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试题精炼专题12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试题精炼专题12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师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一轮复习专题精选
一、选择题
1、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流动的正确方向是( )
A.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B.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C.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 D.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室
【答案】A
【解析】
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流动的正确方向是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2、如图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①②为气体,则①为二氧化碳,②为氧气 B.若①②为过程,通过呼吸运动实现
C.若甲为血管,则其内流的是动脉血 D.若乙为血管,则乙可与心脏的左心房直接相连
【答案】D
【解析】
A.若①②为气体,根据箭头方向可知①为氧气,②为二氧化碳,A错误;
B.若①②为过程,则①②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B错误;
C.若甲为血管,则甲为肺动脉,内流含氧量低的静脉血,C错误;
D.若乙为血管,则乙是肺静脉,可与心脏的左心房直接相连,D正确。
3、下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金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流动方向为:乙→丙→甲 B.红细胞单行通过丙血管
C.甲是动脉,血流速度最快 D.乙是静脉,将血液送回心脏
【答案】A
【解析】
A.血液流动的方向是甲动脉→丙毛细血管→乙静脉,A错误;
B.丙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是毛细血管,B正确;
C.甲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因此是动脉,血流速度最快,C正确;
D.乙是从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因此是静脉,将血液送回心脏,D正确。
4、如图为人体内流经某器官或结构的血流情况模式图。H代表某种器官或结构,M、N代表血管,箭头代表血流方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H为左心室,则M中流静脉血,N中流动脉血
B.若H为肺泡,则N内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氧气含量减少
C.若H为肾小球,则M中流动脉血,N中流静脉血
D.若H为脑,则N内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氧气的含量都下降
【答案】D
【解析】
A.若H为左心室,则M中流动脉血,N中流动脉血,A错误。
B.血液流经肺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中,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中。因此若H为肺泡,则N内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氧气含量增多,B错误。
C.肾小球是一个毛细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包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的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因此若H为肾小球,则M、N均为动脉,都流动脉血,C错误。
D.当血液流经脑时,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脑细胞中,而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葡萄糖被脑细胞利用。因此若H为脑,则N内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氧气的含量都下降,D正确。
5、根据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下列关于人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心脏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防止血液倒流回心房
B.肾小管壁薄且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利于血液滤过形成原尿
C.管腔最小、管壁最薄、血流速度最慢,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答案】B
【解析】
A、心脏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防止血液倒流回心房,只能流向心室,A正确;
B、肾小管壁薄且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有利于原尿重吸收形成尿液而不是有利于血液滤过形成原尿,B错误;
C、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管腔最小、管壁最薄、血流速度最慢,红细胞单行
通过,C正确;
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进行气体交换,D正确。
6、下列关于人体各器官、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胃中可将蛋白质彻底分解为能被小肠所吸收的氨基酸
B.毛细血管管壁薄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C.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时O2与CO2的扩散方向相同
D.肾小管可吸收原尿中的大部分水、部分葡萄糖及无机盐
【答案】B
【解析】
A.蛋白质在胃中初步消化为多肽,在小肠内彻底消化为氨基酸,A错误;
B.毛细血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
C.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时,氧进入血液,二氧化碳进入肺泡,C错误;
D.肾小管可吸收原尿中的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及部分无机盐,D错误。
7、观察猪心并进行灌流实验,下列分析有误的是( )
