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03(五省通用卷)-语文(考试版)A4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27308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03(五省通用卷)-语文(考试版)A4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27308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03(五省通用卷)-语文(考试版)A4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27308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03(五省通用卷)-语文(考试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03(五省通用卷)-语文(考试版)A4,共13页。
绝密★启用前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五省通用卷】语 文(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评卷人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古人点评作品,多是三言两语,说到本然便悄然收笔,不愿多写。金圣叹批才子古文,都是形象的感悟,吉光片羽中,似乎已把内涵托出。我读脂砚斋点评《石头记》的文字,亦觉其间的妙处。批评者随着文本的起伏而动情感意,叹息曹雪芹的惊人之笔,有假里见真的本领,成了了解曹雪芹文字的向导。近读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延续的是金圣叹、脂砚斋的传统。不过冯先生似乎不满意古人点评的格式,觉得文体略显拘谨,索性在每个章节后,附一篇短小的笔记小品,玩味着本章要义。或在文本里索弦外之音,或演绎明清思想之争,把文学与学术间的关系勾勒出来。这样的校评,深得文章学的要义,现在的学者,多没有类似的本领了。但冯先生的笔记体批评,终觉得有些老气,好像是古人的样子,现代人的东西略稀。就笔记体批评而言,钱锺书的实验,倒显得比同代人高明了许多。他的文章之道,如今思之,依然可以暗示一些什么。钱锺书对文学的理解是碎片式的。犹如笔记,随感的调子,流溢着对古文的会心之语。这些集中表现在《谈艺录》里。他借着古人的诗文谈论对当下文化的看法,下笔苛刻,看似讥笑前人,实则是对当代文化的回应。又能中外对比,不是陷在所谈的文本里。在他那里,不都是就文学谈文学,而是把史学、艺术和诗文放在一起言之。还原了历史语境,又纠正了诸多误判。钱锺书谈诗歌的时候,没有体系,感悟者居多。他嘲笑体系,对那些自以为宏大叙事的学术研究,说了诸多讥讽的话。他在看似简单的文字里,常常悟出哲思,且将其与别类的文字放在一起,形成一种审美的景观,那些破碎的、不相关的存在便获得一种生命的感觉。从《谈艺录》看出,作者的胸怀广大。引言之中就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他从东西方诗文对话里,阐发幽思,体味神理,多惊人之语。因阅诗无数,故能知得失,解短长,通古今。文字之中,才华毕现。(摘编自孙郁《笔记体批评》)材料二:当下中国文学批评最显要的批评资源就是西方20世纪的文学理论与方法,让我有时似乎有一种错觉,为批评者,如果不能够言必称西方20世纪种种主义或某某家就取法乎下,就没有学术性与学理性;而所谓论文如果没有十几、二十几个注释就不成其为论文。20世纪西方文论所取得的成绩堪与那些文学经典名著比肩媲美,学习与借鉴是必不可少的;问题是许多批评家似乎是忘了,批评之旨归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创造。然而,几十年匆忙地过去了,很多时候我们又创造了什么呢?过去,我们通常会将语言与叙述划入风格的范畴,其实语言与叙述本身就是文学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层面,现在已经被更多的作家所认知。但是研究语言与叙述的批评家中却并不多见对批评的语言做出“文学性”(或曰“艺术性”)的探索者。我们当然不应将对批评语言与叙述的探索仅仅视为批评家的风格,它的内在意味其实正是批评家文学精神和审美趣味的一种显现。中国古典文论的妙处是与诗文同样具有文采,我们把它当成美文来读,也是自然之事,可惜这种传统现如今几乎中断。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当然是我们不该忘记、更不能放弃的丰富而伟大的思想理论资源。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总体而言是一种诗性的随感式批评,无论是理论,还是思想,都寄寓于文学性极强的或对话、或序跋之中;他们甚至以诗评诗,以骈文论文学,可以说是世界文学批评史之奇观,他们的浪漫与想象力,他们的率性与自信,真是今人无法企及的。古典文学中的“笔记”概念,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到了宋代,更是直接被作为书名使用。笔记作为一种文类的细分,指向的是精短的随笔、随感和庞杂的文学存在。