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常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
    2023.3.12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卷)相应的答题区域。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敁敠人位,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
    ②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掀还沉,那里犟的过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③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
    ④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⑤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肏攮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肏攮一个,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好一阵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
    ⑥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凤姐儿道:“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也都端过来与他吃。又命一个老嬷嬷来,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箸”是这场闹剧的道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镶金嵌银的象牙箸,也折射了贾府所处的社会阶层及奢侈的生活。
    B. 刘姥姥的“笑话”引发贾府众人发笑,众人的笑里既有打破平时沉闷生活的惊喜,更有对这种不讲礼仪的粗陋鄙俗的蔑视与反感。
    C. 众人大笑的描写极为精彩,有主有次,有细节、有泛写,可谓一人一种姿态,细细一品,而又切合人物身份,反映了人物性格。
    D. “众人先是一怔”的细节设置巧妙,这个无声的间歇时间,写出了刘姥姥的“笑话”,出人意表,也使笑话的逗笑效果更能凸显。
    2. 下面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王熙凤精明机智,善于抓住机会,故意让刘姥姥出丑来让大家开心,进而取悦贾母,以博得老祖宗的欢心宠爱。
    B. 捉弄刘姥姥一出,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从“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可以看出。
    C. 《红楼梦》中写用餐进食场面很多,但这一处给人的印象特别的深。其中摹写众人的“笑”算是最精彩之处,体现了曹雪芹的大家笔法。
    D. 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便躲开她,一方面是因为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鸳鸯仗着贾母宠她,平日嚣张跋扈惯了。
    3. 对《红楼梦》这本书,下列评价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
    B. 《红楼梦》的初名叫《石头记》,它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时,就受到人们的喜爱。《红楼梦》问世以后,人们争相阅读它,谈论它。同时,《红楼梦》也受到封建官僚和封建卫道者的推崇,把它作为教育孩子的教材。除此外,《红楼梦》还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后来被称之为“红学”。
    C. 曹雪芹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在《红楼梦》中,有姓名称谓的七百多个人物,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另外,由于曹雪芹对诗词、金石、书画、医学、建筑、烹调、印染等各门学问都十分精通,所以在描写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都真实而细腻。
    D. 《红楼梦》小说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书中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为了展现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曹雪芹构建了一种精致细密包容广大的布局方式,即网状结构方式。
    4. 文中通过哪些描写,表现了凤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5. 结合以上文本,简要分析刘姥姥形象的性格特点?
    【答案】1. B 2. D 3. C
    4. 通过语言和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王熙凤精明机智的性格特点。如:凤姐儿一面递眼色与鸳鸯;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吧!那冷了就不好吃了。”这些语言和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王熙凤精明机智,善于抓住机会取悦贾母,以博得老祖宗的欢心宠爱的特点。
