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
展开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 届高三年级校模(一)语文科参考答案
1.C【解析】A.“意味着人工智能终将取代人类”错误,材料指出“若仅据此就得出人类必将被其取代的结论,显然为时过早”。B.“不是……而是”判断错误,原文表述是“而这绝不只是量的差别”。D.“因为网络“写手”创作不出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作品”错误,从原文“未来AI写作大有可能会取代网络“写手”,但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创作必然还是出自人类之手”,无法推出选项观点。
2.D【解析】D.“比喻”有误,运用的是类比论证。“论证人工智能无法超越和取代人类”有误,主要是论证AI写作无法像人类一样创作出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作品。
3.A【解析】材料一的中心观点是:人工智能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完全替代人类作家。A.人工智能只能“由人”挑选出来,说明虽然“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以及自然语言生成技术完成诗歌创作或小说续写”,但人工智能无法“赋予自身的存在一种意义和价值”,有自身的局限性,可以论证材料一的观点。B.说明“人工智能算法能对特定的结构化信息进行识别”,没有指出其局限性。C.说明人工智能可以完成符号学习,没有指出其局限性。D.论证“人工智能写作有可能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没有指出其局限性。
4.①材料一主要从人工智能的内在局限性、思维特点以及不能形成独立意识的角度来阐述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类。②材料二通过举典型事例及一些专家对AI续写所发表的见解,得出人工智能在多个方面不能和人类相比的结论。 (每点2分)
5.①不能深度挖掘人性,让人性在不同情节中进行变化。原作在情节变化中揭示复杂人性,如忍让与贪婪,胆怯与勇敢,狡诈与智慧等;续作缺少这种挖掘。
②缺乏价值判断和道德使命感。原作肯定人们对抗邪恶势力的勇气与智慧,而续作中人类抗争软弱消极,模糊了善恶的道德判断,消解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③无法构造复杂概念、价值和意义体系。蒲松龄原作体现了人在与狼周旋时的行为心理和社会意义,而续作一味强调暴力攻击,体现不出人的主体意识。
(第①点2分,第②、③点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
6.C【解析】:此处的“浸染”应理解为交融、渗透。
7.B【解析】: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
8.参考答案:①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题干问的是“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这是针对标题设题,考查标题的含义。题干已经明确“几重含义”,说明答案不止一点,同时应分点作答“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汩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由此可以知道“端午的阳光”表层意是指此时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见证了此刻的历史。“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端午的阳光”又指“屈原的精神光芒”。“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旧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端午的阳光”更是指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对后人的影响。
9.①童年时,对端午节的认知只是粽子(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
②后来,了解了屈原的故事,发现在端午节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发现端午节多了一份悲情/沉重)。
③再后来,认识到屈原品质的高贵,认识到端午节对于现实的意义(认为端午节能够启发人们用历史观照现实)。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0.A【解析】:正确断句为“大猷言于必进曰:“黎亦人也,率数年一反一征,岂上天生人意?宜建城设市,用汉法杂治之。”必进纳其言。”
11.A 【解析】A.“复从受其业”的“受”不是传授的意思,而是指从师学习。“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受”指传授。B.《陈情表》中的“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举”也是“举荐”的意思。C.《赤壁赋》中的“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的“属”是“劝请”的意思。D.《离骚》中“忍尤而攘诟”的“攘”是“忍受”的意思。