当小说在明清以主流文体之态势突起后,以金圣叹为代表的批注式批评开创了对叙事文学的崭新的批评样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欣赏,体现了阅读者的独特眼光和情怀。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批评家在承继传统批评的同时,因文学自身的变异而不间断地进行着批评样式的创新。这一点在让当下的批评家汗颜的同时,也给出了有益的启示。我由此想到了北宋末期的“文人画”。此前的中国画强调的是“应目会心”,就是要忠实地表现自然。然而,以苏东坡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士大夫,将诗书画融为一体,作为他们寄情寓兴、表达个人思想性情的手段,强调画品即人品。我觉得我们当下的许多文学批评恰恰缺失着那时文人士大夫的独立精神与潇洒随性的品格,丧失了其独立存在的本质与意义。是故,2016年以来,我试图尝试建构一种新的批评方式,或曰批评文体,想象着在语言与结构上更自然与随性,按阅读顺序,“真实”记述当时的感想,更接近散文与随笔的文学性与可读性。我对于“新笔记体批评”的想象、尝试与建构自然离不开中国传统文论那样一种宏阔而深厚的底蕴的支撑,也印证了在新时代建构“中式评论”风格与文体的可能性。转瞬即逝的文学灵感与思想火花虽有悖于那种逻辑化与学理化的现代批评,但初心与真实使得那一刹那的存在有如出水芙蓉。这种不加掩饰的率性与真诚对于当下的批评来说是稀缺而宝贵的。“新笔记体批评”的形式与面相,或许与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批注有某种相似之处,我们亦会寻求以苏东坡为代表的那批文人士大夫的“文人画”的精神与品格,但味道终归不同。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我们不能无视西方文论的存在与影响,也因此,付出在某一领域或层面的代价是无法避免的。(摘编自傅逸尘《“新笔记体批评”:“中式评论”的想象与建构》)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钱锺书的笔记体批评,内容上纵贯古今、兼蓄中外,形式上善用“比较”之法,往往将史学、艺术和诗文放在一起比较分析,互相阐发,并互为参照。B. 苏东坡反对中国画要追求写实、要带给人感官愉悦的观点,而是主张诗书画相融合,在作品中寄托作者的兴致与情怀,表达思想感情,表现品格境界。C. 材料二主张既要继承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传统,又要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学理论和方法,无论是古为今用,还是洋为中用,都要着限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D. “新笔记体批评”倡导率性、真诚、潇洒、随性,关注直觉体验,具有文学性和可读性,它不注重理性的逻得分析,而是看重个体对作品的真切感悟。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围绕古代笔记体批评,材料例说其对现当代批评的影响,材料二重在阐述其对建构“新笔记体批评”的借鉴意义。B. 引进西方文论与方法固然有助于当下我国文学批评的进步,但若一味追随西方话语方式,则有碍于自身创造性发展。C. 诗性的随感式的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重视对作品的感性体悟,这是制约当下中国文学批评逻辑化、学理化提高的瓶预。D. 文学自身的变异使得中国古代批评家们在继承传统批评的同时不断创新批评样式,为当下文学批评提供了历史遵循。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袁宏道:“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爱夏之葛者也。”B. 金圣叹:“前文何等匆遽,此文何等舒缓,疾雷激电之后,偏接一番烟霏云卷之态,极尽笔墨之致。”C. 周作人:“真的文艺批评,本身便应是一篇文艺,写出著作对于某一作品的印象与鉴赏,决不是偏于理智的论断。”D. 茅盾:“批评一篇作品,不过是一个心地率直的读者喊出他从某作品所得的印象而已。”4.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应如何建构“新笔记体批评”。 5. 请根据材料相关观点,围绕《红楼梦》选文中王熙凤或刘姥姥的形象塑造写一段“笔记体”评论文字,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语言简洁生动形象。正乱着安排,只见贾母已带了一群人进来了。李纨忙迎上去,笑道:“老太太高兴,倒进来了。我只当还没梳头呢,才撷了菊花要送去。”一面说,一面碧月早捧过一个大荷叶式的翡翠盘子来,里面盛着各色的折枝菊花。贾母便拣了一朵大红的簪于鬓上。因回头看见了刘姥姥,忙笑道:“过来带花儿。”一语未完,凤姐便拉过刘姥姥,笑道:“让我打扮你。”说着,将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的了不得。刘姥姥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众人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到他脸上呢,把你打扮的成了个老妖精了。”