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微类专题专练(全国通用)-24微观现象解释②
展开2023年中考化学微类专题专练(全国通用)-24微观现象解释②
一、单选题
1.(2023·宁夏石嘴山·统考一模)很多成语、俗语、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用化学观点解释错误的是
A.“真金不怕火炼”—黄金高温下也很难与氧气反应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断运动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物质的状态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D.“人要实,火要虚”—增加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燃物燃烧得更旺
2.(2023·湖南湘西·统考模拟预测)从微观角度分析并解释“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原因是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体积很小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D.分子间有间隔
3.(2023·云南玉溪·模拟预测)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B.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体积变大
C.酸、碱、盐溶液能导电——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D.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4.(2023·辽宁抚顺·二模)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B.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是因为氮原子最外层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C.温度计中水银热胀冷缩的原因主要是原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因为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结构不同
5.(2023·云南昆明·统考一模)铁路钢轨之间都留有缝隙是为了避免因气温高,钢轨膨胀变形。从微观角度解释合理的是
A.微观粒子的体积很小 B.微观粒子的质量很小
C.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 D.微观粒子的数目增多
6.(2023·山东德州·统考一模)如图所示,分别同时在双连试管中滴入2一3滴浓氨水和浓盐酸,2一3秒钟后即观察到滴入浓盐酸的试管中产生白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B.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
C.氨气和氯化氢接触后有新物质生成
D.氯化氢分子运动速率比氨气分子运动速率快
7.(2023·吉林长春·统考一模)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现象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水分子间间隔变大
B.氮气不活泼而氧气活泼——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C.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能观察到苯分子——分子真实存在且分子很小
D.深色衣服和浅色衣服浸泡在一起,会使衣服染上颜色——原子发生变化
8.(2021·广西梧州·统考二模)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
选项 | 事实 | 解释 |
A | 白酒是混合物 |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
B | 水沸腾时掀起壶盖 | 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C |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 分子间有间隔 |
D | 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 | 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
A.A B.B C.C D.D
9.(2023·河南三门峡·统考一模)甘山国家森林公园迎来2023年第一场雪,漫山银装素裹,美不胜收。下列有关雪花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一片雪花由一个水分子构成
B.在雪花形成后,水分子仍在不断运动
C.在每一片雪花中,水分子的数量都是巨大的
D.雪花融化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质量保持不变
10.(2023·湖南株洲·统考二模)春暖盛开的季节,漫步田间小道,花香阵阵。这一现象说明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是可分的
11.(2023·上海静安·统考二模)关于原子和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体积小 B.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C.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 D.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不一定发生变化
12.(2023·新疆乌鲁木齐·统考一模)入春后的乌鲁木齐依旧会有雨雪交加的天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雪是一种单质 B.冰和雪的主要成分都是水
C.雨雪冰冻时,分子的运动就停止了 D.冰雪融化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13.(2023·云南昆明·统考一模)对下列事实的解释合理的是
A.将1000L的O2在加压的情况下装入容积为40L钢瓶中——分子体积变小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C.CO能燃烧,CO2不能燃烧——组成物质的元素不同
D.蒸馏水不导电——蒸馏水中不存在粒子
14.(2023·广东梅州·统考一模)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说明氧分子体积变小
C.H2在O2中燃烧生成H2O,说明化学变化中原子发生了改变
D.蔗糖放进水中后,很快“消失”了,因为蔗糖以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中
15.(2023·甘肃天水·统考模拟预测)从宏观走进微观,探寻变化的奥秘,下列事实与微观解释不相符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运动
B.6000L氧气加压可装入40L的钢瓶中——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D.金刚石坚硬,石墨质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16.(2022·重庆九龙坡·统考一模)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下列有关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A.大多数物体热胀冷缩,原因是:温度升高,构成物体的微粒变大,温度降低,微粒变小
B.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快速洗掉,因为洗涤剂对油污有乳化作用
C.冬天用煤炉生火取暖,煤炉旁放一盆水不能防止CO中毒,因为CO难溶于水
D.走过火锅店,常会闻到火锅的香味,从微观分析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17.(2023·江苏南京·模拟预测)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白糖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溶解快——升高温度,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水的三态变化——分子的间隔和体积发生了改变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分子构成不同
D.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均显碱性——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
18.(2023·四川成都·统考二模)学校为预防“春季流感”等疾病,喷洒消毒剂对环境进行杀菌,此时能闻到特殊的气味,其原因是
A.分子的体积变大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个数增多
19.(2023·天津·统考一模)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一般不能燃烧——分子构成不同
C.硫酸、盐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分子体积变小
20.(2023·江西鹰潭·统考一模)截至2022年底,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已开播八季,古诗词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A.“满架蔷薇一院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化学变化
C.“春蚕到死丝方尽”——蚕丝属于天然材料
D.“夕露沾我衣”——物理变化
21.(2023·河南开封·统考一模)“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春天风景迷人,花草香味弥漫。能闻到香味是因为
A.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的质量很小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真金不怕火炼”,黄金高温下也很难与氧气反应,化学观点解释正确;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构成花香的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我们周围,闻到花香,化学观点解释正确;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物质的状态不同,属于同一种物质,化学性质相同,化学观点解释错误;
D、“人要实,火要虚”—增加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燃物燃烧得更旺,化学观点解释正确;
答案:C。
2.A
【详解】“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构成花香的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我们周围,我们能闻到花香;
答案:A。
3.B
