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化学三年(2020-2022)模拟题分类汇编-150化学实验基础(13)
展开
这是一份上海高考化学三年(2020-2022)模拟题分类汇编-150化学实验基础(13),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填空题,工业流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上海高考化学三年(2020-2022)模拟题分类汇编-150化学实验基础(13)
一、单选题
1.(2020·上海浦东新·统考一模)某溶液中可能含有 H+、NH4+、Fe2+、SO42﹣、CO32﹣、Br﹣,且物质的量浓度相同;取样进行实验,结果是:①测得溶液 pH=2;②加入氯水,溶液颜色变深。对原溶液描述错误的是( )
A.一定含有 Fe2+ B.一定含有 Br﹣
C.可能同时含 Fe2+、Br﹣ D.一定不含NH4+
2.(2020·上海浦东新·统考一模)关于“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测定”的实验,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在烧杯中称量 B.在研钵中研磨
C.在蒸发皿中加热 D.在石棉网上冷却
3.(2020·上海青浦·统考一模)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 Al3+、HCO3-、Ba2+和 Cl-,取样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另取样加入稀硫酸产生白色沉淀和产生气体,则原溶液中( )
A.一定有 Cl-
B.一定有 HCO3-
C.可能有 Ba2+
D.可能有 Al3+
4.(2020·上海青浦·统考一模)下列操作一定会使结果偏低的是( )
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用胶头滴管将超过刻度线的溶液吸出
B.测定胆矾晶体中的结晶水含量,加热后,未进行恒重操作
C.酸碱滴定实验,滴加最后一滴标准液,溶液颜色突变,未等待半分钟
D.测定气体摩尔体积时,气体体积未减去注入酸的体积
5.(2020·上海青浦·统考一模)为确定下列物质在空气中是否部分变质,所选检验试剂(括号内物质)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FeSO4 溶液(KSCN 溶液) B.CH3CHO 溶液(pH 试纸)
C.KI(淀粉溶液) D.NaHCO3 溶液(稀盐酸溶液)
6.(2020·上海青浦·统考一模)下列有关仪器用法正确的是( )
A.对试管进行加热一定不能使用石棉网
B.使用滴定管量取液体,可精确至 0.01mL
C.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溶液,要洗涤 2~3 次,确保溶液全部转移
D.酸碱滴定实验中,锥形瓶干燥后使用可减少误差
7.(2020·上海静安·统考一模)下列不符合安全规范的是()
A.金属钠着火时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NH3泄漏时向空中喷洒水雾
C.含Cl2的尾气用碱溶液处理后再排放
D.面粉生产车间应严禁烟火
8.(2020·上海静安·统考一模)探究浓硫酸和铜的反应,下列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
A.装置甲进行铜和浓硫酸的反应
B.装置乙收集二氧化硫并吸收尾气
C.装置丙稀释反应后的混合液
D.装置丁分离稀释后混合物中的不溶物
9.(2020·上海静安·统考一模)某次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实验中,相对误差为+2.7%,其原因不可能是( )
A.实验时坩埚未完全干燥 B.加热后固体未放入干燥器中冷却
C.加热过程中晶体有少量溅失 D.加热后固体颜色有少量变黑
10.(2020·上海奉贤·统考一模)下列关于实验室模拟侯德榜制碱法的操作正确的是( )
A.将CO2和NH3的混合气体同时通入饱和食盐水中
B.将析出的NaHCO3固体过滤后灼烧得到纯碱
C.在析出NaHCO3的母液中加入消石灰以循环利用NH3
D.在析出NaHCO3的母液中通入NH3,加入氯化钠粉末,析出Na2CO3固体
11.(2020·上海黄浦·统考模拟预测)下列除杂试剂选用正确且除杂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
A
FeCl2溶液(FeCl3)
Fe粉
B
NaCl溶液(MgCl2)
NaOH溶液、稀HCl
C
Cl2(HCl)
H2O、浓H2SO4
D
NO(NO2)
H2O、无水CaCl2
A.A B.B C.C D.D
12.(2020·上海长宁·统考二模)下列关于物质或离子检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溶液中加KSCN,溶液显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Fe3+,无Fe2+
B.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证明原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C.灼烧白色粉末,火焰成黄色,证明原粉末中有Na+,无K+
D.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证明原气体是CO2
13.(2020·上海奉贤·统考一模)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装置①常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态混合物
B.装置②可用于吸收氨气,且能防止倒吸
C.用装置③不可以完成“喷泉”实验
D.用装置④稀释浓硫酸和铜反应冷却后的混合液
14.(2020·上海黄浦·统考模拟预测)用如右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A.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量
B.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
C.③中选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
D.为确认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15.(2020·上海嘉定·二模)下列仪器中,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是
A.烧杯 B.烧瓶 C.锥形瓶 D.蒸发皿
二、实验题
