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届高三诊断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3月山东省实验中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THUSSAT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3月山东省实验中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THUSSAT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实验中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3年3月测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共同富裕是几千年来我国广大民众的根本诉求,是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
在对天地万物的观察中,先民们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即天地最大的美德是孕育出生命并无私承载和维持生命的延续,他们对天地日月进行的思考,成为了共同富裕的理念的滥觞。他们主张,人类要学习天地日月无私养民的优良品格,效法自然,公平惠及,万类不遗。从《易经》的“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到《礼记》“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从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到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共同富裕的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
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之一。孔子至卫国,见人口繁庶,即表达出安置百姓应先加以“富之”再施以“教之”的见解。他所期求的富民之策,不仅意在“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还需依势顺导,“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强调“制民之产”的重要性,将“养生丧死无憾”视作王道开端。在与滕文公的对话中,孟子清晰地提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产业代表人民富裕,是政治稳固、国家安定的基础。《管子》一书集中吸收先秦各学派思想,在《治国》《牧民》诸篇提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表明共同富裕的观点已突破儒家学术范围,上升为整个知识界的思想共识。
物质和精神同步发展,才是共同富裕,才是古代传统社会真正的“治人”标准,这种以保养生民、促进民生、藏富于民的共同富裕思想,在我国绵延传承几千年,构成中华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历朝君主和广大民众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人民日报》高翔《如何理解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夙愿》)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这其中,除了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的相关制度,也要充分发挥三次分配的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在我国,三次分配所指向的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早已有之,多元的社会力量也一直都在我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我国的社会土壤中,家庭是进行道德实践的首要场所。这种道德实践融于家庭生活,体现在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等过程里。在“推己及人”的机制下,个人将自己与亲人的感通和理解的方式用于感通与理解他人,形成从个人到公共的连贯的道德实践。可见,家庭的纽带作用能否发挥是社会成员能否基于“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而自发分配的源头,因而是三次分配能否形成可持续运转的基石。
在具体的实践中,社区不仅指代社会成员居住的小区,还包含所在的工作机构、服务提供场所、兴趣爱好社团、网络虚拟社群等。在社区中,个人经由某个维度上的相似性而拥有共同的经历,并由此将从家而生的、具有特殊体验的道德观念拓展开来,在与其他人的互动交往中建立道德共识。因此,要激发社区的内生力量,建立生活、工作、兴趣等多维度的互助网络,为三次分配提供信任支撑和组织基础;与此同时,要对接社区内外的资源,促使外界的多方力量参与到社区内的三次分配中。
(摘编自罗婧《三次分配增进民生福祉,全民参与迈向共同富裕》)
材料三: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在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过去的劳动组织关系带来了冲击,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借助于数字化平台和先进的算法,劳动市场的原有供需模式被深度重塑。对于目前在城市较为普遍的零工经济、共享经济和自雇就业等“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新业态、新产业和新模式,现有的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并没有很快地适应和兼容。
数字技术出现后对现有劳动就业体系的冲击,一方面导致了部分群体的收入受损甚至是失业现象,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垄断,数字企业很容易获得市场垄断地位,在“赢者通吃”格局下,很容易加剧社会收入差距中的贫富分化。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就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对现有劳动者保障体系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措施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必然会对就业市场带来冲击,这需要我们高度关注数字变革时代下的劳动力供需发展动向,从构建更具灵活和普惠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入手,不断修正和完善与数字时代劳动力市场相匹配的政策支撑体系,从而逐步构建一个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再就业培训的全生命周期教育体系,在增加数字底层技术研发能力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弥补“数字鸿沟”对就业体系的冲击。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朴素的共同富裕观念源自我国古人对“天地之道”的探求。
B. 为了表明共同富裕的观点已经突破了儒家的学术范围,作者列举孔子、孟子的思想主张以及《管子》的治国之道加以证明。
C. 古代传统社会的“治人”标准是要物质和精神共同发展,做到共同富裕。
D. 为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在分配制度上,既要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的相关制度,也要充分发挥三次分配的作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慈善公益事业在我国早已有之,多元的社会力量也曾经在我国的分配制度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B. 如果能够发挥家庭纽带的作用,社会成员就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而自发分配。
C. 被重新塑造的劳动市场供需模式是数字技术对以往劳动组织关系带来冲击的突出表现。
