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最后一课(考前警示+预测+基础+技能+心理+注意+终极押题篇)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最后一课(考前警示+预测+基础+技能+心理+注意+终极押题篇)01
    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最后一课(考前警示+预测+基础+技能+心理+注意+终极押题篇)02
    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最后一课(考前警示+预测+基础+技能+心理+注意+终极押题篇)03
    还剩20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最后一课(考前警示+预测+基础+技能+心理+注意+终极押题篇)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最后一课(考前警示+预测+基础+技能+心理+注意+终极押题篇),共204页。

    
    目 录
    考前技能篇
    【考前技能篇1】--选择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1
    【考前技能篇2】--非选择题解题方法和技巧……………………………………………………9
    考前警示篇
    【考前警示篇1】--分子与细胞部分易错点………………………………………………………15
    【考前警示篇2】--遗传与进化部分易错点………………………………………………………45
    【考前警示篇3】--稳态与调节部分易错点………………………………………………………77
    【考前警示篇4】--生物与环境部分易错点………………………………………………………110
    【考前警示篇5】--生物技术与工程部分易错点…………………………………………………127

    考前预测篇
    【考前预测篇1】--选择题命题热点预测…………………………………………………………140
    【考前预测篇2】--非选择题命题热点预测………………………………………………………152

    考前注意篇
    【考前注意篇1】--高考冲刺需要有正常心态……………………………………………………172
    【考前注意篇2】--高考冲刺备考复习该如何进行………………………………………………173
    【考前注意篇3】--高考最后几天,该做些什么?………………………………………………176

    考场技巧篇
    【考场技巧篇】做好技术准备,决胜高考考场…………………………………………………178

    考后心理篇
    【考后心理篇】七种方法可以舒缓考生大考后心理压力………………………………………182
    【考后提醒篇】高考结束适当娱乐 可以放松不可放纵……………………………………… 183

    终极押题
    2023年高考终极押题卷(全国卷)………………………………………………………185
    2023年高考终极押题卷(全解全析)………………………………………………………… 191


    【考前技能篇】
    【考前技能篇1】— 选择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考生容易出现的错误:
    (一)不善于逻辑推理
    不少考生在解答选择题时,只根据直觉经验,凭个人即兴反应,不经逻辑推理和深度思考,就贸然做出选择判断。
    (二)知识模糊
    对生物的概念、原理及规律理解不透,模糊不清,导致错解。
    (三)记忆相混
    一些同学遗忘了某一知识,或将某一知识的记忆与另一知识的记忆相混或记错,结果由记忆混淆而错解。
    (四)急于求成
    审题时粗心大意,在没有仔细阅读题目和明了题意的情况下, 盲目选择而出错。
    (五)盲目乐观
    对于某些选择题,不少同学往往选出一个后便不再深究,盲目乐观,毫无根据,结果错选。

    二、选择题解题方法:
    (一)直选法:对考查生物基本概念、原理、过程、规律的记忆型单选题,可利用已有知识信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这种方法应用于比较简单、答案明显的试题。一般来说,答案多是纯记忆性的。对教材的核心知识熟悉,能快速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就可以用此方法迅速准确作答。 正推法即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直接推论或计算出答案,也属于直选法。然后再与题目中所给定的供选答案相对照,与之相同者既为应选答案。通过计算来确定答案的选择题或考试目标属识记层次的选择题多用这种方法解答。
    例:(2022·广东·高考真题)将正常线粒体各部分分离,结果见图。含有线粒体DNA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①指线粒体内膜和外膜的间隙,②指线粒体内膜,③指线粒体基质,④指线粒体外膜。
    线粒体DNA分布于线粒体基质,故将正常线粒体各部分分离后,线粒体DNA应该位于线粒体基质③中,。
    直接选择出答案C。

    (二)排除法 :排除法是指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和给出的选项,先将有明显错误或不合理的选项逐一排除,再将比较有把握的否定选项加以排除,最后只剩下正确答案的一种方法。 排除法最适于解答不能直接得出答案的选择题。试题的选项中有一些绝对说法,如“完全”“都”“一定”等,需要寻找“特例”对该选项进行排除或判定。
    例:(2022·广东·高考真题)为研究人原癌基因Myc和Ras的功能,科学家构建了三组转基因小鼠(Myc、Ras及Myc+Ras,基因均大量表达),发现这些小鼠随时间进程体内会出现肿瘤(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癌基因的作用是阻止细胞正常增殖 B.三组小鼠的肿瘤细胞均没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C.两种基因在人体细胞内编码功能异常的蛋白质 D.两种基因大量表达对小鼠细胞癌变有累积效应
    【答案】D
    【解析】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致癌因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A、B、C三个选项都是教材正文中的内容,比较熟悉。
    A、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A错误;
    B、肿瘤细胞可无限增殖,B错误;
    C、原癌基因的正常表达对于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分裂是必须的,原癌基因Myc和Ras在人体细胞内编码功能正常的蛋白质,C错误;
    D、据图分析,同时转入Myc和Ras的小鼠中,肿瘤小鼠比例大于只转入Myc或Ras的小鼠,说明两种基因大量表达对小鼠细胞癌变有累积效应,D正确。

    (三)逆推法 :逆推法也叫代入法,即从供选答案结果,然后根据信息,找出与题干相符的选项。出发反过来推导。从选项给出的条件出发,分析每一个选项可能产生的结果。
    例:(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番茄的紫茎对绿茎为完全显性。欲判断一株紫茎番茄是否为纯合子,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让该紫茎番茄自交 B.与绿茎番茄杂交 C.与纯合紫茎番茄杂交 D.与杂合紫茎番茄杂交
    【答案】C
    【解析】假设每个选项都正确,判断一株紫茎番茄是否为纯合子。
    A、 紫茎为显性,令其自交,若为纯合子,则子代全为紫茎,若为杂合子,子代发生性状分离,会出现绿茎, A不符合题意;
    B、 可通过与绿茎纯合子(aa)杂交来鉴定,如果后代都是紫茎,则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紫茎也有绿茎,则是杂合子,B不符合题意;
    C、 与紫茎纯合子(AA)杂交后代都是紫茎,故不能通过与紫茎纯合子杂交进行鉴定,C符合题意;
    D、 能通过与紫茎杂合子杂交(Aa)来鉴定,如果后代都是紫茎,则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紫茎也有绿茎,则是杂合子,D不符合题意。

    (四)转换法 :如果一个问题用常规方法难以思考或计算比较繁琐,变换方式进行思考,把原问题转化成另一种新问题进行解答。如:将题干中的文字信息或表格信息转换成更为直观的图解;将复杂的图解信息转换成更为简单明了的文字形式;将题干信息转换为自己比较熟悉的、便于理解的形式。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陌生为熟悉的目的。
    例:(2016全国卷III)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解析】将文字转换成食物链进行分析。图示:植物→螳螂→蝉→黄雀→鹰
    鹰的迁入会使蝉的天敌(黄雀)的数量减少,A错;
    能量流动沿食物链进行,细菌是分解者,不是食物链营养级,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错;
    鹰的迁入增加了营养级,没有增加能量流动的方向,C对,D错。
    (五)综合分析法:对于一些不易直接判断出正确答案的选择题,常要进行细致的分析、严谨的推理、正确的判断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方法称为综合分析法。解答复杂的选择题多用此法。
    (2022·山东·高考真题)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
    B.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
    C.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D.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答案】B
    【解析】该题图片信息量大,需要细致的分析、严谨的推理
    A、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A正确;
    B、由图可知,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负反馈,B错误;
    C、由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被突触前膜摄取回收,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C正确;
    D、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六)就熟避生法:就熟避生法是指在选项中既有熟悉的知识又有陌生的信息时,可以从对熟悉的知识判断入手,从而达到破题的一种方法。 现在的高考试题的材料都非常新颖,经常涉及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或学过的知识.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熟悉的知识,避开生疏的知识,找到正确的答案。
    例:(2018全国Ⅰ卷.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解析] 考生对DNA—蛋白质复合物比较陌生,其实就是DNA和蛋白质结合。
    真核细胞的染色质和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A对;
    原核细胞的拟核DNA复制或转录时DNA也会与酶(成分为蛋白质)结合,B错;
    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等,C对;
    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发生转录,转录需要RNA聚合酶,D对。
    (七) 图解法:有些综合性的问题涉及的知识点众多,需要将文字信息转化成图形信息,就会一目了然。
    例:(2019浙江4月选考·17)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半乳糖血症的女儿和一个正常的儿子。若这个儿子与一个半乳糖血症携带者的女性结婚,他们所生子女中,理论上患半乳糖血症女儿的可能性是( )

    A.1/12 B.1/8
    C.1/6 D.1/3
    【解析】根据题意,将文字描述转换成遗传系谱图
    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了患病的女儿,判断半乳糖血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该病的致病基因为a,则可得儿子的基因型为1/3AA和2/3Aa,该儿子与半乳糖血症的携带者女性结婚,理论上患半乳糖血症的女儿的可能性为为 2/3x1/4x1/2=1/12

    三、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找关键词 :分析题意时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并用笔标出,然后再仔细分析供选答案。找对了关键词,可以说解题就有了“钥匙”。如:时间、原因、根本、直接、最终肯定、否定、一个和生物体,种类和数目,染色体数目中的个数和对数,最多和最少主要和次要可能和最可能,一切和绝大多数,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特性等。
    例:(2022·山东·高考真题)减数分裂Ⅰ时,若同源染色体异常联会,则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可进入1个或2个子细胞;减数分裂Ⅱ时,若有同源染色体则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若无同源染色体则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异常联会不影响配子的存活、受精和其他染色体的行为。基因型为Aa的多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Ⅰ时,仅A、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异常联会且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上述精原细胞形成的精子与基因型为Aa的卵原细胞正常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已知A、a位于常染色体上,不考虑其他突变,上述精子和受精卵的基因组成种类最多分别为(       )
    A.6;9 B.6;12 C.4;7 D.5;9
    【答案】A
    【解析】正常情况下,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离。
    基因型为Aa的多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Ⅰ时,仅A、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异常联会且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1)若A、a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则A、a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①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进入1个子细胞,则子细胞基因组成为AAaa或不含A、a,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可形成基因型为Aa和不含A、a的精子;②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进入2个子细胞,则子细胞基因组成为Aa,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可形成基因型为A或a的精子;(2)若A、a所在的染色体片段未发生交换,③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进入1个子细胞,则子细胞基因组成为AAaa或不含A、a,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可形成基因型为AA、aa和不含A、a的精子;④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进入2个子细胞,则子细胞基因组成为AA或aa,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可形成基因型为A或a的精子;综上所述,精子的基因组成包括AA、aa、Aa、A、a和不含A或a,共6种,与基因组成为A或a的卵细胞结合,通过棋盘法可知,受精卵的基因组成包括AAA、AAa、Aaa、aaa、AA、Aa、aa、A、a,共9种。
    (二)避开陷阱 :审题过程中要抓住题目的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仔细推敲,方能识别陷阱之所在。对于迷惑性或设陷阱性试题特别要注意,首先排查题目中的干扰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例:(2018全国Ⅰ卷,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解析】细胞结构的破坏是陷阱,细胞结构怎么会破坏呢?误选B。溶酶体膜破裂释放水解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B对;光合作用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合成ATP,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A对;细胞核的核膜有双层膜,核膜上的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是物质进出细胞的通道,C对;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的基质中,D错。
    (三)辨明词义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在字面上非常相近的概念或名词,但它们的实际意义却相差很大如: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体、氧化分解和水解等在审题时对概念和名词应格外留意。
    例:蛋白质完全水解后的终产物是:
    A.多种氨基酸 B.各种分子量不等的多肽
    C.二氧化碳、水和尿素 D.包括以上三项
    【解析】考查时很多同学选错C,原因是没有辨明“水解”和“氧化分解”这两个名词的内涵。

    (四)克服思维定势 :不善于区分新认知对象和旧有经验之间的差异,仅仅凭借旧有经验就直接套用在新认知对象上,常常跳不出旧有的“框架模式”,使思维误人歧途。所以,在面对考题时,要对题目的背景和条件详加考察,进而确定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否在此运用。
    例(2019全国卷Ⅰ·5)某种二倍体高等植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该植物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叶形,宽叶对窄叶为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株中,不可能出现在雌株中
    B.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子代中可能出现窄叶雄株
    C.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子代中既有雌株又有雄株
    D.若亲本杂交后子代雄株均为宽叶,则亲本雌株是纯合子
    【解析】 基因b花粉不育指雄配子Xb不育,雌配子Xb可育,父本无法提供正常Xb配子,故雌性后代无XbXb(窄叶)个体,A对;
    雌株基因型为XBXb时,宽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子代中会出现窄叶雄株XbY,B对;
    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窄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雄株提供的配子Xb不育,只有Y配子可育,故后代中只有雄株,C错;
    若后代中雄株均为宽叶,说明母本只提供了XB配子,故母本为纯合子,D对。

    (五) 排除干扰:设置干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中设置干扰性语句;二是在备选项中设置干扰,即干扰项。所谓干扰项,就是备选项本身所阐述的知识内容是正确的,但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不符。
    考试中,考生对于错误选项容易排除,但对于干扰项的排除难度较大。
    例:(2019全国卷Ⅰ·3)将一株质量为20 g的黄瓜幼苗栽种在光照等适宜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植株达到40 g,其增加的质量来自于
    A.水、矿质元素和空气 B.光、矿质元素和水 C.水、矿质元素和土壤 D.光、矿质元素和空气
    【解析】本题要排除土壤和光的干扰。
    黄瓜幼苗吸收水,增加鲜重;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合成相关的化合物。吸收大气中CO2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增加细胞干重。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没有增加黄瓜幼苗的质量,土壤本身不会使黄瓜幼苗增重。

    (六)挖掘潜在因素:潜在因素是题目本身没有指明而又隐含其中的因素。审题时,考生若不能找出这一因素,那么解题过程就会陷入困境或误入歧途。因此,在审题时,应认真研读考题,充分挖掘其中的潜在因素,使之显性化。
    例:(2017•江苏卷.17)为了探究一种新型碱性纤维素酶的去污效能,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由图中实验结果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 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2的去污力最强
    B.不同类型洗衣粉影响碱性纤维素酶的去污力
    C.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2、3的去污力不同
    D.加大酶用量可以显著提高洗衣粉的去污力
    [解析] 该题信息几乎全部来自图表。隐藏的信息:自变量。
    从图表可知,自变量有三个:污布类型、洗衣粉类型、酶的用量。准确选择对照,且要符合单一变量原则,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20U/L碱性纤维素酶处理污布类型1,去活力为60%, 30U/L碱性纤维素酶处理污布类型2,去污力约为80%,则单位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1去污力最强,A错;
    污布类型不同,不能探究不同类型的洗衣粉对碱性蛋白酶去污力的影响,B错;
    对污布类型2.3而言,都是Y型洗衣粉,30U/L的酶用量,只有一个自变量,去污力不同, C对;
    该实验没有对同一类型的洗衣粉加大酶用量的探究,D错。
    (七)找到简捷条件:即在阅读题干时,要注意搜寻到有利于使解题过程变得简单而快捷的条件。
    例:(2016全国卷1)3. 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试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 →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 →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解析】该题的简洁条件:酶具有高效性,酶和底物不能先混合。
    为了排除无关变量pH 、温度的干扰,在酶和底物混合之前先加缓冲液,以维持反应液PH恒定。 酶和底物混合后,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保温一段时间,C正确。


    【考前技能篇2】—非选择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错别字泛滥: 类(内)囊体 斐(裴)林试剂 高压蒸汽灭菌法(气) 增殖(值) 糖原(元) 双缩脲(尿)试剂  丙酮(铜)酸  液(叶)泡  水蒸气(汽)蒸馏法 反射弧(孤)  三体综合征(症) 靶(耙)细胞   核苷(甘)酸  乙烯(稀) 光合(和)作用 磷酸二酯(脂)键  反馈(溃)
    (2) 生物学概念混淆
    原生质层--原生质体 半透膜--选择透过性膜 原生生物 --原核生物 细胞液--细胞内液 血红蛋白--血浆蛋白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中心体--中心粒 原代培养--传代培养 遗传信息--遗传密码 神经纤维--神经末梢 生长素--生长激素 中枢神经--神经中枢 传导--传递 种群--物种 染色体组--染色体组型
    (3)方程式、图表书写不完整
    方程式中用等号表示,缺乏反应条件,呼吸作用的反应式中不写能量。
    (4)文字书写、表达中出现的不规范
    a.字迹潦草,随意涂改。b.表达口语化,不善于用生物学科语言回答问题。c.表达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和内在的逻辑性。d.表达详略不当,主次不分。e.表达不完整或语言抽象,意思模棱两可。
    一、非选择题答题方法:
    1.认真审题,全面、准确地获取题中的信息,领会出题者的意图
    非选择题的信息量很大,因此全面、迅速、准确地获取信息是非常关键的。
    ①应读懂试题,阅读题干时必须将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求解要求”等全部内容看清楚,通过对试题所提供信息的掌握和分析,搞清楚已知什么、问什么、求什么。
    ②理解要准确,提取信息要全面,找出关键词。
    ③如果题中有图和表,努力将题图与题表进行结合,最后,通览全题,然后作答。而最重要的是审题,审题是答题的基础。
    2.规范答题,要有得分意识
    在非选择题的答题中,最常见的现象是“会而不对”和“对而不去”,这主要是答题不规范、语言表达不准确造成的,此类题目的答案一般有以下几个来源:
    ●生物学专业术语或教材中的结论性语句
    写解答题描述性答案时,不要想什么写什么,想到哪写到哪。首先,根据问题整理思路后,写出关键的能体现要点的一些词语,然后根据这些词语组织语言描述,这样避免答题漏要点,或者颠三倒四描述不清。
    ●题干和材料提供,考生自己组织语言
    考生在解答非选择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尽量使用教材术语,能用教材上的语言就不要自己组织语言,不能用教材上的语言,要从题干中获取。
    ★注意语言表述的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条理性和严密性。
    ★考生一定要细心,不犯低级错误。
    填空题规范答题策略:
    (1)准确用字、用词,尽可能用生物学专业术语表达。
    (2)语言表达条理要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对于简答题写上序号。①……②……③……。
    (3)字迹清楚,保持卷面整洁。
    (4)把握答题要点,提高表达的科学性和简洁性。

    二、非选择题高考评分的一般特点和对策
    1.“多种答案”原则
    和选择题不一样,虽然高考中简答题大部分的答案还是具有相当程度的唯一性或确定性,但是一些开放性试题中,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合理的均得分;有错误的,参照评分细则中相应的规定评分。
    【对策】:既不要过于纠结,也要注意对答案进行优选,对于基础扎实的我们来说,最好是能把简答题做出选择题的感觉,对于头脑中“蹦出来”的答案不妨作为假说,通过题目的相关验证后再作为正确答案。
    2. “易于辨别,修正清楚”原则
    凡是辨别不清的,皆为“0”分。所以答题时,字不一定要很漂亮,但须十分清晰,即首先不能过分潦草,而且要十分清晰,易于辨认。有两种情况存在,其一是学生在修改答案时,改动不够坚决和清楚,如由A改成B,由B又改成D。中间修改不清楚,难以辨认;其二是不排除学生有投机心理,让评卷老师去猜。另外有些学生开始答卷(题)时,没有把握,用铅笔答题,最后也没有用签字笔重新确定,导致扫描时图像不够清晰,造成重大失分。
    【对策】:确保字体清晰,大小适中,既能保证看清,又给后续改动留出空间,或留或删要清楚标出。
    3.“见空给分”原则
    在连续多个答案中,为了便于操作。通常采用“独立操作,互不牵连”的原则,即前面一个答案的正确与否,不影响后面答案的给分;同理,如前者正确,而后者错误,也按步骤照样给分,虽然此法可能让部分人占了便宜,但也不能冤枉一些人,而且便于操作。
    【对策】:不要一空不会就放弃后面的所有问题,可以看看后面是不是有会的,或者容易的。
    【归纳】总体来说,简答题要确保审清题干图文内容,把握正确答题方向,分析过程逻辑自洽,答题语言规范简洁,书写答案清晰易辨。


    三、非选择题答题常见困境的原因和对策
    困境一:看题目不知如何下手,见答案不知从何而来
    原因诊断:审题后未能准确理解命题的基本意图或者定位考点,导致没有解题思路。
    【例】 (2020•吉林•月考)某植物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 A 、a ;B 、b ;C、 c;……),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现有甲、乙、丙、丁 4 个纯合白花品系,相互之间进行杂交,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根据杂交结果回答问题:这种植物花色的遗传符合哪些遗传定律?
    【试题分析】 此题分析难度较大,但是若能克服畏难心理,仔细审题,还是有迹可循的。
    审出题干条件:①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②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 A_B_C_……)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③甲、乙、丙、丁 4 个纯合白花品系;④27∶37以及81∶175的比值。
    定位知识点,选择突破口:因此选择27∶37以及81∶175的比值作为突破口,定位考查知识点为多对基因的自由组合,推测相应杂合子自交结果
    单对基因杂合子后代显性和隐性比例为3∶1=3/4∶1/4=(3/4)1∶[1—(3/4)1];
    两对基因杂合子的后代显性和隐性比例为9∶7=9∶(3+3+1)=9∶3C21+1 C20=(3/4)2∶[1—(3/4)2];
    进一步分析出27∶37=27∶(9+9+9+3+3+3+1)=27∶9C32+3C31+1C30=(3/4)3∶[1—(3/4)3],表示三对基因自由组合的三杂合子自交结果;
    81∶175=81∶(27+27+27+27+9+9+9+9+9+9+3+3+3+3+1)=81∶27C43+9C42+3C41+1C40=(3/4)4∶[1-(3/4)4],表示四对基因自由组合的四杂合子自交结果。
    至此,本题的思路基本解决,剩下的就是如何组织语言答题的问题了,这个问题我们延后再说。
    【答案】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分离定律(或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归纳】
    (1)审题寻找“题眼”和“关键词”
    (2)准确定位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
    (3)根据知识点,找出解题突破口

    困境二:我有解题思路,但是怎么总是答不出答案给出的方向
    原因诊断一:对考点缺乏必要的重现和分析,仅根据题干中的只言片语和头脑中的片面印象作答,导致答非所问;
    原因诊断二:审题不够准确充分,不能找出对知识点进行准确取舍的依据,陷入纠结之中而无法自拔。
    【例】 (2021•四川•期末)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常用盐酸酒精混合液处理根尖,用龙胆紫溶液染色。实验中,盐酸酒精混合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龙胆紫溶液属于__________性染料,能够使细胞中的__________着色。
    (2)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细胞核的功能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
    【试题分析】 此题若不能进行知识必要的重现和整理,仅根据头脑中的印象答题,则(2)小题极易漏答“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甚至“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也不能完整答出。
    【答案】 (1)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分离开来 碱 染色体
    (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归纳】 
    (1)确定考查知识点以后,力争准确完整重现知识点;
    (2)分析题意后,对相关知识点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

    困境三:我感觉这道题涉及的知识我懂,但是却不知道如何下笔答题。
    原因诊断:未能将题干条件和教材相关原理结合而构建出答题逻辑,或者通俗的讲,没有抓住题中关键点,理顺答题思路,有时也可能是知识本身还有一些偏差。
    【例3】 (2011•全国卷•1) 某植物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 A 、a ;B 、b ;C、 c;……),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 A_B_C_……)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现有甲、乙、丙、丁 4 个纯合白花品系,相互之间进行杂交,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根据杂交结果回答问题:本实验中,植物的花色受几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为什么?
    【试题分析】 在已经明确27∶37以及81∶175的意义之后,接下来就是一个如何表述的问题了,这个我们可以参考下列做法:
    已知条件作为逻辑起点:如本题首先就要阐明你分析的逻辑起点是题干中已经告诉我们的81∶175这个比例;
    构建完整的逻辑链条:本题就需要有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表现出81∶175→(3/4)4∶[1-(3/4)4]→涉及4对基因自由组合→其他杂交实验表明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所涉及的4对基因相同。
    用清晰的形式书写答案:注意一个个环节的来,不要翻来覆去或者颠三倒四。
    【答案】 4对 ①本实验中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F2代中红色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81/(81+175)=81/256=(3/4)4,依据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F2代中显性个体的比例是(3/4)n,可判断这两对杂交组合涉及4对等位基因 ②综合杂交组合的实验结果,可进一步判断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的4对等位基因相同。
    【归纳】 
    (1)首先必须要构建完整而清晰的答题逻辑或思路;
    (2)按照思路逐个环节答题,不要随意跳跃或者反复;
    (3)每个环节力求清晰,说清楚了再进入下一个环节;
    (4)没有十足把握可以省略的环节,至少要简要写出;
    (5)如果条件允许,可用标号、画图等更加直观的形式。

    困境四:知识点我懂,题目我感觉也会做,但是很多时候得分并不理想。
    原因诊断一:忽略或者未能充分理解题干给出的条件或者限制的意义,不能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导致所答内容与标准答案有较大的差距;
    原因诊断二:答题所用词语不规范,书写不清晰,不采用专有名词或者教材原文答题,经常自己生造语句回答问题;
    原因诊断三:粗心大意,出现专有名词书写错误,单位未书写、漏字掉词等非智力因素失分;
    【例】 (2007•天津卷) 为研究“圆褐固氮菌对某植物枝条生根作用的影响”,特设计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试管内基质为灭菌的珍珠岩(起固定、通气和吸水作用)。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圆褐固氮菌能促进该植物枝条生根。为进一步探究“圆褐固氮菌是否分泌了促生根物质”,请完成下列实验:

    (1)用灭菌培养液培养圆褐固氮菌。
    (2)将培养物过滤,得到菌体和无菌滤过液。
    (3)实验分两组: 甲组试管中加入基质和灭菌水; 乙组若干试管中加入相同基质后, 再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别插入同类枝条,培养并观察。
    结果分析: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表明圆褐固氮菌分泌了促生根物质。
    【试题分析】本题中有几个关键的信息“提示”了我们如何作答。第一个提示:实验目的是探究“圆褐固氮菌是否分泌了促生根物质”,为步骤(3)中加入的物质是步骤(2)中的“菌体”还是“滤过液”进行了 “提示”,因此加入的物质应该是“分泌的促生根物质(在滤过液中)”。第二个提示:步骤(3)中的“乙组若干试管中加入相同基质后,再分别加入”暗示了不同试管中加入的物质有差异,再结合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点可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促进生根的作用不同,因此很容易联想到加入的物质是“等量不同浓度的滤过液”。这一答案也“暗示”了步骤(4)中乙组的结果:部分枝条生根。
    【答案】 (3)等量不同浓度的滤过液 (4)甲组枝条不生根,乙组部分枝条生根

    【归纳】 规范答题的要求
    (1)答案常见来源:①生物学专业术语或教材中的结论性语句;②题干和材料提供,考生自己组织。
    (2)尽量使用教材术语或结论性语句,名词、概念要写完整、准确无误。
    (3)注意生物学科的“潜规则”。如基因型显性在前,隐性在后;常染色体基因在前,性染色体基因在后;
    (4)细心作答、不犯低级错误,特别注意专有名词的正确书写和搭配。
    (5)在解答问题时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①回答基本概念时宜“小”不宜“大”;② 回答基本结构时宜“细”不宜“粗”;③注意前后文对应关系,正面作答。
    (6)实验题的步骤中注意对照、等量、多数等常见易错点,结果表述注意要用同一标准,注意表述的结果要互斥,而不要具有包含关系。

     重要提示:
    落实好基础知识是准确答题的根本保障!!!保证足够的答题时间是得分的基本条件!!!如果时间不够,哪怕放弃一些题目也要确保其它题目的答题节奏,不要火急火燎,只管填空,不管得分!!!



    【考前警示篇】
    【考前警示篇1】------分子与细胞部分易错点
    易错点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判断
    1.(2022·安徽省·模拟题)阿胶原产于山东,主要由驴皮熬制而成,已有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与人参、鹿茸一起被誉为“中药三宝”,具有一定的滋补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阿胶为人体提供的主要营养物质可能是必需氨基酸
    B. 驴皮细胞的脂肪含量较低,其主要储能物质是葡萄糖
    C. “中药三宝”具有滋补作用的原因是含有对人体有益的Zn、Fe、K等微量元素
    D. 食用驴皮熬成的阿胶能减少人体对糖类的摄入,因为阿胶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
    【答案】A
    【解析】阿胶中富含蛋白质,能为人体提供必需氨基酸,A正确;驴皮细胞的脂肪含量较低,但其中的储能物质依然是脂肪,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B错误;K是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C错误;纤维素是组成植物细胞壁的重要成分,阿胶中不含纤维素,D错误。
    【错因】不能准确判断细胞中元素与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不清楚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及功能。
    【纠正】蛋白质能为人体提供必需氨基酸。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依然是脂肪,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有机化合物
    糖类
    由C、H、O 3种元素组成
    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
    脂质
    主要由C、H、O组成(C/H比例高于糖类),有些还含N、P
    脂肪:细胞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储存形式。
    类脂中的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
    固醇:在细胞的营养、调节、和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如: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蛋白质
    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除C、H、O、N外,大多数蛋白质还含有S
    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由C、H、O、N、P 5种元素构成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载体,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易错点2:对细胞中的主要有机物合成场所和主要功能认识不清
    2.(2022·山东省·月考题)在真核细胞的内质网和细胞核中主要合成的物质分别是
    A. 脂质、RNA B. 氨基酸、蛋白质 C. RNA、DNA D. DNA、蛋白质
    【答案】A
    【解析】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及脂质合成的场所。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内质网可以合成脂质,细胞核中可以发生转录合成RNA,A正确;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错误;内质网中不能合成RNA,细胞核中可以合成DNA和RNA,C错误;内质网中不能合成DN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D错误。
    【错因】对细胞中不同有机物的合成场所分辨不清,影响判断
    【诊断】内质网可以合成脂质,细胞核中可以发生转录合成RNA,A正确;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错误;内质网中不能合成RNA,细胞核中可以合成DNA和RNA,C错误;内质网中不能合成DN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D错误。
    【提醒】真核细胞中DNA和RNA主要在细胞核合成,少数也会在线粒体、叶绿体中合成;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有的要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糖类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主要在叶绿体中合成,但有些多糖结构要在高尔基体中合成;脂质主要由内质网合成。对异养型生物而言,许多小分子有机物,如氨基酸、葡萄糖等都是从外界直接吸收的。

    易错点3 细胞内有机物的检测与鉴定混淆
    3.(2022·山东·临沭第一中学模拟预测)在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实验中,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等对实验成败起关键性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甘蔗汁富含糖类且近于白色,可作为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材料
    B.花生子叶切片经苏丹Ⅲ染液染色后,需用清水冲洗以去除浮色
    C.使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经高温处理过的淀粉酶时仍会出现紫色反应
    D.NaOH溶液为斐林试剂与葡萄糖的显色反应创造碱性条件
    【答案】C
    【解析】甘蔗汁富含蔗糖,但蔗糖不是还原糖,因此不可用于还原糖的鉴定,A错误;检测花生种子中的油脂时,子叶切片经苏丹Ⅲ染色后,需用酒精洗去浮色,B错误;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经高温处理后没有破坏肽键,使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经高温处理过的淀粉酶时仍会出现紫色反应,C正确;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是A液和B液混合后在使用,不是创造碱性条件,D错误。
    【错因】对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的鉴定原理和现象有混淆。
    【诊断】甘蔗汁富含蔗糖,但蔗糖不是还原糖。检测花生种子中的油脂时,子叶切片经苏丹Ⅲ染色后,需用酒精洗去浮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经高温处理后没有破坏肽键,使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经高温处理过的淀粉酶时仍会出现紫色反应。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是A液和B液混合后在使用,不是创造碱性条件。
    【提醒】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和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50~65℃水浴加热。
    2.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蛋白质和多肽均可以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产生紫色反应,而氨基酸不能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
    4.淀粉可以用碘液检测产生蓝色,淀粉水解产生的麦芽糖、葡萄糖属于还原糖。
    5.台盼蓝使死细胞染成蓝色
    6.线粒体的染色: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7.酒精的检测: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8.CO2的检测:CO2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9.染色体(或染色质)的染色: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染成深色。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原理:
    1.生物组织中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是可溶性还原糖,蔗糖分子为非还原糖。斐林试剂只能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淀粉属于多糖,遇碘变蓝色。
    3. 脂肪以油滴状微粒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内。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4.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常考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答: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答: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答: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4.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答: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5.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答: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6.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 答:洗去浮色。
    7.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答: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易错点4:对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变化与代谢活性关系认识不清
    4. (2023·湖北省·月考题)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不断从环境中吸收水。下列有关植物体内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根系吸收的水有利于植物保持固有姿态 B. 结合水是植物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C. 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不消耗水但能产生水 D. 自由水和结合水比值的改变会影响细胞的代谢活动
    【答案】C
    【解析】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1.含量:生物体中的水含量一般为60%~90%,特殊情况下可能超过90%,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2.存在形式: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
    3.作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A.水是植物细胞液的主要成分,细胞液主要存在于液泡中,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故根系吸收的水有利于植物保持固有姿态,A正确;
    B.结合水与细胞内其他物质相结合,是植物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B正确;
    C.细胞的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消耗水,第三阶段产生水,C错误;
    D.自由水参与细胞代谢活动,故自由水和结合水比值的改变会影响细胞的代谢活动,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反之亦然,D正确。
    【错因】对水的作用理解不准确,则会误选错误选项。
    【诊断】水是植物细胞液的主要成分,细胞液主要存在于液泡中,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故根系吸收的水有利于植物保持固有姿态,A正确;结合水与细胞内其他物质相结合,是植物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B正确;细胞的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消耗水,第三阶段产生水,C错误;自由水参与细胞代谢活动,故自由水和结合水比值的改变会影响细胞的代谢活动,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反之亦然,D正确。
    【提醒】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为结合水;绝大部分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流动,为自由水,参与细胞中各种代谢活动。

    易错点5: 不会正确使用对照实验验证无机盐的功能
    5.(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某地区经常出现苹果小叶病,有人认为是土壤中缺锌引起的,有人认为是土壤中缺镁引起的。现有如下材料,请你完成下列实验,证实上面的猜测哪个正确。
    (1)材料用具:30株长势相同的苹果幼苗、蒸馏水、含有植物必需元素的各种化合物。
    (2)实验原理:任何一种必需元素在植物体内都有一定的作用,一旦缺乏,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根据全素培养液和相应缺锌、缺镁的培养液对苹果生长发育的比较,判断小叶病的病因。
    (3)方法步骤:
    ①首先配制全素培养液、相应的缺锌培养液和______培养液,分别放入三个培养缸并编号为A、B、C。
    ②将30株长势相同的幼苗分成三等份,分别培养在上述三种培养液中。
    ③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苹果幼苗的生长发育状况。
    (4)结果预测和分析:
    ①______缸内的苹果幼苗正常生长。
    ②若B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C缸没有,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C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B缸没有,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B、C两缸内的幼苗都表现为小叶病,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B、C两缸内幼苗都不表现为小叶病,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
    (5)若实验证明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锌引起的,从科学研究的严谨角度出发,还应增加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步骤后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缺镁 (4)①A ②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锌引起的 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镁引起的 苹果小叶病与缺锌和缺镁都有关 苹果小叶病与缺锌和缺镁都无关
    (5)在缺锌培养液B中加入一定量的含锌的无机盐 一段时间后小叶病消失,幼苗恢复正常生长
    【解析】(3)①由实验目的分析出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是否含有锌元素和是否含有镁元素,实验还应遵循对照原则,因此实验分为三组,一组是完全培养液作为对照,一组是缺锌的培养液,一组是缺镁的培养液。
    (4)①A缸是完全培养液,因此A中的苹果幼苗长成生长。
    ②如果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锌引起的,则B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C缸没有小叶病;如果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镁引起的,则C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B缸没有小叶病。若B、C两缸内的幼苗都表现为小叶病,则说明苹果小叶病与缺锌和缺镁都有关;若B、C两缸内幼苗都不表现为小叶病,则说明苹果小叶病与缺锌和缺镁都无关。
    (5)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锌引起的,还应增加一组实验,缺锌培养液B中加入一定量的含锌的无机盐,观察苹果幼苗的小叶病是否恢复正常,若恢复正常,说明苹果小叶病确实是由于缺锌引起的。
    【错因】不能正确使用对照实验法验证无机盐的功能。
    【诊断】实验中应保证实验材料的统一性,即材料的种类、生长状况等相同。实验组加入X的目的是进行二次对照,使实验组形成前后对照,增强实验结果的说服力。
    【提醒】验证无机盐生理功能的方法

    (1)实验中应保证实验材料的统一性,即材料的种类、生长状况等相同。
    (2)实验组加入X的目的是进行二次对照,使实验组形成前后对照,增强实验结果的说服力。

    易错点6:对病毒特殊性理解不到位
    5. 对丙型肝炎病毒(丙肝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研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获得了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病毒直接复制其RNA
    B. 在琼脂糖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病毒培养,用于研究
    C. RNA病毒容易发生突变,疫苗的研发较困难
    D. RNA病毒寄生在活细胞内,离开细胞就死亡
    【答案】C
    【解析】1.病毒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病毒进入休眠状态,当再次进入生物时,病毒就会从休眠状态中恢复正常生命活动。
    2.丙肝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需要+RNA为模板合成互补的-RNA,再以-RNA为模板合成丙肝病毒的RNA。
    A.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下,病毒间接复制其RNA,A错误;
    B.琼脂糖固体培养基不含细胞,而病毒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琼脂糖固体培养基无法培养病毒,B错误;
    C.RNA病毒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疫苗的研发较困难,C正确;
    D、RNA病毒寄生在活细胞内,离开细胞会处于休眠状态,D错误。
    【错因】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不具细胞结构,需要用活细胞来培养。
    【诊断】病毒在结构和功能上都与细胞结构的生物有许多差异。其核心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因此不能独立完成以新陈代谢为基础的生命活动,病毒只能以自身核酸为模板,依靠细胞提供的原料、能量、酶、场所等进行核酸的复制和基因的表达。病毒根据核酸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种,常考的RNA病毒有流感病毒、非典病毒、新冠病毒、HIV、烟草花叶病毒等。病毒根据宿主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噬菌体。

    易错点7:蛋白质的相关计算方法不熟悉
    7.(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图甲是某蛋白质的肽链结构示意图(其中的数字为氨基酸序号,虚线表示二硫键),图乙是该肽链的部分放大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乙所示结构中发生了脱水缩合反应的有①⑧
    B.该蛋白质至少含有2个游离的羧基和2个游离的氨基
    C.该蛋白质中至少含有个128个氧原子
    D.形成该蛋白质的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2220
    【答案】D
    【解析】甲图为某蛋白质的肽链结构示意图,该蛋白质由124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分子中还含有3个二硫键;乙图为甲图中的部分肽链放大示意图,其中①表示氨基(-NH2);②④⑥⑧表示R基(依次是-CH2-NH2、-CH3、-CH2-COOH,-CO-COOH);③⑤⑦表示肽键(-CO-NH-);⑨为肽键的一部分。图乙所示结构①是肽链一端的氨基、⑧是R基,二者均没有发生脱水缩合反应,A错误;图乙中的R基(图中的②④⑥⑧)中共含有1个氨基和2个羧基,因此该蛋白质至少含有游离的氨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数=1+1=2个、至少含有游离的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羧基数=1+2=3个,B错误;由氨基数的结构通式可知,每分子氨基数至少含有2个氧原子,图乙中的R基(图中的②④⑥⑧)中共含有5个O原子,则该蛋白质至少含有的O原子数=各氨基酸中至少含有的氧原子总数-脱去水分子数=124×2+5-(124-1)=130个,C错误;由氨基数经脱水缩合形成该蛋白质分子过程中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124-1=123个,形成3个二硫键要失去6个H,故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123×18+6=2220,D正确。故选D。
    【错因】对“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相关计算方法不熟悉。
    【提醒】1.“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相关计算公式
    假设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由n个氨基酸分别形成一条肽链或m条肽链时,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和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肽链数目
    氨基酸数目
    肽键数目
    脱去水分子数目
    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
    游离的氨基数目
    游离的羧基数目
    1
    n
    n-1
    n-1
    na-18(n-1)
    至少1个
    至少1个
    m
    n
    n-m
    n-m
    na-18(n-m)
    至少m个
    至少m个
    注意:①如肽链上出现二硫键(—S—S—)时,多肽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还要减去脱去的氢原子数,每形成一个二硫键,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减少2。
    ②若为环状肽链,可将公式中肽链数视为0,再进行相关计算。
    2.多肽中原子数的有关计算公式
    每个肽键中含有一个氧原子,每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羧基(含有2个氧原子),因此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氧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
    每个肽键中含有一个氮原子,每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含有1个氮原子),因此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氮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

