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健康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方展画)第六课 思维导图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心理健康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方展画)第六课 思维导图习题,共26页。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课
语言学概论(课程代码:60112) 实践课资料
语言学概论
YUYANXUEGAILUN
【使用说明】
《语言学概论》课程特点是抽象、感悟性强,本资料制作过程中,根据实践课考试大纲,给出答案相关考点,仅供参考,考生不可完全摘抄,需要写出自己的观点。考试期间,需要结合个人观点进行作答。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目 录
第一部分 考核方式 3
第二部分 考核要求 3
第三部分 成绩评定 3
第四部分 重点考核章节 4
◆ 第二章 语言的物质载体——语音 4
◆ 第三章 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汇 8
◆ 第四章 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 10
◆ 第八章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16
◆ 第十一章 语言与民族文化 21
第五部分 例题 24
第一部分 考核方式
实践部分考核的方式是小论文或实践报告,所占分值 50 分。1、实践报告
选题可参考重点章节的考核内容,确定选题,进行田野调查,调查方法可采用调查问卷、听音记音等多种方 式进行,根据调查结果得出相关结论。
2、小论文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语言现象,对语言现象进行理论分析,题目范围可参考重点章节的考核内容。
第二部分 考核要求
本课程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最终是为了指导语言运用,具有一定的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学生选择实践报告题目应难易适度,一人一题,独立完成调查并撰写文章。观点应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准确,逻辑性强,无疏漏或片面性,结构完整,表达清楚,符合学术规范,按照论文报告体例撰写,篇幅为 1500 字以上,引文需加引号, 写明出处,引文比例不超过全文的 10%,与数据库中所有文章的重复率不超过 30%。
第三部分 成绩评定
本课程按 150 分制计分,90 分为及格。分笔试和实践两部分考核,笔试满分 100 分,实践满分 50 分,笔
试与实践须分别报考、单独计分,不分别设置及格线,两部分成绩之和 90 分为及格。考生可笔试、实践分别多次参加考试,以每部分的最高成绩之和为最终成绩。
评定学生实践环节成绩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是否按时认真完成报告;在完成实践环节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完成的质量和水平。具体标准如下:
1、优秀
按期圆满完成;能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独立完成工作能力较强,水平或应用价值较高;设计条理清楚, 文字通顺,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提交的社会实践报告资料齐全,文档资料装订规范。
2、良好
按期圆满完成;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条理清楚,论述充分,文字通顺,书写工整;提交的成果、资料齐全,文档资料装订规范。
3、中等
按期圆满完成;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设计水平一般;设计文理通顺,但论述有个别错误(或表达不清楚), 书写不够工整;提交的资料齐全,文档资料装订规范。
4、及格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能按期完成任务;独立工作能力较差,且有一些小的疏忽和遗漏;设计文理通顺, 但叙述不够恰当和清晰,文字、符号方面问题较少;提交的资料齐全,文档资料装订规范。
5、不及格
未能按期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或剽窃或抄袭他人的设计成果,或有他人代做的内容,或有代替他人做社 会实践报告行为;在整个方案论证、分析、等工作中独立工作能力差,设计未达到最基本的要求;设计说明书文理不通,书写潦草,质量差;提交的成果、资料不齐全,文档资料装订不规范。
第四部分 重点考核章节
◆ 第二章 语言的物质载体——语音
知识点一 调查自己的方言,用国际音标记录方言中所有的声母、韵母的发音及声调,归纳音位,总结说明方言的特点。
(一)国际音标
国际音标是目前国际上最为通行的一种记录、分析各种语言的语音的标注符号。它是国际语音学会(最初叫语音学教师协会)于 1888 年 8 月公布并开始使用,后来经过多次增补、修订,最近的一次修订是在 2005 年。国际音标的制定原则:一个音素只用一个符号代表,一个符号只代表一个音素。
其优点主要如下:
1、符号和因素严格对应,一音一符。
2、音标数量多,有许多附加符号作补充。如因素符号上标“~”表示鼻化
3、符号多在拉丁字母的基础上制定,简单清晰,易学易用
4、通行广泛。国际音标是语言学家分析语音最常使用的符号系统。
(二)声调(五度标记法)
(三)声母表
拼音字母
国际音标
拼音字母
国际音标
拼音字母
国际音标
b
[b]
g
[k]
s
[s]
p
[bʻ]
k
[kʻ]
zh
[tʂ]
m
[m]
h
[x]
ch
[tʂʻ]
f
[fʻ]
j
[tɕ]
sh
[ʂʻ]
d
[t]
q
[tɕʻ]
r
[ʐ]
t
[tʻ]
x
[ɕ]
y
[j]
n
[n]
z
[ts]
w
[w]
l
[l]
c
[tsʻ]
v
[v]
拼音字母
国际音标
拼音字母
国际音标
拼音字母
国际音标
a
[Ą]
e
[ɣ]
u
[u]
o
[o]
i
[i]
ü
[y]
(四)单韵母表(以下韵母为单用或只跟在辅音后)
(五)复韵母表
拼音字母
国际音标
拼音字母
国际音标
拼音字母
国际音标
ai
[ai]
ing
[iŋ]
uai
[uai]
ei
[ei]
ia
[ia]
ui(uei)
[uei]
ao
[ɑu]
iao
[iɑu]
uan
[uan]
ou
[ou]
ian
[iæn]
uang
[uɑŋ]
an
[an]
iang
[iɑŋ]
un(uen)
[uən]
en
[ən]
ie
[iɛ]
ueng
[uəŋ]
in
[in]
iong
[yŋ]
üe
[yɛ]
ang
[ɑŋ]
iou
[iou]
üan
[yæn]
eng
[əŋ]
ua
[uɑ]
ün
[yn]
ong
[uŋ]
uo
[uo]
ng
[ŋ]
注意事项:
①汉语拼音有一些缩写形式,在转换时应特别引起注意,应恢复成完整形式。如:ui 是 uei 的缩写,un 是uen 的缩写,ü在 j、q、x 和 y 后写作 u。
②儿化标记:[ɹ]写在音节末尾,调值之前。
③元音严式音标记忆方法(只换其中对应的拼音字母)。
a 的同一音位有5种:用[a]:ai、an、ia;用[Ą]:跟在辅音后或者单独使用;用[ɑ]:ang、iang、uang、ao、iao、ua;用[æ]:ian、yan;用[ɐ]:儿化。
o 的特殊标法:[uŋ]:ong;[yŋ]:iong。
e 的同一音位有4种:用[ɣ]:跟在辅音后或者单独使用;用[e]:ei、ui;用[ɛ]:ie、üe;用[ə]:en、eng、un、ueng、er。
i 的同一音位有3种:用[ɿ]:跟在 z、c、s 后;用[ʅ]:跟在 zh、ch、sh、ri 后;用[i]:跟在其它辅音后。
(六)音位和音位变体
1、设立音位的原因
从《汉语拼音方案》看出,拼音字母并不表示“音素”,而是表示“音位”。
音位的表示法://,如ɑ音位就标为/ɑ/。表面看,设立音位是为了减少拼音字母,但实际上是为了确定能够区 分不同意义的音素并将其区别开来。
音位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
位。
(1) 音位是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语言单位。
(2) 音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
[ni²¹⁴]你-[t‘A³³]他 [tʂan5¹]站-[ʦA³5]砸[mɑŋ³5]忙-[mei³5]梅 [lei5¹]累-[lan5¹]烂
(3) 音位总是属于某种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
例如:英语: seal[siːl]封条、图章—— zeal[ziːl] 热情2、设立音位的方法
(1) 归纳音位的原则
①对立原则
如果两个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而且可以区别语音形式的意义 ,那么这两个因素之间具有“对立关系”。
凡是处于对立关系的音素,它们是不同的音位。例如:汉语:
梯[t‘i55]—低[ti55]; 滋[tsɿ55]—疵[ts‘ɿ55];饱[pɑu214]—跑[p‘ɑu214]。
以上的每一组词相同的语音环境是韵母和声调,相同,能够在这个位置出现,并且能够区别意义的音素,这
些音素是不同的音位。例如上述的/t‘/和/t/、/ts/和/ ts‘/、/p/和/p‘/就是不同的音位。汉语的[a][A][ɑ],不是对立关系,不能出现在相同的环境中,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属同一音位
②互补原则
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 如汉语普通话[ɛ] [a] [A] [α]四个音素归并为一个音位/ɑ/,如“欸”“巴”“牙”“安”中元音。
但是互补关系不是绝对的。如:普通话中[P]和[ŋ],这两个音位是互补的,但没有归并为同一个音位。因此单凭互补关系不能归并音位。
注意:具有互补关系的音素就永远不能构成最小的对立,也就起不到区别意义的作用,这种音素在理论上就归并为同一个音位,并将其作为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体。
③语音近似原则
语音近似原则是指既互补分布,又发音特点相似的音素可以合并为一个音位。
例如,英语的[p][t][k]出现在/s/和元音之间(sport,street,skirt),[p‘][t‘][k ‘]出现在其他情况下。可以有互补关系。同时,两组中对应的音素发音特点相似,只有不送气和送气的不同。所以,可以把[p]和[p‘]、[t]和[t‘]、[k]和[k‘]分别合并为/p/、/t/、/k/三个音位。
(2) 音位的区别特征
音位的对立能够区分音节的意义,而音位的对立又是建立在一个或几个语音特征基础上的,比如元音的舌位 前后、高低、唇形的圆展,辅音的成阻部位、除阻方法、清浊形式、送气与否等,这些语音特征就是音位的区别 特征。
一个音位具有哪些区别特征,必须在特定的语言系统中考察。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互相区别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联系在一起聚合成群。
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互相区别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联系在一起聚合成群。
一个音位在不同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发音,这种不同的发音就是音位变体。简单地说,属于同一个音位的不同语音形式,叫做这个音位变体,反过来,音位变体则是属于同一音位的各个音素。
音位变体主要是基于不同音素之间存在互补关系来确定的。根据环境的不同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①条件变体——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变体。
