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第五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2023年春季泉州市第五中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皆出诗意。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想是诗意,杜甫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心灵感应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存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他们误解了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的意思。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他的诗歌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
(摘编自西川《生活的诗意》)
材料二: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坡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未必,因为词是诗之余。元明也是如此。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字狱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曹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因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曹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曹雪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
(摘编自陈鹏举《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材料三:
所谓“诗意地栖居”,是人的生活、生存的诗化。“诗意”的内涵是丰富的,而且是多指向的,但是,笔者以为,其本质是明确的,那就是自由与和谐。自由自在,其乐无穷,这是世上善良人们共有的体验;自然而然,生趣盎然,则往往又是人们生存中滋生诗情画意的根本元素。但人类的生存并不仅止于单向度地依附于自在的自然,或终日满足于欣赏自在的自然,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还要进行能动的创造性实践,即所谓“充满劳绩”。所以,如何使得人类的实践行为(包括对自然的“人化”)成为充满“诗意”的创造,亦即如何在“充满劳绩”的同时,为人类的生存创造出更大的自由空间与和谐境界,这是问题的关键——人类生存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人类作为从自然环境中剥离而出的一个智能物种,本质上就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缘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演进的过程中,这二者之间,有过对立,有过混乱,有过和谐,有过平衡。顺应自在的自然环境,以求生存,是人类的天性;改造自在的自然环境,以求更好地生存,是人类的特性。总而言之,生存与发展的需求,总是促使人类与自然环境保持一种根本性的关系。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自然界从“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对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变成了对人类有益的、为人服务的对象。它或者作为人类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者成为人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资料来源,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故而,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包括在人类发展中对于自在的自然世界的改造,也应当把握适度。
(选自宋生贵《人类生存的诗意之源》,有删改)
1. 下列关于诗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意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更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
B. 诗意使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使生活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
C. 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前人为我们留下大量诗歌的原因。
D. 人类追求的诗意的生活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其理想境界是自由与和谐。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现诗意,要了解自己心灵,并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
B. 只要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产生心灵感应,你就会发现诗意就在眼前。
C. 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榷的。
D. 无论禅味或是幻想,无论美丑或是善恶,任何事物都会诗意盎然。
3. 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踏着满地的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步上山去。
B. 修建青藏铁路时,修建了众多的野生动物通道,以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殖。
C. 我国发射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与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相辅相成,构成我国气象卫星应用体系。
D. 山脚下,小河旁,水田里,一头牛,一个人,似乎未动,其实在动。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 根据三则材料,“诗意”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D 3. C
4. (1)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结构,先说“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然后依据时间顺序列举事例分析。
(2)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如列举了苏轼、曹雪芹等人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②道理论证,如引用“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证明曹雪芹是个非常好的诗人。③因果论证。如“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3)论证方式上,立论与驳论相结合。通过反驳胡适先生的文学史观点,证明本文的观点“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
5. (1)可以使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2)促进了我们民族文学史的发展。(3)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城
老舍
老三瑞全因心中烦闷,已上了床。瑞宣把他叫起来。极简单扼要的,瑞宣把王排长的事说给老三听。瑞宣也很兴奋,可是还保持着安详,不愿因兴奋而卤莽,因卤莽而败事。慢条斯礼的,他说:“我已经想了个办法,不知道你以为如何?”
老三慌手忙脚的登上裤子,下了床,“什么办法?大哥!”
“有勇无谋可办不了事!我想去找李四大爷去。李四大爷要是最近给人家领杠出殡,你们俩都身穿重孝,混出城去,大概不会受到检查!出了城,那就听王排长的了。他是军人,必能找到军队!”
“就这么办了,大哥!”
“你愿意?不后悔?”
“大哥你怎么啦?我自己要走的,能后悔吗?况且,别的事可以后悔,这种事——逃出去,不作亡国奴——还有什么可后悔的呢?”
瑞宣沉静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逃出去以后,不就是由地狱入了天堂,以后的困难还多的很呢。前些日子我留你,不准你走,也就是这个意思。五分钟的热气能使任何人登时成为英雄,真正的英雄却是无论受多么久、多么大的困苦,而仍旧毫无悔意或灰心的人!记着我这几句话,老三!你要老不灰心丧气,老像今天晚上这个劲儿,我才放心!”
