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全国甲A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展开2023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全解全析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叙事结构是“小说家写作时在人类经验的大流上套上的一个外形,此‘外形’即所谓的最广义的结构。”中国明清长篇章回小说曾被西方叙事学界认为有致命弱点,即在叙事结构上呈现“缀段性”特征,形如散沙。明清小说评点家笃信其评点的作品都体现着整体大结构的观念,且认为文本解读应先从整体框架入手,《红楼梦》评点家们亦如此。
“结,缔也”,即绳打结成纽;“构,盖也”,即木交错架屋。都强调对不同材料组合的过程,而过程意味着变化。中国叙事学话语体系中的“结构”一词本身就具有的动态性使得其所谓的叙事“结构”完全不同于西方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叙事结构。它不仅将叙事结构视为一个已完成的存在,更将其视为进行中的生命过程。小说评点家们乐于借用建筑学的“间架”概念来指称他们所理解的叙事“结构”,因为房屋“间架”所代表的“两元对立”结构美学正是其叙事追寻的美学境界。“间架”在逐渐转化为中国小说叙事概念体系中的元概念后,评点家更关注的是所评作品的“间架”以何种形式呈现。
脂批甲戌本第1回有言:
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隐有见,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法,亦不复少。
此批语对《红楼梦》中诸多叙事概念分类归纳,是脂批的叙事概念体系,亦为《红楼梦》叙事概念的总纲目。“间架”涵括着其他“诸奇秘法”,地位不言而喻。
有学者就此批评脂砚斋“批语散漫杂乱、识见拙劣”,但小说评点的特征本就是重感悟且琐碎零散,以今人之严密逻辑去归纳这些思想碎片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不过这似乎不应成为抨击脂批的理由。
脂砚斋用“一树千枝”概括总结了《红楼梦》曲折有致的间架特征。他认为《红楼梦》的叙事结构如参天大树,枝叶繁茂且纵横交错,直观反映了叙事大结构之多维立体。《红楼梦》的“叙事过程是以单线语言去描写多维世界。它对世界多维性,包括真实时空和幻想时空的多维性的表现,不可避免地需要不时切断某一线头,插入另一线头,而在若干篇幅后还得重提原先的线头。”“一树千枝”所揭示的叙事“间架”之多维立体,所内蕴的是《红楼梦》叙事结构的多线性和动态性。所谓多线性并不单指叙事线索之多,而主要指向叙事主线之多。《红楼梦》的主线索至少有两条:一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二是以四大家族衰败为主线。这两条主线与其他无数叙事线索交织,如一张庞大而不断延伸开来的网,勾勒出《红楼梦》的日常生活图景,突显了“一树千枝”的多维立体中隐含的动态性。这种动态性结构看似随意,实则精巧。而这种极尽雕琢之生活原貌之所以浑然天成,皆因其内蕴一股生生不息的鲜活动力,使得《红楼梦》的叙事结构成为一个不断变化的生命过程。在表层叙述结构之内、之间或之外还蕴藏着一个意识世界、思维世界,以有限的叙事空间指向无限的宇宙空间。作者、叙述者、叙述对象、读者的意识交汇,迸发出无数思维火花,产生无数不可能之可能。正如清代二知道人所说,“太史公记三十世家,曹雪芹只记一世家,然雪芹记一世家,能包括千百世家”。
(摘编自蒋晶晶《<红楼梦》叙事结构评点话语之核心概念探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叙事学界一度认为中国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叙事结构散乱,缺乏整体感、系统性。
B.中国叙事学否认叙事结构的既成性存在,认为叙事结构是持续变化发展的生命过程。
C.笔者既肯定脂批对《红楼梦》叙事概念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认同其存在碎片化之瑕疵。
D.西方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叙事结构缺乏动态性,这导致其叙事类作品的艺术张力不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篇即定义“叙事结构”,指出中西学界对明清长篇章回小说叙事结构的认知存在差异。
B.笔者从“结”“构”二字的词源释义引出中国叙事话语体系中的“结构”具有动态性的观点。
C.脂批“一树千枝”说既是对《红楼梦》多维宏大叙事结构的概括,又巧用譬喻,形象直观。
D.文末关于曹雪芹和司马迁的比较,旨在肯定《红楼梦》作为现实主义巨作的史学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思成借“词汇”“文法”论建筑特征,本文以“间架”释叙事结构,都体现了跨学科视域的学术高度。
B.《红楼梦》文风自然随意,评点者感悟细腻琐碎,笔者认为未来红学研究的重点应转向严密的逻辑梳理和理论构建。
C.多线性与动态性两大叙事结构特征交互作用,造就了《红楼梦》纷而不杂、细而不乱、精致而不刻意的美学境界。
D.《红楼梦》表层叙事结构中彰显的深层意蕴,使作者、读者等迸发无数思维火花,为作品多义化解读提供了可能性。
【答案】1.A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否认叙事结构的既成性存在”错误,原文为“中国叙事学话语体系中的‘结构’一词本身就具有的动态性使得其所谓的叙事‘结构’完全不同于西方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叙事结构。它不仅将叙事结构视为一个已完成的存在,更将其视为进行中的生命过程”,是“将叙事结构视为一个已完成的存在”,选项与原文矛盾。
