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22课《礼记两则-虽有嘉肴》教学设计5-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22课《礼记两则-虽有嘉肴》教学设计5-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第1页
    第22课《礼记两则-虽有嘉肴》教学设计5-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第2页
    第22课《礼记两则-虽有嘉肴》教学设计5-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人教部编版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方法,课前预习,教学过程,教学思路,课堂实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公开课)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学习重点】1、2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2遍,初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导课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jiā(yáo)  (qiǎng)  ( yuè  )命   (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简介:   《礼》,又名《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著作的选集。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孔子定的典籍称为“,他的弟子对“解说是“,《礼》因此而得名,即对“解释。《记》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示例  虽有/嘉肴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明确虽有/嘉肴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教学/相长也。《命》:“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                           2、弗,不知其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5、知不足,然后能自也;             6、故曰:教学相     知困,然后能自强                 7、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之也”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五、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板书:      嘉肴                         知不足    自反                     学习重要性                          教学相长       学 学半      至道                               自强 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七、拓展延伸(备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民,教学为先。《兑命》曰:终始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 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与《课时特训》  《虽有嘉肴》教学实录 (2014-11-25 14:27:36)转载标签: 转载分类: 关于语文教学教学主张:让语文教学反哺母语发展。                              南京市伯乐中学 李艳华教学实录:《虽有嘉肴》教学实录【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成诵课文。2.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学习重点】1、2【教学思路】”→ 文字”→“文本【课堂实录】学生课前5分钟演讲演讲者:七(7)班季思雨题目:《闲时的遐想》【俄国】克里别里师生点评:先后由2位同学打分,总评91分。课堂一、预习检省 ——读读 写写师:这个演讲给我们的启发是,工作着是幸福的。没错儿,萧伯纳的幸福是工作,是创作。其实,学习着也是幸福的。你看,《论语》中的颜回学习起来快乐不?生:快乐。师生(齐诵):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师:同学们,学习了第十课《论语十二章》,我们知道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可以想见,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四书外,你可能也知道另一部儒家经典——生:《礼记》。师:正是。今天,让我们走进《礼记》中的《学记》,探寻其独特之美。板书课题 虽有佳肴(ppt展示,本课学习目标)生:读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成诵课文。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生:齐读课题一遍、两遍、三遍师:有没有问题?生:老师嘉肴字,不是上好佳,应该是王嘉婧(众笑)。师:呵呵,你看书很仔细。这是读书的好习惯。可以写一写吗?生:一笔一划写嘉肴二字。师:写得时候,请同学们特别注意字,上边一横长,下一横短;嘉肴两字都是上下结构,注意结构要匀称(师示范)。谁能试着讲讲课题虽有嘉肴的字面意思?生:虽然有好的饭菜?师:你是说的意思是虽然生:即使师:对。即使更契合文意。生:合起来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菜。师:之前同学们,都作了预习,请介绍一下作家作品。生:读课文下注师:结合下注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知识,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好习惯。有人说,读书的妙处在于把厚书读薄,同时也能把薄书读厚。哪位同学可以补充一下生:《虽有佳肴》出自《学记》,《学记》出自《礼记》。师:谢谢。你梳理了三者的关系,且准确清晰。生: 我补充一下《学记》的介绍: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生:据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生:《学记》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师:好。你们预习充分,值得全体同学学习。那么,我们怎样读懂读厚《虽有嘉肴》呢?这节课后,便可知晓。Ppt展示:读的三个要求读清楚读得好听读得有味(6个同学范读文,每人一句话)师:读清楚,就是要读准确,看看下面字音,你能都读对吗?生:4位同学分别板书,错一,自强的错为二声调。  师:这样,我们可以更好的读课文了。要读得好听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的美感。师:注意停顿自然、适当(此环节:结合课后练习,意在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古文的韵律之美)生:(边读边做记号)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二、学习交流——比比 说说 记记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一起疏通一下文章的意思。