16.(2020·上海浦东新·统考一模)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进行“海带提碘”的实验过程如图: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操作②的主要仪器是_____;氧化步骤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
(2)探究异常:取样检验时,部分同学没有观察到溶液变蓝色。他们假设原因可能是加入的氯水过量,氧化了①I2;②淀粉;③I2和淀粉。他们在没有变蓝色的溶液中,滴加_____(选填“四氯化碳”“碘水”“淀粉溶液”)后,若出现_____现象,即可证明假设①正确,同时排除假设②③.能同时排除假设②③的原因是_____。
(3)查阅资料:Cl2 可氧化 I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Cl2+_____I2+_____ H2O→_____ HIO3+_____ HCl.配平上述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
(4)探究氧化性:在盛有 FeCl3 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 KI 溶液,将反应后的溶液均匀倒入两支试管,试管 a 中加入 1 mL 苯振荡静置,出现______(填实验现象),证明有 I2存在;试管b 中滴入 KSCN 溶液,溶液显血红色,证明有_____存在。
(5)比较氧化性:综合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氧化性:Cl2>FeCl3,理由是_____。
17.(2020·上海宝山·统考一模)食盐中含有一定量的镁、铁等杂质,加碘盐可能含有K+、IO3-、I-、Mg2+.加碘盐中碘的损失主要是由于杂质、水分、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光照、受热引起的。
已知:IO3-+5I-+6H+→3I2+3H2O,2Fe3++2I-→2Fe2++I2,KI+I2⇌KI3;氧化性:IO3->Fe3+>I2。
(1)学生甲对某加碘盐进行如下实验,以确定该加碘盐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取一定量加碘盐,用适量蒸馏水溶解,并加稀盐酸酸化,将所得溶液分为3份。第一份试液中滴加KSCN溶液后显红色;第二份试液中加足量KI固体,溶液显淡黄色,加入CCl4,下层溶液显紫红色;第三份试液中加入适量KIO3固体后,滴加淀粉试剂,溶液不变色。
①第一份试液中,加KSCN溶液显红色,该红色物质是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②第二份试液中“加入CCl4”的实验操作名称为______,CCl4中显紫红色的物质是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③根据这三次实验,学生甲得出以下结论:
在加碘盐中,除了Na+、Cl-以外,一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可能存在的离子是______,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由此可确定,该加碘盐中碘元素是______价(填化合价)的碘。
(2)将I2溶于KI溶液,在低温条件下,可制得KI3•H2O.该物质作为食盐加碘剂是否合适?______(填“是”或“否”),并说明理由______。
(3)已知:I2+2S2O32-→2I-+S4O62-.学生乙用上述反应方程式测定食用精制盐的碘含量(假设不含Fe3+),其步骤为:
a.准确称取wg食盐,加适量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
b.用稀硫酸酸化所得溶液,加入足量KI溶液,使KIO3与KI反应完全;
c.以淀粉溶液为指示剂,逐滴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0×10-3mol/L的Na2S2O3溶液10.0mL,恰好反应完全。
根据以上实验,学生乙所测精制盐的碘含量(以I元素计)是______mg/kg(以含w的代数式表示)。
18.(2020·上海青浦·统考一模)某实验小组同学为了研究氯气的性质,做以下探究实验。向KI溶液通入氯气溶液变为黄色;继续通入氯气一段时间后,溶液黄色退去,变为无色;继续通入氯气,最后溶液变为浅黄绿色,查阅资料:I2+I-⇌I3-,I2、I3-在水中均呈黄色。
(1)为确定黄色溶液的成分,进行了以下实验:取 2~3 mL 黄色溶液,加入足量 CCl4,振荡静置,CCl4层呈紫红色,说明溶液中存在______,生成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水层显浅黄色,说明水层显黄色的原因是______;
(2)继续通入氯气,溶液黄色退去的可能的原因______;
(3)NaOH 溶液的作用______,反应结束后,发现烧杯中溶液呈浅黄绿色,经测定该溶液的碱性较强,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逐渐退去,其中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19.(2020·上海宝山·统考一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制备高铁酸钾(K2FeO4)并探究其性质。查阅文献,得到以下资料: K2FeO4为紫色固体,微溶于 KOH 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在酸性或中性溶液中快速产生 O2,在碱性溶液中较稳定。
Ⅰ.制备 K2FeO4(夹持装置略)。
(1)A 为氯气的实验室发生装置。A 中反应方程式是______(锰被还原为 Mn2+)。若反应中有 0.5molCl2产生,则电子转移的数目为______。工业制氯气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2)装置 B 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简述该装置在制备高铁酸钾中的作用______。
(3)C 中得到紫色固体和溶液。C 中 Cl2发生的反应有:3Cl2+2Fe(OH)3+10KOH→2K2FeO4+6KCl+8H2O,根据该反应方程式得出:碱性条件下,氧化性 Cl2______FeO42-(填“>”或“<”)。另外C中还可能发生其他反应,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
Ⅱ.探究 K2FeO4 的性质
(4)甲同学取少量 K2FeO4 加入浑浊的泥浆水中,发现产生气体,搅拌,浑浊的泥浆水很快澄清。请简述 K2FeO4的净水原理。______。
20.(2020·上海静安·统考一模)甲乙两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制备氯气并验证其性质。甲组用漂白粉与硫酸溶液反应制取氯气:Ca(ClO)2+CaCl2+2H2SO42CaSO4+2Cl2↑+2H2O,如图1所示;乙组用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2KMnO4+16HCl(浓)→2MnCl2+2KCl+5Cl2↑+8H2O,如图2所示(省略夹持装置)。