互补关系:有些音素从来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而是各有各的出现条件,彼此互相补充,这些音素之间的关系叫做互补关系。处于互补关系中的音素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因此归并为一个音位。例如汉语普通话的。
②自由变体——处于互混关系中的变体。
互混关系:在有些语言或方言中,处在同样位置上的几个音素可以自由替换而不引起意义上的差别,这些音素之间的关系叫互混关系。
知识点二 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分析方言或普通话中不同儿化韵的实际发音及儿化现象的作用。
1、儿化
“儿化”是普通话中特殊的语流音变现象,发音时在韵母末尾加上一个卷舌的动作,一般在书面就写成“儿”。带“儿化”的韵母又称作“儿化韵”。后缀“儿”与它前一音节的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韵母带上卷舌音色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
花儿 huār 鸟儿 niǎor 小猫儿 xiǎo maor 宝贝儿 bobeir 心眼儿 xinynr
2、儿化的作用
(1) 区别词性
盖(动词)—盖儿(名词) 画(动词)—画儿(名词)
错(形容词)—错儿(名词) 亮(形容词)——亮儿(名词)
(2) 区别词义
信(书信)—信儿(信息) 眼(眼睛)—眼儿(小窟窿) 头(脑袋)—头儿(带头的人)
(3) 表示微小的形状或带有喜爱、亲切等感情色彩。
钉儿 棍儿 小刀儿 小兔儿 皮球儿 小王儿
知识点三 搜集生活中的语料找出其中的语流音变现象,分析变音的类型是同化、异化、弱化,还是脱落。
1、语流音变
在语流中,音节与音节、音素与音素、声调与声调之间会相互影响,发生语音的变化,这种现象即“语流音变”。汉语普通话的语流音变主要包括“儿化”“变音”和“变调”等。
2、变音
一个音节受到语流中前后音节的影响而其内部音素发生某种变化,这就是“变音”。变音现象中最重要的有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
(1) 同化
指语流中本来不同的两个音,其中一个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彼此相同或相似。同化变音一般是为了使发音顺口而产生的。
如英语中表示复数的词尾 s 本应读作[s],但在 dogs 中因为受到了前面浊音 g 的读音的影响,变成浊音[z]。根据同化的方向,可以将同化分为顺同化与逆同化。
①顺同化:两个相邻的音,后一个受前一个的影响,变得与前一个音相同或相近,称顺同化,如 dogs、legs 中清辅音变成与浊音[g]相近的[z]就是。
②逆同化:两个相邻的音,前一个受后一个的影响,变得与后一个音相同或相近,称逆同化,如汉语[mianp ‘au](棉袍)中音素 n 受后面相邻双唇音的影响,变成[m]就是。又英语 be in poor health 中 in 因受后面相邻音 p 的影响会读作[m],也是逆同化。
(2) 异化
指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受另一个影响而彼此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异化变音往往是为了避免发音拗口而产生的。
如普通话中两个上声字连在一起,前面一个就不能再读上声,而必须读成近似于阳平(即调值由 214 变为24),“冷水”、“选举”等就是这种情况。又如汉语里[nanny]中第一个辅音韵尾与后一个音节的声母本来相 同,但连读时,韵尾[n]异化为后鼻辅音[N]。
(3) 弱化
指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弱化现象往往是发音较轻或语速较快造成的。
如普通话中的轻声,很多就是典型的声调弱化,如“看一看”中的“一”、“我的书”中的“的”等就是。
(4) 脱落
“弱化”的进一步表现就是“脱落”。脱落常表现在语速较快的语段里。语流中有些音在连读时因缩并等原 因而不再发音或消失了,这就是脱落,也称减音。如普通话中,“我们”会读作[uom],“豆腐”读作[touf], “小孩儿”读作[þiauxar]等都是脱落。
知识点四 对比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外语,分析“轻重”音在不同语言系统中的异同。
说话时语流中彼此相连的各个音节的轻重并不是完全相等的,有的听上去重一些,有的听上去轻一些,这就是语音中的“轻重”现象。轻重音现象只能出现在音节的组合中,孤立的音节是无所谓轻重差异的。
“轻重”可以表现在音节组合的词中。而且在不同语言中“轻”和“重”的作用是不同的。印欧语系语言主 要利用了“重音”,一个词里有一个重音音节,其他音节只是相对非重。而汉语则主要利用了“轻音”,一个词里的重音音节只是相对非轻而已,而不是必须重读。
汉语词中比较重要的“轻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词本身作为语法成分附着在其他成分后面读轻音,比如语气成分“吗、吧、呢”,结构成分“的、地、得”,时态成分“了、着、过”等,这种可以叫做“轻音词”;另一种是词语中包含一个轻声音节,即构成“轻声词”。国际音标和汉语拼音都是在轻声音节前加一个小圆点“ · ” 标示。轻声词中的轻声音节有时可以同非轻声音节形成对立,因此也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比如同音同形的“东西” 和“东 · 西”、“地道”和“地 · 道”、“大意”和“大 · 意”,同音异形的“剥离”和“玻 · 璃”、“文字” 和“蚊 · 子”、“报仇”和“报 · 酬”等。
◆ 第三章 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汇
知识点一 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新、旧词”的产生和消亡的条件和过程。
新词的产生与现实中出现新的事物有联系。随着工农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为表达这些新事物的需要就要创造新词。例如“导弹”“核弹”“登月”“污染”“集装箱”“气垫船”“纳米”“克隆” “课件”“博客”等等都是语言中新出现的词语。
新词的消亡是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变化被社会所淘汰的。旧词语的消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词语所表达的事物、现象、观念等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存在。这些词语失去了符号价值,因此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逐渐被词汇系统淘汰出去,如“太尉”、“国子监”、“须臾”、“丫环”、“红卫兵”、“生产队”、 “上山下乡”等。
二是由于规范化的需要,人为地淘汰掉一部分词语。如“绍介”规范为“介绍”,“味素”规范为“味精”, “游学生”规范为“留学生”,“德漠克拉西”规范为“民主”等等。
知识点二 以一篇文学作品或新闻报道为例,按构词能力的强弱对其中的词根进行归类、分析、说明。
词根是指在词的结构中词汇意义的主要体现者。有下列几种情况:
(1) 能独立成词的语素。例如:“人、天、好”等。
(2) 不能独立成词,但可以与其他语素构成复合词的语素。例如:“基、础”。
(3) 既能独立成词,又能与其他语素构词合成词的语素。例如:“大、学”。
(4) 派生词中主要承担词汇意义的一方。如“桌子”中的“桌”(“子”是词缀,不是词根)。
知识点三 调查所在方言区的词汇与普通话中词汇表达不一样的地方,对语言现象进行整理,并以田野调查的方式研究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使用情况。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
方言词:指在某一地域方言中使用的词语。狭义的方言词仅指那些本来在方言区通行,进入共同语不久,并且被全社会接收和他共同使用的词。广义的方言词还包括只在方言区通行的词。如吴方言:尴尬、瘪(三)蹩脚; 粤方言:埋单、老公、新高。
知识点四 说明词的多种划分方式,在文学作品或新闻报道中找相关语料,为具体的词归类。
(一)从音节上分: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1、单音节:一个音节的词,一字一音。
如:人 脚 去 大 冷等。基本词汇构词能力强。sun(太阳) 2、双音节:汉语中有大量的双音节词。
如:干净 赶集 眉毛 游览 water(水) mother(母亲) 3、多音节词:三个以上音节的词,汉语很多音译外来词属于多音节词。
如:半导体 穿小鞋 抬竹杠 守株待兔 歇斯底里 布尔什维克
(二)单纯词和合成词
这是从词的内部结构说的。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合成词是由两个和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单纯词如:人 芙蓉 法西斯。
汉语中的多音节单纯词还可划分为四类:连绵词、叠音词、拟声词、音译词。1、连绵词:两个音节合起来表示一个意思,不可拆开。
双声连绵词:秋千 蜘蛛 枇杷 吩咐(声母相同或相近) 叠韵连绵词:玫瑰 葫芦 徘徊 肮脏(韵母相同或相近) 其他连绵词:鹌鹑 蝙蝠 珊瑚 妯娌(非双声非叠韵)
2、叠音词:两个音节重叠才表示一个意思。
如:姥姥、迢迢、悄悄、猩猩、潺潺、饽饽、匆匆、妹妹、巍巍、栩栩、往往、孜孜。注意叠音单纯词和重叠式合成词的区别:
叠音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不能单用。重叠式合成词是由两个相同的语素重叠而成的,可以单用。3、拟声词:模拟声音的词。
如:叮咚 噗嗤 噗通 轰隆 哗啦 噼里啪啦4、音译词:用声音近似的汉字翻译外语的词
如:莫扎特、 柯切托夫、 可口可乐、 布达佩斯Mozart ,Кочетов,Coca-cola,Budapest
(三)从词的来源特点和地位作用划分:基本词和一般词1、基本词
(1) 基本词:基本词汇是整个词汇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是基本词的总和。
(2) 基本词的特点:稳固性、普遍性、构词能力强。
(3) 基本词的种类:
有关自然界事物的:天、地、风、云、水、火、雷、电。有关生活、生产资料的:米、面、菜、布、车、船。
有关人体各部分:心、头、牙、手、脚、眼睛。
有关亲属称谓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妹妹。 有关动作行为的:走、想、跑、跳、吃、学习、喜欢。
有关性质、状态的:大、小、多、少、好、坏、苦、甜。
有关指称、代替的:你、我、他、这、那、谁、什么、怎样。有关数量的:十、百、千、万、斤、两、尺、寸。
有关程度、范围、关联的:就、很、最、都、把、和、跟、因为、所以、但是、吗、了。2、一般词
(1) 一般词:基本词以外的词,即非基本词。
(2) 一般词的特点:数量多、缺乏稳固性、灵活性强、构词能力弱、非常用性。
(3) 一般词汇与基本词汇的关系
一般词和基本词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的,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会有个别词的性质发生变化,如汉语中的“弓” 在古代属于基本词,现代属于一般词。
(4) 一般词包括古语词、新造词、方言词、外来词
①古语词:古语词是来源于古代书面语而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的词。其内部又分为两部分: 文言词:之、乎、者、也;诞辰、陵寝、噩耗。
历史词:皇帝、太监、鼎、丞相。
②新造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交际需要创造出来,反映新事物、新概念的词。例如:后现代主义、微波炉、方便面、绿色食品、数码相机、手机、轻轨、地铁、高铁、悬浮列车、internet、software、greenhouse。
③方言词:指在某一地域方言中使用的词语。狭义的方言词仅指那些本来在方言区通行,进入共同语不久, 并且被全社会接收和他共同使用的词。广义的方言词还包括只在方言区通行的词。
吴方言:尴尬、瘪(三)蹩脚;粤方言:埋单、老公、新高共同语为什么要吸收一定数量的方言词?