C.“认同其存在碎片化之瑕疵”错,原文为“有学者就此批评脂砚斋‘批语散漫杂乱、识见拙劣’,但小说评点的特征本就是重感悟且琐碎零散,以今人之严密逻辑去归纳这些思想碎片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不过这似乎不应成为抨击脂批的理由”,作者认为“这似乎不应成为抨击脂批的理由”。
D.“叙事结构缺乏动态性”“艺术张力不足”无中生有。原文相关内容为“中国叙事学话语体系中的‘结构’一词本身就具有的动态性使得其所谓的叙事‘结构’完全不同于西方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叙事结构。它不仅将叙事结构视为一个已完成的存在,更将其视为进行中的生命过程”,据此得不出选项的结论。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旨在肯定……史学价值”错。文末比较曹雪芹和司马迁的言论,是为了强调《红楼梦》内蕴生生不息的鲜活动力,肯定其叙事结构包孕丰厚,是不断变化的生命过程。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红楼梦》文风自然随意”错误,文中只提到“这种动态性结构看似随意,实则精巧”,故以“自然随意”定位《红楼梦》的文风不恰当;另外“未来红学研究的重点应转向严密的逻辑梳理和理论构建”的推论错误,作者只提到“以今人之严密逻辑去归纳这些思想碎片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不过这似乎不应成为抨击脂批的理由”,“在表层叙述结构之内、之间或之外还蕴藏着一个意识世界、思维世界,以有限的叙事空间指向无限的宇宙空间”,并没有提出自己相关的观点,据此得不出选项中的结论。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自然界中每一种生命都会以自己的方式繁荣自己的种群,植物的种子集中于亲本植物附近会加剧竞争和加速死亡,为了寻找适合定居和生长的生境,开拓和占领新的领地,在种子成熟的季节,大自然会顿时喧闹起来,植物们迫不及待地一展才华,施展着各自的看家本领,为种子准备一次奇妙的旅行。
果实是被子植物的传承策略和手段,它们是献给种子传播者的报酬。果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了形态与结构上的变化外,还伴有复杂的生理变化。果实的色泽与果皮中所含色素有关,里面主要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色素的含量与种类不同,果实所呈现的色泽也不相同。通常较强的光照与充足的氧气,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果实向阳的一面往往着色较好。果实质地逐渐由硬变软,原因是果皮细胞壁中可溶性果胶增加,原果胶减少,使细胞间失去了结合力,致使细胞分散,果肉松软。成熟果实的气味的主要成分包括脂肪族与芳香族的酯,还有一些醛类,比未成熟时更为丰富。柑橘中有60多种香气成分,葡萄、苹果中则有70多种。植物果实的颜色、质地、气味会促进动物嗅觉的发展,最终吸引动物食用。
不会咀嚼的鸟儿们是植物种子旅行的上上之选,很多植物在种子成熟时果实由青色变成显眼的红色或者黑色,硕果累累的果树成了鸟儿们举行盛宴的殿堂,各路食客纷纷相聚。经过一番盛宴的招待,鸟儿们带着成百上千的种子飞翔到很远的地方,果肉会被消化吸收掉,但是无法消化的种子则会被鸟儿们排放到远方。
除此外,种子还会自己插上飞翔的翅膀,驭风而行。风无处不在,为植物提供了名符其实的顺风车,聪明的植物们当然不会放弃这一大自然的恩惠。兰科植物的种子以小而闻名,当种子成熟时,果荚开裂,轻微的空气流动就能将这些种子带向数公里外的地方。
勤劳的植物喜欢自力更生,它们进化出特殊的细胞和组织结构,在特定的条件下依靠自身的机械力量就能够将种子很好散布出去。我们常见的豆荚在种子成熟时,湿果皮失去水分,干燥而坚硬的果皮在太阳的烘烤下,会在果皮上产生不均匀的应力,当应力达到一定阈值时,果皮在缝线上突然打开、扭转和炸裂,种子就会像飞出枪膛的子弹,被弹射到远处。
(节选自张家荣、亚吉东《种子的生存智慧》)
材料二:
种子传播是决定植物种群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过程。许多研究表明,70%~90%的热带雨林和亚热带雨林植物,其种子都是依靠脊椎动物进行传播,尤其是鸟类。这是因为鸟类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消化道中的植物种子能伴随其移动距离的增加而被传播到适宜萌发的微生境中,并占据新的生态位,扩大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从而降低子代与亲代间对光照、水分和营养等资源的竞争,减少后代因密度制约效应造成的死亡率。
(节选自汪国海、李福燕等《食果鸟类对秋枫果实的取食和传播研究》)
材料三:
植物的传播和繁衍是通过繁殖体实现的,繁殖体经由多种媒介作定向或非定向运动散播到远离母体的区域是固着植物实现物种迁移的主要方式。植物繁殖体自母体脱落后,在多时空尺度中发生的输运过程是其完整生命周期中最为基本的生态动力学过程,在植物个体的生存、生长及繁衍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是发生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能增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并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对植物种群及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动态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对掌握植物物种的延续、进化以及地理空间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繁殖体传播方式在动力机制上可分为主动与被动传播,主动传播的动力来源主要为重力与植物自然弹射力,具有路径单一与传播范围小的特点;被动传播的动力来源主要为运动的生物与非生物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及路径多样化的特点,主要包括风媒、水媒及动物媒传播。