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屋的贝大爷史铁生我坐着轮椅来到这两间破旧的老屋,后来,旁边又用碎砖垒成了几间新房。贝大爷正蹲在屋顶上,给漏雨的屋顶铺沥青。贝大爷七十多岁了。砌砖和泥、立柱架梁、攀墙上房,他都还做得。贝大爷当过兵打过仗,枪林弹雨里走过来,竟奇迹般没留下一点儿伤残。“那会儿不懂不是?”贝大爷说,“心想当兵吃粮呗,给谁当还不一样?我看枪子儿找不找你的麻烦。饥荒来了,就出去当两天兵,还能帮助家里几个钱。年岁好了就溜回来,种地,家里还有老娘在呢。”有人问:“您当兵,抢过老百姓么?”⑥“苍天在上,可不敢。冲锋陷阵,闹着玩的?缺德一点儿枪子儿也找你。都说枪子儿不长眼,瞎说。枪子儿可是长眼。当官儿的后头督着,让你冲,你他妈还能想什么?你就得想咱一点儿昧良心的事儿没有,冲吧您哪。不亏心,没事儿,也甭躲,枪子儿知道朝哪儿走。电影里那都是瞎说。要是心虚,躲枪子儿,哪能躲得过来?咣当,挺壮实的一条汉子转眼就完了。我四周躺下过多少呀!当了几回兵,哪回我娘也没料着我能囫囵着回来。我说,娘,你就信吧,人把心眼儿搁正了,枪子儿绕着你走。”“贝先生,枪子儿会拐弯儿吗?”“会,会拐弯儿。”你惊讶地看着贝大爷,想笑。贝大爷平静地看着你,让你无由可笑。“这辈子我就信这个,许人家对不起你,不许你对不起人家。”在基建队,贝大爷随时护着三子,不让他受人欺侮。冬天的末尾,冻土融化,变得温润松软时,贝大爷在门前那块空场上画好一条条白线,砖瓦木料也都预备齐全,老屋里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但阵阵笑声不单是因为新屋就要破土动工,还因为贝大爷带来的“基建队”中有个傻子。“嘿,三子,什么风把你刮来了?”“你们这儿不是要盖房吗?”“嗬,几天不见长出息了怎的,你能盖得了房?”三子愧怍地笑笑:“这不有贝大爷吗?”三子?这名儿好耳熟。我正这么想着,他已经站到我跟前,并且叫着我的名字了。“喂,还认得我吗?”他的目光迟滞又迷离。“噢……”我想起来了,这是我的小学同学,可怎么这样老了呢?驼背,而且满脸皱纹。“你是王……”“王……王……王海龙。”他一脸严肃,甚至是紧张。又有人笑他了:“就说‘三子’多省事儿!方圆十里八里的谁不知道三子?未必有人能懂得‘王海龙’是什么东西。”三子的脸红到耳根,有些喘,想争辩,但终于还是笑,一脸严肃又变成一脸愧怍,笑声只在喉咙里“哼哼”地闷响。我连忙打岔:“多少年了呀,你还记得我?”“那我还能不记得?你是咱班功课最棒的。”众人又插嘴说:“那最孬的是谁呢?”“小学上了十一年也没毕业的,是谁呢?”“俩腿穿到一条裤腿里满教室跳,把新来的女老师吓得不敢进门,是谁?”“我——!妈了个巴子的,行了吧?!”三子猛喊一声,但怒容只一闪,便又在脸上化作歉疚的笑,随即举臂护头。果然有巴掌打来,虚虚实实落在三子头上。“三子!”贝大爷喊,“还不快跟我干活儿去?这群老‘半边天’一个顶一个精,你惹得起谁?”贝大爷领着三子挖地基去了,甩下老屋里的一片笑骂。三子一边挖土一边念念叨叨地为我叹息:“谁曾想他会瘫了呢?唉,这下他不是也完了?这辈子我跟他都算完了……”三子的话刺痛了我。这个二十三岁、两腿残废的男人,正在恋爱。他爱上了一个健康、漂亮又善良的姑娘。属于那个年轻的恋爱者的,只有一个词:折磨。三子的话,又在我心里灌满了惶恐和绝望。一个傻人的话最可能是真的。晚上,三子独自东转西转,无聊了,就还是去贝大爷那儿坐坐。生产组的新车间盖好了,贝大爷搬去那两间老屋里住,兼做守卫。木床一张,铺盖一卷,几件换洗的衣裳,最简单的炊具和餐具,一只不离身的小收音机。三子到贝大爷那儿去,有时醉醺醺的。贝大爷说:“再喝那玩意儿,什么好东西?”三子说:“您不也喝?” 贝大爷说:“我什么时候死都不蚀本儿啦!喝敌敌畏都行。”三子说:“我也想喝敌敌畏。”贝大爷喊他:“瞎说,什么日子你也得把它活下来,死也甭愁活也甭怕才叫有种!”三子便愣着,撕手上的老茧,目光望向老屋北边的护城河。夏天的傍晚,烈日晒了一整天的河水疲乏得几乎不动,没有浪,浪都像是死了。若是大雨过后,河水涨大几倍,浪也活了,浪涌浪落,那才更像一条地地道道的河。长久地看那一浪推一浪的河水,你会感到一种必然的启示。似乎是这样一个问题:浪与水,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浪是水,浪消失了水却还在,浪是什么呢?浪是水的形式,是水的信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什么?水是浪的根据,是浪的归宿,是浪的无穷与永恒吧。我听见,贝大爷的收音机里不紧不慢,反反复复地唱着这样一句歌词:不管浪活着,还是浪死了,都是水的梦想……(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在情节安排上颇具特色,主要通过设置“贝大爷与人聊天”“贝大爷呵护三子”两个场景来刻画人物,凸显主题。B. 文中三子因为智力因素受到众人嘲笑,但他对此习以为常,麻木不觉;贝大爷对他的默默守护和其他人对他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C. 本文结尾写夏天护城河的浪,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浪具备了生死的生命状态,引发了作者关于生命的思考,凸显了文章主旨。D. 本文主体情节由对话构成,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叙述情节更加集中。7. 