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大象版科学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整册
- 3.2 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3.3多变的月亮 教学设计 教案 1 次下载
- 月相记录表 素材表 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3 观察空气 教学设计 教案 1 次下载
- 4.1 空气知多少 教学设计 教案 1 次下载
小学科学大象版 (2017)一年级下册2 找空气精品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小学科学大象版 (2017)一年级下册2 找空气精品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 找空气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学生知道了空气是存在的这种认知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带着明确的目标“借助材料,找到空气”,让学生和同伴一起思考怎样借用一些身边的材料找到空气存在的证据,从而证实空气的客观存在,这样让学生形成对证据的重视,形成证据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从学生对空气的已有认知入手,符合科学概念建立的一般规律,以此为切入点,学生会很快进入角色。课堂上老师提供具有结构性的材料,可以帮助一年级学生完成对找空气实验的设计,并能给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使学生能设计出更多的实验。在实验中,学生的探究活动目标明确,而选择材料是自由开放的,在多个实验中搜集了空气存在的足够证据, 使得最后的结论归纳水到渠成,而且在教师的引领下初步养成用证据表达的意识。这样培养了学生对证据的重视,形成证据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
2.在主动找空气、证实空气客观存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搜集证据的探究能力,形成证据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塑料袋、玻璃水槽、粉笔、土块、海绵、抹布、水、牙签。
【教学过程】
一、 展示空气,激发兴趣
老师让同学们展示用塑料袋带来的空气,并让大家说出带的是哪里的空气,肯定学生的回答。
二、提出问题,方法引导:
老师提出问题:你能想个办法让大家都能感受到你的空气的存在吗?
学生思考后汇报方法,教师可以引导。
1.学生通过摸一摸、压一压,观察到塑料袋鼓起来了,压不瘪。肯定学生的回答,就是通过塑料袋的变化,证明了空气的存在。并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找到的证据并板书。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可以在塑料袋上扎个洞,让空气流到脸上或手上,感觉凉凉的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弄清楚方法并让所有同学两两结合试一试,感受空气的流动。告诉学生方法以及使用牙签要注意安全。
学生试着在塑料袋上扎洞,感受空气的流动。 总结找到空气的方法并板书。
3.在老师的引导下知道还可以把塑料袋放入水中扎个洞,观察现象证明空气的存在。
老师播放视频,并给出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分小组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 老师总结找到空气的方法并板书。
4.老师对三种验证塑料袋里空气的方法总结。
三、实验探究,充实证据。
1.提出问题:空气除了在家里、教室里、操场上、走廊里、上学路上等大空间里,还会藏在哪里呢?
出示塑料瓶、海绵、粉笔和土块,学生猜测是否藏有空气,产生验证的需要。
学生选择实验方法进行验证,老师巡回指导。 学生分小组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方法以及选择的理由。老师用手机播放实验时的视频、照片,激励学生。
提出问题:为什么它们里有空气?
学生观察结构,从而发现藏有空气的秘密。
四、深入探究,得出结论。
1.提出问题:你还想知道哪些材料里有空气?
在学生说出材料后让其他同学帮助他们找到验证的方法。 提出:水里有空气吗?
学生猜测,老师让大家观察刚开始烧水时水里的泡泡,从而证明水里也有空气的存在。
2.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教师板书)。
五、提出问题,提升兴趣。
老师引导学生对空气提出自己还想研究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课后探究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大象版 (2017)一年级下册2 找空气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青岛版 (五四制2017)一年级下册1 找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探索,总结,课后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2 找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