D. 重视就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对现有劳动者保障体系的影响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商君书》曰: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
B. 荀子明确表示,“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C. 汉代董仲舒、王符曰:“先饮食而后教诲,谓治人也”“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D. 春秋时期有子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主张“养万民”“生百物”。
4. 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具有积极意义。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
5.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做到共同富裕?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C 3. A
4. ①在差序格局下,社会关系是推己及人。家庭生活的道德实践是三次分配能够可持续运转的基础,要动员家庭参与到互助帮扶、公益慈善等行动中,形成从个人到公共的连贯的道德实践。②在差序格局下,社会范围是由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要建立社区的互助网络,给予个人更多元的帮扶他人、助力社会的渠道;要对接社区内外的资源,促使外界的多方力量参与到社区内的三次分配中。
5. ①在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传统,将共同富裕作为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使共同富裕的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②在政策上,完善分配制度,增进民生福祉,全民参与迈向共同富裕;要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为了表明共同富裕的观点已经突破了儒家的学术范围”错,作者列举孔子、孟子的思想主张以及《管子》的治国之道,是为了证明“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之一”,“共同富裕的观点已经突破了儒家的学术范围”不是作者的论证目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曾经”错,材料二“多元的社会力量也一直都在我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说的是“一直”。
B.“如果能够发挥家庭纽带的作用,社会成员就能……”说法绝对,材料二“家庭的纽带作用能否发挥是社会成员能否基于“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而自发分配的源头”只是说“源头”。
D.“重视就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对现有劳动者保障体系影响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错,材料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就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对现有劳动者保障体系的影响……”,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共同富裕是几千年来我国广大民众的根本诉求,是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
A.“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意思是,民众贫穷就精力旺盛,精力旺盛就放纵,放纵就有危害。这是商鞅驭民五术中的“贫民”思想,不符合材料一“共同富裕”的思想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在差序格局下,社会关系是推己及人。结合材料二“家庭是进行道德实践的首要场所。这种道德实践融于家庭生活,体现在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等过程里”“家庭的纽带作用能否发挥是社会成员能否基于‘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而自发分配的源头,因而是三次分配能否形成可持续运转的基石”可知,家庭生活的道德实践是三次分配能够可持续运转的基础,要动员家庭参与到互助帮扶、公益慈善等行动中,形成从个人到公共的连贯的道德实践。
在差序格局下,社会范围是由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结合材料二“要激发社区的内生力量,建立生活、工作、兴趣等多维度的互助网络,为三次分配提供信任支撑和组织基础”要建立社区的互助网络,给予个人更多元的帮扶他人、助力社会的渠道;“要对接社区内外的资源,促使外界的多方力量参与到社区内的三次分配中”要对接社区内外的资源,促使外界的多方力量参与到社区内的三次分配中。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共同富裕是几千年来我国广大民众的根本诉求,是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共同富裕的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可知,在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传统,将共同富裕作为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使共同富裕的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结合材料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这其中,除了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的相关制度,也要充分发挥三次分配的作用”可知,在政策上,完善分配制度,增进民生福祉,全民参与迈向共同富裕;结合材料三“高度关注数字变革时代下的劳动力供需发展动向,从构建更具灵活和普惠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入手,不断修正和完善与数字时代劳动力市场相匹配的政策支撑体系,从而逐步构建一个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再就业培训的全生命周期教育体系,在增加数字底层技术研发能力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弥补‘数字鸿沟’对就业体系的冲击”可知,要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谁能在战争中取胜
王树增
1950年11月26日,北朝鲜北部的盖马高原上一片冰雪。白天的气温是零下20-25°C。从中国东北地区吹来的西伯利亚寒风横扫着高原荒凉而险峻的沟壑。一条狭窄弯曲的碎石路从朝鲜半岛东海岸的咸兴一直向高原的深处爬去,蜿蜒伸过狼林山脉凌乱而巨大格皱之中,小路所经过的地方的名字听上去令人毛骨悚然:死鹰岭、剑山岭、荒山岭、雪寒岭……
美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坐在直升机上往下看,他看见的是一个雪雾迷漫的世界。在这个一直令他心存戒心的混沌世界中,史密斯企图发现冰雪上有一支蠕动着的队伍:这支队伍没有明显的国籍标志,士兵的棉衣近似于裸露岩石的颜色,其中有的士兵因为没有棉衣而把棉被蒙在头上,棉被也不是一律军用制式的,间或有些是农家的碎花棉被。这样的一支队伍如果此刻在盖马高原上应该会很醒目。
史密斯在盖马高原上什么也没看见,尽管他命令直升机的驾驶员飞得再低一些。
这时,在朝鲜半岛北部的西边,战场西线中国军队的进攻已经开始了。
盖马高原距西部战线几百公里,史密斯的心里空旷而不安。
听说中国人隐蔽的本事很大,但是,他们总不能像鼹鼠一样在土层下行走吧?陆战一师的侦察机飞到鸭绿江边的渡口,回来报告说确实没有大兵团接近的痕迹。
直升机发动机的声音震耳欲聋,使史密斯的心情更加烦躁不安。为了能把地面上的情况再看清楚些,史密斯打开了舱门,猛烈的寒风立即穿透他厚厚的皮夹克,刀子一般刺入了他的骨髓中。
极度的寒冷!
史密斯看了一眼挂在舱门边的温度计,温度计的表面已经结了冰霜,他用皮手套擦了擦,最后勉强看清了刻度,气温已是零下40°C!