A.[⑨]是左心室,壁最厚,为体循环动力起点 B.[②][③]内流静脉血,[⑤][⑦]内流动脉血
C.[⑤][⑨]间有动脉瓣、[⑧][⑨]间有房室瓣 D.若紧扎④,从①向心脏灌水,水将从⑤流出
【答案】D
【解析】
A. 心脏四个空腔中,⑨左心室的壁最厚,肌肉发达,收缩和舒张的能力最强,为体循环动力起点是主动脉,内流动脉血,动脉血管管壁较厚,弹性较大,血流速度最快,A正确;
B.心脏四个空腔中,⑧、⑨内流动脉血,②、③内流静脉血,⑤是主动脉内流动脉血,⑦是肺静脉内流动脉血,B正确;
C.⑤主动脉、⑨左心室之间流动脉血,有动脉瓣,⑧左心房、⑨左心室之间有房室瓣,C正确;
D.如果进行灌流实验,将血管④扎住,由血管①灌水,水会从血管⑥肺动脉流出,D错误。
8、如图为人的心脏工作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与②之间有瓣膜 B.③内流的血液为静脉血
C.④是左心室,壁最厚,为体循环动力起点 D.表示心房收缩状态的是甲图
【答案】B
【解析】
A、由分析可知,①与②之间有瓣膜,是房室瓣,A正确;
B、③是左心房,内流的血液为动脉血,B错误;
C、④是左心室,心脏壁最厚,为体循环动力起点,C正确;
D、图甲,心房收缩,心室舒张,这时房室瓣处于打开状态,保证血液由心房进入心室,D正确。
9、如下图所示曲线分别表示人体血液中CO2和O2相对含量的变化,则B段血管是( )
A.肺动脉 B.肺静脉 C.肺部的毛细血管 D.组织处的毛细血管
【答案】D
【解析】
当血液流经组织处毛细血管时,由于组织细胞里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因此血液里的氧气就扩散到细胞里,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这样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后氧气的含量就减少了。分析图示:血液流经B段血管后氧气的含量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因此B段为组织处毛细血管。
10、下图是人体某处血管分布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若②为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则①内流静脉血,③内动流脉血
B.若②为肺泡外的毛细血管,则①内流静脉血,③内流动脉血
C.若②为肾小球,则①内流动脉血,③内流静脉血
D.若②为心脏处的毛细血管,则①内流静脉血,③内流动脉血
【答案】B
【解析】
A.若②为组织内的毛细血管,由于组织细胞要进行生理活动,消耗氧,所以①内应流动脉血,③内流静脉血,A错误;
B.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若②为肺泡外的毛细血管,则①为肺动脉,内流的是静脉血,③为肺静脉,内流动脉血,B正确;
C.出球小动脉和入球小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若②为肾小球,则①为入球小动脉,③为出球小动脉,流的都是动脉血,C错误;
D.若②为左心室和左心房周围的毛细血管,①和③内都是动脉血;若②为右心室和右心房周围的毛细血管,①和③内都是静脉血,D错误。
11、人的生活离不开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还要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使得机体内各种物质的含量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稳定状态,如图曲线代表一段时间内血液中某种成分含量变化趋势,该曲线不能代表( )
A.血液流经小肠时葡萄糖的含量变化 B.从平原进入高原后一段时间内人体红细胞数量的变化
C.血液流经肌肉时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D.血液流经肺部时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答案】D
【解析】
A.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所以经过小肠绒毛毛细血管的血液营养物质含量增加,血液由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为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因此,血液流经小肠时葡萄糖含量增加,A不符合题意。
B.海拔越高,大气压力就越低,空气的密度越小,所以空气中的含氧量也就越少。为了结合更多的氧气,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就会增多。因此,从平原进入高原后人体红细胞数量会增加,B不符合题意。
C.当血液流经肌肉时,与肌肉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肌肉细胞利用,将肌肉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因此,血液流经肌肉时二氧化碳含量会增加,C不符合题意。
D.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由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的动脉血,即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减少而不是增加,D符合题意。
12、下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a、b、c、d是通过人体的呼吸运动实现的 B.甲内流的是静脉血,丙内流的是动脉血
C.与丙相比,甲内的血液含有更丰富的营养物质 D.乙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A
【解析】
A.a、b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c、d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A错误。
B.当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氧的浓度高,血液中氧的浓度低,这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B正确。
C.当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部分营养物质被肺泡处的组织细胞利用,因此甲内的血液含有较多的营养物质,C正确。
D.乙是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
13、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若A为肺,则流经A后的血液中氧气增多
B.若B是小肠,则饭后流经B后的血液中养料增多
C.血液由右心室经A流回右心房这一过程属于肺循环
D.若某人静脉注射葡萄糖,则葡萄糖最先到达心脏四个腔中的右心房
【答案】C
【解析】
A. 若A为肺,肺泡中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里的氧气含量,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氧气增多,A正确。