瑞宣去找李四爷,把来意简单的告诉了老人。老人愿意帮忙。“老大,你到底是读书人,想得周到!”老人低声的说:“城门上,车站上,检查得极严,实在不容易出去。这件事交给我了,明天就有一档子丧事,你教他们俩一清早就跟我走,我到时候看,怎么合适怎办!”
这时候,瑞全在屋里兴奋得不住的打嗝,仿佛被食物噎住了似的。想想这个,想想那个,他的思想像走马灯似的,随来随去,没法集中。他恨不能一步跳出城去,加入军队去作战。期待是最使人心焦的事,他的心已飞到想象的境界,而身子还在自己的屋里,他不知如何处置自己。
妈妈咳嗽了两声。他的心立时静下来。可怜的妈妈!只要我一出这个门,恐怕就永远不能相见了!他轻轻的走到院中。一天的明星,天河特别的白。他只穿着个背心,被露气一侵,他感到一点凉意,胳臂上起了许多小冷疙疸。他想急忙走进南屋,看一看妈妈,跟她说两句极温柔的话。极轻极快的,他走到南屋的窗外。他立定,没有进去的勇气。在平日,他万也没想到母子的关系能够这么深切。他决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他一定要逃走,去尽他对国家应尽的责任;但是,他至少也须承认,永远与母亲在感情上有一种无可分离的联系。立了有好大半天,他的腿有点软,手扶住了窗台。他还不能后悔逃亡的决定,可也不以自己的腿软为可耻。在分析不清自己到底是勇敢,还是软弱,是富于感情,还是神经脆弱之际,他想起日本人的另一罪恶——有多少母与子,夫与妻,将受到无情的离异,与永久的分别!想到这里,他的脖子一使劲,离开了南屋的窗前。
瑞宣从外面轻轻的走进来,老三轻手蹑脚的紧跟来,他问:“怎样?大哥!”
“明天早晨走!”瑞宣好像已经筋疲力尽了似的,一下子坐在床沿上。
“明——”老三的心跳得很快,说不上话来。以前,瑞宣不许他走,他非常的着急;现在,他又觉得事情来得太奇突了似的。半天,他才问出来:“带什么东西呢?”
“啊?”瑞宣仿佛把刚才的一切都忘记了,眼睛直钩钩的看着弟弟,答不出话来。
“我说,我带什么东西?”
瑞宣听明白了,想了一想:“就拿着点钱吧!还带着,带着,你的纯洁的心,永远带着!”他还有千言万语,要嘱告弟弟,可是他已经不能再说出什么来。摸出钱袋,他的手微颤着拿出三十块钱的票子来,轻轻的放在床上。然后,他立起来,把手搭在老三的肩膀上,细细的看着他。“明天早上我叫你!别等祖父起来,咱们就溜出去!老三!”他还要往下说,可是闭上了嘴。一扭头,他轻快的走出去。老三跟到门外,也没说出什么来。
弟兄俩谁也睡不着。在北平陷落的那一天,他们也一夜未曾合眼。但是,那一夜,他们只觉得渺茫,并抓不住一点什么切身的东西去思索或谈论。现在,他们才真感到国家,战争,与自己的关系,他们须把一切父子兄弟朋友的亲热与感情都放在一旁,而且只有摆脱了这些最难割舍的关系,他们才能肩起更大的责任。他们——既不准知道明天是怎样——把过去的一切都想起来,因为他们是要分离;也许还是永久的分离。瑞宣等太太睡熟,又穿上衣服,找了老三去。他们直谈到天明。
听到祁老人咳嗽,他们溜了出去。李四爷已经在门口等着他们。把弟弟交给了李四爷,瑞宣的头,因为一夜未眠和心中难过,疼得似乎要裂开。他说不出什么来,只紧跟在弟弟的身后东转西转。
“大哥!你回去吧!”老三低着头说。见哥哥不动,他又补了一句:“大哥,你在这里我心慌!”