史密斯关上舱门,身体僵硬地坐着,思维也僵硬了,他觉得自己的大脑都已结冰了。
感恩节那天,东线的美军和西线的美军一样,官兵们享受了一顿丰盛的节日晚餐。在美第十军的指挥部里,节日气氛被夸张渲染的程度让包括史密斯师长在内的很多军官都感到不自在。
银器和刀叉,还有鸡尾酒和精美的姓名卡片,这些应该摆在加利福尼亚海滩上的东西现在荒诞地出现在这个遥远的远东战场上,令军官们陷入了一种无法摆脱的怪诞情绪中。更令军官们感到怪异的是军长阿尔蒙德眉飞色舞的表情,将军在餐桌的一端不断地开着军中常见常听的猥琐玩笑,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坐下去,然后反复讲述他亲自飞到鸭绿江边的惠山镇,与美第七师的官兵们以中国满洲为背景合影留念的情形。尽管第七师师长戴夫·巴尔告诉他说,士兵中已有18人冻掉了双脚,但令阿尔蒙德感兴趣的事是立即向麦克阿瑟报告好消息。就在美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在感恩节的宴会上大讲特讲第七师的“光荣”时,巴尔师长小声地对史密斯师长说出了他对美军在东线行动的忧虑:“是他逼着我不顾一切地前进的,没有侧翼的保护,天气极其恶劣,我手头上的补给从来没有超过一天的用量,好像占领鸭绿江边的一个前哨阵地,就他妈的赢了这场该死的战争了,这真让人弄不明白!在这个根本没有路的鬼地方,咱们还是小心点为好!”
巴尔师长的担心在不久后被残酷地证实。他的美第七师在感恩节得到短暂的满足之后,立即陷入了盖马高原的狂暴风雪中,他们在严寒里一步步地走进了中国士兵铺设的死亡陷阱。
此刻,直升机上的史密斯师长再次透过舷窗往地面上看,盖马高原上正在刮风,旋转的北风把雪粉吹起来,使高原一片迷蒙。
也许中国军队真的还没赶来?史密斯想,从中国俘虏单薄的衣服上看,他们不可能经受住如此的寒冷,他们如果一动不动地在这里的雪地上趴上哪怕半个小时,他们就会被冻死——无论如何,中国士兵也是人。
史密斯错了。
就在史密斯的直升机下,数万中国士兵正潜藏在北朝鲜盖马高原这迷蒙的冰雪之中。他们没有被冻死,他们还活着,他们在等待着攻击的命令。
(节选自《远东:朝鲜战争》)
文本二:
60年非虚构战争文学的新标杆
陆文虎
在战事相对和平的年代里,战争文学却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与小说等虚构文学比肩并立的非虚构战争文学,因有了王树增的战争文学,而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水准。法国作家萨特曾预言非虚构文学“将成为文学最重要的形式”。当今之世,这种文体的成熟,已经树立了标杆,构建了系列,形成了规模,显示了魅力,使得我们可以从此不必再拘泥和纠缠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一类并不准确的名称,而使用“非虚构文学”来指代这一类作品。王树增生当其时,为非虚构战争文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王树增把浓厚的现实情怀、真实的历史叙述、完美的文学手段较好地结合起来。对一名成熟作家来说,写作没有问题,王树增倍感困难、用力最多的是搜集历史细节。由于战场广阔,参战人数众多,朝鲜战争亲历者遍布世界各地,普遍采访实难办成。尽管如此,王树增还是尽可能地查阅文献、踏勘战场、走访人物,采集、比对、甄别,力求真实。
(节选自《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的标题是“谁能在战争中取胜”,这个标题以疑问句的形式设置了悬念,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B. 文本一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叙述者能够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但是不如采用第一人称更能体现作品的真实性。
C. “极度的寒冷!”“史密斯错了。”这两句都是独句成段,都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D. 文本一开篇写到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确切的气温,这样基于非虚构的创作便于把读者带入情境当中。
7. 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当今和平的年代,非虚构战争文学逐渐成熟,与小说等虚构文学比肩并立。
B. 战场上已有美国士兵冻掉了双脚,是因为以戴夫·巴尔为代表的美国军官们只想立战功,对战士们漠不关心。
C. “他们没有被冻死,他们还活着,他们在等待着攻击的命令。”三个句子短促有力,增强了语势,表现了中国军队以坚忍的毅力静待战机开启,面对艰苦的作战环境敢于亮剑、勇于胜利的精神。
D. 我们使用“非虚构文学”来指代战争文学这一类作品,使得我们可以从此不必再拘泥和纠缠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一类并不准确的名称。
8. 坐在直升飞机上,史密斯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 文本二称赞“王树增把浓厚的现实情怀、真实的历史叙述、完美的文学手段较好地结合起来”,请简要分析在文本一中“完美的文学手段”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6. B 7. C
8. ①史密斯在飞机上俯视雪原,他对装备落后、补给困难的中国军队充满轻视,此时他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他傲慢地认为中国军队是“蠕动”着的没有战斗力的军队。②当史密斯命令驾驶员飞得再低一些的时候,他的内心已经有了不安,冰雪覆盖的盖马高原看不到中国军队的踪迹,他先前内心对中国军队的丰富想象此时变得空空荡荡。③史密斯打开舱门观察,依然一无所获,他觉得自己思维僵硬、大脑结冰了,情况出乎他先前的想象,此时军情难知,战况难断,他已经紧张到无法思考。