B.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血液流经小肠后,营养物质会显著增多,B正确。
C.人体的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血液由右心室经A流回左心房这一过程属于肺循环,C错误。
D.当从上肢静脉注射葡萄糖时,葡萄糖经上肢静脉,汇集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D正确。
14、当右心房收缩时,心脏内血液的流动情况,正确的是( )
A.右心房→左心室,此时房室瓣打开 B.右心房→右心室,此时房室瓣打
C.右心室→右心房,此时房室瓣打开 D.右心房→右心室,此时房室瓣关闭
【答案】B
【解析】
A.只有同侧的心房和心室是相通的,A错误;
B.当心房收缩时,房室瓣打开,心房的血液流向心室,B正确;
C.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朝向心室开,只允许心房的血液流向心室,C错误;
D.此时房室瓣是打开的,D错误。
15、如图是人体心脏与血管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血液由c向a流动,则该血管内流的是静脉血
B.若血液由a向c流动,则该血管是主动脉
C.若b处为输液时针刺入部位,那么应该在a点扎上胶皮管
D.若c处血管内有瓣膜,则该血管内流动的是含氧丰富的血液
【答案】C
【解析】
AB.此图是心脏与血管的结构图。当血液由a向c流动(即从心脏流向血管),此血管是动脉,主动脉内流动脉血,肺动脉内流静脉血;当血液由c向a流动(即从血管流回心脏),此血管是静脉,上、下腔静脉内流静脉血,肺静脉内流动脉血。AB错误。
C.抽血或者输血时,要用胶皮管捆扎针刺入部位的上方(近心端),这主要是为了让静脉积血膨胀,便于寻找,若b处为输液时针刺入部位,那么应该在a点扎胶皮管,C正确。
D.若c处血管内有瓣膜,则c是静脉,体静脉内流动的是含氧气少,二氧化碳多的静脉血,D错误。
16、某地许多伤员需要紧急输血治疗,很多人积极参加无偿献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医生抽血时,针刺入的血管是动脉 B.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200毫升不影响健康
C.献血有利于提高自身造血器官的造血功能 D.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根本原则
【答案】A
【解析】
A.动脉血管压力太大,抽血以后不容易止血,静脉血管一般都位于浅表部位,且压力小,容易止血,所以医生抽血时针刺入体表的静脉血管,A错误;
B.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200毫升不影响健康,B正确;
C.献血有利于提高自身造血器官的造血功能,C正确;
D.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D正确。
17、下判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白细胞有吞噬消灭病菌,促进止血和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
B.输液时,刺入的手背上的“青筋”,就是分布较浅的静脉
C.臀部肌肉注射的青霉素,最先到达心脏四个腔中的右心房
D.某A型血的人因大量失血需输血,应输入A型血最为安全
【答案】A
【解析】
A.白细胞有吞噬消灭病菌的作用,血小板有促进止血和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A错误。
B.输血的部位是静脉,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是分布位置较浅的静脉血管,B正确。
C.医生给病人臂部肌肉注射青霉素,药物进入血液,经臀部毛细血管→体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因此,医生给病人臂部肌肉注射某种药物,跟踪检查,最先发现这种药物在心脏的右心房,C正确。
D.输血原则是输同型血,所以某A型血的人因大量失血需输血,应输入A型血最为安全,D正确
18、临床上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成分进行输血,对于贫血、创伤性失血、大面积烧伤、血小板功能低下者,应分别输入的血液成分是( )
A.血小板、红细胞、血浆、全血 B.全血、红细胞、血浆、血小板
C.红细胞、全血、血浆、血小板 D.血浆、红细胞、全血、血小板
【答案】C
【解析】
①严重贫血患者主要是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浓度过低导致的,但总血量并不减少,所以应输入浓缩的红细胞悬液治疗;
②创伤性出血失去的是全血,是血的总量减少,因此应该输入全血治疗;
③身体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其伤面有大量液体渗出,患者丢失的主要是血浆,所以应输入血浆治疗;
④血小板功能低下者需要输入浓缩的血小板悬液或含凝血物质的血浆,以增加血小板聚集和血液凝固的能力,促使止血,所以应输入浓缩血小板悬液治疗。
可见C正确。
19、输血是抢救失血危重病人的有效措施,但血型不合,会引起血液凝集反应,阻碍血液循环,导致死亡。若在A型血人的上肢输入了B型血,则成团的血细胞最可能滞留的部位是( )
A.上肢静脉 B.心肌毛细血管 C.肺部毛细血管 D.肺静脉
【答案】C
【解析】
A型血的人输入了B型血会发生凝集反应,而凝集成团的红细胞最先堵塞的部位应该是血液循环中最狭窄的部分。从上肢血液输入后血液循环途径为:上肢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在上面这个循环途径中,肺部毛细血管的管腔最窄,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因此血细胞最可能滞留的部位是肺部毛细血管。
20、对下列相关实验或探究活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探究唾液对淀粉的分解作用时,用碘液检验淀粉分解后是否生成麦芽糖
B.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到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看到数量最多的是血小板
C.利用演示实验模拟人体呼吸运动时,玻璃罩模拟胸腔,气球模拟肺
D.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答案】D
【解析】
A.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探究唾液对淀粉的分解作用时,用碘液检验淀粉是否被分解,而不是是否生成麦芽糖,A错误。
B.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到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看到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B错误。
C.利用演示实验模拟人体呼吸运动时,玻璃罩模拟胸廓,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膈肌,玻璃罩内整个空间模拟胸腔,C错误。
