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夜上受降城闻笛课前预习ppt课件
展开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探究学习对月光的写法,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
2.反复品读古诗,抓文眼,感悟诗句大意;体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3.借助联想、想象,感知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体会诗人绵绵不绝的乡愁和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音韵美;品味体会意境美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体会苍凉旷远的意境。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李白的笔下月光像秋天的白霜,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思乡的寄托,今天走上受降城看看边塞的月光,感受戍边战士思乡情怀。
二.朗诵诗歌,初步感知
1.朗诵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1)作者简介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品有《塞下曲三首》《夜上受降城闻笛》。
(2)朗诵注意节奏,情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三.译读诗歌,感知大意
1.结合注释,自译疏通诗句
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征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
-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 括内容主旨
【点拨】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景色、声音、感情等多角度表现了戍边将士和吹笛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四.研读诗歌,探究品析
1.描绘: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分析写景作用。
【点拨】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为下两句写戌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 品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点拨】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引起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不尽的乡愁。
3.写作特点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别笑我痴
别笑我狂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是我傻
总是在寂寞夜里望
你时圆时缺时迷惘
彷佛告诉我生命本无常
来吟一首老诗
喝一杯老酒
明月啊
让我拥抱
带我遨翔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点拨】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对偶;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廖廓和苦寒;
③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戌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课ppt课件,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何词见乡愁,悟意象,炼字词,联背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图文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夜上受降城闻笛,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翻译诗文,整体赏析,词句理解,其他评价,对读诗歌,思考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课文内容课件ppt,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翻译诗句,分析诗句,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