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高二历史 人教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4单元综合检测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第4单元总结梳理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第4单元总结梳理课件PPT,共9页。
中国古代城市化进程与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近现代城市化的动力、认识城市化的双重影响例1 [全国Ⅲ2018·31]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A【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时期的乡镇企业发展。材料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商、饮、服务业等行业,而农业领域的数量反而降低,这说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转移,故A项正确;城乡一体化在20世纪80年代并未实现,且现在仍在建设当中,排除B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初步确立的,故C项错误;题干只是呈现了1982年到1988年我国工业领域中乡镇企业的数量变化,无法体现工业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例2 [全国Ⅲ2016·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A【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经济的发展状况,难度中等。明朝后期农村雇工由勤劳柔顺到骄惰成风,是因为这一时期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促使许多农村劳动力离开农业,投身于收益更高的商业与手工业行业,在生产领域出现了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故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租佃形势的变化,未体现政府的政策,排除B项;C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题干信息本质反映的是经济发展对农村的影响,排除C项;很多农民离开农业而从事于商业和手工业反映的是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排除D项。例3 [全国Ⅲ2018·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10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6分)【解析】本题结合近现代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考查城市发展变迁的规律。(1)根据材料一中“上海开始‘依港兴市’”和材料二中“可通往世界各地”得出两者都交通便利;根据材料一中“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和材料二中“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得出两者的工商业都快速发展;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和材料二中“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得出近代工业的推动;结合材料一中“1949年”和材料二的时间信息可以得出政治制度变化的影响。(2)上海拥有有利的自然地理环境,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导致上海较早地接触西方文明。根据材料一中“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得出拥有良好的民族工业基础;结合材料一中1949年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海的发展从政府的政策、对外开放、开发浦东新区等角度进行论证说明。(3)主要结合材料二与所学,从人口问题和产业转型角度归纳概括。【答案】(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9分)(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10分)(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6分)
中国古代城市化进程与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近现代城市化的动力、认识城市化的双重影响例1 [全国Ⅲ2018·31]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A【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时期的乡镇企业发展。材料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商、饮、服务业等行业,而农业领域的数量反而降低,这说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转移,故A项正确;城乡一体化在20世纪80年代并未实现,且现在仍在建设当中,排除B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初步确立的,故C项错误;题干只是呈现了1982年到1988年我国工业领域中乡镇企业的数量变化,无法体现工业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例2 [全国Ⅲ2016·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A【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经济的发展状况,难度中等。明朝后期农村雇工由勤劳柔顺到骄惰成风,是因为这一时期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促使许多农村劳动力离开农业,投身于收益更高的商业与手工业行业,在生产领域出现了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故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租佃形势的变化,未体现政府的政策,排除B项;C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题干信息本质反映的是经济发展对农村的影响,排除C项;很多农民离开农业而从事于商业和手工业反映的是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排除D项。例3 [全国Ⅲ2018·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10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6分)【解析】本题结合近现代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考查城市发展变迁的规律。(1)根据材料一中“上海开始‘依港兴市’”和材料二中“可通往世界各地”得出两者都交通便利;根据材料一中“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和材料二中“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得出两者的工商业都快速发展;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和材料二中“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得出近代工业的推动;结合材料一中“1949年”和材料二的时间信息可以得出政治制度变化的影响。(2)上海拥有有利的自然地理环境,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导致上海较早地接触西方文明。根据材料一中“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得出拥有良好的民族工业基础;结合材料一中1949年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海的发展从政府的政策、对外开放、开发浦东新区等角度进行论证说明。(3)主要结合材料二与所学,从人口问题和产业转型角度归纳概括。【答案】(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9分)(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10分)(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6分)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