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怀仁一中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地理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0年12月,由探测器“年乌2号”搭载的为期6年的回收舱从3.4亿公里外的小行星“龙宫”返回地球,并带回约5.4克行星表面样本。2022年6月6日的报道中指出从小行星“龙宫”带回地球的沙子样本中,发现了“生命之源”——氨基酸。这是首次在地球以外确认氨基酸的存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探测器“隼鸟2号”到达小行星“龙宫”时,表明其已经离开(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可观测宇宙
2. 探测器“隼鸟2号”在宇宙中工作时利用的能源主要来自( )
A. 重力能 B. 地热能 C. 太阳能 D. 太阳风
3. 探测器“隼鸟2号”返回地球过程中依次穿越的地球圈层可能是( )
A. 对流层、臭氧层 B. 对流层、平流层 C. 平流层、电离层 D. 电离层、臭氧层
我国山东省青岛市某地理兴趣小组在山东半岛沿海进行研学,准备了温度计、相机、风向标以及随身的生活物品,结合研学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4. 某同学绘制的海边等压面和热力环流示意图,其中与现实相符的是( )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5. 研学人员在青岛最常见的地貌景观是( )
A. B. C. D.
6. 该地理兴趣小组获得的海水性质描述与现实相符的是( )
A. 海水盐度距陆地越远越小 B. 夏季近海海水温度高于远海
C. 海水盐度随深度增加逐渐变小 D. 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逐渐增大
建设雨水花园体现了海绵城市理念。下图为雨水花园结构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与硬化路面相比,雨水花园主要改变了水循环的( )
A. 蒸发环节 B. 降水环节 C. 下渗环节 D. 水汽输送环节
8. 建设海绵城市能够( )
A. 减少城市用地 B. 加剧城市洪涝
C 加剧城市用水紧张 D.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遵义市凤冈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曾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贫困县。如今凤冈县结合区域特点,以茶产业推动扶贫战略落地,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获得“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的称号,成功退出国家贫困县行列。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凤冈县广泛发育的植被类型是( )
A. 温带草原 B. 常绿阔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针叶林
10. 凤冈县土壤发育的特点是( )
A. 生物残体分解慢 B. 土层较厚 C. 保水作用较差 D. 腐殖质多
11. 形成凤冈县土壤富锌富硒特点的主导因素是( )
A. 成土母质 B. 河流 C. 植被 D. 气候
读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的是( )
A. 峰林 B. 峰丛 C. 石林 D. 钟乳石
13. 下列喀斯特地貌按形成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钟乳石—溶洞—石笋—石柱 B. 石柱—钟乳石—溶洞—石笋
C. 溶洞—钟乳石—石笋—石柱 D. 石笋—石柱—溶洞—钟乳石
据中央气象台发布信息,2018年11月24日20时至11月25日20时,北京北部、河北北部和西部、山西东部等地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上述地区在该时段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有
①空气湿度小 ②气温较高 ③人口密集 ④风力较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5. 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时,当地采取的最合理的防灾措施是
A. 紧急撤离全部居民
B. 加强监测与预报
C. 大规模砍伐森林
D. 加固木质建筑物
16. 如果将GIS用来监测森林火灾,下列做法最可取的是
A. 用来分析引起火灾原因
B. 确定火灾地点范围及分析火势蔓延方向
C. 预测森林火灾发生的地点
D. 预测森林火灾发生后的所造成的后果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对比世界和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世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分析太阳辐射在全球分布规律。
(2)推测世界的太阳能电站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分析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强的省区是西藏自治区而不是纬度较低的海南省的原因。
18.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该城市近地面气温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在下图中绘制出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标出近地面气压的高低状况。
