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16568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16568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16568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襄阳四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2.4
本试卷共 8页,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在答题卡上.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 主观题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材料一:
王国维标举的“境界”是指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这主要是侧重于作者的感受、作品的表现的角度上来强调表达“真感情、真景物”的。在《词话》第36则后,王国维又连续使用了“隔”与“不隔”的概念,对“境界”说又偏重于从读者审美的角度上来加以补充。
他说:美成《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这里连用了“雾里看花”来比喻“隔”,都是倾向于指读者审美观感上体验到的“写景之病”。接着,他又进一步举例说明“隔”与“不隔”之别:
问“隔”与“不隔”之别。“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之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睛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写情如此,方为不隔。
纵观上引数例,不论是“写情”还是“写景”,凡是直接能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真切感受的则为“不隔”,所谓“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也就是“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造作之态”。反之,若在创作时感情虚浮矫饰,遣词过于做作,如多用“代字”(按:如“以‘桂华’二字代月”等)、“隶事”,乃至一些浮而不实的“游词”,以致或强或弱地破坏了作品的意象的真切性,这就难免使读者欣赏时犹如雾里观花,产生了“隔”或“稍隔”的感觉。
因此,归根到底,“隔”与“不隔”的关键还是在于作品本身是否真切地表达了“真感情、真景物”。
(摘编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导读》)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学者关于文学批评的著作,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比如他所说的诗词中“隔”与“不隔”的分别是从前人所未道破的。现在就拿这个做讨论“诗的情趣和意象”的出发点。
王先生说: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第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王先生不满意于姜白石,说他“格韵虽高,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在这些实例中王先生只指出隔与不隔的分别,却没有详细说明他的理由,对于初学似有不方便处。依我看来,隔与不隔的分别就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中见出。诗和其它艺术一样,须寓新颖的情趣于具体的意象。情趣与意象恰相熨贴,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比如“谢家池上”是用“池塘生春草”的典故,“江淹浦畔”是用《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典故。谢诗江赋原来都不隔,何以入欧词便隔呢?因为“池塘生春草”和“春草碧色”数句都是很具体的意象,都有很新颖的情趣。欧词因春草的联想而把他们拉来硬凑成典故,“谢家池上,江淹浦畔”意象既不明瞭,情趣又不真切,所以“隔”。
王先生论“隔”与“不隔”的分别,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也嫌不很妥当,因为诗原来有“显”和“隐”的分别,王先生的话太偏重“显”了。“显”与“隐”的功用不同,我们不能要一切诗都“显”。说概括一点,写景的诗要“显”,言情的诗要“隐”。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以及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些作品在写景中为杰作,妙处正在能“显”。秦少游的《水龙吟》首二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苏东坡讥诮他说,“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它的毛病也就在不显。
温庭筠的《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在言情诗中本为妙品,但是收语就微近于“显”,如果把“肠断白蘋洲”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他的《瑶瑟怨》的境界与此词略同,却没有这种毛病: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我们细味二诗的分别,便可见出“隐”的道理了。
(摘编自朱光潜《诗的隐与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隔”与“不隔”这一对概念偏重从读者审美感受方面加以阐述,使“境界说”的内涵覆盖更广,更加完善。 |
B. 王国维先生认为,无论是“池塘生春草”,还是“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都是写景中“不隔”的佳句。 |
C. 朱光潜先生认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二句意象不明瞭,情趣不真切,这一分析比王国维先生更为详尽。 |
D. 温庭筠的《瑶瑟怨》,境界与其《忆江南》词大体相同,写景能够做到真切可感,但写情能够做到含而不露。 |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遣词过于做作,会破坏作品意象的真切性,由此可见,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应杜绝使用“代词”和“游词”。 |
B. 写景真切情感真挚的作品,一定能给读者以“不隔”的审美感受,反之则会给人以一种“隔雾看花之恨”。 |
C. 诗词中“隔”与“不隔”的分别在王国维之前并未有人阐明,因此《人间词话》才成为最精到的文学批评著作。 |
D. 秦少游的《水龙吟》首二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在王国维先生看来很可能是“隔”的。 |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朱光潜“言情时要隐”观点的一项是
A. 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
|
|
|
B.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
|
|
|
C. 王渔洋常取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和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四语为“诗学三味”。 |
|
|
|
D. 凡诗,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遂者,斯为善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
|
|
|
4. 材料二引用了王国维“隔与不隔”的论据,请简要分析其论证目的。
5.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给人以“不隔”之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橄榄油坛子
[意大利]皮兰德娄
唐·罗洛在首阳山的农庄的山坡上种了好大一圈油橄榄树。他预计地窖里的那五只旧的彩陶坛子盛不下新榨的油,因此及时地预订了第六只容量更大的坛子。人们为他造了一只齐人胸高的坛子,肚子威风凛凛地挺起来,好像是其他五只的统领。
已经开始打橄榄两天了。唐·罗洛烦躁不安,因为农庄里既有打橄榄的农民,又有往山坡上准备种下一季蚕豆的地里送堆肥的赶骡人。他苦于没有分身术,不知先监督谁好。最后,他破口大骂,要他们都别想偷懒。他戴着白帽子,挽起衣袖,挺着胸膛,涨红着脸,大汗淋漓,东奔西走,转动着一双狼似的眼睛,生气地搓自己刮过的脸颊,浓重的胡子像是剃刀刚过就钻了出来。
到了第三天收工的时候,三位打橄榄的农民走进磨房放木梯和棍子,看见那只漂亮的新坛子开裂成两半,好像有人在坛子的大肚子上拦腰砍了一刀,眼前的裂缝十分刺眼。
当唐·罗洛走上山来,看见裂缝时,简直要发疯了。他把帽子摔到地上,打自己耳光,踩脚,像哭死去的亲人那样悲声号叫:
“新坛子呀!四个银币的坛子!还没有用过呀!”
