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回归教材重难点03 诗词曲阅读-【查漏补缺】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 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回归教材重难点03 诗词曲阅读(原卷版).docx
    • 回归教材重难点03 诗词曲阅读(解析版).docx
    回归教材重难点03   诗词曲阅读(原卷版)第1页
    回归教材重难点03   诗词曲阅读(原卷版)第2页
    回归教材重难点03   诗词曲阅读(原卷版)第3页
    回归教材重难点03   诗词曲阅读(解析版)第1页
    回归教材重难点03   诗词曲阅读(解析版)第2页
    回归教材重难点03   诗词曲阅读(解析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回归教材重难点03 诗词曲阅读-【查漏补缺】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

    展开

    这是一份回归教材重难点03 诗词曲阅读-【查漏补缺】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文件包含回归教材重难点03诗词曲阅读解析版docx、回归教材重难点03诗词曲阅读原卷版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回归教材重难点03 诗词曲阅读

    “诗词曲阅读”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之一。选择、填空、简答题均有涉及,以简答题为主,分值在4-8分之间。诗词曲考查一般以课内和“课标”附录一推荐的古典诗词为主,以唐诗宋词为主,以爱国诗、离愁诗、送别诗、边塞军旅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题材的诗词为主。通常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观点、态度等角度设问,出两道主观题。其中形象类、情感类赏析是命题的重点,也是命题热点,简单来说,就是景和情两个角度。
    回归教材
    不同题材诗歌情感举例
    诗歌题材
    概念阐释
    思想感情
    代表诗人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借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淳朴的农人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这类诗在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在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①热爱自然、钟情山水;②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③厌恶官场,向往隐逸幽静生活;④抒发一种宁静悠闲、恬淡自足的心境;等等。
    陶渊明、谢灵运、谢朓、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
    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多以描述边塞独特风光、风景、人物为对象,借以表现军旅生活、边塞苦寒、风光美景等。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①抒发建功立业、杀敌报国、报效祖国的豪情;②状写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亲之苦、家中思妇的孤寂惆怅;③惊叹边地奇异风光;④表达山河沦丧的痛苦;⑤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等等。
    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咏物抒怀诗
    咏物抒怀诗是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咏物诗的特点是“不粘不脱”,也就是说,要写出较好的咏物篇章,就要做到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借物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这类诗歌常用的技巧。
    ①咏怀心志;②寄托品质;③思乡怀亲;④美好祝愿;⑤寄情山水;⑥感叹时光;⑦表达悠闲;等等。
    骆宾王、陆游、王安石、郑燮、贺知章等。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等为题材来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一般而言,这种诗歌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不仅叙古事,而且融入自己的感受或评论,曲折地反映情思。
    ①怀古伤今,表达对统治者的劝谕;②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痛苦;③曲折地反映对客观现实的关注,表达自己的意向志愿;④对历史、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等做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等等。
    杜牧、陈子昂、李商隐、李白等。
    送别怀远诗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此类诗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有“赠、别、送”等字眼。
    ①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留恋及勉励;②对友人前途的担忧;③友人离别后的孤寂惆怅和落寞情感;等等。
    刘长卿、王维、李白、王昌龄、王勃、白居易等。
    羁旅乡愁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生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月、雁、笛、柳)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也有用乐景衬哀情和侧面落笔的。
    ①表现了客居他乡的艰难和漂泊无定的辛苦;②抒发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温馨家庭的憧憬;③抒发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等等。
    孟浩然、李白、温庭筠、张继等。
    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某种情景而抒发自己的感慨。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抒怀诗”。
    ①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②抒发对昔盛今衰的感慨;③抒发青春易逝的伤感;④对自己仕途失意的伤感;⑤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感慨;等等。
    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


    ●真 题 引 领
    (2022·内蒙古·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次”是停宿的意思。诗人于春夏之交,泊船北固山下。
    B.开头两句中,“客路”“行舟”二词,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C.三、四两句写所见景色,江水与两岸齐平,风正帆悬,意境开阔。
    D.最后两句,运用设问,一问一答,引起读者对诗人情感的关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由“江春入旧年”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景象,并非“春夏之交”。故选A。
    2.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蕴含的哲理。
