐多起来,有人做了计算,上班族一年双休日带节假日大约可休息123天。倘若国人的闲暇时间大都用于吃喝玩乐,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素质将何其堪忧!如果能闲暇读闲书,闲书多读文学书,情形是不是要好得多?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从根本上说,文学首先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素质。”是的,很多人读文学书不是为了一种职业,因为这是闲书。对很多人来说,闲书虽然是用来休闲的,可休闲的结果却是一种良好素质的养成和提高,这对于一个人是多么有益的事情;而对于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更是“经国之大业”。因此,劝君多读文学书。(选自《学习强国》,作者:聂震宁。有删改)【文本二】善读者,首先要有明确的读书目标。普通读者与学者不同,不是为了研究和求证而读,读书就是为了学以致用。如果读书无益于做人行事,与不读无异。因此,我们在读书时要设定明确的读书目标,不能像“熊瞎子掰苞米”那样,掰一个,丢一个,那是学不到真知的。其次,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好学成习为德。”有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就能做到无处不读、无时不读、无事不读,“坚持数年,必有好处”。再次,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做到:读与记相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与思相结合,在深思熟虑上下功夫;读与写相结合,每读必有心得并形成文字;读与做相结合,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节选自《学习强国》,作者:聂震宁。有删改)10.下列对于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本一指出休闲书是相对于实用书而言的,休闲的文学也有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B.文本一指出一个人在文艺鉴赏方面的能力,一定决定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C.文本二按照逻辑顺序,梳理了“善读”的具体做法。D.文本一主要采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文本二主要采用道理论证。11.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④段的论证思路。(4分)12.两个文本都围绕“读书”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乙】二师①陈于柚举。闽庐之弟夫概王晨请于闽庐曰:“楚瓦②不仁,其臣莫有死志③,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后大师④继之,必克。”弗许。夫概王曰:“所谓‘臣义而行’不待命⑤者,其此之谓也。今日我死,楚可入⑥也。”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吴从楚师,及清发⑦,将击之。夫概王曰:“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幕之,蔑⑧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从之,又败之。(节选自《左传》,有删改)【注释】①二师:吴、楚两国的军队。②瓦:子常的名。③死志:必死的决心。④大师:吴国大部队。⑤臣义而行,不待命:为人臣之道,合于义就做,不必等待命令。⑥入:攻入。⑦清发:水名。⑧蔑:无,没有。1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曹刿请见”中的“请”是请求的意思,写出了曹刿对参与国事的热切和主动。B.“弗敢加也”中的“加”是增加的意思,写出了鲁庄公对祭祀的重视。C.“下视其辙”中的“辙”是指车轮碾出的痕迹,写出了曹刿的谨慎。D.“子常奔郑”中的“奔”是逃跑的意思,写出了子常逃往郑国的情景。14.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5.“远谋”一词意思是“深远的谋划;长远的打算”。你认为甲文段中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3分)16.甲文段和乙文段第二段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4分)(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7~18题。(共4分)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17.小华同学在读这首诗时,发现诗人的情感一直在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据此整理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你帮他补充完整。(2分)景物 单车 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情感 孤寂 ① 壮阔、豪迈原因 ② 即景生情 被西北边塞奇美壮丽的风光感染18.“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和范仲淹的“燕然未勒归无计”均提到“燕然”,同样是用典,两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2分)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师傅外出,让小徒弟帮忙照看兰花。小徒弟像师傅一样用心呵护兰花,兰花茁壮地成长着。一天,小徒弟给兰花浇过水后,把它放在窗台上,便外出了。不曾想天降暴雨,小徒弟回来后只看到一地的残枝败叶,他很心痛,又害怕师傅责怪他。