(节选自曾玉红、刘小光等《植物繁殖体水媒传播研究进展》)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自己的方式来繁荣自己的种群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而让种子“旅行”就是植物的独特方式。
B.被子植物用自己的果实回报那些帮助自己传播种子的动物们,自己的种子才得以离开亲本植物远行。
C.“大自然会喧闹起来”“一次奇妙的旅行”“各路食客纷纷相聚”等语言生动形象,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风、水等传播媒介能使种子的传播范围更广,路径更多样,因而成为植物种子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6.植物种子在传播过程中有哪些智慧?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6分)
【答案】4.C 5.D
6.①植物种子在传播过程中尽力远离亲本植物附近,以占据新的生态位,扩大种群的空间分布,减少竞争加剧、死亡加速的情况;②有的种子主动借助重力与植物自然弹射力进行传播;③有的种子借助动物或者风、水等传播媒介把种子传播到远方。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达到避免死亡的目的”错误。材料二为“减少后代因密度制约效应造成的死亡率”。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于文无据。材料二为“许多研究表明,70%~90%的热带雨林和亚热带雨林植物,其种子都是依靠脊椎动物进行传播,尤其是鸟类”。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依据“自然界中每一种生命都会以自己的方式繁荣自己的种群,植物的种子集中于亲本植物附近会加剧竞争和加速死亡,……为种子准备一次奇妙的旅行”可知植物种子在传播过程中尽力远离亲本植物附近,以占据新的生态位,扩大种群的空间分布,减少竞争加剧、死亡加速的情况;
②依据“勤劳的植物喜欢自力更生,它们进化出特殊的细胞和组织结构,在特定的条件下依靠自身的机械力量就能够将种子很好散布出去。我们常见的豆荚在种子成熟时,湿果皮失去水分,干燥而坚硬的果皮在太阳的烘烤下,会在果皮上产生不均匀的应力,当应力达到一定阈值时,果皮在缝线上突然打开、扭转和炸裂,种子就会像飞出枪膛的子弹,被弹射到远处”“繁殖体传播方式在动力机制上可分为主动与被动传播,主动传播的动力来源主要为重力与植物自然弹射力”可知有的种子主动借助重力与植物自然弹射力进行传播;
③依据“经过一番盛宴的招待,鸟儿们带着成百上千的种子飞翔到很远的地方,果肉会被消化吸收掉,但是无法消化的种子则会被鸟儿们排放到远方”“风无处不在,为植物提供了名符其实的顺风车,聪明的植物们当然不会放弃这一大自然的恩惠。兰科植物的种子以小而闻名,当种子成熟时,果荚开裂,轻微的空气流动就能将这些种子带向数公里外的地方”“繁殖体传播方式在动力机制上可分为主动与被动传播,主动传播的动力来源主要为重力与植物自然弹射力,具有路径单一与传播范围小的特点;被动传播的动力来源主要为运动的生物与非生物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及路径多样化的特点,主要包括风媒、水媒及动物媒传播”等可知有的种子借助动物或者风、水等传播媒介把种子传播到远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拜堂(节选)
台静农
镇上已经打了二更。趁着夜静,她悄悄往田大娘那里去。
她坐在小椅上,半晌没有说话,田大娘很奇怪,也不好问。终于她说了:“大娘,我有事……就是……”她未说出又停住了。“真是丑事,现在同汪二这样了。如今有了四个月的胎了。”她头深深地低着,声音也随之低微。“我不恨我命该受苦,只恨汪大丢了我,使我孤零零地,又没有婆婆,只这一个死多活少的公公。……我好几回就想上吊死去,……”
“唉,怎么这样说!小家小户守什么?就是大家的少奶奶,又有几个能守得住的?”
“现在真没有脸见人……”她的声音有些哽咽了。
“是不是打算出门呢?本来应该出门,找个不缺吃不缺喝的人家。”
“不呀,汪二说不如磕个头,我想也只有这一条路。我来就是想找大娘你去。”
“要我牵亲么?”
“真丢脸,不过要拜天地,总得要旁人的;要是不恭不敬地也不好,将来还要过活的。”
“那么,总得还要找一个人。”
“是的,我想找赵二嫂。”
“对啦,她很相宜。”田大娘说。
深夜静寂的帷幕,将大地紧紧地包围着。人们都酣卧在梦乡里,谁也不知道大地上有这么两个女人,依着这小小的灯笼的微光,在这漆黑的帷幕中走动。
田大娘向赵二嫂低声说了来意,赵二嫂换件褂子就出门了。她们三个在这黑路上缓缓走着,灯笼残烛的微光,更加暗弱。柳条迎着夜风摇摆,荻柴莎莎地响,好像幽灵出现在黑夜中一般,顿时使三个女人不禁地感觉着恐怖的侵袭。汪大嫂更是胆小,几乎全身战栗得要叫起来了。
到了汪大嫂家以后,烛已熄灭,只剩下烛烬上的一点火星子了。汪二将茶已煮好,汪大嫂赶紧奉茶。赵二嫂问:“什么时候拜堂呢?”
“就半夜子时吧。”田大娘说。
“那么,你就净净手,烧香吧。”赵二嫂说着,忽然看见汪大嫂还穿着孝。“你这白鞋怎么成,有黑鞋么?”
