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化学(全国通用)(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化学(全国通用)(解析版)第1页
    2023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化学(全国通用)(解析版)第2页
    2023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化学(全国通用)(解析版)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化学(全国通用)(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化学(全国通用)(解析版),共22页。


    2023年中考化学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全国通用)
    化 学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Al 27 S 32 Cl 35.5 Ca 40  Fe 56 Cu 64 Ag 108 Ba 137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为加快建成“资源节约型城市”,各地推出多项措施,其中不属于“节能减排”的是
    A. 禁止生产、设计和使用粘土实心砖,以节约土壤资源
    B. 绿色节能电脑引入学校
    C. 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
    D. 优先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以减少小轿车尾气排放
    【答案】A
    【解析】
    A、节约土壤资源不属于节能减排的范畴,此选项符合题意;
    B、使用绿色节能电脑属于节能减排范畴,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用太阳能发电,既节约燃料,又不污染环境,属于节能减排范畴,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可以减少小轿车的尾气排放,属于节能减排范畴,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某固体在试管中加热后,试管底部没有固体残余物,对该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定是化学变化 B. 一定是物理变化
    C. 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 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答案】C
    【解析】
    A、碘加热升华变为蒸汽,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碳酸氢铵加热分解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C、碘加热升华变为蒸汽,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碳酸氢铵加热分解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正确。
    D、如果是物理变化,不可能是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C。
    3. 以下有关玻璃捧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蘸取试液 B. 搅拌溶液 C. 引流液体 D. 研磨固体
    【答案】D
    【解析】
    玻璃棒是一种使用较为频繁的玻璃仪器,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蘸取,不可用玻璃棒进行研磨.
    故选D.
    4. “淀粉遇碘变蓝”中的“碘”指的是
    A. 原子 B. 单质 C. 分子 D. 元素
    【答案】B
    【解析】淀粉遇碘变蓝,碘指的是碘单质,故选:B。
    5. 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纯净的水,若要对自然界中的水进行净化处理,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
    A. 吸附 B. 沉降 C. 蒸馏 D. 过滤
    【答案】C
    【解析】
    吸附只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沉降只能使悬浮的杂质沉降,蒸馏可除去所有杂质,过滤只能除去难溶性杂质,故蒸馏是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
    故选C。
    6. 下列物质(或主要成分)的名称、俗名与化学式一致的是
    A. 碳酸氢钠、小苏打、Na2CO3 B. 氢氧化钠、纯碱、NaOH
    C. 氧化钙、熟石灰、CaO D. 氯化钠、食盐、NaCl
    【答案】D
    【解析】
    A、碳酸氢钠的俗称是小苏打,化学式为:NaHCO3,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的俗称是火碱、烧碱、苛性钠,化学式为:NaOH,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不符合题意;
    C、氧化钙的俗称是生石灰,化学式为:CaO,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的俗称是食盐,化学式为:NaCl,符合题意。
    故选D。
    7.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氧气用于炼钢.目的是除去生铁中多余的碳和其他杂质
    B. 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 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是因为和体内物质反应而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D. 夏天鱼池内放增氧泵.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答案】B
    【解析】
    A、氧气用于炼钢.目的是除去生铁中多余的碳和其他杂质,故A正确;
    B、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氧气不能燃烧,故B不正确;
    C、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是因为和体内物质反应而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故C正确;
    D、夏天鱼池内放增氧泵.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故D正确。故选B。
    8. 用“捕捉”的CO2生产甲醇,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醇中含量最多的是氢元素 B.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反应前分子个数比为1:1 D. 反应前后总共有两种氧化物
    【答案】D
    【解析】
    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化学方程式CO2+3H2 CH3OH+H2O;
    A、由甲醇分子模型可知:甲醇化学式CH3OH,其碳、氢、氧元素质量比=(1×12): (1×4) : (1×16)=3:1:4,氧元素占质量分数最大,说法错误;
    B、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说法错误;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二氧化碳和氢气分子个数比=1:3,说法错误;
    D、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二氧化碳、水共两种氧化物,说法正确;
    答案:D。
    9.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向试管中加锌粒 B. 点燃另一酒精灯
    C.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 稀释浓硫酸
    【答案】C
    【解析】
    A、取用块状固体时,不能直接如图放入,将会砸裂试管底部,故A错误;
    B、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图中操作错误会引起安全事故,故B错误;
    C、在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利用的是装置内气体的压强改变,有气泡冒出时,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气密性不好,故C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容器内壁缓缓注入浓硫酸中,会沸腾溅出,可能伤人.故D错误.
    故选C.
    10. 下列化学用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 O B. Zn C. N2 D. CO
    【答案】B
    【解析】
    A、能表示氧元素和一个氧原子,但是不能表示一种物质;
    B、能表示锌元素、一个锌原子和锌这种物质;
    C、能表示氮气这种物质和一个氮分子;
    D、能表示一氧化碳这种物质和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故选B。
    11. 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A. “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B. 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C. 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 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答案】B
    【解析】
    A“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酒精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被人们嗅到,故此项说法正确;
    B、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间隔随温度改变而改变,分子本身大小不变,解释错误;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进入彼此的空隙中去了,解释正确;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随温度升高而加快,解释正确;
    故选B。
    1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用pH试纸不能区分肥皂水和食醋
    B. 用灼烧的方法能区别棉花和羊毛
    C. 用适量的水能区分NH4NO3固体和NaOH固体
    D. 用饱和(NH4)2SO4溶液能区分食盐水和蛋白质溶液
    【答案】A
    【解析】
    A、由于肥皂水呈碱性,食醋呈酸性,故可用pH试纸进行区分,错误;
    B、由于灼烧羊毛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灼烧棉花有烧纸的气味,故可用灼烧的方法进行区分,正确;
    C、由于NH4NO3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故可用适量的水进行区分,正确;
    D、由于饱和(NH4)2SO4溶液能使蛋白质溶液出现盐析现象,而(NH4)2SO4溶液与食盐水混合无现象,故可用饱和(NH4)2SO4溶液区分食盐水和蛋白质溶液,正确。故选A。
    13. 在甲溶液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然后再滴加乙溶液,当滴至甲、乙两物质正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紫色;再继续滴加乙溶液时,溶液呈红色.在上述过程中,表示溶液的pH(纵坐标)与滴加乙溶液的体积V(横坐标)之间的关系的正确图像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石蕊遇碱变蓝,遇酸变红.故滴加前是碱的溶液PH>7,即A、B不正确;恰好反应后碱被中和掉,溶液呈中性pH=7,继续滴加变红说明酸过量pH<7,随着滴加酸性越来越强,pH值越来越小.故选C。
    14. 如图是离子五角星示意图。五角星中每个角的阳离子与中间的阴离子R结合若不产生沉淀、气体或水,则称为共存离子对。要使共存离子对数目最多,则R应该是