    5. 刘姥姥是有着一定见识的乡下妇女,粗俗、世故、风趣但又不失朴实。用语粗俗,喜欢说笑,如“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老于世故,会讨好贾母与贾府中的人,风趣,如“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又朴实,有小农思想的典型的村妇形象。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对这种不讲礼仪的粗陋鄙俗的蔑视与反感”错误。刘姥姥的话打破众人的沉闷的生活,笑里没有“蔑视与反感”。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平日嚣张跋扈惯了”错误。鸳鸯不是飞扬跋扈之人。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B.“《红楼梦》也受到封建官僚和封建卫道者的推崇,把它作为教育孩子的教材”错误。《红楼梦》描写贾宝玉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即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作者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悲剧发生和发展的复杂现实内容,揭示造成悲剧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根源。围绕着爱情婚姻悲剧,同时铺开一个由许多有关人物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从而展示渐趋崩溃的社会的真实内幕。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追求,反映那个时代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闪烁着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它与封建主义冲突所造成的悲剧,生动地表明封建社会的不合理,使读者预感到这个社会已日暮途穷,走向灭亡。当时的人们很少有这样的认识的,封建官僚和封建卫道者厌恶还来不及,不会把它作为教育孩子的教材。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由“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可知,通过语言和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王熙凤精明机智的性格特点。
    由“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肏攮一个,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可知,鸽子蛋又小又滑,再加上凤姐和鸳鸯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导致刘姥姥洋相迭出,取悦了贾母。通过语言和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王熙凤精明机智,善于抓住机会取悦贾母,以博得老祖宗的欢心宠爱的特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由“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可知,刘姥姥用语粗俗,喜欢说笑。
    由“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掀还沉,那里犟的过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可知,刘姥姥老于世故,会讨好贾母与贾府中的人,风趣。
    由“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可知,刘姥姥朴实。
    由“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可知,刘姥姥有着小农思想。
    总之,刘姥姥是有着一定见识的乡下妇女,粗俗、世故、风趣但又不失朴实。
    二、古代诗文阅读(5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1小题,3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生姓江氏,名永,字慎修,婺源之江湾人。少就外傅时,与里中童子治世俗学。一日,见明丘氏《大学衍义补》之书,内征引《周礼》,奇之,求诸积书家,得写《周礼》正文,朝夕讽诵,自是遂精心于前人所合集《十三经注疏》者,而于三礼尤功深。
    先生读书好深思,长于比勘,步算、钟律、声韵尤明。古韵起于吴才老,而昆山顾氏据证尤精博。先生谓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正顾氏分十部之疏。后儒皆言古者寓兵于农,井田废而兵农始分。先生曰∶“考之春秋时,兵农固己分矣。若军尽出于农则农民固在安用屡易军制乎所谓子弟者兵之壮者也父兄者兵之老者也皆其素在军籍非通国之父兄子弟也。”《经传》中制度名物,先生必得其通证举视此。盖先生之学,自汉经师(郑)康成后,罕其俦匹。
    先生尝一游京师,以同郡程编修恂延之至也。三礼馆总裁桐城方侍郎苞素负其学,及闻先生,愿得见,见则以所疑士冠礼、士昏礼中数事为问,先生从容置答,乃大折服。而荆溪吴编修绂自其少于礼仪功深,及交于先生,质以《周礼》中疑义,先生是以有《周礼疑义举要》一书。后数年,程、吴诸君子己殁,先生家居寂然。值上方崇奖实学,命大臣举经术之儒。时婺源县知县陈公有子在朝为贵官,欲为先生进其书,来起先生。先生自顾颓然就老,谓无复可用;又昔至京师,所与游皆无在者,愈益感怆,乃辞谢。而与戴震书曰:“驰逐名场非素心。”卒不能强起。
    先生家故贫,其居乡,尝援《春秋传》“丰年补败”之义语乡之人,于是相与共输谷若田,设立义仓,行之且三十年,一乡之民,不知有饥。自古积粟之法,莫善于在民,莫不各于在官。使民自想补救,卒无胥史之扰,此先生善于为乡之人谋者。
    先生卒于乾隆壬午年三月十三日。遗书二十余种,缮写成帙,藏于其家。
    (节选自戴震《江慎修先生事略状》)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军尽出于农/则农民固在/安用屡易军制乎/所谓子弟者/兵之壮者也/父兄者/兵之老者也/皆其素在军籍/非通国之父兄子弟也