(1)实验中A选用装置__,E选用装置__(填写序号)。
(2)装置F的作用___,请描述装置G中的实验现象___。
(3)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C中氯气氧化了亚硫酸钠:Cl2+SO32-+H2O → SO42-+2Cl-+2H+,请你帮甲组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洗气瓶C中的Na2SO3已被氧化(简述实验步骤):___。
(4)乙组中H的目的是比较氯、溴、碘的非金属性,有同学认为该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其理由是___。
(5)甲组实验存在的明显缺陷是___。
三、填空题
21.(2020·上海浦东新·统考一模)碳酸锂是生产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原料。
(1)碳酸锂制取锂的反应原理为:①Li2CO3 Li2O+CO2;②Li2O+CCO+2Li。锂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CO2 的结构式为_____;反应②中涉及的化学键类型有_____。
(2)氢负离子(H﹣)与锂离子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试比较两者微粒半径的大小,并用原子结构理论加以解释_____
(3)电池级碳酸锂对纯度要求很高,实验室测定Li2CO3产品纯度的方法如下:称取1.000g样品,溶于2.000 mol/L 10.00 mL 的硫酸,煮沸、冷却,加水定容至 100mL.取定容后的溶液 10.00 mL,加入 2 滴酚酞试液,用 0.100 mol/L标准NaOH溶液滴定过量的硫酸,消耗NaOH溶液13.00 mL。
①定容所需要玻璃仪器有烧杯、胶头滴管、_____和_____。
②滴定终点的判断依据为_____。
③样品的纯度为_____。
22.(2020·上海奉贤·统考一模)NaNO2是一种白色易溶于水的固体,溶液呈碱性,其外观与氯化钠相似,有咸味,俗称工业盐;是一 种重要的化学试剂、漂白剂和食品添加剂。已知亚硝酸盐能被溴水氧化,在酸性条件下能氧化亚铁离子; 亚硝酸银是可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请完成以下填空:
(1)N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轨道排布式为_______;用一个事实说明氮和氧非金属强弱_______。
(2)酸性条件下,NaNO2溶液只能将I-氧化为I2,同时生成NO。写出此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
(3)氯气、浓硝酸、酸性高锰酸钾等都是常用的强氧化剂,工业上氧化卤水中的I-提取单质I2选择了价格并不便宜的亚硝酸钠,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4)在盐酸溶液中加入亚硝酸钠溶液至中性,则c(Cl-)_____c(HNO2)(填“”或“=”)。
(5)设计一种鉴别亚硝酸钠和氯化钠的实验方案。_______
四、工业流程题
23.(2020·上海奉贤·统考一模)硫酸铁铵[NH4Fe(SO4)2·xH2O]是一种重要铁盐。为充分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在实验室中探究采用废铁屑来制备硫酸铁铵,具体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的目的是去除废铁屑表面的油污,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需要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温度保持80~95 ℃,采用的合适加热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铁屑中含有少量硫化物,反应产生的气体需要净化处理,合适的装置为_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
(3)步骤③中选用足量的H2O2,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分批加入H2O2,同时为了_________________,溶液要保持pH小于0.5。
(4)步骤⑤的具体实验操作有______________,经干燥得到硫酸铁铵晶体样品。
(5)采用热重分析法测定硫酸铁铵晶体样品所含结晶水数,将样品加热到150 ℃时,失掉1.5个结晶水,失重5.6%。硫酸铁铵晶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详解】溶液 pH=2,呈酸性,H+一定有,CO32﹣不能存在,加入氯水,溶液颜色变深,溶液中可能含有Fe2+ 和Br﹣之一或者两者都有,被氯气氧化成Fe3+和Br2,由于溶液中各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符合电荷守恒,如设各离子的浓度是1mol/L,则有可能存在c(H+)+2c(Fe2+)=2c(SO42﹣)+c(Br﹣),还有可能溶液中只含氢离子和溴离子,但NH4+不能存在,故答案选A,Fe2+可能存在,符合题意。
2.B
【详解】A.实验是在瓷坩埚中称量,故A错误;
B.实验是在研钵中研磨,故B正确;
C.蒸发除去的是溶液中的溶剂,蒸发皿中加热的是液体,硫酸铜晶体是固体,不能用蒸发皿,故C错误;
D.瓷坩埚是放在干燥器里干燥的,故D错误;
答案选B。
3.B
【分析】取样加入稀硫酸产生白色沉淀和产生气体,则一定含有HCO3-、Ba2+,又HCO3-与Al3+发生双水解反应,所以原溶液中一定不含Al3+,取样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白色沉淀一定含碳酸钡,综上所述,原溶液中一定含HCO3-、Ba2+,一定不含Al3+,可能含 Cl-,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A、原溶液中可能含 Cl-,故A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HCO3-、Ba2+,故B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HCO3-、Ba2+,故C错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不含Al3+,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离子检验与推断,掌握发生的离子反应及现象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4.A
