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总复习全等中的动点难点解析与训练
展开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
典型例题:
如图1,点P、Q分别是等边△ABC边AB、BC上的动点(端点除外),点P从顶点A、点Q从顶点B同时出发,且它们的运动速度相同,连接AQ、CP交于点M.
(1)求证:△ABQ≌△CAP;
(2)当点P、Q分别在AB、BC边上运动时,∠QMC变化吗?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它的度数.
(3)如图2,若点P、Q在运动到终点后继续在射线AB、BC上运动,直线AQ、CP交点为M,则∠QMC变化吗?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则求出它的度数.
练习题:
1.(2016·山东省济宁市·3分)如图,△ABC中,
AD⊥BC,CE⊥AB,垂足分别为D、E,
AD、CE交于点H,请你添加一个适当
的条件: ,使△AEH≌△CEB.
2.如图,已知△ABC中,AB=AC=12厘米,BC=9厘米,点D为AB的中点.
(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得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
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1秒钟时,△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CQP?
(2)若点Q以(1)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上相遇?
3. 如图,边长为6的等边三角形ABC中,D是AB边上的一动点,由A向B运动(A、B不重合),F是BC延长线上的一动点,与D同时以相同的速度由C向BC延长线方向运动(与C不重合),过点D作DE⊥AC,连接DF交AC于G.
(1)当点D运动到AB的中点时,直接写出AE的长;
(2)当DF⊥AB时,求AD的长;
(3)在运动过程中线段GE的长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出线段GE的长;如果发生改变请说明理由.
课后作业:
1.如图,在Rt△ABC中,∠BAC=900 ,AB=4,AC=10,PQ=BC,P、Q分别在AC和AB的反向延长线上移动,当PC等于多少时,△ABC≌△APQ。
2.如图,在Rt△ABC中,∠B=900,AB=6,BC=8,过点C作 CF⊥BC,点D、E分别在BC、CF上移动,且始终保持DE=AC,当CD等于多少时,△ABC与△DCE全等。
3.如图,AB=2,BC=5,AB⊥BC于点B,QC⊥BC于点C,点P从点B开始沿射线BC移动,过点P作PQ⊥PA,交直线L于点Q。 ⑴求证:∠A=∠QPC ⑵当点P运动到何处时,PA=PQ,并说明理由。
4.(2015秋•龙海市期末)如图,在△ABC中,AB=AC=2,∠B=40°,点D在线段BC上运动(不与B、C重合),连接AD,作∠ADE=40°,DE交线段AC于点E.
(1)当∠ADB=115°时,∠BAD= °,∠DEC= °;
(2)线段DC的值为多少时,△ABD与△DCE全等?请说明理由;
(3)在点D的运动过程中,△ADE的形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吗?若可以,请直接写出∠ADB的度数;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例题:【考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利用SAS证明△ABQ≌△CAP;
(2)由△ABQ≌△CAP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AQ=∠ACP,从而得到∠QMC=60°;
(3)由△ABQ≌△CAP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AQ=∠ACP,从而得到∠QMC=120°.
【解答】(1)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ABQ=∠CAP,AB=CA,
又∵点P、Q运动速度相同,∴AP=BQ,在△ABQ与△CAP中,
∵,∴△ABQ≌△CAP(SAS);
(2)解:点P、Q在运动的过程中,∠QMC不变.
理由:∵△ABQ≌△CAP,∴∠BAQ=∠ACP,
∵∠QMC=∠ACP+∠MAC,∴∠QMC=∠BAQ+∠MAC=∠BAC=60°…(6分)
(3)解:点P、Q在运动到终点后继续在射线AB、BC上运动时,∠QMC不变.(7分)
理由:∵△ABQ≌△CAP,∴∠BAQ=∠ACP,
∵∠QMC=∠BAQ+∠APM,∴∠QMC=∠ACP+∠APM=180°﹣∠PAC=180°﹣60°=120°.
【点评】主要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
当堂巩固:
1. AH=CB或EH=EB或AE=CE.(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2.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专题】动点型.
【分析】(1)①先求得BP=CQ=3,PC=BD=6,然后根据等边对等角求得∠B=∠C,最后根据SAS即可证明;②因为VP≠VQ,所以BP≠CQ,又∠B=∠C,要使△BPD与△CQP全等,只能BP=CP=4.5,根据全等得出CQ=BD=6,然后根据运动速度求得运动时间,根据时间和CQ的长即可求得Q的运动速度;
(2)因为VQ>VP,只能是点Q追上点P,即点Q比点P多走AB+AC的路程,据此列出方程,解这个方程即可求得.
【解答】解:(1)①∵t=1(秒),∴BP=CQ=3(厘米)
∵AB=12,D为AB中点,∴BD=6(厘米)
又∵PC=BC﹣BP=9﹣3=6(厘米)∴PC=BD。∵AB=AC,∴∠B=∠C,
在△BPD与△CQP中,,∴△BPD≌△CQP(SAS),
②∵VP≠VQ,∴BP≠CQ,又∵∠B=∠C,要使△BPD≌△CPQ,只能BP=CP=4.5,
∵△BPD≌△CPQ,∴CQ=BD=6.∴点P的运动时间t===1.5(秒),
此时VQ===4(厘米/秒).