(3)近几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资源愈发稀缺,但好多大城市依然规划有大面积绿地插入中心城区。试推测绿地承担的主要功能。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山西省位于太行山和吕梁山之间的汾河谷地,境内众多县城临汾河而建。历史上由于过度开发,植被破坏严重。乌马河是黄河在山西境内的主要二级支流。2021年国庆期间,山西省出现极端强降水天气,乌马河下游段决堤,引发洪涝灾害。下图为乌马河位置图。
(1)说出乌马河参与水循环类型,并分析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的影响。
(2)结合材料分析山西此次洪涝灾害的成因。
(3)请为乌马河流域减轻洪涝灾害提出有效措施。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及其支流蜿蜒贯穿湖北大地,在种种自然条件的作用下,为湖北打造出众多的江中洲地。武汉附近的长江河道中沙洲众多。唐朝后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出现洲渚日增的现象。武汉及周边地区略图如下图所示。
(1)指出历史早期,长江中洲地稀少而唐朝后期洲渚日增的原因。
(2)据图推测甲处沙洲的形成过程。
(3)江心洲地的消长和交替发展,正是长江中下游历史变迁的特别记录。说明近年来甲处沙洲增长缓慢的原因。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怀仁一中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地理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0年12月,由探测器“年乌2号”搭载的为期6年的回收舱从3.4亿公里外的小行星“龙宫”返回地球,并带回约5.4克行星表面样本。2022年6月6日的报道中指出从小行星“龙宫”带回地球的沙子样本中,发现了“生命之源”——氨基酸。这是首次在地球以外确认氨基酸的存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探测器“隼鸟2号”到达小行星“龙宫”时,表明其已经离开(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可观测宇宙
2. 探测器“隼鸟2号”在宇宙中工作时利用的能源主要来自( )
A. 重力能 B. 地热能 C. 太阳能 D. 太阳风
3. 探测器“隼鸟2号”返回地球过程中依次穿越的地球圈层可能是( )
A. 对流层、臭氧层 B. 对流层、平流层 C. 平流层、电离层 D. 电离层、臭氧层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地球与月球相距38.4万千米,太阳系半径为1光年。根据材料中“从3.4亿公里外的小行星‘龙宫’返回地球”可知,探测器“隼鸟2号”到达小行星“龙宫”时已经离开地月系,A正确。小行星离地球约为3.4亿公里,还在太阳系内,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宇宙间多处于真空状态,失重严重,重力能小,A错误。在地球表面或者地球内部将受到地热能的影响,探测器“隼鸟2号”在宇宙中的小行星带工作,远离地球,不受地热能影响,B错误。小行星带位于太阳系,太阳辐射能丰富,探测器“隼鸟2号”在宇宙中工作时利用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即太阳能,C正确。太阳风为高速带电粒子,会干扰设备的正常使用,不是能量的来源,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自地面往高空方向,大气层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探测器“隼鸟2号”返回地球过程中依次穿越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其中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平流层。故探测器“隼鸟2号”返回地球过程中依次穿越的地球圈层可能是电离层、臭氧层,D正确,排除A、B、C选项。故选D。
【点睛】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特点:
1. 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它受地面的影响最大。因为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空气下沉,这样就发生了对流运动,所以把这层叫做对流层。它的下界是地面,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
2. 平流层:在对流层的顶部,直到高于海平面50-55公里的这一层,气流运动相当平衡,而且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
3. 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至2000~3000千米高空,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高空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讯。
我国山东省青岛市某地理兴趣小组在山东半岛沿海进行研学,准备了温度计、相机、风向标以及随身的生活物品,结合研学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4. 某同学绘制的海边等压面和热力环流示意图,其中与现实相符的是( )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5. 研学人员在青岛最常见的地貌景观是( )