【详解】A、用胶头滴管将超过刻度线的溶液吸出,说明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加水超过了刻度线,配制的浓度一定偏低,故A选;
B、未进行恒重操作,可能会导致测定的硫酸铜粉末的质量偏大,测定的结晶水的含量偏小,但若胆矾晶体中结晶水恰好全部失去,则测定的结晶水的含量准确,故B不选;
C、酸碱滴定实验,滴加最后一滴标准液,溶液颜色突变,未等待30s立即读数,可能未达到滴定终点,测定结果可能偏低,但也可能恰好达到滴定终点,测定结果准确,故C不选;
D、测定气体摩尔体积时,气体体积未减去注入酸的体积,导致排除的水的体积偏大,即生成气体的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故D不选;
故选:A。
5.D
【详解】A、亚铁离子被氧化生成铁离子,遇KSCN溶液为血红色,而亚铁离子不能,可检验是否变质,故A正确;
B、CH3CHO 被氧化生成CH3COOH,乙酸显酸性,乙醛不显酸性,可用pH试纸检验,故B正确;
C、KI可被氧气氧化生成碘,淀粉遇碘单质变蓝,则淀粉可检验是否变质,故C正确;
D、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碳酸钠、碳酸氢钠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不能判断碳酸氢钠是否变质,故D错误;
故选:D。
6.B
【详解】A、试管加热不用垫石棉网,但如果垫石棉网也是可以的,故A错误;
B、滴定管能精确到0.01mL,比量筒精确度高,故B正确;
C、量筒的洗涤液必需倒入废液缸,不能将洗涤液倒入烧杯,故C错误;
D、酸碱中和滴定时,锥形瓶不用干燥,如果不干燥不影响实验结果,故D错误。
故选:B。
7.A
【详解】A.钠的燃烧产物为Na2O2,能与CO2反应生成O2,且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气,氢气易燃烧,所以钠着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可用沙土灭火,故A错误;
B.氨气极易溶于水,NH3泄漏时向空中喷洒水雾可吸收氨气,故B正确;
C.氯气有毒,直接排放会引起环境污染,含Cl2的尾气用碱溶液处理后再排放,故C正确;
D.面粉厂有可燃性的粉尘,遇到烟火容易发生爆炸,所以生产车间应严禁烟火,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8.C
【详解】A.Cu和浓硫酸反应需要加热,甲装置中缺少酒精灯,无法完成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故A错误;
B.二氧化硫比空气密度大,应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导管采用长进短出的方式,故B错误;
C.反应后溶液中含有大量浓硫酸,需要将反应后溶液沿着烧杯内壁缓缓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图示操作方法合理,故C正确;
D.固液分离操作是过滤,但过滤时需要用玻璃棒引流,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9.B
【详解】A.实验时坩埚未完全干燥,计算出的结晶水的质量偏高,会使误差偏大,故A错误;
B.加热后固体未放入干燥器中冷却,固体部分吸水,差距值变小,结果偏小,故B正确;
C.加热过程中晶体有少量溅失,固体质量减少得多,结晶水含量测得值会偏高,故C错误;
D.加热后固体颜色有少量变黑,说明部分硫酸铜分解,导致计算出的结晶水的质量偏高,测定结果偏高,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考查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明确实验操作方法和原理为解答关键,根据结晶水合物中,结晶水的质量=m(容器十晶体)-m(容器十无水硫酸铜),质量分数=×100%,在测定中若被测样品中含有加热挥发的杂质或实验前容器中有水,都会造成测量结果偏高。
10.B
【详解】A. 氨气极易溶于水,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依据侯德榜制碱的原理:向氨化的饱和食盐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析出碳酸氢钠,加热反应制备,则应该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过量的氨气,再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故A错误;
B. NaHCO3固体加热会分解成纯碱Na2CO3,故B正确;
C. 侯德榜制碱法中,在析出NaHCO3的母液中加入生石灰(CaO),可以循环利用NH3,故C错误;
D. 析出NaHCO3的母液中主要含NH4Cl,氯化钠粉末溶解度较大,有利于增加Cl-含量;通入氨气,增加NH4+量,有利于NH4Cl析出,故D错误;
正确答案是B。
【点睛】本题考查了侯德榜制碱的工作原理和流程分析,明确碳酸钠、碳酸氢钠、氨气、二氧化碳的性质,掌握工艺流程和反应原理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11.B
【分析】发生的反应中,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反之,不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A.FeCl3与Fe反应生成FeCl2,2FeCl3+Fe=3FeCl2,此过程中Fe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涉及到了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MgCl2与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MgCl2+2NaOH=Mg(OH)2 +2NaCl,过量的NaOH溶液可用HCl除去HCl+NaOH=NaCl+H2O ,此过程中没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B符合题意;
C.部分氯气与H2O 发生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次氯酸,应该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除杂方法不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
D.NO2 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反应过程中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涉及到了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本题应选B。