    【答案】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而生。(或推陈出新,生生不息。)(意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022·四川资阳·统考中考真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上片叙事,写词人密州出猎的盛大场面;下片抒怀,写词人请战,情豪志壮。
    B.上片中“卷平冈”三个字,极言速度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上片结尾二句,写词人在猎场驰骋,像孙权那样英勇无比,亲自射杀了老虎。
    D.下片结尾词人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C.有误,“亲射虎,看孙郎”,是说词人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而不是说他亲自射杀了老虎;故选C 。
    4.“狂”贯穿全词,词人的“少年狂”,狂在外形,狂在内心。请简要分析。
    【答案】狂在外形:词人行为举止狂,比如率众多随从出猎(或词人语气狂,比如他说要像孙权那样挽弓射虎)。
    狂在内心:词人“两鬓微霜”仍不服老(或身处逆境,仍积极进取)。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首先词人的“狂”表现在狂在外形:根据“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可知,词人行为举止狂,劲装出猎且全城百姓出动,规模盛大;其次,词人的“狂”表现为狂在内心:根据“亲射虎,看孙郎”“鬓微霜,又何妨”可知,词人以孙权自比,抒发雄心壮志,以“老”衬“狂”,充分表现出了词人豪情满怀,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结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可知,词人通过运用冯唐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也是词人的内心的“狂”。
    (2022·广西桂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词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表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
    【解析】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感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此句描绘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运用比喻修辞,把雕弓比作满月,生动形象地展示力量、表明决心;引用“射天狼”,委婉地指出边防重点。这一句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豪情。
    6.作者是如何描绘出猎“壮观”场面的?请从善用夸张,巧用动词等角度,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答案】“千骑”“倾城”夸张地写出参与出猎的人员众多,排场盛大,表现出了场面壮观。“卷”字写出了出猎人马越过小山冈时速度之快,显示了声势浩大,暗示了空间广阔,表现出了场面的壮观。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千骑卷平冈”意思是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意思是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其中的“千骑”“倾城”夸张地写出参与出猎的人员众多,排场盛大,表现出了词人率领随从浩浩荡荡的射猎场面,突出场面的浩大壮观。“卷”字是动词,写出了出猎人马越过小山冈时速度之快,短时间内席卷一切。“千骑卷平冈”一句,显示了射猎场面的声势浩大。暗示了空间广阔,表现出了场面的壮观。
    (2022·山东枣庄·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呢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7.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长于律诗,有“杜律”之称。《春望》为五言律诗,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
    B.艾青是“土地的歌者”,代表作《我爱这土地》,诗节形式自由,句子长短错落,不讲究押韵和对仗。
    C.甲诗颈联写出了战争离乱中人们共有的一种心情,能够引起广泛的同情和共鸣。
    D.两首诗都是基调沉郁、感情凝重,深沉中蕴含着炽烈昂扬,悲愤中预示着新生希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D.甲诗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烽火”是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在此指安史之乱的战火,“烽火连三月”直言战事之久,战争背后是家人的离散,国家的破败;此时能够传达报平安的“家书”就显得弥足珍贵,“抵万金”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家书的珍贵,渴望得到家书以解对家人的思念。此句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搔”为动词,表现了诗人因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才不知不觉搔首徘徊。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借助诗人衰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心系国事,不禁伤时忧国的情怀,思亲之切,感叹自身命途多舛的悲伤。称甲诗“深沉中蕴含着炽烈昂扬,悲愤中预示着新生希望”分析有误;故选D。
    8.甲诗以“________”字领起前四句,由远及近,视域开阔;乙诗以“________”一词统领四句,由近及远,虚实相映,以声夺人。
    【答案】望 歌唱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第一空:甲诗前四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思是: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诗歌开篇描绘远见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近处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均为诗人所见,可见甲诗以“望”字领起前四句。第二空:《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鸟“歌唱”自己所见;“土地”为万物生长、繁衍提供营养,是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而现在的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着”,“风雨”是指祖国正被侵略者无情的践踏,祖国正在经受着苦难;“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中的“激愤、激怒”是中国人民看到祖国被侵略时内心的感受,愤怒并且进行着反抗,是不屈不挠的反抗战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中“黎明”代表光明与未来,代表“风雨”(苦难)终会过去,生机与希望还会回归这片“土地”,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而作者身为一只鸟,看似身单力薄的一只鸟,它从未放弃对祖国热忱的爱,它“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表达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乙诗以“歌唱”统领作为一只鸟的所见。
    9.情到深处,诗人泪目。杜甫和艾青之“泪”有什么相通之处?