(1) 某个方言区特有的词,共同语中没有,又要用到。
(2) 为了达到特殊的修辞目的,而共同语中没有相当的词。
④外来词:也叫“借词”,是一种语言从外族语言中翻译或借用的词语,各种语言的语汇都大量地吸收了外来词。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多种手段:
a. 音译:
巧克力(chocolate) 咖啡(coffee) 夏威夷(Hawaii) 奥林匹克(Olympic) 迪斯尼(Disney) 沙龙(salon)
b. 一半音译一半意译(音译兼意译)
马克思主义(Marxism) 浪漫主义(romanticism)
新西兰(New Zealand) 北卡罗来纳(North Carolina) c.音译加意译
啤 酒 吉 普车 沙丁鱼(sardine) 芭蕾舞(ballet) d.音意兼译
可口可乐(Coca-Cola) 家乐福(Carrefour)
托福(TOEFL=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雅思(IELTS=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 e.借用字母
B 超 X 光(X-ray) 卡拉 OK BP 机(Beep Pager) AA 制、T 恤衫SOS、MBA、WTO、IC、IP、UFO、VCD、LD、W.C
f.借形词
从日语中直接借用汉字字形,但不借它的读音。例如:经济、革命、交通、教授、干部、引渡、茶道。
(四)从词的用途特点分:常用词、非常用词(罕用词);通用词、非通用词(专用词) 1、从词的使用频率上分:常用词、非常用词(罕用词)
汉语常用词 3000 个;英语常用词 3000 个。
2、从词的使用范围上分:通用词、非通用词(专用词)
通用词时指全社会都普遍使用的词,专用词则是指在某些领域只是一部分人使用的词,主要是“科技术语” 和“行业语”。
(五)根据词的音(读音)形(拼法或写法)关系,还可以分为:同音词、同形词。英语:bear(熊)-bare(光秃秃的)
weather(天气)-whether(是否)
汉语:同音不同形:攻击-公鸡 公示-公式-公事-攻势-工事同形不同音:把握-刀把 捉迷藏-宝藏
同音又同形:阳光-光说-吃光 稻米-毫米
汉语同音词多的原因:语音偶合、历史音变、词义分化。
◆ 第四章 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
知识点一 系统考察普通话和某一方言的语法,对其中的异同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汉语各方言语法上差异还是比较小的,以河南信阳为例分析。例句中【方】代表方言,【普】代表普通话对
译。
1、双宾语句,指人宾语在指物宾语前。例如: 方:我给本书渠。
普:我给他本书。
见于光山、新县等地,这种语法南方各地较为常见。2、反复施行某动作,连 V(动词)是 V。例如:
方:我连跑是跑的才没得迟到。
普:我马不停蹄地跑啊跑才没有迟到。见于固始、商城,安徽地区较为普遍。
3、“给给”连用。例如:
方:尔拿我的书多昝给给我吔? 普:你拿我的书什么时候给我?
见于罗山,给给并不可以完全替代给,在特定语法中才会使用。例如陈述句中给给便不可以出现在其后无受事的结构中,在否定句疑问句中各有条件限制。也见于西北官话和晋语,但彼此适用范围又存在差异。比如山西平定方言中“给给”不能与“不”、“没”共同出现,罗山方言则可以。
4、“紧”引起被动句,NP1+紧+NP2+VP。例如: 方:渠紧人个惑走两千块。
普:他被人骗走两千块钱。见于新县。
潢川被动句则往往用“得”,且是否接施事者较自由。例如: 方:老鼠得猫吃唻。
普:老鼠被猫吃了。
方:灯灯得烧没得影唻。普:灯笼被火全烧没了。
5、比较句,N1+VP+N2+数量词。例如: 方:我大尔一层。
普:我比你大十二岁。
见于新县,南方各地均较常见,如粤语。6、特殊进行时表示。例如:
方:我吃饭在,等一下子。普:我在吃饭,等一小会。
见于商城,也有将“在”写作“则”的。
7、特指问句句末加语气词,普通话一般不加。例如: 方:尔皆伫搞么事哎?
普:你们在这干什么? 见于新县。
8、无意义插入语。句中插入词不固定,句尾一般用“说的”。例如: 方:上摆那本书别等到是他的呗?
普:上次那本书不会是他的吧?
“上摆”表“上次”,闽语、客语都有。但潢川读为送气,一般写作“上牌”,这里参考闽语正字。
方:他说这书是他的说的。普:他居然说这书是他的。
见于潢川,这里的“等到”和“说的”就是无意义插入语。信阳各地方言经常加入插入语增强语气,但插入词和读音互有差异。
9、V+到,构成一系列与原动词无关系新词汇。例如: a、跟+到
方:这书跟到是他的啷!
普:(他这样说)就好像这书是他的似的。b、试+到
方:我试到这个怪容易的。普:我感觉这个蛮容易的。c、管+到
方:管到尔提前给我打个招声也好。普:你如果提前跟我打个招呼也好。
见于潢川,其中“试到”客家话部分片区也有用。10、叠加语气词变换语境语气时态。例如:
方:是的冇?
普:是的么?(这时是简单的疑问句)
方:是的冇恁?
普:真是的么?(表示强烈不信任)
方:尔可吃了?
普:你已经吃了?(普通疑问句) 方:尔可吃了唻?
普:你居然已经吃了?(表强烈不可思议) 方:尔可吃了唻唅?
普:你都已经吃了啊?(表轻微不可思议,加调侃或与己所想暗合)
见于潢川,信阳各地语气词叠加情况不一,潢川话大概有近 20 个语气词,且可以叠加双语气词、三语气词。用法十分灵活丰富,且一般不可相互替代,各有适用范围。
11、可+V,用法极为广泛丰富,仅举几例。例如: 方:何必尔可先请个假也好。
普:你如果先请个假也好啊。
这里的“何必”也是一种特殊语法现象,后文详谈。
方:尔可吃了? 普:你已经吃了?
方:也可那老几说文唻。普:就像那家伙所说的。
方:尔可过来? 普:你过来么?
见于潢川,亦见于固始、商城、安徽,且后两地因与安徽靠近,可+V 用法更为复杂。12、程度副词。
光山习惯用“几”,同粤语。
可修饰形容词,例如:几好、几大。
可修饰动词,例如:几喜欢、几担心。动词前可有助动词,例如:几能吃、几会说话。可修饰非动作性动词词组,例如:几有钱、几懂规矩。
可修饰带“得”(否定形式“不”)动结式或动趋式短语和四字短语,例如:几划得来、几心服口服。
信阳各地习惯用“血”表示贬义。相当于“……透了”、“……极了” 例如:血有钱、血不讲理。
潢川最高级程度副词是“玄”,且一般以“……的玄”固定用于句尾。例如: 方:好吃的玄!
普:太好吃了(难有比得上的)! 13、未、何等字+必构成特殊用法。
a、何必
单用时与普通话意思一样。但在且仅在句首时表示“如果……”、“比如……”。例如: 方:何必他一个月屋里头给他几百文零花钱。
普:比如说他家里一个月给他几百块零用钱。
此外也可将人称代词提前,但极为少见。例如 11 中的例子也可说成: 方:尔何必先请个假也好。
普:你如果先请个假也好。
b、未必
单用时也与普通话意思一样,在句首或偶尔在句中时使用指”或许、难道“。例如: 方:未必这本书是他的吂?
