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模拟卷)2023年中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A4考试版)
展开2023年中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广东省模拟卷)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18小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30分)
1.默写古诗文。(共 10 分。答对一句得 1 分,满分不超过 10 分)
(1)囗囗囗囗囗,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中通外直,囗囗囗囗,香远益清,囗囗囗囗。(周敦颐《爱莲说》)
(3)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4)僵卧孤村不自哀,囗囗囗囗囗囗囗。(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心怀天下,情系苍生,是先贤为我们树立的精神丰碑。范仲淹仕途受挫,仍坚守“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岳阳楼记》)的政治抱负;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仍梦想“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报国之志。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kuāng piàn______,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2)我母亲对我们的jié jū_____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3)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世绝不会zì chuī zì léi________。
(4)他的大名在文学界早已rú léi guàn ěr________,文学爱好者几乎无人不晓。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需要交流借鉴,只有在不同的文化的碰撞下才能赋予自身文化新的意义。
B.历史是不能忘却的,人们追溯历史的渴望也不会停歇。
C.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我国航天事业开启了举世瞩目的新篇章。
D.2022年农历虎年春晚为海内外华人奉上了一台高谈阔论的春节文化盛宴。
4.下列病句中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校开展的“感恩*奋进”活动,掀起了同学间互帮、互学、互进,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修改:在“互进”后加上“的热潮”。)
B.近年来,中外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日趋提高,总体形势良好。(修改:“提高”改为“提升”。)
C.国家领土当然寸土必争,纵是面积狭小的弹丸之地,也要誓死捍卫。(修改:将“面积狭小的”删去。)
D.漫长的人类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类不断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历史。(修改:将“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调换位置。)
5.学校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你所在班级负责制作相关的视频短片,请你参与完成筹备工作。(10分)
(1)任务一:确定短片题目和修改短片解说词。(4分)
1959年10月26日,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刚刚峻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这次大会是建国初期最为隆重、最为盛大的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北京掏粪工人时传祥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三十二年如一日,生动地诠释了艰守的内涵。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彰显了不畏困难的民族气概。“高炉卫士”孟泰、“两弹元勋”邓稼先、“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蒋筑英……一颗颗闪亮的明星,在历史的星空熠熠生辉。建国初期各行各业群星灿烂,新的时期各条战线上也英雄辈出。“蓝领专家”孔祥瑞、“新时代雷锋”徐虎、“马班邮路”王顺友等新的时期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就这样在一代代劳动者的手中,巍然屹立起来。
①为确定短片题目,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在下面横线处补写合适的内容。(2分)
小语:之前我们学过作家【甲】 A 写的《白杨礼赞》,我也想给视频短片命名为“劳动者礼赞”。
小文:好主意!你看(见下图),词典里“礼”字的义项。
所以,“劳动者礼赞”的意思是【乙】 B 。
②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峻工”应写为“竣工” B.“模”应读为“mú”
C.“艰守”应写为“坚守” D.“概”应读为“gài”
(2)任务二:下面是三幅“手”字的书法作品。为了凸显劳动者手的特点,请你为分镜头(一)或分镜头(二)选择一幅字作为定格镜头,并说明理由。(2分)
分镜头 | 画 面 |
(一)采冰人的手 |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忘忧湖上的电锯轰鸣声、钎子咔嚓声、运冰车马达声整日地交织在一起,嘈杂热闹。次日凌晨,一双双红肿粗糙、充满力量的采冰人的手,才终于从硬冷的手套中解放出来,开始享受哈气的温柔。 |
(二)铁路洗衣厂女工的手 | 这双铁路洗衣厂女工的手犹如上下翻飞的蝴蝶,熟练地从熨烫机上取下列车床单,将其对折,抖动微调,然后对折、对折、再对折,最后码平放好,用时大约6秒钟。由于长年累月折叠近百度高温的卧具,这双灵巧的手的指纹早已被高温布料“熨平”了。 |
我为分镜头( )选择【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务三:请根据语境,结合叶圣陶先生的看法,在横线处补全倡议。(2分)
学生劳动的习惯,应该而且可能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养成,在课外的各种活动中养成,逐渐养成,不断实践,这才能够终身以之。(选自叶圣陶《“瓶子观点”》)
(4)任务四:高尔基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快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但小语读完《骆驼祥子》后却发现勤劳朴实、老实坚忍的主人公祥子最终彻底堕落,走向毁灭。请简要分析造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2分)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6分)
