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展开
2022~2023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
历 史 2023年5月 |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 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 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 符 。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 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 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必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 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祭祀遗存,包括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 等,出土了各种人物塑像、事神玉器以及造型奇特的彩陶遗物。这表明红山先民
A. 原始生活受神权影响 B. 完善了宗教治理体系
C. 把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阶级分化的程度加深
2. 《晋书 ·五行志》记载: “泰始(265~274年)之后,中国相尚用胡床貊槃,及 为羌煮貊炙,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会,皆以为先。太康(280~289年) 中,又以毡为細头及络带袴口。”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内迁民族认同中原地区文化 B. 人口迁徙利于南方地区开发
C. 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D. 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化
3. 贞观年间,分置十道,设按察使、采访使等官职。开元年间“按察、采访等使以 理州县,节度、团练等使以督府军事。租庸、转运、盐铁等使以毓财货。其余细
务因事置使者,不可悉数。”这说明
A. 道开始负责各个州县行政事务 B. 中央对地方管理力度不断增强
C. 地方的行政区划不断走向细化 D. 民政与司法职权分离趋向明显
4. 《吕氏乡约》在原约后,本附有罚式、聚会、主事三段,朱熹在《增损《吕氏乡 约〉》中剔除了其中残留的“刑治”的影子,完全删去罚式,改聚会为读约之礼。 这些变化反映出
A. 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B. 德化原则得到发展
C. 乡约带有强制约束力 D. 礼法合流成为趋势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5.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清政府一面着手复建绿营, 一面充分利用由御史、言官、 词臣等组成的清流派靠近中枢,风闻奏事,把持言路。如袒沈(葆桢)压曾(国 藩),抑湘扬淮等。其主要目的是
A. 解决战时中央权力下移问题 B. 推动洋务运动有序开展
C. 集中力量抵抗英法联军入侵 D. 打压汉族地主武装力量
6. 在自强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时期有关改革和新计划中, “中国”二字被越 来越多地使用,并以此作为支撑改革的理由。据此推断, “中国”一词被频繁使 用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化运动的推动 B.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C. 满汉矛盾得以缓解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7. 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缺医少药,边区政府号召“中医科学化,西医大众化”, 成立防疫总委员会,成立中西医药研究会,组建八路军卫生材料厂,组织中西医疗 队下乡诊治活动。“我军使用的中药制剂,自制的竟占了全部用药的三分之一”。
这说明
A. 国家重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 B. 陕甘宁边区的疫情日益严重
C. 边区加强公共医疗卫生建设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扩大
8.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特点可用“承包”一词来概括:农村搞土地承包,城 市搞企业承包,政府搞财政承包。如政府财政承包是指某地以某一年的财政收入 为基数,然后设定一个固定的年收入增长率,超过年增长率的增收部分都归地方, 没超过的部分地方和中央五五分成。这样的规定
A. 体现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B. 导致中央财政收入占比逐年提高
C. 有利于激发企业生产活力 D. 是计划经济在财税政策上的体现
9. 据下表可知,新时代的中国
时间 (2018年) | 名称 | 主旋律 | 主旨演讲 |
4月8日 — 11日 | 博鳌亚洲论坛2018 年年会 | 改革开放 | 《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 未来 》 |
6月9日 — 10日 |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 峰会 | 弘扬“上海精神” | 《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 共同体》 |
9月3日 — 4日 |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 峰会 | “ 一 带 一 路 ’ | 《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 展 》 |
11月5日 — 10日 |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 会 | 市场开放 | 《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 界经济》 |
A. 已经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 B. 重点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 |
C. 彰显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 D. 积极参与联合国为中心外交活动 |
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
10. 玛雅文字的组成原则和苏美尔文字的组成原则基本类似,都利用了语标和语言符 号。玛雅文字的语音符号多半是由一个辅音和一个元音构成,这同日语的假名符号和迈锡尼时代希腊的B 类线性文字音节表一样。这说明
A. 玛雅文明受欧亚文明影响 | B. 世界文明发展呈现多元性 |
C. 玛雅文字已经被释读成功 | D. 人类的创造力具有普遍性 |
11.1726年5月,遭受专制迫害的伏尔泰逃到英国后,他的第一印象是“那晴朗明媚 的艳阳天,似乎英国的天都要比法国的蓝”“英国人生活自由而富足,艺术被尊 崇,被奖励”。于是,他由衷地发问:“椰子能够在印度结果,在罗马会不会成熟?”据此可知,伏尔泰
