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第1节 第2课时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4章 第2节地貌的观察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4章 第1节 第2课时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章 第2节地貌的观察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热点•微专题5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综合训练题
展开第四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A基础练·学业水平测试】
时间:15分钟 总分:44分
(知识点1:喀斯特地貌;知识点2:河流地貌)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知识点1]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A.岩石的透水性 B.岩石的可溶性
C.水中所含二氧化碳的多少 D.水中所含有机酸、无机酸数量多少
【答案】B
[解析]四个选项均属于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岩石的可溶性。
[知识点1](2021年浙江温州期末)右图为广西桂林某地的景观图,完成第2~3题。
2.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溶蚀
C.风力沉积 D.波浪沉积
3.关于图示地貌景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形平缓,形似折扇 B.高耸尖锐,脊似刀刃
C.千沟万壑,植被稀疏 D.峰峦叠嶂,青树翠蔓
【答案】2.B 3.D
[解析]第2题,图示为广西喀斯特地貌景观——桂林山水,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作用是流水溶蚀,B项正确。广西降水较多,风力作用较弱,A、C项错误。该地貌属于外力侵蚀地貌,而非沉积地貌,与波浪沉积无关,D项错误。第3题,结合图片可知,“峰峦叠嶂,青树翠蔓”是广西喀斯特地貌景观特征较贴切的描述,D项正确。地形平缓、形似折扇描述的是冲积扇或三角洲地貌,A项错误。高耸尖锐、脊似刀刃描述的是冰川地貌,B项错误。千沟万壑、植被稀疏描述的是黄土高原地貌特征,C项错误。
[知识点2]读黄河示意图,完成第4~6题。
4.图中河床剖面呈“V”形的河段是( )
A.a B.b
C.c D.d
5.形成三角洲的地点是( )
A.a B.b
C.c D.d
6.图示b区域的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
A.风力侵蚀 B.流水溶蚀
C.流水侵蚀 D.流水堆积
【答案】4.A 5.D 6.C
[解析]第4题,a处是黄河的上游,以下切侵蚀为主,所以河床剖面呈现V字形。第5题,d处是黄河的下游,河流入海口处,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第6题,图示b区域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
[知识点1](2021年浙江金华月考)下图为某河口三角洲示意图,完成第7~8题。
7.图中甲→乙→丙,土壤质地的差异是( )
A.甲、乙、丙差别较小 B.甲地的土壤颗粒较粗
C.乙地多为细颗粒黏土 D.丙地土壤水分含量高
8.图中水体对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影响表现在( )
A.增加河流水量 B.增加生物种类
C.加快地壳下沉 D.呈现顶托作用
【答案】7.B 8.A
[解析]第7题,读图分析,图中河口三角洲为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后搬运的泥沙物质在水体中沉积形成的扇形三角洲,因此也具有冲积扇的特征。甲→乙→丙依次对应扇形三角洲的顶部到边缘,沉积物的颗粒由粗到细,土壤质地差异明显,A项错误;其中甲位于顶部,土壤颗粒较粗,B项正确;丙位于边缘,多为细颗粒黏土,C项错误;土壤质地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土壤含水量不属于土壤质地,与题意不符,D项错误。第8题,结合上题分析,图中三角洲为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后搬运的泥沙物质在水体中沉积形成,水体对该三角洲的形成呈现顶托作用,促进了泥沙的沉积,D项正确;不会增加河流的水量,A项错误;生物种类与三角洲的形成无关,B项错误;不会影响地壳的升降运动,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20分)
9.[知识点2]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说出图中A、B两处河谷的形态及成因。(8分)
(2)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是__________,成因是什么?(8分)
(3)图示地区2018年与1949年相比,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将会对河口处地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4分)
【答案】(1)A处河谷呈“V”形;B处河谷呈U形。成因: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窄而深,呈“V”形;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加宽,河床浅而宽,河谷呈U形。
(2)冲积扇 成因:河水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
(3)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B培优练·核心素养提升】
时间:15分钟 总分:43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读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石林地貌常见于( )
A.云南省 B.陕西省
C.辽宁省 D.江苏省
2.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石林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我国石灰岩分布于西南地区,四省区中只有云南省位于西南地区。第2题,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景观奇异的溶洞。据图可知,丙地侵蚀程度最弱,说明丙处于发育初期;甲地侵蚀程度最强,甲处于发育后期,故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丙—乙—甲。
[地理实践力](2021年北京期末)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右图为小王同学去云南旅游后绘制的石林素描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云南石林形成条件有( )
①地形崎岖、破碎 ②石灰岩广布 ③气候温暖湿润