【点睛】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氧化还原反应判断的考查,注意把握发生的反应及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题目难度不大。
12.B
【详解】A、Fe3+遇KSCN会使溶液呈现红色,Fe2+遇KSCN不反应无现象,滴加KSCN 溶液,溶液呈红色,则证明存在Fe3+,并不能证明无Fe2+,故A错误;
B、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则发生反应:CuSO4+5H2O═CuSO4•5H2O,可证明原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故B正确;
C、灼烧白色粉末,火焰呈黄色,证明原粉末中有Na+,并不能证明无K+,Na+焰色反应为黄色,可遮住紫光,K+焰色反应需透过蓝色的钴玻璃滤去黄光后观察,故C错误;
D、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有CO2、SO2等,故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则原气体不一定是CO2,故D错误;故选B。
13.D
【详解】A、该装置为蒸馏装置,互溶的液体根据其沸点不同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故A错误;
B、氨气极易溶于水,有缓冲装置的能防止倒吸,该装置中苯没有缓冲作用,所以不能防止倒吸,故B错误;
C、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以形成压强差,从而形成喷泉实验,故C错误;
D、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热,且浓硫酸的密度大于水,稀释时需要将浓硫酸缓缓加入水中,图示操作合理,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本题应选D。
14.D
【详解】A、当铜丝与浓硫酸接触时才能反应,当往上抽动铜丝时,铜丝与硫酸不接触,反应停止,故可通过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量,故A正确;
B、SO2具有漂白性,可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故B正确;
C、SO2为酸性气体,具有污染性,可与碱发生反应,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故C正确;
D、铜与浓硫酸反应后①中溶液显蓝色即可证明有CuSO4生成,无需向其中加水,并且将水加入浓硫酸中会使试管中液滴飞溅,发生危险,故D错误。
答案选D。
15.D
【详解】A.烧杯可垫石棉网加热,不可直接加热,故A错误;
B.烧瓶可垫石棉网加热,不可直接加热,故B错误;
C.锥形瓶底面积比较大,加热需要垫石棉网,故C错误;
D.蒸发皿可直接加热,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熟悉常用仪器的使用特点是解题关键,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可垫石棉网加热的有:烧杯、烧瓶、锥形瓶,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正确答案。
16. 过滤 分液漏斗 Cl2+2I﹣=I2+2Cl﹣ 碘水 变蓝 加入碘水溶液变蓝,说明溶液中没有碘、有淀粉,即氯水氧化了碘没有氧化淀粉,所以可以同时排除假设②③ 5 1 6 2 10 分层现象,且上层为紫红色、下层几乎无色 Fe3+ 由探究(4)可知Fe3+和I2可以共存,由此可知Fe3+不能氧化I2,而由(3)可知Cl2能氧化I2,所以氧化性Cl2>FeCl3
【分析】(1)根据流程图,结合物质提纯与分离的基本操作分析;通入氯水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
(2)碘单质与淀粉变蓝,若碘被氧化,则蓝色消失,淀粉恢复原来的颜色,结合碘单质遇淀粉变蓝的性质分析;
(3)反应中Cl2中的Cl元素由0价变为-1价,碘元素由0价变为+5价,结合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以及质量守恒配平;
(4)苯可以溶解碘单质,溶液分层;三价铁遇KSCN 溶液变为血红色;
(5)由结合探究(4)和(3)三种反应氧化剂与氧化产物氧化性强弱分析。
【详解】(1)海带灰中部分可溶物浸泡后经过操作①得到含碘离子的溶液,则操作①为过滤;将碘单质从水溶液中经过操作②转移至有机溶剂中,则操作②为萃取,主要是用的仪器为分液漏斗;氧化步骤中是向含碘离子溶液中加入氯水,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离子反应为:Cl2+2I-=I2+2Cl-;
(2) 没有观察到溶液变蓝色,有两种可能,一是溶液中没有碘单质,二是淀粉被转化为其他物质,要证明①是正确的,则只需要在溶液中加入碘水,若溶液变蓝,说明溶液中没有碘、有淀粉,即氯水氧化了碘没有氧化淀粉,所以可以同时排除假设②③
(3)反应中Cl2中的Cl元素由0价变为-1价,碘元素由0价变为+5价,结合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以及质量守恒,则方程式为5Cl2+I2+ 6H2O=2HIO3+10HCl,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表示为: ;
(4) FeCl3 溶液中铁离子具有氧化性,KI中碘离子具有还原性,FeCl3与碘化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加入试管 a 中加入 1 mL 苯,苯的密度小于水,若溶液分层且上层为紫红色、下层几乎无色,证明反应中生成I2;KSCN 溶液可检验铁离子,加入KSCN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Fe3+;
(5)由探究(4)可知Fe3+和I2可以共存,由此可知Fe3+不能氧化I2,而由(3)可知Cl2能氧化I2,所以氧化性Cl2>FeCl3。
17. Fe(SCN)3 萃取 I2 和Fe3+ Mg2+、K+ I- +5 否 KI3受热(或潮湿)条件下产生KI和I2,KI被氧气氧化,I2易升华
【分析】(1)①从第一份试液中滴加KSCN溶液后显红色,可知该加碘盐中含有Fe3+,反应:Fe3++3SCN-=Fe(SCN)3,Fe(SCN)3呈血红色;
②从第二份试液中加足量KI固体,溶液显淡黄色,用CCl4萃取,下层溶液显紫红色,可知有碘生成。
③这是因为由于氧化性:>Fe3+>I2,加足量KI后,和Fe3+均能将I-氧化成I2,由此也可以知道该加碘盐添加KIO3,根据化合价规律确定该加碘盐中碘元素的价态;第三份试液中加入适量KIO3固体后,滴加淀粉试剂,溶液不变色。由此可知该加碘盐中不含KI;
③具有氧化性的离子为与具有还原性的离子为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根据KI具有还原性及氧化还原反应、KI3在常温下不稳定性来分析;