农民们劝他冷静一些,能干的修补匠会把它修好,像新的一样。正好有一位迪马·里卡西大叔,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胶水。他牢牢地保守着胶水的秘密。用这种胶水粘好之后,斧头也砍不开。
第二天,迪马·里卡西大叔背着一筐工具准时来到首阳山。
他是一个跛腿老人,关节粗大畸形,活像一段古老的阿拉伯油橄榄树桩。傲气,或者说是悲哀扎根在他那变形的身躯里了。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这个未被正式承认的发明家的功劳。迪马·里卡西大叔要让事实说话。他左顾右盼,生怕别人窃取他的秘密。
“让我看看那种胶水。”唐·罗洛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他好一阵之后才说出这第一句话。迪马大叔严正地摇头拒绝。
“补的时候看吧。”
“能补好吗?”
迪马大叔郑重其事地检查已经搬到打谷场上的坛子。他说:“能修好。”
“可是光用胶水,”唐·罗洛开始讲条件,“我不放心。我还要求用钉子补。”
“那我走了!”迪马大叔二话不说,站起身,背起筐。
唐·罗洛拉住他的一只胳臂。
“去哪儿呀?就这么谈生意吗?那么长的裂缝,只用胶水吗?需要钉子。胶水和钉子。我做主。”
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开始干活。他用钻头沿着裂缝的边沿打眼,以便用铁丝穿过洞眼把坛子缝合起来,接着他用手指把胶水沿裂缝把裂开的边上涂了一圈;他拿起钳子和准备好的碎铁丝,钻进坛子敞开的肚子里,吩咐农民把坛子的裂缝对齐。
他一边干活一边抱怨自己命苦。
“现在你帮我出来吧。”最后迪马大叔说道。可是这只坛子的腹部虽然很宽,颈口却很窄。迪马大叔盛怒之下没有注意这一点。现在,他试了又试,还是爬不出来。那个农民站在那里笑弯了腰。他被囚禁在由他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了,为了让他出来,就得重新砸破坛子,并且永远无法修补了。
唐·罗洛在嬉笑声和叫喊声中赶来。
“这只坛子新的时候,我花了四个银币买来的。你认为它现在值多少钱?”唐·罗洛问。
迪马大叔说:“从前价值的三分之一。”
“那好,”唐·罗洛说,“依你的话,你给我一又三分之一个银币。”
“什么?”迪马大叔问道,好像没有听懂。
“我打破坛子让你出来,”唐·罗洛回答,“你呢,赔给我你估计的那个数目。”
“我,付钱?”迪马大叔取笑道,“阁下您开玩笑呀!我准备在这里面变成虫子。”
他费了些劲儿从衣袋里掏出一只镶嵌的小烟斗,点燃后抽起来,把烟雾从坛子的颈口里驱赶出来。
唐·罗洛气愤得冲动起来,抬起脚就要踢坛子,但是他缩回了脚,用双手抱住坛子,使劲提动它。
“您看多好的胶水!”迪马大叔对他说。
“该死的东西!”唐·罗洛怒吼起来,“谁干的坏事,是我还是你?我应当赔钱吗?你就饿死在里面吧!看谁胜谁负!”