9. ①情节上,感恩节晚餐这一部分采用了插叙,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叙事有了波澜。②人物上,通过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刻画等手段,生动刻画了以史密斯、阿尔蒙德、戴夫·巴尔为代表的美军军官形象。③环境上,用史密斯在飞机上的俯视观察,真实客观的还原了当时朝鲜战争严酷的自然环境。④语言上,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B.“但是不如采用第一人称更能体现作品的真实性”错误。文本一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既真实又全面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环境的恶劣,突出了中国志愿军坚忍的毅力和面对艰苦的作战环境敢于亮剑、勇于胜利的精神。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非虚构战争文学逐渐成熟,与小说等虚构文学比肩并立”错误,依据“在战事相对和平的年代里,战争文学却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与小说等虚构文学比肩并立的非虚构战争文学”“当今之世,这种文体的成熟,已经树立了标杆,构建了系列,形成了规模,显示了魅力”可见,非虚构战争文学与小说等虚构文学本身就是比肩并立的,并非是在其逐渐成熟后。
B.“是因为以戴夫·巴尔为代表的美国军官们只想立战功,对战士们漠不关心”错误,写“战场上已有美国士兵冻掉了双脚”是为了突出环境之恶劣,从而侧面突出了衣着单薄的中国志愿军的坚忍的毅力。
D. “使得”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当今之世,这种文体的成熟,已经树立了标杆,构建了系列,形成了规模,显示了魅力,使得我们可以从此不必再拘泥和纠缠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一类并不准确的名称,而使用‘非虚构文学’来指代这一类作品”,可见“使得我们可以从此不必再拘泥和纠缠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一类并不准确的名称”的应是“当今之世,这种文体的成熟,已经树立了标杆,构建了系列,形成了规模,显示了魅力”。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依据“史密斯企图发现冰雪上有一支蠕动着的队伍:这支队伍没有明显的国籍标志,士兵的棉衣近似于裸露岩石的颜色,其中有的士兵因为没有棉衣而把棉被蒙在头上,棉被也不是一律军用制式的,间或有些是农家的碎花棉被。这样的一支队伍如果此刻在盖马高原上应该会很醒目”可见,史密斯在飞机上俯视雪原,他对装备落后、补给困难的中国军队充满轻视,此时他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他傲慢地认为中国军队是“蠕动”着的没有战斗力的军队。
依据“史密斯在盖马高原上什么也没看见,尽管他命令直升机的驾驶员飞得再低一些”“盖马高原距西部战线几百公里,史密斯的心里空旷而不安”“听说中国人隐蔽的本事很大,但是,他们总不能像鼹鼠一样在土层下行走吧?”“直升机发动机的声音震耳欲聋,使史密斯的心情更加烦躁不安”可见,当史密斯命令驾驶员飞得再低一些的时候,他的内心已经有了不安,冰雪覆盖的盖马高原看不到中国军队的踪迹,他先前内心对中国军队的丰富想象此时变得空空荡荡。
依据“史密斯打开了舱门,猛烈的寒风立即穿透他厚厚的皮夹克,刀子一般刺入了他的骨髓中”“史密斯关上舱门,身体僵硬地坐着,思维也僵硬了,他觉得自己的大脑都已结冰了”可见,史密斯打开舱门观察,依然一无所获,他觉得自己思维僵硬、大脑结冰了,情况出乎他先前的想象,此时军情难知,战况难断,他已经紧张到无法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能力。
“感恩节那天……”,情节上,感恩节晚餐这一部分采用了插叙,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叙事有了波澜。
“在这个一直令他心存戒心的混沌世界中,史密斯企图发现冰雪上有一支蠕动着的队伍……”“更令军官们感到怪异的是军长阿尔蒙德眉飞色舞的表情”“将军在餐桌的一端不断地开着军中常见常听的猥琐玩笑,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坐下去,然后反复讲述他亲自飞到鸭绿江边的惠山镇,与美第七师的官兵们以中国满洲为背景合影留念的情形”“巴尔师长小声地对史密斯师长说出了他对美军在东线行动的忧虑:‘是他逼着我不顾一切地前进的,没有侧翼的保护,天气极其恶劣,我手头上的补给从来没有超过一天的用量,好像占领鸭绿江边的一个前哨阵地,就他妈的赢了这场该死的战争了,这真让人弄不明白!在这个根本没有路的鬼地方,咱们还是小心点为好!’”,人物上,通过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刻画等手段,生动刻画了以史密斯、阿尔蒙德、戴夫·巴尔为代表的美军军官形象。
“美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坐在直升机上往下看,他看见的是一个雪雾迷漫的世界”“此刻,直升机上的史密斯师长再次透过舷窗往地面上看,盖马高原上正在刮风,旋转的北风把雪粉吹起来,使高原一片迷蒙”,环境上,用史密斯在飞机上的俯视观察,真实客观的还原了当时朝鲜战争严酷的自然环境。
“史密斯企图发现冰雪上有一支蠕动着的队伍”“史密斯打开了舱门,猛烈的寒风立即穿透他厚厚的皮夹克,刀子一般刺入了他的骨髓中”,语言上,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隋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当时皆谓祸不及身,面从背言,不以为患,后至大乱一起,家国俱丧,虽有脱身之人,纵不遭刑戮,皆辛苦仅免,甚为时论所贬黜。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因令诸司,若诏敕颁下有未稳便者,必须执奏,不得顺旨便即施行,务尽臣下之意。
贞观四年,太宗问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宿卫之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太宗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
B. 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
C. 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
D. 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拟相防过误”与“本自无教训”(《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本”字含义相同。
B. “因令诸司”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C. “皆委百司商量”与“如土委地”(《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委”字含义相同。