    【答案】因为他们都有一腔爱国热情,而且国家都在遭受战争的摧残。(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甲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提到了作者的流泪,其意思是: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诗人是为自己的处境而落泪,此时正值“安史之乱”,战事持久,战争背后是家人的离散,国家的破败,诗人为国家遭受战争的摧残而落泪,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鸟;“土地”为万物生长、繁衍提供营养,是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而现在的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着”,祖国正被侵略者无情的践踏,祖国正在经受着苦难;而作者身为一只鸟,看似身单力薄的一只鸟,它从未放弃对祖国热忱的爱,它“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眼里常含泪水”,表达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它愿意将“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作者面对遭受苦难的祖国,愿意倾其所有,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愿意为祖国而献身),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据此可知,作者创作诗歌的时候国家都在遭受战争的摧残,杜甫和艾青之“泪”都饱含对国家的热爱。
    (2022·湖北黄冈·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
    秋日登吴公台①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③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释】①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宋将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②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③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
    10.【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的叠词含义丰富,意蕴深厚,请你说说“悠悠”一词中所蕴含的内涵。
    【答案】“悠悠”一语双关,意指众多、悠长。叠词的运用,表现古今兴亡事之多,时间悠长久远,词人思绪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千古兴亡多少事?”这是一句问话。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接着的“不尽长江滚滚流”句,词人借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11.【甲】【乙】两首诗词都是通过吊古来抒怀的,但抒发的情感不相同,请具体概括。
    【答案】甲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嘲讽之情。乙诗通过观吴公台,抒发怀乡思归 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因历史兴衰无常(昔盛今衰、历史沧桑)而产生的惆怅悲伤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把千古兴亡、国家兴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及望不见中原的惆怅之情。“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运用典故,用对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反衬南宋朝廷的怯懦苟安,表达作者对英雄仰慕、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之情,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愤慨。“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人用“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典故,表明自己希望南宋有像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同时也暗含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之情。乙诗:首联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秋风飒飒,落木萧萧,使人顿生悲凉之意。颔联写登台所望之景。上句写近景,“野”字,投射出诗人处江湖之远、仕途失遇的苦闷;“少”字也暗示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下句写远景,隔岸青山层峦叠嶂,云遮雾绕,清净幽深:这样一个超然于熙攘尘世之外的所在或许是荡涤诗人心头重重烦虑的佳处。颈联继续写景,由远而近,写出了古台四周苍茫的暮色。这两句表面上是发思古之幽情,但还是脱不了自我身世之痛。尾联议论抒情,因眼前之断壁残垣的萧索败落的景象,而浮想起南朝的繁华与战乱等等,只觉满腹的惆怅。“惆怅”是本诗的关键,点出了主旨。明则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实则有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
    ●技 法 突 破
    诗词曲阅读解题“五步走”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 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12.(2023·湖北·统考一模)
    浣溪沙①
    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注释】①这首诗大约写于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二度受挫,辞去相位后退居金陵。
    (1)请概括诗人归隐地的生活环境。
    (2)这首词以“为谁零落为谁开”问句结尾,有什么好处?
    【答案】(1)宽敞的庭院。洁净的小路,盘旋的溪水,优美、清闲,呈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村野生活情景。
    (2)示例:用“为谁零落为谁开”十分贴切,这里词人以桃花自喻,表达自己也像它一样孤独,没有人问起,落寞之情溢于言表,反映环境的零落荒寂,令人唏嘘。这首词以问句结束,启迪读者思考词外之意,深化了词的内涵。
    【解析】(1)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诗词大意:很大的庭院,里有一半长满了青苔,门前的白沙道曲曲折折,和清清的溪流缠绕在一起。平日里没有几个人过来,我喜爱这宁静的生活。小院和回廊在春天里都寂静无声,山坡上溪水边三三两两地栽着几棵桃树和杏树。在这个寂寞的地方。请问你们是为谁凋谢又为谁开放的呢?上片中“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作者写到寓居的环境有宽敞的庭院,洁净的小路,盘旋的溪水;下片中“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写到院子里曲折的回廊非常安静,山上的桃花开了,溪边的杏树,三三两两地种在一起,优美、清闲,呈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村野生活情景。
    (2)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为谁零落为谁开”,山里的桃花已经开放了,不知道它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再美又有什么用,哪里会有人来这里欣赏呢。这小园风情景物,寓意颇深。王安石变法二度受挫,辞去相位后退居金陵。一场惊天动地的“变法”,其中酸苦,用“为谁零落为谁开”之问也十分贴切。这里词人以桃花自喻,表达自己也像它一样孤独,没有人问起,落寞之情溢于言表,反映环境的零落荒寂,令人唏嘘。同时,这首词以问句结束,启迪读者思考词外之意,深化了词的内涵,扩大了词的表现空间。
    13.(2023·广东广州·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引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描绘出一副孤独(萧瑟、清冷)的山村秋日夕照图。
    (2)引用了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的典故。表达了作者隐逸山林之志(渴望隐居的愿望)。
    【解析】(1)考查诗句画面的理解。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山山、树树,秋色、落晖中展现的画面是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表达了作者在现实生活里的苦闷、孤独、惆怅和抑郁。
    (2)考查诗句赏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意思是: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运用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怀念古时的隐者伯夷和叔齐。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14.(2023·河南安阳·校联考一模)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请发挥想象,描绘“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所呈现的画面。
    (2)本诗的尾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答案】(1)远远眺望湖面,春水初涨,碧波荡漾,快要与岸齐平了;天上的白云低垂,似乎就贴在水面上了。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的美景,怎能不令人陶醉。