D.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所以使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可看到红细胞单行通过毛细血管,D正确。
21、在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中,以下表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
A.用湿棉絮包住鱼的鳃部保持湿润,利于其呼吸
B.将视野中偏左的小血管移至中央,需向左移动小鱼尾鳍
C.在不同粗细的血管中,血液流动速度都一样
D.视野中观察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答案】C
【解析】
A.用湿棉絮包住鱼的鳃部保持湿润,利于其呼吸,A正确。
B.将视野中偏左的小血管移至中央,需向左移动小鱼尾鳍,B正确。
C.在不同粗细的血管中,血液流动速度不一样,动脉血管血流速度最快,其次是静脉血管,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最慢,C错误。
D.视野中观察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D正确。
22、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丝带扎紧人的上臂时,发现丝带上方(靠近肢端一方称下,近心端为上)的血管变化情况是:有的血管①膨鼓起来,有的血管②变得扁。在丝带下方也发现有的血管③膨鼓起来,有的血管④变扁。试判定血管①②③④依次是( )
A.动脉、动脉、静脉、静脉 B.动脉、静脉、动脉、静脉
C.动脉、静脉、静脉、动脉 D.静脉、动脉、静脉、动脉
【答案】C
【解析】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血流方向是心脏→动脉,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血流方向是心脏一-静脉,用丝带扎紧上臂,发现丝带上方(近心指端)的血管○膨胀,血管②变扁;丝带下方的血管③膨胀,血管④变扁,因此①④是动脉、②是静脉。
23、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只能通过a调节亮度 B.图乙中的②是在使用低倍物镜观察
C.图丙中的b为毛细血管 D.图丙中为使b移到视野中央,载玻片需向下移动
【答案】C
【解析】
A.使显微镜视野光线增强一点应使用遮光器上的大光圈和a反光镜的凹面镜,A错误。
B.在显微镜的物镜中,相对长的为高倍物镜,相对短的为低倍物镜,B错误。
C.丙中的b血管内红细胞单行通过为毛细血管,C正确。
D.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拨片的移动方向和物像的移动方向正好相反。所以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是细胞在视野上方,若要把所观察的细胞移到视野中央,载玻片应向上方移动,D错误。
24、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B.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C.血红蛋白在氧气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D.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主要由血浆运输
【答案】C
【解析】
A.食物中含有的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所需能量约70%来源于糖类,A正确。
B.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B正确。
C.血红蛋白在氧气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C错误。
D.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主要由血浆运输,D正确。
25、下列关于血浆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运输营养物质 ②运载血细胞 ③运输体内产生的废物 ④不含水分
⑤含有血浆蛋白 ⑥含有无机盐、氨基酸、葡萄糖等
A. 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 C.①③⑤⑥ D.①②③⑤⑥
【答案】D
【解析】
①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能运输一些水溶性的营养物质,包括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从消化道吸收入血的物质,①正确;
②血浆的作用是运载血细胞,②正确;
③血浆运输营养物质的同时,也运输组织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③正确;
④血浆最主要的成分是水分,④错误;
⑤血浆中含有血浆蛋白,蛋白质含量较高,这是血浆与原尿和尿液的最大区别,⑤正确;
⑥血浆中含有无机盐、氨基酸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⑥正确。
故①②③⑤⑥正确。
26、科学研究表明,血液流经人体肺部后,血小板的数量显著上升,人体有将近50%50%的血小板来自肺部,由此推测肺部可能含有某种细胞,其功能类似于( )
A.红细胞 B.上皮细胞 C.造血干细胞 D.骨细胞
【答案】C
【解析】
血液流经肺部后,血小板的含量显著升高所以可以推测肺部具有功能类似于造血干细胞的某种细胞。
二、非选择题
1、健康问题,人人关心,请分析并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夏季学生溺水事件时有发生,溺水停止呼吸是图中过程[________]受阻造成的。(用字母表达)
(2)过程[B]表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其交换结果是血液变成________血。
(3)过程[D]表示________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氧气最终进入组织细胞的________中被利用。
(4)图中运输氧的过程是[________].(用字母表达)
(5)若溺水者需要打点滴,则药物最先到达心脏四腔中的________。
(6)若A型血的溺水者受伤大出血,无A型血的紧急情况下可少量输入的血型是________型。
(7)输送血液的泵是________。
【答案】
(1)A (2)动脉 (3)组织细胞,线粒体 (4)C
(5)右心房 (6)O (7)心脏
【解析】
人体呼吸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溺水阻断了呼吸全过程中的[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环节,导致了人体不能与外界气体交换不能正常进行,因而会影响肺的通气,进而影响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造成人体缺氧,严重的会危及生命。当某人呼吸骤停时,要进行人工呼吸进行急救。
