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 专题01 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一)-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4 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梳理-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5 第二单元课内文本阅读-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7 第三单元基础知识梳理-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试卷 0 次下载
专题02 第一单元课内文本阅读-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02 第一单元课内文本阅读-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文件包含专题02第一单元课内文本阅读-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解析版docx、专题02第一单元课内文本阅读-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2 课内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风乎舞雩,咏而归
B.以吾一日长乎尔 则何以哉
C.宗庙之事,如会同 如或知尔
D.子路率尔而对曰 赤,尔何如
2.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浴乎沂,风乎舞雩 B.不吾知也
C.则何以哉 D.毋吾以也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B.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写)
C.因之以饥馑(接续)
D.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横,方圆
4.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乘”古时一车六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即是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
C.“冠者”:成年人。古代的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在宗庙中进行,一般由父亲主持。
D.“舞雩”:台名。鲁国求雨的坛。古代求雨祭天,一般设坛命女巫为舞,故称舞雩。
5.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提问时,曾皙鼓瑟正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生动地体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B.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C.曾皙描绘的这幅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
D.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长叹。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答案】1.A
2.A
3.B
4.A
5.B
6.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两个“乎”都是同“于”的用法,介词,在。句意: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B.介词,因为;动词,做。句意: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C.连词,表示选择关系,或,或者;连词,表假设,假如。句意: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假如有人了解你们。D.形容词词尾;第二人称代词,你。句意: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冉有,你怎么样。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乎沂浴,乎舞雩风”。句意: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吾也”。句意:没有人了解我呀。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则以何哉”。句意: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毋以吾也”。句意:(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撰:撰写”错误。“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或志向。句意: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乘’古时一车六马为一乘”错误。“乘”,一车四马为一乘。故选A。
5.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错误。应是用“移情入景,以景抒情”的方法,描绘出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理想蓝图。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为”,治理;“比及”,等到;“勇”,勇敢善战;“知”,懂得;“方”,做人的道理。
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用(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哪里见过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不是国家的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弃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主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B.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C.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中心位于黄河流域一带,古称中土、中夏或中华。
B.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旧时也是对学者和老师的尊称,如孔门就尊称孔子为夫子。
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D.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弟姊妹为悌。孔子重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善于以退为进,引导话题。他不直接否定齐宣王希望“莅中国而抚四夷”的想法,而是用“缘木求鱼”之喻和“邹人与楚人战”之例消解齐宣王称霸之心。
B.孟子善用整句,以增强语言气势。如他以“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等几句描述“发政施仁”产生的结果,因为形成了排比,所以气势酣畅,很有感染力。
C.孟子施政之策,内容十分具体详实。他描述王道景象时所用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等,对实施王道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D.最后孟子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对作为统治者的齐宣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绘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经过孟子的游说,齐宣王表示“请尝试之”,接着孟子提出了“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其具体举措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C
2.B
3.C
4.(1)凭借一个国家而想使八个国家服从,这与邹国对抗楚国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2)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还没有出现这样的事情。
5.①养民:制民之产,让百姓温饱;勿夺其时,让百姓安居;②教民:让百姓懂得礼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惟士”是“为能”的主语,中间不宜断开,故排除AD;“无不为已”“及陷于罪”是两个句意完整的句子,“无不为已”是对上句的总结。“及陷于罪”与下句的联系更紧密,所以二者中间宜断开,故排除B。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古代对男子的尊称”错,应该是旧时对学者的尊称,也可以是学生称老师(多用于书信),或者妻称夫,再或者专指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五亩、百亩、八口……做了具体规定”错,这只是孟子在举例子,并非实施王道时对地亩数和人口数等的规定。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服”,使服从,使顺服;“敌”,对抗;“盖”,为什么不、何不;(2)“王”,动词,称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意思是说,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够温饱,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所以孟子认为执政者应满足百姓的温饱,即养民:制民之产,让百姓温饱;勿夺其时,让百姓安居;
结合“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意思是,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所以孟子认为执政者应重视教化,让百姓懂得礼义,即教民:让百姓懂得礼义。
参考译文: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要的东西就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楚来朝见,统治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些想要的东西,就像爬上树去找鱼。”
齐宣王说:“真的像(您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上树去找鱼,虽然找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些想要的东西,又尽心尽力地去做,此后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人和楚国人打仗,那大王认为谁会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人会胜。”
(孟子)说:“那么(可见)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块,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九分之一。凭借一个国家而想使八个国家服从,这与邹国对抗楚国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人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人都想(把货物)储存到您的市场上,旅行的人都想在您的道路上行走,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诉说。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达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实现)我的愿望,明白地指教我。我虽然愚钝,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在位,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够温饱,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百姓很容易跟着国君走。如今,规定百姓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还没有出现这样的事情。”