【甲】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淫慢则不能励精 (2)险躁则不能治性 (3)年与时驰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乙】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横昔孟母三徙丛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何尔驽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⑤,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选自《晋书•皇甫递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稼穑:播种和收获。此泛指从事农业劳动。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因对之流涕
B.无以慰我/或以为痴
C.于我何有/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D.谧乃感激/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9.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
10.结合本文及链接材料,试分析皇甫谧和宋濂成功的共同因素。(4分)
【链接材料】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0分)
材料一
国风“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
①从《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一出出“国风好戏”,到博物馆文创成为广受热捧的爆款,再到中华传统服饰成为新一轮时尚潮……近年来,以国风之名进行的各类文化演绎开展得如火如荼。
②今天,国风已经吹进现实的角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审美方式。与国风、国潮屡屡“破圈”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生活在“Z世代”的年轻人主动拥抱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之美。国风“火起来”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活起来”。
③确实,当传统文化以新的面目回归,并流行于年轻群体时,我们看到“国风热”成为文化生活新时尚。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的京剧、黄梅戏等传统戏剧、《虞兮叹》等古风歌曲,被做成表情包的三星堆文物,无不因文化之美打动着年轻人。
④国风呈现传统文化之形,也寄托传统文化之魂。无论是东方审美的意境,还是为人处世的哲理,很多都能在国风中找到答案。比如有的产品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融入设计,既打造了中国独有的文化IP,又提供了美感与素材,还借此弘扬了传统神话故事中坚持不懈、甘于奉献等精神。
⑤国风“出圈”的背后,恰是文化的“破壁”。当《清明上河图》在现代技术的修复下褪去历史尘埃,当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让人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历史文化场景,当精美的灯光、舞台让千年前的歌舞技惊全网,传统文化实现了与现实的接续交融。技术赋能文化表达,文化充盈技术内涵,这正是国风古韵在今天重焕新生,并且“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原因。
⑥文化是国风的内核,那些打着国风的旗号粗制滥造,甚至坑蒙拐骗的,只能是“伪国风”。真正的国风,能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火爆荧屏的《典籍里的中国》、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等,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创新先要守正,国风之魅力不在“风”,而在“国”,否则无论包装得多么华丽,都只能是“无根的浮萍”。说到底,国风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美、足够震撼。
⑦国风的流行,激荡的是深沉而惊艳的文化自信,镌刻的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用新时代的创意展现瑰丽多彩的中华文明,既能唤醒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也可以向世界展现东方之美。
(作者:吕京笏。有删改)
材料二
①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广受关注。电视媒体与网络视听平台持续发力,推出了多主题、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具有-定的文化价值与创新意义,其创作特点和经验值得总结。
②在内容呈现上,文化类综艺节目拓展内容覆盖面,除了诗词、戏曲、文物等领域之外,还延展到典籍、国乐、传统节日、杂技等方面,在思想穿透力、文化影响力、艺术感染力方面下足功夫,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与精神高度。例如河南卫视《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深度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内涵与精神高度,描摹历史风貌,其国风、国韵、国潮引发一轮轮观看热潮与网络热议,引起观众共鸣。
③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久久为功,更需要花大力气、开动脑筋,创造性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将中华美学精神巧妙熔铸其中,从而真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传播。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持续打动我们、滋润我们、鼓舞我们。 (摘编自《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有删改)
1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2分)
A.材料一第②段指出国风“火起来”的背后,与传统文化“活起来”几乎没有必然联系。
B.无论是东方审美的意境,还是为人处世的哲理,很多都能在国风中找到答案。
C.国风的流行,彰显深沉而惊艳的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
D.如今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风节目还没有能够吹进现实的角落。
E.材料一国风“出圈”和文本二列举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都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的传播。
12.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⑥段是如何论证“国风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美、足够震撼”?(4分)
13.材料一第⑤段与材料二第②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4分)
娘的红色木夹
⑴娘的传家宝,是一个做鞋用的木夹。木夹用红色枣木做成,经年累月被磨得光滑照人。说它是娘的传家宝,是因为娘用这木夹做了很多对社会、对家庭有益的事。
⑵母亲当年常讲,用木夹做军鞋支援前线的事。那是1944年春季的一天,敌人在冀鲁边区进行拉网式大“扫荡”。在我们村北碱河滩的那场阻击战里,八路军一个连将从河北省盐山县小马家据点出来“扫荡”的几十名鬼子大部消灭。
⑶当时,身为民兵的父亲,负责抬担架护送伤员和牺牲的战士。他们经过我家时,母亲看到战士们穿的鞋子大多都破了,有的用绳子一道道地捆着,还有人露着脚趾。更令人心酸的是,一位烈士竟只穿着一只鞋!母亲很痛心,回到家对我姥姥说:“八路军战士为咱拼命流血,咱得让他们穿上鞋!”