    8.对真核细胞中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认识不清
    8 .(2020·全国卷I)真核细胞的膜结构具有重要功能。请参照表中内容完成下表。
    结构名称
    突触
    高尔基体
    (1)_________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
    功能
    (2)_________
    (3)_________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作为能量转换的场所
    膜的主要成分
    (4)_________
    功能举例
    在缩手反射中参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参与豚鼠胰腺腺泡细胞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
    参与K+从土壤进入植物根细胞的过程
    (5)_________

    【答案】 ①. 细胞膜 ②. 参与信息传递 ③. 对蛋白质进行加工修饰 ④. 脂质和蛋白质 ⑤. 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膜上
    【解析】1.生物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②控制物质进出;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1)K+进入植物根细胞的过程为主动运输,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传递的,当兴奋传递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或抑制,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参与信息传递的功能。
    (3)由分析可知,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修饰后,“出芽”形成囊泡,最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4)由分析可知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5)类囊体薄膜上分布着光合色素和多种酶,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反应的场所,可以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错因】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过程认识不清,从而不能正确分析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的成分和功能,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分泌蛋白合成、分泌的过程,掌握各种生物膜的功能,再结合实例具体分析。
    【提醒】1.生物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②控制物质进出;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易错点9:对细胞器的成分、结构和功能理解不到位
    7. (2020年陕西月考)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根据细胞代谢需要,线粒体可在细胞质基质中移动和增殖
    B.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核酸的种类相同
    C. 人体未分化的细胞中内质网非常发达,而胰腺外分泌细胞中则较少
    D. 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包装和膜泡运输紧密相关
    【答案】A
    【解析】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复杂变化,细胞内含有多种细胞器,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不同,在功能上也各有分工。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性,然后分析选项中的关键点逐一判断。
    A.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根据细胞代谢的需要,线粒体可以在细胞质基质中移动和增殖,A正确;
    B.细胞质基质中含有RNA,不含DNA,而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中含有DNA和RNA,所含核酸种类不同,B错误;
    C.内质网是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合成、加工的场所和运输通道,在未分化的细胞中数量较少,而胰腺外分泌细胞由于能合成并分泌含消化酶的胰液,细胞中的内质网数量较多,C错误;
    D.分泌蛋白是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的,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包装和膜泡运输紧密相关,D错误。
    【错因】对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中所含核酸类型不明确,对内质网、高尔基体的的功能认识不清,则会误判选项。
    【提醒】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复杂变化,细胞内含有多种细胞器,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不同,在功能上也各有分工。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性,然后分析选项中的关键点逐一判断。
    序号
    名称
    功能
    1
    线粒体
    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
    核糖体
    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3
    中心体
    分布在动物与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4
    高尔基体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5
    细胞膜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6
    叶绿体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7
    细胞核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8
    液泡
    (1)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使细胞保持坚挺;(2)含无机盐、色素、糖类、蛋白质等物质

    易错点10:对渗透作用中水分子的流动方向判定不清;对“物质的量浓度”或“质量浓度”的大小比较理解不准确。
    10.(2022·湖南衡阳·一模)如图是渗透作用达到平衡时的实验装置图。实验开始时漏斗内外液面相平,漏斗内溶液S1为0.3g/mL的蔗糖溶液,烧杯中的溶液S2为0.1 g/mL的蔗糖溶液(半透膜只能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渗透作用达到平衡时S1溶液和S2溶液浓度并不相等
    B.若实验开始时将S1溶液和S2溶液互换,则渗透作用达到平衡时∆h会不变
    C.若实验起始时将一定量的水加入到烧杯中,则渗透作用达到平衡时∆h会变大
    D.若实验起始时漏斗内S1溶液换成0.3g/mL的葡萄糖溶液,则渗透作用达到平衡时∆h会更大
    【答案】B
    【解析】蔗糖是不能穿过半透膜的分子,图中由于漏斗内的蔗糖溶液浓度高,因此烧杯中的水分子能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斗,使漏斗内液面升高,渗透平衡时∆h会产生压力与漏斗内因溶液浓度差产生的压力大小相等,因此漏斗内的浓度仍然大于漏斗外,A正确;若实验开始时将S1溶液和S2溶液互换,由于S1溶液浓度大于S2溶液,因此漏斗外溶液浓度大于漏斗内溶液浓度,此时漏斗内的水分子能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烧杯内,则渗透作用达到平衡时△h会减小,B错误;若实验起始时将一定量的水加入到烧杯中,烧杯中溶液浓度减小,漏斗内外溶液浓度差增大,则渗透作用达到平衡时∆h会变大,C正确;若实验起始时漏斗内S1溶液换成0.3g/mL的葡萄糖溶液,0.3g/mL的葡萄糖溶液比0.3g/mL的蔗糖溶液所含的溶质分子多,因此漏斗内外溶液浓度差增大,渗透作用达到平衡时∆h会更大,D正确。故选B。
    【错因】对渗透作用中水分子的流动方向判定不清;对“物质的量浓度”或“质量浓度”的大小比较理解不准确。
    【提醒】
    一、掌握“渗透作用”作用的发生——系统的水分流动:

    1. 若S1溶液浓度大于S2,则单位时间内由S2→S1的水分子数多于S1→S2,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上升。
    2. 若S1溶液浓度小于S2,则情况相反,外观上表现为S1的液面下降。
    3. 若S1浓度=S2浓度,水分子由S1→S2和由S2→S1的数量相等。
    二、特别注意
    1. 渗透系统适用于比较溶质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溶液浓度的大小。若溶质分子能通过半透膜,则先是浓度高的一侧液面升高,随后另一侧液面上升,最后达到渗透平衡。
    2. 在达到渗透平衡后,只要存在液面差∆h,则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
    3. 两溶液间的水分子进行双向运动,我们只是观测出由水分子双向运动的差所导致的液面改变。
    4. 溶液浓度指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如10%葡萄糖溶液和10%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相同,但物质的量浓度是10%蔗糖溶液小于10%葡萄糖溶液(蔗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葡萄糖),故水分子由蔗糖溶液向葡萄糖溶液移动。

    易错点11:不能准确辨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不能理清不同因素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
    (2022·福建省福州华侨中学·模拟预测)如图1~4为表示物质浓度或氧气浓度与物质跨膜运输速度间关系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如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1与3表示,则该物质不应为葡萄糖
    B.如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2与3表示,则该物质可能是葡萄糖
    C.限制图中A、C两点的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不同,B、D两点的限制因素有共同点
    D.将图2与4的曲线补充完整,曲线的起点应从坐标系的原点开始
    【答案】D
    【解析】图1物质的运输速率随着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只受物质浓度差的影响,可判断为自由扩散;图2物质的运输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该范围,不再随被转运分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受到载体数量的限制,可判断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图3物质的运输速率不随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不需要能量,可判断为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图4物质的运输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该范围,不再随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受到能量和载体数量的限制,可判断为主动运输。根据分析,如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1与3表示,说明该物质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因此该物质不应为葡萄糖,A正确;如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2与3表示,说明该物质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则该物质可能是葡萄糖进入红细胞,B正确;限制图中A、C两点的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分别是物质浓度和O2浓度,B、D两点的限制因素都是载体的数量,C正确;图4的曲线的起点不能从坐标系的原点开始,因为无氧呼吸也能提供能量,D错误。故选D。
    【诊断】不能准确辨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不能厘清不同因素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
    【提醒】1.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
    小分子物质
    大分子物质
    比较项目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胞吞
    胞吐
    运输方向
    顺浓度梯度
    顺浓度梯度
    逆浓度梯度

    转运蛋白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消耗
    举例
    水、CO2、O2、甘油、乙醇、苯
    水分子借助水通道蛋白进出细胞、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分泌蛋白的分泌
    2.物质浓度差对物质运输速率的影响(主要影响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自由扩散中,浓度差越大,物质运输速率越大;协助扩散中,浓度差达到一定程度后运输速率不再继续增大的原因是受载体数量的限制。
    3.氧气浓度及呼吸作用强度对物质运输速率的影响(主要影响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

    (1)由于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因此其运输与速率氧气浓度及呼吸作用强度无关;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可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因此,氧气浓度为0时,可由无氧呼吸为其提供能量,故图B曲线的起点不在原点;
    (3)如果是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图A也可以表示某物质的主动运输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
    4.温度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


    易错点12:对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基本原理不清楚。
    12.(2022·广东广州·二模)耐盐碱水稻是指能在盐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的水稻品种。现有普通水稻和耐盐碱水稻若干,由于标签损坏无法辨认类型,某生物兴趣小组使用0.3 g·mL-1的KNO3溶液分别处理两组水稻细胞,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Ⅱ组水稻原生质体的体积增加,说明Ⅱ组水稻为耐盐碱水稻
    B.Ⅱ组水稻的曲线不能无限上升仅受限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C.A→B段,I组水稻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减弱
    D.B→C段是由于I组细胞主动吸收K+、NO3-
    【答案】 A
    【解析】用0.3 g/mL的KNO3溶液分别处理两组水稻细胞,Ⅱ组水稻原生质体的体积增加,说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而I组水稻原生质体的体积先减小后增加,说明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复原,因此初始时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所以Ⅱ组为耐盐水稻。
    结合分析可知,在0.3 g/mL的KNO3溶液中,II组水稻的原生质体体积增加,说明II组水稻可以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水分,属于耐盐碱水稻,A正确;Ⅱ组水稻的曲线不能无限上升除受限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外,还受到细胞内外浓度差的影响,B错误;A→B段,I组水稻的原生质体体积减小,说明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增加,吸水能力逐渐增强,C错误;B→C段是由于I组细胞能通过主动吸收K+和NO3-,使B→C段细胞液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因此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D错误。故选A。
    【诊断】对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基本原理不清楚。
    【提醒】1. 质壁分离:
    (1)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3)表现: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细胞液最好有颜色,易于观察。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2. 质壁分离复原:当质壁分离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1)只有活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若外界溶液浓度过高,能发生质壁分离但不能质壁分离复原,因为溶液浓度过高,使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若细胞失水时间太长,质壁分离后也不能复原。
    (2)在不同溶液中质壁分离后的细胞能不能自动复原,要看溶液中的溶质能否透过质膜和液泡膜被细胞选择性吸收。若用尿素、乙二醇、KNO3、NaCl做实验,会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现象,因这些物质均可被细胞吸收,使细胞液浓度增大而吸水。
    3. 溶液浓度与渗透压大小的关系: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

    13.对ATP的结构功能理解不到位
    13. (2021.江苏省.联考)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TP中的能量均来自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B. ATP-ADP循环使得细胞储存了大量的ATP
    C. ATP水解形成ADP时释放能量和磷酸基团 D. ATP分子中的2个高能磷酸键不易断裂水解
    【答案】C
    【详解】A.ATP的形成途径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因此ATP中的能量来自光能和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A错误;
    B.ATP-ADP循环,使得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B错误;
    C.ATP水解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形成ADP和Pi,同时释放能量,C正确;
    D.ATP分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D错误;

    易错题点14:对酶的本质、特性和作用机理理解不到位
    14. (2021.黑龙江省.月考)为研究酶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的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反应小室应保持在适宜水温的托盘中
    B. 加入各组反应小室中含有酶的滤纸片的大小和数量应一致
    C. 将H2O2加到反应小室中的滤纸片上后需迅速加入pH缓冲液
    D. 比较各组量筒中收集的气体量可判断过氧化氢酶作用的适宜pH范围
    【答案】C
    【解析】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过氧化氢酶所处环境的pH,因变量是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通过相同时间内过氧化氢酶催化反应释放的气体量反映,其他条件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A.温度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且该实验中温度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则反应小室应保持在适宜水温的托盘中,A正确;
    B.各组的滤纸片大小和数量属于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B正确;
    C.应将反应小室稍立起,使有滤纸片的一侧在上面,然后依次小心加入pH缓冲液和H2O2溶液,此时混合液不能与滤纸片接触,C错误;
    D、比较各组量筒中收集的气体量,可以反映在不同pH条件下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大小,从而判断过氧化氢酶的适宜pH范围,D正确。

    易错点15:对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要点掌握不清
    15.(2023.湖北省.月考)如图为某次光合作用色素纸层析的实验结果,样品分别为新鲜菠菜叶和一种蓝藻经液氮冷冻研磨后的乙醇提取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研磨时加入CaCO3过量会破坏叶绿素 B. 层析液可采用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
    C. 在敞开的烧杯中进行层析时,需通风操作 D. 实验验证了该种蓝藻没有叶绿素b
    【答案】D
    【解析】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中含有四种色素,纸层析后,形成的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由图可知,菠菜含有四种色素,蓝藻(原核生物)只含有叶绿素a和胡萝卜素。
    A.研磨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保护叶绿素,A错误;
    B.层析液可以由石油醚、丙酮和苯混合而成,也可以用92号汽油代替,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起不到层析的效果,B错误;
    C.层析时,为了防止层析液挥发,需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C错误;
    D.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中含有四种色素,纸层析后,形成的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由图可知,菠菜含有四种色素,蓝藻只有两条色素带,不含有叶黄素和叶绿素b,D正确。

    易错点16: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场所、过程、产物识记不清;对利用呼吸反应式进行相关计算掌握不熟练。
    16.(2022·福建省福州华侨中学模拟预测)甲、乙、丙三图都表示细胞呼吸强度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呼吸底物为葡萄糖)。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细胞的呼吸方式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如果呼吸强度不能用CO2的释放量表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B点释放的CO2来自________________,当氧气浓度达到M点以后,CO2释放量不再继续增加的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中YZ∶ZX=4∶1,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占总消耗量的________,图中无氧呼吸强度降为0时,其对应的氧气浓度为________(填图中字母)。
    (4)图丙中细胞呼吸对有机物中能量的利用率最低的点对应的氧气浓度是________。
    【答案】(1)无氧呼吸     该生物无氧呼吸不产生CO2 (2)无氧呼吸     呼吸酶的数量有限
    (3)1/13     I (4)0
    【解析】据图分析:甲图中,呼吸强度不受氧气浓度影响,只能是无氧呼吸;乙图呼吸强度受氧气浓度影响,只能是有氧呼吸;丙图开始随着氧气浓度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下降,是氧气抑制了无氧呼吸,后随着氧气浓度增加,二氧化碳释放增加,有氧呼吸增强,既有有氧呼吸又有无氧呼吸。
    (1)甲图中,呼吸强度不受氧气浓度影响,只可能是无氧呼吸。若呼吸强度不能以CO2的释放量表示,只可能是该生物的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分解葡萄糖产生的是乳酸。
    (2)图乙中B点氧气浓度为零,其二氧化碳来源只有无氧呼吸,而无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当O2浓度达到M点以后,CO2释放量不再继续增加的内因是受呼吸酶的数量限制。
    (3)图丙中YZ∶ ZX=4∶ 1,由图可知,YZ为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设为4a,ZX为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设为a,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1/6 a,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为2a,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占总消耗的1/6 a÷(2a+1/6 a)=1/13 。由图可知,无氧呼吸强度降为0时,其氧气浓度是I点。
    (4)因为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不彻底,细胞呼吸对有机物中能量的利用率最低时应该是完全无氧呼吸时,即氧浓度为0时。
    【诊断】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场所、过程、产物识记不清;对利用呼吸反应式进行相关计算掌握不熟练。
    【提醒】一、细胞呼吸方式的判断
    根据反应物和产物
    消耗O2
    一定存在有氧呼吸
    产生H2O
    一定存在有氧呼吸
    有酒精或乳酸
    一定存在无氧呼吸
    无CO2释放
    一定为产乳酸的无氧呼吸
    根据物质量的关系
    CO2= O2
    只进行有氧呼吸或进行有氧呼吸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
    CO2 > O2
    两类呼吸方式并存,差值为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
    根据场所
    只在细胞质基质中
    无氧呼吸(主要指真核生物)
    有线粒体参与
    有氧呼吸(或两类呼吸并存)
    注:以上数量关系是以葡萄糖为底物的细胞呼吸,若CO2 < O2 ,则可存在脂质的氧化分解。
    二、利用“数量关系”进行细胞呼吸的相关计算(以葡萄糖为呼吸底物)
    1. 明确以下几个等量关系
    (1)CO2释放总量=有氧呼吸释放的CO2量+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
    (2)O2吸收量=有氧呼吸释放的CO2量。
    (3)酒精产生量=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
    2. 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各物质间的关系比
    (1)有氧呼吸中葡萄糖∶O2∶CO2=1∶6∶6。
    (2)无氧呼吸中葡萄糖∶CO2∶酒精=1∶2∶2或葡萄糖∶乳酸=1∶2。
    (3)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摩尔数之比为1∶3
    (4)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有氧呼吸消耗的O2摩尔数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CO2摩尔数之和的比为3∶4。
    易错点17:液滴移动法探究细胞呼吸方式或速率时对不同条件下液滴移动所代表的含义不清楚;不能正确设置实验对照组等。
    17.(2022·安徽滁州·模拟预测)呼吸熵(RQ=释放二氧化碳体积/消耗的氧气体积)可表示生物用于有氧呼吸的能源物质的不同。测定发芽种子呼吸熵的装置如图。实验开始前,着色液滴均停留在初始位置,然后关闭活塞,在25°C下经20 min读出刻度管中着色液滴移动距离,设装置1和装置2的着色液滴分别向左移动x mm和y mm。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测得x=50 mm,y=-50 mm,则该发芽种子的呼吸熵是2
    B.若发芽种子仅进行有氧呼吸,且呼吸熵小于1,则分解的有机物中可能有脂肪
    C.若呼吸底物为葡萄糖,装置1液滴右移、装置2液滴左移
    D.为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可增加放入灭活发芽种子的装置,其它条件不变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装置1的试管内装有NaOH,吸收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因此1中液滴的移动是由氧气的变化决定的;装置2中无NaOH,液滴的移动是由氧气变化与二氧化碳的变化共同决定的,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是装置2与装置1液滴移动的距离差。若测得x=50 mm,y= -50 mm,则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50-(-50)=100 mm,消耗的氧气为50 mm,呼吸熵是100÷50=2,A正确;由于脂肪中的碳氢比例高,若发芽种子仅进行需氧呼吸,且呼吸熵小于1,则分解的有机物可能为脂肪,B正确;若呼吸底物为葡萄糖,当萌发的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装置1液滴左移,装置2液滴不移动;当种子即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则装置1液滴左移,装置2液滴右移;当种子只进行无氧呼吸,装置1液滴不移动,装置2液滴右移,C错误;为保证数据的科学性,还应再设置对照装置,增加放入灭活发芽种子的装置,排除物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D正确。故选C。
    【提醒】一、液滴移动法判断细胞呼吸方式
    1. 装置:

    2. 原理:植物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 CO2被NaOH 溶液吸收,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刻度管内的红墨水滴左移。单位时间内红墨水滴左移的体积即表示呼吸速率。
    3. 结果分析:
    (1)若甲红墨水滴左移,乙红墨水滴不动,则只进行有氧呼吸。
    (2)若甲红墨水滴不动,乙红墨水滴右移,则只进行无氧呼吸。
    (3)若甲红墨水滴左移,乙红墨水滴右移,则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4. 物理误差的校正:设置丙装置,除将装置中生物材料换为杀死的等量同种生物材料外,其余均与乙装置相同。
    二、液滴移动法测定细胞呼吸速率
    1. 装置:

    2. 指标:细胞呼吸速率常用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或O2吸收量来表示。
    3. 原理:组织细胞呼吸吸收O2,释放CO2,CO2被NaOH溶液吸收,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刻度管内的液滴左移。单位时间内液滴左移的体积即表示细胞呼吸速率。
    4. 物理误差的校正:
    (1)如果实验材料是绿色植物,整个装置应遮光处理,否则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干扰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
    (2)如果实验材料是种子,为防止微生物呼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应对装置及所测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3)为防止气压、温度等物理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应设置对照实验,将所测的生物材料灭活(如将种子煮熟),其他条件均不变。
    【特别提醒】 脂肪含氢量高,含氧量低,等质量的脂肪与葡萄糖相比,氧化分解时耗氧量高,而产生CO2量少。因此脂肪有氧呼吸时,产生的CO2量小于消耗的O2量,有色液滴移动明显。

    易错点18:对光合作用的过程、原理理解不到位
    18.(2023·四川省·月考)人工光合作用系统可利用太阳能合成糖类,相关装置及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甲、乙表示物质,模块3中的反应过程与叶绿体基质内糖类的合成过程相同。

    (1)该系统中执行相当于叶绿体中光反应功能的模块是________________,模块3中的甲可与CO2结合,甲为________________。
    (2)若正常运转过程中气泵突然停转,则短时间内乙的含量将________________ (填:增加或减少)。若气泵停转时间较长,模块2中的能量转换效率也会发生改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在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相等的情况下,该系统糖类的积累量________________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植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干旱条件下,很多植物光合作用速率降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人工光合作用系统由于对环境中水的依赖程度较低,在沙漠等缺水地区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答案】 ①. 模块1和模块2 ②. 五碳化合物(或:C5) ③. 减少 ④. 模块3为模块2提供的ADP、Pi和NADP+不足 ⑤. 高于 ⑥. 人工光合作用系统没有呼吸作用消耗糖类(或: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糖类) ⑦. 叶片气孔开放程度降低,CO2的吸收量减少
    【解析】分析题图,模块1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模块2将电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模块3将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糖类(稳定的化学能),结合光合作用的过程可知,模块1和模块2相当于光反应阶段,模块3相当于暗反应阶段。在模块3中,CO2和甲反应生成乙的过程相当于暗反应中CO2的固定,因此甲为C5,乙为C3。
    (1)叶绿体中光反应阶段是将光能转化成电能,再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题图中模块1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模块2将电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两个模块加起来相当于叶绿体中光反应的功能。在模块3中,CO2和甲反应生成乙的过程相当于暗反应中CO2的固定,因此甲为五碳化合物(或C5)。
    (2)据分析可知乙为C3,气泵突然停转,大气中CO2无法进入模块3,相当于暗反应中CO2浓度降低,短时间内CO2浓度降低,C3的合成减少,而C3仍在正常还原,因此C3的量会减少。若气泵停转时间较长,模块3中CO2的量严重不足,导致暗反应的产物ADP、Pi和NADP+不足,无法正常供给光反应的需要,因此模块2中的能量转换效率也会发生改变。
    (3)糖类的积累量=产生量-消耗量,在植物中光合作用产生糖类,呼吸作用消耗糖类,而在人工光合作用系统中没有呼吸作用进行消耗,因此在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相等的情况下,该系统糖类的积累量要高于植物。
    (4)在干旱条件下,植物为了保住水分会将叶片气孔开放程度降低,导致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减少,因此光合作用速率降低。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需要考生识记相关内容,联系图中三个模块中能量和物质的变化,结合题干进行分析。
    【提醒】1.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
    比较项目
    光反应
    暗反应
    场所
    类囊体薄膜
    叶绿体基质
    条件
    色素、光、酶、水、ADP、Pi
    多种酶、CO2、ATP、[H]
    反应产物
    [H]、O2、ATP
    有机物、ADP、Pi、NADP+、水
    物质变化
    水的光解:2H2O4[H]+O2
    ATP的生成:ADP+Pi+光能ATP
    CO2的固定:CO2+C52C3
    C3的还原:2C3(CH2O)+C5
    能量变化
    光能→电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实质
    光能转变为化学能,水光解产生O2和[H]
    同化CO2形成(CH2O)
    联系
    ①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②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和NADP+;
    ③ 光反应与暗反应相互偶联,离开了彼此均会受阻,即无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若无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同样光反应也会停止。

    易错点19:对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素骤变引起ATP、NADPH、C3和C5等含量变化的分析不准确。
    19.(2022·北京·模拟预测)正常生长的小球藻,由自然光照改为绿光下继续培养,短时间内小球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会发生的变化是( )
    A.H2O在光下分解速率不变 B.卡尔文循环增强
    C.ADP/ATP的比值下降 D.C3/C5的比值上升
    【答案】D
    【解析】色素对绿光吸收较少,改为在绿光下继续培养,导致光反应减弱,H2O在光下分解速率下降,A错误;光反应减弱,产生的NADPH和ATP减少,导致暗反应卡尔文循环减弱,B错误;光合色素吸收绿光少,导致光反应减弱,生成的ATP减少,使ADP/ATP比值上升,C错误;光反应减弱,产生的NADPH和ATP减少,C3还原成C5的量减少,但短时间内C5的消耗量不变,所以C5含量减少,C3/C5比值上升,D正确。故选D。
    【提醒】1.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从物质的生成和消耗两个方面分析。如光照强度不变,CO2供应减少,短时间内C3、C5、NADPH和ATP的含量变化:

    【分析】由于光照强度不变,CO2供应减少,Ⅱ减弱,Ⅲ暂时不变:
    ①C3合成减少,消耗量暂时不变,C3含量减少;
    ②C5消耗减少,合成量暂时不变,C5含量增加;
    Ⅲ随后减弱,Ⅰ暂时不变:
    ③NADPH和ATP含量减少。
    2.短时间各物质变化模型
    条件
    光照由强到弱,CO2供应不变
    光照由弱到强,CO2供应不变
    CO2供应由充足到不足,光照不变
    CO2供应由不足到充足,光照不变
    C3
    增加↑
    减少↓
    减少↓
    增加↑
    C5
    减少↓
    增加↑
    增加↑
    减少↓
    NADPH和ATP
    减少↓
    增加↑
    增加↑
    减少↓
    (CH2O)合成量
    减少↓
    增加↑
    减少↓
    增加↑
    模型图




    ①图1中曲线甲表示C3,曲线乙表示C5、NADPH、ATP、(CH2O)合成量。
    ②图2中曲线甲表示C5、NADPH、ATP、(CH2O)合成量,曲线乙表示C3。
    ③图3中曲线甲表示C5、NADPH、ATP,曲线乙表示C3、(CH2O)合成量。
    ④图4中曲线甲表示C3、(CH2O)合成量,曲线乙表示C5、NADPH、ATP。

    20.对有关光合和呼吸的曲线类图解不会识别和理解
    20. (2022·安徽·月考)将某植物叶片分离得到的叶绿体,分别置于含不同蔗糖浓度的反应介质溶液中,测量其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图中光合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单位叶绿素含量消耗的二氧化碳量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测得的该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小于该叶片分离得到的叶绿体的光合速率
    B. 若分离的叶绿体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破碎叶绿体,测得的光合速率与无破碎叶绿体的相比,光合速率偏大
    C. 若该植物较长时间处于遮阴环境,叶片内蔗糖浓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与图中B-C段对应的关系相似
    D. 若该植物处于开花期,人为摘除花朵,叶片内蔗糖浓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与图中A-B段对应的关系相似
    【答案】A
    【分析】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需要保证完整的结构,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外界浓度过高,导致叶绿体失水,降低光合速率;光合产物积累过多,也会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
    【详解】A.测得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是叶片的总光合速率减去叶片的呼吸速率,而分离得到的叶绿体的光合速率,就是总光合速率,A正确;
    B.破碎叶绿体,其叶绿素释放出来,被破坏, 导致消耗二氧化碳减少,测得的光合速率与无破碎叶绿体的相比,光合速率偏小,B错误;
    C.若该植物较长时间处于遮阴环境,光照不足,光反应减弱,影响碳反应速率,蔗糖合成一直较少, C错误;
    D.若该植物处于开花期,人为摘除花朵,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蔗糖不能运到花瓣,在叶片积累,光合速率下降,叶片内蔗糖浓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与图中B-C段对应的关系相似,D错误。故选A。
    【诊断】不能正确辨析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和真正光合速率的关系;不能准确分析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综合曲线。
    【提醒】1.植物的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和真正光合速率
    (1)呼吸速率(黑暗条件):单位时间内一定量组织的CO2释放量或O2吸收量。
    (2)净光合速率(光照条件):单位时间内一定量组织的CO2吸收量或O2释放量。
    (3)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4)曲线解读:

    ①A点:只呼吸不光合,植物释放CO2,吸收O2。
    ②AB段: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植物释放CO2,吸收O2。
    ③B点: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植物表观上不与外界发生气体交换。
    ④B点之后: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植物吸收CO2,释放O2。
    2.自然环境及密闭容器中CO2含量变化分析
    (1)自然环境中一昼夜植物光合作用曲线及分析

    图1 曲线分析
    图2 曲线分析
    a点:凌晨2时~4时,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弱,CO2释放减少。
    b点:有微弱光照,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c段: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c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c点后开始积累有机物。
    ce段: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d点:温度过高,部分气孔关闭,出现“午休”现象。
    e点: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有机物积累量最大的点。
    ef段: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fg段:没有光照,停止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
    AB段:无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BC段: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弱。
    CD段:4时后,微弱光照,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但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
    D点:随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
    DH段:光照继续增强,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其中FG段表示“光合午休”现象。
    H点:随光照减弱,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
    HI段:光照继续减弱,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直至光合作用完全停止。

    易错点21 :对有丝分裂图像所处时期判断不准确;对有丝分裂各时期特征识记不清;对有丝分裂中相关曲线分析不到位。
    21.(2021·河北省·模拟题)如图甲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乙表示处于细胞有丝分裂某个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细胞分裂
    B.图甲中DE段包含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平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
    C.图乙中细胞处于图甲中的BC段
    D.图乙中细胞含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16条染色单体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AB段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加倍,说明DNA分子进行复制;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和2个DNA分子;CD段表示着丝粒分裂;DE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只含1个DNA分子。图乙细胞中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因此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图甲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的分裂,A错误;图甲中DE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染色体平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B正确;图乙中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对应于图甲中的DE段,C错误;图乙中细胞着丝粒分裂,含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没有染色单体,D错误。故选:B。
    【诊断】对有丝分裂图像所处时期判断不准确;对有丝分裂各时期特征识记不清;对有丝分裂中相关曲线分析不到位。
    1.动植物细胞细胞增殖过程的比较。
    时期
    分裂图像
    特点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间期


    ①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
    ②细胞适度生长
    前期


    共同点
    ①核膜、核仁消失
    ②染色质→染色体
    ③纺锤体形成
    区别
    植物: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
    动物:中心体发出星射线
    中期


    ①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于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
    后期


    ①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②子染色体移向两极
    末期


    共同点
    ①核膜、核仁出现,形成两个核
    ②染色体→染色质
    ③纺锤体消失
    ④细胞质分裂
    区别
    植物:细胞板→细胞壁
    动物:细胞膜凹陷
    2.进行有丝分裂细胞的细胞周期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每条染色体上DNA的数目变化曲线分析。
    模型
    变化原因
    规律分析

    a→b:间期DNA复制
    c→d:末期结束,DNA随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①间期DNA复制,使DNA含量加倍,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
    ②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后期着丝粒分裂时
    ③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相同

    g→h:后期着丝粒分裂
    i→j:末期结束,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m→n:间期DNA复制
    p→q:后期着丝粒分裂
    ①间期DNA复制,染色单体形成,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数为2
    ②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消失,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数为1


    易错点22:对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过程不熟悉;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准确。
    22.(2022·浙江·模拟预测)某同学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中,观察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所处时期最明显的变化是在细胞质中出现纺锤体
    B.乙所处时期染色体的着丝粒与一极发出的纺锤丝相连
    C.甲、乙,丙中染色体的行为均有利于核遗传物质均分
    D.丁所处时期细胞中核膜核仁解体,染色体变回染色质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甲细胞处于前期,乙细胞处于中期,丙细胞处于后期,丁细胞处于末期。甲所处时期最明显的变化是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的状态,A错误;乙所处时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粒与植物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相连,B错误;甲、乙中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丙中染色体着丝粒一分为二,均有利于核遗传物质均分,C正确;丁所处时期细胞中核膜核仁重建,染色质变回染色体,D错误。故选C。
    【提醒】1.装片制作过程
    步骤
    时间
    目的
    解离: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取根尖2-3 mm,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
    3~5 min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漂洗:待根尖软化,用清水漂洗
    10 min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染色:用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或龙胆紫溶液)染色
    3~5 min
    使染色体着色
    制片: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用拇指轻轻地按压盖玻片

    使细胞分散开,有利于观察
    2.观察时注意事项
    (1)分生区细胞中,间期的细胞最多,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所占时间最长。
    (2)在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细胞能从前期到末期的变化过程,因为在解离时就已将细胞杀死,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3)若观察洋葱根尖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可能是:
    ①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②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③染液过稀或染色时间过短等

    易错点23:对分化、癌变、衰老特点、原因理解不到位
    23.(2022·辽宁省·月考)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凋亡过程中不需要新合成蛋白质 B. 清除细胞内过多的自由基有助于延缓细胞衰老
    C. 紫外线照射导致的DNA损伤是皮肤癌发生的原因之一D. 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跑的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
    【答案】A
    【解析】1.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严格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是一种程序性死亡;
    2.体内产生的自由基是导致细胞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
    3.紫外线是物理致癌因子,长期暴露在过强的紫外线下会导致细胞癌变;
    4.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
    A.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控制凋亡的基因表达,需要新合成蛋白质,A错误;
    B.在生命活动中,细胞会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会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导致细胞衰老,所以清除细胞内过多的自由基有助于延缓细胞衰老,B正确;
    C.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紫外线是一种物理致癌因子,紫外线照射会导致DNA损伤,引起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癌变,是皮肤癌发生的原因之一,C正确;
    D.克隆羊“多莉”的诞生、以及我国科学家于2017年获得的世界上首批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就是将体细胞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培育成的,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D正确。

    【考前警示篇2】--遗传与进化部分易错点
    易错点1:对分裂过程中DNA、基因、染色体变化关系理解不到位
    1.(2023·浙江省·真卷)现建立“动物精原细胞(2n=4)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模型。1个精原细胞(假定DNA中的P元素都为32P,其它分子不含32P)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正常培养,分裂为2个子细胞,其中1个子细胞发育为细胞①。细胞①和②的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H(h)、R(r)是其中的两对基因,细胞②和③处于相同的分裂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①形成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
    B. 细胞②中最多有两条染色体含有32P
    C. 细胞②和细胞③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相等
    D. 细胞④~⑦中含32P的核DNA分子数可能分别是2、1、1、1
    【答案】D
    【解析】图中细胞①中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②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已经分裂,染色体分布在两极,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②和③处于相同的分裂时期,细胞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④~⑦都是精细胞;细胞①发生了染色体的互换和基因突变。
    A.图中细胞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分析细胞①中基因组成可知,发生了交叉互换,即发生了基因重组,A错误;
    B.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1个精原细胞(DNA中的P元素都为32P),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正常培养,经过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中的DNA分子一条链含32P和另一链不含32P。该子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复制,形成的细胞①中每条染色体,只有一条单体的DNA分子一条链含有含32P(共4条染色单体含有32P),细胞①形成细胞②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正常情况下,细胞②有两条染色体含有32P(分布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但根据图可知,H所在的染色体发生过交叉互换,很有可能H和h所在染色体都含有32P,因此细胞②中最多有3条染色体含有32P,B错误;
    C.根据B项分析可知,正常情况下,细胞②和③中各有两条染色体含有32P(分布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但由于细胞①中发生了H和h的互换,而发生互换的染色单体上不确定是否含有32P,故细胞②和细胞③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C错误;
    D.如果细胞②的H和R所在染色体含有32P,且细胞②中h所在染色体含有32P,则r在染色体不含有32P,因此形成的细胞④含有32P的核DNA分子数为2个,形成的细胞⑤含有32P的核DNA分子数为1个,由于细胞③的基因型为Hhrr(h为互换的片段),h所在的染色体与其中一个r所在染色体含有32P(H和另一个r所在染色体不含32P),如果含有32P的2条染色体不在同一极,则形成的细胞⑥和⑦都含32P的核DNA分子数为1个,D正确。
    【诊断】不能准确分析细胞分裂过程中相关物质或结构的数量变化,如染色体和核DNA分子的数量变化、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变化、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变化等。
    【提醒】1.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NA分子的数量变化(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曲线模型

    (2)判断方法

    2.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变化分析

    如图所示曲线既适用于减数分裂也适用于有丝分裂。
    项目
    A→B
    B→C
    C→D
    D→E
    特点及变化




    对应减数分裂时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对应有丝分裂时期
    有丝分裂前的间期
    前期和中期
    后期
    末期
    (3)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变化(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染色单体的变化

    2)同源染色体的变化

    3)染色体组的变化


    易错点2: 对减数分裂过程理解不到位
    2.(2022·湖南省·月考)如图为二倍体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某一时期的显微图像,关于此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含有12条染色体 B. 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 C. 含有同源染色体 D. 含有姐妹染色单体
    【答案】A
    【解析】1.减数分裂是指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过程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
    2.四分体指的是在动物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减I)的前期,两条已经自我复制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四条染色单体的结合体。
    A.图中显示是四分体时期,即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每个四分体有2条染色体,图中有12个4分体,共24条染色体,A错误;
    B.四分期时期即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正确;
    C.一个四分体即一对同源染色体,C正确;
    D.每个四分体有两条染色单体,四个姐妹染色单体,D正确。
    【诊断】对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分裂过程及其区别掌握不清楚;不能把曲线图的变化过程与细胞分裂过程建立正确的关联。
    【提醒】1.减数分裂过程的图像:以雄性动物(2n)为例,2对同源染色体。
    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精原细胞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减Ⅰ分裂
    前期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部分片段的染色体的互换
    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

    细胞质分裂,初级精母细胞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末期

    细胞质分裂,初级精母细胞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减Ⅱ分裂
    前期

    染色体排列散乱分布在细胞中
    中期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

    细胞质分裂,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2.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比较:
    参考上图,总结如下表:
    比较项目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处于减Ⅰ的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初级卵母细胞
    处于减Ⅱ的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细胞质分裂
    均等分裂
    只有第一极体的减Ⅱ分裂中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
    变形
    精细胞经过变形,成为精子
    不需要变形

    3. 减数分裂过程中常见曲线变化分析:

    曲线图
    区段
    曲线解读

    BC段
    核DNA数目加倍:DNA分子的复制。
    CD段
    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DE段
    减Ⅰ分裂末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导致子细胞核内DNA数目减半;
    GH段
    减Ⅱ分裂末期,分开后的姐妹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导致核内DNA数目减半。
    ff′段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导致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efgh段
    不含同源染色体

    AB段
    染色体(DNA)复制
    CD段
    同源染色体分离
    EF段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AB段
    DNA复制,染色单体形成
    BC段
    存在染色单体的时期,包含减Ⅰ分裂前、中、后、末期和减Ⅱ分裂前、中期。
    CD段
    减Ⅱ分裂后期着丝粒一分为二,染色单体消失,每条染色体中只含有1个DNA分子

    AF段
    有丝分裂过程
    CD段
    属于有丝分裂后期
    FG段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GH段
    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两个子细胞中

    BC段
    DNA复制,由含有1个DNA分子的染色体形成含有2个DNA分子的染色体,比值为0.5
    DE段
    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只含有1个DNA分子,比值是1

    易错点3:对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中互换和染色体变异引起减数分裂异常的情况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
    3.(2022·河北衡水中学模拟预测)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一组是(       )