普:难道(或许)这本书是他的。
“未必”和“何必”的这两种特殊用法见于潢川,也见于湘语,不知还有其他地区使用否。14、倒装词
潢川有机司(司机)、地走(走在地上)、个自(自个)、挂牵(牵挂)等固始有人客(客人)、历日(日历)、闹热(热闹)等。
新县、光山等地更为常见。信阳的鸡公山就是因形似公鸡而得名。南方各语言倒装词则又比官话更加普遍。
知识点二 结合生活中具体的语料,举例说明某些语法化现象的演变过程和成因。
一般说来,语法化现象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种情况:实词虚化、句法化现象、词汇化现象。
(1) 实词虚化
三种情况中,实词虚化是最基本的、最常见的,因而有被误解为语法化概念本身的倾向。实词虚化的实质就是某个词新的词类语法功能的获得,或者说从一个语义域的成员化为另一个语义域的成员。
(2) 句法化
句法化现象即章法成分向句法成分的转变,语用因素规约后向语法因素过渡以及词序在实际使用中被凝固化,从而表达某一具体语法功能等转变过程。
(3) 词汇化
词汇化现象指引起词语表达失去其直接性和透明度,进而演化成不能从字面意思推测出其真正意义的词组。
知识点三 结合相关史料考察汉语语法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的变化。
语法是语言中关于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它比语音、词汇变化都慢。语言的稳定性主要是由语法的稳定性所决定的,但语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只是处于缓慢的演变之中。现代语言的语法结构是千百年发展过程逐步演变的结果。
(一)组合规则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语序的变化。以汉语为例,从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语序上曾发生过几次重大的变化。如在上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和人称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它们的位置都在动词前:
①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自汉以后,这种前置的代词宾语才逐渐移到动词后面来,跟“动-宾”的基本格式取得一致。如:
③莫知我夫。(《史论·孔子世家》)
④出户独徘徊,愁丝当告谁?(《明月何皎皎》)
这种宾语前置现象现还保留在一些合成词的结构中,如自救、自杀、自信、自夸等。
汉语偏正结构在定型之前,很可能有过“正偏”“偏正”并存的阶段,根据是现代汉语中有一种“小名+大名”的偏正式复合词,如“松树”、“桃花”、“上海市”等,但在上古汉语中却有一种与之相反的语序,即“大 名+小名”的类型,如甲骨卜辞中的“丘商”,《左传》中的“丘舆”、“城濮”等。
五四之后,出现的欧化句式,有前正后偏的现象.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1、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
原始印欧语形态极为丰富,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因而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而 现在的英语,名词“性”的范畴已消失,“数”的范畴只有单复数的对立,双数已经消失;“格”只有表生物的 名词还存在属格的形式“-s”,其它名词和形容词都没有格的变化了。俄语的形态变化虽然比较完整,但比起古 俄语来又大为逊色,如现在俄语中双数消失了,格也只有 6 个。
2、词类的发展
汉语缺少形态,它的变化跟西欧语言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趋势。如词类的发展;偏正语序的变更。但总的来说, 汉语缺少形态,语序特别重要,欧化句式只是在汉语句法结构许可的范围内作了一些调整,并未涉及结构规则本质的变化。古今汉语的主要区别在于现代汉语句法功能较确定,词类界限比古汉语清楚:
①古汉语的名词、形容词、数词可以做动词用,如“佗脉之”,“范增数目项王”;“衣以温肤”;“六王 毕,四海一”。
②古汉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做定语或状语。如“齐人三鼓”,先秦两汉的“一羊二牛三马”用法逐步消失。量词发达是现代汉语语法结构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又是外国人学习的难点。“一口猪”“一头牛”,为什么不能说“一口牛”?不学又无法表数。如“火柴”的量词,量词的修辞效果:“一弯新月”“一叶扁舟”。
③出现了一些构词词缀,如前缀“阿”“老”等,后缀“子”“头”“者”等,构词词缀的产生和发展,使 汉语构词增加了一种新的派生词构词法(附加法)。近代以来,为了吸收西方的科技成果,翻译西方用派生法构成的术语,汉语中又陆续增加了好些能产的构词词缀,如“-化”“-性”等。
语法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的变化可以引起另一方面的变化,如组合规则的改变可促使聚合规则的发展,表示汉语完成体的“了”,在汉魏是表“终了”“了结”的意思,是实词。在南北朝时本来存在着“动词+宾语+完成动词”的结构,如“看书尽”(《世说新语》)从南北朝到唐朝这个结构的框子没有变,“了”在这个框子里的运用逐渐占优势,逐渐代替了“尽”“毕”等其他表示完成的动词,形成了“动词+ 宾语+了”的固定格式。从中唐到宋代,它又随着结果补语移前的类推,由句末挪到动词和宾语之间,进一步引起结构格局的变化,至元代能和“了”字结合的动词种类和范围不断扩大,“了”已完全虚化。有人统计《西厢记》,“了”用作实词的有 32 例,用作虚词的共 320 例。组合规则的变化促进了聚合规则的变化和发展。同样, 聚合规则的变化也能引起组合规则的变化和发展。
(三)演变的方法1、类推
也叫“类化”,即用某一种形式把表示同一语法意义的不同形式统一起来的过程。如在古英语中,“eye(眼睛)”的复数形式是“eyen”,“cow(母牛)”的复数形式是“kine”,由于绝大多数名词的复数形式是加词尾“-s” “es”,在类推作用下,eye、cow 的复数也就分别变为 eyes 和 cows 了。
前面讲到汉语代词宾语从前置变为后置,其实也是类推的结果。在古汉语中,“动-宾”组合格式占优势, 而“宾-动”的出现是有条件的,由于“动-宾”的类推作用,现在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后面了。
2、异化
即原来用同一种手段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后来为了互相区别而改用不同的手段。在汉语发展史上,曾运用改变声调的办法来区别同一个词的不同语法意义。如“妻”,“妇与夫齐者也”,名词,平声。“以女妻人”, 动词,去声。“好”,“美也”,形容词,上声。“爱好”,动词,去声。现代汉语已不再用这种方法来区分不同的词性了,但运用异化的法则仍不乏其例.如汉语“和、跟、同、与”,原来都既是连词,又是介词,有时容易引起歧义。现在书面语已有了分工:“和、与”专做连词用,“跟、同”专做介词用。如“我国根据平等互利,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
知识点四 尝试说明留学生在汉语语法学习中的偏误现象及成因。
外国人学习汉语时的语音、词语、语法、语用等偏误。1、语音偏误分析
(1) 产生原因:
①母语的负迁移
用母语的语音规律代替目的语的语音规律,是中介语语音的最直接表现。
比如,外国人学汉语发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时发生的困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si 往往被发成 sei、se,shi 可能发成 she、shei、shir 等。
用母语中的近似音直接代替汉语的音素。声调对母语是非声调语的学生是有困难的,他们往往把声调与母语的语调相混。
英语学生把汉语的不送气清塞音 b、d、g 读成浊塞音。
②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学生由于掌握目的语知识的不足,把他所学的不充分的、有限的目的语知识,套用在新的语言现象上,结果产生偏误。这中偏误可以被称作“过度泛化”。
比如汉语的三声变调是学习的难点。有的学生单独发三声多在教师领读半三声或三声连读时,都没有问题, 但只要自己念,就把半三声变成全三声,或把连续的几个三声一律读成全三声。原因就是学生按照直感对三声总结出他自己的规律,用在半三声或三声连读上。
③训练问题
由于教材或教学过程中的揭示不够严密,或该讲而没有讲,或训练方式不当而使学生发生偏误。
重音和语调是教学的难点。汉语有词重音和句重音,句重音的规律与英语基本上是一致的,词重音则不同。如果在教学上处理不当,就会产生母语干扰。举例说明。
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师或教材的任务,不仅是要指出汉语有语调和汉语语调与学生母语语调的共同点,更重要的是指出汉语语调的特点。
2、词语偏误分析(1)发生情况:
①目的语的词与母语的词之间在意义上互有交叉。而学习者往往简单地从自己的母语出发去理解和使用目的语的词。
比如,在一些教材中,“知道”和“会”都注为 to know,在一定情况下,to know 可以和这两个词对应, 如“我不知道”,“我不会”,都可以译为 I do not know.学习者往往误认为“知道”和“会”是一样的意思。当我们问他:“小王今天为什么没来?”他可能回答:“我不会。”
“ 解 释 、 说 明 ” explain
下星期六 这星期六?(next Saturday) 去 年 三 月 Last March
②两种语言中对应词的搭配关系不同。学汉语的外国学生常常把母语中某个词与其他词的搭配关系套到目的语中的对应词上。
比如,有个学生称赞老师唱的歌很“漂亮”,显然,他把 beautiful 和 song 的搭配关系用到了“漂亮”和“歌”上,而不了解汉语的漂亮只限于跟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搭配使用。
清新 新鲜 新颖
③两种语言中意义上有对应关系的词语,用法不同。外国学生往往把母语中词的用法加在汉语的词上。如“这”和“那”与英语的 this 和 that
S1,这就是…… S1,that is
④两种语言中的对应词语,在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使用场合等方面有差别。这方面造成的偏误,常使说出的话不得体,引起听话的人误解。
例 1:教师们:节日快乐! 例 2.生:你好吗?
(2) 引起上述偏误的原因:
一方面是学生缺乏语言学知识和学习外语的经验,另一方面是教的方面,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因素。教指课堂教学和教材两方面。在讲解方面容易诱导偏误的几种情况:
第一,简单化的或生硬的对应。第二,堆砌对应词。
第三,释义繁琐,主要表现在词语例解中。(3)建议:
①要消除学生的对等词观念。
②要重视汉英对比研究和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运用。
③处理词语时,要注意教学的阶段性。
④给对应词语时,应能限制词义。
⑤要区别情况,分别处理:生词表、词组、注释、词事例解,是对词语处理的不同层次。语用偏误:
例 1.师:你不去吗?生:不,我不去。例 2.