“有的,今天下晚才赶着上起来的。”她便到房里换鞋去了。
“扎头绳也要换大红的,要是有花,还要戴几朵。”田大娘一面说着,一面到了房里帮她去打扮。香烛都已烧着,黄表预备好了。供桌检得干干净净的。汪二于是轻轻地跑到东边墙外半间破屋里,听到他的爹爹在打鼾,倒放下心。
赵二嫂因为没有红毡子,不得已将汪大嫂床上破席子拿出铺在地上。汪二也穿了一件蓝布大褂,将过年的洋缎小帽戴上,帽上小红结,系了几条水红线;因为没有红丝线,就用几条棉线替代了。汪大嫂也穿戴周正地同田大娘走出来。
烛光映着陈旧退色的天地牌,两人恭敬地站在席上,顿时显出庄严和寂静。
“站好了,男左女右,我来烧黄表。”田大娘说着,向前将表对着烛焰燃起。“磕吧,天地三个头。”赵二嫂说。
汪大嫂本来是经过一次的,也倒不用人扶持;听赵二嫂说了以后,却静静地和汪二磕了三个头。
“祖宗三个头。”
汪大嫂和汪二仍旧静静地磕了三个头。
“爹爹呢?请来,磕一个头。”
“爹爹睡了,不要惊动吧,他的脾气又不好。”汪二低声说。
“好罢,那就给他老人家磕一个堆着罢。”
“再给阴间的妈妈磕一个。”
“还有……给阴间的哥哥也磕一个。”
忽而汪大嫂的眼泪扑的落下地了,全身颤动抽搐;汪二也木然地站着,颜色变得难看,可怕。双烛的光辉,竟暗了下去,大家都张皇失措了。终于田大娘说:“总得图个吉利,将来还要过活的!”
汪大嫂不得已,忍住了眼泪,同汪二又呆呆地磕了一个头。
第二天清晨,汪二的爹爹提了小酒壶,坐在茶馆里。
“给你老头道喜呀,老二安了家。”推车的吴三说。
“道他妈的喜,俺不问他妈的这些事!”汪二的爹爹愤然地说。“以前我叫汪二将这小寡妇卖了,凑个生意本。他妈的,他不听!”
“也好。不然!老二到哪里安家去,这个年头?”拎画眉笼的齐二爷庄重地说。
“好在肥水不落外人田。”摆花生摊的小金从后面这样说。
文本二: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尽管他未对乡土文学做正面定义,但勾画了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当时的乡土文学作家多寄寓都市,沐浴现代都市的文明,领受“五四”新潮的洗礼。
关于乡土文学,茅盾更进一步指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在乌篷船、咸亨酒店构成的乡土环境中,鲁迅以启蒙者的眼光揭示着乡土人物的麻木和愚昧。在他的乡土世界里,乡土环境绝非寄予着某种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鲁镇几乎等同于他所说的“铁屋子”。这种对乡土环境的严峻态度,为台静农等现代乡土作家所接受、追随。他们以朴实细密的写实风格书写老中国儿女在各自的乡土上发生的种种悲剧性故事,而小说叙述者所营造出悲哀与阴郁交织的乡村氛围,则表现出这批乡土作家对当时中国最底层社会的强烈使命感。
(摘编自《中国乡土小说史》)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在夜深人静之时,既体现了主人公汪大嫂谨慎、朴实的性格,也反映了农村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根深蒂固。
B.不同于祥林嫂被迫与人拜堂,汪大嫂主动请人牵亲,然后与汪二自愿拜堂,这表明汪大嫂勇于摆脱“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的束缚。
C.小说运用工笔对拜堂的全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俭朴而恭敬的仪式背后是汪大嫂对获得社会承认和求得内心安宁的极度渴望。
D.小说中汪二的父亲话语虽然不多,但短短几句话就写出了他对汪二的强烈不满,而“骂不离口”则将其粗俗的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
8.文本一中“将来还要过活的”这句话出现两次,意蕴有相同也有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6分)
9.文本二认为,乡土文学在“特殊的风土人情画外”,应当还有“对于命运的挣扎”。小说中“对于命运的挣扎”,体现在什么地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答案】7.D
8.相同:都体现出对礼教的屈从,是为了让婚姻得到大家认可。
不同:第一次体现的是汪大嫂为了将来的生活有脸面的心理,包含着生存的无奈;第二次田大娘所说,意在安慰,劝汪大嫂把仪式举行完。
9.①为了活下去,汪大嫂无奈选择同汪二结合,体现了生命的坚韧;②田大娘认为小户人家不必守节,是对汪大嫂再嫁的支持;③田大娘和赵二嫂的坦然相助以及体贴的安慰,为汪大嫂与汪二拜堂注入了坚定的力量。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朴实”错误,更多体现了主人公“羞涩、委屈”的性格;
B.“这表明汪大嫂勇于摆脱‘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的束缚”错误,汪大嫂并未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更多是活下去的现实考虑;
C.“运用工笔……细致的描写”错误,对拜堂的全过程的描写属于“白描”。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第一次“将来还要过活的”出现在前文,是汪大嫂说的话,她深夜来请田大娘。是想让田大娘为她和汪二牵亲,“真丢脸,不过要拜天地,总得要旁人的”体现出对礼教的屈从,“要是不恭不敬地也不好,将来还要过活的”,仪式郑重、恭敬,是为了让婚姻得到大家认可。可见,汪大嫂与汪二拜堂,请人来证明,是汪大嫂对获得社会承认和求得内心安宁的极度渴望,包含着生存的无奈。
第二次出现在后文,“终于田大娘说:‘总得图个吉利,将来还要过活的!’”是田大娘说的,汪大嫂与汪二拜堂,田大娘和赵二嫂提议“给阴间的哥哥也磕一个”,这引发了拜堂两人的尴尬和张皇,磕头体现出对礼教的屈从,给阴间的哥哥磕头也是仪式的一部分,“将来还要过活的”意在安慰汪大嫂,劝她把仪式举行完。
9.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对于命运的挣扎”指不屈服于命运,用力摆脱命运。
结合“真是丑事,现在同汪二这样了。如今有了四个月的胎了”“我不恨我命该受苦,只恨汪大丢了我,使我孤零零地,又没有婆婆,只这一个死多活少的公公……我好几回就想上吊死去,……”可知,汪大嫂与汪二的结合是无奈之举,也生活所迫,为了生存而进行的选择,也体现了生命坚韧的一面,是对命运的挣扎。
结合“唉,怎么这样说!小家小户守什么?就是大家的少奶奶,又有几个能守得住的?”可知,田大娘认为小户人家不必守节,说明她支持汪大嫂再嫁,同为女人,她理解生活的艰难,也支持汪大嫂去改变。
结合“人们都酣卧在梦乡里,谁也不知道大地上有这么两个女人,依着这小小的灯笼的微光,在这漆黑的帷幕中走动”“田大娘向赵二嫂低声说了来意,赵二嫂换件褂子就出门了。她们三个在这黑路上缓缓走着”“田大娘一面说着,一面到了房里帮她去打扮”“赵二嫂因为没有红毡子,不得已将汪大嫂床上破席子拿出铺在地上”可知,汪大嫂主动请人牵亲,田大娘和赵二嫂的坦然相助,有力地支持了他们对于命运的挣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畜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