    A. OH- B. CO C. Cl- D. NO
    【答案】D
    【解析】
    【分析】离子之间两两结合不生成沉淀、气体、水则可以共存。
    A、氢氧根离子和钠离子、钙离子共存。
    B、碳酸根离子和铵根离子、钠离子共存。
    C、氯离子和钠离子、铵根离子、镁离子、钙离子共存。
    D、硝酸根离子和所有阳离子都共存。
    故选:D。
    1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化学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D. 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答案】B
    【解析】
    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但是有盐和水生成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酸和金属氧化物的反应,错误。
    B、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溶液一定是混合物,正确。
    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但是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如电子带负电,错误。
    D、单质只含一种元素,但是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是混合物,错误。
    故选:B。
    16. 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中,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A. Fe2O3→Fe B. CO2→H2O C. S→SO3 D. Ca(OH)2→NaOH
    【答案】C
    【解析】
    A、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氧化铁能一步反应转化为铁,故正确;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能一步反应转化为水,故正确;
    C、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不能一步反应转化为三氧化硫,故错误;
    D、氢氧化钙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能一步反应转化为氢氧化钠,故正确。故选C。
    17.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A
    常见碱
    烧碱、熟石灰、纯碱
    B
    常见合金
    生铁、不锈钢、青铜
    C
    常见干燥剂
    浓硫酸、生石灰、碱石灰
    D
    常见营养物质
    蛋白质、维生素、脂肪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A、纯碱是由金属和酸根的组成,属于盐;烧碱、熟石灰是由金属和氢氧根组成,属于碱,A说法错误;
    B、生铁、不锈钢、青铜属于常见的合金,B说法正确;
    C、常见干燥剂有浓硫酸、生石灰、碱石灰等,C说法正确;
    D、常见营养物质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D说法正确;
    故选A.
    18. 下列括号中是除去少量杂质所用的方法或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A. CaO中的CaCO3(稀盐酸) B. CO2中的CO(灼热氧化铁)
    C. N2中的O2(灼热铜丝) D. NaCl溶液中的NH4Cl(NaOH)
    【答案】A
    【解析】
    A、加入稀盐酸,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不但除去了杂质,也除去了原物质,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可除去杂质,不符合题意;
    C、通过灼热的铜丝,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铜和氮气不反应,可除去杂质,不符合题意;
    D、氯化铵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氨气和水,可除去杂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 以石灰浆[Ca(OH)2、CaCO3]为原料制备超细CaCO3的原理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过程Ⅰ中产生CO2,说明NH4Cl溶液呈酸性
    B. 过程Ⅱ中NH3需过量,否则会减少超细CaCO3的产率
    C. 过程Ⅱ中的反应为CaCl2+2NH3+CO2+H2O=CaCO3↓+2NH4Cl
    D. 理论上,生产过程中无须补充CO2和NH4Cl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A、过程Ⅰ中产生CO2,说明NH4Cl溶液呈酸性,是因为碳酸钙能和显酸性物质反应生成盐、水和二氧化碳,该选项说法正确;
    B、过程Ⅱ中二氧化碳全部转化成碳酸根离子,需要把NH3需过量,否则会减少超细CaCO3的产率,该选项说法正确;
    C、过程Ⅱ中的反应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选说法正确;
    D、氢氧化钙需要转化成碳酸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需要补充二氧化碳,不需要补充氯化铵,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20. 将20g氧化铜粉末加入到2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微热到氧化铜全部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ng铁粉,使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在低温下烘干,得到干燥固体质量仍然为ng,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2.25%
    B. 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
    C. 加入铁粉后有红色固体产生,还有少量气泡产生
    D. n的取值范围:n≥16
    【答案】A
    【解析】
    A、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
    CuO+H2SO4=CuSO4+H2O
    80 98 160
    20g 24.5g 40g
    Fe+CuSO4=FeSO4+Cu
    56 160 64
    14g 40g 16g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反应生成铜的质量是16g,和硫酸铜反应的铁质量是14g,加入的铁粉质量等于生成铜相等,则和稀硫酸反应的铁质量是2g,铁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
    Fe+H2SO4=FeSO4+H2↑
    56 98
    2g 3.5g
    稀硫酸质量分数为: ×100%=14%,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滤渣中一定含有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的铜,可能含有铁,例如铁粉质量大于16g时铁有剩余,该选项说法正确;
    C、加入铁粉后有红色固体产生,是因为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了铜,还有少量气泡产生,是因为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了氢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D、滤渣在低温下烘干,得到干燥固体一定有铜,可能有铁,因此n的取值范围是n≥16,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第Ⅱ卷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9分)
    21. (5分)用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序号填空:①CO2;②O2;③CaCO3;④Ca(OH)2;⑤H2SO4。
    (1)常用于潜水作业的气体:_______;
    (2)可用于生产汽水的气体:_______;
    (3)铅蓄电池中的酸:_______;
    (4)常用于降低土壤酸性:_______;
    (5)敞口放置的石灰水表面形成的白色物质:_______。
    【答案】
    (1)② (2)① (3)⑤ (4)④ (5)③
    【解析】
    (1)氧气可供给呼吸,常用于潜水作业,故填:②;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用于生产汽水,故填:①;
    (3)铅蓄电池中的酸是硫酸,故填:⑤;
    (4)氢氧化钙呈弱碱性,能与酸反应中和反应,降低土壤酸性,故填:④;
    (5)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因此敞口放置的石灰水表面形成的白色物质为碳酸钙,故填:③。
    22. (5分)金属材料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自然界存在金、银的单质,说明金、银的化学性质______。
    (2)用一氧化碳将赤铁矿冶炼成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_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4)除了防止金属腐蚀以外,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还有______(任写一条)。
    【答案】
    (1)不活泼
    (2)3CO+Fe2O32Fe+3CO2
    (3)水和氧气
    (4)废旧金属回收利用(合理即可)
    【解析】
    (1)自然界存在金、银的单质,说明金、银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故金、银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 ;
    (3)铁生锈是与空气中氧气和水接触发生反应过程;
    (4)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有废旧金属回收利用,有计划合理开采矿物等;
    23. (10分)燃烧、能源、环境等问题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下图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①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②滴入H2O2溶液后,可观察到甲、乙中现象为________,通过对比现象验证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与氧气接触。
    ③若验证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丁中X、Y可能是_________(填序号)。
    A.X是80℃水,Y是红磷
    B.X是40℃水,Y是白磷
    C.X是20℃水,Y是白磷
    (2)氢气是最理想的高热值清洁能源,制取与贮存是氢能源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
    ①工业上,可以利用甲烷获得氢气,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2所示:

    图1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上述获得氢气的过程中_________(填“有”或 “没有”)碳排放。
    ②利用贮氢合金通过化学反应贮存氢气(见图3)。在高温下通入氩气做保护气的目的是_______;该贮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答案】
    (1)①2H2O22H2O+O2↑ ②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 ③AC
    (2)①CH4+H2O CO+3H2 有
    ②防止金属被氧化 2Mg2Cu+3H23MgH2+ MgCu2
    【解析】
    (1)①丙中发生反应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②滴入H2O2溶液后,反应生成氧气,乙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甲中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不燃烧,可验证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填: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
    ③A、X是80℃水,Y是红磷,乙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丁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符合题意;
    B、X是40℃水,Y是白磷,乙和丁中白磷均与氧气接触,温度均达到了着火点,均能燃烧,无法验证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C、X是20℃水,Y是白磷,乙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丁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符合题意。
    故选AC;
    (2)①图1反应为甲烷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H2O CO+3H2;
    由图可知,该获得氢气的过程在,有二氧化碳生成,故有碳排放;
    ②氢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或高温,容易发生爆炸,故在高温下通入氩气做保护气的目的是:防止发生爆炸,同时可防止金属在高温下被氧化;
    由图可知,该反应为Mg2Cu和氢气在高温、氩气的条件下反应生成MgH2和MgCu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2Cu+3H23MgH2+ MgCu2。
    24. (9分)如图1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
    (2)P点表示t2℃时,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相等,均为______。
    (3)t2℃时,取甲、乙两种固体各15g,分别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实验现象如图Ⅱ所示,则烧杯a中溶解的物质是______(填“甲”或“乙”),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g。
    (4)当甲中含有少量乙和丙(甲、乙、丙相互间均不发生化学反应)时,可采用______(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 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2℃升温至t3℃时,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B. 将甲物质的溶液由t3℃降温到t2℃,一定有晶体析出
    C. 将t3℃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所得浴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D. 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
    (6)下图是水厂利用水库中的水生产自来水的主要流程:

    ①A池中通过________(填操作名称)除去水中的难溶性固体杂质。
    ②吸附池常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其原因是活性炭具有________的结构。
    ③检验自来水是软水还是硬水的操作是________。
    【答案】
    (1)甲<乙<丙
    (2)1:4
    (3)甲 62.5
    (4)降温
    (5)D
    (6)①过滤 ②疏松多孔 ③取自来水样品,向其中加入肥皂水,振荡,若产生的泡沫多、浮渣少,是软水,反之则是硬水
    【解析】
    (1)由图可知,t1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甲<乙<丙;
    (2)由图可知,t2℃时,甲、丙的溶解度相等,均为25g,故该温度下,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5g:100g=1:4;
    (3)t2 ℃时,甲的溶解度为25g,乙的溶解度大于25g,该温度下,取甲、乙两种固体各15 g分别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甲只能溶解12.5g,有部分溶质未溶解,乙可能全部溶解,故烧杯a中溶解的物质是甲;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2.5g+50g=62.5g;
    (4)由图可知,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甲中含有少量乙和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5)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2 ℃升温到t3 ℃,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3 ℃降温到t2 ℃,一定有晶体析出,溶液状态未知,不一定有溶质析出,不符合题意;
    C、将t3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 ℃,降温后,甲、乙的溶解度减小,还是饱和溶液,丙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降温后,丙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t2℃时乙的溶解度大于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t3℃时丙的溶解度,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不符合题意;
    D、t3℃时,溶解度:甲>乙>丙,将t3 ℃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符合题意。故选D。
    (6)过滤能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是因为其均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若要检验自来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取自来水样品,向其中加入肥皂水,振荡,若产生的泡沫多、浮渣少,是软水,反之则是硬水。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7分)
    25. (10分)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可选用的收集装置_______(选填装置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与装置B相比,选用装置C制二氧化碳时的优点是_______。
    (4)实验室用10%的稀硫酸98g与足量的锌反应,最多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是____?(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1)长颈漏斗
    (2)E 2KMnO4K2MnO4+MnO2+O2↑
    (3)可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4)解:设最多生成氢气的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98 2
    98g×10% x