    个体或细胞的基因型
    某细胞产生的配子或后代的基因型
    变异可能发生的时期
    变异类型
    A
    个体基因型为AAXHY
    配子基因型为AAXH、AAXH、Y、Y
    减数第一次分裂
    染色体变异
    B
    个体基因型为AaBb
    配子基因型为Ab、ab、aB、aB
    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基因突变
    C
    精原细胞基因型为DdTt
    配子基因型为DT、Dt、dt、dT
    减数第一次分裂
    基因重组
    D
    双亲基因型为XBXb、XBY
    后代基因型为XBXBY
    父本减数第二次分裂
    染色体变异
    【答案】D
    【解析】基因型为AAXHY的个体中某细胞产生基因型为AAXH、AAXH、Y、Y的配子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A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数目变异,A正确;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中某细胞产生基因型为Ab、ab、aB、aB的配子,说明是一个A基因突变为a基因,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复制时,B正确;正常情况下,一个基因型为DdTt的精原细胞只能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现在产生了四种类型的精子,说明发生了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双亲基因型为XBXb、XBY,产生的后代基因型为XBXBY,可能是由于母本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了同一极,形成了XBXB的卵细胞,也可能是由于父本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形成了XBY的精子,两种变异都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不可能是由于父本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D错误。故选D。
    【提醒】1.减数分裂与基因突变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如果复制出现差错,则会引起基因突变,此时可导致姐妹染色单体上含有等位基因,这种突变能通过配子传递给下一代。如图所示:

    2.减数分裂与基因重组
    (1)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因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出现基因重组,如A与B或A与b组合。

    (2)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互换导致基因重组。

    3.减数分裂与染色体变异
    (1)图像分析
    如果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则所形成的配子全部不正常;如果减数第二次分裂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异常,则所形成的配子有的正常,有的不正常。如图所示:


    (2)减数分裂异常和配子基因型的关系
    亲本的基因型
    配子的基因型(举例)
    异常发生的时期和原因
    AaXBX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AaXB、AaXB、Xb、Xb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A、a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
    AaXBX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AAXB、XB、aXb、aXb
    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时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子染色体移向细胞同一极
    AaXBX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AAXBXb、XBXb、a、a
    减数第一次分裂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均发生异常
    Aa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AB、Ab、aB、ab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互换

    易错点4:对中心法则的理解不到位
    4. (2022·河北省·月考)遗传信息传递方向可用中心法则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劳氏肉瘤病毒的RNA可通过逆转录合成单链DNA
    B. 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通过复制将遗传密码传递给子代
    C. 果蝇体细胞中核DNA分子通过转录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
    D. 洋葱根尖细胞中DNA聚合酶主要在期通过转录和翻译合成
    【答案】A
    【解析】中心法则可表示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如下:①DNA→DNA:DNA的复制过程;②DNA→RNA→蛋白质:DNA的转录、翻译过程;③RNA→RNA:RNA的复制过程;④RNA→DNA:逆转录过程;
    其中,①②过程是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③④为某些RNA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
    A.劳氏肉瘤病毒是逆转录病毒,其RNA可通过逆转录合成单链DNA,A正确;
    B.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B错误;
    C.果蝇体细胞中核DNA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C错误;
    D.洋葱根尖细胞中DNA聚合酶主要在G1期通过转录和翻译合成,D错误。
    【诊断】不能正确理解中心法则的内容;不能根据中心法则正确分析不同生物、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易错点5:对DNA复制、转录和翻译区别不清
    5.(2021·陕西·武功县教育局教育教学研究室一模)如图为基因表达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DNA,以其中的一条链作为转录的模板,此过程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
    B.②上有n个碱基,则新形成的肽链含有n/6-1个肽键(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C.③是核糖体,翻译过程③将由3′向5′方向移动
    D.④是tRNA,不同生物的细胞中,tRNA是相同的,能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基因表达过程的示意图,其中①是DNA分子,作为转录的模板;②是mRNA分子,作为翻译的模板;③是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④为tRNA分子,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①是DNA,转录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该过程RNA聚合酶可起到解旋和催化子链合成的作用,故无需解旋酶,A错误;翻译时,若②mRNA上有n个碱基,由于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种氨基酸构成一个密码子,故指导合成的多肽中氨基酸的个数为n/3个,则合成的肽链中最多有肽键n/3-1个,B错误;③是核糖体,图中④从核糖体上脱离下来,则翻译的方向为5′向3′,C错误;物质④是tRNA,tRNA上有反密码子,可以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不同生物的细胞中,tRNA是相同的,D正确。故选D。
    【诊断】对转录和翻译过程涉及的物质、条件、变化等掌握不到位;对相关计算原理和方法理解不全面。

    易错点6:对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实验环节和操作原理理解不到位。
    6.(2022·山东·三模)经过了几十年的争论和实验,生物遗传物质是什么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解决。下列关于人类在探索遗传物质实验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格里菲思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检测指标有两个
    B.艾弗里的实验中,向细胞提取物中添加酶利用了加法原理
    C.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需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同位素标记
    D.探究烟草花叶病毒遗传物质的实验需要将病毒的蛋白质和RNA分离、纯化,分别侵染烟草
    【答案】B
    【解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格里菲思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检测指标:一个是看小鼠是否死亡,另一个就是看能否从死亡的小鼠体内分离得到S型活细菌,检测指标是两个,A正确;艾弗里实验中,向细胞提取物中添加酶去除其中的某种物质,利用了减法原理,B错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需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同位素标记,C正确;探究烟草花叶病毒遗传物质的实验需要将病毒的蛋白质和RNA分离、纯化,分别侵染烟草,D正确。故选B。
    【诊断】对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实验环节和操作原理理解不到位。

    易错点7:对有关异常分离比的遗传题不会分析
    7.(2022·贵州·模拟)人类的ABO血型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IA、IB和i三者之间互为等位基因决定的。IA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A抗原,IB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B抗原。IAIB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和B抗原,ii基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无A抗原和B抗原。现有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对家系中各成员的血型进行检测,结果如表,其中“+”表示阳性反应,“-”表示阴性反应。

    个体
    1
    3
    4
    5
    6
    7
    A抗原抗体
    +
    -
    +
    +
    -
    -
    B抗原抗体
    +
    +
    +
    -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个体5基因型为IAi,个体6基因型为IBi
    B. 个体1基因型为IAIB,个体2基因型为IAIA或IAi
    C. 个体3基因型为IBIB或IBi,个体4基因型为IAIB
    D. 若个体5与个体6生第二个孩子,该孩子的基因型一定是ii
    【答案】A
    【解析】由题表可知,呈阳性反应的个体红细胞表面有相应抗原,如个体1的A抗原抗体呈阳性,B抗原抗体也呈阳性,说明其红细胞表面既有A抗原,又有B抗原,则个体1的基因型为IAIB。
    A.个体5只含A抗原,个体6只含B抗原,而个体7既不含A抗原也不含B抗原,故个体5的基因型只能是IAi,个体6的基因型只能是IBi,A正确;
    B.个体1既含A抗原又含B抗原,说明其基因型为IAIB。个体2只含A抗原,但个体5的基因型为IAi,所以个体2的基因型只能是IAi,B错误;
    C.由表格分析可知,个体3只含B抗原,个体4既含A抗原又含B抗原,个体6的基因型只能是IBi,故个体3的基因型只能是IBi,个体4的基因型是IAIB,C错误;
    D.个体5的基因型为IAi,个体6的基因型为IBi,故二者生的孩子基因型可能是IAi、IBi、IAIB、ii,D错误。
    【诊断】不能准确分析基因分离定律中的特殊现象,如复等位基因效应、不完全显性效应、
    致死效应等。
    【提醒】1.基因分离定律的主要特殊现象分析
    (1)复等位基因效应
    复等位基因尽管有多个,但遗传时仍符合分离定律,彼此之间有显隐性关系,表现特定的性状。如人的ABO血型,控制血型的基因分别为IA基因,IB基因、i基因。
    (2)不完全显性效应
    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显现中间类型的现象。如等位基因A和a分别控制红花和百花,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中红花(AA):粉红花(Aa):百花(aa)=1:2:1。
    (3)致死效应
    ①配子致死:如假设等位基因A、a只位于X染色体上,且A可使雄配子致死,则XAY×XAXa,后代不会出现雌性个体,雄性个体中XAY:XaY=1:1。
    ②合子致死:以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决定的性状为例,图解如下。

    易错点8:不能正确辨析自交和自由交配;不能准确进行自交和自由交配的相关计算。
    8.(2022·河南郑州·二模)某种二倍体植物的n个不同性状由n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杂合子表现显性性状)。已知植株A的n对基因均杂合。理论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株A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都是2n,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4n种
    B.植株A自交子代中基因型的种类为3 n,比例为(1∶2∶1)n
    C.植株A自交子代中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等于纯合子的个体数
    D.n越大,植株A自交子代中表现型与植株A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越大
    【答案】D
    【解析】一对杂合子(如Aa)自交,后代基因型有三种,比例为1AA∶2Aa∶1aa,表型为显性∶隐性=3∶1,与亲本相同表现型的个体占3/4。杂合子(Aa)为1/2,纯合子(1/4AA、1/4aa)为1/2。植株A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都是2n,雌雄配子结合产生下一代,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4n种,A正确;一对杂合的植株自交产生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为1∶2∶1,植株A的n对基因均杂合,因此植株A自交子代中基因型的种类为3 n,比例为(1:2:1)n,B正确;植株A自交子代中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所占比例为(1/2)n,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n,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等于纯合子的个体数,C正确;植株A自交子代中表型与植株A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4)n,n越大,该比例越小,D错误。故选D。
    【诊断】不能准确进行自交和自由交配的相关计算
    【提醒】1.自交与自由交配的区别
    自交:指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如在基因型为AA、Aa的群体中,自交是指AA×AA、Aa×Aa。
    自由交配(又称随机交配):指同种生物各种基因型的个体自由交配,个体之间交配机会均等,包括自交和杂交,如在基因型为AA、Aa的群体中,自由交配包括AA×AA、Aa×Aa、AA(♀)×Aa(♂)、AA(♂)×Aa(♀)。
    2.杂合子连续自交后代概率的变化
    杂合子连续自交时,在无选择因素的情况下,基因频率不变,但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表现为纯合子的概率不断增大,杂合子的概率不断减小(如下图)。杂合体Aa连续自交n代,杂合体的比例为(1/2)n,纯合体的比例是1-(1/2)n。

    3.自由交配的概率计算
    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无选择因素时,会遵循遗传平衡定律,逐代保持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如群体中AA∶Aa=1∶2(A=2/3,a=1/3),自由交配时子代类型为AA=A2,Aa=2×A×a,aa=a2。

    易错点9:不能用分离定律来解决自由组合定律中概率计算的问题;对概率计算中该用“乘法原理”还是“加法原理”混淆不清。
    9.(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多选)一个家庭中,父亲是色觉正常的多指(由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控制)患者,母亲的表现型正常,他们却生了一个手指正常但患红绿色盲的孩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孩子的色盲基因来自祖母 B.父亲的基因型是杂合子
    C.这对夫妇再生一个男孩,只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1/4 D.父亲的精子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3
    【答案】BC
    【解析】孩子的色盲基因来自母亲,母亲的色盲基因可以来自她的母亲或父亲,所以孩子的色盲基因可能来自外祖母或外祖父,A错误;假设多指基因用A表示,红绿色盲基因用Xb表示,父亲基因型:A_XBY,母亲基因型aaXBX-,子代基因型为aaXbY,根据子代的基因型可确定父亲的基因型为AaXBY,B正确;由B项确定父亲的基因型为AaXBY,母亲的基因型为aaXBXb,这对夫妇再生一男孩,只患色盲的概率是:1/2×1/2=1/4(正常指的概率1/2,男孩色盲的概率1/2),C正确;父亲的精子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2,D错误。
    【诊断】对概率计算中该用“乘法原理”还是“加法原理”混淆不清。
    【提醒】一、配子类型及概率的计算
    多对等位基因的个体
    解答方法
    举例: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
    产生配子的种类数
    每对基因产生配子种类数的乘积
    配子种类数为:
    Aa Bb Cc
    ↓ ↓ ↓
    2 × 2 × 2 =8
    产生某种配子的概率
    每对基因产生相应配子概率的乘积
    产生ABC配子的概率为
    1/2×1/2×1/2 =1/8
    二、基因型及表型的类型与概率问题
    问题举例
    计算方法
    AaBbCc×AaBBcc 后代中,基因型种类数及可能的表型种类数
    可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①Aa×Aa→后代有3种基因型(1AA∶2 Aa∶1aa),2种表型(3 A_∶1 aa)
    ②Bb×BB→后代有2种基因型(1 BB∶1 Bb),1种表型(B_)
    ③Cc×cc→后代有2种基因型(1 Cc∶1 cc),2种表型(1 Cc∶1 cc)
    ④AaBbCc×AaBBcc 后代中基因型有3×2×2 =12(种),表型有2×1×2 =4(种)
    AaBbCc×AaBBcc 后代中,基因型为AaBBcc的概率、表型与A_B_cc相同的概率
    ①后代基因型为AaBBcc的概率:1/2×1/2×1/2 =1/8
    ②后代表型与A_B_cc相同的概率:3/4×1×1/2 =3/8
    三、自由组合问题中患病情况的概率计算
    序号
    类型
    计算公式

    患甲病的概率m
    则不患甲病的概率1-m

    患乙病的概率n
    则不患乙病的概率1-n

    只患甲病的概率
    m(1-n)

    只患乙病的概率
    n(1-m)

    同患两种病的概率
    mn

    只患一种病的概率
    m(1-n)+n(1-m)

    患病概率
    1-不患病概率

    不患病概率
    (1-m)(1-n)

    易错点10:不能准确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的特殊现象,如基因互作、显性基因等效累加、致死现象等。
    10.(2022·安徽省·模拟题)a基因控制狗的毛皮表现为有色,其等位基因A存在时会因无法合成色素使狗的毛色表现为白色。B和b基因分别控制黑色和棕色,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如果基因型为AaBb的两只白色狗交配,则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
    A.12:3:1 B.9:6:1 C.13:3 D.9:3:4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a基因控制狗的毛皮表现为有色,其等位基因A存在时会因无法合成色素使狗的毛色表现为白色;B和b基因分别控制黑色和棕色,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 - -的个体都为白色,基因型为aaB-的个体都为黑色,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为棕色。基因型为AaBb的两只白色狗交配,后代中白色(A-B-、A-bb):黑色(aaB-):棕色(aabb)=(9+3):3:1=12:3:1。故选A。
    【提醒】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特殊分离比分析
    (1)基因互作
    序号
    条件
    F1(AaBb)
    自交后代比例
    F1(AaBb)
    测交后代比例
    1
    双显性、单显性、双隐性分别对应一种表型
    9:6(3+3):1
    1:2(1+1):1
    2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为一种表型,否则为另一种表型
    9:7(3+3+1)
    1:3(1+1+1)
    3
    存在aa(或bb)时表现一种性状,其余另一种表现
    9:3:4(3+1)
    1:1:2(1+1)
    4
    只要存在显性基因其表型就一致,其余的为另一种表型
    15(9+3+3):1
    3(1+1+1):1
    (2)显性基因等效累加
    如A和B的作用效果相同,且显性基因越多,其效果越强。

    (3)致死效应
    类型
    条件
    AaBb
    自交后代比例
    AaBb
    测交后代比例
    显性纯合
    致死
    AA和BB致死
    AaBb:Aabb:aaBb:aabb=4:2:2:1
    AaBb:Aabb:aaBb:aabb
    =1:1:1:1
    AA或BB致死
    (AaBB+AaBb):aaB-:Aabb:aabb
    =6:3:2:1或
    (AABb+AaBb):A-bb: aaBb:aabb
    =6:3:2:1
    AaBb:Aabb:aaBb:aabb
    =1:1:1:1
    双隐性致死
    aabb致死
    A-B-:A-bb:aaB-=9:3:3
    /
    单隐性致死
    aa--(或bb--)致死
    A-B-:A-bb(或aaB-)=3:1
    /

    易错点11:对位于性染色体不同区段的基因的遗传特点理解不准确;对不同性别决定方式下的伴性遗传规律混淆不清。
    11.(2022·四川·成都七中二模)果蝇的X、Y染色体有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杂交组合1
    P刚毛(♀)×截毛(♂)→F1全部刚毛
    杂交组合2
    P截毛(♀)×刚毛(♂)→F1刚毛(♀):截毛(♂)=1:1
    杂交组合3
    P截毛(♀)×刚毛(♂)→F1截毛(♀):刚毛(♂)=1∶1
    A.X、Y染色体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也可能出现性别差异
    B.通过杂交组合1,可判断刚毛对截毛为显性
    C.通过杂交组合2,可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D.通过杂交组合3,可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答案】C
    【解析】假设相关的基因用B和b表示。X、Y染色体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也可能出现性别差异,如当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XbXb与XBYb时,子代雌性均表现为显性性状,而雄性均表现为隐性性状,A正确;在杂交组合1中,刚毛(♀)与截毛(♂)杂交,F1全部刚毛,说明刚毛对截毛为显性,B正确;通过杂交组合2,不能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例如,若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P:截毛(XbXb)×刚毛(XBY)→F1刚毛(XBXb)∶截毛(XbY)=1∶1,若基因位于同源区段上,P:截毛(XbXb)×刚毛(XBYb)→F1刚毛(XBXb):截毛(XbYb)=1∶1,C错误;通过杂交组合3,可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例如,P:截毛(XbXb)×刚毛(XbYB)→F1截毛(XbXb)∶刚毛(XbYB)=1∶1,D正确。故选C。
    【提醒】1.伴性遗传的特点分析(以人的性染色体为例)

    (1)Y的非同源区段。
    遗传特点:没有显隐性之分,患者全为男性,女性全部正常。
    (2)X、Y的同源区段
    遗传特点:与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相似,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差别,如:

    (3)X的非同源区段。
    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实例——抗维生素D佝偻病
    遗传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世代连续遗传。
    ②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实例——红绿色盲
    遗传特点: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交叉遗传。
    2.伴性遗传的应用
    (1)推测后代发病率,指导优生优育
    婚配实例
    生育建议及原因分析
    男性正常×女性色盲
    生女孩;原因:该夫妇所生男孩均患色盲
    抗维生素D佝偻病男性×女性正常
    生男孩;原因:该夫妇所生女孩全患病,而男孩正常
    (2)根据性状推断性别,指导生产实践
    已知控制鸡的羽毛有横斑条纹的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且芦花(B)对非芦花(b)为显性,选育“非芦花雌鸡”的遗传杂交实验过程及遗传图解如下:
    ①选择亲本:选择非芦花雄鸡和芦花雌鸡杂交。
    ②遗传图解

    ③选择子代:从F1中选择表型为“非芦花”的个体保留。

    易错点12:对各类型遗传病的遗传特点理解不深,不能通过遗传系谱图来准确判断遗传病的类型;混淆相关遗传概率的计算方法。
    12.(2022·浙江·高考真题)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家系图,甲病由等位基因A/a控制,乙病由等位基因本B/b控制,其中一种病为伴性遗传,Ⅱ5不携带致病基因。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群中乙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B.Ⅰ1的体细胞中基因A最多时为4个
    C.Ⅲ6带有来自Ⅰ2的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6
    D.若Ⅲ1与正常男性婚配,理论上生育一个只患甲病女孩的概率为1/208
    【答案】C
    【解析】系谱图分析,甲病分析,Ⅰ1和Ⅰ2不患甲病,但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儿,则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中一种病为伴性遗传病,根据Ⅱ4患乙病,但所生的儿子有正常,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由分析可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人群中乙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A错误;Ⅰ1患乙病,不患甲病,其基因型为AaXBY,有丝分裂后期,其体细胞中基因A最多为2个,B错误;对于甲病而言,Ⅱ4的基因型是1/3AA或2/3Aa,其产生a配子的概率为1/3,Ⅱ4的a基因来自Ⅰ2的概率是1/2,则Ⅲ6带有来自Ⅰ2的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6,C正确;Ⅲ1的基因型是1/2AaXBXB或1/2AaXBXb,正常男性的基因型是A_XbY,只考虑乙病,正常女孩的概率为1/4×1/2=1/8;只考虑甲病,正常男性对于甲病而言基因型是Aa,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即aa=1/625,则a=1/25,正常人群中Aa的概率为1/13,则只患甲病女孩的概率为1/13×1/4×1/8=1/416,D错误。故选C。
    【提醒】1.根据遗传系谱图判定遗传方式
    序号
    图谱
    遗传方式
    判断依据
    (1)

    常染色体隐性
    父母无病,女儿有病,一定是常隐
    (2)

    常染色体显性
    父母有病,女儿无病,一定是常显
    (3)

    常染色体隐性或伴X染色体隐性
    父母无病,儿子有病,一定是隐性
    (4)

    常染色体显性或伴X染色体显性
    父母有病,儿子无病,一定是显性
    (5)

    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也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常染色体显性、伴X染色体隐性)
    父亲有病,女儿全有病,最可能是X显
    (6)

    非X染色体隐性(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常染色体显性、伴X染色体显性)
    母亲有病,儿子无病,非X隐
    (7)

    最可能在Y染色体上(也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伴X染色体隐性)
    父亲有病,儿子全有病,最可能在Y染色体上
    2.两种(甲、乙)遗传病系谱中患病概率的计算
    (1)
    首先判断隐性遗传病的类型:常染色体隐性还是伴X隐性。
    利用“反证法”进行,从女性患者切入,观察其父其子,如其父其子都为患者,则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病。如其父或其子中有正常的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
    确定试题中所涉及的相关个体的基因型。
    明确正常个体的基因型是显性纯合子还是携带者。如果个体的基因型不能确定,根据其双亲的基因型判断出携带者的概率,因只有双亲带有隐性致病基因,后代才有可能发病。
    (3)
    分别计算两种遗传病后代发病的概率和正常的概率。
    得出甲正、甲患、乙正和乙患的概率。
    (4)
    根据题干要求计算相关概率。
    当两种遗传病之间具有“自由组合”关系时,各种患病情况的概率算。
    3.遗传概率计算中需注意的问题
    “男孩(或女孩)患病”和“患病男孩(或女孩)”的概率问题若是在伴性遗传中考虑,则患病与否与性别相关联,这与常染色体遗传有区别,可总结如下(以男孩为例):
    常染色体遗传
    男孩患病概率
    常染色体遗传与性别无关,男女在整个人群中的发生概率基本相等,故计算时不必考虑性别,所得群体发病概率即为(男孩患病)的概率。
    P AaXX × AaXY

    F1 1/4aaXY
    则F1为aaXY的可能性为1/4×1=1/4。
    患病男孩概率
    此情况下首先计算群体发病概率,再计算患病者中男孩占总患病者的比例。因为患者中也是男女各半,所以只要将群体发病概率乘以1/2,就是(患病男孩)的概率。
    P AaXX × AaXY

    F1 1/4aa(XX和XY)
    则F1为aaXY的可能性为1/4×1/2=1/8。
    伴性遗传
    男孩患病概率
    P XBXb × XBY

    F1 X—Y(XbY和XBY)

    X—Y 已确定为男孩,则其为XbY和XBY的可能性各为1/2,因此出现(男孩患病)XbY的概率是1/2。
    患病男孩概率
    P XBXb × XBY

    F1 XbY XBY XBXB XB Xb
    在F1性别不确定时,其为XbY(患病男孩)的可能性为1/4,因此出现(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4。
    易错点13:对涉及到到染色体变异的遗传题不会分析
    13.(2022·辽宁省·月考)果蝇体内的Ⅳ号染色体多一条(三体)或少一条(单体)均可以存活并能够繁殖,没有Ⅳ号染色体的个体不能存活。果蝇正常眼(E)和无眼(e)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E、e位于常染色体上。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染色体正常的纯合正常眼和无眼果蝇、Ⅳ号染色体单体的纯合正常眼和无眼果蝇可供选择,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E、e这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Ⅳ号染色体上,请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
    (2)现已证明E、e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若将基因型为EEe的Ⅳ号染色体三体的果蝇与染色体正常的无眼果蝇杂交,则理论上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子代正常眼中Ⅳ号染色体正常的果蝇占______。
    (3)果蝇眼的红色(R)和白色(r)由等位基因R、r控制,现将一只染色体正常无眼雌果蝇和一只染色体正常红眼雄果蝇交配,发现F1中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全为白眼。据此推测,雄性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F1雌雄果蝇交配,F2正常眼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答案】①. 方案一:将染色体正常的无眼果蝇与IV号染色体单体的纯合野生正常眼果蝇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F1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眼:无眼=1:1,则E、e基因位于IV号染色体上;若F1全为正常眼,则E、e基因不在IV号染色体上
    或方案二:将IV号染色体单体的纯合野生正常眼果蝇与IV号染色体单体的无眼果蝇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F1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眼:无眼=2:1,则E、e基因位于IV号染色体上;若F1全为正常眼,则E、e基因不在IV号染色体上 ②. 正常眼:无眼=5:1 ③. 2/5 ④. EEXRY ⑤. 1/6
    【解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1)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E、e这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IV号染色体上,有两种方案。方案一:将染色体正常的无眼果蝇与IV号染色体单体的纯合野生正常眼果蝇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F1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眼:无眼=1:1,则E、e基因位于IV号染色体上;若F1全为正常眼,则E、e基因不在IV号染色体上。方案二:将IV号染色体单体的纯合野生正常眼果蝇与IV号染色体单体的无眼果蝇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F1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眼:无眼=2:1,则E、e基因位于IV号染色体上;若F1全为正常眼,则E、e基因不在IV号染色体上。
    (2)E、e基因位于IV号染色体上,基因型为EEe的IN号染色体三体的果蝇产生4种配子:E、Ee、EE、e,它们的比例为2:2:1:1,染色体正常的无眼果蝇只产生一种配子e,因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眼:无眼=5:1,子代正常眼中IV号染色体正常的果蝇占2/5。
    (3)果蝇的眼的红色(R)和白色(r)由等位基因R、r控制,将染色体正常无眼雌果蝇和染色体正常红眼雄果蝇交配,发现F1中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全为白眼,据此推测,控制眼色的基因R、r位于X染色体上,雄性亲本的基因型为EEXRY,雌性亲本的基因型为eeXrXr。F1代雄果蝇(EeXrY)和雌果蝇(EeXRXr)交配,F2正常眼雌果蝇中纯合子(EEXrXr)所占的比例为1/6。
    【点睛】此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伴性遗传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侧重考查利用遗传学基本原理进行分析推理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易错点14: 对三种可遗传变异的差异分不清
    14 (2022·河南郑州·模拟预测)如下图所示,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不同的生物变异类型,其中丙中的基因2由基因1变异而来。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乙都表示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
    B.图丙中的变异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图丁中的变异有可能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D.图甲、乙、丁中的变异都不会产生新基因
    【答案】A
    【解析】图甲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图乙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属于易位,图丙表示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图丁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或缺失。图甲表示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图乙表示易位,A错误;图丙中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中的碱基对的缺失,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图丁中,若上面的染色体正常,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若下面的染色体正常,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C正确;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基因,图甲、乙、丁都不是基因突变,D正确。故选A。
    【诊断】不能准确进行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辨析。
    【提醒】1.抓住“五个关键”确定生物变异类型




    项目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变异本质
    基因碱基序列改变
    基因的重新组合
    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发生改变
    发生时期
    DNA复制时期
    减数分裂I
    细胞分裂期
    适用范围
    所有生物
    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
    变异结果
    产生新基因,基因数目不变
    产生新基因型,无新基因
    无新基因,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改变
    是否可观察
    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
    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
    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

    易错点15: 对育种过程的原理和步骤理解不到位
    15. (2023·浙江省·真题)水稻雌雄同株,从高秆不抗病植株(核型2n=24)(甲)选育出矮秆不抗病植株(乙)和高秆抗病植株(丙)。甲和乙杂交、甲和丙杂交获得的F1均为高秆不抗病,乙和丙杂交获得的F1为高秆不抗病和高秆抗病。高秆和矮秆、不抗病和抗病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分别由等位基因A(a)、B(b)控制,基因B(b)位于11号染色体上,某对染色体缺少1条或2条的植株能正常存活。甲、乙和丙均未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甲、乙和丙体细胞的染色体DNA相对含量如图所示(甲的染色体DNA相对含量记为1.0)。

    回答下列问题:
    (1)为分析乙的核型,取乙植株根尖,经固定、酶解处理、染色和压片等过程,显微观察分裂中期细胞的染色体。其中酶解处理所用的酶是________,乙的核型为__________。
    (2)甲和乙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F1基因型有_______种,F2中核型为2n-2=22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
    (3)利用乙和丙通过杂交育种可培育纯合的矮秆抗病水稻,育种过程是_________。
    (4)甲和丙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写出F1自交获得F2的遗传图解。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果胶酶 ②. 2n-1=23 ③. 2 ④. 1/8 ⑤. 乙和丙杂交获得F1,取F1中高秆不抗病的植株进行自交,从F2代中选取矮秆抗病植株 ⑥.
    【解析】分析题图信息可知:甲(高秆不抗病植株)和乙(矮秆不抗病植株)杂交、甲(高秆不抗病植株)和丙(高秆抗病植株)杂交获得的F1均为高秆不抗病,说明高杆对矮杆为显性,不抗病对抗病为显性,则甲为显性纯合子AABB,据此分析作答。
    (1)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胞间层有果胶,这将导致压出的片子没有效果,应经过酶解处理,除去细胞之间的果胶层,故酶解处理时所用酶为果胶酶;该水稻核型为2n=24,则染色体可分为12组,每组含有2条,分析题图可知,乙的11号染色体减少一半,推测其11号染色体少了一条,故乙的核型为2n-1=23。
    (2)结合分析可知:甲基因型为AABB,基因B(b)位于11号染色体上,乙缺失一条11号染色体,且表现为矮秆不抗病植株,故其基因型为aaBO,则甲(AABB)与乙(aaBO)杂交,F1为AaBB:AaBO=1:1,共2种;F1自交,其中AaBB自交,子代核型均为2n=24;其中AaBO(产生配子为AB、AO、aB、aO),自交子代2n-2=22的植株(即缺失两条染色体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2×1/4(4/16)=1/8。
    (3)若想让乙aaBO(矮秆不抗病植株)与丙AAbb(高秆抗病植株)通过杂交育种可培育纯合的矮秆抗病水稻(aabb),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乙和丙杂交获得F1(AaBb),取F1中高秆不抗病的植株进行自交,从F2代中选取矮秆抗病植株(aabb),即为所选育类型。
    (4)甲植株基因型为AABB,丙植株基因型为AAbb,两者杂交,F1基因型为AABb,F1自交获得F2的遗传图解如下:。
    【诊断】对不同育种方式的原理、方法、优缺点等理解不到位,掌握不全面。
    【提醒】1.不同育种方式的比较
    育种方式
    原理
    方法
    优点
    缺点
    举例
    杂交育种
    基因
    重组
    杂交→自交→选优→连续自交
    将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到新品种上
    育种时间长,局限于同种或亲缘关系较近的个体
    矮秆抗锈病的小麦
    诱变育种
    基因
    突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诱变
    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有利变异少,工作量大,须大量处理供试材料
    青霉素高产菌株、太空椒
    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花药离体培养再经人工诱导使染色体加倍
    获得纯合体植株,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技术较复杂,需与杂交育种结合
    单倍体育种培育矮秆抗锈病的小麦
    多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植物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
    发育延迟,结实率降低
    三倍体无子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基因工程
    育种
    基因
    重组
    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引入生物体内
    目的性强,育种周期短,打破物种界限,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技术复杂,可能会引起生态危机
    产生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抗虫棉
    细胞工程育种
    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
    细胞的全能性
    去壁→诱融→生壁→组培
    能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的障碍,大大扩展了用于亲本组合的范围
    技术复杂,工作量大,操作繁琐
    番茄-马铃薯、白菜-甘蓝
    动物体细胞克隆育种
    细胞的全能性
    核移植→胚胎移植
    能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的障碍,用于保存濒危物种、繁殖优良动物
    技术复杂,难度大
    克隆羊
    利用植物激素育种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的发育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在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上
    不引起植物基因型的改变
    只适用于植物,不可遗传
    无子番茄
    2.育种方案的设计,要特别关注育种需求。
    (1)根据新品种(或新物种)对性状的需求,来设计合适的育种方案。
    ①集中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应选择杂交育种;
    ②既集中优良性状,又缩短育种年限,应选择单倍体育种;
    ③提高变异频率,“改良”或“改造”或直接改变现有性状,获得当前不存在的基因或性状,应选择诱变育种;
    ④提高品种质量,提高营养物质的含量,应选择多倍体育种;
    ⑤实现定向改变现有性状,应选择基因工程育种。
    (2)根据对育种操作技术的要求,如“最简便”“最准确”“最快”等育种要求来选择合适育种方案。
    ①最简便:侧重于技术操作,一般杂交育种操作最简便;
    ②最快:侧重于育种时间,一般单倍体育种所需时间明显缩短;
    ③最准确:侧重于目标精准度,基因工程育种可“定向”改变生物性状。
    3.育种中常见的几种思维误区
    (1)误区一:杂交育种一定需要连续自交。
    若选育的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则出现此性状的个体即可稳定遗传。
    若选育的优良性状为显性性状,获得此品种则需连续自交,直至不再发生性状分离。
    (2)误区二:单倍体育种一定比杂交育种快。
    若培育隐性性状或不完全显性性状的新品种,杂交育种既简单又快速。
    (3)误区三:单倍体育种是为了获得单倍体植株。
    一般单倍体植株长势弱小,高度不育。单倍体育种是为了尽快获得稳定遗传的二倍体新品种,故得到单倍体植株后必须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才能达到育种的需求。
    (4)误区四:培育杂交种只需选择合适的亲本杂交即可。
    在杂交育种中,如果新品种是杂交种,因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因此需年年制种,所以在育种时必须选取一部分个体自交留种。

    易错点16: 对变异影响的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的改变不能正确分析
    16.(2022·浙江省·月考)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利用玉米纯合雌雄同株品系M培育出雌株突变品系,该突变品系的产生原因是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Ts突变为ts,Ts对ts为完全显性。将抗玉米螟的基因A转入该雌株品系中获得甲、乙两株具有玉米螟抗性的植株,但由于A基因插入的位置不同,甲植株的株高表现正常,乙植株矮小。为研究A基因的插入位置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品系M(TsTs)×甲(Atsts)→F1中抗螟∶非抗螟约为1∶1
    实验二:品系M(TsTs)×乙(Atsts)→F1中抗螟矮株∶非抗螟正常株高约为1∶1
    (1)实验一中作为母本的是______________,实验二的F1中非抗螟植株的性别表现为__________ (填:雌雄同株、雌株或雌雄同株和雌株)。
    (2)选取实验一的F1抗螟植株自交,F2中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非抗螟雌雄同株约为2∶1∶1。由此可知,甲中转入的A基因与ts基因_____________ (填:是或不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F2中抗螟雌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若将F2中抗螟雌雄同株与抗螟雌株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
    (3)选取实验二的F1抗螟矮株自交,F2中抗螟矮株雌雄同株∶抗螟矮株雌株∶非抗螟正常株高雌雄同株∶非抗螟正常株高雌株约为3∶1∶3∶1,由此可知,乙中转入的A基因_____________ (填:位于或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_____。 F2中抗螟矮株所占比例低于预期值,说明A基因除导致植株矮小外,还对F1的繁殖造成影响,结合实验二的结果推断这一影响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F2抗螟矮株中ts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_____,为了保存抗螟矮株雌株用于研究,种植F2抗螟矮株使其随机受粉,并仅在雌株上收获籽粒,籽粒种植后发育形成的植株中抗螟矮株雌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甲 ②. 雌雄同株 ③. 是 ④. AAtsts ⑤. 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1∶1 ⑥. 不位于 ⑦. 抗螟性状与性别性状间是自由组合的,因此A基因不位于Ts、ts基因所在的2号染色体上 ⑧. 含A基因的雄配子不育 ⑨. 1/2 ⑩. 1/6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基因Ts存在时表现为雌雄同株,当基因突变为ts后表现为雌株,玉米雌雄同株M的基因型为TsTs,则实验中品系M作为父本,品系甲和乙的基因型为tsts,则作为母本。由于基因A只有一个插入到玉米植株中,因此该玉米相当于杂合子,可以看做为AO,没有插入基因A的植株基因型看做为OO,则分析实验如下:
    实验一:品系M(OOTsTs)×甲(AOtsts)→F1AOTsts抗螟雌雄同株1:OOTsts非抗螟雌雄同株1;让F1AOTsts抗螟雌雄同株自交,若基因A插入到ts所在的一条染色体上,则F1AOTsts抗螟雌雄同株产生的配子为Ats、OTs,那么后代为1AAtsts抗螟雌株:2AOTsts抗螟雌雄同株:1OOTsTs非抗螟雌雄同株,该假设与题意相符合,因此说明实验一中基因A与基因ts插入到同一条染色体上。
    实验二:品系M(OOTsTs)×乙(AOtsts)→F1AOTsts抗螟矮株雌雄同株1:OOTsts非抗螟正常株高雌雄同株1,选取F1AOTsts抗螟矮株雌雄同株自交,后代中出现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非抗螟雌雄同株:非抗螟雌株=3:1:3:1,其中雌雄同株:雌株=3:1,抗螟:非抗螟=1:1,说明抗螟性状与性别之间发生了自由组合现象,说明基因A与基因ts没有插入到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基因A与基因ts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其中雌雄同株:雌株=3:1,但是抗螟:非抗螟=1:1不符合理论结果3:1,说明有致死情况出现。
    【详解】(1)根据题意和实验结果可知,实验一中玉米雌雄同株M的基因型为TsTs,为雌雄同株,而甲品系的基因型为tsts,为雌株,只能做母本,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验二中F1的非抗螟植株基因型为OOTsts,因此为雌雄同株。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验一的F1AOTsts抗螟雌雄同株自交,后代F2为1AAtsts抗螟雌株:2AOTsts抗螟雌雄同株:1OOTsTs非抗螟雌雄同株,符合基因分离定律的结果,说明实验一中基因A与基因ts插入到同一条染色体上,后代中抗螟雌株的基因型为AAtsts,将F2中AAtsts抗螟雌株与AOTsts抗螟雌雄同株进行杂交,AAtsts抗螟雌株只产生一种配子Ats,AOTsts抗螟雌雄同株作为父本产生两种配子,即Ats、OTs,则后代为AAtsts抗螟雌株:AOTsts抗螟雌雄同株=1:1。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验二中选取F1AOTsts抗螟矮株雌雄同株自交,后代中出现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非抗螟雌雄同株:非抗螟雌株=3:1:3:1,其中雌雄同株:雌株=3:1,抗螟:非抗螟=1:1,说明抗螟性状与性别之间发生了自由组合现象,故乙中基因A不位于基因ts的2号染色体上,且F2中抗螟矮株所占比例小于理论值,说明A基因除导致植株矮小外,还影响了F1的繁殖,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实验二的F1中,后代AOTsts抗螟矮株雌雄同株:OOTsts非抗螟正常株高雌雄同株=1:1,则说明含A基因的卵细胞发育正常,而F2中抗螟矮株所占比例小于理论值,故推测最可能是F1产生的含基因A的雄配子不育导致后代中雄配子只产生了OTs 和Ots两种,才导致F2中抗螟矮株所占比例小于理论值的现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验二的F2中雌雄同株:雌株=3:1,故F2中抗螟矮植株中ts的基因频率不变,仍然为1/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F2中抗螟矮株的基因型雌雄同株为1/3AOTsTs、2/3AOTsts,雌株基因型为AOtsts,由于F1含基因A的雄配子不育,则1/3AOTsTs、2/3AOTsts产生的雄配子为2/3OTs、1/3Ots,AOtsts产生的雌配子为1/2Ats、1/2Ots,故雌株上收获的籽粒发育成的后代中抗螟矮植株雌株AOtsts所占比例为1/2×1/3=1/6。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常见的分离比,能够根据题意和实验结果分析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及其比例,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条件和比例推导导致后代比例异常的原因,这是该题考查的难点,能够利用配子法计算相关个体的比例,这是突破该题的重点。
    易错点17:不能正确进行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分析及相关计算。
    基因频率计算是进化一章中难点,结合在遗传系谱图中通常描述为某种疾病患者在人群中的出现频率,此时应注意应用哈代温伯格定律,计算疾病的基因频率,再应用在系谱图中进行计算。
    17.(2022·辽宁省锦州市·模拟题)在一个较大的果蝇种群中,雌雄果蝇数量相等,且雌雄个体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80%,b的基因频率为20%,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则雄果蝇中出现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4%
    B.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雄果蝇的概率约为17%
    C.若B、b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0%
    D.若B、b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则说明该果蝇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答案】C
    【解析】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则雄果蝇中出现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20%×20%=4%,A正确;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出现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80%×80%=64%,出现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2×80%×20%=32%,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雄果蝇的概率为32%÷(32%+64%)×12≈17%,B正确;若B、b只位于X染色体上,在雌性个体中,XbXb为20%×20%=4%,在雄性个体中,XbY为20%,而雌雄数量相等,所以该种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10%,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若B、b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则说明该果蝇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D正确。故选:C。
    【提醒】1.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定义
    公式
    基因频率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基因型频率
    在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率。