师傅回来后,小徒弟告诉了他事情的经过,并准备接受责罚,可师傅却什么也没说。小徒弟询问原因,师傅淡淡一笑,说:“我养兰花,不是为了生气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类似的事情,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1)请以“我学会了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上述材料中师傅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表达你的思考或感悟。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上蔡县初中学业水平监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答案】zhàn chù沧亘(每空1分,共4分)【考点】本题考查易读错字的读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解析】“绽放”指(花朵)开放,“绽”应读“zhàn”,注意不要读成“dìng”。“矗立”指高耸地立着,“矗”应读“chù”,注意不要把“矗立”和“伫(zhù)立”混淆。“沧桑”是沧海桑田的略语,这里形容世事变化很大。注意不要把“沧”写成“苍”。“亘”指(空间上或时间上)延续不断,“横亘”指(桥梁、山脉等)横跨;横卧。2.【答案】①安得广厦千万间②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③西北望④射天狼⑤先天下之忧而忧⑥后天下之乐而乐⑦落红不是无情物⑧化作春泥更护花(每空l分,有错该空不得分。共8分)【考点】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解析】本题属于主题型默写,以“志向与抱负”为主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掌握。①至④句可以根据上句或下句的相关提示作答;⑤至⑧句可以根据“忧国忧民”“治国安邦”“借物抒情”“不忘报国之志”的提示及所给的篇目写出相应的古诗文名句。答题时注意不要多字、漏字,同时注意“厦”“庇”“俱”“作”等字的正确书写。3.(1)【答案】示例:①简·爱自尊自爱,虽然她深爱着罗切斯特,但在婚礼上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子后,她选择离开罗切斯特。②简·爱刚烈倔强,富有反抗精神,她寄居在舅妈家时,敢于反抗骄横残暴的表哥,指责冷酷护短的舅妈。(或:在洛伍德学校受到辱骂、体罚等不公正对待时,简·爱敢于反抗,并鼓励无缘无故遭到鞭打的海伦要敢于回击。)③简·爱追求人格平等和独立,她与罗切斯特相爱时,虽然两个人地位悬殊,但是她坚信他们在精神上是平等的,勇敢去爱。(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考点】本题考查名著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解析】题目中提到“简·爱一改传统女性温柔可爱、逆来顺受的形象”,这提示我们要关注简·爱的人物形象,明确简·爱的人格魅力,而“根据简·爱的性格性征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其获得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则提示我们要根据简·爱的个人形象选择相对应的事例进行分析说明。结合名著内容,我们首先要明确简·爱的形象特点:自尊自爱;刚烈倔强,富有反抗精神;追求人格平等和独立等。然后选取自己熟悉的形象特点,结合相关情节进行分析。最后概括作答即可。(2)【答案】A示例:保尔出身于贫苦的家庭,历经生活的苦难,却从未屈服,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他在遭受双目失明、瘫痪在床的沉重打击后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面对,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选择以笔代刀的战斗方式,写下了《暴风雨所诞生的》。保尔的勇敢顽强、乐观坚定,最终让他展现出生命的精彩,实现了人生价值。B示例:祥子思想陈旧、不懂变通,他没有高远的人生理想,进城拉车只是为了买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历经三起三落后,他绝望、自暴自弃,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堕落为麻木狡猾的“行尸走肉”。逆来顺受、偏执愚昧,使祥子最终走向末路。(结合相关情节具体分析人物性格和最终命运,4分)【考点】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解析】祥子和保尔虽然都出身于社会底层,历经生活的磨难,但是两人不同的性格对他们个人的命运影响很大。祥子意志比较薄弱,没有什么反抗精神,面对社会的压迫、别人的欺压,他选择逆来顺受,甚至放纵堕落;保尔则意志坚定,富有反抗精神,在经历情感挫折、伤病折磨、战争考验时仍能以勇敢顽强、乐观坚定的姿态进行战斗。题目中“结合相关情节”提醒我们要注意联系原著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分析不同性格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则提醒我们在分析时要注意关注人物性格的不同和最终命运的不同。4.【答案】D(3分)【考点】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解析】这段文字重在介绍郑州地区儒佛道三教的兴起、汇聚和交融。③句紧承语段开头的“郑州地区”“儒佛道三教的兴起、汇聚和交融”等内容,故放在首句;根据③句可知,下文应是对“文物例证”的介绍,故①句应在③句后;②④句是对文物的具体介绍,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应先介绍碑上所刻尊像(④句),然后再介绍碑上赞语(②句);⑤句是对该石碑的整体评价,与最后的“中华一绝”相照应,故放在最后。因此,正确排序为:③①④②⑤。故选D。5.