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阅读讲义十 文言文(阅读方法 例题讲解 阅读讲义 名校真题)(含答案,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六年级语文阅读讲义十 文言文(阅读方法 例题讲解 阅读讲义 名校真题)(含答案,含解析),共7页。
六年级阅读训练
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
阅读方法指南
我国古代保留下来大量典籍、文章,都是用文言写成的,这样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在平常的课外阅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浅显的文言文。由于文言文写成的年代比较久远,语言发展到今天发生了许多变化,因此现代人阅读起来困难很多。阅读此类文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快速浏览题目。文言文阅读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暗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二、结合注释速读全文。文言文的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不能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也不要停下来,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三、解答问题要“对症下药”。文言文阅读设题通常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不同的题目可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我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纸上把关键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熟练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
3.内容理解题。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回答。
典型例题讲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必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用现代汉语表述下边句子的大意。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
(2)宁信度,无自信也。
【答案】(1)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置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2)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的重点词语是“度”,“先自度其足”的“度”是动词,量的意思。“宁信度”的“度”是名词,尺码的意思。
2.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什么?
【答案】示例1: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的需要大胆尝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示例2:理论要和实际相结合。示例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示例4:干任何事情都要机智灵活。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短文谈启示的能力。解答时,先认真读全文,理解全文的中心意思,再谈谈从中受到的启示。这道题中,短文写了一个不知道变通的人买鞋的故事,我们应该围绕“灵活变通”这一核心展开。
【参考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经典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杨氏之子[来源:学*科*网]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 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__ 曰: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 闻:________
2.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来源:Zxxk.Com]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习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4.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5.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阅读《读书要三到(节选)》,回答问题。
读书要三到(节选)
(宋)朱熹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正确意思。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A.看见 B.听到 C.通“现”,出现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
A.急忙 B.重要 C.严重
2.用“__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
3.翻译下面的句子。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4.这则短文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名校真题在线
(吉林阳光小学)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危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来源:学,科,网Z,X,X,K]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理解文中加点的字。[来源:Zxxk.Com]
(1)引:
(2)且:[来源:Zxxk.Com]
(3)遂:
(4)亡:
2.下面句中的“之”分别指代什么?
(1)一人饮之有余( )
(2)吾能为之足( )
3.翻译文中画线句。
4.请用一个成语作为本文标题并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5.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教益?
6.请试着用古汉语将文中画线句改为陈述句。
参考答案
经典阅读训练
一、1.(1)诣:拜见 乃:于是,就 (2)示:给……看 曰:说 (3)未:没有 闻:听见
2.(1)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2)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参考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二、1.(1)从 (2)这
2.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记述 议论
4.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突出了这个楚国人的死板、愚昧。
5.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
【参考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到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糊涂吗?
三、1.(1) C (2)B
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的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4.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和口到。
【参考译文】古人说:“读书百遍,其又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的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其的道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地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名校真题在线
1.(1)拿 (2)将要 (3)于是 (4)失掉
2.(2)酒 (2)蛇
3.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来源:学#科#网]
4.画蛇添足
5.做任何事都要尊重事情的本来面夯实基目,不能多此一举。
6.蛇固无足,子莫能为之足。[来源:Z_xx_k.Com]
【参考译文】楚国有个祭祀的官员,给手下办事的人一壶酒和酒具。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才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人喝酒。”[来源:学.科.网Z.X.X.K]
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成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来源:Z#xx#k.Com]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六年级阅读讲义 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阅读方法+例题讲解+阅读讲义+名校真题)(含答案,含解析),共7页。
这是一份六年级语文阅读讲义八 议论文(阅读方法 例题讲解 阅读讲义 名校真题)(含答案,含解析),共11页。
这是一份六年级语文阅读讲义七 说明文(阅读方法 例题讲解 阅读讲义 名校真题)(含答案,含解析),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