(2)因为VQ>VP,只能是点Q追上点P,即点Q比点P多走AB+AC的路程
设经过x秒后P与Q第一次相遇,依题意得4x=3x+2×12,解得x=24(秒)
此时P运动了24×3=72(厘米)又∵△ABC的周长为33厘米,72=33×2+6,
∴点P、Q在BC边上相遇,即经过了24秒,点P与点Q第一次在BC边上相遇.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解题的根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
3.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1)由点D运动到AB的中点时,于是得到AD=AB=3,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60°,求得∠ADE=30°,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2)由点D、F同时运动且速度相同,得到AD=CF,求出∠AGD=∠CGF=30°,∠F=30°,于是得到CF=CG=AD,设AD=CG=CF=x,则AG=2x,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
(3)当点D、F同时运动且速度相同时,线段GE的长度不会改变.理由如下:作FQ⊥AC,交直线AC的延长线于点Q,连接FE,DQ,由点D、F速度相同,得到AD=CF,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ABC=∠QCF=60°,推出△ADE≌△CFQ(AAS),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E=CQ,DE=QF且DE∥QF,证得四边形DEFQ是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GE=EQ,推出GE=AC,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1)点D运动到AB的中点时,
∵AD=AB=3,∠A=60°,∵DE⊥AC,∴∠ADE=30°,∴AE=AD=;
(2)∵点D、F同时运动且速度相同,∴AD=CF,
∵DF⊥AB,∠A=60°,∴∠AGD=∠CGF=30°,
∵∠B=60°,∴∠F=30°,∴∠CGF=∠F,∴CF=CG=AD,
设AD=CG=CF=x,则AG=2x,∴AG+CG=2x+x=3x=6,∴x=2,∴AD=2;
(3)当点D、F同时运动且速度相同时,线段GE的长度不会改变.理由如下:
作FQ⊥AC,交直线AC的延长线于点Q,连接FE,DQ,
又∵DE⊥AB于E,∴∠GQF=∠AED=90°,
∵点D、F速度相同,∴AD=CF,
∵△ABC是等边三角形,∴∠A=∠ABC=∠QCF=60°,
在△ADE和△CFQ中,∵∠AED=∠CQF=90°,∴∠AED=∠CQF,
在△ADE和△CQF中,,∴△ADE≌△CFQ(AAS),
∴AE=CQ,DE=QF且DE∥QF,∴四边形DEFQ是平行四边形,∴GE=EQ,
∵EC+AE=CE+CQ=AC,∴GE=AC,又∵等边△ABC的边长为6,∴GE=3,
∴点D、F同时运动且速度相同时,线段GE的长度不会改变.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能推出两三角形全等是解此题的关键.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 ∵三角形ABC与三角形APQ全等,∴(1)△ABC≌△APQ时,AP=AB=4,则CP=AC+AP=14。
(2)△ABC≌△AQP时,AP=AC=10,则CP=AC+AP=20。
2. 解:∵△ABC与△DCF全等,DE=AC,∴分两种情况:
①AB与CD是对应边时,CD=AB=6;
②AM与AC是对应边时,CD=BC=8;
综上所述:当CD=6或8时,△ABC与△DCF全等;故答案为:6或8.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主要利用了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的性质,难点在于要分情况讨论.
3. 解:(1)证明:∵PQ⊥AP,∴∠ABP=90°,∴∠APB+∠QPC=90°,
∵AB⊥BC于点B,∴∠A+∠APB=90°,∴∠A=∠QPC;
(2)当P运动到离C处距离为2时,PA=PQ,
证明:当PC=2时,PC=AB,在△ABP与△PCQ中,∵,
∴△ABP≌△PCQ(ASA),∴PA=PQ;
同理,BP=7时,PC=2也符合,所以,点P运动到与点C距离为2时,PA=PQ.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余角的性质:同角的余角相等,正确证明∠A=∠QPC是关键.
4.【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分析】(1)利用邻补角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题;
(2)当DC=2时,利用∠DEC+∠EDC=140°,∠ADB+∠EDC=140°,求出∠ADB=∠DEC,再利用AB=DC=2,即可得出△ABD≌△DCE.
(3)当∠BDA的度数为110°或80°时,△ADE的形状是等腰三角形.
【解答】解:(1)∵∠B=40°,∠ADB=115°,
∴∠BAD=180°﹣∠B﹣∠ADB=180°﹣115°﹣40°=25°,
∵AB=AC,∴∠C=∠B=40°,∵∠EDC=180°﹣∠ADB﹣∠ADE=25°,
∴∠DEC=180°﹣∠EDC﹣∠C=115°,故答案为:25°,115°;
(2)当DC=2时,△ABD≌△DCE,
理由:∵∠C=40°,∴∠DEC+∠EDC=140°,又∵∠ADE=40°,∴∠ADB+∠EDC=140°,
∴∠ADB=∠DEC,又∵AB=DC=2,在△ABD和△DCE中,,
∴△ABD≌△DCE(AAS);
(3)当∠BDA的度数为110°或80°时,△ADE的形状是等腰三角形,
∵∠BDA=110°时,∴∠ADC=70°,∵∠C=40°,∴∠DAC=70°,∴△ADE的形状是等腰三角形;
∵当∠BDA的度数为80°时,∴∠ADC=100°,
∵∠C=40°,∴∠DAC=40°,∴△ADE的形状是等腰三角形.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中考数学二轮复习难点突破:动点问题专题训练 (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数学二轮复习难点突破:动点问题专题训练 (含答案),共14页。
中考数学总复习四点共圆模型难点解析与训练: 这是一份中考数学总复习四点共圆模型难点解析与训练,共8页。
中考数学总复习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模型总结难点解析与训练: 这是一份中考数学总复习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模型总结难点解析与训练,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中考巡礼,ABEF和ACHD均为正方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