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示范课教学设计整册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6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和几何问题.
2.经历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般步骤.
4.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和几何问题.
难点: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解决问题.
三、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环节一 知识回顾 | 【复习回顾】 教师活动:学生已学过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通过想一想环节让学生说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再选用“梯子下滑”的问题作为情境,引入新课的学习. 想一想: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预设: ①审:审题,分清题意,明确题目要求,弄清已知数、未知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设:设未知数,设未知数的方法有直接设未知数和间接设未知数两种; ③列: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④解: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⑤验:“检验”,即验证是否符合题意; ⑥答:回答题目中要解决的问题. 【情境导入】 你还记得本章开始时梯子下滑的问题吗? 原题:如图,一个长为 10 m 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8 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 1 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1) 在这个问题中,梯子顶端下滑 1 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大于 1 米,那么梯子顶端下滑几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和它相等呢? 预设: 设梯子顶端下滑x米,底端滑动x米. (8-x)2+(6+x)2 =102. x2-2x = 0. x1= 0(舍),x2 = 2. 因此,梯子底端下滑2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和它相等. (2) 如果梯子长度是 13 m,梯子顶端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12 m,那么梯子顶端下滑的距离与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那么这个距离是多少? 预设: 设梯子顶端下滑x米,底端滑动x米. (12-x)2+(5+x)2 =132. x2-7x = 0. x1= 0(舍),x2= 7. 因此,梯子顶端下滑的距离与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相等为7m. |
思考并举手回答.
尝试列方程,独立解决
|
复习回顾已学知识,并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选用“梯子下滑”的问题作为情境,引入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
环节二 典例探究 | 【典型例题】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探讨,如遇到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最终教师展示答题过程. 例1 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 A 处,在其正南方向 200 n mile 处有一重要目标 B,在 B 的正东方向200 n mile 处有一重要目标C.小岛 D 位于 AC 的中点,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 F 位于 BC 中点.一艘军舰从 A 出发,经 B 到 C 匀速巡航,一艘补给船同时从 D 出发,沿南偏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舰. 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 2 倍,军舰在由 B 到 C 的途中与补给船相遇于点E,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海里?(结果精确到0.1 n mile) 分析: (1)要求 DE 的长,需要如何设未知数? 预设:一般求什么设什么,可设DE的长为x n mile. (2)怎样建立含 DE 未知数的等量关系? 预设:根据已知条件,可考虑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 (3)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 预设:连接DF,由三角形中位线得AB∥DF,从而DF⊥EF,构造出Rt△DEF. (4)构造出Rt△DEF 后,三条边长DE,DF,EF 分别是多少? 预设:DF=100 n mile,DE=x n mile,EF=AB+BF-(AB+BE)=(300-2x) n mile. 解:连接 DF. ∵AD = CD,BF = CF, ∴DF 是△ABC 的中位线. ∴DF∥AB,且 DF =AB. ∵AB⊥BC,AB=BC= 200 n mile, ∴DF⊥BC,DF = 100 n mile,BF = 100 n mile. 设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 x n mile,那么 DE = x nmile,AB + BE = 2x n mile, EF = AB + BF -(AB + BE)=(300-2x) n mile. 在Rt△DEF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方程 x2 = 1002 + (300-2x)2, 整理,得 3x2 -1200x + 100 000 = 0. 解这个方程,得 =200-, =200+. 所以,相遇时补给船大约航行了 118.4 n mile. 例2 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cm, BC=12cm,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向点B以1cm/s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B开始沿BC向点C以2c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那么几秒后五边形APQCD的面积为64cm2? 分析:设t秒后五边形APQCD的面积为64cm2,则AP=t cm,BQ=2t cm,所以PB=(6-t)cm 由S五边形APQCD =S矩形ABCD- S△PBQ,可得:64 = 6×12 - 2t(6-t) ÷2.从而求得满足条件的解即可. 解:设t秒后五边形APQCD的面积为64cm2, 根据题意,得 64=6×12-2t(6-t) ÷2 整理得 t2- 6t+8 = 0. 解方程,得 t1= 2 , t2 =4 . 因此,在第2秒和第4秒时五边形的面积都是 64cm2. |
明确例题的做法
尝试用式子表示边的关系,并找到等量关系
|
在例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三个重要环节:其一是整体地、系统地弄懂题意;其二是把握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其三是正确求解方程并检验解的合理性.
|
环节三 总结归纳 | 【方法归纳】 通过上述两个例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交流探讨,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想一想: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有哪些? 注意: 在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时,由于所得的根一般有两个,所以要检验这两个根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要求. |
独立思考,交流讨论
|
明确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
环节四 巩固练习 | 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相应指导,最后给出答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 1.《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今有二人同所立,甲行率七,乙行率三,乙东行,甲南行十步而斜东北与乙会,问甲乙行各几何.”大意是说:已知甲、乙二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的速度为 7,乙的速度为 3.乙一直向东走,甲先向南走了 10 步,后又斜向北偏东方向走了一段后与乙相遇.那么相遇时,甲、乙各走了多远? 2.有这样一道阿拉伯古算题:有两笔钱,一多一少,其和等于 20,积等于 96,多的一笔钱被许诺赏给赛义德,那么赛义德得到多少钱? 3.如图:在 Rt△ACB 中,∠C = 90°,点 P、Q 同时由A、B 两点出发分别沿 AC、BC 方向向点 C 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 1 m/s,几秒后△PCQ 的面积为Rt△ACB 面积的一半? 4.如图,一条水渠的断面为梯形,已知断面的面积为 0.78 m2,上口比渠底宽 0.6 m,渠深比渠底少 0.4 m,求渠深. 答案: 1.解:如图所示,甲、乙二人同时从点O出发,在点B处相遇. 设甲乙两人走的时间为x,则甲走的路程为3x,乙走的路程为7x,依题意得: 102+(3x)2=(7x-10)2 解得: x1=,x2=0(舍去) 所以,相遇时,甲走了10.5步,乙走了24.5步. 2.解: 设较多的钱为 x,则较少的为20-x. 由题意,可得 x(20- x)=96, 解得 x1=12,x2=8 (舍去). 所以,赛义德得到的钱数为12. 3.解: 设经过 t s,△PCQ 面积为 Rt△ACB 面积的一半.根据题意,得 (8-t)(6-t)=×6×8× , 解方程,得 t1=2,t2=12 (舍去). 所以,2s后△PCQ面积为Rt△ACB面积的一半. 4.解:设渠深为 x m,则渠底为 (x+0.4) m. S =[(x+0.4+0.6+x+0.4)]x = 0.78, 解得 x1=-1.3(舍去),x2=0.6. 所以,渠深 0.6 m. |
自主完成练习,然后集体交流评价. |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独立完成练习的习惯. |
环节五 课堂小结 | 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 学生尝试归纳总结本节所学内容及收获. | 回顾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养成回顾梳理知识的习惯. |
环节六 布置作业 | 教科书第55页 习题2.9 第4题. | 学生课后自主完成. | 加深认识,深化提高. |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2 视图第3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北师大版2 视图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五章 投影与视图1 投影第1课时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