B.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
C.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
D.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与“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
B.“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与“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遇”字含义相同。
C.“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与“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报”字含义不同。
D.“收八百岁之畜积”与“鸡豚狗彘之畜”(《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畜”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毅投奔赵国后,燕惠王非常后悔,主要原因是他意识到自己被左右侍臣蒙蔽了,竟然让骑劫代替乐毅的职务,这说明他善于自省。
B.乐毅在给燕王的回信中写自己之所以回信,是想让燕惠王明察先王任用爱护自己的理由,并进一步表明自己事奉先王的拳拳之心。
C.乐毅在给燕王回信中写道:古代的君子在交情断绝时也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本国时,也不为自己的名节辩白。由此,我们可见其对先王的忠心。
D.乐毅在给燕王的回信中,对新主燕惠王听信谗言、用人不当提出了委婉的批评。从中可见,无论是才干还是忠心,乐毅都堪称一代名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
(2)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答案】10.C 11.B 12.A
13.(1)将军误解了我,认为和我有了隔阂,就抛弃燕国归附了赵国。(2)执政管事的大臣,凭着先王的旨义并按照法令,施恩于平民百姓,这些都可以成为后世的典范。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燕惠王即位,因为齐人的反间计,怀疑乐毅,惠王派骑劫代替乐毅领兵。于是乐毅逃亡到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后来,齐国大将田单设计骗骑劫,最终打败了燕军,收复了七十多座城邑,恢复了齐国。
“奔赵”的主语是“乐毅”,所以应在“乐毅”前断句,排除AB;
“齐人反间”是“疑乐毅”的原因,中间断开以突出强调,且“反间”是指“反间计”,是“用”的宾语,结构完整,排除D。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的能力。
A.两个“让”均为“责备”。句意:于是燕惠王派人责备乐毅。/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单于。
B.第一个“遇”,知遇;第二个“遇”,与“会”字相同,会谈。句意:拿什么来报答先王对将军您的知遇之恩呢?/估计路程和会谈结束。
C.第一个“报”,回复,回信。第二个“报”,报答。句意:于是乐毅派人送去书信回复燕惠王。/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
D.第一个“畜”,积蓄;第二个“畜”,畜养,饲养。句意:收取它们八百年的积蓄。/鸡鸭猪狗的繁殖饲养。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主要原因是他意识到自己被左右侍臣蒙蔽了”“这说明他善于自省”错误。主要原因是齐国打败了燕国大将骑劫,燕惠王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疲惫时来攻打燕国;燕惠王这样说是为了打动乐毅,并非善于反省。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过听”,误解了我;“隙”,隔阂;“捐”,抛弃。
(2)“任事”,管事;“所以”,凭借;“施”,施恩。
参考译文: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率五国的军队攻打齐国,攻下七十多座城邑,并把这些地方全部作为郡县划归燕国。只剩三座城池没有攻下,燕昭王就死了。燕惠王即位,因为齐人的反间计,怀疑乐毅,惠王派骑劫代替乐毅领兵。于是乐毅逃亡到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后来,齐国大将田单设计骗骑劫,最终打败了燕军,收复了七十多座城邑,恢复了齐国。燕惠王后来深感后悔,又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疲惫时来攻打燕国。于是燕惠王派人责备乐毅,并向乐毅表示歉意说:“先王把整个燕国托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打败了齐国,替先王报了仇,天下人无不为之震动,我怎么敢轻易忘记将军的功劳呢!现在,适逢先王不幸离开人世,我又刚刚即位,竟被左右侍臣蒙蔽了。我让骑劫代替将军,是因为将军长期在外奔波辛劳,因此召请将军回来,暂且休整一下,以便共议国家大事。然而,将军误解了我,认为和我有了隔阂,就抛弃燕国归附了赵国。如果将军为自己这样打算还可以,可您又拿什么来报答先王对将军您的知遇之恩呢?”于是乐毅派人送去书信回复燕惠王说:“我庸碌无能,不能遵行先王的教诲,来顺从左右人的心思,又惟恐遭杀身之祸,这样既损伤了先王用人的英明,又使大王蒙受不义的名声,所以我才逃到赵国。我背着不忠的罪名,所以也不敢为此辩解。现在大王派使者来列举我的罪过,我担心大王不能明察先王任用爱护我的理由,并且也不明白我之所以事奉先王的忠心,所以才斗胆用这封信来回复您。我听说贤明的君王,功业建立后就不会被遗忘,因而才能名垂青史;有先见之明的人,获得名誉后就不会被毁弃,因而才能被后人所称颂。像先王那样报仇雪恨,征服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强国,收取它们八百年的积蓄,等到离开人世之际,仍不忘发布旨令,向后代宣示遗嘱,执政管事的大臣,凭着先王的旨义并按照法令,施恩于平民百姓,这些都可以成为后世的典范。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在交情断绝时也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本国时,也不为自己的名节辩白。我虽不才,也曾多次接受有德之人的教诲,我担心大王听信左右的话,而不体察我这个被疏远人的行为。所以才斗胆用书信回复,希望大王您三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新柳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诗前两联直接描写柳之颜色、情态,目的在于为后两句阐发主旨“蓄势”。