D. “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与“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两句中的“察”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书省、门下省要相互纠正在颁发诏令时出现的错误,如果门下省所颁发的皇帝诏令不合规范,中书省就要驳正违失。
B. 隋文帝事必躬亲,使大臣们无法过多参与政事,即使隋文帝决策失误,也少有人劝谏。
C. 唐太宗认为萧瑀对隋文帝的了解不全面,在唐太宗看来,隋文帝之所以如此勤勉,和他自身性格有很大关系。
D. 唐太宗认为天下之大,会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诏令在颁布之前,应该先和百官商量,同宰相谋划。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脱身之人,纵不遭刑戮,皆辛苦仅免,甚为时论所贬黜。
(2)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14. 文中两段都是唐太宗与臣子在谈论治国理政,但又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 A 11. C 12. A
13. (1)即使有摆脱险境的人,纵然没有遭到刑罚或处死,也都是辛酸悲苦,仅仅能免于一死,也深受世人舆论斥责。
(2)况且一天处理十件政事,有五件就不合理,处理合理确实好,又能把那些处理的不合理的怎么样呢?
14. ①第一段是唐太宗对臣子提出要求:一是做官要坚守正道,不要为了自己的面子自讳过失,也不能因为怕伤了他人的面子而不讲原则;二是官员办理政事要有主见,要相互启发、帮助,不要随声附和。②第二段是唐太宗对自己的要求:他认为天下之大,事情之多,应广纳贤才,处理政事不能独断专行。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心里糊涂就不能通达彻见,性格过于明察就对事情容易多疑,他又是靠欺骗前朝皇帝的遗孤寡妇来夺取江山登上皇位的,经常害怕群臣不服,因此,他不肯相信手下的每个官员,每一件事他都自己判断决定。
“至察”是“多疑于物”的原因,中间不能断开,从结构上看,“至察则多疑于物”与“心暗则照有不通”结构一致,所以应从两句中间断开,排除BD;
“群臣内怀不服”是“恒恐”的具体内容,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两个“本”都是本来,原来的意思。句意:原来是为相互防止发生过错和失误。/原来自己从小没有受过(好的教育)。
B.因:于是。/趁机。句意:唐太宗于是下令各个部门。/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C.委:交付。/散落。句意:事情都交付百官商议。/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面上。“委”字含义不同。
D.察:明察。/考察。句意:这个人性格过于明察,但内心并不能辨明臣子(用人不准)。/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A.“如果门下省所颁发的皇帝诏令不合规范,中书省就要驳正违失”错。原文第一段“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只是说原来设置中书省、门下省,本来是为相互防止发生过错和失误,并没有指出如果门下省所颁发的皇帝诏令不合规范,中书省就要驳正违失。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戮”,处死;“辛苦”,辛酸悲苦;“贬黜”,斥责、排斥。
(2)“断”,处理;“中”,合理、合适、适当;“信”,确实;“如……何”,把……怎么样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第一段“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可知,这是唐太宗告诫官员,做官要坚守正道,不要为了自己的面子自讳过失,也不能因为怕伤了他人的面子而不讲原则;根据第一段“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可知这是唐太宗告诫官员,官员办理政事要有主见,要相互启发、帮助,不要随声附和。这是唐太宗从两个方面对臣子提出的要求。
根据第二段唐太宗评论隋文帝独断专行的错误做法,以及原文“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可知,唐太宗认为天下之大,事情之多,应广纳贤才,处理政事不能独断专行。这是唐太宗对自己的要求。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中书省所草拟颁发出的文告命令,门下省颇有不同看法,有时还有错误,有没有指出纠正?原来设置中书省、门下省,本来是为相互防止发生过错和失误。人的意见,常常有所不同,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追根溯源都是为了公事。有的人对自己护短,不愿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人家有所批评,便怀恨在心。有的人为了暂且避开私人的嫌隙,互相顾惜面子,明知政策有错,也立即施行,难以违背一个官员的私情,可以立刻成为万民的大害,这实在是亡国的施政方式,你们特别需要注意防范。隋朝时候内外大小百官,办理政事因为模棱两可(没有主见),而招致灾难和变乱,人们大多不能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当时都认为灾祸不会落到自己身上,当面顺从,背后乱说,不认为会有祸患;后来到大的祸乱发生,家和国统统丢失,即使有摆脱险境的人,纵然没有遭到刑罚或处死,也都是辛酸悲苦,仅仅能免于一死,深受世人舆论斥责。你们身为大臣特别应该灭除私情秉公办事,坚守正道,凡事互相启发帮助,不要上下随声附和。”唐太宗于是下令各个部门,如果颁发出的文告命令没有做到稳妥方便,官吏必须上奏指出,不能只顺从圣旨上的意思推行实施,必须尽到一个做臣子的职责。