    2.基因频率的常见计算方法
    (1)“定义法”求解基因频率
    ①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某基因的频率=×100%
    ②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计算时只计算X染色体上的基因数,不考虑Y染色体:
    某基因的频率=×100%
    注意:ZW型性别决定也是这样计算。
    (2)“公式法”求解基因频率
    设有N个个体的种群,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时(A、a),AA、Aa、aa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n3,A、a的基因频率分别用PA、Pa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用PAA、PAa、Paa表示,则:
    PA===PAA+PAa
    Pa===Paa+PAa
    注意:某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
    3.利用遗传平衡公式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1)前提条件:a.种群非常大;b.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c.没有迁入和迁出;d.没有自然选择;e.没有基因突变。
    (2)计算方法: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时(A、a),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基因型AA的频率=p2;基因型Aa的频率=2pq;基因型aa的频率=q2。如果一个种群达到遗传平衡,其基因型频率应符合:p2+2pq+q2=1。

    易错点18: 对非单基因遗传病的问题理解不到位
    18.遗传病并非只有单基因遗传病一种,还有多基因病、染色体病等多种情况,故不是所有遗传病都有致病基因,还有,检测和预防的手段也有不同。
    14.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遗传病是指基因结构改变而引发的疾病 B. 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都是遗传病
    C. 杂合子筛查对预防各类遗传病具有重要意义 D. 遗传病再发风险率估算需要确定遗传病类型
    【答案】D
    【详解】遗传病是指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可能是基因结构改变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A错误;
    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不一定都是遗传病,可能是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B错误;杂合子筛查用于检测基因异常引起的遗传病,而染色体遗传病属于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不能用杂合子筛查法筛选,C错误;
    不同遗传病类型的再发风险率不同,所以遗传病再发风险率估算需要确定遗传病类型,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遗传病的概念,理解染色体病是染色体结构或数目改变引起的,不存在致病基因。
    【考前警示篇3】—稳态与调节部分易错点
    易错点1:对内环境中的成分及其变化理解不到位
    判断哪些成分属于内环境、哪些成分属于细胞内或外界环境,不是简单是识记,需要结合该成分参与的代谢反应,是什么过程的反应物或产物来进行理解,如果只是去进行记忆背诵则又辛苦又易混淆。
    1.(2022·广东·高考真题)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血糖 C.肾上腺素 D.睾酮
    【答案】B
    【解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组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细胞内的成分也不属于内环境。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正确;血糖属于营养物质,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错误;肾上腺素属于激素,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错误;睾酮属于雄激素,可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错误。故选A。
    【诊断】没有正确理解“内环境”的概念和范围就无法正确判断。学生容易将消化道、生殖道、呼吸道及输尿管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内液体也认为是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
    【提醒】内环境的“内”是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是生物体内,“环境”则是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细胞的外部。
    1. 巧用单向箭头分析概念模型

    规律技巧:无论图形如何变化,夹在单箭头中间的丁一定是淋巴液,淋巴液流入血浆丙,淋巴液来自组织液乙;确定三者身份后,进一步推知甲、戊、己分别代表组织细胞、血细胞和淋巴液细胞中的液体部分。
    2. 根据体液位置判断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3. 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4. 归纳法判断相关生理过程是否发生在内环境中
    项目
    生理过程举例
    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中和反应,如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
    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细胞内的代谢:细胞呼吸过程,酶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
    消化道等外部环境中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水解过程

    易错点2: 对稳态的调节机制和具体调节过程理解不到位
    稳态的调节需要一系列器官和结构的参与,还需要神经-体液-免疫的共同调节,最终维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处于理化性质的平衡之中,需要结合前后的知识形成体系来认识。
    2 .(2022·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预测)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类突发且发展迅速的脑缺血性或脑出血性疾病,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并发症多样,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三大疾病之一。研究表明脑卒中出现血浆渗透压升高、呼吸性碱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是脑卒中的主要死因。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与肺和肾两种器官密切相关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能是脑卒中死亡的诱因之一
    C.血液中含氧不足可能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的重要原因
    D.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可能会纠正患者酸碱失衡的状态
    【答案】B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的出现与肺部和肾脏功能的异常有关,因此两种器官与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密切相关,A正确;由题干可知,脑卒中患者血浆渗透压会升高,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会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B错误;血液中含氧不足会引起机体呼吸加深加快,造成肺通气过度,使CO2大量排出,造成血浆pH升高,C正确;代谢性酸中毒主要是因为血浆中HCO3-丢失过多,因此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可以补充血浆中的HCO3-,纠正酸碱失衡的状态,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易错点3: 对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或生理现象认识不到位
    反应是否在内环境中发生,可以通过反应物是否位于内环境中来判断,生理过程是否在内环境中有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常识来分析。
    3. (2022·全国·其他)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 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 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 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答案】D
    【解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故选D。
    【错因】考生对哪些生理过程发生在内环境哪些生理过程发生在细胞内或外部环境辨析不明确,故出现错误,考生需要全面理解和认识各种生理过程的意义才能明确其发生场所
    【提醒】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易错点4: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特点识记不清。
    4.(2022·湖北·恩施市第一中学模拟预测)自主神经指支配内脏、腺体和血管的传出神经,其活动不受意识支配。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的作用既相互拮抗又协调统一。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保证人体在紧张、运动状态时的生理需要,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维持安静、休息时的生理功能。据此推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猎物在被狩猎者追捕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B.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神经-体液调节控制
    C.人在恐惧时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机体对外界环境做出迅速反应
    D.睡前进行剧烈运动会影响睡眠,原因可能是运动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得心率和血压上升
    【答案】D
    【解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紧张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量上升,提高机体的反应速度,A正确;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受到相应神经递质的调节,肾上腺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定受体来发挥作用,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人在恐惧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量上升,提高机体的反应速度,C正确;睡前进行剧烈运动会影响睡眠,原因可能是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使得心率和血压上升,D错误。故选D。
    【提醒】1.神经系统的组成

    2.内脏运动神经的作用特点
    (1)奔跑等身体运动是由躯体运动神经支配的,它明显受到意识的支配;而由惊恐所引起的心跳与呼吸的变化是由内脏运动神经控制的,是不随意的。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部分器官的作用
    器官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眼球
    瞳孔开大肌收缩,瞳孔散大
    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甲状腺
    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
    抑制甲状腺激素分泌
    心脏
    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
    心跳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
    支气管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胃、肠
    胃、肠平滑肌舒张,抑制胃、肠运动
    胃、肠平滑肌收缩,促进胃肠运动
    膀胱
    逼尿肌舒张,内括约肌收缩
    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舒张

    易错点5:对神经纤维上的离子进出及电位变化认识不到位
    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电信号则是由离子进出神经元的细胞膜产生的。神经元上与电位变化有关的主要是K+和Na+,两者在细胞膜上都有两种载体,一种是Na-K泵(主动运输载体),一种是离子通道(协助扩散载体)。考生需要搞清楚两种载体在神经元“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的离子运输方向以及耗能与否,才能理解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原因,对这类题目才能有正确的判断。
    5. (2021·安徽省·月考)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 B. 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
    C. 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 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
    【答案】A
    【解析】本题结合听觉的产生过程,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并准确获取题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2.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当声音传到听毛细胞时,纤毛膜上的K+通道开放,K+内流而产生兴奋,该过程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A.分析题意可知,K+内流为顺浓度梯度,可知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A错误;
    B.K+内流而产生兴奋,该过程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正确;
    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局部电流,即电信号的形式传导,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兴奋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没有相应的效应器,反射弧不完整,故不属于反射,D正确。
    【诊断】不明确K+和Na+在神经细胞膜上的载体及运输类型,就无法对选项做出正确判断。
    【提醒】本题结合听觉产生过程,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并准确获取题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2.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当声音传到听毛细胞时,纤毛膜上K+通道开放,K+内流而产生兴奋,该过程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易错点6: 不能正确判断反射弧各结构;不能正确进行反射弧结构和功能的分析
    6.(2022·浙江·温州中学模拟预测)如图表示某一反射弧的部分结构,a、b为神经上的两点,a位于外周段(远离中枢的部位),b位于向中段(靠近中枢的部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若刺激a点,肌肉不收缩,说明切断的为传出神经 ②若刺激a点,肌肉收缩,说明切断的为传出神经
    ③若刺激b点,肌肉收缩,说明切断的为传入神经 ④若刺激b点,肌肉不收缩,说明切断的为传入神经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体外实验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但在反射弧中兴奋只能从感受器到效应器的方向单向传递。若刺激a点,肌肉不收缩,说明兴奋不能通过切断处传到效应器,切断的为传入神经,①错误;若刺激a点,肌肉收缩,a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到效应器,说明切断的为传出神经,②正确;③若刺激b点,肌肉收缩,说明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说明切断的为传入神经,③正确;若刺激b点,肌肉不收缩,说明b处产生的兴奋不可传到效应器,切断的为传出神经,④错误。故选D。
    【提醒】“四根据法”判断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1)根据神经节判断:具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的结构判断:与脊髓灰质粗大的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简称“粗出”),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的结构判断:示意图中的“<”代表轴突末梢(含突触前膜),“●”代表细胞体(含突触后膜),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明确了传递方向,就能快速判断各部分的结构名称。
    (4)根据切断实验法判断: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5. 表格法归纳反射弧相关结构被破坏对反射弧功能的影响
    结果
    机理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感受器被破坏,无法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被破坏,无法向神经中枢传导和传递兴奋
    神经中枢被破坏,无法分析和综合兴奋,也不能向传出神经传导和传递兴奋
    只有感觉而无效应
    传出神经被破坏,无法向效应器传导和传递兴奋
    效应器被破坏,无法对内外刺激做出相应应答

    易错点7: 对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理解不准确;对兴奋的传导、传递的方向和特点分析不到位。
    5. (2021·山东省·月考)分布有乙酰胆碱受体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它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
    B. 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发挥作用
    C. 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
    D. 注射阿托品可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
    【答案】B
    【解析】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
    2.“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是一种能与乙酰胆碱结合,成参与学习与记忆等活动。目前认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
    3.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与神经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会影响突触后膜接受到的刺激大小,所以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A正确;
    B.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乙酰胆碱分解减少,会使乙酰胆碱持续与受体结合,促进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B错误;
    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参与学习和记忆等调节活动,所以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这些调节活动,C正确;
    D.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所以能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引起的生理效应,D正确。
    【诊断】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因此作用是减少乙酰胆碱,而该酶的抑制剂则会使乙酰胆碱持续与受体结合,在文字逻辑上,由于名词比较长而且陌生,容易误导考生,将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认为是抑制乙酰胆碱的,从而判断选项就出错。
    【提醒】在分析较为复杂的题干时,一定要仔细审题,捋清逻辑关系,把复杂的名词用一个代用符号或名称将其作用简单体现出来,如“乙酰胆碱酯酶”→“分解递质的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酶的抑制剂。
    1.抓住细胞膜对Na+和K+通透性的改变分析两种电位的变化

    2.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比较
    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间的传递
    涉及细胞数
    单个神经元
    多个神经元
    结构基础
    神经纤维
    突触
    形式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方向
    可双向传导
    单向传递
    速度
    迅速
    较慢
    效果
    使未兴奋部位兴奋
    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3.结合突触结构分析药物等对兴奋传递的影响
    (1)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2)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3)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4)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失活,从而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
    4.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是单向还是双向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易错点8: 对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及作用理解不到位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在反射弧中,神经兴奋传递具有方向性,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才能完成反射活动。反射又分类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神经调节又有分级调节的特点,故这个内容的范围和外延都比较大,有时还与其他模块组成考题,使考题难度增大。
    8.(2022·四川省·月考)下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或④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
    B. 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②和④处,且电位大小相等
    C. 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
    D. 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涉及到的神经元有a、b两个,其中①②④为刺激部位,③是突触。
    A.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需要足够强度的刺激,A正确;
    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到②④处,由于不知③突触处产生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递质还是抑制性递质,故电位大小不一定相等,B错误;
    C.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兴奋只能从细胞a传到细胞b,C错误;
    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能影响钠离子的内流和神经递质的活性或扩散,故会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也会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D错误。
    【诊断】分析反射弧的兴奋传导时首先要分清传入和传出,还要注意不同刺激点位是否跨过了一个突触结构,若有则兴奋只能单向传递,这些细节没有考虑仔细则容易出错。
    【提醒】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2.兴奋传导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易错点9:对膜电位变化曲线理解不到位;对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不准确。
    9.(2022·河北衡水·二模)如图为在蛙的坐骨神经上测得的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测得图示电位变化需将电流表的两电极连在坐骨神经同一位置的膜内外
    B.若降低培养液中钠离子的浓度,D的峰值下降,有可能不能引起电位逆转
    C.若电极连在神经细胞膜外的两个位置,连接点间的突触直接影响指针偏转次数
    D.F点后由于钠-钾泵对两种离子的运输导致两种离子在膜内外的浓度趋于平衡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题图表示动作电位的发生,需将电流表的两电极连在坐骨神经同一位置的膜内外,才能测得膜内外电位的变化,A正确;若降低培养液中钠离子的浓度,产生兴奋时,钠离子的内流量减少,D的峰值下降,如果内流的钠离子过少,有可能不能引起电位逆转,B正确;若电极连在神经细胞膜外的两个位置,连接点间的突触直接影响指针偏转次数,主要取决于刺激点位于突触前神经元还是突触后神经元,C正确;钠-钾泵对两种离子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钠-钾泵的作用导致两种离子在膜内外的浓度存在差异,D错误。故选D。
    【提醒】1.膜电位的测量
    方法
    图解
    结果
    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


    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


    2.膜电位变化曲线
    (1)a点之前——静息电位: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主要表现为K+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2)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神经细胞受刺激时,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
    (3)ce段——静息电位的恢复: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外流,膜电位逐渐恢复为静息电位。
    (4)ef段——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以维持细胞外Na+浓度高和细胞内K+浓度高的状态,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3.电流表指针的偏转问题
    (1)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原理
    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 →b→c右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细化图:

    (2)在神经纤维上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3)在神经元之间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兴奋,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易错点10:对动物激素的性质、生理功能等识记不清;对相关实验方法、原理等理解不到位。
    常见动物激素如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是等,考生需要识记清楚它们功能作用、分泌细胞以及靶细胞等,并理解不同激素的相互影响,结合题干情境分析解题。
    10. 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材料进行了与甲状腺相关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切除小鼠垂体,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产热减少
    B. 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其耗氧量会增加
    C. 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
    D. 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代谢可恢复正常
    【答案】D
    【解析】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还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
    A.若切除垂体,则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产热减少,A正确;
    B.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该提取液中含有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小鼠的耗氧量会增加,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故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加,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故切除垂体后,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让代谢恢复正常,D错误。
    【提醒】1.常见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分泌部位及生理作用
    化学本质
    种类
    分泌部位
    生理作用及作用部位
    氨基酸衍生物
    甲状腺激素
    (酪氨酸碘化衍生物)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作用于全身
    肾上腺素
    肾上腺
    髓质
    增强心脏活动,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促进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提高体温;主要作用于心血管、肝脏
    多肽和蛋白质类
    生长激素
    垂体
    促进生长,主要使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作用于全身
    促甲状腺
    激素
    垂体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性腺激素
    垂体
    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等
    催乳素
    垂体
    调控某些动物对幼仔的照顾行为,促进某些合成食物的器官发育和生理机能的完成
    抗利尿激素
    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胰岛素
    胰岛
    B细胞
    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含量,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原,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作用于全身
    胰高血糖素
    胰岛
    A细胞
    强烈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主要作用于肝脏
    类固醇类
    醛固酮
    肾上腺
    皮质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维持血钾和血钠含量的平衡(保钠排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性激素
    雄性
    激素
    主要是
    睾丸
    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雌激素能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
    雌性
    激素
    主要是
    卵巢
    孕激素
    卵巢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2.探究动物激素生理作用的实验思路、方法和注意事项
    (1)实验思路:某种方法处理实验动物→出现相应的病理症状→推知某激素的生理功能。
    (2)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
    原理
    实验举例
    饲喂法
    通过饲喂某种激素使受试动物发生异常生理变化,从而验证某种激素的生理功能。
    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实验组:蝌蚪5只用甲状腺激素饲喂;
    对照组:①蝌蚪5只用甲状腺抑制剂饲喂(条件对照);②蝌蚪5只不加药饲喂(空白对照)。
    结果:实验组蝌蚪短时间内变成了小型青蛙,对照组①长成大型蝌蚪,对照组②正常发育。
    这说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幼小动物的发育。
    切除法
    切除动物的某种内分泌腺,通过观察该动物的异常反应来验证该腺体所分泌激素的功能。
    手术摘除小狗的甲状腺,结果小狗出现身体臃肿、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身体发育停止等症状。这说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动物发育。
    注射法
    通过注射某种激素使受试动物发生异常生理变化,从而验证某种激素的生理功能。
    切除小狗的垂体,生长立即停止,但给这只小狗每天注射生长激素,过几天之后又开始生长。这个实验说明了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并能调节生物体的生长发育。
    移植法
    将某种内分泌腺从一动物移植到无该腺体的另一同种动物体内,观察其生理变化,以验证该腺体所分泌激素的功能。
    把公鸡和母鸡阉割,它们都逐渐丧失各自的第二性征,把公鸡的睾丸、母鸡的卵巢分别移植到阉割后的母鸡和公鸡体内,结果丧失第二性征的母鸡、公鸡分别出现了公鸡、母鸡的第二性征。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性腺(睾丸和卵巢)分泌的性激素能激发并维持动物的第二性征。
    (3)实验注意事项:
    ①使用饲喂法的激素应该是一些小分子的激素,如性激素、甲状腺激素;同时,该激素不能是蛋白质类激素,因为蛋白质类激素会被实验动物消化吸收,不能准确得出实验结论。
    ②如果是蛋白质类激素,如生长激素、胰岛素等可以使用注射法。
    ③使用切除法和移植法,最好选取较大的动物如小狗作为实验材料,这样操作比较方便。
    ④在实验中选取的实验动物生长状况要健康且相同,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⑤在实验设计中,要注意设计对照实验,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论更加科学。对照实验中,生理盐水不能用蒸馏水代替。
    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摘除某种内分泌腺(如公鸡的睾丸),一段时间后再注射该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或重新植入该内分泌腺等。

    易错点11:不能正确理解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不能正确进行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实例分析。
    下丘脑、垂体和相关内分泌腺之间一般存在在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在掌握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题目需要结合题干所给的实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般是负反馈调节。
    11.(2022·浙江·高考真题)小鼠甲状腺的内分泌机能受机体内、外环境因素影响,部分调节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RH遍布全身血液,并定向作用于腺垂体
    B.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的TH对TH的分泌起促进作用
    C.饮食缺碘会影响下丘脑和腺垂体的功能,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
    D.给小鼠注射抗TRH血清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
    【答案】B
    【解析】下丘脑分泌的TRH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与腺垂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即定向作用于腺垂体,A正确;机体TH的浓度偏低,则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多,B错误;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所必需的,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TRH和TSH分泌增加,TSH可促进甲状腺发育,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C正确;给小鼠注射抗TRH血清后,TRH不能作用于垂体,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减少,机体产热减少,从而使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D正确。故选B。
    1. 【提醒】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1)模型

    (2)解读

    (3)两类反馈调节的界定——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1)负反馈调节的实例: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

    2)正反馈调节的实例: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过程等。


    易错点12:对有关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实例理解不到位
    生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不是单方面由神经或由体液来调控的,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才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状态,在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等方面都有两者的共同调节起作用。
    12. (2021·河南省·真题)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启动三条调节途径: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②血糖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些激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和②均增强了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 B. ②和③均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 ①和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均为体液调节 D. 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血糖浓度升高时的三条调节途径,第一条是体液调节,后两条都是神经体液调节。
    A.①血糖浓度升高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②血糖浓度升高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A正确;
    B.②是兴奋迷走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也是通过神经递质与胃肠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进行调节的,二者都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正确;
    C.①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是体液调节,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
    D.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使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此时血糖水平会反过来抑制胰岛素的进一步分泌,防止血糖过度下降;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故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D正确。

    易错点13:有关激素调节的生理实验不会设计或分析
    在代谢实验设计方面,思路上抓好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考虑因变量检测方法,如果要写实验步骤则要考虑实验基本原则的体现。
    13. (2022·天津·模拟)过度紧张、焦虑等刺激不仅会导致毛囊细胞数量减少引起脱发,也会导致黑色素细胞减少引起头发变白。利用黑色小鼠进行研究得出的相关调节机制如图所示。

    (1)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肾上腺分泌 G 的体液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NE 主要通过过程②影响 MesC,过程①作用很小。两过程中,NE作用于 Mesc 效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 3 种原因即可)
    (3)已知长期束缚会引起小鼠过度紧张、焦虑。请设计实验验证上述调节机制中长期束缚及肾上腺对黑毛小鼠体毛的影响。
    实验思路:________。
    实验现象:________。
    【答案】 ①. 分级调节 ②. 两过程NE的作用方式不同(或NE分别作为激素和神经递质起作用) ③. 两过程NE的浓度不同 ④. 两过程NE运输到MeSC的时间不同 ⑤. 取生理状况相同的黑色小鼠若干只,随机平均分为A、B、C、D四组,A组不作处理,B组切除肾上腺,C组束缚,D组切除肾上腺并束缚,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饲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小鼠体毛数量(生长情况)和颜色的变化。 ⑥. A组小鼠的体毛无变化,B组小鼠的体毛增多,不变白,C组小鼠脱毛且变白,D组小鼠毛发增多(生长旺盛),变白
    【解析】题图分析,过度紧张焦虑刺激下丘脑分泌相应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分泌糖皮质激素抑制成纤维细胞,通过一系列途经最终分化出的毛囊细胞减少。与此同时,过度紧张焦虑会刺激脑和脊髓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分泌NE或传出神经分泌NE作用于MeSc,使其异常增殖分化,最终黑色素细胞减少,据此答题。
    (1)由图可知,下丘脑分泌相应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相应激素,在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分泌糖皮质激素,这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2)过程②为传出神经直接分泌NE作用于MeSC细胞,过程①是传出神经先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NE再作用于MeSC细胞,这两种方式中过程②的作用效果大于过程①,这可能原因有两过程NE的作用方式不同,过程②中NE作为神经递质起作用,而过程①NE作为激素起作用,也可能是两过程NE的浓度不同或两过程NE运输到MeSC的时间不同,过程②中NE作用时间快,过程①中NE作用时间慢。
    (3)观察黑色小鼠的体毛即观察是否变白以及是否脱发,由图可知,过度紧张和焦虑会导致黑色素细胞减少,引起头发变白和导致毛囊细胞数量减少,引起脱发。为了验证长期束缚及肾上腺对黑毛小鼠体毛的影响,可取生理状况相同的黑色小鼠若干只,随机平均分为A、B、C、D四组,A组不作处理,B组切除肾上腺,C组束缚,D组切除肾上腺并束缚,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饲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小鼠体毛数量(生长情况)和颜色的变化。预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A组小鼠的体毛无变化,B组小鼠的体毛增多,不变白,C组小鼠脱毛且变白,D组小鼠毛发增多(生长旺盛),变白。由此可见,长期束缚会引起小鼠过度紧张、焦虑导致脱发和白化现象,切除肾上腺有助于抑制脱毛的现象,但对白化减少影响不大。
    【点睛】本题结合表格主要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实验,意在强化学生对动物激素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易错点14: 对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不清楚
    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实际上阻挡了入侵人体的绝大部分病菌病毒等,但突破了这两道防线的病原体将对人体造成更严重的损伤,这时候就需要特异性免疫起作用。要正确认识两者的作用,缺一不可。
    14.(2022·重庆·单元检测)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选项
    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
    推论
    A
    损害呼吸道黏膜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
    改变T细胞数目
    影响特异性免疫
    C
    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影响细胞免疫
    D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影响体液免疫
    【答案】C
    【详解】呼吸道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
    B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不参与细胞免疫,C错误;
    抗体只参与体液免疫,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要求学生熟记非特异性免疫的类型,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诊断】考生对非特异性免疫需要哪些细胞或结构参与不是很明确,故而选错。
    【提醒】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要求考生熟记非特异性免疫的类型,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易错点15: 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认识不足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两种方式,但两者不是完全割裂的,两者在免疫细胞、免疫过程上都有许多联系,因此要注意两者联系考虑。
    15.(2022·辽宁抚顺·一模)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是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我国已成功研发并已获批上市,HPV为DNA病毒,子宫颈癌主要由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所致,严重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图1、图2是HPV入侵机体后,机体作出的部分免疫应答示意图,其中甲、乙及A、B、C、D、E、F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甲是细胞毒性T细胞,图1过程不能清除HPV
    B.图1中的甲只参与细胞免疫,图2中的B只参与体液免疫
    C.HPV入侵机体后,其可被图2中的A、B、C、D所识别,使机体产生F,发挥免疫效应
    D.注射HPV疫苗属于免疫治疗,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属于免疫预防
    【答案】A
    【解析】分析图1,病原体侵入宿主细胞,甲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所以甲是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是识别并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细胞免疫不能清除病原体,还要借助体液免疫和巨噬细胞的作用。分析图2,大多数抗原经过A抗原呈递细胞的摄取、加工处理,将其内部隐藏的抗原暴露出来,然后呈递给B辅助性T细胞,抗原还可直接刺激C代表的B细胞,B细胞受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前者产生物质F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图1中的甲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所以甲是细胞毒性T细胞,图1所示过程为细胞免疫,不能清除HPV,A正确;图2中的B表示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B错误;图2中的D为浆细胞,不具有识别病原体的功能,C错误;注射HPV疫苗属于免疫预防,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属于免疫治疗,D错误。故选A。
    【提醒】1.“三看法”判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依据图像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图1为体液免疫:浆细胞产生和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
    图2为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左)识别并接触、裂解靶细胞(右)。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免疫类型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主要免疫物质或细胞
    特异性抗体
    细胞毒性T细胞
    作用对象
    体液中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自身突变细胞(如癌细胞)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
    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使之裂解
    联系
    两个免疫过程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其中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对于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于细胞内病原体(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病原体的传播感染,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将病原体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清除病原体。

    易错点16: 对免疫系统的功能理解不到位
    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卫、监控和清除。免疫防卫功能包括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监控和清除是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及癌变的细胞.
    16.(2021·江西省·模拟)“秋堂掞虚寒,晚竹引深翠。暝然孤灯坐,兴与一壶对。”面对如此“倒春寒”,诗人是用“喝酒”来御寒的;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寒冷的户外,低温会刺激冷觉感受器,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内电位变为________,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该神经冲动在机体的传导方向是________(填“单”或“双”)向的。
    (2)在寒冷环境中一段时间,人体里内___________(激素)会增多,以促进产热来维持体温;在寒冷环境中通常比炎热环境中更容易集中精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钟南山院士在采访中多次建议人们出门要戴口罩,请从抵御病原体攻击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
    (4)在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人群中,有些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患病症状,这可能与人体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功能强弱有关。康复者的血浆有助于救治危重症患者,其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____。
    【答案】(1)     正电位     单
    (2)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提高了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口罩可以有效阻止病毒从外界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相接触
    (4)    防卫     康复者血浆中含有抗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该抗体与患者体内的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分析】1.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2.人体体温调节:(1)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因此,人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可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产热而维持体温,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减少,皮肤散热减少。
    3.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清除。
    (1)寒冷时低温刺激冷觉感受器,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内电位由静息时的负电位变为正电位,从而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入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冷觉。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故该传导方向是单向的。
    (2)寒冷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其作用于垂体细胞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使其产热增加,同时肾上腺素也会增多,使产热增加。由于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提高了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在寒冷环境中通常比炎热环境中更容易集中精力。
    (3)口罩可以有效阻止病毒从外界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相接触,所以出门戴口罩,可抵御病毒的攻击。
    (4)免疫防卫功能包括人体的三道防线,在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人群中,有些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患病症状,可能是这些人免疫系统具有的防卫功能较强。由于康复者血浆中含有抗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该抗体与患者体内的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根据这一原理可利用康复者的血浆来救治危重症患者。
    【点睛】本题考查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体温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应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能力、科学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科学思维素养,难度一般。

    易错点17: 对免疫学的应用的各个方面理解不足
    免疫学在医学上有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包括疫苗接种、器官移植、免疫异常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这些实际应用的例子结合我们学习的基本原理设计的题目会有很多较为复杂的问题,有些还涉及实验。
    17.(2022·云南省·月考)对人群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
    B. 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
    C. 接种破伤风疫苗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D. 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答案】A
    【解析】免疫接种或预防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A.流感病毒的种类很多,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只会对该种流感病毒产生免疫力,仍可能感染其他流感病毒,A错误;
    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可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B正确;
    C.接种破伤风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这些细胞能在体内长期留存,提供抵抗破伤风的长期保护,而注射抗破伤风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获得免疫力,注射的抗体在机体内不能长期留存,C正确;
    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中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诊断】对疫苗和抗体理解不到位会导致选择错误。
    【提醒】免疫接种或预防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易错点18:对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识记混淆不清;对实验探究的思路设计、方法原理等理解不全面。
    18.(2022·山西阳泉·模拟预测)下面是有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免疫方式的实验。将切除胸腺的小鼠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后,进行如下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
    实验
    输入胸腺淋巴细胞
    输入骨髓淋巴细胞
    免疫反应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实验一
    ×
    ×


    实验二

    ×


    实验三
    ×



    实验四




    根据上述实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二与实验一和实验四的对比,可说明胸腺产生的淋巴细胞是B淋巴细胞
    B.实验一说明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可杀死小鼠体内的淋巴细胞
    C.实验三与实验一和实验四的对比,可说明骨髓产生的淋巴细胞是T淋巴细胞
    D.通过对四组实验的对比,可说明体液免疫比细胞免疫更重要
    【答案】B
    【解析】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骨髓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实验二与实验一和实验四的对比,可说明胸腺产生的淋巴细胞是T淋巴细胞,A错误;实验一小鼠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说明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可杀死小鼠体内的淋巴细胞,B正确;实验三与实验一和实验四的对比,可说明骨髓产生的淋巴细胞不是T淋巴细胞,而是B淋巴细胞,C错误;通过对四组实验的对照,说明细胞免疫的发生与T细胞有关,体液免疫的发生与B淋巴细胞有关,但不能说明体液免疫比细胞免疫更重要,D错误。故选B。
    【提醒】1.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2.与特异性免疫有关的实验探究案例
    (1)证明抗体具有专一性
    ①将实验动物(大小、年龄、生长、健康状况等相同)随机均分为A、B两组,同时注射某疫苗(如某种流感疫苗)。
    ②一段时间后,对A、B分别注射不同种类的病原体(如不同种流感病毒),观察两组实验动物的患病情况。
    (2)证明血清抗体有治疗作用(以破伤风为例)
    ①从破伤风患者体内获取血清。
    ②将实验小鼠(大小、年龄、生长、健康状况等相同)随机均分为A、B两组。
    ③A、B组注射等量的破伤风毒素,A组再注射从已经获得破伤风免疫力的小鼠体内分离的血清。
    ④观察两组小鼠的康复情况。
    (3)疫苗免疫预防的有效性检验
    ①将大小、健康状况等相同的实验动物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
    ②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实验组的处理:接种疫苗,和对照组等待相同时间后再接种等量同种病毒。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不同浓度的病毒疫苗。
    ③分析实验结果: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或检测抗体的生成情况。
    (4)基于胸腺的免疫功能探究

    (注:虚线箭头和实线箭头分别代表不同系列实验。)
    (5)验证T细胞起细胞免疫作用
    ①将大小、健康状况等相同的实验动物随机均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1组、B2组)。
    ②实验组:切除胸腺,同时给B1组再注入适量T细胞,进行异体皮肤移植。
    对照组:做切除手术操作,但不切除胸腺,进行异体皮肤移植。
    ③观察移植皮肤生长情况,A组、B1组移植皮肤被排斥,B2组移植皮肤未被排斥。

    易错点19:不能正确理解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不能正确判断植物的向性运动。
    19.(2022·江苏省·模拟题)拟南芥的种子萌发后,幼苗在破土前顶端会形成“弯钩”结构,而在破土后“弯钩”打开,幼苗得以直立生长。研究发现,“弯钩”的形成与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水杨酸(SA)对“弯钩”的形成有影响,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破土前,“弯钩”内侧的生长速度比外侧快
    B.破土后,“弯钩”外侧的生长速度比内侧快
    C.“弯钩”破土前后的生长状况可说明拟南芥“弯钩”内侧生长素分布多
    D.SA可能是通过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从而影响拟南芥顶端“弯钩”的形成
    【答案】D
    【解析】由于拟南芥的种子萌发后,幼苗在破土前顶端会形成“弯钩”结构,因此破土前“弯钩”内侧的生长速度比外侧慢,A错误;而在破土后“弯钩”打开,幼苗得以直立生长,说明“弯钩”外侧的生长速度比内侧慢,B错误;由图分析可知,“弯钩”破土前后的生长状况可说明拟南芥“弯钩”内侧生长素分布少,C错误;SA处理的弯钩现象较对照组明显减弱,这说明SA可能是通过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从而影响拟南芥顶端“弯钩”的形成,D正确。故选D。
    【提醒】图解向光性的原因

    6. “二看法”判断植物的向光性

    7. 向性运动的处理方法
    类别
    图解
    相关结果
    遮盖法

    ①直立生长
    ②向光生长
    暗箱法

    ①直立生长
    ②向光生长

    类别
    图解
    相关结果
    插入法

    ①向光生长
    ②直立生长
    ③向光生长
    ④向右侧生长
    移植法

    ①直立生长
    ②向左侧生长
    ③④中IAA含量:a=b+c,b>c
    旋转法

    ①直立生长
    ②向光生长
    ③向小孔生长
    ④向圆盘中央弯曲生长
    横置法

    ①a=b,c=d,都促进水平生长
    ②a
    易错点20: 对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作用特点理解不到位
    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在不同植物器官、不同浓度生长素所起到的作用可能完全相反,结合其极性运输的特点,考题中可以有很多变化,要注意辨别。
    20.(2022·广东省·月考).植物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侧芽的生长,形成顶端优势。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侧芽生长形成侧枝。关于植物激素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既可促进也可抑制生长 B. 去顶芽或抑制顶芽的生长素运输可促进侧芽生长
    C. 细胞分裂素能促进植物的顶端优势 D. 侧芽生长受不同植物激素共同调节
    【答案】C
    【解析】1.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
    2.去掉顶芽,会解除顶芽产生生长素继续运输到侧芽,使侧芽部位生长素不会积累过多而出现抑制现象,进而解除顶端优势。
    A.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A正确;
    B.去顶芽或抑制顶芽的生长素运输都可以是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可促进侧芽生长,B正确;
    C.由题可知,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侧芽生长形成侧枝,说明细胞分裂素能减弱植物的顶端优势,C错误;
    D.由题可知,侧芽生长可受到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调节,故其生长受不同植物激素共同调节,D正确。
    【提醒】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性曲线解读
    (1)生长素浓度与促进程度曲线分析

    ① a点为较低浓度促进生长;
    ② a ~ c段表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增强;
    ③ c点促进作用最强;
    ④ c ~ e段(不包括e点)表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减弱;
    ⑤ e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f点为较高浓度抑制生长;
    ⑥ e ~ f段(不包括e点)表示超过一定的浓度范围,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
    ⑦ b、d两点表示生长素浓度不同,但促进效果相同。
    (2)根、茎、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曲线分析

    图中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根、芽、茎。
    (3)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


    易错点21: 对多种植物激素作用及共同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过程认识不到位
    植物体内除了生长素还有包括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油菜素等多种植物激素,他们共同调节着植物生长发育繁殖。有的植物激素间有协同作用,有的则是拮抗作用,在解题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
    21.(2022·河北省·月考)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提高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间含量的比值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根
    B.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可获得无子番茄
    C. 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休眠的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
    D. 利用成熟木瓜释放的乙烯可催熟未成熟的柿子
    【答案】A
    【解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A.提高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含量的比值,有利于愈伤组织分化成芽,A错误;
    B.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所以如果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可以获得无子番茄,B正确;
    C.赤霉素可以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C正确;
    D.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成熟木瓜释放的乙烯可以促进未成熟的柿子成熟,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功能,考生需要识记不同植物激素的功能,特别是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提醒】1.在大多数情况下,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不是各自单独发挥作用,而是协调进行的。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协同、相反、反馈和连锁。
    相互作用
    主要表现
    实例
    协同
    一类植物激素的存在可以增强另一类植物激素的生理效应
    ①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增殖,通过增加细胞数目使植物生长;而生长素、赤霉素则主要是促进增殖的子细胞伸长,通过增大细胞体积使植物生长。)
    ②延缓叶片衰老的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③促进种子发芽的激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④促进果实坐果和生长的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⑤促进细胞分裂的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
    相反
    一类植物激素的作用可以抵消另一类植物激素的作用
    ①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促进侧芽生长。
    ②生长素抑制器官脱落,脱落酸促进叶、花、果实的脱落。
    ③生长素促进雌花形成,赤霉素促进雄花形成。
    ④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种子发芽,脱落酸抑制种子发芽。
    ⑤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叶片衰老,脱落酸促进叶片衰老。
    反馈
    一类植物激素影响到另一类植物激素的合成水平后,后者又反过来影响前者的合成水平
    生长素可以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加又反过来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连锁
    几类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相继发挥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性状
    在小麦籽粒的发育过程中,赤霉素、生长素等相继发挥作用
    2.很多情况下,决定植物某一生理效应的往往不是某一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各种激素之间的相对含量。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之间不同的配比会影响根和芽的分化。
    生长素浓度/细胞分裂素浓度
    生理效应
    比值高
    有利于根的形成,抑制芽的形成
    比值低
    有利于芽的形成,抑制根的形成
    比值接近1或两者浓度都高
    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
    3.植物激素共同调节案例: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多种激素共同协调起作用。

    (1)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
    (2)在果实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浓度较高。
    (3)在果实细胞伸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激素是生长素和赤霉素。
    (4)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含量明显升高的激素是乙烯和脱落酸。
    (5)随着环境变化,植物激素含量也会发生变化。植物体往往通过相关激素的合成和降解来调节其生理过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的改变。

    易错点22: 对植物激素的有关实验分析有困难
    关于植物激素的实验往往会以曲线图或柱形图的方式呈现实验结果,要求考生分析原理或结论,这类实验题,审题是关键,抓住题目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关系,抓住题干的关键字来解题。
    22.(2023·湖北省·单元) 植物激素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调节性物质。对于植物激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其中以水稻为实验材料的研究揭示了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影响植物根生长的机制(见下图)。