⑷说干就干,母亲将家里最好的一床被子拆了,用粗布被里做鞋底,用青色的被面做鞋面,又找来破衣服撕成碎块,打成布夹子做鞋衬。
⑸为把军鞋做好,姥爷找了一块枣木,请木匠做了一个纳鞋底用的木夹。这木夹,在冀鲁边区的乐陵和盐山交界一带,是寻常老百姓家做鞋常用的工具。它由两块宽20多厘米、长约二尺多的木板组成,中间部位用铁轴固定。纳鞋底时,两腿将木夹下部夹紧,木夹上部紧夹着鞋底,比起用手拿着鞋底一针一针去纳,既省力又快捷。
⑹在昏暗的油灯下,全家齐动手。母亲纳鞋底,缝鞋帮。姥姥识几个简单的字,也会画些花草。她把柳树枝烧成炭做笔,在鞋底画上花草,写上“抗日光荣”“杀敌立功”,再将用煮杏树根水染成的红线,沿着画好的痕迹绣上去。姥爷在门口观察动静,一旦发现可疑情况,立即给屋里传递信号,母亲和姥姥就迅速把鞋藏入炕洞中。半个月后,军鞋做了两包袱。
⑺当36双绣着“抗日光荣”“杀敌立功”字样的布鞋送到部队时,战士们向母亲敬礼,纷纷表示:“穿上拥军鞋,一定要多杀敌人!”那时,驻冀鲁边区的部队领导龙书金、陈德曾夸奖母亲,说她送的鞋能保障一个排。从此,母亲成了我们当地小有名气的支前模范。母亲说:“多亏这木夹,用它做鞋又省力又方便。”意思是,功劳有这木夹的一半。
⑻新中国成立后,这木夹又派上了新用场。
⑼那时,家里打油称盐的日常开销,孩子满月的份子钱,过年添置新衣和表达喜庆的鞭炮钱,差不多都是娘用这木夹做鞋卖掉挣来的。白天,母亲去生产队干活,夜晚就在油灯下用木夹纳鞋底、上鞋帮。
⑽我记忆最深的是,我从小喜欢读一些儿童读物、小人书,所需钱大都来源于娘用这木夹做的鞋。我长大后,入了团,非常喜欢读《中国青年》杂志。那时,订全年的杂志需要几元钱,可家中很难拿出来。母亲最了解我的心,亲切地安慰我:“有用,咱就订!”她又连续几个夜晚做鞋到天亮。那天,到集上卖了鞋后,母亲一到家就交给我一份全年的杂志订阅单,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再看看母亲手上的老茧和血泡,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⑾从一份份杂志上,我认识了董加耕、侯隽、邢燕子,特别是认识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可贵品质,这对我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⑿1964年12月,我应征入伍。临行前,母亲又将木夹找了出来,接连两个夜晚忙到鸡叫,做出一双结实的千层底布鞋和15双鞋垫,每双鞋垫上都有“当兵光荣”或“保卫祖国”的大红绣字。
⒀我从老家带到军营的物品,都与这做鞋的木夹有关。一是母亲用木夹做鞋赚钱订的《中国青年》合辑本,二是一双结实的千层底布鞋和15双鞋垫。
⒁对于专刊雷锋事迹的《中国青年》合辑本,我经常反复阅读,将雷锋的事迹和日记,深深地记在脑海里。母亲不识字,还常托人给我写信,激励我“好好干,要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
⒂我休息时穿着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心里格外温暖。那鞋垫,班里战友每人一双,每当训练或执行任务碰到艰险时,战友们都会相互打气:“别忘了家乡老人‘当兵光荣、保卫祖国’的嘱托。”之后,大家立马虎气生生、信心百倍。
⒃母亲爱那木夹,因为它承载着艰苦岁月中的风风雨雨;我们爱那木夹,因为它将一位普通妇女的母爱,传递给了她的儿女。
⒄这木夹,理所当然地成了娘的传家宝,我们子女更是这传家宝的受益者。
⒅去年,小外孙入伍时,我又将木夹的故事讲给他听,期望他也当一个不负新时代的好兵!
(作者:刘绍堂。有删改)
14.请按时间顺序认真梳理文中与“红色木夹”相关的情节,将下面空缺的事件补充完整。(3分)
15.本文语言平实质朴,字里行间饱含深情。品读下列语句,感受母亲形象及作者的情感。(4分)
(1)白天,母亲去生产队干活,夜晚就在油灯下用木夹纳鞋底、上鞋帮。
(2)母亲最了解我的心,亲切地安慰我:“有用,咱就订!”
16.作者在文中讲述了很多与“红色木夹”相关的事件,他是如何把这些事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作答。(3分)
17.文中的“传家宝”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4分)
三、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杨志纵使武功盖世、谨小慎微,最终还是丢了生辰纲;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诉说着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命运;刘备三顾茅庐,终靠诚心奠定蜀汉基业;刘姥姥游玩大观园,才发现世界原来如此精彩……小说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引发你哪些新奇的想象,或者丰富的联想,亦或深度的思考?
请你从上面四个人物中选定一个,以“对话某某”或“评说某某”或“遇见某某”为题(例:“对话杨志”;“评说杨志”;“遇见杨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可讲述经历或见闻,可发表见解,也可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1)文体自定(诗歌除外);(2)不得抄袭、套作;(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2023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广西卷)(考试版)A4: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广西卷)(考试版)A4,共10页。
(徐州卷)2023年中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A4考试版): 这是一份(徐州卷)2023年中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A4考试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8页,共140分,文章介绍了珊瑚礁的哪几种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南京卷)2023年中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A4考试版): 这是一份(南京卷)2023年中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A4考试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分析第①段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