他走了,迪马大叔却想到用工钱同农民们一起欢度这个夜晚。一个农民去附近的小酒店里去买酒。好像是特意安排好的,天上有一轮明月,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般。
已经去睡觉的唐·罗洛,突然被乱哄哄的喧闹声吵醒。他从农舍的一个阳台上探出头来,看见谷场上,月光下有许多魔鬼:原来是喝醉了的农民手拉着手,围着坛子跳舞呢。迪马大叔在里面扯着嗓子唱歌。
唐·罗洛这次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过去,把坛子推得沿山坡滚了下去。坛子在醉汉们的笑声中往下滚动,撞在一棵橄榄树上,碎裂开来。
迪马大叔获胜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叙述了唐·罗洛与迪马大叔的两次较量,在第二次的较量中迪马大叔胜利。 |
B. 打橄榄两天时唐·罗洛烦躁不安,表面看是他无法分身,深层原因是他对别人的怀疑。 |
C. 农民手拉手跳舞、迪马大叔毫无忧虑地“扯着嗓子”高唱,这与唐·罗洛形成了鲜明对比。 |
D. “迪马大叔获胜了”的“胜”指的是他最终把唐·罗洛快气疯了,自己也没有死在坛子里。 |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橄榄油坛子”为题,坛子是行文的线索,也是主人公较量的对象,同时与迪马大叔的外形相似。 |
B. 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为下文他不经意间把自己封在坛子里、坚决同唐·罗洛分出胜负做了铺垫。 |
C. 小说对农民的描写并非闲笔,侧面刻画了唐·罗洛多疑、苛刻的性格,还为迪马大叔获胜的情节起到了推动作用。 |
D. 小说用“有许多魔鬼”来形容唐·罗洛看到的喝醉了酒围着坛子跳舞的农民,表现出他难以抑制的愤怒情绪。 |
8.“真实主义”是19世纪末意大利的重要文学流派,以着力反映真实生活,揭露社会黑暗为目的,本小说鲜明地呈现了这一特点。请结合本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其“真实主义”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取得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不同手法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智伯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狂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 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
B. 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
C. 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
D. 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伯,按周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此处意同《烛之武退秦师》秦伯之“伯”。 |
B. 邑,会意字,上表疆域下表人口,泛指城镇。“万家之邑”属于规模较大的邑。 |
C. 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依次设卿、大夫、士,大夫有封地。 |
D. 《周书》,《尚书》的组成部分。《尚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智伯治理国家,与韩康子、魏桓子饮宴,智伯行事不得体;智国听说此事,就来劝告,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 |
B. 段规认为智伯贪财好利、刚愎自用,给他土地后他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智伯就一定会对其使用武力。 |
C. 智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因其毫无理由而不想给,但在任章劝说下,向其献上了一块有万户人家的邑。 |
D. 司马光认为智伯灭亡是因为他的才胜过了德,治国治家的人,既要懂得才与德的先后,又要担心失去人才的事。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
(2)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14.任章根据什么得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的判断?请简要回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从 军 行
李 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①。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②。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注】①金微山:古山名,即今阿尔泰山。②明月环:古代大刀的圆形刀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出大唐将士开赴战场、杀敌报国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气概。 |
B. 颔联不言军旅艰辛,却以吹起梅花曲,高举明月环渲染,想象奇特,意象唯美。 |
C. 尾联“愿斩”直抒胸臆;“长驱”“单于”分别照应“逐”“虏”,结构严谨。 |
D. 诗人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这体现出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 |
- 同样是描写战场,本诗颈联与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有什么相同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求对自己治国能力中的不足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也看出他的谦逊。
(2)白居易宦途坎坷,失意惆怅,再加上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积蓄在心中,使他泪流不止。在《琵琶行》中,表现他这种状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说,这叫“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师说》名句来说,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西方绘画的“再现”理念,强调艺术家对世界需认真观察并加以逼真模仿。早期的中国绘画同样要求画家必须身临其境地_____自然,写实主义成为画家们______的目标,客观描述的画法也获得长足发展。到了北宋, 中国山水画在达成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以注重表达内在旨趣为中心。
明代,西方的写实画法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当时中国不注重空间营造的绘画,被西方画家评价为“不像是活的”;而在中国主流画家眼里,西方绘画的笔法怪异而繁琐,只是一种______。然而,主流画坛之外的画家却对西洋画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受到西洋透视法的启发,从中发现描绘空间的新方式,并______宋画的写实传统,尝试着在创作中将两者结合起来。例如,明代园林绘画形成了一种特殊风格,这种风格既非复古,亦非西化。它由两种画法融合而成:一是宋画的写实传统,一是西方的再现技法。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体悟 孜孜以求 奇技淫巧 回溯 | B. 体验 孜孜以求 旁门左道 回顾 |