三、阅读《庖丁解牛》,完成小题。
庖丁解牛
《庄子》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②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③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④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之所好者道也 天道,自然的规律
B.族庖月更刀 众
C.如土委地 散落
D.善刀而藏之 好的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手之所触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C.吾见其难为 视为止
D.奏刀騞然 怵然为戒
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B.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C.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D.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4.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庖丁解牛》中多次描摹解牛者的姿态(神态)。如第①段,先以“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然后比拟庖丁进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形有声有态。第③段,解牛结束,庖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答案】1.D
2.D
3.A
4.砉然向然 奏刀騞然 为之踌躇满志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善”,拭擦。句意: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手所接触的地方。/结构助词,的。句意: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了。B.介词,凭。句意: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介词,因为。句意:所以十九年了我的刀刃还好像是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C.动词,做。句意:我看到它难以处理?/介词,因为。句意: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
D.都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一下刀就能听见嚯嚯的声音/谨慎地因此戒备。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彼节者有间”中“彼节”作主语,“有”作宾语,“间”作宾语,为主谓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有间”做“入”的宾语,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一二空,根据“比拟庖丁进刀”“有形有声有态”可判定是“砉然向然”“奏刀騞然”。第三空,根据“解牛结束”“怡然自得的神态”可判定是“为之踌躇满志”。注意“砉”“騞”“踌躇”的书写。
参考译文: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四、阅读《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唯君图之 图:考虑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且贰于楚也/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是寡人之过也/夫晋,何厌之有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阙秦以利晋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给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A.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B.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C.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D.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4.用选文原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在郑国被围的危机时刻,老臣烛之武应许了郑伯的托付,他不顾危险地“______,______”;之后,又凭精彩的辩词说服了秦伯,使得“______,______”。
【答案】1.B
2.A
3.D
4.夜缒而出 见秦伯 秦伯说 与郑人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B.“济:救济”错误。“济”,渡河;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于”,介词,对;句意: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第二个“于”,介词,对;句意: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B.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句意:这是我的过错。第二个“之”,提宾的标志;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C.第一个“以”,介词,把;句意: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第二个“以”,表目的的连词,来;句意: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D.第一个“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句意: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第二个“焉”,哪里;句意: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焉用亡郑以陪邻”,“郑”是“亡”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C;“邻之厚”“君之薄”结构对称,中间应断开,排除A。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结合“晋侯、秦伯围郑”“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分析可知,郑国被秦晋两国围困,形式危急,佚之狐向郑伯进言举荐烛之武;烛之武“许之”,然后“夜缒而出,见秦伯”;以其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秦伯。秦伯“秦伯说,与郑人盟”,最终解了郑国的燃眉之急。
参考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
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 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 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shuò)目项 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 B.素善留侯张良 善:交好
C.沛公军霸上 军:军队 D.不如因善遇之 遇:对待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留侯”中的“侯”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鲰生”古代用以骂人的话,意谓短小愚陋的小人亦可做谦辞,称自己。
C.古代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待者座,《鸿门宴》的“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
D.《史记》由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 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B.范增头脑清醒:通过刘邦前后做事的变化,他判断出刘邦志向高远,何况刘邦手握十万 军队,实力不容小觑,因此劝项羽赶紧攻打刘邦。
C.张良善于周旋:项伯让他逃走时,他说替韩王送沛公,不能离去;当刘邦问怎么和项伯 有交情时,详细解释消除刘邦的疑虑。
D.刘邦善于收买人心:当他得知项伯前来告密时,先是亲自迎接,与之兄弟相称;后又与之约为儿女亲家,让项伯死心踏地地为他办事。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1.C
2.D
3.D
4.(1)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或“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2)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来等待将军(的到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句意:刘邦在霸上驻军。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错误,《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先是亲自迎接”错误,根据原文“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可知,刘邦是叫张良替他把项伯请进来,而不是“亲自迎接”。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游”,交游、交往;“活”,活用作使动,使……活下来;“故”,因此;“幸”,幸亏。(2)“籍”,名词活用作动词,登记户口;“所以”,……的原因;“出入”,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情况)。
参考译文: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作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
张良说:“请让我亲自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 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起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请让我用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 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2 第一单元课内文本阅读-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文件包含专题02第一单元课内文本阅读-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解析版docx、专题02第一单元课内文本阅读-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9 第八单元课内文本阅读-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文件包含专题19第八单元课内文本阅读-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解析版docx、专题19第八单元课内文本阅读-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3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文件包含专题13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解析版docx、专题13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