学生偏误
1. 我终于希望找得到真爱,不管怎么找能找到。
2. 我从来一直想对自己的事。
3. 我从来对将来要跟什么样的人嫁给,还没想。
4. 当我们得知爱情是什么意思就足够了。
3、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1) 更加重视分辨偏误产生的原因。认为第二语言学习中造成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母语干扰只是其一。
2) 更加重视区分偏误的类型。从多个角度对偏误进行分类,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偏误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
3) 要求偏误根据不同的类型区别对待,否定有错必纠或放任自流的极端态度。
4) 它是研究学习过程的捷径,也是研究学习过程的第一步,因而也成了中介语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 它对偏误进行的细致的描写和解释,为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反馈,并为教材编写提供了重要依据。
◆ 第八章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知识点一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和相应语料库分析语言发展演变在语音、语汇、语法和语义系统中的表现。
(一)语音
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的内容: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变化、某些具体字音的变化、现代汉语语音标准的变化,包括从“老国音”到“新国音”,到汉语拼音方案的发展过程及主要事实,以及汉语一些主要方言的语音变化等。在本部分中,首次把语音的发展变化分为两个方面,即语音系统和具体的读音。另外,还从另外一个角度把语音的发展变化分为“已经完成的变化”和“正在进行的变化”这两种,并且认为前者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变化,而后者则是自下而上的变化。此外,对各种现象的造成原因、变化过程以及相关的规律等也都作了有益的探讨。
(二)词汇
词汇历来被认为与社会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受社会的影响也最大,因而历时的发展演变也是最明显、最突出的。具体包括词形的发展变化、词义的发展变化、造词法和构词法的发展变化、词的使用范围及其变化等。对于从另外标准分出来的某些类的词,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比如集中讨论了外来词的发展变化问题。
这部分内容的特色是:第一,把研究的触角伸向了一些以前很少引人关注的内容,比如利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对比分析了词在现代汉语不同阶段中音节数量的变化,第一次从历时的角度讨论了语素问题,第一次系统地讨论了词形问题等;第二,对一些传统的认识和知识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比如对于不同的词形,分为同素颠倒词、异形同义词、异形外来词和广义异形词等四类,对于简缩词语,全面分析了其与原型词语在语义及使用上的对应与不对应的各种关系,对外来词,较为全面地讨论了其对汉语言文字的影响等;第三,抓住了某些从未被研究者提及的问题,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讨论,比如提出了当代汉语词汇的“返祖现象”,即一些不合理的新同义词大量产生的现象,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
(三)语法
语法方面的发展演变虽然不如词汇那么突出,但是绝对比一般人们所想象的和描述过的要大得多、复杂得多。具体包括各类词及其用法的发展与变化(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副词、介词、助词、连词及某些后缀等)、词组的发展与变化(包括最具特征的“动宾+宾”词组、动词性固定词组、“比 N 还 N”词组等)、句子的发展变化(包括“把”字句、“被”字句、双宾语句等)。
本部分在对考察范围内各种现象的发展变化作了全面细致的描写和叙述,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较多地借鉴和运用了当今汉语语法学界非常流行的、并被实践证明用之于汉语语法研究有相当的解释力的一些新的语法理论和方法,比如语法现象的功能分析和认知解释,语法化的观点和方法等,由传统的语法化延伸,提出了当代汉语的语法化问题,并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证;
第二,比较全面地贯彻了“立足现代汉语,贯通古今中外”这一原则,主要表现为对一些新的语法现象以及旧有形式的某些发展变化考镜源流,分别从古代(近代)汉语、外语(包括英、日、俄等语言)以及方言等方面 对它们的来源作出了较为合理的阐述。
知识点二 运用相关知识,具体说明汉语中国境内的亲属语言和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亲属方言和社会方言:
1、社会的地域分化会导致语言的地域分化,在一种语言的内部形成不同的“地域方言”;进一步还能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历史条件下使一种语言的方言发展成为不同的“亲属语言”。
社会的社群分化会导致语言的社群分化,在一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形成不同的“社会方言”。2、社会方言是语言分化所形成的社会变体。
同一社会的人,由于生产条件、生活方式、性别、年龄、职业、信仰、文化水平等的不同,便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小社团。为满足小社团的交际需要,这些小社团会自然地或人为地出现一些不同于共同语的特殊语言成分, 从而出现社会方言。
3、地域方言是语言分化所形成的地域变体,在社会方言这个术语出现以前,一般只称为方言。
4、地域方言形成的原因:①第一是交际的阻隔。②第二是是异族语言的影响。
5、亲属语言是由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不同的语言,称为亲属语言。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划归一个语系中,语系下面又分若干语族,语族下面分为若干语支,语支下又有若干个语种。
知识点三 如何看待当前的网络语言现象,预测网络语言的发现进程。
例:网络语言变异的语法现象及原因分析
伴随互联网的出现,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它的发展势头强劲,出现了种种陌生的语言现象,如大量的新词、语素出现,表达的方式随意自由,语义的变异等,在使用过程中初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网络语言脱胎于现代汉语,超越现代汉语的常用语法规则,出现了种种变异的语法现象,对流传几千年的汉民族共同语构成了强大的冲击,有如海啸,一时让人们惊恐、忧愁、不知所措。笔者搜罗网络中常用的语言,对其进行语法分析,并探究它产生的原因。’
一、网络语言变异的语法现象
(一)取材的随意性、自由性1、构词的随意性
目前网络或论坛流行这些语言:“晕”“倒”“偶”“东东”“酱紫”“灌水”“恐龙”“青蛙”“B F” “RPWT”“GG”“MM”。据一位资深网虫解释,“晕”“倒”差不多一个意思,就是对方说的话有点不可思议,不能理解;“偶”是指我,“东东”即东西,“酱紫”是“这样子”的意思;在网上乱留言叫“灌水”, “恐龙”“青蛙”分别指丑女和丑男,“BF”则是英语男朋友的缩写,“RPWT”是人品问题的缩写,“GG” 是哥哥的意思等等。初涉电脑的人,看不懂,弄不明白。这些词语在普通话中是没有的,至少是没有解释的,而在网络中却已习焉不察。构成网络新词语的词素大多是语言中固有的,它们利用仿拟、飞白、比喻、谐音、拟人等手法构成新词。
2、使用混合句的现象普遍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甲:哪儿?
乙:上海,U
甲:北京。见到u真高兴乙:me2 1呵呵
甲:家?
乙 :riO. 公 司 甲:MM or DD?
乙:D!我有事,走先,886 甲:0IC,BB!
这是一段典型的网络语言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影响沟通的前提下,各种材料可以信手拈来,任意组合,显示出很大的随意性。汉英混杂,符号和字母混用,在网络语言中十分普遍,有的已经成为网民的惯用语, 如“有事请Call我”、3ku(thank you)/CBL(cool bi la)是“酷毙啦”的意思,“大家+u”(加油)等等,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还有一些把符号掺杂在文字中间,有的似乎可以延长语音加强语气,有的似乎什么作用也没有,只是出于网民的乐意。
这些混合句如果运用得恰如其分,在网络交际中会取得好的表达效果;但有时用得过滥,产生了一些类似“洋泾浜”式的语言现象,应该摒弃,如“1 will 100k一下”,英语“look”是不像汉语一样带数量补语的。“开心ing”,用英语的进行时表示开心,是语法的混用。
(二)语序变异
网络语言中的句子,由于受到英语语序的干扰,或是标新立异的原因,或是其他因素而出现了与常规的现代汉语不符的语序。
1、省略例如:
——不要忘了伊妹儿我!——楼主,说你也太吧!这里的第一个例子,很容易让人想到,英文句子“Do notforget to e-mail me”的语序在这里干扰了汉语,由此产生了这种省略。第二个例子,很常见,是网民刻意为之。有时有些必要成分残缺出现句法错误,尤以缺少谓语最为多见,如:“我今天下午你那里。”“你这个人太实在,为什么真话呀!”缺少了谓语“去”和“说”。
2、倒装
有的网民为了强调某些句子成分而将其前置,例如:——郁闷呀,我现在。——找个幽默的北京人聊天会儿。——什么什么呀你。——我都急哭了快!——漂在海外。——哈哈,找多几个啊!——你饭吃了吗?
有的倒装甚至还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句式。如: “⋯⋯先”——走先!——强贴啊,签个名先!