    x=0.2g
    答:最多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是0.2g。
    【解析】
    (1)由图示可知,仪器①是长颈漏斗。
    (2)氧气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为纯净,可选用排水法收集,故收集装置选E。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3)与装置B相比,选用装置C制二氧化碳时的优点是可通过控制活塞来控制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接触和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4)解析见答案。
    26. (7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实验中,点燃酒精灯后,可观察到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呈现______色火焰;装置C中的现象是______;
    (3)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为了证明装置C中出现的现象不是由氧气造成的,在不改变装置的情况下,操作方法是________,并观察装置C中的现象_______;
    【答案
    (1)分液漏斗
    (2)蓝紫 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3)SO2+2NaOH=Na2SO3+H2O
    (4)增加硫粉的质量 溶液变为无色
    【解析】
    【分析】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硫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高锰酸钾和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硫酸钾、硫酸锰和硫酸,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
    (1)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2)硫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故可观察到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呈现蓝紫色火焰;高锰酸钾和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硫酸钾、硫酸锰和硫酸,故装置C中的现象是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3)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装置D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2NaOH=Na2SO3+H2O。
    (4)硫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为了证明装置C中出现的现象不是由氧气造成的,在不改变装置的情况下,操作方法是增加硫粉的质量,消耗掉生成的氧气,装置C中的现象是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27. (5分)2020年6月23日,我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人造地球卫星的结构材料常用镁合金等,金属镁可从海水中提取,工艺流程如下:

    (1)粗盐经过溶解、过滤、蒸发后得到的精盐是_______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反应②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选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3)“母液”中含MgCl2,以上①~④步化学反应中未涉及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4)已知某海域海水中总的含盐量约为3.5%,盐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3.7%,则海水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________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由此可知,用海水晒盐后剩余的“母液”来提取镁,而不直接用海水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混合物
    (2)放热
    (3)d
    (4) 0.13% 海水中镁元素含量很低
    【解析】
    (1)粗盐经过溶解、过滤、蒸发后得到的精盐是混合物,因为过滤得到的滤液中还有其他可溶性杂质。
    (2)根据流程图可知,反应②为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过程是放热过程。
    (3)反应①:煅烧碳酸钙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反应②: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反应③:“母液”中含MgCl2,MgCl2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反应④:MgCl2·6 H2O脱水生成MgCl2和水,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以上①~④步化学反应中未涉及的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故选d;
    (4)某海域海水中总的含盐量约为3.5%,盐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3.7%,则海水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3.5%×3.7%=0.13%,由此可知,用海水晒盐后剩余的“母液”来提取镁,而不直接用海水的主要原因是海水中镁元素含量很低。
    28. (9分) 碳酸钠、碳酸氢钠是生活中两种常见的重要的盐。
    碳酸钠、碳酸氢钠均可与稀盐酸反应,其中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但是,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是否相同?校兴趣小组同学针对于此,展开探究:
    【方案设计】
    ①甲设计的实验如图1所示,实验时,同时全部推出足量稀盐酸后,观察到图2所示现象。于是他得出______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快的结论。