    B. 若军尽出于农/则农民固在安用/屡易军制乎所谓/子弟者/兵之壮者也/父兄者/兵之老者也/皆其素在军籍非通/国之父兄子弟也
    C. 若军尽出/于农则农/民固在安用/屡易军制乎所谓/子弟者兵之壮者也/父兄者/兵之老者也皆其素在/军籍非通/国之父兄子弟也
    D. 若军尽出/于农则农民固在/安用屡易军制乎/所谓子弟者/兵之壮者也/父兄者/兵之老者也/皆其素在军籍/非通国之父兄子弟也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注疏,注文和疏解的合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疏是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B. 三礼,是《周礼》《仪礼》和《礼记》的合称,对历代礼制影响深远。《周礼》为西周周公旦著。“三代”是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朝代,“三玄”是《周易》《南华经》《山海经》的合称。
    C. 井田,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因形状像“井”得名。“井田制”是古代一种土地制度,瓦解于春秋。
    D. 编修,古代官名,主要负责修撰文献,编纂记述国史、实录、会要等工作,与修撰同称为史官。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慎修勤奋好学。他看到《大学衍义补》一书,感到奇特,就向藏书家求得这本书,早晚诵读。
    B. 江慎修学识深厚。他对多门学问有研究,对前人的一些学术观点大胆质疑,加以考证,深入思考。
    C. 江慎修受人敬重。即使一向自负的桐城派代表方苞也向他询问疑难问题,被他的回答折服。
    D. 江慎修很有远见。他让乡人在丰年时集中粮食设立义仓,全乡百姓近三十年都没因灾荒受饿。
    9.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先生之学,自汉经师(郑)康成后,罕其俦匹。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10. 江慎修不愿被举荐为官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6. A 7. B 8. A
    9. (1)大概江慎修先生的学问,自汉代经学大师郑康成之后,很少有人能与他匹敌(相比的)。
    (2)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叮嘱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10. ①自身年事已高;②京师故交不在;③自己淡泊名利。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A.句意:如果军人全都出自于农民,那农民本来就在,哪里用得着多次变易军制呢?所谓的子弟,是壮年的兵士;父兄,是老年的兵士。这些都是一向登记在军籍上的,不是全国的父兄子弟之都在军籍。
    “安用屡易军制乎”中“安……乎”为疑问句式,意思是哪里用得着多次变易军制呢,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C;
    “军尽出于农”中“于农”是状语后置,修饰动词“出”,意思是军人全部从农民中产生,中间不宜断开,排除D。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三玄’是《周易》《南华经》《山海经》的合称”错。“三玄”是《周易》《老子》《庄子》的合称。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看到《大学衍义补》一书,感到奇特”错。原文第一段“内征引《周礼》,奇之,求诸积书家,意思是书中征引了《周礼》,他感到奇特,在藏书之家求借(《周礼》,据此看出江慎修看到并感到奇特的是《周礼》。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盖”,大概;“学”,学问;“罕”,少;“俦匹”,匹敌,相比。
    (2)“谨”,慎重;“申”,申述,嘱咐;“悌”,敬爱兄长;“戴”,顶着;“不负戴于道路”,状语后置句,即“于道路不负戴”。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江慎修不愿被举荐为官的原因:
    ①原文第四节 “先生自顾颓然就老,谓无复可用”,意思是先生自念已衰老,认为不可以再被任用。据此分析出,自身年事已高;
    ②原文第四节 “又昔至京师,所与游皆无在者,愈益感怆,乃辞谢”,意思是又想到过去到京城时,一起交游的人皆已不在,更加感慨悲伤,于是推辞致歉。据此分析出,京师故交不在;
    ③原文第四节“与戴震书曰:‘驰逐名场非素心。’”意思是和戴震写信说奔走追逐在声名名利的场所不是自己的本心。据此分析出,自己淡泊名利。
    参考译文:
    先生姓江,名永,字慎修,婺源江湾人。少年时出外从师学习,与同里的童子一起学习。一天,看见明丘氏的《大学衍义补》一书,书中征引了《周礼》,感到奇特,在藏书之家求借(《周礼》),得以誊写《周礼》正文,早晚朗读背诵,自此于是专心于前人所合集的《十三经注疏》,并且在三礼上尤其有很深的造诣。
    先生读书爱好深入思考,擅长比照验证,步算、钟律、声韵尤其杰出。古韵之学兴起于吴才老,而昆山顾氏的考据证明之学尤其精深博大。先生认为顾炎武考古的功劳(功力)多,审查音韵的功夫浅,补正了顾氏把古音分为十部的疏漏。后世儒者都说古代兵农合一,井田制废除以后兵和农才区分。先生说:“考证春秋的时候,兵农本来已经区分了。如果军人全都出自于农民,那农民本来就在,哪里用得着多次变易军制呢?所谓的子弟,是壮年的兵士;父兄,是老年的兵士。这些都是一向登记在军籍上的,不是全国的父兄子弟之都在军籍。”《经传》中的制度、事物和名称,先生一定要疏通证明,全部像这一样。大概先生的学问,自汉代经学大师郑康成之后,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的。
