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初步赏析文言文,做好初中衔接,文言文一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阅读课文,完成练习,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一.文言文阅读(共10小题)1.课内阅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这篇文言文的题目是《 》。除了这篇文言文,我们还学过文言文《 》和《 》。(2)“惟弈秋之为听”的意思是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句话是 句。(3)读了本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2.初步赏析文言文,做好初中衔接。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联系上下文,下面带点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问其故(过去的、原来的)B.及其日中如探汤(来不及)C.而日中时远也(正午)D.孔子东游(游玩)(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言文主要是通过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B.“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是“谁都认为你知识渊博”。C.“孔子不能决也”的意思是“孔子不能决定”。D.“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是文中的人物通过视觉效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3)文章所表达的道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B.学习必须胆大心细不怕困难,也要学会知难而退。C.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特的思考。D.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子面前坦率承认自己“不能决”,令人敬佩。3.文言文一则。郑人买履先秦:韩非ㅤㅤ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从文中找出郑人最可笑的言行。 (2)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文中加点的“其”指的是 。“夫子”指的是 。(2)孔君平由“ ”而联想到小儿姓“ ”,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说明孔君平非常幽默。(3)短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 描写来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的特点。(4)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A.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B.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并不尊重。(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结合杨氏之子说的话来分析) 5.阅读课文,完成练习。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唯戎不动。人问之 。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 ,信然。(1)把加点的“之”字指代的人或物填入横线上。A.小儿B.王戎C.李子(2)下列句子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B.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C.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D.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3)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内容。起因:王戎七岁的时候, ,只有王戎没有摘。经过:有人问他原因,王戎的理由是 。结果: 。(4)我认为王戎是一个 的孩子。(5)如果道边的李树只有最高的树枝上长着几个李子,你认为树上的李子甜吗?为什么?6.文言文阅读。蜀鄙①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②于富者曰:“吾欲之③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④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⑤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⑥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⑦,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⑧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⑨不如蜀鄙之僧哉?﹣﹣选自《白鹤堂文集》 (注释)①鄙:边远的地方。②语(yù):对……说。③之:到……去。④恃(shì):凭借。⑤钵(bō):僧人所用的食具。⑥买:雇用。⑦越明年:至第二年。⑧去:距离。⑨顾:难道。(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①贫者语于富者曰 ②蜀之鄙有二僧 ③吾欲之南海 ④子何恃而往 (2)区别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①明年:越明年 ②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4)“富者有惭色”的原因是什么? 7.课外阅读。北人食菱 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③壳入口。或④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⑤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⑥强⑦不知以为知也。[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 ③并:连同。 ④或:有的人。 ⑤夫: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⑥坐:因为,由于。 ⑦强( qiǎng):本文中指“勉强”。(1)用停顿符号“/”给下面这句话断句。夫 菱 生 于 水 而 曰 土 产,此 坐 强 不 知 以 为 知 也。(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3)请用写出画出文中两处可以看出北人真的不识菱的句子。(4)仔细阅读下列句子,与《北人食菱》文意不相符的一句是 。A.不要“强不知以为知”。B.说话做事应该要实事求是。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8.文言文阅读。齐人攫①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②金者之所,见人操金,因攫其金而去。吏捕③得之。