C. 体验 梦寐以求 奇技淫巧 回顾 | D. 体悟 梦寐以求 旁门左道 回溯 |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山水画在达到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注重表达内在旨趣。 |
|
B. 中国山水画达到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注重表达内在旨趣。 |
|
C. 在中国山水画完成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以表达内在旨趣为中心。 |
|
D. 中国山水画登上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表达内在旨趣这一中心。 |
|
20.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重组为一个单句,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人类交通里,当道路占用率高于0.4,即来往车辆占到道路面积的40%时, ① ,最后降为零——交通瘫痪。但是,蚂蚁总能避免交通堵塞。就算它们的道路占用率高达0.8,交通流量也不会下降。
研究人员发现,每只蚂蚁都会根据道路的状况,② 。在路上同伴不多的时候,蚂蚁会逐渐加快速度,直到交通流量达到最大值。而密度一旦超过阈值,它们就开始放慢速度。而且,蚂蚁似乎能够评估前方道路的拥挤程度,很自觉地不去拥挤的地方。这近乎完美的交通管制,归功于每一只懂得调整自己行为的小蚂蚁。小蚂蚁一只只都这么努力,当然是有原因的。( )。群体觅食效率的最大化,要求蚂蚁必须调整自己,共同合作。
相比之下,在拥堵的路上,许多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先,结果却是大家都被严严实实地堵在路上。③ 以改善交通状况,可能难以实现;不过,让自动驾驶汽车的程序设计参考蚂蚁来避免堵车,未来还是有希望实现的。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它们把群体生存当成一个共同的目标 | B. 群体生存已经成为它们共同的目标 |
C.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群体生存 | D. 群体生存已经被它们当作共同的目标 |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某演员在拍电视剧《天龙八部》时,听说可以配音,于是连正常台词都懒得说,只要一说话,就直接“一二三四五六七”,顺嘴时会把“我们走”说成“Let’s go”。当其他演员建议他背诵台词时,他竟然十分不满,认为对方多管闲事。后来,因为大多数配音与口形对不上,许多相关工作人员担心观众看出来,影响声誉,导演才明确要求该影星背诵台词,重新拍摄。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请你结合上述材料,给即将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提出你的建议。统一署名为“敬之”。
语文参考答案
- B;2.D;3.C
- ①引用王国维论据在于以此为论据并指出其不足;②进而论证作者观点,即诗歌既必须寓新颖的情趣于具体的意象,也有“显”和“隐”的分别。
5.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写景能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真切的感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不矫揉造作。②选用“篱”“菊”“南山”等与田园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意象,表达了陶渊明对于躬耕田园生活的热爱,意象和情趣相熨帖。
6.C;7.A
8.①描写是真实的。本小说围绕橄榄油坛子展开了唐。罗洛与农民的斗争,对不同阶层的人物进行了真实的描写,人物形象是真实生活中的人物折射。②主旨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小说写出了底层劳动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同时对唐。罗洛为代表的上层充满了嘲讽。
9.①运用夸张手法营造喜剧效果。比如,唐。罗洛发现坛子开裂,用“打自己耳光,跺脚,像哭死去的亲人那样悲声号叫”突出他的痛心。②通过设计意外、巧合的情节增强喜剧效果。比如,迪马大叔将自己封在坛子里是意外,橄榄油坛子最后恰巧撞在一棵橄榄树上是巧合。③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喜剧效果。比如,坛子“肚子威风凛凛地挺起来”,形容唐。罗洛“一双狼似的眼睛”“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幽默风趣,画面感很强。
10.D;11.A;12.D
13.(1)如今主公一次宴会就羞辱别人的主君与臣相,又不防备(他们报复),说“他们不敢发起灾祸”,这种态度恐怕不行!
(2)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灭亡的多了,难道只有智伯吗?
14.①智伯索求土地成功,必定骄傲而轻敌,诸位大夫因为恐惧而互相团结。②用互相团结的军队对付轻敌的智伯,智氏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
里值得担心呢!
15.D
16.①都调动了听觉和视觉的感官描写战场环境。李白诗写的是听到鼓声鸣起,看到兵气人云;李贺诗写的是听到角声震天,看到鲜血凝紫。②都以侧面描写方式描写战争场面。李白诗通过鼓声、兵气侧面烘托战场气势;李贺诗通过角声、血色侧面烘托战斗的激烈。
17.(1)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2)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3)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18.A;19.B
20.示例一:明代园林形成了一种既非复古,亦非西化,而是由宋画的写实传统和西方的再现技法融合而成的特殊风格。
示例一:明代园林绘画在融合宋画的写实传统和西方的再现技法的基础上,形成既非复古、亦非西化的特殊风格。
示例二:明代园林绘画既非复古、亦非西化的特殊风格由宋画的写实传统和西方的再现技法融合而成。
21.C
22.①交通流量就开始下降 ②相应地调整自己的速度 ③要人类向蚂蚁学习
23.略
2022-2023学年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2023届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三语文试题docx、2023届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三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的作答, 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湖北省襄阳市五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湖北省襄阳市五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