A. B. C. D.
6. 该地理兴趣小组获得的海水性质描述与现实相符的是( )
A. 海水盐度距陆地越远越小 B. 夏季近海海水温度高于远海
C. 海水盐度随深度增加逐渐变小 D. 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逐渐增大
【答案】4. D 5. B 6. B
【解析】
【4题详解】
青岛海边会存在明显的海陆风,整体而言,白天陆地升温快为低压,等压面向下弯曲,气流膨胀向上升,而夜晚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海洋形成低压,等压面向下弯曲,盛行上升气流,故①④正确,②③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乙、丙、丁四种地貌分别为峡谷、海蚀崖等海蚀地貌、风蚀壁龛和河漫滩,分别对应流水侵蚀、海浪侵蚀、风力侵蚀和流水堆积,青岛地处海边,海岸地貌最常见,B正确;峡谷多分布在高山地区的河流上游地段,在沿海地区少见,A错误;风蚀壁龛等风蚀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C错误;河漫滩地貌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青岛附近没有大河,不常见河流地貌,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河流径流稀释影响,海水盐度距陆地越远越大,A错误;海水盐度在不同纬度地区随深度变化特点不同,C错误;夏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靠近陆地的海水升温快,温度高,B正确;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海洋表层水温高,海水热导率低,导致水温自表层向深层大体上呈不均匀递减的趋势,D错误。故选B。
【点睛】海水温度分布规律:1、水平分布:(1)不同纬度海区: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2)纬度相当海区:暖流经过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2、垂直分布:(1)总趋势:水温由表层向深层递减,1 000 m以下水温差别不大;(2)特殊地区:水温随深度增加而缓升(逆温现象),影响因素是地热作用。
建设雨水花园体现了海绵城市理念。下图为雨水花园结构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与硬化路面相比,雨水花园主要改变了水循环的( )
A. 蒸发环节 B. 降水环节 C. 下渗环节 D. 水汽输送环节
8. 建设海绵城市能够( )
A. 减少城市用地 B. 加剧城市洪涝
C. 加剧城市用水紧张 D.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答案】7. C 8. D
【解析】
【7题详解】
由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修建蓄水池、铺设透水砖以及地表覆盖绿色植被的雨水花园等设施可显著影响下渗环节和地下径流,因此雨水花园主要改变了水循环的下渗环节,C正确;对蒸发、降水、和水汽输送环节影响不大,AB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由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建设海绵城市的生态环境意义为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缓解城市洪涝灾害、城市热岛效应等;建设海绵城市会增加城镇用地规模,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 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 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路、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 影响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回避的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 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 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遵义市凤冈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曾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贫困县。如今凤冈县结合区域特点,以茶产业推动扶贫战略落地,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获得“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的称号,成功退出国家贫困县行列。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凤冈县广泛发育的植被类型是( )
A. 温带草原 B. 常绿阔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针叶林
10. 凤冈县土壤发育特点是( )
A. 生物残体分解慢 B. 土层较厚 C. 保水作用较差 D. 腐殖质多
11. 形成凤冈县土壤富锌富硒特点的主导因素是( )
A. 成土母质 B. 河流 C. 植被 D. 气候
【答案】9 B 10. C 11. A
【解析】
【9题详解】
由当地经纬度位置可知,凤冈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雨热同期,冬季温暖少雨,典型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B正确;温带草原植被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植被类型,分布在我国内蒙古东部地区,A错误;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季风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植被类型,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C错误;针叶林是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的植被类型,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凤冈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雨热同期,降水多,气温高,故生物残体分解快,腐殖质极易溶解于水中而流失,腐殖质少,加之地处山区,流水侵蚀作用强,土层较薄,故保水作用弱,ABD错误,C正确。故选C。
【11题详解】
土壤中的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河流、植被和气候对土壤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会影响土壤矿物质元素的成分,因此形成凤冈县土壤富锌富硒特点的主导因素是成土母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 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同一地貌类型的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读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的是( )
A. 峰林 B. 峰丛 C. 石林 D. 钟乳石
13. 下列喀斯特地貌按形成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钟乳石—溶洞—石笋—石柱 B. 石柱—钟乳石—溶洞—石笋
C. 溶洞—钟乳石—石笋—石柱 D. 石笋—石柱—溶洞—钟乳石