    先生曾经一次游历京师,因为同郡的编修程恂邀请他到这里。三礼馆总裁桐城侍郎方苞一向自负自己的才学,听说先生,希望能得拜见。(方苞)拜见(先生)后就以有所疑惑的《仪礼》士冠礼、士昏礼篇目中的数事发问,先生都从容回答,方苞于是大为折服。而荆溪编修吴绂从少时开始在礼仪方面造诣就很深,等他和先生交往时,用《周礼》中所不理解的含义道理询问先生,先生因此著成了《周礼疑义举要》一书。之后几年,程、吴等诸位君子皆已去世,先生在家闲居,很是孤独寂寞。遇到皇帝崇赏奖励真才实学,命令大臣举荐治学经术的大儒。当时婺源县的知县陈公有儿子在朝做贵官(有权势地位的官员),想要为先生进献(先生的)著作,来让朝廷起用征聘先生。先生自念已衰老,认为不可以再被任用;又想到过去到京城时,一起交游的人皆已不在,更加感慨悲伤,于是推辞致歉。并且和戴震写信说:“奔走追逐在声名名利的场所不是我的本心。”最终不能被朝廷强行起用。
    先生家乡一向贫寒,他居住乡里,曾经援引《春秋传》“丰年补败”的道理告诉乡人,于是共同按照(各自)田地情况捐献谷子,设立义仓,做这样的事将近三十年,一乡的百姓,不知道有饥荒。自古以来的贮存谷物的方法,没有比(让谷物)在老百姓手里更好的,没有比在官员手里更坏的。让百姓自己相互补救,最终没有了官吏的侵扰,这是先生善于替乡民谋划的事。
    先生在乾隆壬午年三月十三日去世。遗留下来的著书有二十多种,抄写成序列,收藏在他家里。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相传为孔子编订,与《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合称“五经”。《左传》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家学子研习历史的重要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为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语录的散文集,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的重要著作。全书共20篇492章。
    C.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于彼,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亦因之被奉为《南华真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D. 学官,是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又称教官、祭酒、博士、提学、学政、教授和教谕等。国子监,中国古代负责教育管理的最高机关,也为最高学府。始于晋国子学,清末被废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春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说法有误。《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故选A。
    12. 下列熟语和诗句中,都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化干戈为玉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 人皆可以为尧舜/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C.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 情人眼里出西施/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A.“干戈”代指战争,“玉帛”代指重修于好,相互礼尚往来;“孤帆”借代船。

    B.“尧舜”借指成功之人,属借代;“烽火”借代战争。
    C.“刀俎”“鱼肉”是喻体,“人”“我”分别是它们的本体,此项利用了比喻修辞,非借代;“千堆雪”比喻浪花。
    D.“西施”代指美女;“兜鍪”即头盔,代指士兵。
    故选C。
    13.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张先《题西溪无相院》)
    B.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黄庶《探春》)
    C.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五首》)
    D.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修辞方法的用法的能力。
    B.由“试新刀尺”“一手裁”可知将“东风”拟人化。
    C.由“有情”“含春泪”“无力”“卧”可知将“芍药”“蔷薇”拟人化。
    D.由“不改清阴”“待”可知将“幽竹”拟人化。
    故选A。
    14. 下列对联所描述的对象,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孔子)
    B.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远,唯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边,尚有三庙旧祠堂(白居易)
    C. 千古素臣垂会绪,三都丽赋诵清芬。(左丘明)
    D.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判断对联内容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A.由“万世之师表”“德合乾坤”可以判断是孔子。
    B.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所以说“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远”;“惟有几篇新乐府”,《新乐府》是是白氏讽谕诗中重要的另一组诗;“苏州怀刺吏”,白居易在元和九年(814年)冬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被贬为苏州刺史;“湖山之边,尚有三庙旧祠堂”,苏州虎丘建有白公祠。