过程[B]表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此过程指的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它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当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由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鲜红的动脉血。
过程[D]表示血液流经组织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通过组织内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氧气在组织细胞中线粒体中利用。
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它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图中运输氧的过程是[C]。
→左心房、左心室(心脏)→主动脉→各级动脉→受伤部位,因此药物最先到达心脏四腔中的右心房。
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 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也可能引起凝集反应。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异血型者之间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才采用。因此首先考虑的是输同型血,实在没有同型血,可以少量输O型血。
心脏是维持血液循环的一个泵,它把血液泵到脑子里和全身各个器官,心脏停止工作几分钟就能导致脑的损害,而且不可恢复。身体内的静脉血带着全身各部位的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通过许许多多根静脉,回到右心房,然后通过右心室把血泵到肺部,在肺部把二氧化碳呼出去,将氧气结合到血液中;有氧的血液又通过肺,回到左心房,并通过左心室把血泵到全身,因此输送血液的泵是心脏。
2、如图是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解。请仔细观察、分析后,回答问题。
(1)图中双实线表示的血管中流动的是________血,虚线表示的血管中流动的是________血。
(2)人体遍布全身的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血液不仅有运输作用,而且还具有________作用。
(3)血液由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________;血液由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________。
(4)观察心脏的结构,发现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心壁最厚的是________,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防止血液倒流的________,这种结构保证了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
(5)某人不幸被重物压伤,失血过多,急需输血。经过化验,他的血型是B型,可以给他输血的血型是________。
【答案】
(1)动脉,静脉 (2)血浆,血细胞,防御、保护 (3)体循环,肺循环
(4)左心室,瓣膜 (5)B型、O型
【解析】
对照血液循环图可知,图中实线表示的血管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虚线表示的血管中流动的是静脉血。
人体遍布全身的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的。血液不仅有运输作用,而且还具有防御、保护作用。
血液由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观察心脏的结构,发现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心壁最厚的是左心室,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这种结构保证了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
某人不幸被重物压伤,失血过多,急需输血。经过化验,他的血型是B型,可以给他输血的血型是B型、O型。
3、如图表示人体内物质循环和废物排出的关系,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人体内物质(营养物质和废物)的运输主要靠人体的________系统完成的。该系统是由血管、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2)人体的血液循环可以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者是通过________连通在一起。
(3)人体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经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身体的一些部位排出体外,图中人体排出代谢废物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英文字母)
(4)图中形成尿液的器官是________,它是由大约120万个________构成,尿液的形成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过程。尿液中含有蛋白质,据你判断可能是肾单位的________部位出现了问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肾脏的________发生病变。
(5)食物在B处被消化吸收后,到达A细胞的途径正确的是( )。
A.毛细血管→下腔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组织处毛细血管
B.毛细血管→主动脉→组织处毛细血管
C.毛细血管→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左心室→主动脉→组织处毛细血管
D.毛细血管→主动脉→左心室→上下腔静脉→组织处毛细血管
【答案】
(1)血液循环,心脏,血液 (2)体循环,肺循环,心脏
(3)F,G,H
(4)肾脏,肾单位,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球,肾小管 (5)C
【解析】
(1)人体内物质(营养物质和废物)的运输主要靠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完成的。血液循环系统是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
(2)人体的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流经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肺循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可见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两者是通过心脏连通在一起。