12.B【解析】B项“俞大猷向伯温陈述出征安南的作战方略,并请求从军出战,也没有受到赏识”有误。原文“伯温奇之。会兵罢,不果用”可知,伯温当时是赏识俞大猷的,但恰好休兵,所以未能重用他。
13.(1)(翟鹏)召见俞大猷讨论军事方略,俞大猷每每以灼见折服翟鹏,翟鹏致歉说:“我不该用对待武卒的态度对待你。”(省略句1分,折、谢各1分,句意1分)
(2)俞大猷担任将帅廉洁,管理部下颇有恩惠,屡次立下重大功劳,威名震慑南方。
(驭下、数各一分,句意2分)
14.(1)布置百姓做好自我防卫。
(2)对各峒造反者晓之以顺逆利害,威慑之以武力,使他们臣服。
(3)到何老猫峒,下令造反者归还侵占的民田,招降首领。
(每点1分)
【参考译文】
俞大猷,字志辅,晋江人。少年时就喜好读书,师从王宣、林福学习《易经》,得蔡清学术真传。又听说赵本学以《易经》的道理来探究军事学上战术运用的灵活变化,俞大猷就又上门学习。俞大猷曾经说兵法术数从五起,犹如人身有手、足、头五体一样,虽然领有百万之众,但可以使他们协调一致、合为一人之用。不久,又跟从李良钦学剑法。家里虽然屡告贫乏,但他却意气自如。父亲病逝后,俞大猷放弃学业,继承了百户的世袭职务。
嘉靖十四年(1535)武科会试,俞大猷中了武举,升千户职,负责保卫金门。这里的官军市民常无事取闹,告到公庭,难于治理。俞大猷采取教化的方法,诱导他们以礼让为先,诉讼为之停息。当时海寇之祸迭起,俞大猷上书提刑按察使司发表自己对此事的见解。按察使恼怒地说:“小军校怎配上书言事?”将俞大猷一顿乱杖,并剥夺了他千户的武职。尚书毛伯温出征安南,俞大猷又上书陈述作战方略,请求从军出战。毛伯温对俞大猷的军事见解颇感惊奇,可惜正值撤兵,未能立即起用。
嘉靖二十一年(1542),北方蒙古俺答部大举攻掠山西,皇帝下诏选拔天下壮武勇士。俞大猷亲自到巡按御史面前自荐,御史将他的名字上报兵部。当时毛伯温仍为兵部尚书,他将俞大猷送到宣大总督翟鹏处。翟鹏召见俞大猷讨论军事方略,俞大猷每每以灼见折服翟鹏,翟鹏致歉说:“我不该以对待武卒的态度接待你。”并离开自己的座位上前施礼致意,此举使全军震惊,然而翟鹏终究也未重用大猷。
新兴、恩平等山地民族以潭元清为首屡次背叛朝廷,总督欧阳必进将此事交俞大猷处理。俞大猷请百姓自卫,自己又亲率几位随从遍访各峒的造反者,跟他们阐明顺逆的利害,并教他们击剑之法,各峒的反叛者都惊恐地接受了俞大猷的劝告。有一个能力搏猛虎的名叫苏青蛇的人不太服气,俞大猷设计将他除掉,反叛者愈发惊恐。于是大猷又去何老猫峒,命令他们归还侵夺的民田,并招降反叛头目数人,新兴、恩平二县因此得以安宁。
嘉靖二十八年,琼州五指山黎民那燕串通感恩、昌化黎民诸部共同反叛,欧阳必进又调俞大猷讨伐。当时朝廷议设崖州参将,以俞大猷担任此职,于是俞大猷会同广西副将沈希仪等官军进攻反叛者,共俘虏、杀死叛贼五千三百多人,招降三千七百人。俞大猷上书欧阳必进说:“黎民也是人呀,隔几年就反叛一次征讨一次,这难道符合上天怜恤生民的意旨?应该建立城池,设立市镇,用治理汉人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这样才能安民。”欧阳必进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俞大猷单人匹马进入山寨,与黎民确定共处的原则,海南遂告安静。
广东饶平贼人张琏,数次攻陷城邑,多年没有平定。嘉靖四十年(1561)七月,皇帝下诏调俞大猷去南赣,集合福建、广东兵力讨伐。这时胡宗宪兼管江西,他知道张琏远离巢穴,要俞大猷迅速追击。俞大猷说:“应以奇兵偷袭他的巢穴,攻击他必须救护的要害,怎么可以用数万人的部队跟着张琏一人到处流动呢?”于是迅速带一万五千人登上柏高岭,俯视盗贼营地。张琏果然回来救援,俞大猷连败张琏,斩敌一千二百余人。盗贼恐惧,守营不出。俞大猷用计诱张琏出战,派人从阵后将其擒获,还擒获另一头目萧雪峰。广东人将功据为己有,俞大猷亦不计较。俞大猷遣散张琏余部二万人,没有杀戮一个。俞大猷升为副总兵,协助驻守南、赣、汀、漳、惠、潮诸郡。
俞大猷是一位廉洁的将帅,对部下颇有恩惠,屡次建立奇功,名震南部疆土,而巡按李良臣以奸贪之罪弹劾他,兵部坚决为其辩诬,皇帝诏令大猷回原籍听候差遣。去世时,赠左都督衔,谥号为武襄。
俞大猷负有奇节,以古代贤人豪士为自己的楷模。他用兵,先谋略而后征战,眼光远大,不贪近功。忠诚为国的精神老而弥笃,所到之处屡有大功。武平、崖州、饶平都为之立祠祭祀。
15.B【解析】B项“独自睡着了”理解错误,“春愁黯黯独成眠”中的“独”是“难道”的意思,诗人想到国家与个人茫然的前途命运,即便想睡,又怎能睡得着呢?因此,“独成眠”此处应为“难以成眠”之意。)
16.答案示例一:①不同意,前两句不属于情景交融;(观点明确1分)②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是睹物思人,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伤感;(解说诗句3分)③景美而情不欢,景与情构成反衬,没能形成浑然统一的交融效果(辨析2分)。
答案示例二:①同意,这两句属于情景交融;(观点明确1分)②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是睹物思人,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伤感。(解说诗句3分)即景生情,作者丰富的情感思绪融入春光之中,形成浑然统一的交融效果。(辨析2分)