④多地下暗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北京房山区也存在深厚的碳酸岩分布区,却没有形成云南那样的石林,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喀斯特地貌发育方式与强度不同
B.春季多大风天气,风蚀作用强烈
C.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显著
D.外力作用对地貌塑造起主导作用
【答案】3.B 4.A
[解析]第3题,云南石林的形成(喀斯特地貌)导致地形崎岖、破碎,地形崎岖、破碎不是云南石林的形成条件,因果颠倒,①错误。石林主要与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有关,②正确。石林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与当地气候温暖湿润有密切关系,③正确。当地主要为可溶性岩石,地表水大多下渗,形成地下溶洞和暗河,只能作为喀斯特地貌特征,不是云南石林形成的条件,④错误。第4题,我国北方大多数地区都处于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降水比南方地区少,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也不如南方地区丰富,所以难以形成像南方地区那样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即喀斯特地貌发育方式与强度不同,A项正确;喀斯特地貌与流水侵蚀有关,B项错误;北方地区流水侵蚀作用不如南方地区显著,C项错误;地貌塑造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D项错误。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读某河流剖面图(不同的图例表示不同的堆积层),完成第5~7题。
5.该剖面最可能是下图中哪条线( )
A.Ⅰ B.Ⅱ
C.Ⅲ D.Ⅳ
6.下列属于河流阶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甲、乙、丙为河流堆积层,其堆积物最可能是( )
A.河卵石、中粗砂、粉细砂 B.河卵石、粉细砂、中粗砂
C.粉细砂、河卵石、中粗砂 D.粉细砂、中粗砂、河卵石
【答案】5.A 6.B 7.A
[解析]第5题,由于不知道图示河流所处半球,只能根据河流弯曲的河段进行判读,凸岸堆积,凹岸侵蚀,河流剖面中,a侧河流阶地堆积物较多,应为河流凸岸;b侧坡度较陡,应为凹岸。第6题,结合材料可知,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读图可知,①②③④四地中只有②地超过了多年平均洪水位线。第7题,流水沉积具有分选性,比重大、体积大的颗粒先沉积,而比重小、体积小的颗粒后沉积,据此结合图示可判断,甲堆积层为河卵石,乙堆积层为中粗砂,丙堆积层为粉细砂。
[综合思维](2021年河北张家口模拟)诺邓河和澜沧江支流沘江交汇处,沘江绕了一个“S”形。在这个“S”形中,北部有庄坪坝子,南部有连井坪坝子,两个坝子组成了似道教太极中“阴、阳两仪”的两个鱼形图案,形成了天然“太极图”的奇妙景观,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在这个天然“太极图”中,“S”形河曲发育在东西距880米,南北距1 000米的盆地中。上图示意这个天然的“太极图”的奇妙景观。据此完成第8~9题。
8.图中“S”形河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周围山地海拔增高 B.盆地不断沉降
C.地壳间歇性上升 D.河流侧蚀和下切作用
9.图中聚落分布于坝子地势较高之处,是为了( )
A.地处阳坡,获取光照 B.位居高处,凉爽通风
C.防御洪涝,少占耕地 D.节省土地,就地取材
【答案】8.D 9.C
[解析]第8题,河床的弯曲与流水的侧向侵蚀密切相关,河流先在平地侧蚀形成河曲;“S”形河曲能够存在于山间盆地中,流水下切作用不能忽视,侧蚀之后,地壳抬升,下蚀作用使河曲存在于山间峡谷,D项正确。海拔升高、地壳上升或盆地下降都是增大了落差,周围陆地对河流的束缚增强,使得河床更不易弯曲形成河曲,A、B、C项错误。第9题,由图可知,山区平地紧缺,耕地有限。聚落布局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一是可避开洪涝的侵袭,二是少占或不占耕地,C项正确。材料中提到坝子位于两河交汇处的“S”形中,周围有山地,获取光照、凉爽通风不是坝子高处的主要优势条件,A、B项错误。坝子无法体现就地取材的优势,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6分)
10.[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而采取了以下设想。据此完成问题。(16分)
设想一 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
地区 | 降水时 间分布 | 年降水量 /mm | 年平均 气温/℃ | 年溶蚀率 /mm·a-1 |
广西 中部 | 相对 均匀 | 1 500~2 000 | 20~22 | 0.12~0.3 |
湖北 三峡 | 中等 | 1 000~2 000 | 12~15 | 0.06 |
河北 西北部 | 集中 | 400~600 | 6~8 | 0.02~0.3 |
设想二 植被、坡度对地下岩溶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该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下图所示坐标图。
(1)分别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4分)
(2)试分析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与植被覆盖率关系曲线的形成原因。(4分)
(3)补画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并说明理由。(4分)
(4)为什么在我国北方的深厚石灰岩分布区,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4分)
【答案】(1)年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使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溶蚀率大;气温高,生物作用较强,加快石灰岩的溶蚀。
(2)植被覆盖率高,阻止了地表径流,加大下渗量,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
(3)见下图:
理由:坡度越大,地表水流动速度越快,必然会减少下渗,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就会降低。
(4)北方热量条件较差,降水较少;北方生物量小,土壤和流水中的有机酸含量较南方低;北方石灰岩分布区流水的溶蚀、侵蚀作用都比南方弱。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课后测评,共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课时作业,共8页。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第2课时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第2课时同步练习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