    (1)在已经确定的五大类植物激素中,图中未提及的还有_____。(写出两类)
    (2)水稻插秧前用“移栽灵”处理,可提高成活率。“移栽灵”的有效成分应该是_____。
    (3)依图判断,细胞分裂素与细胞分裂素氧化酶之间的平衡调控机制属于_____调节。
    (4)研究者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敲除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获得了水稻的突变体。相比于野生型,该突变体根的长度会_____。
    (5)水稻幼苗移栽过程中,为了促进根系快速生长,是否需要添加细胞分裂素?根据上图简述理由。_____
    【答案】(1)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 (2)生长素类似物 (3)(负)反馈
    (4)变短 (5)不需要,因为过多的细胞分裂素会抑制根系生长
    【分析】1.生长素: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②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生长,但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 ,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赤霉素: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 ;②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3.细胞分裂素: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②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
    4.脱落酸:①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等 ;②主要生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5.乙烯:①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②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
    【小问1详解】五大类植物激素包括赤霉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图中有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没有提及的有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
    【小问2详解】据题干信息,水稻插秧前用“移栽灵”处理,能提高水稻的成活率,说明“移栽灵”有利于水稻幼苗生根,推断“移栽灵”的有效成分是生长素类似物。
    【小问3详解】从图中分析,细胞分裂素含量上升能促进合成细胞分裂素氧化酶,而细胞分裂素氧化酶能够降解细胞分裂素,从而使细胞分裂素含量降低,二者的平衡调控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
    【小问4详解】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能够控制合成细胞分裂素氧化酶,从而使细胞分裂素降解,敲除该基因,则细胞分裂素的含量上升,抑制根系生长,因此相比于野生型,该突变体根的长度变短。
    【小问5详解】据图分析,细胞分裂素含量过多能够抑制根系生长,若在水稻移栽过程中添加细胞分裂素,则不利于根系快速生长,故水稻幼苗移栽过程中,不需要添加细胞分裂素。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能够抓住题图信息,正确分析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对根生长的影响机制,再准确答题即可。
    【提醒】生长素及其类似物有关实验探究注意事项
    (1)探究最适浓度需进行预实验:预实验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2)实验过程中要控制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的处理要采用等量性原则。如选用相同的花盆、相同的植物材料,插条的生理状况、带有的芽数相同,插条处理的时间长短一致等。
    (3)处理插条注意事项
    ①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用浸泡法(溶液浓度较低)或沾蘸法(溶液浓度较高,处理时间较短)。
    ②处理时插条上下不能颠倒,否则扦插枝条不能成活。
    ③扦插时常去掉插条成熟叶片,原因是去掉成熟叶片能降低蒸腾作用,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
    【考前警示篇4】--生物与环境
    易错点1: 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和调查方法混淆
    群落和种群的研究对象不同,关注的重点也不同,种群是研究一个物种的生物,所以种群的研究核心是种群数量,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以及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最终都会影响到种群的数量变化,所以种群需要研究这些特征。群落的研究对象是一定区域生活的所有生物,关注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环境改变对群落的影响。因此研究的重点是群落的丰富度。
    1. (2022·四川省·月考)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 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 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答案】A
    【解析】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B.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
    C.一些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
    D.土壤小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可以参与碳循环,D正确。
    【诊断】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取样器取样法也可用于诱捕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而标志重捕法适用于形体较大的动物,这一点要注意。
    【提醒】要分清不同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分别针对那些类型的种群。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采用合适的方法。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解读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不能正确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应用。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最主要的是S型和J型曲线的解读,还有衍生出的种群增长率变化曲线,种群存活曲线等等,要抓住坐标学会正确理解种群数量变化。
    2. (2022·浙江省·真题)下列关于某种昆虫种群存活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存活曲线的横坐标表示该昆虫种群的年龄
    B. 绘制种群存活曲线至少需要观察记录100个个体
    C. 必须从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
    D. 当所有被选取的个体达到平均寿命后停止观察记录
    【答案】A
    【解析】存活曲线是表示种样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绘制存活曲线的数据可通过下列方法收集:从至少观察1000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增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不同种群的存活曲线具有不同的特点。种群存活曲线反映了各物种的死亡年龄分布状况,有助于了解种群的特性及其环境的适应关系。
    A.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增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A正确;
    B.绘制种群存活曲线从至少观察1000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B错误;
    C.从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而不是选取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C错误;
    D.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不是达到平均寿命后即停止,D错误。
    【错因】本题不直接考察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特点,而改为考种群存活曲线的绘制方法,考生不能打破惯性思维则无法正确选出答案。
    【诊断】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绘制存活曲线的数据可通过下列方法收集:从至少观察1000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増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不同种群的存活曲线具有不同的特点。种群存活曲线反映了各物种的死亡年龄分布状况,有助于了解种群的特性及其环境的适应关系。
    【提醒】1.种群数量变化除了增长,还有稳定、波动、下降等,在分析时也要注意各种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运用数学模型分析“J”形曲线

    种群“J”形增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Nt=Ntλt,λ代表当年种群数量和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不是增长率。
    (1)λ>1时,种群密度增大,如图中AB段(不包括B点)
    (2)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如图中B、D点
    (3)λ<1时,种群密度减小,如图中BD段(不包括B、D点)
    2.变式法解读“S”形曲线

    注:种群增长率=ΔN/ΔT
    两图对比分析解读:
    (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条件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值。
    (2)t1-t2时,由于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率下降。
    (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
    3.曲线模型中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B、D、E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

    易错点3: 对群落演替的理解不到位
    群落演替是由环境和生物共同影响之下,群落的种群类型和数量发生改变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种间关系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的原因。
    3.(2021·全国卷真题)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答案】C
    【解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
    B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C错误;
    D.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
    【错因】对群落演替方向和特点不理解,不能正确作答。
    【提醒】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演替。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易错点4:不能正确理解群落的种间关系;不能准确进行种间关系的有关分析等。
    4.(2022·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模)下图为种间关系的三个坐标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食虫蝙蝠觅食时间相互错开,其数量关系如图甲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竞争关系、捕食
    D.图丙中起始阶段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D
    【解析】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图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的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或死亡,表示的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综上分析:两种食虫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不是捕食关系,二者觅食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A错误;噬菌体与细菌之间为寄生关系,二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可能如图乙所示,B错误;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C错误;图丙中起始阶段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D正确。故选D。
    【提醒】1.群落的种间关系
    项目
    概念
    数量坐标图
    能量坐标图
    特点
    举例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彼此互相有利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种间竞争
    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彼此互相抑制
    非洲狮与斑鬓狗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种群a杀死或吃掉种群b中的一些个体
    翠鸟与鱼
    寄生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种群a寄生于种群b并有害于后者
    马蛔虫与马
    原始合作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
    /
    彼此互相有利
    海葵与寄居蟹
    2.辨析几种常见的种间关系
    (1)对比法分析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

    1)捕食坐标曲线的判断(如图A)
    a.从最高点判断,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数量多,捕食者数量少。
    b.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2)种间竞争坐标曲线的判断(如图B)
    a.看最终结果:一种生物数量(甲)增加,另一种生物数量(乙)减少,甚至降为0的曲线为竞争曲线。
    b.看影响因素: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和食物,则为竞争关系。
    (2)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的区别
    种内斗争与种间竞争的区别: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异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易错点5:对生态系统的结构(营养级和生态系统的成分)概念不清
    不能正确分析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不能根据题目文字或图像信息构建食物链(网)并进行有关分析。
    5.(2022·河北·月考)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阶段会议于2021年10月11日在云南昆明召开,这与云南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密不可分,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下列关于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是单向流动而信息往往是双向传递的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易地保护就是将各种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自然保护区等进行保护
    D.超过25%的现代药物是从热带雨林植物中提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A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逐级递减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A正确;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
    C.易地保护主要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就地保护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C错误;
    D.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都是直接价值。超过25%的现代药物是从热带雨林植物中提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提醒】1.分析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变动情况
    (1)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对其他生物数量变动的影响:
    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直接以其为食物的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因食物缺乏而数量减少,又会引起连锁反应,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数量都会减少。
    (2)“天敌”一方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动的影响:
    “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随着其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下降,直到趋于稳定,但最终结果比原来数量要大。
    (3)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对其他营养级生物数量变动的影响(以下图为例):

    若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将减少,鹰过多捕食兔和食草鸟,从而导致免、食草鸟减少,鹰不只捕食蛇一种生物,短时间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维持数量基本不变。
    2.模型法构建食物链(网)
    (1)依据捕食关系构建食物链(网)
    根据先上升先下降者为被捕食者,后上升后下降者为捕食者,可以确定下图中食物链为:乙→丙→甲。

    (2)依据同化能量的多少构建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且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值大者为被捕食者,少者为捕食者。若相邻两能量值相差不大,不足以构成10%~20%的比例,则两者应为同一营养级。
    图1食物链为丙→甲→乙→丁;图2食物网如图3;下表中的食物链为B→D→A→C。

    营养级
    A
    B
    C
    D
    能量(kJ)
    15.9
    870.7
    0.9
    141.0
    (3)依据生物体内富集的有害物质浓度构建食物链(网)
    生物体
    A
    B
    C
    D
    E
    有机汞浓度(ppm)
    0.057
    7
    0.51
    68
    0.39
    生态系统中存在生物富集现象,即营养级越高,体内相关物质的浓度越高,两者在数值上呈正相关。可以确定上表中的食物网下图:


    易错点6: 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理解不准确
    6.(2023·广东省·模拟)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下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 B. 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C. 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 D. 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只有温度
    【答案】B
    【解析】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①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②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③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④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⑤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
    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A.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为生产者,A错误;
    B.该生态系统中,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正确
    C.植物获得的能量来自太阳光能,C错误;
    D.分析图示可知,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和含水量等,D正确。

    易错点7: 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计算掌握不清
    不能全面正确理解每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不能根据题干文字或图表信息正确分析能量流动过程并进行相关计算等。
    7. (2023·重庆市·月考)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M、N 表示营养级。

    (1)估算海参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原因是____________。
    (2)图中 M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kJ/(m2•a)。由 M 到 N 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 “不能”)在 M 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
    (3)养殖的海带数量过多,造成牡蛎减产,从生物群落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
    (4)海水立体养殖模式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依据这一原理进行海水立体养殖的优点是 _________ 。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 海参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②. 2488 ③. 6.3 ④. 不能 ⑤. 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产量降低 ⑥. 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⑦.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能量流动的过程:
    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
    ②流向下一营养级;
    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
    ④未被利用: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也包括动植物残体以化学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M同化的能量是3281+2826=6107,N同化的能量是386。
    (1)海参由于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所以常用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
    (2)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3281+2826-3619=2488 kJ/(m2•a);由 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86÷(3281+2826)≈6.3%,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单向的不能循环。
    (3)牡蛎以浮游植物为食,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所以产量降低。
    (4)海水立体养殖利用了群落结构的特点,优点是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由于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
    【点睛】本题解答时需要考生识记种群密度的测定方法、群落结构的知识,根据图中数据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相关的计算,牢记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
    【提醒】1.分析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路
    (1)能量来源
    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消费者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2)能量去向
    流入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可存在如下去向: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利用;④未被利用。
    2.能量流动模型(以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为例)

    (1)消费者摄入的能量(a)=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粪便中的能量(c)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2)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呼吸消耗的能量(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
    (3)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特殊情况需要考虑)。
    3.能量传递的相关计算
    (1)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最值”计算
    ①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公式:
    能量传递效率=×100%
    ②求最高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a、在一条食物链中,若生产者(第一营养级)能量为100%,那么第二营养级所能获得的能量最多为20%,最少为10%;第三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20%×20% =4%,最少为10%×10%=1%;第n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20%)n-1,最少为(10%)n-1。
    b、在多条食物链中,最高营养级从不同渠道得到的能量比不定,已知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求较高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
    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
    获得(需要)能量最多
    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获得(需要)能量最少
    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c、在多条食物链中,若已知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且从不同渠道得到的能量比例不确定,求所需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
    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
    获得(需要)能量最多
    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获得(需要)能量最少
    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2)能量传递效率的有关“定值”计算
    ①已确定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的,不能按“最值”法计算,而需按具体数值计算。例如,在食物链A→B→C→D中,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a%、b%、c%,若A同化的能量为M,则D获得的能量为M×a%×b%×c%。
    ②如果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中按一定比例获得能量,则按照各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
    (3)巧用拼图法解决能量流动计算问题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即生产者的同化量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B1+C1+D1)。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储存在植物体内的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如图所示:

    ①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即W1。将图中第三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D2“拼回”第二营养级,与A2、B2、C2。加起来刚好等于D1,即第二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再将D1“拼回”第一营养级,与A1、B1、C1加起来刚好等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W1。可见,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能量都来自W1。
    ②能量传递效率不会是100%。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D1/W1×100%。

    易错点8: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价值、原因理解不到位
    8. (2023·广西·月考)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

    (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_____。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____。
    (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结构。 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_____,依据是_____。
    (3)经测定该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从土壤生物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_____。
    (4)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依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②. 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 ①. 垂直 ②. 有机农业 ③. 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
    (3)镉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
    (4)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增加使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
    【分析】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去向: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着的能量一般用于4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贮存在构成有机体的有机物中。贮存在有机体的有机物中能量有一部分是死亡的遗体、残落物、排泄物等被分解者分解掉;另一部分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体内,及未被利用的部分。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的湿度、盐碱度的差异性、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小问1详解】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着的能量一般用于4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分解者分解;三是流入下一营养级;四是未利用的能量。根据图示可知图中捕食性线虫处于最高营养级,因此与食细菌线虫相比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根据以上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可知,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与土壤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属于生态系统。
    【小问2详解】土壤中深度不同,土壤动物的不同体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有关,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就越高,因此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有机农业土壤中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是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
    【小问3详解】生物富集作用亦称“生物放大作用”。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传递,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增大的趋势。而且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因此土壤中的污染物铬随着食物链延长逐渐积累,出现富集现象,在最高营养级生物捕食性线虫体内含量最高。
    【小问4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腐生细菌数量增加,导致食细菌线虫数量增加,在食物网中引起捕食性线虫数量的增加,这使得植食性线虫由于被大量捕食而数量减少,且减少量多与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数量。
    【点睛】对同化能量和摄取能量的理解有误,对生物富集现象的理解不到位,或者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理解不到位,都会使学生对本题的部分小题不能正确解读。

    易错点9: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及保护等基本知识点识记不准确
    9. (2022·河北省·联考)鬼箭锦鸡儿(灌木)和紫羊茅(草本)是高寒草甸系统的常见植物。科研人员分别模拟了温室效应加剧对两种植物各自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见下图。

    据图回答:
    (1)CO2浓度和温度都会影响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转变为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体现了植物在生态系统________和________中的重要作用。
    (2)本研究中,仅CO2浓度升高对两种植物的影响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仅温度升高对两种植物的影响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个实验的C2T2组研究结果表明温室效应加剧对两种植物各自生长的影响不同。科研人员据此推测,在群落水平,温室效应加剧可能会导致生活在同一高寒草甸中的这两种植物比例发生改变。为验证该推测是否成立,应做进一步实验。请给出简单的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推测成立,说明温室效应加剧可能影响群落________的速度与方向。
    【答案】 ①. 物质循环 ②. 能量流动 ③. 促进两种植物生长 ④. 抑制鬼箭锦鸡儿生,促进紫羊茅生长 ⑤. 将紫羊茅与鬼箭锦鸡儿种在一起,比较温室效应加剧前后相对生物量的变化 ⑥. 演替
    【解析】据图分析,在鬼箭锦鸡儿实验和紫羊茅实验中,无论是在常温还是高温条件下,高CO2浓度组比常态CO2浓度组的相对生物量都高;在鬼箭锦鸡儿实验中,无论是常态CO2浓度还是高CO2浓度条件下,常温组的相对生物量都高于高温组,而在紫羊茅实验中,无论是常态CO2浓度还是高CO2浓度条件下,高温组的相对生物量都高于常温组,据此分析。
    (1)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分别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CO2转变为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体现了植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重要作用。
    (2)据图可知,相同条件下,提高CO2浓度,都可以提高鬼箭锦鸡儿和紫羊茅的相对生物量,故仅CO2浓度的升高,都可以促进两种植物的生长。若仅提高温度,在鬼箭锦鸡儿实验中,相同条件下常温组的相对生物量都高于高温组,而紫羊茅实验中,相同条件下高温组的相对生物量高于常温组,因此,仅提高温度,会抑制鬼箭锦鸡儿的生长,而促进紫羊茅的生长。
    (3)根据题意,在群落水平上,温室效应加剧可能导致生活在同一高寒草甸中的鬼箭锦鸡儿和紫羊茅的比例发生变化,即导致群落发生了演替。若要验证该推测,则可将鬼箭锦鸡儿和紫羊茅种植在一起,比较温室效应加剧前后该区域两种植物的相对生物量的变化。若推测成立,说明温室效应加剧可能会对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产生影响。
    【点睛】本题以温室效应为背景,综合考查了实验分析和设计、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功能等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易错点10: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意义理解不到位
    26. (2022·河南省·月考)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 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 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答案】D
    【分析】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3.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发生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促进性状分离的作用,是生殖隔离必要的先决条件,一般形成亚种,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
    【详解】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打破了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促进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
    B.提高出生率可以增加绿孔雀的种群数量,B正确;
    C.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学和物种进化的知识,难度较低,识记教材基本内容即可。
    【考前警示篇5】--生物技术与工程部分易错点
    易错点1:不能正确理解果酒果醋的制作流程;不能正确进行果酒果醋相关实验的分析等。
    1.(2022·天津河北·一模)图甲是传统发酵技术的装置图,图乙是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使用甲装置制作果醋时,要打开阀a,关闭阀b
    B.甲装置可先用于果醋的制作,再用于果酒的制作
    C.制作果醋的过程中,发酵液的pH会降低;而制作果酒时,发酵液的pH会升高
    D.过程①和④的反应场所在细胞中是相同的,过程③和④都需要氧气参与
    【答案】D
    【解析】制作果醋所需的菌种醋酸菌是嗜氧菌,其进行醋酸发酵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使用甲装置制作果醋时,要打开阀a和阀b,A错误;甲装置中,阀a控制进气,阀b控制排气,可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B错误;制作果酒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制作果醋过程中产生的醋酸都会使发酵液的pH下降,C错误;过程①和④的反应场所在细胞中是相同的,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过程③和④都需要氧气参与,D正确。故选D。
    【提醒】1.果酒和果醋制作的比较
    项目
    果酒制作
    果醋制作
    制作原理
    菌种
    酵母菌
    醋酸菌
    反应
    ①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
    ②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

    ①氧气、糖源充足时:糖→醋酸
    ②缺少糖源时:乙醇→乙醛→醋酸,

    发酵条件
    温度
    18~25℃
    30~35℃
    空气
    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
    需要充足的氧气
    时间
    10~12d
    7~8d
    制作流程

    2.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分析
    装置图
    结构或操作
    目的

    充气口
    醋酸发酵的整个过程与酒精发酵前期连接充气泵,输入无菌空气;酿酒时关闭充气口
    排气口
    用来排除二氧化碳
    长而弯曲的胶管
    阻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出料口
    便于取料,及时监测进行的情况

    易错点2:不能正确识记泡菜的制作过程及进行相关实验分析。
    2.(2022·辽宁·鞍山一中模拟预测)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萝卜、卷心菜等新鲜蔬菜为材料制作泡菜,并对发酵过程中乳酸菌、酵母菌细胞数量和pH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logCFU·mL-1是指每毫升菌液可以形成的菌落总数的对数值
    A.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与其他杂菌的竞争越来越强
    B.发酵中期酵母菌主要通过无氧呼吸获取能量
    C.统计菌落数量时,应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多个平板计数并求平均值
    D.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可能的原因是加入食盐过多,抑制了乳酸菌的发酵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前6天,乳酸菌活细胞的数量逐渐增加,其代谢产物乳酸逐渐积累,使得pH下降,其他杂菌繁殖受到限制甚至死亡,故乳酸菌与其他杂菌的竞争越来越弱,A错误;泡菜制作过程中均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故发酵中期酵母菌主要通过无氧呼吸获取能量,B正确;统计菌落数量时,要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并求其平均值,应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多个平板计数并求平均值,减少实验误差,C正确;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可能的原因是加入食盐过多,抑制了乳酸菌的发酵,D正确。故选A。
    【提醒】1.泡菜的制作过程
    (1)菌种来源:附着在蔬菜上的乳酸菌。
    (2)制作原理: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3)操作流程


    2.泡菜制作的注意事项
    (1)材料的选择及用量
    ①蔬菜应新鲜,若放置时间过长,蔬菜中的硝酸盐易被还原成亚硝酸盐。
    ②清水和盐的质量比为4∶1,盐水要煮沸后冷却。煮沸有两大作用,一是除去水中的氧气,二是杀灭盐水中的细菌。
    (2)防止杂菌污染:每次取样用具要洗净,取样后要迅速封口。
    (3)控制严格的无氧条件
    ①泡菜坛要选择气密性好的容器,以创造无氧环境,有利于乳酸菌发酵,防止蔬菜腐烂。
    ②泡菜坛坛盖边沿的水槽内注满水,以保证坛内乳酸菌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并注意在发酵过程中经常补水。
    (4)控制适宜的温度:以18~20℃为宜,温度偏高有害菌活动能力强,温度偏低不利于乳酸发酵。
    3.泡菜腌制中乳酸菌、乳酸和亚硝酸盐的变化
    发酵时期
    乳酸菌
    乳酸
    亚硝酸盐
    发酵初期
    少(有O2,乳酸菌活动受抑制)

    增加(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
    发酵中期
    最多(乳酸抑制其他菌的活动)
    积累、增多,pH下降
    下降(硝酸盐还原菌受抑制,部分亚硝酸盐被分解)
    发酵后期
    减少(乳酸继续积累,pH继续下降,抑制其活动)
    继续增多,pH继续下降
    下降至相对稳定(硝酸盐还原菌被完全抑制)
    变化曲线



    易错点3:对微生物分离的方法原理、操作注意事项等掌握不全面;对微生物计数的方法原理、计算公式理解不到位等。
    3.(2022·辽宁·建平县实验中学模拟预测)酵母的蛋白含量高,可用作饲料蛋白,且有些酵母能利用工业废甲醇作为碳源进行繁殖,既可减少污染,又可降低成本。研究人员拟从土壤中分离该类酵母并大量培养,操作流程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25×16型血细胞计数板,表示计数室中有25个中格,每个中格又分成16个小格。)

    A.取步骤②中不同梯度的稀释液加入标记好的无菌培养皿中,在步骤③中将温度约70℃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混匀
    B.只有③过程中使用的培养基需以甲醇作为唯一的碳源
    C.⑤过程扩大培养时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并营造无氧环境
    D.将发酵液稀释1000倍后,用25×16(1mm×1mm×0.1mm)血细胞计数板计数5个中格中的细胞数为60个,则发酵液中每毫升有3×109个细胞
    【答案】D
    【解析】分离某种微生物的原理: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酸碱度,温度和氧等要求或加入某种抑制物质造成只利于该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平板浇注分离是将少量的菌液与融化的固体培养基充分混合均匀后倒入培养皿,所以温度过高使微生物失活,温度过低培养基又易成固态,因而选择50°C左右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混匀,A错误;③是进行选择培养,需要以甲醇作为唯一的碳源,将分解甲醇的酵母筛选出来,⑤扩大培养时也需要以甲醇作为唯一的碳源,不是只有③过程,B错误;酵母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在有氧条件下可大量繁殖,酵母扩大培养时,需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氧气等条件,C错误;已知血细胞计数板的规格为25×16(1mm×1mm×0.1mm),若5个中格中的细胞数为60个,则可得公式60÷(5×16)×400×10000×1000=3×109,D正确。故选D。
    【提醒】1.分离微生物的原理与措施
    (1)原理: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是混杂在一起的,因此分离获得纯培养物应首先采用的方法是将单个的细胞与其他细胞分离,再给细胞提供合适的营养和条件,使其生长成为可见的群体。
    (2)常用措施:
    ①接种过程中尽量使细胞分散开来,如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
    ②通过选择培养基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所需微生物的生长。
    2.选择培养基四种常见制备方法或实例



    3.微生物常用计数的方法
    (1)活菌计数法(常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个活菌。
    ②操作: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将待测样品经一系列10倍稀释,选择三个稀释度的菌液,分别取0.1mL接种到已制备好的平板上,然后用无菌涂布器将菌液涂布于整个平板表面,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计算菌落数。为使结果接近真实值,可将同一稀释度的样液加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平板上,经涂布、培养,计算出菌落平均数。
    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细菌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④注意事项:
    a、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为30~300个的平板进行计数,若设置的重复组中结果相差太远,意味着操作有误,需重新实验。
    b、此种方法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这是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2)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②操作: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上面有一个特定面积(1mm2)和高(0.1mm)的计数室,在1mm2的面积里又被划分成25个(或16个)中格,每个中格进一步划分成16个(或25个)小格,但计数室都是由400个小格组成的。将清洁干燥的计数板盖上盖玻片,再将稀释的样品滴在计数板上,稍等片刻,待细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在显微镜下统计4~5个中格中的细菌数,并求出每个小格所含细菌的平均数,再按公式求出每毫升样品中所含的细菌数。
    ③计算公式:每毫升原液所含细菌数=每小格平均细菌数×400×10000×稀释倍数。
    ④注意事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易错点5: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操作流程、培养条件等识记不清;不能正确分析激素使用顺序和激素比例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
    5.(2021·江苏·高考真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常用于商业化生产:其过程一般为:无菌培养物的建立→培养物增殖→生根培养→试管苗移栽及鉴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为获得无菌培养物,外植体要消毒处理后才可接种培养
    B.组织培养过程中也可无明显愈伤组织形成,直接形成胚状体等结构
    C.提高培养基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值,有利于诱导生根
    D.用同一植株体细胞离体培养获得的再生苗不会出现变异
    【答案】D
    【解析】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为获得无菌培养物,外植体要经过表面消毒处理后,才能进行培养,所用的培养基必须彻底灭菌,A正确;组织培养过程中也可无明显愈伤组织形成,直接形成胚状体等结构,B正确;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因此提高培养基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值,有利于诱导生根,C正确;用同一植株体细胞离体培养获得的再生苗会出现变异,如在愈伤组织的培养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等变异,D错误。故选D。
    【提醒】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操作流程

    2.表格法分析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作用
    1)使用顺序不同,结果不同
    使用顺序
    实验结果
    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素
    有利于细胞分裂,但细胞不分化
    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素
    细胞既分裂也细胞分化
    同时使用
    分化频率提高
    2)用量的比例不同,结果不同
    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用量的比值
    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
    比值高
    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
    比值低
    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
    比值适中
    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

    易错点6:不能正确理解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并进行有关分析;不能根据题目文字或图像信息正确分析核移植技术有关问题。
    6.(2022·浙江省·模拟题)动物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液体培养基中的动物血清需过滤灭菌 B.定期更换培养液可以防止细胞代谢产生有毒物质危害细胞
    C.在二氧化碳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 D.动物细胞培养体现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
    【答案】D
    【解析】液体培养基中的动物血清需过滤灭菌,否则会污染培养液,A正确;定期更换培养液可以防止细胞代谢产生有毒物质危害细胞,B正确;由于二氧化碳培养箱可以维持培养液pH的稳定,故在二氧化碳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C正确;动物细胞培养获得的产物是动物细胞,不能体现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D错误。故选D。
    【提醒】1.辨析动物细胞培养相关的两组概念
    (1)细胞贴壁与接触抑制: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上,称为细胞贴壁。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这种现象称为接触抑制。
    (2)原代培养与传代培养
    a)原代培养:细胞悬液第一次在瓶中培养,没有分瓶培养之前的细胞培养。原代培养的细胞核型正常。
    b)传代培养:进行分瓶后的扩大培养,即传代培养。一般情况下,细胞传至10~50代时,增殖会逐渐缓慢,以至于完全停止,这时部分细胞的细胞核型可能会发生变化。
    2.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和过程
    (1)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a)营养:含有细胞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通常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
    b)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
    c)温度、pH和渗透压:36.5℃±0.5℃;适宜的pH:7.2~7.4;适宜的渗透压。
    d)气体环境:95%空气(空气中O2是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
    (2)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

    注意: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两次用到胰蛋白酶,第一次的作用:将剪碎的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第二次的作用:将贴壁细胞从瓶壁上分离下来,目的是避免动物细胞的接触抑制现象。
    3.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
    (1)操作流程

    (2)细胞核移植技术的易错点分析
    a)核移植时选M Ⅱ中期卵母细胞的原因:①卵母细胞体积大,易于操作;②卵黄多,营养物质丰富,可为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③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存在激发细胞核全能性表达的物质。
    b)克隆动物是由重组的细胞培养而来的,该重组细胞的细胞质基因来源于受体细胞,细胞核基因来源于提供细胞核的亲本,因此其遗传物质来自两个亲本。
    c)克隆动物绝大部分性状与供体动物相同,少数性状与提供卵母细胞的动物相同,与代孕动物的性状无遗传关系。
    d)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从生殖方式的角度看属于无性生殖。

    易错点7:对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异同理解不全面;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理解不到位等。
    7.(2022·湖北·模拟预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女性怀孕后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制备抗HCG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早孕的诊断。下图是抗HCG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制备抗HCG单克隆抗体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有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细胞融合
    B.将纯化HCG注入小鼠是为了从产生免疫反应小鼠的脾脏中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
    C.图中利用HAT培养液具有选择作用,让能合成抗HCG抗体的细胞大量增殖
    D.腹水中制备抗HCG单克隆抗体时,需要注射免疫抑制剂,使小鼠易于接纳杂交瘤细胞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给动物注射抗原HCG,产生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加促融剂,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用HAT培养基进行筛选,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再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再进行大规模培养。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要用到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培养B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A正确;在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首先要将纯化HCG注入小鼠体内,其目的是从产生免疫反应小鼠的脾脏中获得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B正确;图中利用HAT培养液目的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但筛选的杂交瘤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抗HCG抗体,C错误;可将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从小鼠腹水中制备抗HCG单克隆抗体,此过程需要注射免疫抑制剂,降低小鼠的免疫能力,使小鼠易于接纳杂交瘤细胞,D正确。
    【提醒】1.动物细胞融合

    思考: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有哪些不同之处?
    ①融合前的处理不同:植物体细胞杂交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细胞壁,制备原生质体才能融合,而动物细胞不需去壁可以直接诱导融合。②诱导方式不同:相比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融合特有的诱导方式是用灭活的病毒处理。③目的不同: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目的是培育杂种植株;动物细胞融合的目的是获得杂种细胞。
    2.单克隆抗体制备
    (1)血清抗体与单克隆抗体
    名称
    产生
    特点
    血清抗体
    由浆细胞分泌
    一般从血清从分离,产量低、纯度低、特异性差
    单克隆抗体
    由杂交瘤细胞分泌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大量制备
    (2)过程

    (3)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①作为诊断试剂:能准确识别各种抗原物质的细微差异,并与一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
    ②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癌症治疗,可制成“生物导弹”,也有少量用于治疗其他疾病。
    (4)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为什么要有两次筛选?
    提示:诱导融合后得到多种杂交细胞,另外还有未融合的亲本细胞。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可将融合的杂交瘤细胞筛选出来,这是第一次筛选。由于从体内取免疫过的B淋巴细胞时可取出很多种,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有很多种,所以需筛选出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这是第二次筛选。

    易错点8:对基因工程中的基本工具等识记不清;不能正确分析基因工程中的基本操作程序。
    8.(2022·海南·模拟预测)科学家从某细菌中提取抗烟草花叶病毒基因并转入烟草,培育成转基因抗病毒烟草。如图是转基因抗病毒烟草的部分培育过程,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和质粒上的箭头表示相关限制酶的切割位点。图中各个限制酶切割后均获得黏性末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了防止目的基因与质粒反向连接应使用限制酶EcoR I和Hind Ⅲ切割
    B.图中限制酶均能在它们识别序列的中心轴线处切割DNA分子
    C.图中所使用的质粒是农杆菌的Ti质粒
    D.通过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可以检测转基因烟草是否培育成功
    【答案】B
    【解析】为了防止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和质粒自身环化和反向连接,应选用EcoR I和Hind Ⅲ酶对外源DNA和质粒进行切割,这样使目的基因两端的黏性末端不同,可以防止反向连接,A正确;经限制酶沿识别序列的中心轴线处切割DNA分子后产生的一般是平末端,若不在中心轴线处切割DNA分子则产生黏性末端,B错误;重组质粒能够导入农杆菌进行增殖,所以图中所使用的质粒是农杆菌的Ti质粒,C正确;在个体水平上进行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可以进行抗病鉴定,所以通过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可以检测转基因烟草是否培育成功,D正确。故选B。
    【提醒】1.表格法辨析限制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等相关酶
    项目
    作用底物
    作用结果
    限制酶
    DNA分子
    切开磷酸二酯键,形成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DNA连接酶
    DNA分子片段
    通过形成磷酸二酯键,进而形成新的DNA分子
    DNA聚合酶
    脱氧核苷酸
    通过形成磷酸二酯键,进而形成新的DNA分子
    DNA酶
    DNA分子
    断开磷酸二酯键,形成脱氧核苷酸
    解旋酶
    DNA分子
    断开碱基对间的氢键,形成单链DNA分子
    RNA聚合酶
    核糖核苷酸
    通过形成磷酸二酯键,进而形成新的RNA分子
    2.图解限制酶的选择依据

    (1)根据目的基因两端的限制酶切割位点确定限制酶的种类
    ①应选择位于目的基因两端的限制酶,如图甲中可选择Pst I。
    ②不能选择目的基因内部的限制酶,如图甲中不能选择Sma I。
    (2)根据质粒的特点确定限制酶的种类
    ①通常选择与切割目的基因相同的限制酶,确保出现相同的黏性末端,如图乙中Pst I。
    ②在只有一种标记基因时,选择的限制酶不能破坏标记基因,如图乙中限制酶Sma I会破坏标记基因。
    3.“四步法”把控基因工程基本操作程序题


    易错点9:不能正确理解PCR技术的基本操作过程并进行有关问题分析。
    (2022·辽宁·高考真题)抗虫和耐除草剂玉米双抗12-5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品种。为给监管转基因生物安全提供依据,采用PCR方法进行目的基因监测,反应程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预变性过程可促进模板DNA边解旋边复制 B.后延伸过程可使目的基因的扩增更加充分
    C.延伸过程无需引物参与即可完成半保留复制 D.转基因品种经检测含有目的基因后即可上市
    【答案】B
    【解析】预变性是使引物完全变性解开,A错误;后延伸过程是为了让引物延伸完全并让单链产物完全退火形成双链结构,可使目的基因的扩增更加充分,B正确;延伸过程需引物参与,C错误;转基因品种不只需要检测是否含有目的基因,还要检测是否表达,还有安全性问题,D错误;故选B。
    【提醒】1.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
    (1)含义:一项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在体外提供参与DNA复制的各种组分与反应条件,对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大量复制的技术。
    (2)前提:已知目的基因的一段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
    (3)条件:DNA模板、引物、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 DNA聚合酶)和4种脱氧核苷酸(实际上是dNTP)。
    (4)过程:
    过程
    说明
    图解
    变性
    温度上升到90℃以上,双链DNA解聚为单链

    复性
    温度下降到50℃左右,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延伸
    温度上升到72℃左右,耐高温的DNA聚合酶从引物起始合成互补链,可使新链由5′端向3′端延伸

    (5)结果:每次循环后目的基因的量增加一倍,即指数形式扩增。(约为2n,其中n为扩增循环的次数)
    (6)应用:细菌和病毒类疾病检测、遗传疾病诊断、肿瘤筛查和诊断等。
    2.细胞内DNA复制与PCR技术比较

    细胞内DNA复制
    PCR技术
    区别
    解旋
    解旋酶,边解旋边复制
    高温解旋,双链完全分开

    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引物
    RNA
    DNA或RNA
    温度
    细胞内温和条件
    需控制温度,在较高温度下进行
    联系
    ①模板:均以脱氧核苷酸链作为模板进行物质合成;
    ②原料:均为四种脱氧核苷酸,但PCR中是以dNTP形式加入的;
    ③酶:均需要DNA聚合酶进行催化;
    ④引物:均需要引物,使DNA聚合酶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易错点10:对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原理、过程以及实质和结果等理解不到位。
    2022·辽宁·沈阳二中模拟预测)如图为蛋白质工程操作的基本思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①代表转录,②代表翻译,④代表分子设计,⑤代表DNA合成
    B.因为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十分复杂,所以蛋白质工程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程
    C.蛋白质工程的目标是对基因的结构进行分子设计
    D.从图中可以看出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与中心法则是相反的
    【答案】C
    【解析】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它可以根据人的需求来设计蛋白质的结构,又称为第二代的基因工程,其基本途径: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或合成新的基因,从而获得所需要的蛋白质。图中①代表转录,②代表翻译,④代表分子设计,⑤代表DNA合成,A正确;因为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十分复杂,所以蛋白质工程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程,B正确;蛋白质工程的目的是对蛋白质的结构进行分子设计,通过基因合成或修饰实现,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与中心法则是相反的,D正确。故选C。
    【提醒】蛋白质工程与基因工程的比较

    基因工程
    蛋白质工程


    概念
    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通过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从技术操作层面看,由于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作重组DNA技术
    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改造或合成基因,来改造现有蛋白质,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原理
    基因重组
    中心法则的逆推
    过程
    获取目的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蛋白质结构→推测氨基酸序列→推测脱氧核苷酸序列→合成DNA→表达出蛋白质
    实质
    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以获得人类所需的生物类型或生物产品(基因的异体表达)
    定向改造或生产人类所需的蛋白质
    结果
    生产自然界中已有蛋白质
    生产自然界没有的蛋白质
    联系
    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第二代基因工程,因为对现有蛋白质的改造或制造新的蛋白质,必须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实现
    注意:①蛋白质工程的重点在于对已存在的蛋白质进行分子改造,改造的对象是编码蛋白质的DNA序列。
    ②对基因进行改造后获得的蛋白质可以遗传下去,而直接改造蛋白质却不能遗传。