    (2)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回答此题时,需将句子翻译出来,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想象的内容把诗句所写的景物具体生动化,可增加一些描写性的词语。示例:远远望去,春水初涨,湖水才与堤岸齐平,湖面波光粼粼。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描绘了一幅水墨西湖图景。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意思: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最爱”一词直抒胸臆,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湖东早春美景的热爱之情,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
    15.(2023·广东广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上阕中“悠悠”一语双关,既指①________又指②________。
    (2)末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 江水奔流不息/时间之漫长久远 词人思绪之无穷/历史变迁、朝代更替(l分)。
    (2)生的儿子应该像孙权(孙仲谋)一样,表达了对不畏强敌、勇于抗争的英雄的仰慕/暗示自己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和愤恨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分析。“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一词表面是写江水绵绵不绝,奔腾而去。而深层次地,更是形容时间的漫长、久远。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漫长、久远,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本题考查词人情感的表达。“生子当如孙仲谋”是词人对孙权的赞赏,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词人用这一典故,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当然,也暗示了自己的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16.(2023·四川广安·广安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古诗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刘禹锡是唐朝的诗人,也是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B.诗的首联用“凄凉地”和“弃置身”渲染出诗人长期谪居的辛酸、悲凉和不平心情。
    C.诗的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归来的感触。
    D.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酬答之意,收束全篇,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
    (2)悟其理·丰富思想:《礼记》中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请摘抄诗中告诉了我们“至道”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蕴含的哲理。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要用乐观的精神看待社会人生。(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C.有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中“闻笛赋”、“烂柯人”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并未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句中哲理的理解。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结合诗的景物描写和创作背景等来分析。这是一首赠诗,是作者赠送给白居易的。作者先回忆了自己被贬的经历,然后写回到家乡后物是人非的感慨,但诗人并没有消沉,而是相信新事物一定会取代旧事物,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干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现在也启示我们,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7.(2023·广东广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找出词中具体描写“倾城随太守”的句子。
    (2)词中用典处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千骑卷平冈
    (2)①“亲射虎”,词人以孙权自喻,表示自己勇武可用,豪气未减。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此句运用魏尚复用的典故,自喻魏尚,委婉表达自己渴望被朝廷重用的愿望。③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现了诗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倾城随太守”意思是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词中具体描写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的句子是“千骑卷平冈(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亲射虎,看孙郎(我亲自射杀猛虎,就像当年的孙权一样)”引用典故,以孙权自比,据《三国志》记载,孙权曾亲自射虎,马被虎伤,他镇定地在马前杀死了老虎。孙权射虎的典故正好和出猎之事相吻合,又和首句的“少年狂”相呼应。以孙权自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出猎时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的状态。“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这两句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作者引用这个典故,以汉代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派遣像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希望自己重新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运用典故,委婉含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定将拉开雕弓如同满月,注视着西北方向,把利箭射向入侵的敌人)”,“天狼”借指从西北来侵犯的敌人。引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卒章显志。
    18.(2023·陕西西安·西安市大明宫中学校考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对诗歌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做简要赏析。
    (2)有人说,本诗与下面王昌龄的《塞下曲》同为写战争的诗作,但二者尾联所表现的情感和写法完全不同,请你对此做简要赏析。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①。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①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的起点。
    【答案】(1)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了描写。“角声满天”从听觉的角度勾勒出战争的规模之大,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燕脂”“凝夜紫”则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战场上鲜血遍染,在夜色下呈现出暗紫色的惨象,衬托了战争的悲壮惨烈。
    (2)《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燕昭王修筑黄金台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现出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塞下曲》这首诗的尾联则通过描写“白骨遍野”的惨象来与前面的“咸言意气高”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意为: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这句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角声”是听觉描写,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燕脂凝夜紫”是视觉描写,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雁门太守行》的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为:为报答国君招纳重用贤才的诚意,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君王血战到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中引用这个典故,表达诗人渴望遇到重视人才的明君,暗含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结合诗句“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塞下曲》的尾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意思是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从“白骨”等词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故诗歌蕴含着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反对。