官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时,不见人,徒见金耳。”注释:①攫(jué):夺,抢。②鬻(yù):出售,卖。③捕:抓捕。(1)“取金时,不见人,徒见金耳。”中,“徒”是什么意思? A.白白的B.只,仅仅C.空D.步行(2)关于字词意思,下面哪一项解释正确? A.衣冠:名词作动词用,指穿好衣服,戴好帽子。B.“吏捕得之”和“子攫人之金何”,两个“之”意思相同。C.“见人操金”中“操金”和后面的“取金”是一回事。D.“因攫其金而去”中,“因”可以解释成“因为”。(3)“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A.你人都在那里,怎么过来抢别人的金子?B.你自己不敢,却让自己的孩子来抢金子。C.大家都在这里,你怎敢抢人家的金子呢?D.大家都在这里,看见你抢人家金子了。(4)文中的“齐人”是指谁? A.欲金而攫金者B.欲金而操金者C.鬻金而取金者D.见金而操金者(5)下面哪个故事的主角的行为和这个齐人相似? A.井底之蛙B.掩耳盗铃C.亡羊补牢D.郑人买履(6)以下哪个成语用来形容这个齐人不恰当? A.利欲熏心B.胆大妄为C.自欺欺人D.轻举妄动9.文言文阅读。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这段文字讲述的是 的故事,本文选自《 》。文中的夸父是一个 的人。(2)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写出两个。 10.文言文阅读。吴刚伐桂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①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zhuó)②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zhé)③令伐树。注释:①异书:稀奇古怪的书。②斫:用刀斧砍。③谪:因犯过失被调职或降级。(1)传说月亮上有一棵 ,高 。(2)文中写树被砍开之后马上就愈合了的句子是 。(3)吴刚伐桂是因为 A.学习仙道B.犯错被罚C.他善于砍树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文言文阅读(共10小题)1.【解答】(1)考查了文学常识及学生的阅读积累。结合平时的课内外的学习完成。这篇文言文的题目是《学弈》。除了这篇文言文,我们还学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和《伯牙鼓琴》。(2)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与句式的辨析,结合译文及课内的学习完成。“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句话自问自答,是一个设问句。(3)考查了对主题的理解。结合阅读可知,文中两人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的。由此可知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故答案为:(1)学弈 两小儿辩日 伯牙鼓琴;(2)只听弈秋的教诲 设问;(3)读了本文我明白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2.【解答】(1)考查的字词解释。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首先要学会翻译文言文句子,要识记常见文言文字词的字音及一些常见词语的意思,还要注意要联系上下文。A.有误,故:原因;B.有误,及:到;C.正确;D.游:游历、游学。故选C。(2)考查文言文理解与文言文翻译。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理解与文言文翻译相关方面的知识。A.这篇文言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B.“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是“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C.“孔子不能决也”的意思是“孔子不能决定(谁对谁错)”。D.“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是文中的人物通过触觉效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故选C。(3)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A、C、D正确;B.有误,学习需要胆大心细不怕困难,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要知难而进。故选B。故答案为:(1)C;(2)C;(3)B。3.【解答】(1)考查对本文内容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郑人最可笑的言行是:“宁信度,无自信也。”(2)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根据故事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3)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根据故事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故文章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故答案为:(1)宁信度,无自信也。(2)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3)讽刺了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4.【解答】(1)考查了提炼信息的能力,结合上下文可知“其”指杨氏子,“夫子”指孔君平。(2)考查了对文章内容和人物性格的理解,结合译文可知,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姓“杨”,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说明孔君平非常幽默。(3)考查了文章的写作手法,短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来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的特点。(4)考查了对文言文中字句的理解及对内容的理解。结合课内学习及注释理解字词。通过阅读可和,当“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杨氏子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进行了反驳,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所以杨氏之子没有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没有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可知虽然否定了孔君平的话,但是又不失礼貌。故A正确。(5)考查了对人物性格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杨氏之子由孔君平的姓想到孔雀,婉转地否定了孔君平“此是君家果”的说法,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表现了他的聪明、机敏和有礼貌。故答案为:(1)杨氏子 孔君平;(2)杨梅 杨;(3)语言;(4)A;(5)杨氏之子是一个机敏、懂礼貌的孩子。