“老三!”瑞宣握住弟弟的手。“到处留神哪!”说完,他极快的跑回家去。
到屋中,他想睡一会儿。可是,他睡不着。他极疲乏,但是刚一闭眼,他就忽然惊醒,好像听见什么对老三不利的消息。他爱老三;因为爱他,所以才放走他。他并不后悔教老三走,只是不能放心老三究竟走得脱走不脱。一会儿,他想到老三的参加抗战的光荣,一会儿又想到老三被敌人擒住,受最惨的刑罚。他的脸上和身上一阵阵的出着讨厌的凉汗。
同时,他得想出言词去敷衍家里的人。他不能马上痛痛快快的告诉大家实话,他得等合适的机会再说,而且有证据使大家放心老三的安全。
多么长的天啊!太阳影儿仿佛随时的停止前进,钟上的针儿也像不会再动。好容易,好容易,到了四点钟,他在枣树下听见四大妈高声向李四爷说话。他急忙跑出去。李四爷低声的说:“他们出了城!”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得知瑞宣的计划后,瑞全既兴奋激动,又放不下家人,站在南屋窗外,他没有勇气进去,因为担心见到母亲后会改变自己的决定。
B. 李四爷愿意帮忙将瑞全与王排长带出城,且认为自己有把握办好这件事,表明李四爷为人豪爽,乐于助人,讲义气,有胆气。
C. 本文末段具有多重艺术效果,既形象地表现了瑞宣因不知弟弟能否顺利出城而焦虑不安,又交代了出城的结果,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前文。
D. 本文通过瑞宣支持、帮助弟弟逃出沦陷北平城的故事,再现了古都市民不愿做亡国奴、觉醒并反抗的思想,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怀。
7. 三弟要走了,瑞宣叮嘱他说:“带着,你的纯洁的心,永远带着!”试分析这句话的深刻意蕴。
8. 选文中瑞宣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这里的“心”有两层含义;一是爱国之心,告诉弟弟不要中途变节,投降日本人;二是报国之志,嘱咐弟弟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这里的“永远”是告诫弟弟,要永远坚持下去,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有报国的责任。这是瑞宣对弟弟的告诫与期许:常怀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
8. ①沉稳谨慎,如精心安排弟弟出城;②对家庭有责任心,如看重亲情,爱护家人;③有爱国情怀,如全力支持弟弟参加抗战。
三、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改醮(jiào):改嫁。②烝(zhēng)烝:淳厚的样子。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征,在文中的意思同征辟。征辟,是从汉代开始出现的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B. 服阕,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阕,指终了。
C. 司空,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西周始设立。隋唐虽有设置,但仅是一种崇高的虚衔。
D. 武帝,是皇帝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密曾在蜀汉任职,多次出使吴国,受到吴人称赞。蜀汉被平定后,晋武帝召他做官,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
B. 李密认为安乐公与齐桓公的遭遇非常相似,两人都因为任用人才得当而使国家兴盛,后来又都因用人不当而遭遇不幸。
C. 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
D. 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13.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原为何意?在文中指什么?
【答案】9. B 10. A 11. D
12. (1)(李密)一有空闲的时间就研究学问,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
(2)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
13. 第一问:如果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结束。后用来比喻不除掉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
第二问:在本文中,李密这句话说的是从事,他认为从事是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不除去国家就不得安宁,表现了他对从事的憎恨之情。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又名虔。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感伤眷恋备至,孝道之情笃深,于是积郁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刘氏有病时,他就哭泣流泪不敢大口呼吸,从不脱衣安睡,饮食汤药总要尝过之后才端上去。(李密)一有空闲的时间就研究学问,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
李密年轻时在蜀汉做官,当郎官。多次出使吴国,有才智机辩,吴人很欣赏他。蜀汉被平定后,泰始初年,(皇上)下诏任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因为祖母年高,(家中)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官职,并(向朝廷)呈上《陈情表》:“……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皇上读后说:“士人有名节,不是平白无故的!”于是停止征召。后来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朝廷再一次以太子洗马之职征召他到洛阳。司空张华问他说:“安乐公这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并列。”张华询问其中的缘故,(李密)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信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身长蛆。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抵抗曹魏,任用黄皓而丧国,由这知道成败是同样的。”张华认为他说得很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任温令,却憎恨从事,曾经写信给人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结束。”从事把他的信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中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常希望改任内官,可是朝廷却没有人帮助他,于是升迁担任汉中太守,自己认为没得到应有的职分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诗的末章说:“人们也有这样的话,有因才有缘。做官没有有权势的朝臣作依靠,不如回家种田。皇上英明睿智,这话岂能这样说!”武帝很生气,在这时都官从事上奏免除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于家中。