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第7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任务组三 任务二 抓住特征,扣准效果,精准分析叙事艺术
展开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7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任务组三 任务二 抓住特征,扣准效果,精准分析叙事艺术,共9页。
任务二 抓住特征,扣准效果,精准分析叙事艺术
[走进任务]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讲究如何讲述故事。当我们的小说复习还在传统的三要素里打转的时候,高考已悄悄为我们开辟了小说学习、复习的新视野——小说叙事学。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而不仅仅只是把“叙事”当作与描写、议论、说明相并列的表达方式。小说叙事学复习与前面的任务一“分析情节结构”有交叉重复之处,但从高考命题来看,把它拎出来单独复习十分必要。既如此,就要好好地思考与研究小说的叙事艺术及其答题之道了。
一、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
1.“我”——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
小说中的“我”有两种。(1)非“主人公”型: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与者,还可以是旁观者兼参与者。①旁观者:旁观者置身事件之外,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人物;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思考。②参与者:参与到事件中,与主人公得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要考虑到“我”这个参与者的身份作用),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可以衬托主人公,可以对事件、人物产生影响等。(2)“主人公”型: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且读者容易将自己代入“我”的境地中,拉近与“我”的距离。
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好处是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展开心理描写。不足是只能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分析“我”的作用、效果时还要考虑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见证者还是亲历者。
2.“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
“他”,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他”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好处是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不足是叙述缺乏亲切感,使读者与小说产生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不全是无限视角,也有有限视角——叙述者只是对某个人物无所不知,而对其他人物却并不了解。例如: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水浒传》)
这段描写中,作者的叙述视角并没有变化,还是第三人称,但小说中的人物叙述视角却发生了变化,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完全是从两个公人的眼中看出。这种写法,避免了小说写作上的单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为真切。这就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就是小说从某个人物看人看事。有时,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这种变化往往被忽视,所以要稍加留心,细细品味。
3.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的注意点
(1)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不可简单对应。第三人称主要是全知视角,也可能是有限视角。第二人称算不上叙述角度,虽然“你”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故事的叙述者却不是“你”,而是从“我”或“他”的角度看你,是从“我”或“他”的视角来讲故事。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2)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是交叉而变化的。
①人称变换:a.从“你”到“我”,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的意味。
b.从“我”到“你”(他),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服力。
c.人称交叉: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②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事)。多个叙述视角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有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
“叙述者”七问,问出别样的理解
近几年,无论是高考还是平时大市模考,在小说叙事方面都格外关注小说的“叙述者”,可以说是个热点。小说的“叙述者”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谁在叙述故事(叙述人称),二是“他”站在什么角度叙述故事(叙述视角)。如果能就此展开思考、追问,那么我们对小说的理解也会更深刻。这对“叙述者”展开的连续“七问”就是:
①借谁的口在讲述这个故事?
②通过哪个人物的眼光在观察作品中的人和事?
③他与小说世界的关系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
④他处在情节发展的中心还是边缘?
⑤他给整篇小说带来什么样的情调和气氛?
⑥这个讲述者与观察者在故事进程中是否发生过变化?
⑦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或几个视点切入?