    19.(2023·江苏无锡·统考一模)阅读上面诗歌,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1)诗歌一、二联中通过燕雀绕檐、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动景,运用__________(表现手法)突出乡村夏日的__________特点。
    (2)本诗尾联和杜甫《春望》一诗中“白头搔更短”这一句,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1) 蝴蝶飞舞 蜘蛛织网 反衬(衬托) 清静
    (2)本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春望》“白头搔更短”表达了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内心的悲伤和痛苦。

    【解析】(1)考查诗歌内容与写作手法。第一空和第二空:根据第二联首句“蝶衣晒粉花枝舞”可得:蝴蝶飞舞。根据第二段第二句“蛛网添丝屋角”可得:蜘蛛织网。第三空和第四空:首句写出农村夏日村庄“清”的特点,前两联运用了反衬手法突出这一特点。燕雀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
    (2)考查比较阅读。本诗尾联意为: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一直想做个樵夫或渔翁混过这一生。联系全诗内容可知,作者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表明了他们的祥和,表现出农村的“风日清”。而农村的“风日清”正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难耐。“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表达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心已静极。“直欲樵渔过此生”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白头搔更短”意为: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这句诗刻画了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令人感伤。
    20.(2023·江苏淮安·统考一模)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早春野望
    唐•王勃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①青。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②。
    【注释】①岫:山峰。②边亭:边地的驿亭。
    (1)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写“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两句的画面。
    (2)联系全诗,分析诗歌第四句的作用。
    【答案】(1)江面上空旷无比,春潮泛起白色波涛,一波高过一波。山峰挺拔峭立,晨光中,山上处处一片青绿。
    (2)借景抒情,写了江边红花绿树掩映着亭子,体现早春时节的生机明丽,反衬出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的画面。解答此题需要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即可。
    如:初春气暖,冰融水流,江面顿时宽阔了许多,白色的波涛奔腾着,翻涌着,一浪更比一浪高。青山俊俏挺拔,苍翠壮丽,在早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碧绿的光芒。
    (2)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花柳映边亭”意思是江边红花绿树掩映着亭子,一派美好春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春天往往是家人思念外出之人的时节,也是游子思乡最甚的时节,何况又在早晨。这句诗写得含蓄美妙,情景交融。诗人漂泊他乡,望着眼前明丽、迷人的春景,思乡之情越发强烈。诗人借景抒情,含蓄地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1.(2023·四川广元·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宋)苏轼
    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时元丰五年也。
    万顷风涛不记苏①。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②霜须。
    【注】①苏:苏醒(一说指苏轼自己)。②镊:拔去。
    (1)本词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请结合本词内容加以分析。
    (2)下面哪一个选项的诗句最能表达词人在上片表达的思想感情?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B.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答案】(1)本词上片描写雪景及由此联想的来年丰收之景却与眼前的现实形成反差;下片艳丽的场景和词人愁苦形象形成鲜明的反差,借此表达作者的哀思。
    (2)C。本词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表达了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写作手法。“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意思是:只记得昨夜风声一片,却不记得何时醒来,看江上大雪纷飞,想这瑞年,明年麦子定能丰收,只要百姓吃饱我就不愁了。“瑞雪兆丰年”,诗人由眼前大雪纷飞的场景想到来年的丰收之景,百姓的生活条件也就变好了,与现实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意思是:歌女的舞袖上萦绕着随风飘来如同柳絮般的雪花,当她举杯饮酒时双唇好似烂熟的红樱桃,我则在酒杯前吁气措手,摸着白胡须。下片描绘了歌女舞蹈、举杯饮酒的场景,以场景之艳丽衬托词人之愁苦,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衬哀情。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本词上片描写雪景及由此联想的来年丰收之景却与眼前的现实形成反差,表现百姓生活困苦,表现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A.“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意思是: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B.“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意思是: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此句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露出英雄失路之悲;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意思是: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意思是: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描写了诗人登城时所见的边疆月下清冷之景,用“沙似雪”“月如霜”等生动的比喻,渲染了萧瑟冷清的气氛,暗含诗人的思乡之情;故应选C。
    22.(2023·山东济宁·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
    厉玄
    边草旱不春,剑光增野尘。
    战场收骥尾①,清瀚怯龙鳞②。
    帆色起归越,松声厌避秦③。
    几时逢范蠡④,处处是通津。
    【注】①骥尾:比喻依附他人而成名。②龙鳞:宝刀名。③避秦:躲避战乱。④范蠡(lǐ):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辅助越王勾践灭吴。
    (1)简要赏析“边草旱不春,剑光增野尘”这两句诗。
    (2)请写出尾联所表达的诗人情感。
    【答案】(1)这两句描写了塞外的境况,“旱不春”表明春天已到,边塞寸草不生,凸显边塞的荒凉,“野尘”写出宝剑蒙尘的状态,表明边塞许久未有战事,诗人借此景,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暗喻君主不识人才,抒发了壮志难酬的郁闷、愁苦,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边草旱不春,剑光增野尘”意思是:春天已到,边疆因为天旱,草还没有生长;久无战事宝剑蒙上了一层灰尘。此句描写了塞外春天的景象和军旅境况,表明边塞的荒凉和许久未有战事的情景。结合《从军行》多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可知,作者通过对边境艰苦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渴望通过战事建功立业的愿望,蕴含着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2)本题考查感情理解。尾联“几时逢范蠡,处处是通津”意思是:什么时候会碰到范蠡呢,到处都是四通八达的津渡。以范蠡遇勾践得以施展抱负的典故,暗喻自己不像范蠡一样遭遇明主,能纵横沙场施展自己的抱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烦恼,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实现自己宏伟抱负的愿望。
    23.(2023·四川广元·统考一模)阅读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牙璋②辞凤阙③,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西京:长安。②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③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1)【乙】诗颈联从视听两个角度侧面展现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请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
    (2)说说两首诗词流露的情感有何相同和不同?