【答案】12. D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喀斯特地貌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结合图片可知,峰林,峰丛和石林都属于地上喀斯特地貌,ABC错误;钟乳石位于溶洞,应为地下喀斯特地貌,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结合图片可知,石笋、石柱和钟乳石都是位于溶洞,因此溶洞应为最先形成的;结合所学可知,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在受热或压强突然变小时就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积下来,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因此形成顺序应为溶洞—钟乳石—石笋—石柱,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据中央气象台发布信息,2018年11月24日20时至11月25日20时,北京北部、河北北部和西部、山西东部等地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上述地区在该时段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有
①空气湿度小 ②气温较高 ③人口密集 ④风力较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5. 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时,当地采取的最合理的防灾措施是
A. 紧急撤离全部居民
B. 加强监测与预报
C. 大规模砍伐森林
D. 加固木质建筑物
16. 如果将GIS用来监测森林火灾,下列做法最可取的是
A. 用来分析引起火灾的原因
B. 确定火灾地点范围及分析火势蔓延方向
C. 预测森林火灾发生地点
D. 预测森林火灾发生后的所造成的后果
【答案】14. B 15. B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①11月末期为秋末冬初,气候干燥,降水较少,故正确。②11月末该地受冬季风控制,气温较低,不符合题意。③该区域属于山区,森林火险等级高和人口密集关系不大,不符合题意。④11月末该区域多大风,一旦起火,风助火势火面快速扩大,故正确。B①④,AC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时,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增大,应加强监测与预报,故B对。紧急撤离全部居民应在火灾发生后并危及居民安全时,故A错。大规模砍伐森林会加剧生态环境问题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故C错。加固木质建筑物不能防御火灾,故D错。故选B。
【16题详解】
GIS是借助遥感和航测等数据来监测森林火灾的。当森林发生火灾后,GIS才能及时借助已知的信息来分析确定火灾地点范围及分析火势蔓延方向;但对于引起火灾的原因是无法分析的;也无法预测森林火灾发生的地点和预测森林火灾发生后的所造成的后果;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
遥感(RS):拍摄图像;获取“面”的信息;侧重“看”。
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导航;定“点”的位置。
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处理、储存地理空间信息;侧重“想”。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对比世界和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世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分析太阳辐射在全球分布规律。
(2)推测世界的太阳能电站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分析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强的省区是西藏自治区而不是纬度较低的海南省的原因。
【答案】(1)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高山、高原地形区一般太阳辐射总量丰富。
(2)主要分布在回归线附近、人口稠密区。因为这些地区天气晴朗,太阳能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对能源需求大;而附近常规能源相对不足。
(3)与海南省相比,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日照强度大;天气晴朗,阴天少,日照时间长;污染轻,大气透明度好,尘埃杂质少,太阳辐射强。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世界和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为材料,涉及太阳辐射和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等知识点,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世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可知,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年太阳辐射在160~200千卡/(厘米2·年),向南北方向的高纬度递减;在局部高山(美洲的科迪勒拉山区等值线弯向低值方向,年太阳辐射总量多,我国的青藏高原也出现一个大于200干卡/(厘米2·年)的高值区域。由此可得太阳辐射在全球分布的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高山、高原地形区一般太阳辐射总量丰富。
【小问2详解】
根据世界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同时还需要结合世界人口的分布,可推断世界的太阳能电站分布。世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在回归线附近最丰富,所以可推测世界的太阳能电站主要分布在回归线附近、人口稠密区。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天气晴朗,太阳能资源丰富;人口稠密地区,人口众多,对能源需求大;而附近常规能源相对不足,能源缺口大,所以需要开发太阳能。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南省虽然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但海南省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雨季长,还容易受到台风等的影响,因此阴天多,云量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日照强度小,日照时间短,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总量少;而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强度大;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上升气流较弱,降水少,晴天多。再加上海拔高,日照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也多;青藏高原上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大气污染小,大气透明度好。高原表面多冻土,空气中尘埃杂质少,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强。
18.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该城市近地面气温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在下图中绘制出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标出近地面气压的高低状况。
(3)近几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资源愈发稀缺,但好多大城市依然规划有大面积绿地插入中心城区。试推测绿地承担的主要功能。
【答案】(1)从市区向郊区递减。原因:城市人口多,工业集中,车辆多,耗能大,排放人为热多;建筑物高大密集,城区植被覆盖率低,升温快。
(2)作图如下:
(3)增加下渗,缓解城市雨涝;减小气温日较差,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美化环境,市民提供休憩娱乐场所;净化空气;吸烟滞尘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城市发展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城市热岛效应、热力环流的原理与过程、缓解热力环流的措施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从某城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可以看出,城区温度为13.5℃,城市近地面气温从市区向郊区递减到郊区边缘温度为11.5℃。原因:市区汽车尾气、工业生产等排放的温室气体多,温室效应增强;城市人口多,生产生活排放的废热多;建筑物高大密集,热量不易散失;郊区植被覆盖率高,增温增的慢;建筑物密度小,热量易散失。