    C.此联为湖南省醴陵市新阳左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汉代一些研究《春秋》的儒者认为,孔子作《春秋》,立王者之法,有王者之道,但无王者之位,故称“素王”。左丘明作《左传》,阐明《春秋》之法,为素王的辅佐,故称“素臣”。“会绪”,谓统系,世系。下联典指西晋文学家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曾官秘书郎,出身寒微,不善交游。相传他构思十年,门庭、厕所都放着纸笔,偶得一句急忙录下来,写成《三都赋》,豪贵之家竟相传写,一时洛阳纸贵。“清芬”,比喻高洁的德行。
    D.这是韩城司马迁祠楹联。对联大意是,刚正不阿的品格,正气直冲上天。虽然受到了刑罚苦难,但是还是写成了史记标榜千秋。幽就是腐刑,信史指史记。
    故选C。
    1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行李之往来。 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 视为止,行为迟。 D.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包裹。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
    B.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人的妻子。句意: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C.古义,两个词,行为因而;今义,举止行动。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
    D.古今均为“饥荒”的意思。句意: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
    故选D。
    16. 下列文言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异乎三子者之撰。 B. 以其无礼于晋。
    C. 得复见将军于此。 D. 何由知吾可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乎三子者之撰异”。句意: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其于晋无礼”。句意:因为它(郑国)对晋国无礼。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得于此复见将军”。句意: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由何知吾可也”。句意:从哪里知道我可以?
    故选D。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毛君游陈氏园①
    苏辙
    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
    筼筜似欲迎初暑②,芍药犹堪送晚春。
    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
    归轩有喜知谁见,道上从横满醉人。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筠州期间。②筼筜:一种皮薄竿高节长、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紧接标题中“陈氏园”来写。陈氏园经过一番修葺,增加了一些园亭建筑,草木繁荣一新。整个园子一片生机气象。虽然风雨频频损伤花朵,落红满地,但是诗人游园的心情并没有受到影响。
    B. “初暑”与“晚春”点明了游园的季节。颔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筼筜与芍药人格化。上句中的筼筜俊朗而多情,下句芍药美丽而明理。“迎”“送”两字极为巧妙。
    C. 路上杂乱地走着尽欢而散的人们,有的百姓带着酒意,歪斜着行走;有的百姓则大醉而卧,呼呼大睡。诗人也回到了家中,心中充满喜悦。
    D. 颈联转向写人。“无巡”意为不拣选地方,诗人与友人枕着草垫,仰望青天,谈天说地,把酒言欢,形象地表现了他们畅饮时的随意状态。
    18. 从本诗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7. D 18. ①暮春时节,风雨连绵,诗人游园所见应是桃李凋谢,满地落红,但诗人并无愁怨叹惋之情,仍然找到了怡人的美景,并与友人们把酒尽欢;②诗中展现出了诗人旷达的胸襟,由此看来,在面对人生挫折的时候,诗人也会有随缘自适的气度,保持顺其自然的心境。③诗人虽然被贬筠州,人生遭遇挫折,但依然能够深入民间,与民同乐。体现了随和洒脱的人生态度。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意为不拣选地方”错误,无巡,意即不计巡次,不计遍数,不计轮回。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联介绍诗人游访的原因,“增筑园亭草木新”写陈氏最近新筑了一处园亭,心情振奋,并希望与朋友们分享他的快乐。次句交代天气状况,“损花风雨怨频频”,近几日风雨不断,那些盛开的花朵都遭到了摧折,令人愁怨不堪。诗人们看见满地残花, 一定在心里怜惜,更叹息美好总是短暂。
    颔联写诗人在主人的陪同下,在小园中惬意地闲逛,只见翠竹重生、芍药璀璨。筼筜是生长在水边的高大竹子,作者用“迎初暑”字,描绘出春末夏初之时,竹叶青青、茂密挺拔的景象。而芍药却似乎对春天恋恋不舍,依然摇曳多姿地盛开,好像在殷勤地挽留着春姑娘。“犹堪”二字,传达出一份不舍之意。虽然桃花、梨花纷纷凋谢,但是翠竹茂盛,芍药盛开,草木清新,绿意盎然,也让人感到了一丝安慰。面对满地落红,诗人并无愁怨叹惋之情。
    颈联写薄暮时分,苏辙与几个朋友依然意犹未尽,几个知心朋友相伴而行,携酒出城,累了就在草坪上席地而坐,欣赏郊外的春景,继续饮酒畅谈。“更无巡”三字,表达出诗人高涨的激情,他一杯接一杯地喝酒,一时间忘记了贬谪的痛苦,也融入了当地的生活,更赞美大自然的欣欣向荣和勃勃生机。