    【答案】(1)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的彩画,都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
    (2)相同点:甲乙两诗都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不同点:甲词还抒发了将士久陷疆场,思念家乡,遥无归期的感慨;乙诗表达了做一名军队里的低级军官比做整天舞文弄墨高谈阔论者强的看法。(或表达了作诗人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画面的能力。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描绘了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2)本题考查诗歌感情分析。解答的关键在于通过句意,理解作者情感,此外,还可以通过结合诗句的上下文来帮助自己理解作者的情感。《渔家傲》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是“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句子透露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表达了能早日战胜敌人,报效国家的伟大抱负;《从军行》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意思是“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诗句表达了作者投笔从戎,想“冲锋陷阵”,在战场上战胜敌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伟大志向。因而,两首诗的共同点是:都表达了作者渴望在战场上战胜敌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伟大志向。不同点是:《渔家傲》还透露了将士长期征战沙场,思念家乡的情感;乙诗表达了做一名军队里的低级军官比做整天舞文弄墨高谈阔论者强的看法。
    24.(2023·广西崇左·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下列对《咸阳城东楼》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颈联以绿芜、黄叶营造渲染了萧条凄凉的意境。
    B.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赋予抽象情感以形体,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C.“莫问”二字是劝诫之词,令人思索,表达了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
    D.“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只用寥寥七个字便形象地写出了山城雨即将来临的情景。
    (2)晚唐著名诗人许浑从小便立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然而报国无门,他郁郁寡欢、万念俱灰。“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这两句。
    【答案】(1)C
    (2)通过描写、抒情的方式,表现出诗人思乡之愁、忧国之愁、怀古之愁。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C.根据“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可知,意思是: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词,而是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探求历史的教训;表述有误;故选C。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根据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可知,意思是: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描绘了登楼所见之景;这是描写的表现手法;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运用抒情的方式,表达浓烈的思乡之愁;“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25.(2023·山东泰安·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B.首联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
    C.颈联中“声不起”写出战士们在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尾联运用典故,表达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答案】(1)C
    (2)C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理解。C.“塞上燕脂凝夜紫”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所以并非“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反而是反映战争的残酷,所以选项错误。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C.“霜重鼓寒声不起”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所以选项中“声不起”写出战士们在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
    26.(2023·河南周口·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他笔下的战争场面气势磅礴。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2)有人认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流露了词人追名逐利的心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2)不同意。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意思是: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此处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弓箭发出的响声比喻成惊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战场上的惊险与激烈。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现了作者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尾句“可怜白发生”,写作者已到暮年,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27.(2023·山东济宁·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宋代〕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词中写“淡月微云”有什么作用?
    (2)赏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答案】(1)“淡月微云”描绘送别时的环境,月光淡淡云色微茫,渲染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借景抒情,衬托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惆怅抑郁无欢的心情。
    (2)“逆旅”即“旅店”,这两句意思是“人生就像旅店,我也是匆匆过客”。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阐发人生哲理,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表现出作者达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1)本题考查景物的作用。“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意思是: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淡月微云”这些景物都带有伤感的色调,结合诗人送别友人的心情可知,这两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意思是: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把人生比作旅店,把自己比作行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就不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了,也不必为暂时离别而伤情,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和乐观豁达的态度,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也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劝慰。
    28.(2023·云南昭通·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本词也做“记梦”,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梦境?
    (2)李清照历来被推为“词采第一”、“婉约之宗”,但本词却气势恢宏,请选一句加以赏析。
    【答案】(1)示例:词人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奇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2)示例:“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这两句写“天、云、雾、星河、千帆”,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星河欲转”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写海上起风后,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融现实感受于梦境,想象奇特。“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二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上阙“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可知,词人在梦境中受到天帝殷勤的问候,但现实中她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写梦境其实是为了反映现实,这是虚实相映,运用了以虚衬实的手法。
    再结合下阙“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说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意思是“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一问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风格。平时要注意积累语言风格,分析时结合诗词内容来具体阐述。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示例一:作者抓住“天、云、雾、星河、千帆”几种景物,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结合“舞”可知,这里运用了拟人修辞,把“千帆”拟人化,生动形象写出千帆舞动的画面,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壮阔而美妙。进而写出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星河欲转”则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接”是连接的意思,“连”也是连接的意思,“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开篇即展现出壮阔的美感。
    示例二:“九万里风鹏正举 ”,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说“鹏正举 ”,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 ,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在大鹏正在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堪称大手笔。“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29.(2023·江苏扬州·统考一模)旅次①寄湖南张郎中