B.杨诗写柳由近而远,由上而下,从岸上的柳条,写到水中的柳景,富有情趣。
C.杨诗描摹细腻,清新自然,妙手天成,生面别开,颇能代表其“诚斋体”的诗风。
D.两首诗都写初春之柳,语言表达各有特色,曾诗婉曲有味,杨诗活泼明快。
15.两首诗都是写柳之作,但曾诗状物而寓理,杨诗状物以寄情。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B
15.①曾诗借物喻人,状物讽世,借依仗东风之势便摇摆“猖狂”的柳条,嘲讽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天地之间自有清正之气,一时得志的势利小人一定不会长久存在;柳条在春天刚到的时候,叶子没来得及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就依仗东风之势摇摆,气势猖狂,柳条只会将柳絮飞上天企图遮蔽日月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严寒霜冻的时候,它一定会枯萎。
②杨诗通过描写新柳优美活泼的形象,表达了对新柳的喜爱,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深情。微风吹来,浅黄的柳条轻轻拂动,日光下,柳影“引”着柳条,柳条好似被引伸到百尺之长,这样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画面生动,甚是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新柳的喜爱,对春景的吟赏,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手法、语言、意象等的能力。
B.“杨诗写柳由近而远”错误,“柳条百尺拂银塘”是远景,“水中柳影引他长”是近景,因此是由远而近。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曾诗中,“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柳芽新吐,其色淡黄。纷披凌乱的枝条还未改变淡黄的颜色,但依仗着东风的势力,它杨枝甩条,张狂已极,诗人托物拟人。这里的一“乱”一“狂”,平平常常的两个字,便把诗人对柳的贬抑之意和盘托出,为全诗的咏柳喻人定下基调。“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逐层深入,写其得志忘形之态。柳树只懂得飘花扬絮,成团成片的白花狂飞乱舞,铺天盖地,遮天蔽日。在得志之时,它不会想到,待春夏过去,秋风送爽,严霜降临时,它便叶萎枝枯了。这首咏物诗通过描绘杨柳在东风相助之下,柳枝狂飘乱舞,柳絮遮天蔽日的猖狂得志的形象,提出警告:秋天清霜降临后,正是柳叶凋零之时。此诗借咏物寓理,对政治上倚仗权贵得意忘形的小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和严正的指斥,指出他们虽然能猖狂一时,最终必归于失败。全诗比喻形象,状物与哲理交融,讽刺明显而不浅薄直露,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杨诗中,前二句,写柳长与柳色。第一句“柳条百尺拂银塘”,写的是远景。百尺”的柳条都收入眼帘,池水闪耀着银色的光芒。风之柔和、柳之婀娜、春之初至,都是“意在不言中”了。“且莫深青只浅黄”传神写照,流露出诗人爱惜新柳的深情。浅黄的新柳象征着初春,及至深青,则已是晚春了。故对新柳之情也即是对新春之情。后二句,写出一派水中柳景。“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写原来柳条是蘸不到水的,它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是因为水中柳影把它“引伸”的缘故。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近,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影。诗歌通过描写新柳优美活泼的形象,表达了对新柳的喜爱,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深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登临北固亭,慨叹眼前景象,又担忧当前时局,表达的感慨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类似。
(2)《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椽子“_________________”,写音乐声“_________________”。
(3)黄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如 “______,_______”。
【答案】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多于机上之工女 多于市人之言语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示例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示例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榭、工、渡、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立春地生暖,晚秋心生安。天高云淡的晚秋,一切都裸露在空旷的原野。泥土是那么松松软软,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可以分享。多情的柿子,抑或是倔强的蚯蚓,都眷恋着这片土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秋的__①__。环顾周围,曾__②__的植被,像极了人们稀疏的头发,贴在秋的地面。只有秋播的麦苗,顺垄看去,刚刚离开地面,裸露着一垄垄单薄的绿意。
到了这个节点,一切都变得格外淡定,有条不紊,去留自如。晚秋,也因红叶的渲染,变得__③__,分外壮观。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它们历经风雨,不畏干旱,以博大的胸襟反哺晚秋。岁月在盛衰中__④__,所有的抵达,都会以另外一种模样重生;已经重生的又正在抵达的路上:一如这生生不息的晚秋。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即使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B.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遇上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C.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D.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即使遇上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整句,使之语序、句序合理,可以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