    【考前预测篇】
    【考前预测篇1】—选择题命题热点预测
    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中的肽链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B. 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使其易分散和转移
    C. 细胞骨架是由纤维素组成的网架结构 D. 细胞核控制代谢的指令主要通过核孔送到细胞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器的功能、癌细胞的特点和细胞核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细胞骨架在细胞运动、分裂、分化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2、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核仁、核孔(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3、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等。
    【解析】A、细胞中的肽链在自身核糖体上合成,病毒的肽链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所以所有细胞肽链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正确;
    B、糖蛋白参与识别、黏连等,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会使它容易扩散和转移,B正确;
    C、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本质是蛋白质,C错误;
    D、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核控制细胞质进行物质合成、能量转换等的指令,主要是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达细胞质的,D正确。
    2. 肺炎是由病原微生物、过敏原等因素引起的炎症,常见类型有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如新冠肺炎)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菌、支原体和新冠病毒的蛋白质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B. 细菌、支原体和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得到的含氮碱基都是四种
    C. 细菌、支原体和新冠病毒都不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器
    D. 抑制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对治疗支原体肺炎和病毒性肺炎均无效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病毒、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病毒的结构,明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解析】A、细菌、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其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但是其蛋白质可以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A正确;
    B、细菌、支原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彻底水解得到的含氮碱基是A、T、C、G四种,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彻底水解得到的含氮碱基是A、U、C、G四种,B正确;
    C、细菌、支原体是原核生物,不含细胞核,但是含核糖体这种细胞器,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不具有细胞核和任何细胞器,C错误;
    D、支原体和病毒都不含有细胞壁,因此抑制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对治疗支原体肺炎和病毒性肺炎均无效,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主要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除支原体外都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
    生物膜系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DNA存
    在形式
    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
    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 DNA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
    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3. 下列生物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探究植物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正式实验中,需设置空白对照
    B.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紫色洋葱鳞片叶和黑藻叶均可作为实验材料
    C.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先将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在室温下混匀,再置于设定温度下保温
    D.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中,利用DNA易溶于酒精的特点来完成粗提取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课本部分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1.生物实验设计的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2.生物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对自然状态的实验对象施加或减除了某一自变量的组,对照组是对自然状态的实验对象未施加或减除了某一自变量的组。
    【解析】A、“探究植物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正式实验中,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不同浓度的组别之间可形成相互对照,A错误;
    B、黑藻叶片和紫色洋葱鳞片叶都是成熟的植物细胞,且含有色素,这两种材料都具备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均可作为“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材料,B正确;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将对应温度下保温的可溶性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在对应温度下先保温,再进行混合,C错误;
    D、“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中,利用DNA不溶于酒精从而使DNA析出,D错误。
    4.骆驼素有“沙漠之舟”的称呼。驼峰里储存的大多是脂肪,使骆驼长时间不吃不喝也能维持生命体征。下列有关脂肪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驼峰脂肪中的含氢量比糖类多,与同质量糖类相比,其氧化分解产生的水和释放的能量更多
    B. 组成脂肪的化学元素主要是C、H、O,有的还含有N和P
    C. 骆驼长时间不吃不喝而供能不足时,脂肪可以大量转化为糖类
    D. 驼峰里储存的脂肪呈固态,是因为动物脂肪含有不饱和脂肪酸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有机物的化学元素组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并识记组成各种有机物的化学元素。脂肪中H原子比例较高,氧化分解时消耗较多氧气,产生较多能量,是良好的储能物质。
    【解析】A、相同质量的脂肪与糖类相比,脂肪C、H元素含量多,O元素含量少,氧化分解时,脂肪耗氧多,产生的水和释放的能量更多,A正确;
    B、组成脂肪的化学元素只有C、H、O三种元素,B错误;
    C、糖类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但脂肪不可以大量转化为糖类,C错误;
    D、驼峰里储存的脂肪呈固态,是因为动物脂肪含有饱和脂肪酸,D错误。
    5. 下列有关细胞中物质和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具有高效性
    B. ATP断裂两个特殊化学键产生的腺苷—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
    C. 人体细胞中的CO2一定在细胞器中产生
    D. 老年人出现白发的原因是毛囊中黑色素细胞缺少酪氨酸酶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细胞ATP、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ATP中文名称是腺苷三磷酸。ATP分子的结构可以简写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是由腺嘌呤与核糖结合而成的。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反应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解析】A、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具有催化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降低的更多,因此具有高效性,A错误;
    B、ATP断裂两个特殊化学键产生的腺苷一磷酸也叫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的原料,B错误;
    C、人体细胞只有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才会产生CO2,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反应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因此CO2一定在线粒体这种细胞器中产生,C正确;
    D、老年人出现白发的原因是毛囊中黑色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不是缺少酪氨酸酶,D错误。
    6.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能够吸收葡萄糖、无机盐等。如图为Na+、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示意图,物质运输需要的动力可来自ATP水解或离子电化学梯度等。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不同物质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可共用同一载体
    B. 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属于主动运输,运出小肠上皮细胞为协助扩散
    C. 胰岛素可通过阻止肠腔中的葡萄糖进入机体,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D. Na+运出小肠上皮细胞后,载体蛋白恢复原状,又可以继续转运Na+
    【答案】C 
    【分析】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特点,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葡萄糖和钠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再准确判断各选项。图中葡萄糖、钠离子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的方式分别为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葡萄糖、钠离子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分别为主动运输、协助扩散。
    【解析】A、由图可知,葡萄糖和钠离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共用同一载体,A正确;
    B、由图可知,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属于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运出小肠上皮细胞为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B正确;
    C、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摄取、存储、利用葡萄糖,以使血糖浓度降低,即胰岛素是通过促进血糖的去路使血糖浓度降低,而不能抑制血糖的来源,C错误;
    D、载体蛋白在运输离子时其空间结构的改变是可逆的,Na+运出小肠上皮细胞后,载体蛋白恢复原状,又可以继续转运Na+,D正确。
    7.研究者利用密闭的装置在适宜的光照、温度和pH等条件下,进行了如下实验(初始悬浮液中无CO2,草酸铁是一种氧化剂)。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实验组别




    实验材料
    小球藻悬浮液
    叶绿体悬浮液
    叶绿体悬浮液
    叶绿体悬浮液
    提供的物质
    H2O、CO2
    H2O、CO2
    H2O
    H2O、草酸铁
    是否产生O2




    A. ③组不产生O2可能是因为其叶绿体中缺乏氧化剂
    B. ④组与②组对照,说明叶绿体产生O2不一定需要CO2
    C. ①组与②组对照,说明小球藻光合作用产生O2的场所是叶绿体
    D. ②组与③组对照,说明叶绿体产生的O2来源于CO2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和物质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分析实例解决问题的能力。光合作用整个过程中是合成有机物并储存光能的过程,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中,色素吸收、传递光能,并将光能变为ATP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过程中将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解析】A、比较③④组,③组不含有氧化剂——草酸铁,无CO2的产生,可推测③组不产生O2可能是因为其叶绿体中缺乏氧化剂,A正确;
    B、④组与②组对照,区别为CO2和草酸铁,④组无CO2,说明叶绿体产生O2不一定需要CO2,B正确;
    C、①组与②组对照,①组的实验材料为小球藻悬浮液,②组的实验材料为叶绿体悬浮液,两组均进行光合作用,有O2的产生,说明小球藻光合作用产生O2的场所是叶绿体,C正确;
    D、②组与③组对照,③组无CO2,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说明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的条件必须含有CO2,不能说明叶绿体产生的O2来源于CO2,D错误。
    8.PLK1是一种对细胞周期有重要调控作用的物质,在促进纺锤体两极分配、染色体运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硝化细菌增殖过程中可能不存在PLK1 B. PLK1在细胞分裂间期大量合成且达到最大活性
    C. 通过抑制PLK1的表达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D. PLK1发挥作用时可能伴随着ATP的水解
    【答案】B 
    【分析】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开始于分裂间期,止于分裂期。
    本题考查细胞周期、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要求学生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掌握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以及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解析】A、分析题意可知,PLK1在促进纺锤体两极分配、染色体运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故推测在硝化细菌增殖过程中无PLK1,A正确;
    B、由题意可知,PLK1在促进纺锤体两极分配、染色体运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说明PLK1主要在分裂期发挥作用,故推测其在分裂期的活性最大,B错误;
    C、PLK1对细胞周期有重要的调控作用,阻断(抑制)PLK1的表达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C正确;
    D、染色体的运动等需要消耗ATP,故PLK1发挥作用时伴随着ATP的水解,D正确。
    9.细胞自噬是在高胁迫环境下的一种应急机制,溶酶体能与膜包裹的细胞自身物质融合形成自噬泡,通过降解细胞自身蛋白大分子、功能失常或不需要的细胞结构,为细胞生存提供原料或ATP。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自噬有利于细胞度过不良环境 B. 细胞自噬不一定导致细胞死亡
    C. 靶细胞的裂解属于细胞自噬 D. 细胞自噬具有自我“清理”功能
    【答案】C 
    【分析】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车间”。
    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解析】A、细胞在营养物质缺乏等特殊环境下,通过自噬降解自身蛋白质或细胞器,为维持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故细胞自噬有利于细胞度过不良环境,A正确;
    B、自噬过度或自噬不足都会引发细胞代谢紊乱,甚至导致细胞死亡,正常的细胞自噬不会导致细胞死亡,B正确;
    C、靶细胞的裂解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
    D、细胞自噬过程中溶酶体能与膜包裹的细胞自身物质融合形成自噬泡,降解细胞自身蛋白大分子、功能失常或不需要的细胞结构,细胞自噬具有自我“清理”功能,D正确。
    10.某二倍体植物叶形和花色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宽叶对窄叶为完全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统计某亲本植株自交所得F1,表现型及比例为宽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红花:窄叶白花=5:3:3: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出现上述比例的原因是双杂合子植株不能存活
    B. 亲本植株的表现型一定是宽叶红花
    C. 若基因型为双显性的花粉不育,F1宽叶红花无纯合子
    D. 若纯种宽叶、窄叶植株杂交,F1出现窄叶个体可能是染色体变异所致
    【答案】A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数据“宽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红花:窄叶白花=5:3:3:1”进行逆推,进而判断出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及致死情况,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解析】A、设两对基因分别是A、a、B、b,则F1基因型是AaBb,若无特殊情况,则子代中宽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红花:窄叶白花=9:3:3:1,现在出现宽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红花:窄叶白花=5:3:3:1,出现上述比例的原因是双显(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不可能是双杂合子植株不能存活,F1是双杂合,A错误;
    B、某亲本自交,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说明该亲本一定是双杂合子AaBb,且子代中宽叶:窄叶=2:1,红花:白花=2:1,说明宽叶和红花是显性性状,则AaBb表现为宽叶红花,B正确;
    C、若基因型为双显性的花粉(AB)不育,则F1不可能出现纯合的宽叶红花AABB,C正确;
    D、若纯种宽叶(AA)、窄叶(aa)植株杂交,正常情况下,子代为Aa,表现为宽叶,F1出现窄叶个体可能是染色体变异所致,如A所在染色体缺失,D正确。
    11.现有某mRNA分子的一个片段,其逆转录产生的cDNA的碱基序列为5′-ACGCGTAAA-3′,部分密码子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如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5′-ACG-3′(苏氨酸)    5′-CGU-3′(精氨酸)    5′-UGC-3′(半胱氨酸)
    5′-GCA-3′(丙氨酸)    5′-AAA-3′(赖氨酸)    5′-UUU-3′(苯丙氨酸)
    A. 逆转录和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的方式相同
    B. 该mRNA片段产生cDNA的过程不需要解旋酶参与
    C. 翻译该mRNA片段时,运输丙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可能是5′-CGU-3′
    D. 该mRNA片段翻译产生的肽链氨基酸序列为半胱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条件及产物,能根据题中信息做出正确判断。转录是主要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解析】A、逆转录过程中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而DNA复制过程中遗传信息从DNA流向DNA,可见这两个过程中碱基配对的方式不完全相同,前者是A-T、U-A、G-C、C-G,而后者是A-T、T-A、G-C、C-G,A错误;
    B、mRNA为单链结构,因此,由该mRNA片段产生cDNA的过程不需要解旋酶参与,B正确;
    C、丙氨酸的密码子是5'-GCA-3'(丙氨酸),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测,翻译该mRNA片段时,运输丙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可能是5'-UGC-3',C错误;
    D、该mRNA的碱基序列为5'-UUUACGCGU-3',由该mRNA片段翻译产生的肽链的氨基酸序列为苯丙氨酸-苏氨酸-精氨酸,D错误。
    12.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三位科学家。如图为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中的增殖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②和③,所需的原料和能量均来自于肝细胞
    B. 一般来说生物学家根据RNA能否直接起mRNA作用而将RNA病毒分成单股正链RNA(+RNA)病毒与单股负链RNA(-RNA)病毒,HCV属于前者
    C. ②和③完成+RNA复制过程中,极易变异,因此研制疫苗的难度很大
    D. -RNA既可以与宿主细胞内的核糖体结合,还可以通过③产生出大量+RNA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病毒与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分析题图:图中①表示翻译,②表示以+RNA为模板合成-RNA,③表示以-RNA为模板合成+RNA。
    【解析】A、过程①代表翻译,②和③完成+RNA复制,所需的原料和能量均来自于宿主细胞(肝细胞),A正确;
    B、由题图可知,图示HC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股正链RNA(+RNA),故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正链RNA(+RNA)病毒,B正确;
    C、RNA通常是单链结构,容易发生变异,故研制疫苗难度大,C正确;
    D、+RNA可以与宿主细胞内的核糖体结合,但-RNA不能与宿主细胞内的核糖体结合,D错误。
    13.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用D、d表示该对等位基因).甲为该病患者,其丈夫正常.现对孕妇甲及其丈夫和他们的双胞胎孩子用探针进行基因诊断.检测基因d的探针为d探针,检测基因D的探针为D探针.观察到如图所示结果(空圈代表无放射性,深颜色圈放射性强度是浅颜色圈的2倍).根据杂交结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个体2、3的基因型分别是XdY、XdXd
    B. 若个体1与表现型正常的异性婚配,后代中女性患病率约为50%
    C. 若这对夫妇生一男孩,则其正常的概率为12
    D. 他们的双胞胎后代一定来自两个受精卵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空圈代表无放射性,深颜色圈放射性强度是浅颜色圈的2倍,则图中孕妇甲既含有D基因,也含有d基因,是杂合子(基因型为XDXd);个体1只含有D基因,不含d基因,基因型为XDY;个体2只含有d基因,不含D基因,基因型为XdY;个体3只含有d基因,不含D基因,且放射性强度是浅颜色圈的2倍,所以其基因型为XdXd.
    本题设计新颖,结合基因诊断结果图,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根据题干信息“空圈代表无放射性,深颜色圈放射性强度是浅颜色圈的2倍”判断图中4个个体的基因型;其次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解析】A、由以上分析可知个体2、3的基因型分别是XdY、XdXd,A正确;
    B、个体l的基因型为XDY,与表现正常的女性(XdXd)结合,后代中女性均患病,B错误;
    C、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DXd×XdY,他们生一个男孩,正常的概率是12,C正确;
    D、个体2是丈夫,则个体1(XDY)和个体3(XdXd)是双胞胎,由他们的基因型可知,两者一定来自两个受精卵,D正确.
    14. 苹果作为昭通特产,主要品种有金帅、红富士等。红富士是以国光为母本,元帅为父本进行杂交,历经20余年,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具有晚熟、甜度高等优点。在品种培育过程中,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 形成新品种过程中,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不同品种甜度不同,体现了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
    D. 两亲本杂交,形成配子时产生定向的可遗传变异类型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杂交育种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1.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通过.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3.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解析】A、在杂交育种的过程中将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集中于一体,因此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
    B、长时间的人工选育形成新品种,这种选择作用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
    C、基因通过控制与甜味物质合成相关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这属于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C正确;
    D、两亲本杂交,形成配子时产生的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D错误。
    15.“开心水”是一种新型毒品,一般含有冰毒、苯丙胺等成分。冰毒和苯丙胺都能促进多巴胺的释放并抑制神经末梢对多巴胺的重吸收,使突触间隙的多巴胺水平增高,导致欣快感增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冰毒能促进突触前膜释放多巴胺 B. 苯丙胺能抑制突触后膜重吸收多巴胺
    C. “开心水”能作用于突触,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D. 毒品能够使人形成瘾癖,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兴奋的产生和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提取题干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解析】A、多巴胺为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中的突触小泡中,冰毒和苯丙胺都能促进多巴胺的释放,A正确;
    B、冰毒和苯丙胺都能抑制神经末梢对多巴胺的重吸收,使突触间隙的多巴胺水平增高,即苯丙胺能抑制突触前膜重吸收多巴胺,B错误;
    C、由题意可知,“开心水”是一种新型毒品,一般含有冰毒、苯丙胺等成分,冰毒和苯丙胺都能促进多巴胺的释放并抑制神经末梢对多巴胺的重吸收,即“开心水”能作用于突触,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正确;
    D、毒品能够使人形成瘾癖,对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D正确。
    16.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体重和生理状况基本相同的三组兔子体内,然后定时测定兔子甲状腺的放射量。4天后,分别向甲、乙、丙三组兔子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生理盐水、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兔子体内甲状腺放射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在兔子体内含量很低,但具有高效性
    B. 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调节,兔子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多
    C. 甲、乙、丙三组兔子体内甲状腺放射量变化曲线分别为图中的a、c、b
    D. 注射的无放射性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至甲状腺,促使其释放甲状腺激素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解析】A、动物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所以甲状腺激素在兔子体内含量很低,但具有高效性,A正确;
    B、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调节,兔子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B错误;
    C、甲组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所以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增加,甲状腺放射量变化曲线为a,乙组注射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对应的曲线为c,丙组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调节,兔子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对应的曲线为b,C正确;
    D、注射的无放射性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至甲状腺,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使其释放甲状腺激素,D正确。
    17.我国陈薇院士团队通过将控制合成新冠病毒S蛋白的基因重组到腺病毒基因组中,研制了全球首款可吸入式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该种疫苗通过吸入的方式进入呼吸道和肺部,从而激发黏膜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三重保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皮肤、呼吸道黏膜等是抵御新冠病毒攻击的第二道防线
    B. 吸入式疫苗可以直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新冠病毒的抗体
    C. 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以清除内环境中的病毒
    D. 感染过腺病毒的人群使用该疫苗预防效果可能会降低
    【答案】D 
    【分析】本题以新型冠状病毒为题材,考查人体免疫调节,需要学生识记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及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结合题干信息准确作答。
    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
    【解析】A、皮肤、呼吸道黏膜等是抵御新冠病毒攻击的第一道防线,A错误;
    B、由题可知,吸入式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中的S蛋白基因需先表达出S蛋白,再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新冠病毒的抗体,B错误;
    C、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接触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靶细胞内的病毒暴露出来,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C错误;
    D、感染过腺病毒的人群体内存在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使用该疫苗预防效果可能会降低,D正确。
    18.为防治草地鼠害,科研人员研究了某高原地区不同季节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与环境因素的关联度(种群数量与环境因素关联度越高,二者同步变化程度越高),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秋季相比,春季降水量的变化对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更显著
    B. 高原鼢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C. 秋季,与禾本科植物相比杂类草数量增加引发鼠害的可能性更大
    D. 春季和秋季,对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平均温度
    【答案】A 
    【分析】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种群密度是种群特征中最基本特征;迁出率对种群数量的变化有一定的作用;年龄结构能够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分析题图,夏季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与环境因素的关联度高于春季;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与平均温度的关联度最高。
    【解析】A、已知种群数量与环境因素关联度越高,二者同步变化程度越高,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与春季降水量的关联度为0.24,而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与秋季降水量的关联度为0.28,可知秋季降水量的变化对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更显著,A错误;
    B、由图可知,高原鼢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平均温度、降水量、杂类草地下根茎、莎草科地下根茎、乔本科地下根茎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B正确;
    C、分析秋季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与环境因素的关联度,可知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与禾本科植物地下根茎的关联度小于杂类草地下根茎的关联度,故与禾本科植物相比,杂类草数量增加引发鼠害的可能性更大,C正确;
    D、分析题图,不论春季和秋季,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与平均温度的关联度最高,可知对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平均温度,D正确。
    19.“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B. 生态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 种间竞争的结果可能会使两个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度降低D. 人类活动可能会影响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A、生态位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生态位是群落的特征,A错误;
    B、生态位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两个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度越高,说明利用的资源与占据的空间等越相似,种间竞争的结果可能会使两个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度降低,C正确;
    D、如果环境发生变化或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某种生物的食物资源、天敌或生存空间等可能会发生变化,故该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也会随之变化,D正确。
    20.三唑酮是一种含氮有机物,是农业生产上常用的除菌剂。研究者为了筛选出能降解三唑酮的菌种用于土壤修复,进行了相关操作:
    ①将10g土样加入无菌水制成101倍稀释液,再依次等比稀释后接种 ②灭菌
    ③配制培养基 ④倒平板 ⑤培养、筛选和鉴定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③④②①⑤ B. 步骤①中应加入100mL无菌水
    C. 步骤②中对培养基灭菌可采用干热灭菌法 D. 培养基中的三唑酮可为该菌种提供碳源和氮源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微生物纯培养的过程,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微生物的纯培养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分离和培养等步骤。
    【解析】A、筛选出能降解三唑酮的菌种的操作顺序为:配制培养基、灭菌、倒平板、将10g土样加入无菌水制成101倍稀释液,再依次等比稀释后接种、培养、筛选和鉴定,即正确顺序为③②④①⑤,A错误;
    B、步骤①将10g土样加入无菌水制成101倍稀释液,应加入90mL无菌水,B错误;
    C、步骤②中对培养基灭菌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温度高,可能会导致培养基焦糊,C错误;
    D、三唑酮是一种含氮有机物,含有碳和氮,可为该菌种提供碳源和氮源,D正确。

    【考前预测篇2】--非选择题命题热点预测
    1. 钙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回答下列问题。
    (1)薏米胞间Ca2+可通过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进入细胞,据此判断Ca2+进入细胞的方式是        。
    (2)在低渗溶液中培养的薏米幼苗,随低渗溶液中Ca2+浓度增加,根毛细胞吸水速率逐渐下降,原因是        。
    (3)将薏米幼苗培养在只含一种无机盐的培养液中,会因单盐毒害抑制幼苗根的生长。研究发现,某些无机盐离子能相互消除毒害作用,这一现象称为离子对抗。现有一定浓度去离子水配制的NaCl溶液、CaCl2溶液和薏米幼苗若干,请设计实验验证Na+和Ca2+具有离子对抗现象。
    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
    【答案】协助扩散  细胞外的液体渗透压加大  取生长状况一致的薏米幼苗若干,随机均分为4组,编号为ABCD,其中A组用一定浓度去离子水培养,B组用等量的NaCl溶液培养,C组用等量的CaCl2溶液培养,D组添加NaCl和CaCl2溶液,将四组幼苗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薏米幼苗的生长情况。预期实验结果:A组与D组生长状况相似且长势良好,而B组和C组长势不佳。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1)由通道蛋白介导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协助扩散,据此判断Ca2+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2)在低渗溶液中培养的薏米幼苗,随低渗溶液中Ca2+浓度增加,细胞外液体的渗透压逐渐增大,故根毛细胞吸水速率逐渐下降。
    (3)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验证Na+和Ca2+具有离子对抗现象,则实验的自变量是离子的种类及有无,因变量是植物的生长状况,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取生长状况一致的薏米幼苗若干,随机均分为4组,编号为ABCD,其中A组用一定浓度去离子水培养,B组用等量的NaCl溶液培养,C组用等量的CaCl2溶液培养,D组添加NaCl和CaCl2溶液,将四组幼苗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薏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预期实验结果:A组与D组生长状况相似且长势良好,而B组和C组长势不佳。

    2.新疆棉以绒长、品质好、产量高著称于世。某科研小组采用无土栽培的方法,研究正常通气与低氧条件对两个新疆棉品种(甲、乙)根系细胞呼吸的影响,一周后测得根系中丙酮酸和乙醇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正常通气情况下,新疆棉根系细胞的呼吸方式为 ______ ;产生乙醇的场所是 ______ 。
    (2)低氧条件下,新疆棉根系细胞吸收无机盐能力下降,原因是 ______ 。长期无机盐吸收障碍,新疆棉叶肉细胞中 ______ 合成受阻,进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3)实验结果表明,低氧条件下催化丙酮酸转变为乙醇的酶活性更高的最可能是品种 ______ ,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细胞质基质  无氧呼吸释放能量少,主动运输受阻  叶绿素、ATP和NADPH、酶、磷脂等  甲  甲品种根细胞内丙酮酸含量低于乙,而乙醇含量高于乙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正常通气情况下,新疆棉根系细胞的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乙醇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2)低氧条件下,新疆棉根系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释放能量少,主动运输受阻,吸收无机盐能力下降。长期无机盐吸收障碍,新疆棉叶肉细胞中叶绿素、ATP和NADPH、酶、磷脂等合成受阻,进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3)实验结果表明,低氧条件下催化丙酮酸转变为乙醇的酶活性更高的最可能是品种甲,因为甲品种根细胞内丙酮酸含量低于乙,而乙醇含量高于乙。

    3.如图为某实验小组为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设计的四组实验,其他相关实验条件适宜。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研究线粒体或叶绿体的功能,需要将细胞中的线粒体或叶绿体分离出来,常用的方法是        法。
    (2)图甲装置和图乙装置的实验现象有何区别?        ,请分析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
    (3)图丙装置在适宜的光照下        (填“能”或“不能”)产生氧气。若光照条件下突然停止二氧化碳供应,ATP的合成速率将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图丁装置同正常的细胞相比呼吸速率        。
    【答案】差速离心  图甲装置无明显变化,图乙装置有气体产生  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但可以分解丙酮酸产生二氧化碳  能  减小  降低 
    【解析】(1)分离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2)实验现象为图甲装置无明显变化,图乙装置有气体产生。装置甲和装置乙的差异是原料的差异,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但可以利用丙酮酸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3)装置丙中有完整的叶绿体,提供适宜的光照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如果光照条件停止二氧化碳的供应,C3会减少,ATP的消耗会减少,ATP的积累会反馈抑制光反应,故ATP的合成速率减小。装置丁中细胞结构不完整,代谢的有序性变差,呼吸速率变慢。

    4.将纯净水洗净的河沙倒入洁净的玻璃缸中制成沙床,作为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的基质。某水稻品种在光照强度为8~10μmol/(s•m2)时,固定的CO2量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日照时长短于12小时才能开花。将新采收并解除休眠的该水稻种子表面消毒,浸泡干种子1天后,播种在沙床上。将沙床置于人工气候室中,保湿透气,昼/夜温为35℃/25℃,光照强度为2μmol/(s•m2),每天光照时长为14小时。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条件下,该水稻种子        (填“能”或“不能”)萌发并成苗(以株高≥2厘米,至少1片绿叶视为成苗),理由是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        ,且光照有利于        的形成。
    (2)若将该水稻适龄秧苗栽植于上述沙床上,光照强度为10μmol/(s•m2),其他条件与上述实验相同,该水稻        (填“能”或“不能”)繁育出新的种子,理由是        (答出2点即可)。
    (3)将该水稻种子播种在农田中(即将种子直接撒播于农田),为防鸟害、鼠害减少杂草生长,须灌水覆盖,此时种子进行的呼吸方式主要为        ,故该种子应具有        的特性。
    【答案】能  种子胚乳中储存的有机物  叶片叶绿素  不能  光照强度为10μmol/(s•m2),等于光补偿点,每天光照时长为14小时,此时光照时没有有机物的积累,黑暗中细胞呼吸仍需消耗有机物,故全天没有有机物积累且每天光照时长大于12小时,植株不能开花  无氧呼吸  耐受酒精毒害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要求考生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1)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种子胚乳中储存的有机物,因此在光照强度为2μmol/(s•m2),每天光照时长为14小时,虽然光照强度低于光补偿点,但光照有利于叶片叶绿素的形成,种子仍能萌发并成苗。
    (2)将该水稻适龄秧苗栽植于上述沙床上,光照强度为10μmol/(s•m2),等于光补偿点,每天光照时长为14小时,此时光照时没有有机物的积累,黑暗中细胞呼吸仍需消耗有机物,且每天光照时长大于12小时,植株不能开花,因此该水稻不能繁育出新的种子。
    (3)该水稻种子用于稻田直播(即将种子直接撒播于农田),为防鸟害、鼠害减少杂草生长,须灌水覆盖,此时种子获得氧气较少,可通过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供能,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种子有一定的毒害作用,推测该种子应具有耐受酒精毒害的特性。

    5. 2021年9月,《科学》杂志发表了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人工合成淀粉的成果,这是我国科学家继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之后的又一重大颠覆性技术。该技术利用光伏发电来电解水产生氢气,然后在催化剂作用下利用氢气将二氧化碳还原成甲醇,再经一系列酶的催化,最终合成淀粉,技术路径如如图所示,图中①~⑥表示相关过程,请据图分析和解决下列问题:

    (1)与植物的光合作用类似,图中①~⑥过程通过光伏发电技术完成了对光能的捕获,实现了 ______ 的能量转化;③~⑥过程实现了 ______ 的物质变化。
    (2)与植物细胞相比,消耗等量的CO2,图示过程积累的有机物更多,原因是 ______ 。
    (3)实验室人工合成淀粉的速率是玉米的8.5倍,能量转化效率是玉米的3.5倍。请结合图示分析,相比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淀粉,人工合成淀粉可能具有的现实意义是 ______ (答出1点即可)。
    (4)人工合成淀粉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请推测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 ______ (答出1点即可)。
    【答案】光能(→电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固定CO2产生糖类等有机物  该系统不需要进行细胞呼吸消耗糖类,提供等量的CO2,该系统积累的有机物更多  能更大幅度地缓解粮食短缺;能节约耕地和淡水资源;减少因农药、化肥的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能更大幅度地缓解温室效应等  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获得足量的低成本的酶;如何从反应体系中去除甲醇;如何解决酶的稳定性(保证酶的活性)问题;如何实现化学催化和生物催化的高效结合;如何保证反应装置的气密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①~⑥过程将最初的光能进行发电,经一系列转变,最终生成淀粉,实现了光能(→电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的能量转变。③~⑥过程从最初的CO2和水到最终生成的淀粉,实现了固定CO2产生糖类等有机物的物质转变。
    (2)植物细胞在进行光合作用同时还要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但是该系统不需要进行细胞呼吸消耗糖类,因此提供等量的CO2,该系统积累的有机物更多。
    (3)相比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淀粉,人工合成淀的能量利用率更高,效率也更高,可以缓解粮食短缺的世界难题,还能节约耕地和淡水资源,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也可以缓解温室效应等。
    (4)人工合成淀粉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获得足量的低成本的酶;如何从反应体系中去除甲醇;如何解决酶的稳定性(保证酶的活性)问题;如何实现化学催化和生物催化的高效结合;如何保证反应装置的气密性。
    6.某两性花植物的花色受M/m和N/n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控制花色的代谢途径如图所示。现有纯合植株甲、乙、丙,其中甲和丙为紫花、乙为白花,甲、乙、丙进行杂交的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合
    杂交组合
    F1
    F2

    甲×乙
    紫花
    紫花:红花:白花=12:3:1

    乙×丙
    紫花
    紫花:白花=3:1
    (1)根据以上杂交实验结果分析,控制该植物花色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 ______ 上,判断依据是 ______ 。
    (2)有色物质Ⅱ的颜色为 ______ ,组合二中F1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______ 。
    (3)有报道称上述植物受精卵中来自父方的M基因会甲基化,能完全抑制M基因的表达发生表观遗传;来自母方的M基因不会甲基化,不发生表观遗传。现有植株乙与基因型为MmNn的植株丁,请设计简便实验验证该报道的真实性。
    实验思路: ______ 。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 ______ ,则该报道是正确的。
    【答案】非同源染色体上(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实验一的F2中表型比例为12:3:1,是9:3:3:1的变式  紫色  mmNn  分别用植株乙与植株丁进行杂交,植株丁作母本(正交),作父本(反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型和比例  正交时子代紫花:红花:白花=2:1:1,反交时子代紫花:白花=1:1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首先要求考生能根据12:3:1是9:3:3:1的变式推断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系,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据表分析,实验一的F2中表型比例为12:3:1,是9:3:3:1的变式,故控制该植物花色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即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额自由组合定律。
    (2)据图分析,酶1存在时,白色前体物质变为有色物质Ⅰ,酶2存在时,白色前体物质变为有色物质Ⅱ,且该植株的花色中紫花为M_N_,推测有色物质Ⅱ是紫色;由杂交组合2的F2表现型为红花:白花=3:1,判断F1红花基因型为Mmnn或mmNn,但由于基因N表达酶2,必须是在无基因M情况下,所以F1红花基因型只能为mmNn,进而推出亲本丙红花基因型为mmNN。
    (3)分析题意可知,上述植物受精卵中来自父方的M基因会甲基化,能完全抑制M基因的表达发生表观遗传;来自母方的M基因不会甲基化,不发生表观遗传,即来自父母本的配子甲基化情况有区别,为验证上述报道,可进行正反交实验,即分别用植株乙与植株丁进行杂交,植株丁作母本(正交),乙作父本(反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型和比例。由杂交组合1的F2表现型为紫花:红花:白花=12:3:1,确定该植物花色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紫花基因型为MmNn,则亲本甲紫花MMNN,乙白花mmnn,故选择乙(mmnn)与丁(MmNn)进行杂交时,预期结果及结论为:若丁作母本正交,则配子为MN:Mn:mN:mn=1:1:1:1,父本配子是mn,由于来自母方的M基因不会甲基化,则子代紫花:红花:白花=2:1:1。若丁作母本反交,丁的雄配子MN:Mn:mN:mn=1:1:1:1,其中MN和Mn发生甲基化,不表达,与母本的mn杂交,子代紫花:白花=1:1。

    7. 如图是某品系小鼠的某些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的排列情况。该品系成年小鼠的体重受独立遗传的三对等位基因A-a、D-d、F-f控制,这三对基因的遗传效应相同,且具有累加效应(AADDFF的成鼠最重,aaddff的成鼠最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父本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因为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受精后形成一只XXY的小鼠,该小鼠成年后,如果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三条性染色体随机分离,则可形成        种性染色体不同的配子。
    (2)在该小鼠的种群中,控制体重的表型有        种。用图中亲本杂交获得F1,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则F2中成鼠体重与亲本相同的个体占        。
    (3)小鼠的有毛与无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E、e控制,位于1、2号染色体上。经多次实验结果表明,上述亲本杂交得到F1后,让F1的雌雄小鼠自由交配,已知E基因显性纯合致死,则F2中有毛鼠所占比例是        。
    (4)小鼠的体色由两对基因控制,Y代表黄色,y代表鼠色,B决定有色素,b决定无色素(白色)。已知Y与y位于1、2号染色体上,图中母本为纯合黄色鼠,父本为纯合白色鼠。请设计实验探究另一对等位基因是否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仅就体色而言,不考虑其他性状和仅考虑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第一步:选择图中的父本和母本杂交得到F1;
    第二步:                                                                                                            。
    结果及结论:
    ①                                                                                             ,则另一对等位基因不位于1、2号染色体上;
    ②                                                                                             ,则另一对等位基因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

    【答案】4  7 132 25  让F1雌雄成鼠自由交配得到F2观察统计F2中小鼠的毛色性状分离比  若子代小鼠毛色表现为黄色:鼠色:白色=9:3:4  若子代小鼠毛色表现为黄色:白色=3:1 
    【解析】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旨在考查学生学会应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及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设计遗传实验、预期实验结果并获取结论。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该品系成年小鼠的体重受独立遗传的三对等位基因A-a、D-d、F-f控制,且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同时三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显性基因遗传效应相同,具有叠加效应,即显性基因越多体重越大。
    (1)若图中父本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因为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受精后形成一只XXY的小鼠,小鼠成年后,如果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则可形成4种(X、XY、XX、Y)性染色体不同的配子。
    (2)由于该品系成年小鼠的体重受独立遗传的三对等位基因A−a、D−d、F−f控制,显性基因有累加效应,则表型有六显、五显、四显、三显、二显、一显、六隐。共7种;亲本杂交获得F1,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则F2中成鼠体重与父本相同的个体占14×14×14=164,与母本相同的个体占14×14×14=164,所以与亲本相同的个体占164+164=132。
    (3)根据亲本的F1的基因型分别是Ee、ee(各占一半),又由于F1中雌雄个体自由交配,根据基因频率来计算F2代中各基因型频率,也就是E=14,e=34,根据哈代−温伯格定律可知,F2代中的EE基因型频率为116,Ee基因型频率为616,ee基因型频率为916,若EE为致死个体,去掉该部分后Ee(有毛)占615,即25,无毛ee占35。
    (4)根据题意分析:如果另一对等位基因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则完全连锁,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如果另一对等位基因不位于1、2号染色体上,则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可让图中的父本和母本杂交得到F1,再让F1雌雄成鼠自由交配得到F2,观察统计F2中小鼠的毛色。若子代小鼠毛色表现为黄色:鼠色:白色=9:3:4,则另一对等位基因不位于1、2号染色体上;若子代小鼠毛色表现为黄色:白色=3:1,则另一对等位基因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

    8.某研究小组在分析豇豆花色的遗传过程中,用紫色花豇豆和白色花豇豆作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的F1均开紫色花,F2的花色表现型及比例约为紫色花:白色花:浅紫色花=12:3:1。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小组对上述实验结果进行了如下解释。
    ①豇豆花色由 ______ 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当A基因存在时,豇豆花色为紫色;当A基因不存在,B基因存在时,豇豆花色为 ______ 。
    ②亲本中紫色花豇豆和白色花豇豆的基因型分别为 ______ ,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 ______ ,F2紫色花豇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______ 。
    (2)为验证以上解释,研究小组进行了相关遗传实验,实验过程及预期结果是 ______ 。
    【答案】独立遗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或“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白色  AAbb和aaBB  AB:Ab:aB:ab=1:1:1:1 16  用F1紫色花豇豆和浅紫色花豇豆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色花:白色花:浅紫色花=2:1:1 
    【解析】本题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干中比例确定该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同时确定不同表现型的基因型,再结合题意准确分析。
    分析题文:根据F2的花色表现型及比例约为紫色花:白色花:浅紫色花=12:3:1,可知紫色为A_B_和A_bb,白色为aaB_,浅紫色为aabb。
    (1) ①F2的花色表现型及比例约为紫色花:白色花:浅紫色花=12:3:1,是9:3:3:1的变形,则控制该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当A基因存在时,豇豆花色为紫色;当A基因不存在,B基因存在时,豇豆花色为白色。
    ②用紫色花豇豆和白色花豇豆作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的F1均开紫色花,则亲本为纯合子,亲本中紫色花豇豆和白色花豇豆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F1基因型是AaBb,则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Ab:aB:ab=1:1:1:1,F2紫色花豇豆为916A_B_和316A_bb,其中纯合子为116AABB、116AAbb,所以F2紫色花豇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6。
    (2)为验证以上解释,研究小组进行了相关遗传实验,实验过程及预期结果是:用F1紫色花豇豆和浅紫色花豇豆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色花:白色花:浅紫色花=2:1:1。

    9.某二倍体植物(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红花和白花为一对相对性状,研究人员用纯合的红花植株与纯合的白花植株杂交,F1全开红花,F1自交,F2表现型为红花:白花=27:37,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红花和白花的遗传至少受        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        定律。
    (2)F2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种,其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若取F2的一株红花植株,让其进行自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可能为        (写全所有可能性)。
    (3)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该二倍体植物的野生型均为高秆,现有一株矮秆隐性突变体Ⅰ和一株矮秆隐性突变体Ⅱ,两突变体均为单基因突变引起,且自交后代均为矮秆。请设计实验判断控制两突变体的矮秆基因是否互为等位基因,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不考虑染色体的互换)
    【答案】3  基因的自由组合  19 737  全部为红花或者红花:白花=3:1或红花:白花=9:7或红花:白花=27:37  实验思路:让突变体I与突变体II杂交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和结论:若F1全都表现为矮杆,则控制两突变体的矮杆基因互为等位基因;若F1全都表现为高杆(野生型),则控制两突变体的矮杆基因不为等位基因 
    【解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做出正确判断,属于应用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1)纯合的红花植株与纯合的白花植株杂交,F1全开红花,F1自交,F1表现型为红花:白花=27:37,共64种组合方式,判断该相对性状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假设控制红花和白花三对基因分别用A/a、B/b、C/c表示,红花的基因型为A_B_C_,其他基因型均表现为白花,F1的基因型为AaBbCc,F2的基因型共有3×3×3=27种,纯合子有2×2×2=8种,红花的基因型为A_B_C_(2×2×2=8种),其中红花植株的纯合子有1种,F2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7-8=19种;其中纯合子的比例为=(8−1)÷(64−3×3×3)=737;取F2的一株红花植株,让其进行自交,若其基因型为AABBCC,子代的表现型全部为红花;若其基因型为AaBBCC或AABbCC或AABBCc,子代的表现型为红花:白花=3:1;若其基因型为AaBbCC或AABbCc或AaBBCc,子代的表现型为红花:白花=9:7;若其基因型为AaBbCc,子代的表现型为红花:白花=27:37。
    (3)欲判断控制两突变体的矮杆基因是否互为等位基因,可让突变体I与突变体II杂交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期结果和结论:若控制两突变体的矮杆基因互为等位基因,则两者基因型可分别设为a1a1、a2a2,则F1基因型为a1a2,都表现为矮杆;若控制两突变体的矮杆基因不为等位基因,则两个体可设为AAbb和aaBB,两者杂交,F1全都表现为高杆(野生型)。

    10.果蝇的野生型和突变型为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该对等位基因可能仅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Y同源区段(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也含有该基因或其等位基因)。为研究该对等位基因在性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了如图杂交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实验判断显性性状是        。
    (2)根据该杂交实验的结果        (填“能”或“不能”)判断这对等位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理由是        。
    (3)现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含有被测基因的染色体上呈现相应的荧光点),对子代        (填“初级精母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中的野生型基因进行检测,若细胞中出现        个荧光点,则该等位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若细胞中出现        个荧光点,则该等位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