    (唐)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临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注释】①旅次:指旅途中小住的地方。也指旅途中暂作停留。
    (1)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竹影临窗乱月明”一句所展现的景象,并从情感角度简要分析其作用。
    (2)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1)清冷的月光将竹影映在窗上,风动竹叶,竹影在月光中摇晃。借景抒情,写出了心绪烦乱的诗人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困扰。
    (2)同意。①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②“归梦”引发触景生情。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句。结合“竹影临窗乱月明”可知,诗句的意思是月光明亮,将窗外的竹子的影子投射在窗子上,夜风吹过,竹子在月光中摇晃,窗子上的竹影散乱。“乱”不只是竹影散乱,更是诗人心里的情绪在起伏,心绪烦乱;诗人借景抒情,写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澜起伏,写出了身在旅途的诗人心绪烦乱,思念遥远的故乡。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可知,“湖水阔”应是指故乡遥远不可触,“阔”既指的是湖面宽广,也指与故乡的距离太遥远;以这种远来写“夜来”,表现归乡的念头太强烈太迫切,而使他遥想,使他做起了“归梦”,在梦中返回故乡是那么容易,可见诗人思乡之切;“归梦”不知道湖水广阔,不知道万水千山的距离是渺茫的,但诗人是知道的,明知道还这么写,明知道不能见还要做“归乡之梦”,这也就是诗人出发思乡之情后的一系列感受;“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临窗乱月明”前两句写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诗人情感铺垫的蓄势,借景物抒发心中的忧愁,是做“归梦”的原因;“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后两句诗人用想象与拟人的手法来传达思乡的愁苦,“归梦”二字则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故“归梦”二字是这首诗的诗眼。
    30.(2023·江苏无锡·校考模拟预测)阅读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登岳阳楼》首联中的“帘旌不动”暗示了湖面 _____;“帘旌不动”是 _____景,“夕阳迟”是 _____景,诗人视野逐渐放开,融入暮色。前二联中的“_____”一词写出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彷徨。
    (2)陈与义以杜甫为师,但有人说陈诗不若杜诗深广。请结合杜诗《月夜忆舍弟》分析原因。
    【答案】(1)湖面平静 静 动 徙倚
    (2)示例:《月夜忆舍弟》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颈联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全诗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千头万绪便一起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登岳阳楼》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意思是: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没有波澜;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铺于水面,湖面一半冷绿一半红,看上去风平浪静,“帘旌不动”是静景,“夕阳迟”是动景,写夕阳的迟落。诗人视野逐渐放开,融入暮色。“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一联意思是:我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其中的“徙倚”一词写出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彷徨。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月夜忆舍弟》一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正值白露时节,在戍楼鼓声和孤雁哀鸣的映衬之下,诗人对兄弟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此诗前两联侧重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杜甫诗把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多愁的感伤写得浩茫深沉,而且这种感伤建立在忧国忧民、担忧社会时局的高尚个人情感基础之上,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故感情更显深广。据此分析提炼概括即可。
    31.(2023·陕西西安·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请赏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谩”字的妙处。
    (2)请你从本诗中挑选一句话,送给即将毕业的好友,并说明理由。
    【答案】(1)“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2)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把同学比成大鹏,希望同学有大鹏高飞之志,乘风高飞,不断奋斗,表先了对同学的美好祝愿。
    【解析】(1)本题考查炼字,注意结合具体的诗句内容分析。“谩”是“空”的意思,“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意思是“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情感的能力,作答时应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句子理解。“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思是“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在上阕,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这里,词人给予了回答,她梦想的地方是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说“九万里风鹏正举”,“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借《逍遥游》中大鹏鸟的典故和比喻修辞,表达了自己也要像这只鹏鸟一样,扶摇直上,脱离自己困顿的生活,到达“蓬舟吹取三山去”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以用来祝福同学以后鹏程万里,前途无量。
    32.(2023·四川达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①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②。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③燕支④北,秦城太白东⑤。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安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②骢(cōng):毛色青白相间的马。③虏障:防御工事。④燕支:山名,在今甘肃,这里代指安西。⑤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之作,两首诗的情感基调相同,哀而不伤,既有送别的愁绪,更有对友人的积极勉励。
    B.首联诗人以“飞蓬”喻友人,突出友人即将跨马远征。“行子对飞蓬”与“征蓬出汉塞”中的“蓬”都表达出孤苦无依、漂泊无定之感。
    C.颈联既照应“万里”的漫漫征途,又引出“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不言心事,心事自含其中。
    D.最后一句中“雄”字颇有表现力,让人联想到挥刀奋击的战斗场面;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喷涌而出,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2)请结合全诗,说说颔联的“一杯”中饱含诗人的哪些“心事”。
    【答案】(1)B
    (2)示例:“一杯”中饱含了诗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对友人征途的关心与担忧;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望。
    【解析】(1)考查内容理解。B.有误,首联“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紧扣题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以“飞蓬”喻“行子”,自然使人联想到“行子”身影的轻疾,可谓形神毕现。与王维自喻“飞蓬”的孤苦无依,漂泊无定不是同一种情感。故选B。
    (2)考查内容理解。“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意为:远行万里之外求取功名,万千心事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中。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秋天,当时高适正想到军中去展示才能,求取功名,恰逢朋友先走这条道路,有说不出的羡慕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送别诗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写友人将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和祝福;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离别的酒中。因此,这“一杯”送别酒中,既包含着对饱含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的“万里”征途的担心;既有对友人能实现理想的祝愿;更有对友人“功名”早立的期望。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33.(2023·黑龙江绥化·统考一模)赏析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歌咏杭州西湖初春美景的七言律诗。
    B.首联勾画西湖早春的轮廓,是从大处落笔。“云脚低”的意思是远眺湖面,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C.颈联和颔联分别写了莺与燕、花和草。其中,“渐欲”“才能”,写出了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D.“初平”“几处”“谁家”“才能”这些词语把全诗写景句贯穿成一条线索。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C
    (2)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内心的喜悦之情。
    【解析】(1)考查内容理解辨析。C.颔联和颈联分别写了莺与燕、花和草。其中,“渐欲”写出了野花繁多,“才能”写出春草刚萌发的情形;故选C。
    (2)考查情感主旨。《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意思: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最爱”一词直抒胸臆,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湖东早春美景的热爱之情,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
    34.(2023·山东济南·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问题。
    玉楼春•春景
    宋祁(宋代)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咏春天,章法自然,开阖自如,洋溢着珍惜青春和流连春光的情感。
    B.本词上阏运用白描手法,从远到近通过湖水、舟船、杨柳、杏花这些眼中景色描写春意,抒发对春天的赞美。
    C.词人身居要职,官务缠身,很少有时间或机会从春天里寻取人生的乐趣,故引以为“浮生”之“长恨”。于是,就有了宁弃“千金”而不愿放过从春光中获取短暂“一笑”的感慨。
    D.春天如此可爱,词人禁不住“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表现出词人在春天这样美好的季节里,却无法摆脱浓重的伤感和失落的情绪,没有办法去享受春天带来的温馨。
    (2)“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闹”用得尤为精妙,你认为“闹”字好在哪里?