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杜甫(唐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4. 以下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B. 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C. 尾联的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15. 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D 15. ①自和空字最好;②碧草映阶,足见其深,茂盛的草独自欣赏春色,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到来;黄鹂隔叶,足见其茂,黄鹂空作好音,无人欣赏。③一空一自足以表明后人已经把武侯呕心沥血缔造的一切遗忘了,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元·萨都刺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①荒,画眉人远②,燕子楼③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释】①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②画眉人:西汉张敞替妾子画眉,喻夫妻感情好。③燕子楼:唐张愔爱妾关盼盼在张愔去世后独居燕子楼,历十余年不嫁。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6. 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徐州”即彭城,“淮左名都”即“扬州”,两首词首句皆扣题而起,和柳永的《望海潮》首句有同样的效果。
B. 萨词上阕“想”以下几句刻画了项羽由盛到衰的转变;姜词上阕“自”以下几句描绘了金兵入侵后扬州的衰败。
C. “画眉人远,燕子楼空”和“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都以爱情故事为典故,暗示历史风流终为陈迹。
D. 萨词中“人生百年如寄”表明人生如匆匆过客般短暂,姜词以疑问句结尾,自然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17. 下列对两首词中所表现的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萨词中写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而今昔日繁盛的汉家陵阙也是秋风瑟瑟,禾黍满眼,表达了对英雄盛世不在、历史沧桑变幻的慨叹。
B. 萨都刺写了一些有关徐州的典故,吊古伤今,感慨人生,大有英雄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乱山川的情调。初一略看,好似低沉颓唐,实际上他的感情很激烈深沉。
C. 姜词中扬州城呈现的荠麦青青的景象皆因朝廷抵抗不力,金兵入侵所致,作者对发动掠夺战争的金兵及南宋王朝投降政策有所谴责。
D. 姜词中写曾经繁华的扬州长街,如今满眼尽是青青荠麦,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如今扬州城凋残破败的痛心,而小序中的“黍离”之悲是专指有昔盛今衰的感慨。
【答案】16. C 17. D
五、情景默写(共6分)
18. 根据要求默写句子。
(1)屈原在《离骚》中书写了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相似境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②. 謇朝谇而夕替 ③. 飞湍瀑流争喧豗 ④. 砯崖转石万壑雷 ⑤. 本图宦达 ⑥. 不矜名节
六、课内基础知识选择题(共10分)
19. 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箱帘六七十 B. 郁郁登郡门 C. 徐徐更谓之 D. 徒留无所施
【答案】A
2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A. 谨拜表以闻 B. 则刘病日笃
C. 历职郎署 D. 凡在故老
【答案】B
2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B.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 伏清白以死直兮 D. 固时俗之工巧兮
【答案】C
22. 下列各项中的句子与例句句式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刘夙婴疾病
A.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B. 则告诉不许
C. 急于星火
D.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答案】B
23. 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马,胡人的兵马,指北方少数民族的军队,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代指金兵。
B. 豆蔻,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诗《赠别》(其一)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之语。
C. 淮左,淮水东面。方位以东方为左,扬州一带,在宋时属淮东,故称。
D. 授、拜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表示提升官职的词有拔、擢、升、出等;表示降低官职的词有贬、谪、左迁等;表示罢免官职的词有罢、黜、夺、免等。
【答案】D
七、语言文字运用(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如果说苏轼通过“以诗为词”的途径,建立了豪迈词风,从而使作为“艳科”的词提高了文学地位,并与传统文学___________,那么,柳永则通过“以赋为词”的方式,使慢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在柳永生活的那个年代,慢词只在市井艺人口中传唱,柳永勇于摒弃传统的偏见,创作、填写大量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___________,齐头并进。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
凡有井水处,皆能颂柳词,柳永在市井中的声望连帝王将相都___________。他的词多反映青楼女子的内心世界和下层人民的悲欢离合,笔法细腻,感情深挚,雅俗共赏,每每流传甚广。在柳永之前以及同时代的同类题材词作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___________,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而柳永词作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将笔端第一次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柳永还把词的题材朝着自我化的方向进行了拓展。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柳永词则注重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2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并驾齐驱 各有千秋 望其项背 妄自菲薄