(1)【答案】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2分)【考点】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解析】解答此题时,要关注新闻的导语部分,从导语中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这则新闻的导语为:由河南省政府主办,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洛阳市政府共同承办的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在牡丹阁隆重开幕。所以我们概括的时候需要关注主要信息,即“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2)【答案】示例:小轩,你好!唐三彩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分为泥料工艺、釉料工艺、制作工艺三个环节。(1分)在泥料工艺环节,经过选料、研磨、浸泡、漂洗后,我们可以得到成品泥料。(1分)在釉料工艺环节,经过选料、氧化、研磨、配制后,我们可以得到成品釉料。(1分)而制作工艺环节,我们首先要雕塑、制模,然后将成品泥料成型,进行素烧,接着将制作好的成品釉料施釉,最后就可以得到一件唐三彩成品。(2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考点】本题考查流程图的介绍。【解析】根据流程图可知,唐三彩传统制作工艺流程由泥料工艺、釉料工艺和制作工艺三个环节组成。答题时根据图示,按照流程叙述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制作工艺环节,需要先雕塑、制模,然后用准备好的成品泥料和成品釉料分别进行成型和施釉,才能制作出成品。(3)【答案】示例:①小轩,你这样想是不合适的。洛阳是洛阳市民居住、生活的地方,不能因为外地游客来旅游而影响到洛阳市民的正常生活;②我们可以从洛阳市民身上看到洛阳的风貌,通过与他们接触,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洛阳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特色。(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2分)【考点】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述。【解析】解答此题时,我们首先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然后从两个方面进行反驳:①洛阳市民在这里居住、生活,不能因为外地游客来旅游而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②通过与洛阳市民接触,可以了解洛阳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特色。最后概括作答即可。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一)6.【答案】①父亲想念家乡的柴火取暖,担心老家的花脸猫;②父亲和“我”说他要是死在城里,一定要把骨灰送回老家;③母亲散步时看到其他人总觉得像村里的某个人;④父亲每接到亲朋的电话后总是若有所思地叹息一声;⑤当得知学书法的表爷回老家后,父亲很开心;⑥父亲向弟弟解释老邻人痛哭的原因。(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每点1分,共4分)【考点】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阅读全文,找到表现父母思乡心切的段落,然后进行概括。第②③段主要写父亲想念家乡的柴火取暖和担心老家的花脸猫;第⑦段写父亲和“我”谈论生死时,他说他要是死在城里,一定要把骨灰送回老家;第⑧段写母亲散步时看到其他人总觉得像村里的某个人;第⑩段写临近年关,父亲每接到亲朋的电话后总是若有所思地叹息一声,且在得知学书法的表爷回老家后十分开心等。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7.【答案】①文中“表爷”第一次出现,是“我”为了劝慰父亲留在城里提出的,表达了“我”希望父亲留在城里的愿望。②“表爷”的第二次出现,是父亲告诉“我”的,写出了父亲对“表爷”归乡的羡慕。③父亲提到“表爷”归家的事情,让“我”了解到父亲对家乡的眷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④更加凸显了文章的主题:关爱父母的同时,也要尊重父母的想法。(每点1分,共4分)【考点】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找到文中两次提到“表爷”分别是在第⑥段和第⑩段。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表爷”第一次出现是“我”为了劝慰父亲留在城里提出的,第二次出现是父亲告诉“我”的,表达了父亲对“表爷”归家的羡慕,“表爷”的两次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让“我”了解了父亲对家乡的眷恋,也突出了关爱父母的同时也要尊重父母想法的主题。最后用简洁的语言组织答案即可。8.【答案】【甲】示例:①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在门口等待的父母比作五星级酒店的门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眼巴巴等“我”回家的样子,②表现了父母对“我”回家的期待,也体现了父母在城里的孤单以及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2分)【乙】示例:①此处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猫看到父母回来时的表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猫和父母的亲密关系,②也从侧面烘托了父母回到老家时的激动心情。