【详解】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使水发生状态变化,通过三态变化实现水的循环,故A正确;
B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隙变大,分子体积不变,故B错误;
C、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故C正确;
D、金刚石与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其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故D正确;
故选B。
4.A
【详解】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该选项解释正确;
B、氮元素为7号元素,其核外电子排布为2、5,则氮原子最外层电子不属于稳定结构,该选项解释不正确;
C、水银是由汞原子构成,温度计中水银热胀冷缩的原因主要是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汞原子大小不变,该选项解释不正确;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则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该选项解释不正确。
故选A。
5.C
【详解】A、钢轨之间都留有缝隙跟微观粒子的体积很小无关,故A错误;
B、钢轨之间都留有缝隙跟微观粒子的质量很小无关,故B错误;
C、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升高温度,间隔变大,钢轨与钢轨之间留有一定缝隙是留下由于夏天温度升高会使分子之间间隔变大引起的体积膨胀的空间,故C正确;
D、气温高,钢轨膨胀变形过程,微观粒子的数目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6.D
【详解】A、实验中很快观察到白烟,是因为氨分子与氯化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相遇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铵白色固体,叙述正确;
B、实验中很快观察到白烟,可以说明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所以各自挥发出的氨分子、氯化氢分子可以运动到试管外,接触反应生成氯化铵白色固体,叙述正确;
C、白烟是白色固体,说明氨气和氯化氢接触后生成新物质(白色固体),叙述正确;
D、由图示可知:白烟产生在浓盐酸的试管内,说明氯化氢分子运动速率比氨气分子运动速率慢,叙述错误。
故选D。
7.D
【详解】A、水变为水蒸气,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解释正确;
B、氮气不活泼而氧气活泼,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不同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解释正确;
C、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能观察到苯分子,是因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且分子很小,解释正确;
D、深色衣服和浅色衣服浸泡在一起,会使衣服染上颜色,是分子之间扩散,解释错误;
答案:D。
8.B
【详解】A、白酒是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故选项A正确 ;
B、水沸腾掀起壶盖,这是因为分子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选项B错误;
C、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两者的体积之和,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故选项C正确;
D、墙内开花墙外能闻到花香,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着,故选项D正确;
故选:B
9.A
【详解】A、分子是很小的,一片雪花由多个水分子构成,说法错误;
B、微粒是运动的,在雪花形成后,水分子仍在不断运动,说法正确;
C、分子是很小的,在每一片雪花中,水分子的数量都是巨大的,说法正确;
D、雪花融化时,发生了物理变化,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质量保持不变,说法正确。
故选A。
10.B
【详解】闻到花香是由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B正确。
故选B。
11.D
【详解】A、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该选项说法正确;
B、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C、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该选项说法正确;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肯定改变,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2.B
【详解】A、雪就是水的固态,水是一种化合物,故A错;
B、冰和雪的主要成分都是水,故B正确;
C、当雨雪成为冰冻时,水分子仍在不断运动,故C错;
D、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B。
13.B
【详解】A、将1000L的O2在加压的情况下装入容积为40L钢瓶中,是分子间间隔变小,A错误,不符合题意;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是正四面体结构,硬度大,石墨中的碳原子是正六边形结构,并且形成层状,硬度小,B正确,符合题意;
C、CO能燃烧,CO2不能燃烧,是构成他们的分子不同,C错误,不符合题意;
D、蒸馏水不导电是蒸馏水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A
【详解】A、品红在水中能扩散,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该选项解释正确;
B、氧气能加压到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间隔变小,但分子体积不变,该选项解释不正确;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该选项解释不正确;
D、蔗糖溶解,是因为蔗糖以分子的形式分散到水中,该选项解释不正确。
故选A。
15.B
【详解】A、“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故选项A正确;
B、6000L氧气加压可装入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B错误;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故选项C正确;
D、金刚石坚硬,石墨质软,它们物理性质相差如此巨大的原因,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D正确;
故选:B。
16.A
【详解】A、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是温度升高,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温度降低,间隔变小,而微粒本身不发生改变,符合题意;
B、洗涤剂具有乳化性,可乳化油污将其除去,不符合题意;
C、CO难溶于水,煤炉旁放一盆水不能防止CO中毒,不符合题意;
D、走过火锅店,常会闻到火锅的香味,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B
【详解】A、白糖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溶解快,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该选项解释正确;
B、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但分子间的间隔改变,该选项解释错误;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该选项解释正确;
D、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中均含有氢氧根,溶液均显碱性,该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18.C
【详解】喷洒消毒剂对环境进行杀菌,此时能闻到特殊的气味,其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气味的分子四处扩散,分子的体积、质量、个数不变。
故选C。
19.D
【详解】A、墙内开花墙外香,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选项正确;
B、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一般不能燃烧,是因为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选项正确;
C、硫酸、盐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其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选项正确;
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空隙,选项错误。
故选D。
20.B
【详解】A. “满架蔷薇一院香”,具有香味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到空气中,接触到了人的嗅觉细胞而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此选项正确;
B.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由于瀑布飞泄,水汽蒸腾而上,在日照下,仿佛香炉峰冉冉升起团团紫烟,烟实际上是水产生的水蒸气,该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错误;
C.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蚕丝属于天然材料,此选项正确;
D. “夕露沾我衣”该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此选项正确。
故选B。
21.B
【详解】能闻到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空气中被闻到,故选B。
2023年中考化学微类专题专练(全国通用)-29微观示意图②: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化学微类专题专练(全国通用)-29微观示意图②,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化学微类专题专练(全国通用)-24微观现象解释⑦: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化学微类专题专练(全国通用)-24微观现象解释⑦,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化学微类专题专练(全国通用)-24微观现象解释⑤: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化学微类专题专练(全国通用)-24微观现象解释⑤,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