理解运用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使用这种叙事人称与视角的最大好处是能突破叙述者的所见所闻,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灵活地反映生活,拉开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2.《祝福》中的“我”是一位归乡的知识分子,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好处是增强小说的真实性与亲切性,便于展示“我”的心理描写。采用的是有限视角,而且是主副视角,主视角是“我”,主要叙述祥林嫂在鲁镇的生活;副视角是卫老婆子,叙述祥林嫂在娘家和贺家墺的情况。
二、叙事顺序与叙事时间
1.叙事顺序
叙述顺序 | 作用 |
顺叙 | 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
倒叙 |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
插叙 |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着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
补叙 | 补叙,也叫追叙,指在文中对前面说的人或事进行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是中心事情的有机组成部分。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插叙,是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的叙述方式。它是小说常用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作用:一是补充交代内容情节,使结构完整,内容丰富;二是衬托、表现人物形象;三是为后文做铺垫;四是突出文章的中心。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所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章的关键之处。补叙一般放在文末,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来历、性格等作补充介绍。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表现人物,使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理解运用3
《变形记》的叙事顺序是顺叙,《祝福》的叙事顺序是倒叙。
2.叙事时间
(1)叙述频率是指故事中事件与叙述的重复关系,往往具有渲染、强调的作用,如《祝福》中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的故事,既突出了阿毛之死对她的打击之大,又强化了鲁镇人的麻木、看客特点。
(2)叙事节奏是指叙事速度的快慢疾缓。“快”指加速,一般用于次要情节,一笔带过。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手法,读者一般用快速阅读,粗略品味。“慢”指减速,一般用于关键情节,精彩之处。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般细致地描绘,多用描写手法,读者要用慢速阅读,细细品味。小说的阅读魅力就体现在加速与减速交织,一张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的法宝。
理解运用4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叙述林冲寻敌时叙事节奏较快(加速),在山神庙痛杀陆虞候时叙事节奏较慢(减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宛其的春天
夏立楠
几乎每周,我们都会去帕提曼医生家一趟。年初的时候,我得了一种说不上来的病,不爱吃饭,面色萎黄,个子也不见长。帕提曼医生是个维吾尔族老太太,不管啥时候见她,都盘着头发,爱笑,穿白大褂。
“给他开了点钙片,记得按时吃,还有,不要受凉,坚持敷盐巴。”“好的。”我爸接过药,谢过帕提曼医生。我们又往回走,远处的山峦一直绵延到米吉克煤矿。我爸在米吉克煤矿干活,三班倒,逢白天不干活的时候,就会带我来看医生。我妈没工作,光招呼我就挺累,还要洗衣服做饭。我妈把脏衣服堆在小椅子上,往大盆里倒热水。我爸的衣服比我还脏,全是煤灰,丢进盆里后,水都染成了灰黑色。
仲夏的时候,米吉克煤矿变得漂亮些了,喀普斯朗河支流两岸的柳树绿茵茵的。帕提曼医生就是在那个时候再次来到我家的,她穿着白大褂,挎着药箱,一到门口就问我的病情。我妈说,不是大病吧?帕提曼医生说,不算病,但是孩子要长身体,长期不爱吃饭,面黄肌瘦,那肯定不行。她还说她在大宛其牧场有个哥哥叫艾买提,在那里养奶牛,可以的话,我们去那边包片草场,单送牛奶也比干煤矿强,环境也不错,对我成长有益。听了帕提曼医生的话,我妈动心了,觉得可以离开米吉克煤矿了。
到达大宛其牧场的那个晚上,我们在艾买提伯伯家住下。大宛其牧场的夏夜,似乎更凉爽些。风从门口的草场上吹来,院子里坐着两家人。在铺开的毯子上,我们吃着艾买提的阳刚子(妻子)端来的馕。她热情大方,一边招待我们,一边进屋做拉条子。