    ②乙同学通过计算可知:0.318 g碳酸氢钠约产生0.167 g二氧化碳,而0.318 g碳酸钠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g,等质量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足量的稀盐酸作用,碳酸氢钠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更多,显然甲同学的设计不妥,应取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进行实验。若碳酸钠的质量仍为0.318g,应称取碳酸氢钠的质量为_______g。
    ③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设计了图3所示实验。连通管除消除稀盐酸滴入占有体积引起的误差,还有______的作用。
    分别取等体积、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稀溶液(各滴2滴酚酞溶液)以及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足量稀盐酸进行实验。实验时,广口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如图4所示,溶液颜色变化记录如表1。

    表1:

    滴入酚酞溶液
    滴入稀盐酸,溶液颜色变化
    碳酸钠溶液
    红色
    红色→浅红色→无色
    碳酸氢钠溶液
    浅红色
    浅红色→无色
    【实验结论】分析图4所示的实验数据可得到:相同条件下,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速率更快,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
    【实验反思】小组同学分析表1实验现象和图4数据,得出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反应是分步进行的。第一步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第二步发生的反应是:NaHCO3+HCl=NaCl+H2O+CO2↑。
    【答案】
    2HCl+Na2CO3=2NaCl+H2O+CO2↑
    【方案设计】①碳酸氢钠 ②0.132 0.252 ③平衡装置的压强,便于液体顺利流下
    【实验结论】产生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时,碳酸氢钠需要时间短
    【实验反思】Na2CO3+HCl=NaCl+ NaHCO3
    【解析】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Na2CO3=2NaCl+H2O+CO2↑;
    方案设计:① 由图可知,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稀盐酸与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反应,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使气球胀的更大,说明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速率快,故填:碳酸氢钠;
    ②解:设0.318 g碳酸钠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0.318g x

    x=0.132g
    0.318g碳酸钠中碳元素的质量为:x=0.132g×1212+16×2×100%=0.036g;
    则含0.036g碳元素的碳酸氢钠的质量为:0.036g÷(×100%)=0.252g;
    ③碳酸钠、碳酸氢钠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装置内压强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使得分液漏斗中的稀盐酸不能顺利滴下,故加一个连通管,可以起到平衡压强的作用,使液体顺利流下,故填:平衡装置的压强,便于液体顺利流下;
    实验结论:由图4可知,压强相同,即产生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时,碳酸氢钠所需时间短,故:相同条件下,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速率更快,故填:产生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时,碳酸氢钠需要时间短;
    实验反思:由图4可以看出,一开始,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压强变化不大,说明这时无气体产生,分别向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中滴入酚酞试液,滴入酚酞试液后,碳酸钠呈红色,碳酸氢钠呈粉红色,滴入稀盐酸,碳酸钠溶液的颜色变化是:红色→浅红色→无色,碳酸氢钠溶液的颜色变化是:浅红色→无色,说明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碳酸氢钠,然后,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还生成了氯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NaCl+ NaHCO3。

    相关试卷

    化学(全国通用)-学易金卷: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这是一份化学(全国通用)-学易金卷: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文件包含化学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化学全国通用考试版docx、化学全国通用参考答案docx、化学全国通用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化学仿真模拟卷(全国通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化学仿真模拟卷(全国通用)(解析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善于归纳知识,有利于培养素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化学(全国通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化学(全国通用)(解析版),共25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