生:先逐句翻译课文。再梳理字词:生:分组演示,明确:1.通假字《兑命》曰    兑,通,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2.古今异义A 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B 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C 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D 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3.词类活用A 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B 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4.一词多义  学学半音    xi鄌,教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不知其旨也  它的5.文言句式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三、思考 总结 拓展——诵读 深思生:自由朗读、熟读课文。师:呵呵,这是咱班同学的墨迹,想看吗?有横幅,有立轴。为了同学更好的学习古文,他们花了功夫呢。他们一人挥毫一句话,只是老师打乱了顺序。你能排出正确的顺序不?生:6位同学各自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学排序。背诵课文师: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呀,效果也不错。仔细请想一想,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生:意思是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师:对。道理很清楚。这是课文的第4句话吧。文章总共6句话,言简意赅。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个道理给读者呢?或者说,我们共同探讨下,本文说理的艺术。生:(分4人小组讨论、交流)生: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师:哦。是的。结合具体的语句,你能说得再详细些吗?生: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师:引出下文什么?生: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师:是。或者说,由 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生:类比推理师:好的。咱们回到文本的思路上。1、2句佳肴至道作类比,引出第3句教与学的关系的具体阐述,再得出第4句所言的……生:教学相长的道理师:嗯,确切的说,是结论。细心的同学就会有发现了,这个说理,不只是类比,推理也很讲究,一句废话也没有。生:层层推进。生:1到4句.师:你很敏锐。我再追问一句:既然是结论,文章至第4句可矣。那么,何来5、6句的赘言呢?也请全体同学深入思考思考。(学生陷入思考,这个,对初一学生,确实有难度。但,这个班是千里马班。)生:(若有所思)不是赘言。师:那么,它的作用是?生:第5、6句用傅说的例子证明,前面的话。师:傅说的例子,哪里来的?生:《尚书》师:准确地说是:引用论证,补充说理。使说理更缜密。让我们理一理,课文说理的艺术:生:类比推理、层层推进、补充印证。师:是的。如此说理艺术,如此章法,也不过是为了让我们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再来看,行文语言的艺术吧。生:语言简洁生:对偶句,结构整齐。师:出示ppt生:理解体会明确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师:经典之所以成其为经典,就是因为其不朽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我们要舍得花时间去学习,去体会,去践行呀。生:(悄悄地)对,《论语》中告诉我们要学而时习之嘛。师:很好。你们能把今天学习的方法与昔日的相互勾连,加以理解运用。那么,我们学习的语文,就是活的语文,真正的有用的语文。以文明之,文以化之。不亦乐乎?(以上环节老师和同学们重点学习思考的是的理趣) 生:谢谢老师。讲到的艺术,我还有一个问题——关于文题,想起来了,记得我们小组,提出了:题目《虽有嘉肴》有什么内涵。生:即使有好的菜……老师,前面同学讲过了。师:呵呵,不急,不急。我们听他把话讲完生:之前早自习的时候,课代表傅渝舒同学,收集整理了咱班同学提出的12个问题。我归为三类:一是关于题目的,二是关于内容的,字音词义、句意以及文章讲了什么道理的。三是标点符号的,第6句怎么就是一个问号。现在,第二个问题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还有些不甚明白,第三个问题求教老师同学。谢谢!师:谢谢你!提问题条理清楚,而且实事求是,很有勇气。刚才您的意思是不是说,为什么以虽有嘉肴为题,这个是不是有什么讲究?生:嗯师:我们先来看看:Ppt展示 名曰《学记》者,以其记人之义。——汉代的郑玄对篇名《学记》的解释生:这是对题目的直接解释。刚才我们也对《虽有嘉肴》做了这样的解释了呀。师:那,我们不妨试着在字理上做些推敲。也有些意思呢。边讲解边板书:生:边听边记边体会(不少同学翻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形容词。形声。《说文》,美也。从壴,从加,加亦声。意为用呐喊声助力省。本义:呐喊声伴随鼓声。引申义:齐心协力,结局完美。《尔雅》,善也。(2):名词。从乂,从有,有亦声。以手持肉之形,意为生鲜肉食又(右手)。本义:做熟的鱼肉和猪牛羊肉。说文》肴,啖也。《广雅》,肴,肉也。师:再有一个,关于文章的题目,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生:也是文章的第一句话。师:然也。正是这样。就是古文常以第一句话为文题。在以后三年的古文学习中,我们会慢慢发现更多的例证。生:像《陈太丘与友期》生:像《学而》……..师:谢谢,同学们。时间关系,正确与否,以后再做深入讨论吧。这里,推荐同学们看些相关的书:Ppt展示1.《学记》全文,摘抄名言。2.《礼记,观其大略。》3.了解《尚书 兑命》及傅说其人。生:(朗读)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2.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学记 名言》(以上环节重点是借嘉肴字理解析,引发拓展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初步感知的理趣。)师:同学们,作为初中生,我们未必对每一个汉字,都要知之甚深。同样,我们一节课,我们也不可能穷尽每一个问题。但是,学习古文,了解汉字,热爱汉字,古为今用,汲取母语文化的精华,提升我们思维的品质,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这对我们是极其重要的。读书、质疑、思辨、明晰——这样,教学相长,我们学习的语文,就是活的语文,真正的有用的语文。以文明之,文以化之。不亦乐乎?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相关教案

    语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提出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学案,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教案: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学案,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