    【答案】突变型  不能  无论相关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同源区段上,都能产生上述相同的杂交结果  初级精母细胞  2  4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根据分离定律结合选项写出相关基因型,然后推断子代表现型比例,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1)图中的杂交实验的子代表现出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说明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由于亲本雄性为突变型(但母本为野生型),子代雌性都是突变型,说明突变型为显性性状。
    (2)若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野生型)和XBY(突变型),能产生后代性状如图中所示,若位于X、Y同源区段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野生型)和XBYb(突变型),同样可以获得上述后代的性状表现,即根据杂交实验结果不能判断这对等位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
    (2) 现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含有被测基因的染色体上呈现相应的荧光点),对子代初级精母细胞中的野生型基因进行检测,若细胞中出现2个荧光点,说明该初级精母细胞中由于经过DNA复制含有两个该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说明该等位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若细胞中出现4个荧光点,则说明经过间期DNA复制后,X和Y上个含有两个该基因,即该等位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
    ①判断步骤和结论:利用正交和反交法判断: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子一代均表现显性亲本的性状,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子一代性状均与母本相同,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子一代在不同性别中出现不同的性状分离(即与性别有关),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的性染色体上。

    (3) 11.单胺氧化酶(MAO)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研究发现MAO能催化去甲肾上腺素(NE)的降解,从而导致机体出现抑郁症。研究小组为了研究药物X的抗抑郁作用,将3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采用慢性温和方法构建抑郁模型)和药物X组,并测量了各组小鼠的NE和MAO的量,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NE/(mg•kg-1)
    MAO/(mg•kg-1)
    空白对照组
    231
    394
    模型组
    118
    487
    药物X组
    180
    387
    (1)该实验中设计空白对照组的目的是                                                     。
    (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药物X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其机理是                                                     ;若某种抑郁症患者不能通过药物X进行抗抑郁,则该患者患抑郁症的原因可能是                                                。
    (3)NE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也可以作为激素参与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阐述NE作为神经递质和作为激素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共同点:                                                     (至少答2点)。
    【答案】通过比较判断抑郁症模型小鼠是否构建成功  药物X通过降低MAO的量,减少NE的降解量,使NE的含量增加,从而抗抑郁  突触后膜上与NE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数量减少  都是信息分子;都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起作用;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或降解 
    【解析】本题结合实验设计分析综合考查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知识内容,学习时通过分析模式图、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调节的过程、激素的作用和调节过程进行理解是关键,还要能够分析题干获取有效信息作答。由题意可知:当NE被降解,含量降低时,会出现抑郁症,说明X可能是通过降低MAO的量,减少NE的降解量,使NE的含量增加,从而抗抑郁。
    (1)设计空白对照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如本实验中设计空白对照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比较判断抑郁症模型小鼠是否构建成功。
    (2)当NE被降解,含量降低时,会出现抑郁症,说明X可能是通过降低MAO的量,减少NE的降解量,使NE的含量增加,从而抗抑郁;当NE受体数量减少时,及时NE的含量正常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而导致抑郁,故若抑郁不能通过X治疗,则可能是因为突触后膜上与NE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数量减少。
    (3)神经递质和激素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均作为信息分子传递信息,在发挥作用后均被灭活,均需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12.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可以参与血糖平衡调节。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        调节和        调节,可以维持正常人体血液中糖皮质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在提高血糖浓度上,与糖皮质激素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有        (答出2点即可)。
    (2)某些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糖皮质激素增多,会引起胰岛素降低血糖的效应减弱,使进入组织细胞血糖的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答出1点即可)。
    (3)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为新生神经元的过程称为神经发生。若要探究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对糖尿病大鼠海马区神经发生的影响,实验的观测指标是        。
    【答案】分级  反馈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糖皮质激素能降低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引起胰岛素降低血糖的效应减弱,使进入组织细胞血糖的减少  糖尿病大鼠海马区新生神经元的数量 
    【解析】本题考查激素的分级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1)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主要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节,由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进入垂体,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该过程中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可以维持正常人体血液中糖皮质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都可以提高血糖浓度,所以在提高血糖浓度上,与糖皮质激素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2)糖皮质激素能降低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对于某些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糖皮质激素增多,引起胰岛素降低血糖的效应减弱,使进入组织细胞血糖的减少。
    (3)实验要探究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对糖尿病大鼠海马区神经发生的影响,设置不同浓度的糖皮质激素进行实验,可通过比较实验前后糖尿病大鼠海马区新生神经元的数量进行观测。

    13. “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图为“无废弃物农业”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        条食物链。若人饮食中多摄入蔬菜水果,少吃肉类,则可以        (填“增大”或“缩小”)生态足迹。
    (2)“无废弃物农业”实现了氮、磷等元素的循环,但为了提高产量,农民需要往农田中施加氮肥,原因是                                                                (答出1点即可)。
    (3)在农作物选种时既要考虑当地气候等环境条件,还要考虑所种作物的经济价值及农民的意愿,这体现了生态工程要遵循                                                        的原理。
    (4)“无废弃物农业”体现了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是                                                    。

    【答案】2  缩小  农产品不断地输出使部分氮元素不能返回农田生态系统  协调、整体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1)由分析可知,图中有2条生物链;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若人饮食中多摄入蔬菜水果,少吃肉类,则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利于环境保护。
    (2)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但由于农产品不断地输出使部分氮元素不能返回农田生态系统,因此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还要不断往农田中施加氮肥。
    (3)在农作物选种时既要考虑当地气候等环境条件,这主要体现了协调原理(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还要考虑所种作物的经济价值及农民的意愿,这体现了生态工程要遵循、整体(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的原理。
    (4)“无废弃物农业”体现了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为: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14.封育是退化草原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措施,在一定恢复年限内可提高物种丰富度。云雾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草原生态系统经过长期封育后,研究人员引入羊群进行中度放牧,并对中度放牧前后该草原植被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退化草原在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        演替。
    (2)经过长期封育的草原达到生态平衡,此时进行中度放牧会使草原植被种群间的竞争强度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中度放牧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        。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引入的羊群能加快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原因是        。
    (3)基于以上分析,请对退化草原的封育措施提出合理建议        (答出1点即可)。
    【答案】次生  减小  增强  羊作为消费者摄食牧草后,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加快了物质循环  适度放牧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演替的两种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这两种演替类型是根据起始条件划分的。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
    (1)根据题意,退化的草原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退化草原在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2)识图分析可知,进行中度放牧后图中生态位重叠指数降低,说明草原植被种群间的竞争强度减小。图中中度放牧后物种多样性比放牧前增强。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引入的羊群后,羊作为消费者摄食牧草后,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将牧草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因此加快了物质循环。
    (3)根据上图分析可知,中度放牧后使得生态位重叠指数降低,草原植被种群间的竞争强度减小,且物种多样性增加,因此对退化后的草原封育一定时间后可以适度放牧,有利于退化草原的恢复与重建。

    15. 害虫防治是生态农业的一项重要课题,害虫的趋光特性有季节性的节律变化。为探明几种常见农业害虫的趋光行为间的差异,为灯光诱捕器类产品研发改进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人员通过室内比较研究在不同光照强度的荧光灯刺激下,几种常见农业害虫的趋光行为,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间接影响某害虫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 ______。某些害虫迁入农田的初期,其种群数量在较短一段时间内呈现近似“J”形增长,原因是 ______。
    (2)害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不会全部流入其天敌,原因是其中的一部分能量 ______,一部分能量暂时未被利用。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田害虫防治的意义在于 ______。
    (3)光属于生态系统的 ______信息。根据调查结果可知,被调查的几种害虫中 ______最不适合用灯光进行诱捕。利用灯光诱捕害虫时,需要考虑光照强度、______等因素。
    【答案】(1)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气候适宜、食物及空间资源充足、没有天敌
    (2)被分解者利用             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入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物理       鳃金龟         光诱导的季节、光的波长(或频率)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联系知识形成网络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利用知识综合分析题意,利用提取的信息结合知识分析解决问题。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2.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的方法。若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如黑光灯诱捕法、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3.种群增长的类型有“J“形和“S“形两种。“J“形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M倍。
    4.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情况下,输入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该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另一部分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物体的有机物中。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随着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流入下一营养级。
    5.生态系统中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物理信息是指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个体或群体。
    (1)由分析可知,间接影响某害虫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某些害虫迁入农田的初期,由于气候适宜、食物及空间资源充足,且没有天敌,导致种数数量呈指数增长,即呈“J“形增长。
    (2)由分析可知,害虫体内的能量有一部分随着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一部分能量暂时未被利用,因此其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不会全部流入其天敌。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田害虫防治能够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入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由分析可知,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分析题图可知,三种害虫的趋光率中,鳃金龟的趋光率最低,最不适合用灯光进行诱捕。利用灯光诱捕害虫时,光照强度、光诱导的季节、光的波长(或频率)等因素都会影响调查结果。

    16.新冠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常用“荧光RT-PCR技术”进行检测,方法是取检测者的mRNA在试剂盒中逆转录出cDNA,并大量扩增,同时利用盒中荧光标记的新冠病毒核酸探针来检测PCR产物中是否含有新冠病毒的cDNA,在检测过程中,随着PCR的进行,反应产物不断累积,“杂交双链”荧光信号的强度也等比例增加。
    (1)“荧光RT-PCR技术”所用的试剂盒中应该含有耐高温的DNA聚合酶、检测者mRNA、逆转录酶、引物、 ______ 、 ______ 、缓冲体系。
    (2)根据所提供信息在检测过程中,有 ______ 出现,则说明检测结果呈阳性。此时可进一步检测疑似患者血浆中的 ______ 进行确诊,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判断被检测者是否感染新冠病毒,除了核酸技术检测外,还可以通过制作抗原或抗体检测的试剂盒进行检测。现提供新冠病毒棘突蛋白基因,能产生专一针对新冠病毒抗体的B细胞及其它相关的生物学材料,请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设计一款能够快速大规模生产、针对新冠病毒抗原或抗体检测的试剂盒,简要写出生产试剂盒的设计思路(答出针对新冠病毒抗原或抗体检测的1种方案即可)。设计思路: ______ 。
    【答案】荧光标记的新冠病毒核酸探针  4种脱氧核苷酸  荧光标记的“杂交双链”  新冠病毒抗体  病毒进入体内后可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最终由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  方案一(检测新冠病毒抗原):将产生专一针对新冠病毒抗体的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通过对杂交瘤细胞的选择性培养,获得大量的单克隆抗体,并做成检测试剂盒用来检测新冠病毒。
    方案二(检测新冠病毒抗体):将新冠病毒的棘突蛋白基因整合到载体上,利用基因工程获得大量的棘突蛋白,并做成检测试剂盒用来检测(血浆中)新冠病毒的抗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PCR技术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根据“荧光RT-PCR技术”检测新冠病毒的方法可知,荧光RT-PCR技术所用的试剂盒中可以进行逆转录过程和PCR过程,所以应该含有:检测者mRNA、热稳定DNA聚合酶、荧光标记的新冠病毒核酸探针、逆转录酶、引物、dNTP、缓冲体系。
    (2)有题干“利用盒中荧光标记的新冠病毒核酸探针来检测PCR产物中是否含有新冠病毒的cDNA”可知,若在在检测过程中,有荧光标记的“杂交双链”出现,说明PCR产物中含有新冠病毒的cDNA,即说明检测结果呈阳性。
    病毒进入体内后可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最终由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因此若要进一步确诊,可以对疑似患者血浆中新冠病毒抗体进行检测,若能检测到相应抗体,则可确诊。
    (3)有题干“可以通过制作抗原或抗体检测的试剂盒进行检测”可知,还可以利用“抗原-抗体杂交”原理进行新冠病毒检测。联系题干提供的材料①新冠病毒棘突蛋白基因②能产生专一针对新冠病毒抗体的B细胞,具体思路如下:
    ①抗原检测:将产生专一针对新冠病毒抗体的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通过对杂交瘤细胞的选择性培养,获得大量的单克隆抗体,并做成检测试剂盒用来检测新冠病毒(抗原)。
    ②抗体检测:将新冠病毒的棘突蛋白基因整合到载体上,利用基因工程获得大量的棘突蛋白,并做成检测试剂盒用来检测(血浆中)新冠病毒的抗体。

    17.人体中的溶菌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其活性是其他来源溶菌酶的300倍以上。我国科研人员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世界首例人溶菌酶转基因猪,显著增强了小猪崽的免疫力,提高了仔猪存活率。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包括:目的基因的筛选和获取、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
    (2)某个DNA分子进行PCR扩增,共消耗引物14个,则DNA扩增了        次。与细胞内DNA复制相比,PCR扩增技术除引物外,还有        (答出2点即可)区别。
    (3)通常将目的基因通过        法导入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将筛选获得转基因细胞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时需提供的气体环境是        。将含溶菌酶基因的胎儿成纤维细胞注入        期的卵母细胞,进而构建出重组胚胎。重组胚胎可以利用        技术获得多个相同转基因个体。
    【答案】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  4  不需要解旋酶、需要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显微注射  95%的空气+5%的CO2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  胚胎分割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核心)
    1、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2、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转化的概念:是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2、常用的转化方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其次还有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受精卵。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菌:感受态细胞法:用钙离子处理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再将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溶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促进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完成转化过程。
    1、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
    2、其次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方法是采用分子杂交(DNA-RNA)技术。
    3、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1)据分析可知,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包括:目的基因的筛选和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2)PCR技术利用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方式,从理论上推测,一个样品DNA分子经n次循环合成的DNA分子为2n个,其中两条模板链,则有2n-2=14,解得n=4,即DNA扩增了4次;与细胞内DNA复制相比,PCR扩增技术除引物外,还有不需要解旋酶(高温变性)、需要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动物细胞培养时的气体环境是95%的空气+5%的CO2;将含溶菌酶基因的胎儿成纤维细胞注入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进而构建出重组胚胎;重组胚胎可以利用胚胎分割技术获得多个相同转基因个体。

    18.为研制抗病毒A的单克隆抗体,某同学以小鼠甲为实验材料设计了以下实验流程。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前必须给小鼠甲注射病毒A,该处理的目的是        。
    (2)写出以小鼠甲的脾脏为材料制备单细胞悬液的主要实验步骤:        。
    (3)为了得到能产生抗病毒A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需要进行筛选。图中筛选1所采用的培养基属于        ;图中筛选2含多次筛选,筛选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        。
    (4)若要使能产生抗病毒A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大量增殖,可采用的方法有        (答出2点即可)。
    【答案】诱导小鼠甲产生能够分泌抗病毒A抗体的B淋巴细胞  从小鼠甲体内取出脾脏,剪碎,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一段时间  选择培养基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  将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 
    【解析】本题结合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流程图,主要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要求考生识记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具体步骤,能结合题图和所学知识准确答题,难度一般。
    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1)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从小鼠脾内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
    (2)获得杂交瘤细胞:
    ①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B淋巴细胞融合;
    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杂种细胞既能够增殖又能产生抗体。
    (3)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4)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
    (5)提取单克隆抗体: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
    2、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1)作为诊断试剂,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
    (2)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
    (1)上述实验前必须给小鼠甲注射病毒A,目的是注射抗原,促进小鼠产生具有特异性的B淋巴细胞。
    (2)要制备单细胞悬液,主要步骤为从小鼠甲体内取出脾脏,剪碎,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一段时间,使培养的细胞分散开来。
    (3)为了得到能产生抗病毒A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需要进行筛选。图中筛选1所采用的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从而筛选出由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的杂交瘤细胞,图中筛选2含多次筛选得到能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筛选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
    (4)若要使能产生抗病毒A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大量增殖,可将杂交瘤细胞注入小鼠腹腔进行培养或在体外进行大规模培养。

    18. 目前,常态化疫情防控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正确佩戴口罩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手段。某研究小组对非灭菌的一次性口罩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通过分析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来确定口罩的合格性。回答下列问题:
    (1)从戴一段时间后的口罩上剪取总量5cm2样品,剪碎后加入灭菌生理盐水中,定容至100mL,充分混匀,得到样液A。待样液A自然沉降后,取上清液稀释10倍得到样液B。取4个经_____________灭菌法处理的培养皿,向其中3个培养皿中分别加入1mL样液B,再将冷却到45℃~50℃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随即转动培养皿,使样液B与培养基充分混匀,待_____________后,将平板倒置,置培养箱内培养24h。第4个培养皿添加_____________(填“样液”、“培养基”或“样液和培养基”)作为对照。
    (2)一段时间后,3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分别为31、42和35,可计算出1cm2口罩样品中菌体数量为______个。
    (3)培养基上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口罩上活菌的实际数目________(填“多”或“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对口罩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检测,将样液接种到甘露醇高盐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培养一段时间后,该小组将得到的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并混匀,一部分进行静置培养,另一部分进行振荡培养,结果发现:振荡培养的细菌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进一步研究发现口罩内层细菌数量较外层多,且随着佩戴时间的延长细菌数量增长显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分析口罩内层细菌数量增长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答出两点)
    【答案】(1)干热      培养基凝固(完全冷却)      培养基 (2)7.2×103 (3)少     培养基上部分菌体还未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或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4)振荡培养液能提高培养液溶解氧的含量,同时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5)温度较高、比较潮湿及唾液等提供营养,有利于细菌的繁殖;人体呼出的细菌随时间积累
    【解析】(1)培养皿的灭菌方法是干热灭菌法。倒平板时,需等培养基凝固(完全冷却)后,才能将平板倒置。根据题意分析,第4个培养基为对照组,只需要添加培养基即可,其他操作与实验组相同。一段时间后,对照组培养基上无菌落产生,说明实验组上长出的菌落均来自样液中的微生物。
    (2)3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均在30~300之间,说明操作中的稀释倍数是合适的,其平均数是(31+42+35)÷3=36。考虑1mL样液B是稀释10倍的样液A,样液A共100mL,这些样液A内的菌数是36×100=36×103,则1cm2口罩样品中菌体数量为(36×103)÷5=7.2×103。
    (3)统计计算出的量往往小于口罩中菌体的实际数量,原因可能是在培养箱中培养的时间过短(24h),培养基上部分菌体还未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或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4)振荡培养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由此可以说明该细菌是好氧菌,由于振荡培养提高了培养液中溶解氧的含量,同时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了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所以振荡培养条件下细菌生长速度加快。
    (5)口罩内层细菌数量较多,且随着佩戴时间的延长细菌数量增长显著,内层细菌数量增长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温度较高、比较潮湿及唾液等提供营养,有利于细菌的繁殖;人体呼出的细菌随时间积累。

    20. 如图是果酒果醋的制作流程 (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在葡萄酒制作过程中出现葡萄酒变酸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发酵液中混有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也可能是                    ,导致______菌生长繁殖,产生醋酸。
    (2)某同学尝试用罐头瓶制作果酒,在培养过程中,每隔12h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此后再拧紧,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一是                              ,二是避免氧气进入和杂菌污染。
    (3)在酸性条件下,可用______来检测果酒发酵是否成功。若要进一步检测所得果酒中活体酵母菌的密度时,一般采用                    ​​​​​​​法,但此种方法最终计算得出的菌体数往往比实际数目低。
    (4)在果酒制作中,加入的新鲜葡萄汁没有经过灭菌处理,但是在制出的果酒中基本检测不出酵母菌以外的杂菌,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一是酵母菌与杂菌之间存在______关系;二是由于果酒中的______不利于杂菌的生长。
    【答案】(1)发酵装置密闭不严;醋酸 (2)放掉发酵产生的CO2 (答案合理均可,如排气、防止装置爆裂、降压等) (3)重铬酸钾;稀释涂布平板法 (4)竞争;酒精 
    【解析】本题结合果酒和果醋制作流程图,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掌握相关技术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酶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1)在葡萄酒制作过程中出现葡萄酒变酸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发酵液中混有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也可能是发酵装置密闭不严,导致醋酸菌生长繁殖,产生醋酸。
    (2)制作果酒的过程中,每隔12h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此后再拧紧,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一是放掉发酵产生的CO2,二是避免氧气进入和杂菌污染。
    (3)在酸性条件下,可用重铬酸钾来检测果酒发酵是否成功。若要进一步检测所得果酒中活体酵母菌的密度时,一般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法,但此种方法最终计算得出的菌体数往往比实际数目低。
    (4)加入的新鲜葡萄汁没有进行过灭菌处理,但是在制出的果酒中基本检测不出酵母菌以外的杂菌,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一是大量的酵母菌在与杂菌之间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二是果酒中的酒精更不利于杂菌生长,从而淘汰掉杂菌。  










    【考前注意篇】
    【考前注意篇1】—高考冲刺需要有正常心态
    高三冲刺阶段,学生的心态对于复习的效果影响明显,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学生容易被各种负面的情绪影响,导致学习上不能专注,复习效果很难保证。有个别学生最终还是输在了心态上。
    如果认真分析学霸在冲刺阶段的状态,就会发现他们在心态上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中等生不妨向学霸学习一下学习的心态。高三学生冲刺阶段,3种心态最有利于提升成绩,学霸:瞒不住了!
    1.积极向上,保持心情愉悦
    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是作为学生应有的最佳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需要学生时刻调整自己的心情,戒除一切消极颓废的状态,让自己每天都处在一种比较愉悦的状态。
    有些学生经常说自己压力太大,能应付学习上的任务就不错了,还怎么敢奢求心情的愉悦?其实自己的状态怎样,最终只是与自己的选择有关。如果选择高度紧张,始终保持紧绷的神经,不懂得给自己放松,最终的效果可想而知。
    调整好心情,学习的效率才能提升,这自然要比在不佳的心情状态下的效果好。很多学生的问题是,既没有提升学习效率,心情也一直很糟糕,所以一直在恶性循环里徘徊。与其如此,不如先放下学习,调整好心态再说。
    2.合理看待成绩,心如止水
    对于成绩的看待,直接关乎到学生每天的心态。如果过分注重成绩的起伏变化,就会每天增加许多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如果持续增加,对于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学习学霸那种心如止水的心态了。合理看待成绩,是一种成熟理智的心态,这需要学生长期历练和体会。很多学生平时对自己要求太高,但是自己的能力又不能匹配自己野心,或者行动上不能支撑自己的梦想,所以总是在一边颓废,一边抱怨。
    心如止水的状态,是需要看破之后的放下,这样说当然不是让学生放下学习,而是适当地放下那种学习上的无用的焦虑感。如果焦虑没有任何作用,只能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那就应该尽早把它戒除掉!
    3.知足常乐,不强求自己
    高三学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从一定意义上,悦纳自己才能让自己爆发出更大的潜能。任何能力的发展,都需要合理的土壤,而不是在强迫的前提下被动产生。
    对于成绩和梦想之间的差距,这就需要学生有一个清醒的看待。既然自己已经是当前的实力和水平,那就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对于自己尽力也不能办到的事情,果断放弃即可,不要强求自己去完成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是对自己的最大的尊重。
    换句话说,这也是知足的另一种理解,知足常乐,是人生的智慧和哲理,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在自己能力之内,做可能的事情。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这种智慧很有帮助。


    【考前注意篇2】—高考冲刺如何进行备考复习
     ⼀、仔细分析自己的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总体状况有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

      1、首先,要明确命题指导思想:(1)有助于高等院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等院校扩大办学自主权。(2)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即“知识和能力并重,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测试为主导”。(3)考查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明确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是:

      (1)理解能力: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认识和应用其表达形式;定性及定量描述、解释和说明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

      (2)推理能力:依据问题条件和已有知识信息,对有关问题进⾏逻辑推理和论证;正确表述推理的过程、结论或做出的判断。

      (3)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理解实验原理、目的要求,了解材料器具,掌握方法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实验仪器,会处理安全问题,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

      (4) 获取知识的能力: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和新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读懂⼀般性科普⽂章,理解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能与有关知识整合起来解决问题。

      (5)分析综合能力: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说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运用知识对有关见解、实验⽅案、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
      从中不难看出,当前的高考,以知识为载体,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其实,理解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质上是指自学能力;推理能力实际上属于应用能力的范畴;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属于探究能力的⼀个方面;分析和综合能力则是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方面。因此说,理科综合的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没有超出高中科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这与我们平⽇的学习积累是⼀脉相承的,并没有额外提出要求,只要我们平时是认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的,就应该有了较好的考试准备。同学们可以权衡⼀下,自己这几方面的能力中,哪些可以达到要求,哪些还需要进⼀步提高。

      2、针对这样的考核目标,来特别审视⼀下自己的准备情况,就会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根据我们日常与同学的接触和了解,我们发现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几种问题是:

      (1)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答题时不能使用学术语来表达。
      (2)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差,答题时不能够很好地把握好分寸。
      (3)实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分析、综合能力不足。有些同学说,如果分开考,成绩会比现在好得多

    ⼆、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回归基础、回归课本
    针对同学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提高分数的手段就是回归基础,而不是再进行大量的练习。因为,同学存在的问题尽管有许多方面,但最根本的还是基础知识问题,基础知识的问题解决得好,就避免了概念混淆、学术语不会使用等普遍性问题;尽管高考中强调对能力的考查,但对能力的考查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在高考题当中,难度较低的题目占30%,难度中等的题目占50%,因此这些题目的得分应该是可以把握的,而要把握好,就必须有扎实的基础。因此,回归基础是非常必要的,回归基础的方式就是认真看书,注意那些平时容易忽略的问题、容易混淆的问题、容易出错的问题等,并使每一部分知识的脉络在脑海中清晰呈现。在知识的复习中,应注意第七章有关环境的内容。
    2.查错改错。
    对于⼀些自己在平时的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错误,通过查看自己保留的所有的试卷进行认真的总结,在考试前尽量提醒自己,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是⼀种既很有效又节约时间的解决存在问题的策略。
    3.加强有关实验的准备。
    今年高考中,实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儿且又是同学们普遍比较欠缺的⼀部分。因此,在复习中,应加强复习实验原理、目的要求,了解材料器具,掌握⽅法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实验仪器,会处理安全问题,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
    4.关注热点问题。
    热点问题在高考中会以新情境的形式出现,用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等,因此提前稍做准备会更有利。

     三、依据高考说明,指导复习、备考。
    在高考说明中,指出了考试的性质、命题思想、考试范围、考试内容、试卷结构、分数分布,并进行了题型分析。我们在考试前,应对出题者的命题原则、命题思想尽量更多地去了解,做到知己知彼,方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因此,通过这本书,可以使我们对命题的原则、试卷的结构有更充分的了解,有利于我们应对高考。

    四、 调整心态、安排好时间
     1、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合理安排时间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在二统以后经过努力、调整可以达到的目标。比如:每一科自己现在的实际水平,二统是否是自己水平的真实反映,从而确定自己在二统后,每一科有可能提高的分数值。例如,语文提高3分,数学提高5分,外语提高5分,理综提高15分。然后,根据这一目标,确定自己的水平与这一目标的差距,然后计算自己从现在开始到高考前的学习时间,将其进行合理的分配,做好学习计划,从而使自己在高考前完成自己的计划,参加高考是能够充满信心,胸有成竹。
    2、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1)学会与焦虑相处。高考前产生焦虑是很正常的,因此,考生不要一发现自己有焦虑情绪就紧张,这样反而压力更大、加深焦虑感。其实,高考前产生适当的焦虑情绪,可以使人更勤奋、精力更集中。应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具体目标上,每完成一项目标,就会减少一点焦虑感,增加一分自信心。
     (2)学会心理放松的方法。在考场上,为避免紧张情绪的出现,可以采用深呼吸、暗示自己肌肉放松等方法来使⼼情平静下来,这需要在平时有所训练。此外,可以采取模拟高考的训练方法,把每一天当成6月7日,把每一道题当成高考题去做,等到真正高考时,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了。
    (3)注意作息时间。在高考前,学生在家自主复习,这时学生一定要注意作息时间,尽量调整自己的最佳状态调整到上午9点和下午3点。要科学安排好每天的时间,不要睡得晚、起得晚。此外,应注意饮食、身体锻炼,使自己不要因为身体的原因影响高考。为了调整情绪,可有意识地听⼀些音乐、外出散散步等。
    总而言之,强化基础知识、总结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对于高考的水平发挥至关重要,对高考成绩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请同学们应予以重视。

    【考前注意篇3】—高考最后几天,该做些什么?
    可以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层面去进行。
    从智力因素层面考虑:
    一、看试卷和做过的错题,反思和总结解题方法,规范思维模式
    最后几天,同学们不要再一味做题,除了老师发下来的信息卷之外,不要再自己找题做。而应该把每科以前做的试卷和错题拿出来反复看,回味解题思路和方法,让自己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  时间越短,越不能浪费,越需要聚焦和投入,这时候学习的方向和方法至关重要。提分的方向,来自高考模拟试卷和真题,你大致知道自己的分数了,现在从试卷中找出能提分的知识点和题型,看这些题型对应多少分数,一定要写出来,然后区分难易程度,从你觉得最容易的知识点和题型入手,解决了就有自信心,就能提升
    分数。
      考生平时积存下来的错题集在这个时候可以派上用场了,有时间就要拿出来熟记、分析,加深对错题的印象,以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和技能缺陷。
    二、记录易错点、整理重难点、做好考前笔记,为轻装上阵做准备
    即使是6月7号,考生还是要看看书。考前看点东西能让自己踏实。那么,到时看什么呢?总不能还抱一大抱课本看吧?要想到时候轻装上阵,考生这几天可以做个临时笔记。把各科的易错点、重难点等知识,解题操作流程、关键提醒、应试技巧……等等都记录下来,到时候,自己只需看这个本子即可。别人拿一大本书,甚至茫然不知所措,而你却拥有一个宝贝笔记本,既轻松又可靠,岂不帅哉!无论你的成绩如何,从每一科试卷中你至少能够找到10-20分可以通过自己学习和研究弄会的题目,累加起来你至少可以提升30—60分。学习资料不要再贪多,依靠试卷和一轮用的总复习讲义,回到基础题目上,不贪多保证基础题目和自己感觉会的知识点和题目弄会,当这些你都能做到了,你会发现高考试卷中剩下部分的题型你有些也可以通过学习搞定,这时候再依据之前的方式搞定它,这样的方向是最适合在最后阶段快速提分的。
    三、规范解题,避免丢分  
      解题不规范是考生考试丢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特别是那些平时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考试成绩却总不及自己的预期,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按照标准步骤解题,造成不必要失分。还有些考生,将丢分原因归结为粗心,其实也是在解题规范上出了问题。实践证明,良好、规范的解题习惯不仅能大大提高做题正确率,也能理顺思路、提高做题效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规范解题?
      一是专注于笔尖。细想一下,为什么能将“1+1”结果写成“3”呢?原因很简单,很多考生在写第3行时,脑子里就在想第5行、第6行甚至是下一道题了。思路没有专注于笔尖,写错就很自然了。因此,良好的解题规范首先在于,笔尖要写什么,脑子就想什么。
    二是先想而后写。为了达到较高的做题速度、做题效率,还需要做到:落笔之前,先将思路想清楚,然后一气呵成。事实上,凡是高考高分试卷,极少能看到有很多涂涂改改、思路不清、表达混乱的情况。
      三是培养解题规范。高考最后冲刺阶段,会有大量模拟训练,如果因为解题不规范造成不必要失分,势必会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建议考生做每道大题时,都要严格按照“标准”解题,培养良好的解题规范,避免在高考时出现低级失误。

    从非智力因素层面考虑:
    一、保持身体健康,身心愉快,为高考储备能量
      最后几天千万不要生病。生病了人就会没精神,难以爆发。这就要求考生在生活上注意。例如,不用冷水洗头、洗澡;不吃垃圾或生冷食品;不做剧烈的、有风险性的运动……要保持身心愉快,不要与人发生矛盾。
    二、应考策略:扬长避短、坚信自己能超常发挥
       高一、二两年都没治好跛腿学科,最后几天再不要花过多的时间治跛了。正确的做法和想法应该是:把优势学科考好,让跛腿学科少丢分。之前的学习可能一直都比较轻视优势学科,最后关头要转变思想,要靠“好兄弟”出力做贡献。还要坚信自己高考能超常发挥。每一个考生首先都要坚信自己高考可以超常发挥,考出自己最好的成绩。相信自己行,才会行。
    三、按照高考时的作息时间作息
    将自己的最佳状态调整到上午和下午考试时间。调整的方法是临考准备阶段,坚持晚上11点钟前睡觉,早上6点钟准时起床,中午睡30分钟或1个小时。“考生最好选择午睡,因为中午睡10分钟相当于晚上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的深度睡眠,这样可以彻底消除上午的疲劳,从而保证整个下午高效率的学习。
    四、心态
        这是第一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人只有在大脑空闲时才会胡思乱想,如果大脑有事情做是不会有时间乱想的,一旦你因为自己目前成绩不理想,时间紧迫,产生压力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时,就会胡思乱想,心态就会糟糕下去,所以,要想让心态正常化,最好的方式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学下去,要让自己有事儿可干,哪怕是寻找和未来相关的信息都比什么都不干好,不建议考生虚度——玩游戏、看小说要不得,我们只有在逃避空虚的时候才让自己走入虚拟社会,但不管如何我们还得回到现实社会,谁都会经历困难,成功的人是比我们经受煎熬更多的人,在关键时刻他们挺过来了,比我们多学了,我们都不是懦夫,也许三年我们难坚持,但十天半月还坚持不了么?无论做什么事情,到最后都是两个字——“坚持”,再长的路也搁不住你多走一步,能否在最后阶段证明自己,能否实现提分,根子上还得你坚持学下去,辛苦也好痛苦也好,这辈子总会经历很多,成功了的人都经历过放弃,在至关重要的关键阶段,他们比我们多走了一步,多走一步转过弯,你就会发现多坚持一天会有多么不一样的收获。要想找到方法解决问题,就得思考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只有不断总结、反思,学会主动和独立思考,才能找到方法;唯有坚持,才能出成绩。这个世界上颠簸不破的一个道理是天道酬勤,成就来自坚持!




    【考场技巧篇】
    【考场技巧篇】----做好技术准备,决胜高考考场
    一、考试前:
    (1)准备好考试用的笔:准备一支考试用笔,并用这支笔每天做练习,培养你和它的感情,达到人笔通灵的境界。
    (2)准备一件自己喜欢,颜色亮丽一点的衣服
    走进考场多少会有点紧张,如果衣服穿得不舒服或者紧了或者厚实了或者单薄了,都会因为外界对身体的刺激而影响我们的情绪,加剧我们的紧张感。
    颜色对于心情的调节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尤其颜色对大脑的刺激是非常明显的,为什么病房都用蓝色系而不用红色呢?道理就是颜色能刺激大脑以及神经细胞。因此,选择一件合适的衣服对帮助我们高考缓解紧张的情绪是有一定帮助的。
    二、考试中:
    1.等待发卷时应该做些什么?
    提早15分钟进入考场,看一看教室四周,熟悉一下陌生的环境。坐在座位上,尽快进入角色。调整一下迎战姿态:文具摆好,眼镜摘下擦一擦。把这些动作权当考前稳定情绪的“心灵体操”。提醒自己做到“四心”:一是保持“静心”,二是增强“信心”,三是做题“专心”,四是考试“细心”。
    在进入考场后等待发卷的时间里,如果你心理高度紧张,不妨做做考场镇静操:先缓缓地吸气,想象着吸进的空气经鼻腔一直到小腹内;在吸气的同时,小腹慢慢鼓起,鼓到最大限度略作停顿,然后小腹回收,想象着小腹内的空气再经腹腔、胸腔、口腔,最后慢慢地、均匀地从口中呼出。呼气的同时,心中默念次数“1……”;第二次仍重复上述过程,与此同时心中默念“2……”。如此反复做10次左右,时间约为1分钟,情绪就会镇静自若。

    2.拿到考内应做什么?
    拿到考卷后5分钟内一般不允许答题,考生应先在规定的地方写好姓名和准考证号。然后对试卷作整体观察,看看这份试卷的名称是否正确、共多少页、页码顺序有无错误、每一页卷面是否清晰、完整,同时听好监考老师的要求(有时监考老师还会宣读更正错误试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及时发现试卷错误,以便尽早调换,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最后整体浏览试卷,看试卷分几个部分、总题量是多少、有哪几种题型等等,对全卷作整体把握,以便尽早定下答题方案。
    对全卷作整体感知后,重点看一两道比较容易的甚至一望便知结论或一看就能肯定答得出来的题目,看着这些题目,自己的情绪便会进一步稳定下来。这时切忌把注意力集中在生题难题上,否则会越看越紧张,越看越没信心,答好考卷的心情就没有了。

    3.答题的一般流程是什么?
    考试的心理活动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1)审题,理解题目条件和要求;(2)回忆和重现有关知识;(3)在知识和题目的要求之间建立知识结构;(4)表达解题过程,呈现题目答案。
    答题前要纵览全卷,做到胸有全局。注意力还要高度集中,快速、准确地从头至尾认真读题,一句一句地读。对不容易理解的或关键性的字句,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要做到:(1)认真揣摩题意,明确题目要求;(2)对容易的题要仔细考虑是否有迷惑因素,防止麻痹轻敌;(3)对难题、生题要注意冷静分析题目本身所提供的条件和要求之间的关系。
    做题时要先易后难,增强自信心,要先做基本题,即填空题、判断题,再做中档题,最后做综合题;或者先做自己擅长的题,最后再集中精力去做难题。要避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思想静不下来,心神不定,不知从哪个题目做起,误了时间;二是在某一题上花过多的时间,影响做其他题目。要做到会多少答多少,即使是没有把握也要敢于写,碰碰运气也无妨。
    最后认真检查,要检查试卷要求、检查答题思路、检查解题步骤、检查答题结果,尽量不要提前交卷。

    4.拿到试卷时脑子空白怎么办?
    考试时,一时想不起某道试题的答案,可以暂停回忆,转移一下注意力,先解决其他题目,过一定的时间后,所需要的答案也许就回忆起来了。如果拿到试卷时,大脑紧张得一片空白,可通过强烈的心理暗示来有效地抑制紧张情绪。
    暗示语要具体、简短和肯定,如“我早就准备好了,就等这一天。”“我喜欢考试,喜欢同别人比个高低。”“我今天精神很好,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一定会考出好成绩。面对这些问题不需要紧张。”“考试是在检验我学会了多少,重要的是‘学会它’而不是 ‘得几分’。”“这道题不会没关系,先做会的。”通过这样的听觉渠道、言语渠道,反馈给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形成一个多渠道强化的兴奋中心,能有效地抑制你的紧张情绪。

    5.中途发现题目做错了怎么办?
    发现题目做错了,首先不能慌张。不妨先放下笔,用30秒至1分钟的时间,让自己的心绪稍事平静。然后认真查找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一般而言,考试时会出现四类错误:(1)全盘皆错;(2)局部错误;(3)过程出错;(4)结果错了。
    全盘皆错,往往是看错了题目,特别是混淆了题干上诸如肯定与否定、程度的强与弱、范围的大与小等关键词。也可能是对题目所设置的情境理解错了,以致用错了公式和定理。局部错误在解答文科的主观题时出现的可能性较大,如分论点不能受中心论点统率,将相似的题目的要点杂糅进答案等。过程出错,如理科题目的计算、推导证明的过程出错,文科主观题阐述时中途易辙,列举的材料游离中心等。结果错了,主要是计算错误和归纳出错误的结论。
    找到错误的症结所在,于是拿出橡皮轻轻地擦去相应的错误部分,此时平和的心境和轻柔的手法切不可少,因为保证卷面整洁而无破损也很重要。在提笔改错前,应该将答题步骤在脑中做一个相对全面、周密的思考,时间许可的话,不妨在草稿纸上写写,哪怕是纲要式的,都可以避免新的错误出现。

    6.遇到生题怎么办?
    遇到生题目,千万不要焦虑,更不能乱了阵脚。考试遵循的是公平竞争原则,你难别人也难,命运不会特别眷顾某人。这时,要在心理上藐视之,在“战术”上重视之。
    如果确实遇到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的题目,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
    (1) 努力回顾它与书本哪些知识有联系。
    (2)从题干中找依据。我们前面说过,很多题目的题中不仅含有知识要点,也提示着答题的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答题时可依据这些提示,打开思路,以便顺利地解决问题。
    生题实在做不出,可搁置一边,先做会做的题目,保证已做出的题目的正确率,然后再考虑生题。能写多少是多少,哪怕是列了个提纲、写了个算式,因为考试是按点给分的。如确实做不出,干脆就放弃。

    7.发现时间来不及了怎么办?
    考生在考场上发现时间不够用,紧张是正常的。但你不能因为紧张就不知所措,你第一需要做的是调整紧张心态,消除紧张情绪,可以这样安慰自己:“我已经做了这么多了,剩下的毕竟是少数,我做得慢,自然准确率就高。”“我来不及,别人也会是这样的。”
    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后,想想答题卡有没有填好,如果没有填,先填答题卡,并耐心检查一遍。再整体看一看还有几道题目没有做,它们的难易如何,各题的分值是多少,如果做需要多长时间。接着根据所剩的时间来安排,正常情况是先做容易的、花时间少的题目,如果题目的分值比较高,又是自己能做的,那要首先考虑将它做出来。
    发现时间来不及时,往往还剩一两道甚全两三道大题目,这时最忌讳的是按顺序在一道题目上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应该采取的最佳方案是:每道题目中,将你一下子就能做出来的部分都做一做,这样花时间少,而且卷子是按步给分,你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比较多的分。如果做完这些还有较多时间,再依次做相对容易的题目。倘若剩下的是想一时半会儿也做不出的题目,要学会放弃,将剩下的时间用来检查,将更有利于你得分。

    8.不小心损坏了试卷或答题卡怎么办?