“⋯⋯都”——难过死了都——这么一会儿就完了都。3、奇特句式
就像现在流行的一种句式是“……的说”,“的说”放在句子末尾,并无实在意义。例如:“今天晚上谁去散步的说?”“我还真有点儿舍不得的说。”
(三)语法形态变异
最显著的就是大量叠音现象的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只有小孩子才惯用叠音词;但是在网络上,这些所谓的“大人”对“小孩”的语言倍受青睐,不论什么词都要叠加一下,他们无意改变词的形态,只是表示亲昵和可爱。例如“漂亮”就说成“漂漂”,“害怕”为“怕怕”,“照片”为“片片”,还有“一般般”“一下下” “一会会”等等,充满童趣。
其次,词性误用,名词直接用作动词、形容词。如:“我这个人反应很慢,你要耐心我了!”“耐心”是名词,不带宾语,“你QQ吗?”“QQ”是聊天软件0IC0的简称,这里将名词换成动词;“他很阳光”是说他很有活力;以一个人的姓氏,加上其职位的首字,构成其称谓,如:张科(张姓科长)、陈处(陈姓处长)。当然,最显眼的要数英文字母的出现,更确切地说,英语占了网络语言的主导。据统计,目前网上的英文信息占整个信息量的90%,而汉语尚不足1%。网络上英语字母满天飞舞,英语正借助网络语言的快速传播对汉语进行解构和同化, 英语字母的缩写这种“快捷方式”更是倍受青睐,英语字母在中国网上遍地开花,如:THX (thanks)谢谢DIY(do i t yourself)BTW(by the way) 顺 便 FT(faint)BBS(bul[eton board sys tem)BF(boy friend) 男 朋 友 GF(gi r1 frlend)女朋友这种简写在英语中是不合语法的,是网民为了快速交流随意编写的,当然也是一种变异现象。
(四)语义变异
由于网络语素的自由组合,随意粘连,或者采用仿拟、飞白、比喻、谐音、拟人、联想等修辞方法,导致了语义的变异,因此根本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来分析它的含义,它也就成了标新一族的“异类”语言。如“飘飘”就是同性恋,。它还有一个同义词“玻璃”,“扁”“K”“修理”就是“打”的意思,“研究国粹”就是打麻将,“学习文件”就是玩扑克牌,“特困生”就是早上第一节课就打磕睡的学生,“觉皇”就是嗜睡的人, “人性”“甜蜜”“晒月亮”“青春必修课”都是约会,“白骨精”为白领骨干精英,“老孔”假正经,“菜鸟” 指初涉网络的人,“黑客”指非法闯入系统的网民,“网虫”指沉溺于网络的人,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词有些是对传统词汇词义的窜改,如“偶像”(呕吐对象),“天才”(天生蠢才);有些属于生造词,自己编造的生疏词,如“菜鸟”“黑客”;很多是囿于输入法选词时的限制,为提高速度将错就错的产物,其中有的词组只是一时的个人错误,但久而久之就成为网络语言的固定形式,如“斑竹”等。
二、网络语言出现变异的原因
语言和社会紧密联系:一方面,语言既是一个科学系统又是一项社会活动,通过语言人们与他人进行交流, 成为社会的一员;另一方面,许多社会因素如性别、年龄、角色等影响着语言的变异。因此使用语言必须考虑到话语环境、话语对象及话语方式,下面从话语环境、对象、方式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语言在网络中变异的原因:
1、话语环境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入不同的版块、讨论区或论坛,这一特定的环境为年轻人展示个性、释放压力、发泄不满、乃至轻松搞笑提供了自由的空间环境。在网上所有用户都是匿名地进行交往,撇开了各自的年龄、性别、隐私、身份、社会地位、道德、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没有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是一种相对单纯的、非功利性的交流,网上的交流与现实社会中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在网络交流中,人们很有可能将平时鲜有机会表现的“本我”表现出来,比如: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女性渴望年轻的心理很强烈,所以网上经常出现“一般般”“东东”等充满童趣语言。其次,网上用户们的关系比较单纯, 即“用户一用户”,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虽然不少语言都有“你/您”的区别,但在网上用户们很少用“您” 来称呼对方,当然谦词在网上的使用频率也很低。
2、话语对象
尽管用户们难以知道彼此的情况,网络用户也形形色色,但经常上网的用户大都接受过比较良好的教育,具有较好的外语基础,这正好解释了网络语言为何出现了许多外来语,特别是英语。还有这些用户们都比较年轻, 其中很大部分是大中学生,他们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欲望,这也解释了网络语言为何种类繁多、变化多端, 如英汉、符号、字母等相互混杂。
3、话语方式
话语方式指话语是通过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来实现,一方面,人们在网上的交流不同于日常生活中面对面或者电话交流。用户们不是使用口头语言,他们通过文字符号的形式实现信息和情感交流,信息的输入依靠键盘, 而打字则比不上人们的口头或笔头的速度,这就决定了网络语言与思维的同步性比不上一般的语言。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总是力图避免麻烦,节省气力。而在网上人们要弥补打字慢的缺陷,为了尽快地与其他网民大量地交流, 也为了节省上网时间,减少上网费用,人们现实生活中常用的语言在网上被大量地简化了,而这种简化主要体现在字形上。总之,依靠键盘、以文字符号实现的交流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依赖口头语言的交流。另一方面,在网上,人们的交流不再是一对一或一对多,而变成了多对多、交互式的交流,这种交互式的交流方式使网络不同于一般媒体,诸如报纸、收音机、电视机等单向的交流方式,对读者、听众和观众的信息传播多采取灌输式,信息大多经过深思熟虑,而网上多向的交流方式、信息量大、信息更新更快的特点使用户们即兴地发表自己的信息或对别人的信息作出反应,这使得人们在网上的交流又具有日常生活中交流的特点,即话语中错误多,逻辑不如其他书面语言那样严谨,只要不影响交流,人们不会在乎这些别字。
网络语言种种变异的现象是社会的一种自然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有健康、积极的东西,也有不健康、消极的东西,经过社会的过滤,积极的成分自然会被吸收进语言中,而消极的成分将被丢进历史的垃圾堆里。网络是个发展非常迅速的新生事物,在中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络用户,而且现在人们正努力实现通过语音而不是键盘来输入信息,因此今后网络语言还会发生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变化。所以,对于网络语言是否会破坏语言的纯洁,我们没必要担心,我们应该做的是对它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发现其发展的规律,然后再对网络语言的发展进行客观的指导。
知识点四 结合实际语料分析民族语和外语在汉语发展过程中对语言各要素的影响和表现。
民族语和外语在汉语发展过程中对语言各要素的影响表现在以几个方面
(一)语言的借用
1、语言借用现象:语言借用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战争冲突、移民杂居等各种活动都会是使不同的民族和社会发生接触,这种社会接触又必然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而语言接触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这种的语言用了那种语言的成分,那种语言用了这种语言的成分,这就是语言的“借用”现象。
2、语言借用形式
(1) 词语的借用
语言成分的借用中最常见的、最突出的是词语的借用,也叫作“外来词”。如吉普、沙发等。
注意借词和“意译词”不同,“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并把每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比如汉语把英语中 telephone 翻译成德律风,这是典型的借词,而翻译成“电话机”就是意译词。
借词也不同于仿意词,仿意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语素造成的词,如汉语中的黑板
(blackboard)等是仿意词。
(2) 语法成分和语法规则的借用
(二)语言的并存
1、概念:双语现象(包括多语现象),即在一个语言社团中通行两种(或多种)语言,或者某语言社团的一些成员,能讲两种(或多种)语言。
2、双语现象的产生
从根本上说,双语现象是不同社会或不同言语社团相互接触的结果,但产生双语现象的具体社会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三)语言的转用
1、概念:“语言转用”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
2、产生
语言的转用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发生的,在语言转用的过程中,哪一种语言在竞争中获胜而取代对方,也是由相关的社会因素决定的。
(1) 语言的转用与民族(部族、部落)的融合密切相关。
(2) 同数量占优势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密切的联系,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语言转用才有可能发生。
(3)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哪一方发生语言转用,哪一种语言能够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主要取决于使用者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占优势。
注意:语言的转用是一个从单语到双语,再由单语到双语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四)语言的混合
1、概念:语言混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融合现象。这种现象不是一种语言战胜另外一种语言,而是两种语言“拼凑”成一种混合语。
2、形式
(1) 洋泾浜语
洋泾浜语是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往时所使用的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特点:从语言功能上看,洋泾浜只能用于口头交际,只有口头形式而没有书面形式,使用范围狭窄;从系统上看,洋泾浜的口音杂有当地音,语言结构也经过当地语音系统的改造,语汇成分数量有限,基本来自外来语言, 语法规则已经降到最低限度。
命运:洋泾浜产生之后的命运主要由社会环境的变迁和社会交际的需求来决定。其发展前途有两个一个是随着社会交际环境的变迁而消亡,如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标准英语的教学,洋泾浜英语已经被淘汰。另一种是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发展成一个国家或地区通用的交际工具。也就是克里奥耳语。
(2) 克里奥耳语
克里奥尔语是由洋泾浜发展而来的语言,当人们把洋泾浜当成某一社会的交际工具,称为人们的母语,一旦发生了这种语言社会地位上的变化,洋泾浜就转为克里奥耳语。
(3) 洋泾浜和克里奥尔语的不同:
①洋泾浜具有临时性,没有人把它当作母语使用,克里奥尔语在一定条件下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 成为孩子的母语。
②克里奥尔语在社会里扎下根,扩大词汇、严密语法,丰富起来,最后有了自己的文字系统和书面语。洋泾浜则不可能有书面形式。
◆ 第十一章 语言与民族文化
知识点一 用具体实例分析民族文化对不同语言词群和语义范畴的影响。
(一)民族文化对语音的影响 1、借词对原语音系统的影响。
2、社会文化的发展对一种语言的民族共同语语音系统建立的影响。
(二)民族文化对语汇的影响
语言内部的词义形成从多个方面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
1、一是表现在类义词的数量变化上,即一种语言中类义词的数量多少跟社会发展直接相关。
2、二是表现在多义词的词义引申上,即词义的引申往往反映出文化的发展。
3、三是表现在专有词语的泛化用法上,即专有名词的泛称更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4、四是表现在成语的来源上,即一种语言中的大部分成语都有独特的文化渊源。