【小问2详解】
根据所 学知识可知,市区气温高,气流上升,城市的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郊区气温低,气流下沉,郊区的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因而形成了如下图的环流: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绿地增温速度慢,可以有效减小城郊温差,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植被还可以涵养水源,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城市内涝;绿色植被还可以美化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绿色植被还可以吸烟滞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降低噪音。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山西省位于太行山和吕梁山之间的汾河谷地,境内众多县城临汾河而建。历史上由于过度开发,植被破坏严重。乌马河是黄河在山西境内的主要二级支流。2021年国庆期间,山西省出现极端强降水天气,乌马河下游段决堤,引发洪涝灾害。下图为乌马河位置图。
(1)说出乌马河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并分析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的影响。
(2)结合材料分析山西此次洪涝灾害的成因。
(3)请为乌马河流域减轻洪涝灾害提出有效措施。
【答案】(1)海陆间循环 涵养水源能力减弱,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大,洪涝灾害加剧;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
(2)出现极端强降水天气,降水量大;位于河谷,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大,河道淤塞,不利于排涝。
(3)修建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完善排涝设施。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山西省环境特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循环、洪灾原因及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查学生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乌马河是黄河在山西境内的主要二级支流”,可知乌马河属于黄河的支流,因此属于三类水循环类型中的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循环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下渗形成的地下径流、地表径流)。植被破坏后: 涵养水源能力减弱,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大,洪涝灾害加剧,同时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
【小问2详解】
洪涝灾害的成因主要与“来水多、去水少、储水条件差”有关,结合材料“出现极端强降水天气,乌马河下游段决堤,引发洪涝灾害”,可知山西此次洪涝灾害成因:山西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加上这次出现极端强降水天气,降水突增;河谷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河道淤塞,不利于排涝。
【小问3详解】
上游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河流含沙量;中游修建水库和分洪区,减轻下游洪灾;下游疏通河道,修建堤坝,完善排涝设施。
【点睛】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及其支流蜿蜒贯穿湖北大地,在种种自然条件的作用下,为湖北打造出众多的江中洲地。武汉附近的长江河道中沙洲众多。唐朝后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出现洲渚日增的现象。武汉及周边地区略图如下图所示。
(1)指出历史早期,长江中的洲地稀少而唐朝后期洲渚日增的原因。
(2)据图推测甲处沙洲的形成过程。
(3)江心洲地的消长和交替发展,正是长江中下游历史变迁的特别记录。说明近年来甲处沙洲增长缓慢的原因。
【答案】(1)在历史早期,人口少,人类活动较少,长江两岸森林茂密,保持水土能力强,河流含沙量少。唐朝后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大规模地毁林开荒,开辟梯田、湖田,水土流失不断加剧,长江的含沙量也随之增加。
(2)洪水期长江流量大,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强;流经甲处时河道变宽,流速减缓,河流携带泥沙淤积,枯水期时水位下降,泥滩裸露,反复沉积而成沙洲。
(3)上游植被增多,水土流失减轻,河流来沙减少;中游水库大坝的建设,拦水拦沙,使得部分泥沙堆积在库区。
【解析】
【分析】本题以长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河流水系和水文特征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体现对流域的认知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洲地为流水沉积地貌,洲地的多少与河流的含沙量有关,本题可从人类活动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入手。在历史早期,人口少,人类活动较少,长江两岸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河流含沙量少。唐朝后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大规模地毁林开荒,开辟梯田、湖田,水土流失不断加剧,长江的含沙量也随之增加。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沙洲为流水沉积地貌,河流含沙量的大小和流速的快慢影响沉积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到甲处时河道变宽,流速减缓,洪水期河流携带泥沙淤积,枯水期裸露,反复沉积形成沙洲。
【小问3详解】
沙洲增长缓慢的直接原因是上游泥沙减少,泥沙减少主要是植被增多导致水土流失减弱,中游修筑水库大坝,拦水拦沙,使得部分泥沙堆积在库区,流入下游的泥沙量减少,导致沙洲增长速度减慢。
【点睛】河流堆积地貌是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怀仁市第一中学校、大地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怀仁市第一中学校、大地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本卷主要考查内容, 研发"脆蜜"有利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可以, 关于海水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影响曲线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九中学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九中学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熏烟保温作用主要体现的环节是, 下列选项中与熏烟原理一致的是, 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 乌沙安顺龙类动物,繁盛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