    考生如不小心损坏了考试卷子或答题卡,应立即向监考老师报告,征得监考老师同意后,调换考场的备用试卷或备用答题卡。考生拿到调换后的试卷和答题卡后,不要急于答题,首先应按最初的要求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写下(填写)姓名、考号,最后再认真核对一遍,以防漏填、错填或错写漏写。

    9.如何避免同考场考生的影响自己?
    同一考场考生的考试表现对自己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有的考生提前交卷,有的考生窃窃私语,有的考生因习惯性的动作而发出连续不断的声音等,作为同一考场的考生,尽量不要受这些影响,应按照你事先确定的高考策略和思路做好自己的事。

    当有同学提前交卷时,你不要因此而紧张,应继续答卷或复审试题,用足用好高考时间。当同考场考生主动与你说话甚至暗示给予关心时,你完全可以不予理睬,若该考生继续纠缠,你应主动报告监考老帅。如同一考场学生有不良的习惯动作,对你造成干扰和影响时,你也要报告监考老师,由监考老师提醒该考生,以消除对你的影响。

    三、考试后
    考试未完全结束,有人问你考得如何怎么办?
    许多考生考完一门课程之后,思维不是马上转入下门课程的预热,而是急于找别人对答案,发现自己答案与别人答案不符或自己答案有错误后又懊悔不已。结果,不仅思维不能迅速转入下一门科目的应试准备状态,而且心情也受到严重的消极影响。懊悔的情绪会影响对后续考试的信心,使后面各科的考试都受到干扰,严重影响正常发挥。一门课程的考试结束后,最为恰当的做法是:马上把它完全放下,思维和情绪完全离开对这门课程的负担,并全而转入对后一门课程的预热。
    当然在考试尚未完全结束时,家长或熟人问你考得如何时,我们的回答就只能是:“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毕竟自信的回答有利于不同门类的考试之间的思维转移。即使已经意识到某门考试发挥不是很正常,也要设想别人不一定就比自己考得更好,这样想会有利于后几门的正常发挥。






    【考后心理篇】
    【考后心理调适篇】
    高考终于落下帷幕不管成绩如何老师们都会为你们点赞,也祝贺你们踏过了
    人生最艰难的一次考试。考场很小,世界很大。考试是个点,人生是条线,没有人因考试赢得所有,也没有人因考试输掉一生。你十二年学习的收获,岂是一张试卷?上天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1.合理作息,建立新的目标
    考后的适当放松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家长可以允许孩子们去玩,去闹,去享受,但要保证合理的睡眠时间和规律的饮食。可以保持考前对身心有利的习惯,如每日的晨练和晨读等。
    考生可以给自己做好假期规划,建立新的目标。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提升自己,为未来的大学生活做准备,可以学习一些将来必备的技能,如游泳、驾驶等;也可以锻炼一下自己的沟通能力、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如简单的做家务、还可以参加一些志愿者服务活动或公益活动等,提早适应社会。
    2.减压放松,积极沟通,主动表达“坏情绪”和“小脾气”
    学生们可以通过自我放松的方法减压放松,比如运动、听音乐,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等。也可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积极主动地与信任的人沟通。
    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向正在上大学的哥哥姐姐去倾诉,因为他们可能更能理解考生现在的心情,也会更加感同身受地给出合理的建议,提供的建议也会更具有可操作性。
    对于因为考得不好产生抑郁心理的考生,家长的态度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作为家长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和接纳,这样的态度才能帮助到孩子。家长应设法建立与孩子通话的渠道,用相对平和的方式去和孩子进行沟通。孩子不愿意交流,家长也应摆出愿意倾听和陪伴的姿态,帮助孩子安全地走出困境。如果实在无法解决,应该及时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请医生来帮助化解“危机”。
    3.放松减压,保持平常心
    首先,可以通过一些自我放松的方法进行减压放松,除了呼吸放松法、正念练习法、想象放松法外,也有直接表达法。比如,把自己的焦虑担心写下来,看看自己担心的事情是不是真的那么糟糕,可能会找到解决方法。
    其次,可以找信任的人,如好朋友、父母、老师进行倾诉。说出来后,不一定要得到具体的建议。很多时候,说出来的这一刻,焦虑情绪就得到了缓解。
    由于焦虑还有一个原因是对结果的不确定,因此还可以暂时转移注意力,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适时放空自己。
    如何为志愿填报做准备?
    把填报志愿当作全家的一项重大决策,通过家庭会议等形式,一起来分析孩子在专业、职业领域的优劣势;围绕各自对志愿填报的想法、各种填报策略的利弊等进行交流。考生们可以用更多“换位思考”,了解父母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期待和期望;家长们也要更多运用同理心,去感知孩子内心的向往和需求。



    【考后提醒篇】 高考结束适当娱乐 可以放松不可放纵
    黑色的“78”过去之后,你就迎来了五彩缤纷的三个月假期以及绚丽多姿的四年大学时光。接下来的这三个月,你要怎么过?许多考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不过,无论怎么安排这个暑假,都应该好好珍惜,因为,这可能是你人生中最长的一个暑假了。当然,还有考生没想过怎么安排,那就参考下吧。
    考个驾照,有备无患
      很多考生已有学车的打算,这是个很好的选择。许多驾校针对学生也有不同程度的优惠,因此,高考之后,是考生考取驾照的最佳时间之一,而且开车作为一项技能,对于自己将来的就业、工作等都有帮助。
    锻炼身体,保持身材
      高中三年,考生们的心思全花在了学习上,体育课被文化课占据,周末也很少休息。高考之后,总算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于是吃喝玩乐,直呼快哉快哉,不料身材走样,体重直线上升。所以,前车之鉴,不可忽视。如果考生有条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运动,加强锻炼。或者,学习一种新的运动,瑜伽、游泳等皆可。
    外出旅行,长长见识
    高考之后着手准备去梦想的大学所在的城市旅行,因为,那里有你们梦想中的大学。其实,即便不是为了提前去看看以后要生活四年的大学,出门旅行也是一个度过假期的好方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想高中三年,读的书何止万卷啊,可所走的路,不过是家、食堂、教学楼这三点一线。所以,趁着年轻出去看看吧,外面的世界不是一般的精彩!
    睡觉聚会上网,也不能少
    考完要先睡上三天三夜,这是众多考生考完后的第一想法。的确,睡觉、聚会、上网这些方式是放松的好方法。虽然不提倡考生以此打发漫漫长假,但睡觉是储备体力等重要方式,聚会是同学间联络感情的重要渠道,而上网是了解这个世界的重要窗口,所以,只要不是长时间沉迷,家长没必要阻止考生做这些事情。
    温馨提示:可以放松,不可放纵
    友情提示各位考生,可以放松,但不可放纵。最好的方法是,给自己的假期划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充分利用。出成绩之前,以释放压力、放松心情为主;出成绩之后,为填报志愿阶段;录取结果出来后,要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将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同时可以外出游玩,长长见识。假期的每一天,都要合理安排时间,并注意饮食和作息规律。





























    2023年高考终极押题卷(全国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糖类与蛋白质、脂质等有机化合物结合的过程称为糖基化。最新发现,糖类也能与细胞中的RNA结合,形成glycoRNA。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RNA与glycoRNA在元素组成上存在差异
    B. 多糖可以分布于细胞膜,也可以分布于细胞质
    C. glycoRNA的基本骨架是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长链
    D. glycoRNA也可以做为糖被,具有识别、信息传递等作用
    2. 近年来,国家多次下达“抗生素使用限令”,其原因是抗生素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在杀死部分细菌的同时会产生耐药性,而现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有效的药物越来越少,如再不采取行动,终将面临“无药可用”的窘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细菌的变异一般只能发生基因突变,偶尔也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C. 滥用抗生素是对细菌的有利基因进行选择,且决定了新基因的产生
    D. 滥用抗生素可使细菌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使细菌朝抗药性逐渐增强的方向进化
    3. 经过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探索,最终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某种化学物质引起的。下列有关温特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鲍森•詹森的实验启发温特用琼脂块收集某种化学物质
    B. 与拜耳的实验不同,温特的实验可以在光照条件下进行
    C. 设置空白对照组可以排除琼脂块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D. 温特发现单侧光下胚芽鞘伸长区两侧吲哚乙酸分布不均
    4. 如图是某基因型为EeXnY的果蝇减数分裂示意图,其中等位基因E、e位于2号染色体上,细胞c是基因型为ee的不含性染色体的配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Ⅰ的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 B. 若d能参与受精作用,则a、b、c为3个极体
    C. X和Y染色体在过程①一定没有正常分离 D. 2号染色体在过程③一定没有正常分离

    5. 当细胞膜内侧的Ca2+与其在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时,该载体蛋白可以催化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到载体蛋白上,使载体蛋白磷酸化。磷酸化后的载体蛋白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将Ca2+释放到膜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使用呼吸抑制剂不会影响Ca2+的跨膜运输
    B. Ca2+载体蛋白磷酸化后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但活性未改变
    C. Ca2+载体蛋白磷酸化时,伴随放能反应的发生
    D. 可将该Ca2+载体蛋白视为一种能催化ATP水解的酶
    6.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一运用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选项
    环境变化
    X物质
    Y细胞
    X物质的流向及含量变化
    A
    初入寒冷环境
    促甲状腺激素
    垂体细胞
    从Y细胞进入毛细血管的量增大
    B
    摄入过多盐分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上皮细胞
    从毛细血管流向Y细胞的量增大
    C
    受惊吓时
    肾上腺素
    心肌细胞
    从毛细血管流向Y细胞的量增大
    D
    饥饿时
    胰岛素
    胰岛B细胞
    从Y细胞进入毛细血管的量增大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共54分,第29~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7~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9分。
    29 .(共8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某种植物生活在新疆荒漠地区,研究人员对其净光合作用及“午休”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在晴朗的白天测得该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图一)以及胞间CO2浓度和气孔限制值关系的曲线(图二)。请结合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认为“午休”现象发生时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有两个:
    原因一:午后温度较高,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使叶片降温。同时,植物体也会 ______ 叶片气孔导度来避免过度失水对细胞造成的损伤。这一变化会引起叶肉细胞间的 ______ ,最终导致植物光合速率降低;
    原因二:午后温度过高,导致叶肉细胞自身羧化酶(固定CO2的酶)活性降低,从而降低了光合速率。
    (2)结合图二相关信息推测,该植物在10:00~14:00时间段内出现“午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 (填“原因一”或“原因二”),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
    (3)由图一可知,在16:00~20:00时间段内,净光合速率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
    (4)荒漠地区的植物在极端高温低湿的情况下能够适当调整蒸腾以达到降低叶温,而又不对光合作用形成严重影响的目的,表现出对荒漠地区特殊环境的强适应能力,这是长期 ____________ 的结果。

    30.(共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重要中枢,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中图中A,B,C代表相关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虚线框内的结构和物质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则此信号是 ______ ,激素a主要为 ______ 或 ______ 。在兴奋在D处单向传递,其原因是 ______ 。
    (2)若激素b是抗利尿激素,则此时的下丘脑相当于反射弧中的 ______ 、 ______ 、 ______ 等结构。
    (3)若图中C是参与体温调节的内分泌腺素,则激素d的生理作用是 ______ , ______ (2分)(写出两点即可)。

    31.(共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ZZ为雄性,ZW为雌性),控制其芦花羽毛与非芦花羽毛的基因(A/a)位于Z染色体上。现有芦花雄鸡与非芦花雌鸡杂交,子代中♀芦花:♀非芦花:♂芦花:♂非芦花为1:1:1:1。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不考虑基因突变、染色体交叉互换和染色体变异。回答下列问题。
    (1)芦花雄鸡与非芦花雌鸡杂交,子代中♀芦花:♀非芦花:♂芦花:♂非芦花为1:1:1:1,这个杂交结果可以说明芦花是显性,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芦花雄鸡的基因型有 ________________ 。(2分)为更方便选出雌鸡,用 ______ 雌鸡和 ______ 雄鸡交配,后代中具有 ______ 羽毛的均为雌鸡。
    (3)果蝇的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为了确定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某研究小组让一只灰身雄性果蝇与一只灰身雌性果蝇杂交,后代灰身:黑身=3:1。根据这一实验数据, 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确定B和b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若 ______ ,则说明B/b位于X染色体上。

    32.(共11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蝗灾对农牧业和经济构成严重威胁。蝗虫从低密度的散居型向高密度的群居型的转变是蝗灾暴发的重要生物学基础,群聚信息素是蝗虫聚集的最关键因素。我国科学家对可能是群聚信息素的几种气味化合物进行了相关研究。

    (1)是否为群聚信息素,首先要判断该气味化合物对蝗虫有无吸引性。蝗虫从初始位点进入矩形活动空间后,会自由选择在该空间内的活动范围。持续输送的空气会将挥发出来的气味化合物带进矩形活动空间的右侧,而装置左侧只有持续输送进来的空气。据图1结果推测,BA、4VA这两种气味化合物中可能是群聚信息素的物质是 ______ ,依据为 ______ (2分)。
    (2)科研工作者用相同方法对上述可能为群聚信息素的物质(以下称其为X)做了进一步实验,结果如图2:图2结果 ______ (填“支持”或“不支持”)物质X是群聚信息素,理由是 ______ (2分)。
    (3)研究发现,群居型蝗虫可以释放物质X,而散居型蝗虫聚集至大于一定数量后,才会释放物质X。请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探究散居型蝗虫释放物质X所需要的最小聚集数量(已知该数量小于或等于6只)。材料:散居型蝗虫若干只、可饲养蝗虫并能测定物质X的小笼子若干。
    实验设计思路: ______ 。(4分)
    (4)除了人工合成物质X诱捕蝗虫以外,根据物质X的作用,请再提出一种防治蝗虫的措施: ______ 。(2分)
    (二)选考题:共15分。
    37.[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除标注外,每空2分)为探究经巴氏消毒后的牛奶中细菌种类及数量与放置时间的关系,某同学按如下流程来检测经巴氏消毒后的牛奶放置在室温下12~24h后,牛奶中细菌的种类及数量。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由图示可知,该同学配制的培养基类型为__________)(1分)(填“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图中A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2)该同学的探究实验最可能采用__________法进行接种,分组接种时,需要在其中一组培养基上接种刚消毒并已冷却的牛奶的目的是__________。
    (3)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检测细菌种类及数量的指标依次是__________,该实验中对细菌数量的统计结果往往偏低,原因是__________。
    (4)若该同学欲进一步探究牛奶中的不同细菌Р和Q对某抗生素的敏感性,请为其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
    【答案】(1) 固体 高压蒸汽灭菌法
    (2) 稀释涂布平板 测定刚消毒后的牛奶中细菌的种类及数量,作为对照
    (3) 菌落的特征、各种菌落的数量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4)实验思路:将培养获得的细菌P和Q接种到含该抗生素的培养基的养定位置,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观察两种细菌的生长情况。
    预测结果及结论:能正常生长的细菌对该抗生素不敏感,不能正常生长或生长受抑制的细菌对该抗生素敏感。

    【分析】配制培养基的步骤一般为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微生物的接种方法为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两种方法均可以用于分离菌种,其中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计数。
    【详解】(1)由图示可知,制备培养基需要倒平板,故该同学配制的培养基类型为固体培养基,配制培养基的步骤一般为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图中A为灭菌,灭菌常用的方法为高压蒸汽灭菌法。
    (2)微生物的接种方法为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其中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计数;由于该同学的实验步骤中有菌落统计,故实验最可能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为了测定刚消毒后的牛奶中细菌的种类及数量,需要在其中一组培养基上接种刚消毒并已冷却的牛奶作为对照。
    (3)不同的菌种形成的菌落不同,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检测细菌种类及数量的指标依次是菌落的特征、各种菌落的数量。由于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故实验中对细菌数量的统计结果往往偏低。
    (4)为探究牛奶中的不同细菌Р和Q对某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验的自变量为菌种,因变量为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实验思路:将培养获得的细菌P和Q接种到含该抗生素的培养基的养定位置,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观察两种细菌的生长情况。
    预测结果及结论:能正常生长的细菌对该抗生素不敏感,不能正常生长或生长受抑制的细菌对该抗生素敏感。
    38.[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大卫•朱利叶斯和阿登•帕塔普蒂安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离子通道蛋白TRPV1(辣椒素受体)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如图为大卫•朱利叶斯团队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发现TRPV1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抽取背根神经节细胞的总RNA,并分离纯化得到mRNA,再经过 ______ (2分),得到全部的cDNA。cDNA结构上的特点有 ______ (请写出2点)。(2分)
    (2)将cDNA与 ______ (2分)连接后储存在受体菌群种,获得cDNA文库。将cDNA文库分为16000个克隆池,并将每个克隆池瞬时转移到 ______ 中。(2分)
    (3)将荧光钙敏感染料Fura-2和辣椒素同时加入转染细胞的培养基,一段时间后观察克隆池的荧光产生情况。若发出荧光,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发荧光的机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通过对该池进行进一步细分和重新评估从而获得TRPV1受体,并提取出TRPV1受体基因。
    (4)已知薄荷醇能与TRPM8(感受器的受体)结合,并激活皮肤的冷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请你尝试设计实验寻找能够编码TRPM8的基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全解全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糖类与蛋白质、脂质等有机化合物结合的过程称为糖基化。最新发现,糖类也能与细胞中的RNA结合,形成glycoRNA。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RNA与glycoRNA在元素组成上存在差异
    B. 多糖可以分布于细胞膜,也可以分布于细胞质
    C. glycoRNA的基本骨架是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长链
    D. glycoRNA也可以做为糖被,具有识别、信息传递等作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糖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据题可知,glycoRNA是由糖类和RNA构成,糖类的组成元素是C、H、O,R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所以glycoR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RNA是以碳链为基本的骨架,由许多单体构成的生物大分子,所以glycoRNA也是以碳链基本骨架。
    A、R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glycoRNA的组成元素也是C、H、O、N、P,二者在组成元素上没有差异;A错误;
    B、多糖可以分布于细胞膜,多糖可以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多糖可以分布于细胞质,例如在肝细胞中,葡萄糖可以合成糖原,B正确;
    C、glycoRNA是由多糖和RNA结合形成,RNA的基本骨架是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长链,C错误;
    D、glycoRNA也可以做为糖被,具有识别作用,能够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但是不具传递信息的作用,D 错误。
    故选:B。
    2. 近年来,国家多次下达“抗生素使用限令”,其原因是抗生素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在杀死部分细菌的同时会产生耐药性,而现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有效的药物越来越少,如再不采取行动,终将面临“无药可用”的窘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细菌的变异一般只能发生基因突变,偶尔也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C. 滥用抗生素是对细菌的有利基因进行选择,且决定了新基因的产生
    D. 滥用抗生素可使细菌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使细菌朝抗药性逐渐增强的方向进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够区分生物进化的实质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A、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抗生素发挥选择作用的结果,A正确;
    B、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变异方式一般只能发生基因突变,其不含染色体,所以没有染色体变异,偶尔可以发生基因重组,B正确;
    C、抗生素对细菌变异进行选择,但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C错误;
    D、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选择导致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提高,最终细菌朝抗药性增强的方向进化,D正确。
    故选:C。
    3. 经过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探索,最终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某种化学物质引起的。下列有关温特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鲍森•詹森的实验启发温特用琼脂块收集某种化学物质
    B. 与拜耳的实验不同,温特的实验可以在光照条件下进行
    C. 设置空白对照组可以排除琼脂块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D. 温特发现单侧光下胚芽鞘伸长区两侧吲哚乙酸分布不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相关实验以及实验结论,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
    科学家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及分析
    达尔文
    ①胚芽鞘+单侧光→向光生长
    ②去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
    ③用锡箔罩住尖端+单侧光→生长,不弯曲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

    詹森
    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弯曲
    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单侧光→弯曲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

    拜尔
    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
    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
    温特
    ①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
    ②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
    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
    郭葛
    从人尿中分离出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
    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
    A、鲍森•詹森的实验结果说明,“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启发温特用琼脂块收集某种化学物质,正确;
    B、胚芽鞘的尖端感光,温特实验用的是切去了尖端的胚芽鞘,故可以在光照条件下进行,B正确;
    C、设置空白对照组是为了排除琼脂块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正确;
    D、温特通过实验只是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是某种化学物质在伸长区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并将该物质命名为生长素,但未能提取、鉴定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D错误。
    故选:D。

    4. 如图是某基因型为EeXnY的果蝇减数分裂示意图,其中等位基因E、e位于2号染色体上,细胞c是基因型为ee的不含性染色体的配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Ⅰ的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 B. 若d能参与受精作用,则a、b、c为3个极体
    C. X和Y染色体在过程①一定没有正常分离 D. 2号染色体在过程③一定没有正常分离
    【答案】D 
    【解析】本题结合果蝇细胞减数分裂示意图,考查细胞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及各细胞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A.图Ⅰ的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A错误;
    B.图示细胞中两条性染色体的大小不同,表示雄性果蝇,雄果蝇不会产生极体,B错误;
    C.细胞c是基因型为ee的不含性染色体的配子,即不含性染色体,可能X和Y染色体在①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没有分离,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开后,性染色体未分离,C错误;
    D.等位基因E、e位于2号染色体上,细胞c是基因型为ee的不含性染色体的配子,这说明2号染色体在③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一定没有正常分离,D正确。
    故选D。  
    5. 当细胞膜内侧的Ca2+与其在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时,该载体蛋白可以催化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到载体蛋白上,使载体蛋白磷酸化。磷酸化后的载体蛋白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将Ca2+释放到膜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使用呼吸抑制剂不会影响Ca2+的跨膜运输
    B. Ca2+载体蛋白磷酸化后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但活性未改变
    C. Ca2+载体蛋白磷酸化时,伴随放能反应的发生
    D. 可将该Ca2+载体蛋白视为一种能催化ATP水解的酶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跨膜运输,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由题意可知,Ca2+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Ca2+载体蛋白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载体蛋白和ATP水解酶的双重功能。
    A、Ca2+的跨膜运输为主动运输,需要提供能量,使用呼吸抑制剂会影响Ca2+的跨膜运输,A错误;
    B、被活化的Ca2+载体蛋白水解ATP,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使载体蛋白磷酸化,后者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活性也被改变,B错误;
    C、Ca2+载体蛋白磷酸化时,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到载体蛋白,说明伴随ATP的水解,有吸能反应的发生,C错误;
    D、该载体蛋白可以催化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到载体蛋白上,可将该Ca2+载体蛋白视为一种能催化ATP水解的酶,D正确。
    故选:D。

    6.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一运用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选项
    环境变化
    X物质
    Y细胞
    X物质的流向及含量变化
    A
    初入寒冷环境
    促甲状腺激素
    垂体细胞
    从Y细胞进入毛细血管的量增大
    B
    摄入过多盐分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上皮细胞
    从毛细血管流向Y细胞的量增大
    C
    受惊吓时
    肾上腺素
    心肌细胞
    从毛细血管流向Y细胞的量增大
    D
    饥饿时
    胰岛素
    胰岛B细胞
    从Y细胞进入毛细血管的量增大

    A.A B.B C.C D.D
    【答案】D
    【分析】1、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多肽类物质),作用于肝脏,具有调节糖代谢,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
    2、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作用。
    【详解】A、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下丘脑还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Y细胞)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释放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促进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加机体产热,A正确;
    B、摄入过多盐分,细胞外液渗透压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抗利尿激素从毛细血管流向Y肾小管和集合管,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B正确;
    C、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这种神经递质可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心脏及皮肤血管收缩、心跳加速,汗腺分泌量增多等,C正确;
    D、饥饿时,人体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进入血液,起到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4分,第29~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7~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9分。
    29 .(共8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某种植物生活在新疆荒漠地区,研究人员对其净光合作用及“午休”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在晴朗的白天测得该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图一)以及胞间CO2浓度和气孔限制值关系的曲线(图二)。请结合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认为“午休”现象发生时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有两个:
    原因一:午后温度较高,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使叶片降温。同时,植物体也会 ______ 叶片气孔导度来避免过度失水对细胞造成的损伤。这一变化会引起叶肉细胞间的 ______ ,最终导致植物光合速率降低;
    原因二:午后温度过高,导致叶肉细胞自身羧化酶(固定CO2的酶)活性降低,从而降低了光合速率。
    (2)结合图二相关信息推测,该植物在10:00~14:00时间段内出现“午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 (填“原因一”或“原因二”),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
    (3)由图一可知,在16:00~20:00时间段内,净光合速率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
    (4)荒漠地区的植物在极端高温低湿的情况下能够适当调整蒸腾以达到降低叶温,而又不对光合作用形成严重影响的目的,表现出对荒漠地区特殊环境的强适应能力,这是长期 ____________ 的结果。
    【答案】降低  CO2不足(或CO2浓度降低)  原因一  在10:00~14:00时间段内,气孔限制值升高,胞间CO2浓度降低  该时间段内,光照强度降低,导致实际光合速率下降,呼吸速率加快  自然选择 
    【解析】(1)午后温度较高,蒸腾作用强,水分散失快,这时通过降低叶片气孔导度来避免过度失水;降低叶片气孔导度导致进入叶片的CO2浓度降低,胞间CO2浓度降低,光合速率下降;午后温度过高,超过了叶肉细胞自身羧化酶的最适温度,酶的活性降低,光合速率下降。
    (2)据图二可知,该植物在10:00~14:00时间段内气孔限制值升高而胞间CO2浓度降低,所以是通过降低气孔导度,即原因一,使植物出现“午休”现象。
    (3)由图一可知,在16:00~20:00时间段内,净光合速率一直处于下降状态,此时光照强度逐渐变弱,实际光合速率下降,此时温度更适宜植物进行细胞呼吸,呼吸速率升高,故实际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降低,植物净光合速率降低。
    (4)荒漠地区的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是极端环境对荒漠地区的植物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0.(共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重要中枢,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中图中A,B,C代表相关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虚线框内的结构和物质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则此信号是 ______ ,激素a主要为 ______ 或 ______ 。在兴奋在D处单向传递,其原因是 ______ 。
    (2)若激素b是抗利尿激素,则此时的下丘脑相当于反射弧中的 ______ 、 ______ 、 ______ 等结构。
    (3)若图中C是参与体温调节的内分泌腺素,则激素d的生理作用是 ______ , ______ (2分)(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血糖浓度变化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感受器  神经中枢  效应器  调节体内有机物代谢  促进生长发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当机体血糖浓度升高时,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 A 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这个刺激促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量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
    (1)若图中虚线框内的结构和物质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则此信号是血糖浓度的变化,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所以激素a主要为胰岛素或者胰高血糖素。结构D突触,兴奋在突触单向传递,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与渗透压的升高有关,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水盐调节中枢也在下丘脑,抗利尿激素也是由下丘脑分泌,所以此时下丘脑在反射弧中相当于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
    (3)C是甲状腺,所以激素d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有:调节体内有机物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

    31.(共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ZZ为雄性,ZW为雌性),控制其芦花羽毛与非芦花羽毛的基因(A/a)位于Z染色体上。现有芦花雄鸡与非芦花雌鸡杂交,子代中♀芦花:♀非芦花:♂芦花:♂非芦花为1:1:1:1。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不考虑基因突变、染色体交叉互换和染色体变异。回答下列问题。
    (1)芦花雄鸡与非芦花雌鸡杂交,子代中♀芦花:♀非芦花:♂芦花:♂非芦花为1:1:1:1,这个杂交结果可以说明芦花是显性,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芦花雄鸡的基因型有 ________________ 。(2分)为更方便选出雌鸡,用 ______ 雌鸡和 ______ 雄鸡交配,后代中具有 ______ 羽毛的均为雌鸡。
    (3)果蝇的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为了确定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某研究小组让一只灰身雄性果蝇与一只灰身雌性果蝇杂交,后代灰身:黑身=3:1。根据这一实验数据, 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确定B和b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若 ______ ,则说明B/b位于X染色体上。
    【答案】(1)亲代杂交产生的子代中雌性中芦花和非芦花比例为1:1,且Z染色体上的芦花和非芦花基因遗传自上一代雄性,说明上一代雄性是杂合子,性状表现为显性
    (2)ZAZA、ZAZa       芦花     非芦花     非芦花
    (3)不能     黑身果蝇全为雄性
    【解析】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点,结合性别决定方式进行考查,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亲本芦花雄鸡与非芦花雌鸡杂交的结果显示,子代雌性个体(ZW)中芦花鸡:非芦花鸡为1:1。又知子代雌性个体(ZW)的Z染色体均来自于雄鸡、W染色体均来自于雌鸡,因此可以推断亲本芦花雄鸡的基因型为ZAZa,所以该结果可以说明芦花是显性。
    (2)芦花为显性性状,则芦花雄鸡的基因型有纯合子(ZAZA)、杂合子两种(ZAZa)。为根据性状表现选出雌鸡,可利用由性状知性别的组合进行设计杂交实验,即选择芦花雌鸡(ZAW)和非芦花雄鸡(ZaZa)进行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雌鸡基因型均为ZaW,性状表现为非芦花羽毛,雄鸡的基因型均为ZAZa,表现为非芦花。
    (3)果蝇的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为了确定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可利用由性状知性别的组合进行设计杂交实验,可选择黑身雌蝇和灰身雄蝇进行杂交实验,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若选择灰身雄性果蝇与灰身雌性果蝇杂交,后代如果表现为灰身:黑身=3:1,则需要进一步检测后代的性别,即根据这一实验数据“不能”确定B和b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若检测出后代中的黑身个体均表现为雄性(或检测出后代的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则说明B/b位于X染色体上。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雌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根据题意:芦花雄鸡与非芦花雌鸡杂交,子代中♀芦花:♀非芦花:♂芦花:♂非芦花为1:1:1:1,说明芦花鸡是显性性状,非芦花鸡是隐性性状,亲代芦花雄鸡是杂合子。
    32.(共11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蝗灾对农牧业和经济构成严重威胁。蝗虫从低密度的散居型向高密度的群居型的转变是蝗灾暴发的重要生物学基础,群聚信息素是蝗虫聚集的最关键因素。我国科学家对可能是群聚信息素的几种气味化合物进行了相关研究。

    (1)是否为群聚信息素,首先要判断该气味化合物对蝗虫有无吸引性。蝗虫从初始位点进入矩形活动空间后,会自由选择在该空间内的活动范围。持续输送的空气会将挥发出来的气味化合物带进矩形活动空间的右侧,而装置左侧只有持续输送进来的空气。据图1结果推测,BA、4VA这两种气味化合物中可能是群聚信息素的物质是 ______ ,依据为 ______ (2分)。
    (2)科研工作者用相同方法对上述可能为群聚信息素的物质(以下称其为X)做了进一步实验,结果如图2:图2结果 ______ (填“支持”或“不支持”)物质X是群聚信息素,理由是 ______ (2分)。
    (3)研究发现,群居型蝗虫可以释放物质X,而散居型蝗虫聚集至大于一定数量后,才会释放物质X。请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探究散居型蝗虫释放物质X所需要的最小聚集数量(已知该数量小于或等于6只)。材料:散居型蝗虫若干只、可饲养蝗虫并能测定物质X的小笼子若干。
    实验设计思路: ______ 。(4分)
    (4)除了人工合成物质X诱捕蝗虫以外,根据物质X的作用,请再提出一种防治蝗虫的措施: ______ 。(2分)
    【答案】(1)4VA;4VA组中的蝗虫在4VA侧的活动更多且停留时间更长,表明4VA对蝗虫有吸引性,而BA组中的蝗虫在左右两侧的活动分布和停留时间差别不大,表明BA对蝗虫无吸引性
    (2)支持;图2结果表明,物质X对不同发育期的群居型和散居型蝗虫都有吸引力
    (3)将散居型蝗虫分为6组,这6组的蝗虫数量依次为1只、2只、3只、4只、5只、6只,分别饲养在小笼子中,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各组蝗虫是否释放物质X,并重复多次实验
    (4)根据物质X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聚集,将物质X的受体突变体蝗虫释放到野外,建立不能群聚的蝗虫种群
    【解析】本题结合表格,考查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要求学生要能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准确作答。 据图分析,两组实验中都在左侧通入新鲜空气,而在右侧分别通入含BA和含4VA的新鲜空气,图示两组实验中蝗虫在左右两侧的停留时间不同,据此分析作答。
    (1)据图可知,4VA组中的蝗虫在4VA侧的活动更多且停留时间更长,表明4VA对蝗虫有吸引性,而BA组中的蝗虫在左右两侧的活动分布和停留时间差别不大,表明BA对蝗虫无吸引性,故BA、4VA这两种气味化合物中可能是群聚信息素的物质是4VA。
    (2)分析题图,图2结果表明,物质X对不同发育期的群居型和散居型蝗虫都有吸引力,故图2结果支持物质X是群聚信息素。
    (3)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散居型蝗虫释放物质X所需要的最小聚集数量,且已知该数量小于或等于6只,故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数量,因变量是物质X的含量,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将散居型蝗虫分为6组,这6组的蝗虫数量依次为1只、2只、3只、4只、5只、6只,分别饲养在小笼子中,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各组蝗虫是否释放物质X,并重复多次实验。
    (4)生物间的信息识别需要借助信息分子,故根据物质X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聚集,将物质X的受体突变体蝗虫释放到野外,建立不能群聚的蝗虫种群,可防治蝗虫。
    37.[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除标注外,每空2分)为探究经巴氏消毒后的牛奶中细菌种类及数量与放置时间的关系,某同学按如下流程来检测经巴氏消毒后的牛奶放置在室温下12~24h后,牛奶中细菌的种类及数量。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由图示可知,该同学配制的培养基类型为__________)(1分)(填“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图中A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2)该同学的探究实验最可能采用__________法进行接种,分组接种时,需要在其中一组培养基上接种刚消毒并已冷却的牛奶的目的是__________。
    (3)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检测细菌种类及数量的指标依次是__________,该实验中对细菌数量的统计结果往往偏低,原因是__________。
    (4)若该同学欲进一步探究牛奶中的不同细菌Р和Q对某抗生素的敏感性,请为其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
    【答案】(1) 固体 高压蒸汽灭菌法
    (2) 稀释涂布平板 测定刚消毒后的牛奶中细菌的种类及数量,作为对照
    (3) 菌落的特征、各种菌落的数量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4)实验思路:将培养获得的细菌P和Q接种到含该抗生素的培养基的养定位置,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观察两种细菌的生长情况。
    预测结果及结论:能正常生长的细菌对该抗生素不敏感,不能正常生长或生长受抑制的细菌对该抗生素敏感。

    【分析】配制培养基的步骤一般为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微生物的接种方法为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两种方法均可以用于分离菌种,其中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计数。
    【详解】(1)由图示可知,制备培养基需要倒平板,故该同学配制的培养基类型为固体培养基,配制培养基的步骤一般为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图中A为灭菌,灭菌常用的方法为高压蒸汽灭菌法。
    (2)微生物的接种方法为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其中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计数;由于该同学的实验步骤中有菌落统计,故实验最可能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为了测定刚消毒后的牛奶中细菌的种类及数量,需要在其中一组培养基上接种刚消毒并已冷却的牛奶作为对照。
    (3)不同的菌种形成的菌落不同,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检测细菌种类及数量的指标依次是菌落的特征、各种菌落的数量。由于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故实验中对细菌数量的统计结果往往偏低。
    (4)为探究牛奶中的不同细菌Р和Q对某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验的自变量为菌种,因变量为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实验思路:将培养获得的细菌P和Q接种到含该抗生素的培养基的养定位置,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观察两种细菌的生长情况。
    预测结果及结论:能正常生长的细菌对该抗生素不敏感,不能正常生长或生长受抑制的细菌对该抗生素敏感。
    38.[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大卫•朱利叶斯和阿登•帕塔普蒂安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离子通道蛋白TRPV1(辣椒素受体)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如图为大卫•朱利叶斯团队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发现TRPV1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抽取背根神经节细胞的总RNA,并分离纯化得到mRNA,再经过 ______ (2分),得到全部的cDNA。cDNA结构上的特点有 ______ (请写出2点)。(2分)
    (2)将cDNA与 ______ (2分)连接后储存在受体菌群种,获得cDNA文库。将cDNA文库分为16000个克隆池,并将每个克隆池瞬时转移到 ______ 中。(2分)
    (3)将荧光钙敏感染料Fura-2和辣椒素同时加入转染细胞的培养基,一段时间后观察克隆池的荧光产生情况。若发出荧光,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发荧光的机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通过对该池进行进一步细分和重新评估从而获得TRPV1受体,并提取出TRPV1受体基因。
    (4)已知薄荷醇能与TRPM8(感受器的受体)结合,并激活皮肤的冷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请你尝试设计实验寻找能够编码TRPM8的基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答案】反转录  没有内含子、没有启动子  基因表达载体  HEK293细胞  该池中含有能够编码辣椒素受体的基因  该受体在辣椒素刺激下开放,渗透大量Ca2+与Fura-2染料结合发出荧光  取背部神经节细胞的总RNA并构建cDNA文库,将该cDNA文库分为若干个克隆池,每个克隆池瞬时转移到不会对薄荷醇刺激产生反应的细胞中,将转染后的细胞装载Fura-2荧光染料,筛选能够引起荧光反应的克隆池,通过进一步细分和重新评估,提取TRPM8基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由mRNA形成cDNA的过程为反转录过程,该过程得到的cDNA没有内含子,也没有启动子。
    (2)将cDNA与基因表达载体连接后储存在受体菌群种,就可以获得cDNA文库。将cDNA文库分为16000个克隆池,并将每个克隆池瞬时转移到HEK293细胞中。
    (3)将荧光钙敏感染料Fura-2和辣椒素同时加入转染细胞的培养基,一段时间后若发出荧光,则说明该池中含有能够编码辣椒素受体的基因,其发荧光的机理是该受体在辣椒素刺激下开放,渗透大量Ca2+与Fura-2染料结合发出荧光。
    (4)由题干知,薄荷醇能与TRPM8结合,并激活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因而我们寻找能够编码TRPM8的基因可以设计以下实验:取背部神经节细胞的总RNA并构建cDNA文库,将该cDNA文库分为若干个克隆池,每个克隆池瞬时转移到不会对薄荷醇刺激产生反应的细胞中,将转染后的细胞装载Fura-2荧光染料,筛选能够引起荧光反应的克隆池,通过进一步细分和重新评估,提取TRPM8基因。


    相关试卷

    2023届陕西省高三考前预测押题(二)理综生物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陕西省高三考前预测押题(二)理综生物试题(无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未知,单选题,实验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卷高考生物考前押题密卷: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卷高考生物考前押题密卷,共14页。

    生物-2023年高考终极押题猜想(分专题预测)(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2023年高考终极押题猜想(分专题预测)(解析版),共9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7,遗传规律14,动物生命活动调节22,生态系统综合32,生物技术与工程41,热点素材56,实验设计及分析6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最后一课(考前警示+预测+基础+技能+心理+注意+终极押题篇)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