贞观四年,太宗问大臣萧瑀:“隋文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萧瑀回答说“(隋文帝)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不怕辛苦,思行善政。每次上朝处理政务,有时要忙到太阳偏西,五品以上的官吏,都要与他一起坐谈国事,值宿守卫,传送晚饭来吃,他性情虽然说不上仁义开明,却也算得上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君王。”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个人性格过于明察,但内心并不能辨明臣子(用人不准)。心里糊涂就不能通达彻见,性格过于明察就对事情容易多疑,他又是靠欺骗前朝皇帝的遗孤寡妇来夺取江山登上皇位的,经常害怕群臣不服,因此,他不肯相信手下的每个官员,每一件事他都自己判断决定,即使劳神费力,也不能全都处理得合情合理。朝中的大臣全知道他有不信任下属的想法,也不敢直率说话,丞相以下的官吏,处理政务都遵奉顺从罢了。我的想法却不是这样,因为天下如此之大,事情如此之多,千头万绪,一定应该根据情况而变动,事情都交付百官商议,由宰相筹划,事情稳妥方便了,才可以上奏皇上,下令天下执行。怎能在一日处理如此多的重要事务,凭一个人的思虑就独断专行呢。况且一天处理十件政事,有五件不合理,处理合理确实好,那些处理不合理的又能怎么办呢?日积月累,甚至好多年,背离常理的事情很多以后,国家能不灭亡吗?哪如广泛地任用贤良的人才,皇帝在朝廷密切关注政事,严肃法纪,谁还敢胡作非为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洞庭①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②一湾纹缬③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释:①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调知荆南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傍晚沿湘江入洞庭湖所作。②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③缬:读xié,有花纹的纺织品。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从湘江抵达洞庭湖,看见远处林立的青峰与辽阔的楚天,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的山水画面。
B. 旗梢,即旗旓。词中抓住细节,描写船头上纹丝不动的旗梢,呈现了船只停泊时的景象。
C.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对仗工整,“红”与“白”相对,给人强烈的色彩感。
D. “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作结,耐人寻味,“凉”字既写夜之寒凉也略含心境之凉。
16. 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杜甫在《登岳阳楼》中也描写了洞庭湖的景象。请简要分析杜甫《登岳阳楼》与本词在写景上有何不同。
【答案】15. A 16. ①《登岳阳楼》主要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中用“坼”仿佛是湖水把吴、楚广袤的区域分裂开来;用“浮”使人想象到洞庭湖包容了万物,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②《浣溪沙·洞庭》主要描写月下洞庭湖的静态之景。“旗梢不动晚波平”是船只晚泊时的景象,表明此刻风平浪静;“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描绘了一幅疏星淡月倒影湖中,水中船影浸盖着星空倒影的静美的画面,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A.“看见远处林立的青峰与辽阔的楚天,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的山水画面”错误,应是看见远处林立的青峰与辽阔的楚天,还有傍晚风平浪静的湖面,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的山水画面。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先写湖东与南吴楚两地地势如裂,后写天地日夜浮动在湖水上。意境壮阔,气势极大。“坼”是分裂的意思,仿佛湖水把吴、楚广袤的区域分裂开来;用“浮”使人想象到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主要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
《浣溪沙·洞庭》中“旗梢不动晚波平”,傍晚的湖面,风平浪静,船头旌旗上的飘带纹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平静的景象,唯有鳞鳞细浪了。这是描写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夜凉船影浸疏星”,夜深渐凉,停泊下来的船的影子遮盖了稀疏的星星的倒影。描绘了一幅静美的画面,也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所以《浣溪沙·洞庭》主要描写月下洞庭湖的静态之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但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
(3)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答案】 ①. 地崩山摧壮士死 ②.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③. 至丹以荆卿为计 ④. 始速祸焉 ⑤. 悟已往之不谏 ⑥. 知来者之可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摧、栈、卿、焉、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似乎变得非常忙碌。若是忙于正事,这样的忙碌本来就 ① ,因为他在忙碌中能品味到快乐,在忙碌中能发现自身价值并且创造社会价值,在忙碌中能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满满收获,对这样的忙碌我们当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可有些人总是忙于应酬,忙于当官,忙于赚钱,真是忙得 ② 。他在难以摆脱的忙忙碌碌中费尽心机,但一年到头的收获却 ③ 。