对本文标⑥这一段贝大爷的回答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贝大爷反复说“枪子儿可是长眼”“枪子儿知道朝哪儿走”“枪子儿绕着你走”等话语,作者这样安排意在表现农村出身的贝大爷有着浓厚的迷信思想。B. 贝大爷回答的语言主要由短句组成,极具口语化色彩,富有生活气息,符合贝大爷的身份特征,也生动地再现了他在战场上自我安慰的心理。C. 这段话中“当官儿的后头督着”“我四周躺下过多少呀”等看似平静的叙述,表现了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底层老百姓生活的艰辛苦难。D. 本文结尾有关“浪”与“水”的关系的哲思,与贝大爷的人生经历形成呼应,其实贝大爷的从军经历就是他人生中的一个浪。8. 本文集中体现了史铁生对生命本质和最具人性光辉深入思考的主题,本文是如何用贝大爷的形象来表现这个主题内涵的?请简要概括。 9. 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均出现了叙事人称的转换,请分别说明并分析其效果。 评卷人得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先主之袭杀徐州刺史车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还小沛。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①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②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威震华夏。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追谥羽曰壮缪侯。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选自《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注】①孟起:马超字孟起。②黥、彭:汉初名将英布、彭越。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这句话相应的位置画上“/”。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羽望见良麾盖”的“麾盖”指将帅的旌旗与车盖,也泛称仪仗,文中用的是前一个意思。B. “拜书告辞”中的“书”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拜送书于庭”的“书”都是指书信。C. 刘备授予关羽“节”代表亲临,《苏武传》“杖汉节牧羊”中“节”也是类似的意思。D. 古时男子20岁举行“成人礼”时束发加冠,因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羽、张飞尽心辅佐刘备。汉末,刘备起兵乡里,私下关、张二人与刘备寝则同床,情如兄弟;公众场合则对刘备礼敬有加。B. 关羽颇受曹操欣赏。曹操擒获关羽后,极为钦佩关羽的英雄气概,对关羽的决意离去深感惋惜,阻止部下追击关羽。C. 孙权恼恨关羽。关羽威震华夏后,起先,孙权曾派人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辱骂来使,拒绝结亲,孙权对此愤怒。D. 关羽死后被追谥为壮缪侯。其后代深受朝廷器重,两个儿子关兴、关统先后继承壮缪侯的爵位,后来关统还娶了公主为妻。13.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2)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 14. 中国历史长河中关羽被奉为“武圣”,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哪些传统品德同我们的时代精神有某种契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从陈季张求竹竿引水入厨黄庭坚井边分水过寒厅,斩竹南溪仗友生。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能令官舍庖厨洁,未减君家风月清。挥斧直须轻放手,却愁食实凤凰[注]惊。【注】据《庄子》记载,凤凰不同于凡鸟,它只吃竹子果实,只饮甘甜泉水。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向朋友交代了自己求取竹竿的原因,“仗”字体现了诗人的恳切之意。B. 诗人一边感受春酒的芬芳,一边聆听三峡的泉声,日常生活十分轻松惬意。C. 引来的井水能让庖厨保持洁净,诗人借此含蓄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性的追求。D. 尾联巧用凤凰的典故,化俗为雅,将求取竹竿这件平常小事写得高雅别致。16. 诗人“求竹竿”时充分考虑友人的心理感受以说服友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赤壁赋》开头,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与朋友泛舟游赤壁之下时朗诵《诗经·陈风·月出》及其诗句。(2)《荀子·劝学》中,作者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用“蚓”和“蟹”作对比,蟹虽有“六跪而二螯”,却“__________”,道理何在?