(两种观点均可,学生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7.(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3)浔阳地僻无音乐 终岁不闻丝竹声(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18.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的“并”,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A.“并”是动词,意思是“挨着”。
B.“并”用在否定词前面加强否定的语气,略带反驳的意味。
C.“并”是连词,表示动作先后的承接关系。
D.“并”是副词,表示同时存在、同时进行。
故选C。
19.修改:近年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审美境界在不断提升,但也不乏一些人在这个科技先进、物质丰盛的年代对“美”麻木和淡漠。
【解析】境界在不断增强,搭配不当,应改为“境界在不断提升”
对“美”的麻木和淡漠,成分赘余,应去掉“的”
- a.扼腕叹息(扼腕长叹、喟然叹息) b.重蹈覆辙 c.刻不容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扼腕叹息”意思是握着手腕发出叹息的声音;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喟然叹息”形容因深有感慨而叹息。联系上文白鲟被宣布灭亡的消息,让人感慨和惋惜。故填“扼腕叹息”或“喟然叹息”。第二空:“重蹈覆辙”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以前的错误。联系上文“鱼类繁殖量下降”,和下文的“走上灭绝之路”及专家建议,故填“重蹈覆辙”。
第三空:“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联系上文写到白鲟的灭绝及长江鱼类的繁殖量的下降等,在这里“抢救性保护我国最大的水生生物资源库,恢复长江生态”就是一件非常紧迫不可拖延的事情。(每空一份,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及语法要求,且为成语,均可酌情赋分)
- ①后者负责电感受 ②能轻易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 ③人类高强度地捕捞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能力。第一空根绝上文的“前者负责机械感受”及下文的“低压电”等提示,故填“后者负责电感受”。第二空根据上文“扫描仪”和下文“在昏暗湍急的长江水流中自由穿梭”等提示,故填“能轻易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第三空,根据下文写到鱼类繁殖量大规模的下降以及“改当前的阶段性休渔为全面休渔十年”的专家建议,可知人类的捕捞,尤其是大规模捕捞对鱼类的不良影响,故填“人类高强度地捕捞”。
- 因为大型水坝建立和人类高强度捕捞等活动导致白鲟及其他鱼类数量大大下降,所以“抢救性保护”我国最大的水生生物资源库,恢复长江生态刻不容缓。
【解析】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长江水坝建立和人类高强度捕捞沿岸采砂作业、排污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对白鲟等长江鱼类造成的灾难性影响;二是对此鱼类学家提出的建议以及要即刻需要采取措施。写出这两点给2分,正确写出转折关系给1分。句式简洁流畅给1分。如果字数不符合要求,扣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本题材料引入汽车驾驶术语,以驱动汽车的不同行驶动态来创设写作情境,材料虽然取自驾驶术语,但贴近生活概念清楚明晰。材料中精准阐释了“前进档、倒档、空档”三者的含义和关系;材料以行车为喻,又不止于行车操作。考生在审题时,不仅要关注对“前进档、倒档、空档”三种不同概念的内涵及辩证关系的理解和思考,还要揣摩出命题人暗含的情绪指向,即“根据对外部环境判断,及时切换档位才能保证行程的安全,顺利抵达目的地”。
考生可以从行车三种不同方式出发,先做多角度分析,然后联系现实,由此及彼,揭示其启示意义,揭示其哲理,确定立意。这三个概念之间可以理解为对立统一的关系——无论是进、退还是暂停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安全驶达目的地。
方向的选择,汽车的进退,不仅蕴含了做人,做事的智慧和道理,更可扩展到管理者和决策者的思维。考生需抓住“汽车的运行,不可能永远以最高的速度向前行驶,根据对外部环境判断,及时切换档位才能保证行程的安全,顺利抵达目的地”,进行三者逻辑关系的思考: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暗含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事物的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果断地“退”与理性地“停一停”。
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三校模拟考试语文: 这是一份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三校模拟考试语文,共13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简答题组,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