(3)存在KIO3~3I2~6Na2S2O3,以此计算含碘量。
【详解】(1)①某加碘盐可能含有 K+、、I-、Mg2+,用蒸馏水溶解,并加稀盐酸酸化后将溶液分为3份:从第一份试液中滴加KSCN溶液后显红色,可知该加碘盐中含有Fe3+,反应:Fe3++3SCN-=Fe(SCN)3,Fe(SCN)3呈血红色;
故答案为:Fe(SCN)3;
②从第二份试液中加足量KI固体,溶液显淡黄色,用CCl4萃取,下层溶液显紫红色,可知有碘生成,
故答案为:萃取;I2;
③据上述实验得出氧化性:>Fe3+>I2,加足量KI后,IO3-和Fe3+均能将I-氧化成I2,由此也可以知道该加碘盐添加KIO3,该加碘盐中碘元素是+5价;第三份试液中加入适量KIO3固体后,滴加淀粉试剂,溶液不变色。由此可知该加碘盐中不含KI,一定存在的离子是:IO3-和Fe3+,可能存在的离子是:Mg2+、K+,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I-,
故答案为:和Fe3+;Mg2+、K+;I-;+5;
(2)KI作为加碘剂的食盐在保存过程中,KI会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根据题目告知,KI3•H2O是在低温条件下,由I2溶于KI溶液可制得,再由题给的信息:“KI+I2⇌KI3”,可知KI3在常温下不稳定性,受热(或潮湿)条件下易分解为KI和I2,KI又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I2易升华,所以KI3•H2O作为食盐加碘剂是不合适的,
故答案为:否;KI3受热(或潮湿)条件下产生KI和I2,KI被氧气氧化,I2易升华;
(3)根据反应式可知,设所测精制盐的碘含量(以 I 元素计)是xmg/kg,则
因此所测精制盐的碘含量是x==,
故答案为:。
18. I2 Cl2+2KI=I2+2KCl I3- 生成的碘单质被氯气氧化为无色物质 吸收多余的氯气 氯气与碱的反应速率低于盐酸和次氯酸与碱反应
【分析】(1)氯气与KI发生Cl2+2I-=I2+2Cl-,以及I2+I-⇌I3-,取2~3mL黄色溶液,加入足量CCl4,振荡静置,CCl4层呈紫红色,水层显浅黄色,可说明溶液中存在I2、I3-;
(2)继续通入氯气,溶液黄色退去,是因为氯气将I2氧化为无色物质;
(3)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氯水的颜色为浅黄绿色,说明氯气与碱的反应速率低于盐酸和次氯酸与碱反应。
【详解】(1)取2~3mL黄色溶液,加入足量CCl4,振荡静置,CCl4层呈紫红色,说明溶液中存在I2,生成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KI=I2+2KCl,水层显浅黄色,可说明溶液中存在I3-,发生反应为I2+I-⇌I3-, 故答案为:I2;Cl2+2KI=I2+2KCl;I3-;
(2)氧化性Cl2>I2,KI溶液中通入氯气发生Cl2+2KI=KCl+I2,溶液变成黄色,继续通入氯气,生成的碘单质被氯气氧化为无色物质,所以溶液黄色退去; 故答案为:生成的碘单质被氯气氧化为无色物质;
(3)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氯气过量,过量的氯气溶解于水,水中含有氯气分子,氯水呈浅黄绿色,说明氯气与碱的反应速率低于盐酸和次氯酸与碱反应,故答案为:吸收多余的氯气;氯气与碱的反应速率低于盐酸和次氯酸与碱反应。
19. 2KMnO4+16HCl(浓)=2MnCl2+2KCl+5Cl2↑+8H2O NA 2NaCl+2H2O2NaOH+Cl2↑+H2↑ 饱和食盐水 除去HCl气体,避免影响K2FeO4的制备 > Cl2+2OH-=Cl-+ClO-+H2O K2FeO4在中性溶液中快速产生氧气,生成氢氧化铁吸附泥浆,沉降下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分析】由制备实验装置可知,A中发生2KMnO4+16HCl(浓)=2MnCl2+2KCl+5Cl2↑+8H2O,B中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HCl,C中发生3Cl2+2Fe(OH)3+10KOH=2K2FeO4+6KCl+8H2O,且C中可能发生Cl2+2OH-=Cl-+ClO-+H2O,D中NaOH溶液可吸收尾气,以此来解答。
【详解】(1)A 中反应方程式是2KMnO4+16HCl(浓)=2MnCl2+2KCl+5Cl2↑+8H2O,若反应中有 0.5molCl2 产生,则电子转移的数目为0.5mol×2×(1-0)×NA=NA,工业制氯气的反应方程式为2NaCl+2H2O2NaOH+Cl2↑+H2↑,
故答案为:2KMnO4+16HCl(浓)=2MnCl2+2KCl+5Cl2↑+8H2O;NA;2NaCl+2H2O2NaOH+Cl2↑+H2↑;
(2)装置 B 中盛放的试剂是饱和食盐水,该装置在制备高铁酸钾中的作用为除去HCl气体,避免影响K2FeO4的制备,
故答案为:饱和食盐水;除去HCl气体,避免影响K2FeO4的制备;
(3)Cl元素的化合价降低,Fe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由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可知碱性条件下,氧化性Cl2>FeO42-,C中还可能发生氯气与KOH反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Cl2+2OH-=Cl-+ClO-+H2O,
故答案为:>;Cl2+2OH-=Cl-+ClO-+H2O;
(4)取少量 K2FeO4 加入浑浊的泥浆水中,发现产生气体,搅拌,浑浊的泥浆水很快澄清,可知 K2FeO4 的净水原理为K2FeO4 在中性溶液中快速产生氧气,生成氢氧化铁吸附泥浆,沉降下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故答案为:K2FeO4 在中性溶液中快速产生氧气,生成氢氧化铁吸附泥浆,沉降下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20. Ⅱ Ⅰ 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安全瓶(监测装置H是否堵塞) U型管中左边有色布条褪色,右边有色布条没有褪色 Cl2+2I-→2Cl-+I2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HCl溶液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再滴加BaCl2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Na2SO3已被氧化 Cl2也可与KI反应生成I2,乙组设计的实验中并没有排除Cl2对实验的干扰,故不能比较Cl、Br、I的非金属性 或Cl2未充分接触到溴化钠溶液中,未必能看到现象 无尾气处理装置,污染环境
【分析】(1)结合反应原理甲组利用固体与液体加热制备氯气;乙组利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不加热制氯气;