就在于“____________。”(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太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评卷人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工(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突破以往舞台的线性叙事,芭蕾舞剧《红楼梦》 ① 地将观众带入宝玉的心灵世界,在亦真亦幻的时空轮转中,体味宝黛间的真挚爱情,发起对人间之情、生命之爱的思索与追问。剧中,黛玉进贾府、宝黛初会、宝钗进府、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玉挨打、怡红夜宴、抄家丢玉、调包成亲与黛玉焚稿断痴情等情节,经过再创作,从文本走向舞台,幻化成芭蕾舞的意象化舞姿。在首演场,中央芭蕾舞团首席演员印芸庭饰演林黛玉,演员黎文韬、徐琰分饰贾宝玉与薛宝钗,其中邱芸庭的表演最让人惊喜。芭蕾是来自西方的舞种,但与中国传统故事相结合竟然毫无违和感,融合得很好。演员们表现非常出色,特别是邱芸庭,当她穿起绿色斗蓬点起足尖,形象与书中的林黛玉十分贴合。由于演出火爆,接下来的一连几场演出都 ② ,观众爆满。之后,该剧还将巡演至西安、广州、深圳等城市,将浪漫唯美的足尖红楼带给全国各地的观众。在当代生活中,人们对美的欣赏是多元的。不同艺术形式的改编,使得《红楼梦》这部经典 ③ 。作为国家级艺术院团,中央芭蕾舞举全力创排芭蕾版《红楼梦》是非常好的探索,这将会给《红楼梦》的当代传播带来影响很大。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中央芭蕾舞团计划在6月8日晚19:00~20:30于大华剧院公演芭蕾舞剧《红楼梦》,请依据原文,写一则海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男子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白裤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至今仍保留着一套完整且古老的民俗文化,尤其是独特的白裤瑶服饰。① 全部取材于自然,并根据每年的不同时令来进行制作。特殊的粘膏画是白裤瑶服饰与众不同之处。白裤瑶妇女用小刀蘸上粘膏,在白棉布上绘出各式各样精美的图案。粘膏汁来源于粘膏树,这是白裤瑶对一种仅能在南丹生存的树木的俗称。每年三四月份,白裤瑶妇女便开始在粘膏树上砍坑, ② 。砍凿年份越久,流出的粘膏汁就越多越好。而其间少一年不砍凿,粘膏树就会自然枯死。在白裤瑶村寨周边,上百年的粘膏树随处可见。白裤瑶妇女上衣的背后常绣有一块“瑶王印”,“瑶王印”是白裤瑶延续至今的古老图腾。相传壮族莫氏土司用计骗走了瑶王的印章,并妄图霸占瑶族的村寨。瑶王带领瑶民奋起抵抗。战斗途中,身受重伤的瑶王在裤腿上留下十条血手印,并在临终前将瑶王印章的图案画在衣襟上。白裤瑶后人为纪念瑶王,便在男子洁白的裤子上绣上十条橘红色的条纹, ③ 。他们希望以这种方式铭记历史。21.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上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想到藤野先生,鲁迅就感觉增加了勇气,继续写为“正人君子”之流深恶痛绝的文字。B. 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C. 每逢暮春时节,杜鹃花盛开,常可听得有鸟在叫着“居起、居起”,据说就是杜鹃。D. “希望工程”是由团中央发起的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的一项公益事业。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评卷人得分 四、作文(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礼记》有这样的表述:“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朱熹的《治家格言》中也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二)近年来,网络流行一个热词“嘴替”,就是替别人把不能说、不敢说、不会说的话说出来。“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是厌战者的“嘴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是贫贱者的“嘴替”。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03(五省通用卷)-语文(考试版)A3,共6页。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02(五省通用卷)-语文(考试版)A4,共12页。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01(五省通用卷)-语文(考试版)A4,共11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