那些日子,我目睹了艾买提一家的日常。艾买提的阳刚子能干,白天喂牛,早晨天不亮就起来挤奶,新鲜的牛奶装进瓶子里,艾买提把瓶子提上驴车,天不亮就赶着驴车把奶送到集市。
在艾买提伯伯的帮助下,爸爸建好了木屋。木屋建好的那天,阳光特别明媚。买两头牛吧,艾买提说。我爸说,好呢,不过不懂识别牛的好坏啊。艾买提说,“改天我带你去巴扎上选选”。我爸没说话,他点燃一支烟,边抽烟边望着远方。我知道,我爸是手头紧,没买牛的钱。艾买提看出我爸的难处,说:“既然到了这里就是我的客人,钱不够的话,我可以帮着先垫付,等你赚了钱,再还我也不迟。”我爸说,那怎么行。艾买提说,“怎么不行,我说行就行”。
艾买提赶着驴车,我和我爸坐在车上,艾买提带我们去大宛其的巴扎上看牛。风景很美,路两边的白杨树绿油油的,叶片在风中摇曳,泛着光,星星点点。我爸跟着艾买提在牛马市场上转,寻来寻去,相中了两头奶牛。
雨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多起来的,大宛其牧场的夏天,越发显得葱郁。我爸的一头奶牛产奶了,那些天,我妈起得早,天不亮就打开牛舍的灯,蹲在奶牛旁边挤奶,挤好的奶装在铁桶里,我爸用盖子盖好,提出去,绑在自行车的一侧。这样的一个早晨,我爸会骑着车穿梭在路上,他得把新鲜的牛奶送到周边的集镇,那里有客户订奶。我则在周边的草场上闲逛,拎着一根木棍当剑使,把草场上的草木当成敌人,幻想着自己是个白衣剑客。此时的大宛其牧场,草长莺飞,苜蓿地里开满蒲公英与鸢尾花,沟渠里湍湍流淌着无穷无尽的溪水。
不久,我爸要去库尔勒照顾生病的大伯,我妈想自己送奶,便推出自行车来学。从外面干活回来的艾买提说,车不用学了,他帮我们送。我妈说,那怎么好意思。艾买提说,没啥不好意思的,互相帮助。就这样,艾买提成了我们家的送奶工。为了表示对艾买提家的感谢,在艾买提的阳刚子赶着牛去柳树林放的时候,我妈就会帮她洗衣服。
秋天就来了。仿佛一夜之间,整个牧场都变了样,河流同往常一样,静谧地横亘在眼前,如同蓝丝带般。柳树林不再葱郁,绿黄相间,仿若油画。随着天气的转变,气温越来越低,奶牛的产奶量也降了下来。我爸开始为整个冬天的收入发愁。我爸说,艾买提,这牛产奶量低,有啥法子改善?艾买提说,要想催奶,倒是有法子,给你的奶牛喂些海带,多加盐,不过牛和人一样,也有休养的时候,你们汉族的中医里不是讲“秋收冬藏”嘛,冬天万物休养生息,奶牛也需要储备营养,不然来年怎么产奶?我爸点燃一支烟,笑了笑,说受教了,你懂得真多。
艾买提的阳刚子说,奶牛的奶都让你巴郎子(小男孩)喝了,看吧,他来这里长了不少。被她这么一说,我才发现,自己确实比以前高了。我妈说,是你们的奶养人。艾买提说,大宛其牧场的水土好。我爸说,也感谢帕提曼医生,很久没见到她了,啥时候回趟米吉克。
好景不长,没等我爸带我回米吉克,大宛其牧场就出了事。那天夜里,我们已经睡下了,初冬的大宛其牧场还是有些冷,雪早早就落了下来。牧羊犬在夜里吠叫,北风肆虐地刮着,屋前屋后有东西垮掉。
……
“快开门啊!”我爸开了门,风使劲往屋子里灌。艾买提手里的电筒不怎么亮,他急忙把门关上,用后背抵住。“这风太大了,牛不见了。”“啊,牛怎么不见了?”我爸一边穿衣服,一边说着。“牛舍让风给吹塌了,牛不知道去哪里了,都怪我,早知道应该把砍来的木棒堆在牛舍上。”“说这些也没用啊,我们现在出去找吧。”我爸穿好鞋,披上衣服,急急忙忙在屋里找电筒。
外面的风还在呼呼地吹,狗声不见了,或许是跟着他们去找牛了吧。雪似乎越下越大,早上天露出曙光时,我急忙推开门,艾买提的阳刚子已经穿上马靴,喊我妈和她去找牛,去找我爸他们,让我在屋里等着,哪儿也不许去。
旷野里白茫茫一片,阳光微弱,风似乎没有要停的意思。雪越下越大,越飘越多,我看见她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雪地里,足迹渐渐被新雪覆盖。我在心里祈祷,希望他们能找到牛,希望他们能平安回来。我还没有见过大宛其牧场的春天呢,艾买提不是说,春天的时候,这里比秋天还美丽嘛,会开很多花,会有很多蜜蜂,它们嗡嗡嗡的,萦绕不断。(有删改)
一、单一题型
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以“我”的视角叙述使故事线索明晰,情节紧凑。②“我”是一个孩子,以“我”的视角叙述,更能表现出对大宛其的好奇,使故事更真实,情感表达更自然。③“我”有身体和精神成长变化的过程,以“我”的视角叙述,更利于讴歌维、汉两家情谊深厚的主题。
类题延读
1.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18年全国卷Ⅰ《赵一曼女士》第6题)
答案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2.小说在叙述时交替使用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20年山东威海一模《红岩(节选)》第9题]
答案 文章通过全知视角对兄妹二人进行了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二人冲突,其间又交替使用限知视角,先是以成岗的眼睛观察成瑶的成长变化,后以成瑶的心理活动(噩梦及回忆反思等)讲述自己和成岗的经历等,两种视角的交替使用,使叙事角度灵活多样,使叙述的对象更加生动立体,展示了成瑶逐渐成长成熟的形象特点,也丰富了成岗勇敢、坚毅、睿智的革命形象。
1.单一题型的提问方式有:
①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有什么效果?