(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考点】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语言生动细腻,饱含深情”。然后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甲处“门童”“眼巴巴”写出了父母等“我”回家的样子,表现了他们对“我”回家的期待,表达了父母在城里的孤单以及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乙处描写了猫和父母相见的场景,表现了猫和父母的亲密关系,通过对猫的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父母回到老家时的激动心情。最后有条理地概括即可。9.【答案】示例一:“一棵玉米种在公园里,怎么看都不是庄稼”更适合。理由:这个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以“我”父母为代表的一批农村老人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的现状,深化了文章“爱父母就要让他们在自己舒适的地方生活”的主题;第⑩段也出现了标题内容,暗示父母对城里生活的不适应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示例二:“晚安,晚年”更适合。理由:这个标题体现了“我”尊重父母的决定,让父母回老家的事情;也体现了“我”对老年人生存现状的思考“要尊重老年人的生活,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和文章结尾照应,浑然一体。(意思对即可。4分)【考点】本题考查标题的比较选用。【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选择一个标题,然后从情节和主题的角度阐述选择这个标题的理由。这两个标题都在文中出现过,第一个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父母思念家乡的心情,深化了文章主题;第二个标题主要体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总之,两个标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体现文章的主题。最后有条理地概括即可。(二)10.【答案】B(3分)【考点】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解析】B项中“一个人在文艺鉴赏方面的能力,常常决定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是作家梁晓声的观点,而选项中说是“文本一指出”,把它当作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而且不是“一定决定着”,是“常常决定着”。故答案选B。11.【答案】首先提出“文学书并不是被轻慢的闲书,而是具有重要社会作用的”的论点;(1分)然后引用《论语·阳货篇》和《汉书·艺文志》中的名句,指出文学作品能够鼓舞并教育人民、反映现实、表达心声、寄托理想;(1分)接着进一步指出文学作品多创新之举;(l分)最后强调应多接触文学,多读文学书。(1分)(共4分)【考点】本题考查论证思路。【解析】题目明确指出要对文本一第④段的论证思路进行分析。作答时,首先要阅读该段。然后明确每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并据此划分层次。该段共有七句话,第一层是第一句,指出文学书不是被轻慢的闲书,而是具有重要社会作用的。第二层是第二至五句:第二、三句,引用孔子的话,指出诗歌具有鼓舞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第四、五句,引用《汉书·艺文志》中的话,指出文学作品能够反映现实、表达心声、寄托理想。第三层是第六句,强调文学具有创新的价值。第四层是第七句,呼吁应多读文学书,呼吸文学气息。最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顺序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12.【答案】文本一侧重强调应该多读文学书,指出读文学书能够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作用;(2分)文本二侧重论述应善于读书,从明确读书目标、养成良好读书习惯、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2分)(共4分)【考点】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析】题目指向明确,一是确定了比较的范围,即“两个文本”,这提示考生应通读两个文本进行考虑;二是确定了比较的内容,即“两个文本都围绕‘读书’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三是确定了分析的方法,即“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故不能答空话套话。作答时,可分别概括出两个文本围绕“读书”论述了什么内容:文本一主要论述应该多读文学书,指出读文学书能够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作用;文本二侧重论述应善于读书,从明确读书目标、养成良好读书习惯、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由此作答即可。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一)13.【答案】B(2分)【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子的理解。【解析】B项有误,“弗敢加也”中的“加”意思是虚夸,夸大。故选B。14.【答案】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2分)【考点】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解析】翻译时,要忠于原文,做到语句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要遵循“词不离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重点词语“作”“再”“竭”等的翻译。