    尾联更展现出诗人恬淡的胸怀。回去的路上,游人如织,大家都陶醉于傍晚时分的美好风景。诗人也心情舒畅,回到自己的住所时,依然喜不自禁。可是家人只看见他醉醺醺的模样,却没注意到洋溢在他脸上的喜悦之情。
    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二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听说这个不幸消息之后,心里非常着急,他宁愿自己辞职,也要以此交换兄长脱离险境。但是朝廷并未准许他的请求,还将其贬为筠州(江西高安)盐酒税。在被贬的境遇中,诗人并未过分在意人生的挫折,而是顺其自然,展现出了旷达的胸襟,体现了随和洒脱的人生态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问答之间交代了主人公忧思的缘由。
    (2)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学生曾皙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志向,而是描述了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吟咏归家的美好图景,含蓄的表达出“礼治”的社会理想。
    【答案】 ①. 采之欲遗谁 ②. 所思在远道 ③. 两情若是久长时 ④. 又岂在朝朝暮暮 ⑤. 浴乎沂 ⑥. 风乎舞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遗”“岂”“沂”“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的大脑每秒都会收到无数信号。多数时候, ① ,譬如树叶轻柔的沙沙声;与此同时,大脑会对一些重要的线索保持关注,譬如汽车喇叭的声音、敲门声等等。
    大脑对信息流的筛选主要是通过数十亿个突触组成的复杂神经网络实现的。突触是调节细胞间信号传输的专门连接,它们中的一些会抑制信号传输, ② 。这种瞬息间即可完成的“平衡行为”,是大脑高速运行的保障。
    科研人员发现,大脑中的这种微妙平衡, ③ 。这些常驻免疫细胞通过与抑制性突触的互动,减缓信息在细胞间的流动,对建立平衡的大脑布线至关重要。
    20. 下列各项中,与划线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B. 正如那位老乡所说,老根据地的百姓们做的鞋是“量天尺”。
    C. 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D.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答案】20. C 21. ①我们会忽略无关紧要的线索;②另一些则会加速信号传输;③是大脑的常驻免疫细胞维持的。
    【解析】
    【分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引号的作用,引号一般有以下作用:一、表示引用的部分;二、表示特定的称谓;三、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四、文章中的某些词语具有特殊意义;五、表示讽刺或否定的。
    例句引号的作用是强调。
    A.引号的作用是引用;
    B.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C.引号的作用是强调;
    D.引号的作用是讽刺或否定。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解答时一是要考虑整个文段的写作对象;二是要注意文段的叙述层次,即考虑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三是注意特殊词语的提示,比如关联词和代词。
    首句说人类的大脑每秒都会收到无数信号;通过分析层次结构,后面二句话是对前面“无数信号”的一种态度和选择。结合后一句“与此同时,大脑会对一些重要的线索保持关注,譬如汽车喇叭的声音、敲门声等等”可知,前一句应是和它对应的一种情况,所以第一空应是大脑对“无关紧要的线索”的态度,后文是“保持关注”,那前一句对应的应该是“忽略掉”,即可推断第一空应填“我们会忽略无关紧要的线索”;
    结合后一句“这种瞬息间即可完成的‘平衡行为’”可知,既然是“平衡行为”,前一句是“抑制信号传输”,那所填空这一句应是“加速信号传输”才能构成“平衡行为”,即可推断第二空应填“另一些则会加速信号传输”;
    最后一空可通过后一句中的代词“这些”作为入手点判断,既然后句出现“这些常驻免疫细胞”说明前文出现了这个词语,所以才会随之出现“这些常驻免疫细胞”的表达形式。前句意思是“大脑中的这种微妙平衡”,结合两个判断点,此空应为论述大脑中能保持微妙平衡的原因,即可推断第三空应填“是大脑的常驻免疫细胞维持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文化是以伦理为核心的,离开中国的伦理去谈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是①______。
    从儒家伦理学来看乡土中国,中国的乡土社会具有“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两大显著的特征,它们就像乡土中国的“骨骼”和“血脉”。
    “差序格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网络,是儒家“②______”伦理原则的派生模式。“己”或者“自我”是差序格局的价值中心。它和“礼治秩序”③______,一起构成了乡土中国的“立体空间”或者说是“三维空间”,而不是单面或平面的机械的社会格局。
    而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主要特点有:礼是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乡土社会是“礼”的天下。礼维护的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伦理秩序。“( )”在乡土社会中“礼”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渗透到传统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B.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C.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D. 礼者,人道之极也。