17.①依依不舍 ②郁郁葱葱 ③绚烂多彩 ④周而复始
18.D
19.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分享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你可踩在松松软软的泥土里,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秋的深厚感情,舍不得离开,所以应该用成语“依依不舍”。依依不舍:形容感情很深,舍不得离开。
第二空,此处语境是形容植被曾经苍翠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所以应该用成语“郁郁葱葱”。郁郁葱葱: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生机勃勃的样子。
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晚秋也因红叶的渲染而变得色彩灿烂美丽,所以应该用成语“绚烂多彩”。绚烂多彩:指各种各样的色彩灿烂美丽,形容色彩华丽;也指绚烂无比,形容多姿多彩或非常精彩。
第四空,此处语境是指岁月在盛衰中一圈又一圈的轮转,不断循环,所以应该用成语“周而复始”。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的轮转。形容不断循环。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中途易辙,句子“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在讲“红枫”,一句话没说完,下句“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的主语就换成了“上天”,把句子“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改成“被置于悬崖峭壁”,接着讲“红枫”;
二是关联词语使用错误,“落下一场秋雨”是假设,应该用表假设关系的词语“即使”。
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D项。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改为整句,句式应该一样,把句子改成主语是“你”的句子,“泥土是那么松松软软,你可踩在里面”改成主语是“你”的句子,和“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句式一样,改为“你可踩在松松软软的泥土里”;“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可以分享”改成主语是“你”的句子,和“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句式一样,改为“分享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
结合下文“多情的柿子,抑或是倔强的蚯蚓”可知,“柿子”在前,“蚯蚓”在后,所以句子“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分享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在前,“你可踩在松松软软的泥土里,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在后。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色黑如珍宝,土好肥力高。黑土是地球上十分珍贵且稀有的土壤资源,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适宜农耕的优质土地。“黑土地”名字的由来,首先来自其颜色特征。土壤的有机质是黑色的, ① ,土壤颜色越深。黑土的土质松软,腐殖质层深厚,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比黄土高数倍。之所以黑土十分珍贵, ② 。黑土地表面那层深厚的腐殖质层要经历上万年才能累积形成,300年左右才能有1厘米的厚度。已经存在了46亿年的地球,至今也只有三大黑土带,其中之一就位于我国的东北平原。不过,受不合理耕作方式等因素影响,东北黑土地正在“变薄、变瘦、变硬”,局部地区面临水土流失、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pH值降低,土壤养分流失等问题。
想让黑土地焕发活力, ③ 。东北黑土区土壤类型多,对肥力高、质量好的土壤,采取保育措施,培育土壤使其不退化;由于利用不当、用养失衡引起质量下降的土壤,采用地力提升技术和合理耕作制度提高土壤质量水平;自身存在障碍因素的土壤需靶向治疗、综合施策,等等——总之,要根据地形地貌、水热条件、种植制度、土壤问题等因素,抓住重点分区治理。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B.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
C.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D.“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并且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答案】
20.①有机质含量越高②是因为它来之不易③就要精准把脉、对症下药(或就要因地制宜)
21.C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①处根据空前“土壤的有机质是黑色的”,可知此空是解说有机质与土壤颜色的关系,根据空后“土壤颜色越深”,可知有机质是土壤黑色的原因,从而可得出答案“有机质含量越高”。
②处根据空前“之所以黑土十分珍贵”,可得出此空的关联词“是因为”,可知这是一个总结句。根据空后内容“黑土地表面那层深厚的腐殖质层要经历上万年才能累积形成,300年左右才能有1厘米的厚度。已经存在了46亿年的地球,至今也只有三大黑土带”可知此空总说黑土来之不易,从而可得出答案“是因为它来之不易”。
③处是一个总括句,根据空后所列举的黑土出现的问题,可知此空总结要根据黑土出现的不同问题相处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可得出答案“就要精准把脉、对症下药”。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破折号表示总结上文
A.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B.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C.破折号表示总结上文
D.破折号表示插说