15.【答案】①曹刿重视战前准备,强调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②曹刿强调蓄养士气的重要性,在齐军士气竭尽时选择出击,最终击败齐军;③曹刿在齐军大败后,小心谨慎,观察到齐军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才下令追击。【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需要阅读甲文段,明确甲文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然后阅读题干,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最后分析概括曹刿在作战前启发鲁庄公认识到了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曹刿提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的观点,强调蓄养士气的重要性;发现齐军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才下令追击。这些都体现了曹刿的“远谋”。据此概括总结即可。16.【答案】①甲文段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刻画出曹刿的细心、机敏和睿智;(2分)②乙文段第二段运用了类比手法,用“困兽犹斗”类比楚军逃走的情景,刻画出夫概王的睿智。(2分)(共4分)【考点】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两个文段,理解文段的内容,找到不同的写法,如细节描写和类比手法,最后结合甲文段和乙文段第二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乙文段参考译文】吴、楚两国的军队在柏举对阵。阖庐的弟弟夫概王早晨向阖庐请示说:“楚国囊瓦(子常)不仁,他的手下没有必死的决心,我们抢先进攻,他们的士兵必定逃跑;然后吴国大部队跟进,一定能战胜。”(吴王)不同意。夫概王说:“所谓‘为人臣之道,合于义就做,不必等待命令’,说的就是这情形。今天我拼死一战,楚国就能攻入(郢都)。”便带着下属五千人率先攻击子常的士兵。(子常的士兵)逃跑,楚军大乱,吴军大败楚军。子常逃跑到郑国。吴国追赶楚军直到清发,准备发起进攻。夫概王说:“困兽犹斗,何况人呢?如果知道免不了一死而拼命,必定会打败我们。要是让先渡过河的楚军以为能逃脱,后面的人就会羡慕他们,这样就没有斗志了。等他们一半过河以后就可以攻击了。”(吴王)同意了,又打败楚军。(二)17.【答案】①抑郁、激愤②形单影只,被排挤出朝廷(每空1分,共2分)【考点】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时的王维名义上是出使边关,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所以他选择了一系列特殊意象来表达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但是他的这一情感并没有持续太久,当他看到大漠雄奇壮阔的美景时,顿时被打动。又遇到前线的斥候,得知边关将士们卫国戍边不辞死,捷报指日可待,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18.【答案】王维诗借用东汉窦宪“勒石记功”的典故,暗示前方战事已胜,表达诗人对都护及边关将士们的赞扬和自豪之情;范仲淹诗借用东汉窦宪“勒石记功”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又思乡怀家的情感。【考点】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对比分析。【解析】同样是用典,王维和范仲淹表现的情感大不相同。结合全诗不难发现,王维借助典故暗示战争已然胜利,都护已在前线,表达的是对都护和边关将士们的赞扬和自豪之情;范仲淹则是表明“燕然未勒”,功业未成,归去无期,表达的是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又思乡怀家的情感。四、作文(50分)19.【思路点拨】(1)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首先要结合材料内容进行补题。由材料可知,小徒弟在犯错后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勇担责任;师傅在失去心爱的兰花后能淡然处之。因此补题时可以紧扣这些关键信息,围绕“我学会了勇于承认错误”“我学会了勇担责任”“我学会了坦然面对得失”等主题进行构思“我”限定了写作对象,“学会了”则表示一种完成的状态,所以在叙述时,要重点突出自己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凸显自己的变化与成长。可以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和小徒弟或师傅相似经历时的做法,以及从中得到的感悟、获得的成长等。写作时,要注意故事情节完整、逻辑合理,要写出真情实感。(2)题是一道材料作文,要求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首先要审题立意。本题要求结合“师傅的话”进行立意,可以围绕师傅在失去兰花时淡然处之的人生态度展开论述,然后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论证等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注意论据要充分,务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做到以理服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2023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