A. 倡导劳动是衡量价值的尺度 B. 主张自由生产和自由竞争
C. 推崇英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 D. 强调主权在民和人文精神
12. 有学者这样评价西方近代历史上的某一事件:这场革命的爆发是因为清教和王国 的法律、自由受到威胁,它是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建立起的“平衡”维持了若干年之久。这场革命
A. 推动国家权力中心转移 | B. 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
C. 促使民主共和政体建立 | D. 强化了民族国家的意识 |
13.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研究出达纳炸药,1885年用于装填炮弹;1869年美国 人海厄特发明赛璐珞(塑料)制造技术,1872年建厂生产台球;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1891年开始批量生产纺织品。这反映了
A. 科技成果源于工人和技师 | B.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
C. 工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 D. 西方国家引领工业化潮流 |
14.右图为美国漫画家Herblock创作的题为
《让我们为这东西加把锁》的漫画,
1962年11月发表于华盛顿邮报,图片
下方的 “NUCLEAR WAR”意为“核战
争”。该漫画反映出
A. 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
B. 美苏处理核威胁走向理性
C. 追求国际和平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D. 核威胁改变了大国博弈的关系实质
高三历史第3页(共6页)
15. 非洲加纳、坦桑尼亚等一些国家独立后,它们借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某些 具有科学和技术价值的因素”,将其“像嫁接嫩枝一样,移植到黑人特性的粗大 树干上”。结果,这种选择“不尽人意,甚至出现混乱现象”。材料说明这些非 洲国家
A. 原宗主国主导现代化进程 B. 发展道路受制于国际局势
C. 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速 D. 传统与现代文明融合艰难
16.2008年,美国有人认为:“无论现在信息存储在何处,我们都必须获得这些信息, 复制并与全世界分享……我们必须为了开放访问,如游击队般奋战。”这一观点 意在
A. 说明信息化的不可逆转 | B. 重视维护信息安全 |
C. 反映信息流通速度加快 | D. 倡导信息自由流通 |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第17题为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3分、第20 题15分,共52分。
17.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961年,北宋天文官员王处讷制出新历,宋太祖亲自作序,命为《应天 历》;981年,王处讷又献新历20卷,被升为司天监。984年,黄河决堤,刘吉主动 请缨治理,在实践中摸索出新技术堵塞决口,得官爵与丰厚的物品奖赏。1076年,朝 廷规定太医局轮流派人到各行政部门医治病患,年末根据诊治过程和治愈率进行赏罚. 1088年,宰相苏颂组织创制水运仪象台的过程中,不拘一格,把职位较低却在天算方 面具有杰出才华的韩公廉直接选拔到创制小组。
——摘编自萨日娜《中国古代如何鼓励科技创新》
材料二 宋代的科技成就,在不同科技领域的表现有所不同。比如,中国的畜牧 养殖技术在唐以前已经成熟,到宋以后就没什么进步了。在有些科技领域,宋代则处 于历史顶峰,不但远超汉唐,也胜过明清。当然,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赖于前期知识的 积累。比如,宋代发明了水转大纺车,但明清的纺车更先进。但是,如果在某些领域 能有一些突破的变革,它的意义也是非常大的。宋朝正是这样一个发生变革的时代, 它在造纸技术等关键领域出现了突破性变革,影响了中国科技史的走向;特别是指南 针、火药与印刷术“三大发明”在宋代完成,更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
——摘编自何勇强《宋代科技成就的历史地位刍议》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政府奖励科技发展的措施。 (4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8分)
高三历史第4页(共6页)
18.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学家章开沅认为,要真正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必须纵观辛亥革命 上下三百年”,即“百年历史背景、百年历史本身和百年历史展望”。循此思路,有 学者提供了以下三个理解视角。 一是辛亥启蒙与“五四”启蒙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承上启下作用;三是辛亥革命与民族复兴中的历史传承。
——据马敏《浅谈深化辛亥革命历史影响研究的三个视角》
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视角,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要求:论
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9.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户籍管理在1958年以前是基本自由迁徙期,农村户口可以因城镇招工 和投亲靠友迁徙为城镇户口。1956年建设高潮来临后,各企业单位普遍从农民中大量 招收职工进城。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户口登记条例》,规定: “公民由 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
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
材料二 1983年,公安部开始进行居民身份证的办理工作,并在北京等地试点。 198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1986年,公安部发 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凡年满16岁、居住在中华人 民共和国境内登记了常住户口的公民,都应该申领身份证。身份证的种类有《中华人 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和《临时身份证》两种,每种又有三种式样,即普通居民身份
证、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居民身份证和经济特区的居民身份证。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1949—2019)》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56年大量农民进城和1958年《户口登 记条例》出台的原因,并分析《户口登记条例》实施的影响。 ( 6 分 )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身份证管理的特点。 ( 3 分 )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新中国人口管理方面的变化趋势,并谈谈你的认识。(4分)