B. 双管齐下 各有千秋 望尘莫及 自怨自艾
C. 并驾齐驱 平分秋色 望尘莫及 自怨自艾
D. 双管齐下 平分秋色 望其项背 妄自菲薄
25.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
B. 柳永于词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
C. 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可以说如柳永于词的贡献一样
D. 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柳永于词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
2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内心世界,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
B. 柳永也许是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第一次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
C. 柳永也许是将笔端第一次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
D. 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
27. 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请以词人柳永为描述对象,写一段话。要求:①结合其词作内容;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表达对词人或词作的评价;④不少于120个字。
【答案】24. C 25. A 26. D
27. 柳永,仕途抛弃了他,他也抛弃了仕途。他的生活,在偎红倚翠中;他的乐趣,在浅斟低唱里。他的笔,尽写街头巷陌的笙箫歌舞;他的歌,唱出对长亭晩的哀情;他的词,溢出的是青春娇女沉甸甸的泪水;他的心,饱含的是对生活的挚爱柔情。
八、材料作文(共60分)
2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社会到底是“一技”重要还是“一机”重要?班会课上同学们围绕“一技”和“一机”展开了讨论。有人提出,“一技在手,吃穿不愁”,所以要沉下心来,练就一技之长或掌握一门本领;也有人认为,“一机在手,天下我有”,只要会操作一只手机,在如今这个信息社会中,就可以玩转自己的世界了。
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写一篇文章参与讨论,可以支持或反驳其中一方,也可以综合考虑,辩证思考,另提观点。请注意联系社会现实与自我发展。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不得脱离材料;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尊敬的老师、同学:
大家好!
我方的观点是“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君子善假于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鱼乘于水,鸟乘于风”……先贤早已向我们昭示过人生的至理: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必善于借力、巧于使物。“一机在手,天下我有”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使用的手机等现代化设备越来越多,思考空间却越来越小,动手能力越来越弱,不知不觉,我们再也不能“一技在手,吃穿不愁”,从“使物”变成了“为物使”。
诚然,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倘若还一味坚持事事亲力亲为、绝不假手于人于物,浪费时间,虚耗精力,未免太迂腐可笑。很难想象假如人们抛弃智能电饭煲、录音笔、扫地机器人、榨汁机等物件后所面临的窘境,也很难想象假如人们的生活起居、学习工作只能依赖大脑和双手后所承受的压力。我们只是凡人,无法去掌握一项项的“技”。善借外力,善使器物,用简便快捷的现代化工具代替一些非必要的劳动,将人们从繁琐的琐事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时间放在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地方,这是科技创新的时代的馈赠。
君子使物应有“时”。闲暇的时候,轻松的时候,学习的时候,不妨放下手机,让自己的大脑和双手从幕后走到台前,读一本书,写几行字,做一道菜,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唤醒身体的劳动本能,试着找寻消失许久的真实心境。工具既为人所制造,必定也有失灵、故障的时候,有工具时得心应手,无工具时熟练应对,这才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能力。
君子使物应有“度”。不只是一部手机,电脑、家电等各种现代化工具代表着科技的力量和时代的辉煌,我们不能排斥先进的科技与工具,不但不排斥,还要更充分、更广泛地发展和利用这些来为我们造福。但是,过度依赖工具的确会造成人们各方面能力的衰减,这并非好事。习惯了手机和电脑的键盘输入,偶尔提笔,却发现自己对书写感到陌生;习惯了车载导航和手机地图,偶尔抬头,却发现自己对生活多年的城市一无所知;习惯了电子备忘录和日程提醒,偶尔忘记输入,却发现自己似乎已经不能靠大脑来记忆;习惯了浏览自媒体短新闻和观看各种短视频,偶尔看看巨著,却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拥有阅读的耐性。使用现代化设备本是为了让我们高效、精确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但我们却让方法变成了目的,让工具变成了主人,一旦离开工具,我们就如同置身于虚空般茫然无措。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用进废退,我们发明制造工具以谋求生活的便利和舒适,但又在这种舒适中慢慢忘却了强化自身能力的重要;我们将使用工具当成节省精力的手段,却在离开工具时又无法依靠精力去解决问题。一边是使用日新月异的工具,一边要培养良好的能力。我们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对和谐互补的伙伴。、
故,君子使物,而不应该物所使!
福建省泉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福建省泉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福建省泉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第五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第五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7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第五中学、铭选中学、泉州市九中、侨光中学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第五中学、铭选中学、泉州市九中、侨光中学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