(3)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肤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绝大部分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图中人体排出代谢废物的途径有F、G、H。
(4)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输尿管、膀胱、尿道是排出尿的通道,图中形成尿液的器官是肾脏,它是由大约120万个肾单位构成,尿液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尿液里出现蛋白质,说明肾小球出现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把不应该过滤到肾小囊腔的大分子蛋白质过滤到肾小囊腔里,导致尿液中出现蛋白质。由于肾小管发生病变,重吸收作用发生障碍,导致大量的葡萄糖没有被吸收;另外胰岛能分泌胰岛素能调节人体内糖的代谢,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会造成体内血糖的浓度过高,使肾小管对原尿中的葡萄糖由于浓度过高而不能全部重吸收而出现糖尿。因此,乙尿液中出现葡萄糖,可能是肾脏的肾小管部位发生病变。
(5)食物在B处被消化吸收后,到达A细胞的途径是毛细血管→肠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处毛细血管。
4、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②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完成该过程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2)图中③④生理过程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③代表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
(3)有一类特殊的蛋白质致使血液呈红色。为了预防体内缺乏该种蛋白质,在设计菜谱时要搭配一定量的含蛋白质和________的食物。
(4)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中减少的成分是________(答2个即可)。
(5)西红柿、辣椒等果蔬中富含维生素C,经常食用可以有效防治________病。
(6)消化道中有________种消化液参与消化蛋白质,并能彻底被消化成________。
【答案】
(1)葡萄糖,吸收,小肠 (2)呼吸运动,二氧化碳 (3)铁
(4)氧气、营养物质、尿素、水、无机盐(任意两个) (5)坏血 (6)3,氨基酸
【解析】
(1)图中的a代表的物质是淀粉分解产生的葡萄糖。②表示的是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2)图中③④生理过程表示的是呼气和吸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的。呼吸运动中呼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3)血液之所以呈红色,就是因为含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即血红蛋白,当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时,人会患贫血。一般的贫血患者,应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丰富的食物。
(4)血液流经肾脏后在肾脏处的毛细血管网发生了物质交换,血液流经此处后,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所以血液由鲜红的动脉血变成暗红的静脉血,同时组织细胞还会产生尿素在肾脏形成尿液由输尿管排出体外,所以血液流经肾脏后,尿素和氧气明显减少。
(5)维生素C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缺少人体会患坏血病或牙龈出血等病。
(6)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可见参与蛋白质消化的消化液有胃液、肠液和胰液。
5、如图是人体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A、B表示人体的系统,a,b,c表示器官,数字①~⑦表示生理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表示________系统;④和⑤的生理过程叫________,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
(2)人体组织细胞产生的各种废物通过图中________(填序号)所示途径排出体外。
(3)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后与红细胞中的________结合,经血液循环运输,再进入组织细胞的________内被利用。
(4)图中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填字母),在此处蛋白质最终被消化为________。
(5)①~⑦表示的一系列生理活动是受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
(1)循环,呼吸,呼吸运动 (2)②③④ (3)血红蛋白,线粒体
(4)b,氨基酸 (5)神经(或神经调节),激素(或激素调节)
【解析】
(1)A 表示循环系统;④和⑤表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即为呼吸过程,通过呼吸运动实现。
(2)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如④;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如②;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如①,是排泄的主要途径。人体组织细胞产生的各种废物通过图中②③④所示途径排出体外。
(3)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后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经血液循环运输,再进入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内被利用。
(4)图中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b小肠,在此处蛋白质最终被消化为氨基酸。
(5)①~⑦表示的一系列生理活动是受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试题精炼专题22 健康地生活(教师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试题精炼专题19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师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试题精炼专题17 细菌、真菌和病毒(教师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