    【答案】(1)D
    (2)“闹”字化静为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红杏人格化,写出了春日枝头红杏争奇斗艳、生机盎然的景象。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D.“无法摆脱浓重的伤感和失落的情绪,没有办法去享受春天带来的温馨”表述有误。春天如此可贵可爱,词人禁不住“为君持酒劝斜阳”,明确提出“且向花间留晚照”的强烈主观要求。“为君”二句,明为怅怨,实是依恋春光,把对时光的留恋、对美好人生的珍惜写得韵味十足;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红杏枝头春意闹”意为粉红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妖娆;一个“闹”字不仅写出了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渲染出来了。它运用通感手法,化视觉形象为听觉,把红杏在枝头盛开的情况点染得十分生动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唤起人们的无限联想,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莺歌燕舞,繁花争艳的大好春光。
    35.(2023·山东济宁·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阙题①
    刘昚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每:每当。
    (1)请发挥想象,描绘一下“春与青溪长”展现的画面。
    (2)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
    【答案】(1)示例:青溪蜿蜒,两岸摇曳着青草绿叶,山花点缀其间,春意盎然,仿佛与溪水一样悠长。
    (2)示例一:这一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表现出环境的清静(优美宜人)及诗人的喜悦之情。示例二:这一联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静(优美宜人)及诗人的喜悦之情。示例三:这一联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缤纷的落花和清澈的流水,表现出环境的清静(优美宜人)及诗人的喜悦之情。
    【解析】(1)考查意象画面。“春与青溪长”意为: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远流长。可据此拟写画面。
    示例:清澈的溪流蜿蜒前行,岸边的青松林木处处透着春意,山林间的小草和野花相映成趣,一派春意盎然,美好的春光好似和潺潺溪流一样绵延无尽。
    (2)考查句子的赏析。人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落花至”是用眼睛看到的,所以采用视觉,“流水”是耳朵听到的,所以采用的是听觉,“香”形容流水有花的香味,所以采用的是嗅觉。本题作答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示例:“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意为: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该联诗人运用多种感官相结合的手法描写眼前所见景色。“落花至”为视角角度,诗人看到落花随流水飘荡,画面唯美自然;“流水香”为嗅觉角度,诗人闻到水中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幽宜人。侧面表现出诗人沉醉美好自然环境中的怡然自乐之情。
    36.(2023·河南周口·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自选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表达效果。
    (2)诗题中的“望”字包含了哪几层含义?请分点回答。
    【答案】(1)①情感: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一句借景生情,移情于物,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②修辞手法: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③内容上:这两句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2)一方面是感慨国都沦陷、城池破败;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困居长安、与家人离别而怅恨。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需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结合主题,从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等角度分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思是: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从内容角度分析:结合“国破”“家书”可知,“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从修辞角度分析:由“花溅泪”“鸟惊心”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因人内心的怨恨之情,而赋予花鸟以情感。“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从情感表达角度分析:“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天已至,鲜花盛开,禽鸟鸣啼,是乐景;而写出“国破”时的感受,“恨别”时忧愁,是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2)本题考查诗歌题目的含义。《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知,诗人“望”到“国破”时的“花”“鸟”,表达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感慨;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知,“望”字表达自己困居长安、与家人离别的怅恨。





    相关教案

    回归教材重难点05 名著阅读-【查漏补缺】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

    这是一份回归教材重难点05 名著阅读-【查漏补缺】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文件包含回归教材重难点05名著阅读解析版docx、回归教材重难点05名著阅读原卷版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回归教材重难点04 文言文阅读-【查漏补缺】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

    这是一份回归教材重难点04 文言文阅读-【查漏补缺】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文件包含回归教材重难点04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回归教材重难点04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7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回归教材重难点02 名句名篇默写-【查漏补缺】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

    这是一份回归教材重难点02 名句名篇默写-【查漏补缺】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文件包含回归教材重难点02名句名篇默写解析版docx、回归教材重难点02名句名篇默写原卷版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7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