高三历史第5页(共6页)
20.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彼得格勒附近著名的沙皇行宫所在地沙皇村于1918年被开辟为儿童度 假胜地,并改名为儿童村。顿巴斯的一座矿工城镇沙赫京斯克于1920年被改名为“第 三国际城”。奥卡河畔的一处风景优美的林地在革命前是富人避暑的别墅区,革命后
这里于1918年辟为工人住宅区,改名曰拉斯加皮诺,意为“大老粗之城”。
在斯大林诺、斯大林格勒之后,又陆续出现了塔吉克共和国首都斯大林纳巴德 (1929年)、库兹巴斯工业区中心斯大林斯克(1932年)等。1934年之后愈发不可 收拾:1934年中央工业区一座命名才4年的新兴城市鲍勃里基被改名斯大林诺哥尔斯 克;1935年南奥塞梯自治州首府茨欣瓦利又改名斯大林尼里;1936年以后全苏又有 十余个较小的城镇以伟大领袖来命名。1945年以后,此风更扩及于苏联控制下的东欧,
短短几年间除南斯拉夫与捷克外,其余东欧六国均产生了自己的斯大林城。
——摘自金雁《政治风云与苏联地名学》
材料二 苏联部分城市改名状况
旧名 | 现名 |
安德罗波夫 | 雷宾斯克 |
勃列日涅夫 | 卡马河畔切尔内 |
契尔年科 | 萨雷波沃 |
伏龙芝 | 比什凯克 |
加里宁市 | 特维尔州 |
列宁纳巴德 | 苦盏 |
——据美联社1991年6月报道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20世纪初和20世纪30—40年代苏联地名改名风潮的特点及 其原因。 ( 9 分 )
(2)据材料二说明1991年苏联部分地名改名的原因。 (2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苏联频繁更改地名的因素。 (4分)
高三历史第6页(共6页)
2022 ~2023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5 A|D|B|B|A| 6-10 B|C|A|C|D| 11-16 C|A|B|B|D|D
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17题为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3分、第20题15分,共52分。
17. (12 分)
(1)措施:加官进爵;实物奖赏;制定考核机制:破格用人。(4分)
(2)特点:科技领先;不同领域存在差异性;继承、创新;影响世界。(4 分)
原因:政府的鼓励(奖励) ;经济繁荣;文教事业发展(科举制完善) ;民族交融。(4分)
18. (12分)
示例1 :辛亥革命推动了五四运动。(2分)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促进了人们参政、议政热情的高涨(思想解放) ;先进知识分子受到辛亥革命思想洗礼,抵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五四运动兴起;辛亥革命也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无产阶级壮大,为五四运动奠定了阶级基础。(8分) 总之,辛亥革命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政治和思想前提。(2 分)
示例2:新民主主义理论是连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桥梁。(2 分)
新民主主,义理论与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目标都是反帝反封建;同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都主张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都推动了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都关注民生,重视农民土地问题。(5 分)
但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又有进一一步的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强调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指出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部分, 不再是旧式的资产阶级革命。(3 分)
新民主主义理论既继承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又结合国情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理论,它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开创社会主义革命奠定基础。(2分)
示例3:辛亥革命奠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2分)
近代中国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或三民主义) ;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帝制:建立共和体制: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探索实现国家富强的道路:传播民主共和理念,促进移风易俗,推动了思想解放;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放眼世界,顺应时代潮流。(8 分)
中共在辛亥革命开启中华民族复兴之门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最终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改革开放。) (2分)
19. (13分)
(1)原因: 1956 年:一五计划的实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2 分)。
1958年:大量农民进城,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1分);生产力落后,物资匮乏。(1分)
影响: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有序展开;维护社会稳定。(2 分)
(2)特点:强制性;广泛性;多样性。(3 分)
(3)趋势:从自由到严格到松动(2 分)
认识:人口管理制度应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分)
20. (15分)
(1) 20世纪初:特点:体现革命性和人民性。(2 分)
原因: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苏维埃政权。(2 分)
20世纪30-40年代:特点:以政治(领袖)人物命名;改名地域范围广。(2分)
原因:斯大林的个人威望;苏联个人崇拜盛行;苏联控制东欧。(3分)
(2)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2分)
因素:政局变动(政治风云); (2 分)意识形态; (1分) 民族性格。(1 分)。
2023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晋书·五行志》记载,据下表可知,新时代的中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