②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③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④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单一题型往往给出了叙事特点(技巧),重在回答“好处”“作用”,宜结合文本从以下角度展开:
①人物塑造:真实、立体、鲜明;烘托人物,体现感情。②情节结构:推动,串联;一波三折,戏剧性。③环境特点:营造氛围,折射时代社会特征。④小说主题:凸显,深化,升华,丰富。⑤读者感受:悬念——兴趣,空白——想象力,张力——回味等。
3.叙述视角是小说叙事类的重点题型,对此,应该围绕这个“视角”人物,从以下五方面思考:
①这个“视角”人物本人的身份、性别、年龄、地位如何,他将怎样影响(决定)整个故事的叙述,以及为小说带来了怎样的氛围或情调。
②这个“视角”人物有无自身的形象特点,他又给其他人物和主题带来怎样的作用。
③这个“视角”人物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关系网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是中心人物还是次要人物。如是次要人物,那他对主要人物起着怎样的作用。
④这个“视角”人物在叙事中的地位如何,他仅是讲述者(观察者),还是亲历者(见证者),或者是情节的推动者。
⑤这个“视角”人物他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以及内心如何想的,这些内容又将为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带来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题型
小说是如何讲述维、汉两家的故事的?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小说中“我”的视角,用第一人称讲述,使故事真实、真切。②以“我”的成长为线索,使情节更为集中。③按照季节变换的时间顺序叙述,使叙事更为清晰,虚实结合。④叙述与写景相结合,展现了新疆美好的自然景色,为叙事提供了合理的空间,人景合一,更好地表达了主题。(答出三点即可)
类题延读
1.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014年全国卷Ⅰ《古渡头》第11题(3)]
答案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2.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2019年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第12题]
答案 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1.综合题型的提问方式有:
①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②小说在谋篇布局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③作品是如何叙述……故事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④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2.综合题型答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叙事特征,具体说出其表达效果。
判断时,一般的思考路径是先看叙述人称、视角,弄清小说是借谁之口在讲述故事,再看叙事线索、顺序、技巧,弄清是怎样讲述故事的。这其中的思考视角就是叙述方式,即该小说独特的叙述方式,这一点往往是命题者最看重的,也是赋分最高的一点。那么,我们如何准确判定它独特的叙述方式呢?
(1)熟悉一些特殊的叙述方式。
①文体方面:a.散文化小说:淡化情节、散文化笔法等。b.意识流小说:内心独白、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c.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等。d.科幻小说:夸张、想象、穿越等。②构思技巧方面:a.对话式;b.讲述式;c.对比式;d.蒙太奇式;e.意识流式;f.以小见大;g.历史与现实交织;h.回忆与现实交织;i.叙事与写景(心理)交织;j.重复强化式。
要善于结合文本,分析这种构思技巧的作用效果,如对话式作用:以对话为主体,推进情节发展,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丰富人物形象;通过对话,某某与某某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某某的论调,隐含了作者……,引起读者共鸣,引发读者思考。
(2)做题时,灵活处理。
文本理解与感受是第一位的。阅读时要善于捕捉一些关键词句,尤其是隐约点明叙事特点的词语、句子。如文中会有插入性回忆文字,可以联想到回忆与现实的交织;文中有不真实的情节发生,可能是魔幻式;文中有一个中心象征物,可能采用的是隐喻手法,等等。总之,圈点出特征性词句,勾联起平时的积累,就能判断出其独特的叙事方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7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任务组三 任务五 精准判断,夸尽效果,精准赏析艺术技巧,共14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7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任务组三 任务四 因形悟神,立象尽意,精准分析概括形象,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8),精准审题,就答题而言,它包含两个要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7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任务组三 任务三 概括特点,扣定作用,精准分析环境艺术,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