他由孔君平的姓想到孔雀,婉转地否定了孔君平“此是君家果”的说法,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表现了他的聪明、机敏和有礼貌。5.【解答】(1)考查了理解文中“之”字的理解。“诸儿竞走取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之”指的是“李子”。“人问之”的意思是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之”指的是“王戎”。“取之”的意思是(有人)摘来一尝。之:指的是“李子”。故依次选择C、B、C。(2)考查了文言句子的断句,结合句意来断。A、B、D正确,C句意思是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故断句应为: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故选C。(3)考查了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译文概括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可。(4)考查了对文中人物形象的认识。根据文章内容可知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5)考查了知识能力的迁移。根据文中王戎判断“道旁必苦李”来分析即可。故答案为:(1)C B C;(2)C;(3)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路旁有棵李子树,小朋友都抢着去摘李子吃;这棵树就在路边但果子这么多(没有人去吃),李子一定是苦的;有人取来尝了一口,的确如此。(4)善于观察、勤于思考;(5)我认为李子是甜的。因为除了最高的树枝上的李子,其他李子都被摘光了,说明李子很甜。6.【解答】(1)考查了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结合译文作答即可。①贫者语于富者曰: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曰:对……说。②蜀之鄙有二僧: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之:的。③吾欲之南海:我想要去南海。之:到。④子何恃而往:你凭借什么去。子:你。(2)考查了古今异义。①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明年:第二年。②明年:今年完了紧接着的那一年。(3)考查了翻译句子,结合译文作答即可。(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炼信息的能力。结合上下文可知答案。故答案为:(1)①对……说。②的。③到。④你。(2)①第二年。②今年完了紧接着的那一年。(3)富和尚说:“我几年 前就想雇条船顺江而下,到现在还没去成,您凭什么去?”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4)贫僧凭一瓶一钵去了南海,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富和尚条件好得多却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7.【解答】(1)考查了句子的停顿。结合句意理解,句子意思是:菱角生长在水中,而不是生长在土里,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根据句意应划为: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2)考查了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子意思是:连壳一起吃进去,是想要清热解毒。(3)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并壳入口”“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可以看出北人真的不识菱。(4)考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根据故事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旨在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D项与《北人食菱》文意不相符。故答案为:(1)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2)连壳一起吃,是想要清热解毒。(3)①席上食菱,并壳入口。②前山后山,何地不有!(4)D。8.【解答】(1)考查了文言字词的解释。结合句子意思来理解即可。取金时,不见人,徒见金耳:我抢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徒:只,仅仅。故选B。(2)考查了文言词句的解释。结合句子意思来理解即可。A正确。“吏捕得之”和“子攫人之金何”,两个“之”意思不相同。前一个“之”意思是“他”。第二个“之”是助词“的”。“见人操金”中“操金”意思是“拿着金子”。“取金”是指“抢金子”。“因攫其金而去”中“因”是“于是,就”的意思。故选A。(3)考查了翻译句子,结合译文作答即可。(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炼信息的能力。从“昔齐人有欲金者”和“因攫其金而去”可知这个人是“欲金而攫金者”。(5)考查了对文中人物的了解和成语的积累。文中“齐人”攫金的行为属于“盗”,他只看见金子而看不见人,和“掩耳盗铃”的主人公类似。(6)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成语的理解。“齐人攫金”中的齐人一心想着得到更多的金子,不顾在场有很多人,犯法偷金。他因为一时鬼迷心窍、利欲熏心而做出胆大妄为、自欺欺人的事。而“轻举妄动”是指不经慎重考虑,轻率地采取行动。不符合齐人形象。故选D。故答案为:(1)B;(2)A;(3)C;(4)A;(5)B;(6)D。9.【解答】(1)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出处。这篇文章讲的是夸父逐日的故事,选自《山海经》。文中的夸父是一个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人;(2)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积累,结合平时的阅读再写出两个神话故事即可。如:《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故答案为:(1)夸父追日 山海经 坚持不懈、永不放弃;(2)《嫦娥奔月》《精卫填海》。10.【解答】(1)考查了理解句子和提炼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旧言月中有桂”和“月桂高五百丈”可知答案。(2)考查了提炼信息和翻译句子的能力。“树创遂合”翻译:树的伤口随砍随合。(3)考查了提炼信息和理解句子的能力。从“谪令伐树”这句话可知吴刚伐桂是因为犯错被罚。故答案为:(1)桂花树 五百丈;(2)树创遂合;(3)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小升初现代文阅读精选题(二)-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课内阅读,名著阅读,非连续文本阅读材料一,阅读三则材料,回答问题,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升初基础知识精选题(一)-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下面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升初综合性学习精选题-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