(2)乙组制得的Cl2中混有挥发的HCl气体,装置G中CaCl2是干燥剂;
(3)氯气能氧化I-生成I2;装置C中氯气氧化了亚硫酸钠,所得溶液中含有SO42-,只要利用稀盐酸和BaCl2溶液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SO42-,即可判断有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NaBr溶液未能完全吸收Cl2,有部分Cl2参与KI氧化为I2的反应;
(5)Cl2是有毒气体,需要处理含氯气的尾气。
【详解】(1)甲组用漂白粉与硫酸溶液混合加热制取氯气,实验中A选用装置Ⅱ;而乙组用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反应不需要加热,则E选用装置Ⅰ;
(2)乙组制得的Cl2中混有挥发的HCl气体,可利用装置F中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同时根据长颈漏斗中液面是否上升,达到监测装置H是否堵塞的目的;从F中进入G中的Cl2混有水蒸气,能使U型管中左边有色布条褪色,而潮湿的氯气经过无水CaCl2干燥后,不再具有漂白性,则右边有色布条没有褪色;
(3)氯气能氧化I-生成I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I-→2Cl-+I2;验证装置C中氯气是否氧化亚硫酸钠的操作方法是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HCl溶液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再滴加BaCl2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Na2SO3已被氧化;
(4)乙组中H装置中NaBr不能完全吸收Cl2,将有部分Cl2也可与KI反应生成I2,干扰Br2氧化I-的实验,则无法判断Br2和I2的氧化性强弱,也不能比较Cl、Br、I的非金属性;
(5)甲组实验存在的明显缺陷是无尾气处理装置,污染环境。
【点睛】本题考查氯气的制备与氯气的性质探究,明确实验原理解题关键,难点是氯气有强氧化性,但没有漂白性,氯气使湿润有色布条褪色的根本原因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有漂白性,易错点是装置G中左侧干燥有色布条能褪色,原因是制得的氯气中混有水蒸气。
21. 1s22s1 O=C=O 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氢负离子和锂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或核外电子数,或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氢负离子的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比锂离子少,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比锂离子弱,所以氢负离子的半径比锂离子大 玻璃棒 100mL容量瓶 当滴入最后一滴标准NaOH溶液时,锥形瓶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0.999
【分析】(1)根据锂的原子序数确定核外电子排布式,根据二氧化碳的电子式确定结构式,根据物质确定化学键的类型;
(2)根据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核电荷数,比较半径的大小;
(3)①根据配置溶液的步骤,选择定容时的仪器;②根据酸碱中和滴定和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判定滴定终点;③利用硫酸的总物质的量减去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得到与碳酸锂反应的硫酸的物质的量,根据与碳酸锂反应的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与碳酸锂的关系计算出碳酸锂的物质的量,m=nM,计算出纯碳酸锂的质量,利用样品的纯度=纯碳酸锂的质量/样品的质量,进行计算。
【详解】(1) 锂是3号元素,质子数为3,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1,CO2 的中心原子为C,碳原子和氧原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Li2O属于离子晶体,含有离子键,C属于混合晶体,含有共价键,CO属于分子晶体,含有共价键, Li属于金属晶体,含有金属键,结构式为O=C=O;
(2) 氢是1号元素,质子数为1,锂是3号元素,质子数为3,氢负离子和锂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或核外电子数,或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氢负离子的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比锂离子少,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比锂离子弱,所以氢负离子的半径比锂离子大,故答案为氢负离子和锂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或核外电子数,或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氢负离子的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比锂离子少,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比锂离子弱,所以氢负离子的半径比锂离子大。
(3)①定容所需要玻璃仪器有烧杯、胶头滴管、100ml容量瓶,玻璃棒,答案为100ml容量瓶,玻璃棒;
②定容后的溶液含有硫酸,硫酸锂,加入酚酞,溶液是无色,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会逐渐变成粉红色,当最后一滴氢氧化钠加入,溶液恰好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不褪色,证明到达滴定终点,故答案为当滴入最后一滴标准NaOH溶液时,锥形瓶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硫酸的物质的量n=cV=2.000 mol/L×0.01L=0.02mol,Li2CO3与硫酸反应Li2CO3+H2SO4=Li2SO4+H2O+CO2↑,稀释前n(H2SO4)=n(Li2SO4),加水定容至 100mL.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n1(Li2SO4)= n2(Li2SO4)=0.02mol,取定容后的溶液 10.00 mL,则取出的溶质的物质的量=mol=0.002mol,n(NaOH)=c(NaOH)V(NaOH)=0.1mol/L×0.013L=0.0013mol,由于H2SO4+2NaOH= Na2SO4+2H2O,根据硫酸和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关系,n(H2SO4)=n(NaOH)= ×0.0013mol=0.00065mol,反应掉的硫酸的物质的量=0.002mol-0.00065mol=0.00135mol,n(H2SO4)=n(Li2SO4)= n(Li2CO3)=0.00135mol,根据锂元素守恒,10ml溶液中的m1(Li2CO3)=nM=0.00135×74=0.0999g,100ml溶液中所含m2(Li2CO3)=0.0999g×10=0.999g,故ω= ==0.999。