    24.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22. ①舍本求末(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②推己及人
    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3. A
    24. ①句中把“差序格局”比作“骨骼”,“礼治秩序”比作“血脉”,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②“差序格局”和“骨骼”的相似点是能撑起框架,一个是撑起人际关系的框架,一个是撑起人的躯体的框架;
    ③“礼治秩序”和“血脉”的相似点是能全方位渗透,一个是渗透到传统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一个是渗透全身。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前文“离开中国的伦理去谈中国的传统文化”推断后文应该是由此导致的结果,即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或者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可填写“舍本求末”“缘木求鱼”等意思相近的成语;
    第二空,所谓“差序格局”,费孝通认为中国农民之间的交往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形成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根据利益关系的亲疏而划分的,就像是一块石头投进河里所形成的波纹,而这个石头就是社会中的每个人,这就是费孝通先生著名的“差序格局”。依据后文“是儒家……伦理原则的派生模式”,此处应该填写与“差序格局”概念类似的儒家意识概念,如“推己及人”。
    第三空,依据前文“中国的乡土社会具有‘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两大显著的特征,它们就像乡土中国的‘骨骼’和‘血脉’”,以及后文“起构成了乡土中国的……”,可知“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两者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的关系,故可填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等类似意思的成语。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上文“礼维护的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伦理秩序”,说明了“礼”的作用是什么,承接下文应该说明“礼”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上述作用,选项A的意思是“礼的规定,是用来确定亲近疏远,判断疑惑不解,区别相同相异,分清是非对错的”,承接上下文,符合论证的逻辑。
    选项B的意思是“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与原文“礼”的主题不符合。
    选项C的意思是“遇事懂得谦让,就是礼貌的开端”也不符合“礼”的主题。
    选项D的意思是“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此项主题是“礼”,是对“礼”的总结定论,并非展开详细说明“礼”的具体内涵,故不选。
    故选A。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比喻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从画线句来看,“就像”是比喻词,前面“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是本体,后面“骨骼”和“血脉”是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性,“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是中国乡土社会的两大显著的特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此两者的关系可以联想到人体的“骨骼”和“血脉”也是缺一不可,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支撑起一个人,两个喻体的关系和两个本体的关系高度一致,即可用来相互比喻。
    四、写作(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谚语终觉浅,求索要躬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我们早早地遗忘了晦涩的“屠龙术”,口口相传的正是接地气的谚语。
    谚语大都经历了时间的验证。留存下来的谚语,往往都能反映一些现实现象或者生活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古人在田间垄上发现的遗传学道理;“蜻蜓低飞要下雨”则是古人由物象变化中归纳出的气象法则;“退一步海阔天空”,更是古人于人情世故中领悟到的处世哲学。我们不难发现,谚语中蕴含的道理其实都经历过一代代人的检验。《乡土中国》中曾言:“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谚语则是文化的通俗注脚,传递着朴实的经验,具有历史学上的意义。