在这个信息过剩、物欲横流的时代,年轻的一代该何去何从呢?你切不可被“忙风”蒙蔽了双眼,不要随“忙流”而逐下,在诱惑和欲望面前,做欲望的主人还是做欲望的奴隶,这取决于你能否保持心的从容。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年轻人本不该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不应该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风风火火地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但是我们也要谨记:欲不可纵,志不可满。我们如果放纵了自己的欲望,让自己志得意满,让压力和机会支配了自己,那么就会失去心灵的宁静,遗失了回家的路途。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20.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无可非议 ②不可开交 ③寥寥无几
19. 我们如果放纵了自己的欲望,让自己志得意满,让机会和压力支配了自己,那么就会失去心灵的宁静,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20. ①用了设问,在一问一答中使行文有波澜,有变化。作者先提出问题“年轻的一代该何去何从”启发读者思考,并引出下文的回答,在回答中明确了“在诱惑和欲望面前”人应当保持心的从容。②运用第二人称“你”,好像在面对面娓娓而谈一样,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人身临其境,让人感到亲切,便于情感交流。③用引号起强调作用。“忙风”指忙碌的风气,“忙流”指忙碌的潮流,这里的风气和潮流指向的是上文“忙于应酬,忙于当官,忙于赚钱”的忙碌,作者在此强调了自己对“忙风”和“忙流”的态度。④句式前后照应周全。“能否保持心的从容”是两面,照应前文做欲望的“主人”还是“奴隶”两个方面,这样使句子结构严谨,表达更加有力,感情更加强烈。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对这样的忙碌我们当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可填“无可非议”。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②形容非常忙,又是作补语,可填“不可开交”。不可开交:形容没法解开或无法摆脱。
③形容收获非常少,可填“寥寥无几”。寥寥无几:非常稀少,没有几个。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第一处,语序不当,前文有“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后文的并列短语要与前文对应,“压力和机会”要修改为“机会和压力”;
第二处,搭配不当,“遗失”指由于疏忽而失掉(东西),与“路途”搭配不当,“遗失”应修改为“迷失”,即弄不清(方向),走错(道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在这个信息过剩、物欲横流的时代,年轻的一代该何去何从呢”提出问题,“你切不可被……不要……”是回答,运用设问,在一问一答中使行文有波澜,有变化。启发读者思考,明确了“在诱惑和欲望面前”人应当保持心的从容。
“你切不可被……这取决于你能否保持心的从容”,运用第二人称“你”,增加亲切感,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便于情感交流。
“忙风”“忙流”加引号,表突出强调。结合上文“忙于应酬,忙于当官,忙于赚钱”可知,“忙风”指忙碌的风气,“忙流”指忙碌的潮流,作者强调了自己对“忙风”和“忙流”的态度。
句式前后照应周全。“这取决于你能否保持心的从容”和“在诱惑和欲望面前,做欲望的主人还是做欲望的奴隶”相照应,两面对两面,结构严谨,表达更加有力,感情更加强烈。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你问那手不离纸痛苦不堪的小兄弟,你知道过敏性鼻炎是什么引起的吗?他会很不屑地斜你一眼,当然知道了,这个季节特有的花粉呗,看看花粉预报就知道了,现在正是蒿草花粉的高峰期,马上葎草花粉高峰期也该来了,哪儿哪儿都是,躲也没地方躲,真想挖个洞钻进地里去。是的,98%的人都认为是花粉引起的,这也没错,确实花粉是引起过敏性鼻炎的罪魁祸首。但是把账全部算在花粉头上有些冤枉,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花粉背后还有推手,这个推手就是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食物过敏很好识别,吃完某种过敏的食物立竿见影, ① ,比如吃虾后嘴唇肿或出现皮疹。 ② ,往往在进食后数小时甚至数天才出现症状,且非常不典型,有时很难识别。问题来了, ③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有了过敏症状时要考虑是否跟食物相关,另外也可以通过抽血化验相应食物的IgE、IgG抗体来找出过敏原。
21. 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这个季节是蒿草花粉和接续而来的葎草花粉的高峰期,人们无法避免接触处处都有的花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21. ①马上出现过敏症状;②而慢性过敏很隐蔽;③如何找出过敏的食物呢
22. ①原文是短句,句式活泼,短促有力,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②原文使用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比如“哪儿哪儿都是”“真想挖个洞钻进地里去”等,语言平实质朴,诙谐风趣、形象生动。③修改后句子成了用书面语表达的长句,语言就失去了活泼灵动的特点,表达效果不如原句好。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句“急性食物……吃完某种过敏的食物立竿见影”可知,此处是说急性食物过敏就是吃完某种过敏的食物后马上就会出现过敏症状,故补写内容为“马上出现过敏症状”。
第二空,根据后句“往往在进食后数小时甚至数天才出现症状,且非常不典型,有时很难识别”可知,此处是说慢性过敏不易被发现,所以补写内容为“而慢性过敏很隐蔽”。
第三空,由句末问号可知,此处是问句;再根据后句的回答“有了过敏症状时要考虑是否跟食物相关,另外也可以通过抽血化验相应食物的IgE、IgG抗体来找出过敏原”可知,此处是问怎样找到过敏源,故补写内容为“如何找出过敏的食物呢”。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1)原句中“这个季节特有的花粉呗,看看花粉预报就知道了”“哪儿哪儿都是,躲也没地方躲,真想挖个洞钻进地里去”都是短句,句式活泼,短促有力,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改句采用长句表达,没有原句活泼灵动,节奏感也不强。