故选C。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欧阳修集》),这些来自中国古代先贤的至理名言,都揭示了人生大道理。17岁的马克思把“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确立为自己的人生理想,鲁迅留学学医时说“做医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劳苦同胞治病出力”,这些推动历史发展和文化进步的伟大人物的道路选择,呈现了人生大智慧。
在党的二十大的光辉照耀下,世界目光越来越聚焦中国,历史重任越来越赋予青年。青年人该如何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大与小”“人与我”的重大关系,才能不负时代重托,彰显青春价值。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融对立与统一,成三境之华章
“公私”“大小”“人我”看似水火不容的对立之中,实则蕴藏统一合美的取舍共融之道。至若青年之我们,则亟需将这三者的共通之精义铭刻于心,方可不负时代重托,成人生华章。
公私共赢,成公成私,失私为公进而由公保私,是为第一境也。“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诚如斯言,圣人正是让私人的抛弃成就大公的繁荣,才能进一步让自己也从中受益。古者,北宋名将曾公亮在天灾并行时倾囊相助,百姓饱腹,才成就了自己不断壮大的地庄;今者,清末实业家吴骞在国难时捐躯赴国,才有国人对大生纱厂的追捧。他们在损私济公时未曾想过回报,但公道使他们登上个人顶峰。相反,现代不乏损公济私、中饱私囊的国之大蠹,他们贪腐之至,但在让社会受损的同时,自己也逃不出锒铛入狱的下场。而让个人受损吃亏,社会受益,也并不意味着个人会走至灭亡。反而,私人可借大公发展之势如鲲鹏扶摇直上,最终实现公私共赢之大美。由此,新时代青年正应带有敢于付出、敢于倾尽私有的勇气,才能收获有公必有私的底气。
舍小保大,得大兼小,大小合一,是为第二境也。欧公云:“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而我言:“适时的舍卒保车,可以通向小大共存新天地。”完美是由大处的成竹在胸与小者的精心雕镂共同拼接的,缺一不可。反观当今,某些国家为了微小的商业利益而丢失国家信誉、形象,最后不仅会让远大的利益流失,也同样守不住毫末。在面对大是大非之时,取舍尤显不易。放弃短暂的运行收益,保住广大人民生命健康,是对如今中国防疫的恰切注解。只有这样,小的利益才能真正回归大者——人民手中,中国这艘华夏巨轮才能行稳致远。所以,如今青年要深谙:“合抱之木,始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把大者攥在手中,让小者融回己身,成就大小兼得的人生图骥。
美人之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天下大同,是为第三境也。在面对大我时,放下小我的牺牲是对大我的筑就。我们只有像黄文秀、毛相林一般心向万民、不计己利,才能让大多数人先富带动更多人共同富裕。而广大新青年未必须捐躯赴国难,但却应心中常怀他人之长短,向社会其他困难个体伸手,让人我同在,让自己和他人共同组成祖国美好蓝图,让自己为人类向前助力。
当精致利己,躺平佛系甚嚣尘上,当浮躁功利纷杂人心,吾辈青年更需以私成公,以小成大,以我护人,让公私共赢,大小合一,天下大同之清风朗月走入千家万户,成就宏伟华章。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为两段。
第一段列举了古代先贤的至理名言和近代伟大人物的道路选择。由两层内容构成:第一层是两句古代先贤的至理名言,第一句名言的含义是“不正是因为他无私,结果反而成就了他自己吗”,也就意味着以无私的心为人处世,自身也终将受益,无私的结果,也成就了自己。第二句名言的含义是“得到那些格局阔大的事物可以兼有那些格局小的事物”,也就意味着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可指人有为国为民的远大志向,也可兼顾个人小我的梦想;也可指重大局而可得个体利益,大小可兼得,大抱负托起小梦想,大格局兼得小利益等。第二层是列举了近代伟大人物马克思和鲁迅的道路选择,表层含义是指“我”选择人生道路是基于“为人(民)”。但是为人即为我,在“为人”的事业中实现人生理想,彰显青春价值。这反映的是“人(人民/人类)与我(小我)”的关系。
第二段设置了情景和写作任务。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引导考生思考须联系“世界”与“中国”“历史重任”与“当代青年”。第二句话提出写作的核心话题,此处提出的三组关系也是对材料第一段的高度概括。既交代了写作对象,也交代了写作身份,更暗示了写作重点是写作时需兼顾双向的关系,即“公与私”“大与小”“人与我”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彼此成全、相得益彰。
引导语部分,“以上材料”是指列举了古代先贤的至理名言和近代伟大人物的道路选择。“启示意义”意味着“由此及彼”,意味着材料中的至理名言和道路选择是思维的“触发点”,意味着需要“类比”“扩展”至自身责任、社会人生、国家世界等领域。
结合材料就是要结合材料中的中国古代先贤的至理名言和近代伟大人物的道路选择,来谈论“公与私”“大与小”“人与我”的重大关系。所以写作时必须以青年人该如何做为论证核心,联系自身、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体现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彼此成全、相得益彰的双向关系,如“公与私”——无私的结果,也成就了自己;“大与小”——大小可兼得,大抱负托起小梦想,大格局兼得小利益等;“人与我”——为人即为我,在“为人”的事业中实现人生理想,彰显青春价值等。
【参考立意】
(1)无私不容自私,大我成就小我。
(2)辨公私与大小,成你我之辉煌。
(3)以小我之无私,铸大国之重器。
(全国甲卷)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通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全国甲卷)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通用)(解析版),共17页。
语文(全国甲卷B卷)-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全国甲卷B卷)-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文件包含语文全国甲卷B卷考试版docx、语文全国甲卷B卷全解全析docx、语文全国甲卷B卷参考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全国甲卷A卷)-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全国甲卷A卷)-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文件包含语文全国甲卷A卷考试版docx、语文全国甲卷A卷全解全析docx、语文全国甲卷A卷参考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