(三)民族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语法是语言中最为稳定的要素,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往往历经时代变迁而基本保持不变。民族文化对语法的影响虽不及对词语的意义和部分语音现象的影响那么大,但仍然是有迹可寻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由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的接触所引发的语法系统的相应变化。
知识点二 谈谈汉语和其它语言之间的互相影响,分析不同民族之间借词是如何反映民族文化交流的。
外来词也叫”借词“,是一种语言从外族语言中翻译或借用的词语,各种语言的语汇都大量地吸收了外来词。
(一)外来词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外来词的文化品格
文化交流是外来词产生的直接原因。邻近的人群互相接触,相互交流,不论程度如何,性质如何,一般都足以引起语言上的相互影响。
2、外来词的作用
(1) 提供佐证
从一种语言中的外来词我们往往可以看出这个民族和另一个民族之间的历史关系和文化交流情况,甚至有些比较过硬的语言材料,完全可以作为解决民族关系史上某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的主要佐证。外来词的研究可为我们提供文化间交流的历史佐证,还可为我们提供文化交流的层次程度、文化交流的内容等方面的信息。
(2) 逐本朔源
从汉语不同历史时期的借词来看,中国与异域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情况。例如,如果把汉语里的借词排一排借入的时代次序,那么,较早的一类如葡萄、苜蓿、石榴、狮子等,是汉代从西域借入的。在南北朝到隋唐时期, 汉语中又增加了大量的佛教词语,如佛、菩萨、罗汉、阎罗、比丘等,这些都是来自梵语。到了近代,在汉语中又增加了相当数量的西方借词,如沙发、鸦片、引擎、咖啡、德谟克拉西等。
(3) 外来词的填补作用
填补辞藻空缺在汉语的英语外来词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些吸收英语外来词许多是跟日常生活、道德文化价 值观和科技这三方面有关。日常生活方面的常见词汇有:Taxi(出租车、的士)、肯德基(Kentucky)、麦当劳
(McDonald’s)、自助餐,奶昔、热狗、奶酪、土司、三文鱼等等。外来词不仅丰富了本土语言的词汇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走向。随着不同人群的相互接触,无论接触程度如何,性质怎样,都可以引起语言上的相互影响。在我国同世界增进交流合作的同时,汉语的词汇也得到了极大地丰富。
(4) 外来词的提高社会地位作用
为了提高社会地位,在英语中使用法语来是文章或演讲变成更正式格调更高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在英语报刊中会出项很多法语词汇。
(5) 少数民族语言中汉语借词的作用
①少数民族与从汉语借用了本族语中没有的词。汉语词汇的介入,丰富了少数民族语的词汇系统,填补了少数民族语词汇系统中某些空缺项,满足了交际交流的需要。如瑶语中,只有“床”、“椅子”;“鸡”、“鸭”; “牛”、“马”;“红”、“黄”;“跑”、“跳”;等表示种概念的词,却没有“家具”、“家禽”、“家畜”、
“颜色”、“运动”等一类表示属概念的词。于是瑶语就向汉语借了这类表属概念的词。
②同义借用丰富了少数民族语的语体色彩。
③大量汉语借词成为少数民族语中的基本词汇。
(二)少数民族语中的汉语借词现象
由于汉语是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因此在语言的接触中,很自然的就会影响到少数民族语言。并由此在少数民族语中产生了大量的汉语借词。我们具体来看。
南方汉语方言明显带有侗台苗瑶语的烙印,而北方方言和西北方言则受阿尔泰、藏缅语的影响。我国每一种少数民族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汉语借词。但由于接触的历史长短、程度大小、地理位置的远近,以及文化开放情况的不同而表现各异。有些民族语汉族接触较早,吸收汉语借词的历史较早,如白族、壮族的语言中都有较大比例的汉语借词。白语中的词汇大体上可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约 50%的词汇完全与现代汉语相同;第二部分:约有 12%的词汇保留了古汉语的读音,如“火”读“灰”、“女”读“汝”;“食”读“喻”等。第三部分是 35% 的词汇属于古华夏语或古汉语的范畴。
朝鲜语中的早期汉语借词与先秦两汉即上古汉语语音相联系。如“走兽”是上古汉语“众生”的对应。汉语对朝鲜语的影响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在朝鲜族的文字“训民正音”创制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汉语是朝鲜语的书面语。第二,朝鲜语的吏读是从 7 世纪新罗时代起用到本世纪出李朝末年的一种汉语朝鲜语混合文字。第三,自从训民正音创制后,汉语仍然一直给予朝鲜语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瑶语语中本来有本族词“日来”(东)、“日倒”(西),但还是向汉语吸收了“东”和“西”两个词。类 似的还有“煮”、“教”、“自己”、“姓”等词。
大量的借词也丰富了土家语的词汇系统,形成了汉语借词与土家语并存并用的局面。如:“水稻”、“灰尘”、 “先进”等。
满文中的汉语借词,经过满族人民的使用,成为满族词汇的组成部分,其中一些词还未进入基本词汇、如: 茶、当铺、楼、师傅、厨子、把式、鸟枪、瓢、衙门。
汉语借词“茶”,在藏语中有极强的构词能力。它同藏语的固有成分组合的词语形成;构成一个数目众多的词群。这些统称为茶类词。
(三)汉语借词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
1、汉语借词对少数民族语语音系统的影响
(1) 出现了复元音
突厥语族中分布在新疆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塔塔尔语、乌孜别克语都没有复元音,即一个音节里只有一个元音。由于吸收汉语借词,撒拉语和西部裕固语中不仅出现了复元音,而且增加了一些专拼汉语借词的复元音。
(2) 增加了新的语音成分
满语中大量使用汉语借词,不仅丰富了满语的词汇,而且影响到满语的语音系统,使之增加新的语音成分。如:jy: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cy:舌尖后送气塞擦音,sy:舌尖前清擦音,z:舌尖后浊擦音,dz;舌尖前不送气浊塞擦音,ts’: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k:舌面前送气清塞音,g:舌面后不送气清擦音,h:舌面后清擦音。这些都成了满语语音中的新成分。
(3) 改变了音位
满文在语音方面有它自己的特点,有其内部变化规律。它在大量借用汉语时,进行适当的改造使之适合满文的发音特点。
2、少数民族语中汉语借词的语义变化及其对借入语语义系统的影响。
(1) 少数民族语中汉语借词的语义变化
汉语借词进入少数民族语后,在语义的取舍变化完全服从“为我所用”的原则。有的原封不动地照用原意; 有的与现代汉语中所使用的意义完全不同或不完全相同。
(2) 汉语借词对借入语语义系统的影响
汉语借词的借入,对少数民族语的固有词汇系统形成冲击。“含有相同意义的外来词和固有词争夺语言中的语义地位会引起固有词中一个或者两个语义的变化。
3、汉语借词对少数民族语语法系统的影响
(1) 吸收汉语的一些结构规则
由于少数民族语中汉语借词的借用,使得这些语言吸收了汉语中的一些结构要素和结构规则。一种语言里的结构要素和结构规则,具有比较强的稳固性,它不像语词那样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处在经常不断的变动之中。但是,由于借词中大量音译合成词的进入,某些音译合成词的结构规则,也就极其自然地随着一起带了过去。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语言的语法结构,引起某些语法结构的变化,出现一些新的结构要素与结构规则。
(2) 改变语序
这里举一个土家语的例子,汉语和固有的土家语的语法结构序列对比: 述宾关系
汉语:述词+宾词(V+NP) 土家语:宾词+述词(NP+V) 修饰关系
汉语:形容词+名词(+NP) 土家语:名词+形容词(NP+) 数量结构
汉语:数词+量词+名词 土家语:名词+数词+量词选择疑问句
汉语:肯定+否定+肯定
土家语:肯定+连词+肯定+否定
在现代土家语中,由于受到汉语影响,特别是大量汉语借词、词组的借入,土家语一些固有的词法及句法规则又向汉语靠拢和接近的趋势。
(3) 附加本族语中的附加成分构成新的语法形式
附加成分指音义借用的同时,按照少数民族语特点附加相应的附加成分。即在音译的借词后面分别附加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附加成分,在保证借词词语义不发生歧义的前提下,使之构成不同形态的词类。
(四)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对汉语的影响
1、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填补了汉语表达的空白,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
英语外来词的输入,丰富了汉语对西方文化的表达,加深了国人对西方各个方面文化的认识。19 世纪初, 一批西方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进入中国。在他们的传教过程中创办了近百种报刊。他们的行为使能够表达西方宗教思想的英语外来词大量传入中国,也使国人更进一步地了解西方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有力地促进了中西世界国家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2、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加强了汉语的附加式构词方式。
汉语的构词方式以复合法为主,附加式构词方式处于十分次要的地位,它表现为词缀,如,“老”、“子”、“阿”等。外来词的大量引进,使汉语中增加了一些新的构词语素,它们产生性强,意义越来越虚化,被称为“准词缀”,如,吧——“网吧”、“氧吧”、“书吧”、“话吧”;秀——“时装秀”、“真人秀”、“表演秀”。 它们的出现使汉语的附加式构词方式显得十分活跃,使附加式构词方式在构词法中地位有所加强。
3、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改变了汉语对一些食物和概念冗长的表达方式。
英语外来词的大量出现,尤其是汉语拼音缩写词的出现,如 RMB(人民币),WTO(世贸组织),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等,使得汉语的表达简明便捷,为人们的交际带来了轻松便利。
当然,凡事都有利弊,英语外来词也有对汉语的消极影响。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音译词书写的不统一,给人们的理解和运用造成了困难和不便,影响了汉语交际功能的发挥。其次,由于音译词在使用时,音义之间没有联系,也为造词提供了可能性。还有,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缺乏节制的广泛应用,特别是面向大众的媒体对英语外来词的大量应用,使得相当多的观众不能准确理解媒体所要表达的意思,同样影响汉语作用的发挥。
(五)总结
本文从外来词的角度为出发点,基于各个专家学者对外来词的定义。首先对外来词作了界定,即外来词又称借词,指从另一种语言吸收过来的词。而且是音和义都来自其他民族的词。外来词是语言接触、文化交流的产物。其次阐述了外来词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然后是从少数民族和英语的角度对外来词的影响作了描写。当然,外来
词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东西。无论是对本民族语还是西方国家的语言。研究外来词就能够看出各种民族,各个国家文化交流的方式。
知识点三 分析汉民族共同语标准语音的确立过程与社会民族文化的关系。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基础上形成的。在形成的过程中,北京话占有特殊的地位。早在唐代,北京已是北方军事重镇。北京是辽、金、元、明、清各代的都城。近千年来,北京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北京话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它作为官府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发展成为“官话”。另一方面,白话文学作品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乃至典范性的书面语。
20 世纪初,特别是五四以后掀起的“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国语运动” 的开展,又促使北京语音成为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在这两个运动互相推动和影响下,口语和书面语就彼此接近起来,逐步形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