(2)原文“哪儿哪儿都是”“真想挖个洞钻进地里去”使用口语化,语言平实质朴,诙谐风趣、形象生动。改句采用书面语,缺少诙谐风趣的效果,所以,表达效果不如原句好。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吴梅《题天香石砚室棋谱》诗云:“敛边丰腹审四隅,布局落子无其偶。”布局,指下棋时开局阶段棋子分布的态势,用以引导棋局的走向。对于一盘棋,棋手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规划未来,在布局中取得优势。其实,我们要想走好人生每一步,提前“布局”也非常重要。有人说,人生如棋,布局者生。
材料二:
犹太人的智慧书《塔木德》始终提倡要有“破局”思维。有人说,人生如棋,破局者存。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人生路上要有“破局”思维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因此,人生要有主动的破局思维。
南环瑾大师对后人的教导,人要学会“向死而生”,在大师的书中不断提到,人生来就要面对苦难的磨练。没有谁一生能一帆风顺的,只有具备“破局”思维,才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改变生命的轨迹。
想要取得成功,必须迎难而上,愈挫愈勇,敢于“破局”,永不言弃。屈服于任何艰难险阻,你只有打破了困局,才能看到充满希望的世界。“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小破小立”。一个人能忍受多少次的破碎, 就能成就多大的未来。每一位新时代的奋斗者都应心中谨记,只有迎难而上,打破困局,为家国,为天下创造性解决难题,勇创新局,才能矢志报国。
回溯过往,中国大地上奏响了一曲曲踔厉奋发、勇于前行的时代交响曲。民族企业华为突破研发困局,投入连年增加,不断创新,成为华为抗住美国制裁的关键因素。困境下的绝地反击,才能涅槃重生;随着教培行业的轰然坍塌,新东方体面退场后,为打破困局,俞敏洪宣布进军直播带货,推出“东方甄选”,为新东方找到了谋求发展的新道路,让人们看到新东方重生的希望。
《三体》中说到:“我消灭你,与你无关。”在这样一个跨界竞争,瞬息万变的时代,你我随时可能淹没其中,这并不是时代有多残酷,而是你我要在这样的时代面前,把自己变得足够强大,以开阔视野,有“破局”思维迎接这百年未有之变局,勇立潮头,奋楫扬帆。
当代青年,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需要洞察时代发展变化,有所洞见,有所觉明,要勇于迎接变局,打破僵局,开创新局,踮起脚尖瞭向更远方。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法古”也必将被时代淘汰,拘守现状也不该是青年应有之模样。
做一个具有“破局”思维的新时代奋斗者吧!永远精进自己,永远不满足于此,永远葆有一颗好奇之心,求索之心,敢于破局,敢于创新,在奋斗的征程上才能行稳致远。融入时代洪流,做新时代的弄潮儿,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无惧艰险,勇于突破,奋斗不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的关键词是“布局”,材料二的关键词是“破局”。我们稍加思索就会发现,两个关键词中的“局”含义并不相同。“布局”中的“局”是指局面、形势。“破局”中的“局”是指阻隔、壁垒。由此可知,两则材料中的两个概念,即“布局”与“破局”,不存在对立关系。
材料一用吴梅《题天香石砚室棋谱》引进棋局中对“布局”的解说。虽说形势不同,布局不同,但所有的布局都是要站在现在考虑未来,对未来做出全面规划和安排。“其实”二字,把材料由下棋引到对人生的思考,柳青在《创业史》中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我们要想走好人生每一步,提前“布局”必不可少。材料二从犹太人的智慧书《塔木德》“破局”思维入手,谈到人生要有破局意识。“破局”,简而言之就是打破局面、解决困局。不破则不立,人应该有破局的勇气,能拿出自信与勇敢,审视现状,认清存在的问题,打破困住自己的牢笼,不自我设限,不束手就缚。两则材料的表述启发我们倡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可以从中任选一种来立意。也可以二者兼顾立意。
行文思路上,如以“规划未来善布局,面对困境敢破局”为中心,然后从“布局”与“破局”两方面进行论证,一方面,要善于“布局”,布局是人生的规划,是对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性要实现的目标计划。是人生发展的战略上的战术部署,是人生的重要决策。生活中的胜利者,永远都属于那些进行顶层设计和布局的人。另一方面要适时“破局”,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局,人的成长过程就像升级打怪,只有打破了现有的困局,才能进入下一关,然后再打破,再升级,如此反复,直至实现目标。提升认知,勇于尝试。当陷入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往往是思维上的“红灯”,所以要跨越藩篱,突破困局。
立意:
1.学会人生布局,成为真正赢家。
2.规划未来善布局,面对困境敢破局
3.善布局者成大事。
4.人生如棋,需要自己破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届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THUSSAT高三上学期11月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PDF版,共10页。
这是一份2023届3月山东省实验中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THUSSAT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THUSSAT暨高三7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THUSSAT2021年7月诊断性测试语文答案pdf、THUSSAT2021年7月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