    时间变化的同时,时俗也在更迭,所以千百年前的谚语不能很好地契合如今的环境,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我们改变了许多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这些相关的谚语可能都得改弦更张。这也启示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条件使用相应的谚语。
    仅仅站在字面意思角度,认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相互矛盾,是混淆了这两条谚语的使用条件,同时并没有深入了解谚语的真正含义。“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内核其实点明了不能合理规划、通力合作的恶果,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则证明了齐心协力的益处。当我们仔细权衡两者,我们不难发现这两条谚语并不矛盾,反而站在不同角度诠释了合作的重要性,是彼此的进守辩证。
    新的时代也会有新的谚语,而我们也需要检验这些谚语的“科学性”。各领域的年度“十大热词”就是谚语的一种变体,反映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反思。从某种意义上,热词与谚语并无二致,都在口口相传中彰显了某种道理,更重要的是,热词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的是离我们更近的社会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旧谚语,我们需要更多的实践来将热词转化为谚语,在互联网社会的大浪淘沙中,甄选出属于新时代的谚语。
    谚语,本质上是一种经验,自然也时常会出错,我们不能武断地奉谚语为圭臬。不过,我们仍会记住谚语,因为这背后隐藏的是先辈上下求索的身影,回荡的是一声声质朴的肯定,我们能从中汲取到前人对知识、对真理的渴望,从而使自身拥有追求新知的勇气与决心。
    我们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思考,更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心怀,要理性地看待谚语,走在传承与创新的路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此题的审题关键句: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是指代前文“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因而行文不宜全篇局限于材料列举的两组谚语,还应结合更多生活经验,联想类似情形,深化认知,以提炼概括观点,予以解读剖析。
    材料关键词:矛盾与情境(前提、条件)。也就是说,这类谚语体现出内在“矛盾”,而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二者隐含了不同的情境(前提、条件),明确了这一点,其对立统一关系就不难说清。
    首先要读懂谚语的具体含义:
    “退一步海阔天空”代表退让和宽容,是建议在面对争执或冲突时采取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以达到和谐与平衡;“不蒸馒头争口气”代表进取和硬气,表达了“争”并不是为了一点小利益而是有更重要的价值,因此需要有“争”的态度。两个谚语的表述内容虽然指向不同,意思看起来是相反的,矛盾的,实际上有相似之处,是两种生活的态度,即要以更高的目标为导向,处理好个人和外界的关系。有时对立,有时又可共存,要看具体情境。两个谚语之间的所谓“矛盾”,从表面上看,好像存在着个人思维品质的不同或认识能力的不同,但实际反映的是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思考和经验。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强调团结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三个和尚没水吃”警示的是互相的推诿和集体中的内耗。认真分析这种“看似矛盾”的实质,考生可以探究矛盾背后的对立统一性,也可以跳开去阐发此类现象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还可以探讨谚语所代表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相对性。
    实际上,这种“看似矛盾性”在生活中很常见。写作中考生需要充分调动生活经验,联想与此类似的情形,才能深化认知。“如何看待”就是要给出判断,亮明观点,阐述审辨思考后得出这一观点的理由。
    很明显,这道作文题的文体适合议论文,亮出观点,阐明理由,得出结论。论证过程既要扣住谚语本身的含义加以辩证分析,更要结合生活的实际进行阐述,使说理深刻,体现思辨性。首先由这些耳熟能详的谚语带入生活现象的分析;其次,从材料表面矛盾的说法构成思考的起点,审辨这些说法各自成立的条件;最后借此举一反三,理解到我们日常审辨时其实有很多默认的前提没有说出来,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默认前提是这“三个臭皮匠”是合作的,是向着同一个方向想的,从而突出人多想法多的优势,“三个和尚没水吃”指的是互相推诿的“和尚”,相互掣肘造成窝工的后果。如果能达到这个审辨力层次的考生,其作文的深刻性就很好了。
    立意:
    1.看似矛盾相悖,实则对立统一。
    2.借我一双慧眼,看穿矛盾,转换运用。
    3.谚语终觉浅,求索要躬行。

    相关试卷

    江苏省常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常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简答题组,话题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学情调研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学情调研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