1955 年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明确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第五部分 例题
样例 1:小论文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词汇在表达上的普遍性和民族性。
英汉颜色词之间的普遍性和民族性
本文将围绕着“语义普遍性和民族性的含义”“汉语和英语语义系统对比案例” 这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理解,浅谈了解语义的普遍性和民族性在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语义普遍性和民族性
说到语义的普遍性和民族性这个问题,那么首先应该弄清楚的就是“语义”这个概念。司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过,语义是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语音所表达的内容就是语义。
从以上对“语义”这一词的概念分析,我们能够得出:因为涉及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即涉及到人们的心理活动,并且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受着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价值观,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人类各种语言的语义是有着民族性的,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同时,根据乔姆斯基的“语言的普遍现象理论”能够知道:人类各种语言的语义是有普遍性的,一切人类的语言的语义体系中存在着相同、相似之处。
(二)汉语和英语语义系统对比案例
在英语和汉语的语义体系中,都有颜色词语义场。
在英语中,基本的颜色词有 white、black、red、yellow、green、blue、brown、purple、pink、orange、gray 十一种。
而在汉语中,我们的基本颜色词好像就没有那么丰富了。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詹人凤在 1997 年提出将汉语的基本颜色词划分为白、黑、红、黄、绿、蓝六种,我们比较认同这一说法。
根据美国语言学家柏林和凯在 1969 年研究的颜色词语义场,我们知道每种语言的基本颜色词数量并不相同, 然而他们却有一个基本的顺序,顺序关系如下:
第三层:yellow,green 第四层:blue
第五层:brown
第六层:purple, pink, orange, gray
24
第一层:white, black 第二层:red
综合上面的例子和美国语言学家的理论,我们知道,汉语的基本颜色词系统包含了四层,英语的基本颜色词系统包含了六层,虽然汉语和英语都有各自的颜色语义场,但是各个语义场又总有基本相同的颜色词,表明了语义的普遍现象。
然而,虽然上述两种语言的颜色语义场中总有基本相同的颜色词,但是表示同一种颜色的词在不同的语义系统中的价值和意义却不相同,这就是语义民族性的体现。下面将以红、蓝两种颜色来表达两种语言中不同的意义。1、“红”VS “Red”
在汉语中,红色有表示喜庆,红运、开门红、红利、分红的意思,所以在中国的股市当中,表示股票上涨用 的颜色是红色。而在英语中,红色作为非常醒目的颜色代表,虽然也有庆祝之意,如:“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omebody”(铺红毯隆重欢迎某人的到来),但红色其实常常被用来表示警示、危险之意,所以在西方国家中,人们用稳健、健康的绿色来表示股价上涨,红色表示股价下跌。
2、“蓝”VS “Blue”
在汉语中,蓝色通常没有什么特殊含义,就是表达颜色的词。而在英语中,蓝色通常代表抑郁,忧伤。如“The bules”指的是美国的一种缓慢忧郁的音乐。甚至有的时候蓝色指的是下流的,如“Blue movie”,而中国却会说“黄赌毒”。
(三)小结
根据以上概念的分析和具体例子,我们知道,从语义的普遍性来看,由于对被认识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所 以人们的认识具有普遍性。因此,在外语学习中,作为学习者,我们应该从宏观出发,建立语言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为桥梁,帮助我们尽快地掌握这门语言。在外语教学的过程当中,作为教学者,我们应该以语义的普遍性为 出发点,帮助语言习得者建立学习的信心,并以共同点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在我们看来,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形成体系,语言学习者原本已经形成了一个语言体系,所以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利用语义的普遍性建立两种语言之间的联系,找到融合点,减少相互排斥的点,提高学习效率。语义的普遍性是主要作用于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的初步阶段的。
随着学习、教学的深入,要想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水平,就必须深刻的了解到该语言的特色,语义的民族性就在此发生作用了。在外语学习中,我们应该主动去找到两种语言的差异,才能减少交际中的错误。在外语教学中,作为教学者,我们应该帮助能力较强或学习目标较高的学习者更好的掌握语义的民族性,以提高学习者的整体水平。语义的民族性是主要作用于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的中高阶段的。
综上所述,了解语义的普遍性和民族性能够帮助我们的外语学习或者教学更有层次性、阶段性。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这样才能将一门语言学广、学深、学精。
样例 2:实践报告
关于“广东大学生对粤语俚语的使用情况及现象分析”调查报告
对于广东粤语方言,粤语俚语有自己独特的妙句。针对广东大学生对粤语俚语的使用情况以及现象,我们发出了网上调查问卷。这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了解广东大学生对粤语俚语的使用情况及现象,从而得到一些关于通过粤语俚语反映的文化概况。
广东人群的交流上呈现出语言多样化的局面,在此前提下,广东大学汇集着来自全国各地使用不同方言的学子,大学生在日常的交流沟通中的语言运用,成了社会语言的一个缩影,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设定了题目,以在粤读书的大学生(包括非粤籍学生,广东三大民系学生)为对象,调查他们对粤语俚语的使用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表示,我们可以看出在广东地区高等院校中,广东本地人人数占绝大部分,会说粤语并以粤语为母语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以其他语言,如普通话、客家方言等语言为母语的同学也会说不流畅的粤语,但人数不多;仅有 3%的人完全不会说粤语。究其原因,可能与调查范围限定在广东地区有关,总体上广东高等院校以广东本地人为主。调查范围限定在广东有一定的地域限制和语言限制。数据显示,77%的人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粤语俚语表达他们的意思并认为在使用粤语俚语的大环境中,说一些粤语俚语也无妨,他们认为使用粤语俚语比较生活化、幽默,但 77%的人不清楚他们所使用的粤语俚语的来源,只知道它们所代表的意思。也有少数部分的人因为自己不懂或其他人不懂粤语俚语而比较少在日常生活上使用粤语俚语的。大约 68%的人有遇到过不懂别人说的粤语俚语意思的情况。而遇到这种情况,78%的人会选择询问意思,也有人觉得很尴尬或没有反应。出现以上现象,究其原因是粤语俚语数量多,种类杂,涵括的方面广。粤语俚语多由广东人和香港人创
25
造,也来自广东戏行术语广东菜名和广东旧风俗,还有的是有其他地方的俚语演变而来。所以人们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随着港剧和港产电影的流行,73%的人是通过电视媒体了解粤语俚语的;也有 75%人是从父辈或同辈处得知。分别有 22%、30%的人是通过其他的途径如新闻媒体、网络获知粤语俚语。40%的人使用粤语俚语的原因是习惯使之然,41%的人是因为觉得说粤语俚语幽默,符合广东人的说话方式,还有 13%的人就是觉得粤语俚语是一种与普通话谚语相似的语言而说的。71%的人觉得学习多一种语言对自身有好处而想学习粤语俚语,也有46%的人是觉得偶尔说一句粤语俚语会让他人觉得自己有内涵才学习粤语俚语的,有 46%的人觉得学习粤语俚语对看电视或报纸有帮助。学习粤语俚语的原因各种各样,人们总体上是从自身学习粤语俚语的好处出发的。
语言的差异会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对另一种语言持有不同的观点。由于语言的不同,人们对粤语俚语有不同 的观点和态度。对于其他方言区的人来说,绝大多数人是喜欢粤语俚语并愿意学习说粤语俚语的,支持继承并发扬粤语俚语,觉得可以在正式场合小范围推广说粤语俚语或可以开展一些课堂学习粤语俚语。一小部分人觉得粤语俚语难懂,认为在正式场合就应当说正式的话语,不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说粤语。对 于政府是否需要制定政策来规范粤语俚语的使用这个问题上,36%的人认为这是鸡蛋里挑骨头,不需要特定针对 粤语俚语而制定政策;44%则认为这是有必要的,可以规范粤语使用;剩余的 20%则持无所谓态度。
尽管人们对粤语俚语的态度不尽相同,但粤语俚语为什么会得到广大广东大学生的青睐呢?从调查的数据来看,36.36%的广东大学生认为在交谈中使用粤语俚语有趣,符合话题,有幽默感;40.91%的广东大学生认为使用粤语俚语是习惯,随口就说;12.88%的广东大学生认为这是一种与普通话谚语成语相类似的文化现象。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的广东大学生讲粤语成为了一种习惯,当然在以讲粤语为主的广东地区,粤语俚语的使用似乎已经变得司空见惯,大家已经不知不觉的使用了粤语俚语。数据中显示 80.3%的广东大学生都知道“执生,煲粥,食脑,拍拖,电灯胆,炒鱿鱼”的意思,当然其中一部分来自其他省份的同学可能还不太了解其中的含义, 但是他们对粤语俚语还是抱有很大的兴趣。调查结果显示 72.73%的大学生都是从通过港剧,广剧或本地电台等媒体了解,大学生们讲粤语一方面是受到媒体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是为了追赶潮流,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大多数的广东大学生觉得在交谈中插入一两句俚语会使谈话更具幽默感、亲切感,有深度。广东本地的大学生讲粤语俚语是正常不过的,但是调查显示 18.18%的大学生认为粤语对以普通话为母语的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75%认为会有一定影响,以至于外省的大学生也对粤语俚语的使用产生了兴趣。可见粤语俚语不仅受到本地大学生的欢迎,还受到部分外省大学生的欢迎。
26
综合以上调查分析研究,从广东这个语言于普通话迥异的地理位置出发,在广东这个大省,广东话是广东人民日常交流的语言。而此次我们调查的就是粤语俚语对广东大学生的日常交流的情况。来粤求学的学生不在少数, 对于本地与异地学生而言,粤语俚语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大不相同的。粤语俚语不管对于广东本省或外省的学生而言,很大程度上都起着一个促进相互认识、相互交流的作用。对以普通话为国语的中国来讲,地方俚语的融入或许会大大增加语言的趣味性,诙谐的语言还会缓和紧张或尴尬的气氛。凡事都有两面性。有时候在使用普通话交流中掺杂着些粤语俚语,会对一些外省同胞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这种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如果政府部门对粤语进行修整,使粤语俚语得到规范化,相信这不仅仅是促进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更是使广东文化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方展画)第六课 思维导图课后作业题,共6页。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方展画)第六课 思维导图课后测评,共5页。
这是一份初中心理健康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方展画)第六课 思维导图综合训练题,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