【点睛】计算质量分数时,需计算出纯物质的的质量,利用氢氧化钠与硫酸的物质的量关系,计算出滴定时用去的硫酸的物质的量,找到硫酸,硫酸锂,碳酸锂的关系,从而计算,计算时,找到所给信息和所求信息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2. 氢化物稳定性:H2O>NH3,氧强于氮 氯气、浓硝酸、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性太强,还能继续氧化I2 = 取样溶于水,分别测定它们的pH值, 一种pH值大于7,一种pH值等于7, pH值大于7的为亚硝酸钠,pH值等于7的为氯化钠
【分析】(1)氮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先排2s轨道,另外3个排在3个2p轨道里;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形成的气态氢化物就越稳定;
(2)亚硝酸钠具有氧化性,碘离子具有还原性,酸性条件下,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碘和水;
(3)氯气、浓硝酸、酸性高锰酸钾等氧化性太强,还能继续氧化碘单质;
(4)根据亚硝酸钠溶液中水解平衡和酸碱中和解答;
(5)根据亚硝酸钠和氯化钠的不同性质来进行区分。
【详解】(1)氮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先排2s轨道,另外3个排在3个2p轨道里,氮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轨道表示式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形成的气态氢化物就越稳定,氢化物稳定性:H2O>NH3,非金属性氧强于氮;
(2)亚硝酸钠具有氧化性,碘离子具有还原性,酸性条件下,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碘和水,离子反应方程式为:2I-+2NO2-+4H+=I2+2NO+2H2O,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为:;
(3)氯气、浓硝酸、酸性高锰酸钾等氧化性太强,还能继续氧化碘单质,故工业上氧化卤水中I-选择了价格并不便宜的亚硝酸钠;故答案为:氯气、浓硝酸、酸性高锰酸钾等氧化性太强,还能继续氧化碘单质;
(4)亚硝酸钠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NO2-+H2OHNO2+OH-而呈碱性,在盐酸溶液中加入亚硝酸钠溶液至中性说明亚硝酸钠水解产生的氢氧根等于盐酸溶液中的氢离子,即c(OH-)= c(H+),又因为c (OH-)= c(HNO2),盐酸溶液中c (H+)= c(Cl-),所以c(Cl-)=c(HNO2);
(5)根据亚硝酸钠和氯化钠的不同性质来进行区分,根据所给的信息及我们所学的氯化钠的性质可以知道:亚硝酸钠是强碱弱酸盐,其溶液呈碱性,而氯化钠溶液时中性,所以可以取样溶于水,分别测定它们的pH值, 一种pH值大于7,一种pH值等于7, pH值大于7的为亚硝酸钠,pH值等于7的为氯化钠。
23. 碱煮水洗 加快反应 热水浴 C 将Fe2+全部氧化为Fe3+;不引入杂质 防止Fe3+水解 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 NH4Fe(SO4)2∙12H2O
【详解】(1)步骤①的目的是去除废铁屑表面的油污,油污在碱性条件下容易水解,所以工业上常常用热的碳酸钠溶液清洗,即碱煮水洗;
(2)步骤②需要加热的目的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温度保持80~95 ℃,由于保持温度比较恒定且低于水的沸点,故采用的合适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热水浴);铁屑中含有少量硫化物,硫化物与硫酸反应生成硫化氢气体,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为了防止倒吸可以加装倒置的漏斗,故选择C装置;
(3)步骤③中选用足量的H2O2,H2O2可以将Fe2+氧化为Fe3+,且H2O2的还原产物为H2O,不会引入新的杂质,故理由是:将Fe2+全部氧化为Fe3+,不引入新的杂质。因为H2O2本身易分解,所以在加入时需分量加入,同时为了防止Fe3+水解,溶液要保持pH小于0.5;
(4)为了除去可溶性的硫酸铵、铁离子等,需要经过的步骤为: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
(5)设硫酸铁铵的化学式为NH4Fe(SO4)2∙xH2O,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66+18x,1.5个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18=27,则27/(266+18x)=5.6%,解得x=12,则硫酸铁铵的化学式为NH4Fe(SO4)2∙12H2O。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上海高考化学三年(2020-2022)模拟题分类汇编-146化学实验基础(9),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工业流程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上海高考化学三年(2020-2022)模拟题分类汇编-141化学实验基础(4),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工业流程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上海高考化学三年(2020-2022)模拟题分类汇编-140化学实验基础(3),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工业流程题,原理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