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专题复习精讲精练:专题04 感觉、声音与耳
展开专题04 感觉、声音与耳
一、味觉
味觉: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乳头),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 ; 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①味觉的形成过程:食物溶于唾液 味觉细胞 味觉神经 大脑 产生味觉
②舌的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
甜味 舌尖 苦味 舌根 酸味 舌侧中部 咸味 舌侧前部
二、皮肤与触觉
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
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三、听觉
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 耳廓 外耳道 鼓膜振动 听小骨放大 耳蜗 听觉神经 听觉
人用两个耳朵听的好处:主要是能辨别声源的方向,其次可以使听到的声音更清楚。
四、嗅觉
①嗅觉:鼻的结构: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内含嗅细胞和嗅觉神经)
②嗅觉的形成过程:气味 嗅觉细胞 嗅觉神经 大脑 产生嗅觉
③嗅觉的特点:(4点)1.人的大脑的嗅觉中枢易疲劳 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五、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①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说明:有物体的振动,但不一定能发出声音,还需要介质传播。)
②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传播的形式: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宇航员在太空要靠无线电波交流。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即将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说明液体能传声。)
④声音传播的速度:1.与温度有关,在15℃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气温每升高1℃,传播的速度增加0.6米/秒。2.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气体最慢(物质越密传声越快,越疏传声越慢,为什么?)
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就产生回声。
六、声音的特性
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
①音调:声音的高低,通常指的是声音的尖或低沉,主要与振动的快慢即频率有关(频率:1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赫)),频率越高,振动越快,音调越高。一般儿童的声音比成人的尖,故儿童的音调比成人的高。同样道理,女人的音调比男人的高。音乐中的“1、2、3、4、5、6、7”以及“C”、“D”调等指的是音调。
*人的发生频率(85Hz--1100Hz)与听音频率(20Hz--20000Hz)是不同的,如果某物体发出的声音在人的听音频率范围内则能被听到,反之,不在人的听音范围内,高于2000Hz的声音(波)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波)叫次声(波),这些声音人听不到。
②响度:声音的大小,通常指声音太大,太响亮。主要与振动的幅度(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大小)有关,其次还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在声学上常用分贝(dB)来表示,0dB表示人能听到的最小的声音,不是指没有声音。注意了解几种环境中响度的分贝值。
③音色:是由音调、响度等综合在一起的一种混合感觉。不同的人音色不同,同一个人的音色还与年龄有关。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④噪声:凡是影响人的正常的工作、生活与学习的声音都称为噪声。
*控制噪声的措施有: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途径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七、耳的结构与听觉
外耳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传递声波的通道
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①耳的结构: 听小骨:把声音放大
中耳 鼓室:中耳中的空腔,与咽鼓管相通
咽鼓管:平衡鼓膜内外气压
前庭: 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置的变动
内耳 半规管:
耳蜗:有听觉感受器,接受声音,并传递给听觉神经。
②听觉形成:外界声波 耳廓 外耳道 鼓膜振动 听小骨放大 耳蜗 听觉神经 听 觉
③人用两个耳朵听的好处:主要是能辨别声源的方向,其次可以使听到的声音更清楚。
一、人的感觉
1.小张某一天陪北方客人到火锅城大吃了一顿,觉得味道很好,可接下来的几天,吃其他饭菜都觉得没有味道,其原因是( )
A.其他饭菜没有火锅的辣 B.吃了火锅后的余味还没有散去
C.吃了火锅后烫伤了味蕾 D.其他饭菜的味道没有火锅的浓
【答案】C
【解析】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便溶于中唾液,刺激味觉细胞,使其产生信息,再通过神经传到大脑, 经过分析,我们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所以题目中小张接下来几天,吃其他饭菜都觉得没有味道,是因为吃了火锅后烫伤了味蕾。 故答案为:C.
2.“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 )
A.嗅觉和听觉 B.听觉和视觉
C.听觉和味觉 D.触觉和味觉
【答案】C
【解析】 闻韶音是指听声音,属于人的听觉;“知肉味” ,是指品尝肉的味道,属于味觉; 故答案为:C.
3.常吃大蒜对健康有益。大蒜不仅可以食用,而且还可以治病。医生告诉我们,嚼大蒜能消灭口腔中的病菌。吃过大蒜,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自己却闻不到这股味道,是因为( )
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B.大脑的嗅觉中枢已适应
C.不同人的嗅觉敏感程度不同
D.嗅觉细胞接收到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
【答案】B
【解析】A. 嗅觉细胞并没有失去感觉功能,A错误;
B.大脑的神经中枢易疲劳,所以时间一长,大脑的嗅觉中枢已适应,B正确;
C. 不同人的嗅觉敏感程度不同 ,错误;
D. 嗅觉细胞接收到的信息能沿着传入神经传到大脑,错误; 故答案为:B.
4.(2022七下·诸暨期中)春暖花开时节,双语学子开展春季远足毅行活动,下列情景中利用嗅觉来感受的是( )
A.听鸟声 B.闻花香
C.看古堰 D.吃枇杷
【答案】B
【解析】A.听鸟声利用听觉来感受,A不符合题意。
B.闻花香利用嗅觉来感受,B符合题意。
C.看古堰利用视觉来感受,C不符合题意。
D.吃枇杷利用味觉来感受,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2022七下·临海期中)如图是一款新型折叠导盲杖。该导盲杖工作时,会利用超声波检障碍物,根据障碍物的距离,产生不同程度的振动并发出不同频率的“嘀嘀”声,盲人使用该导盲杖时,主要用到的感觉器官有( )
A.皮肤、耳 B.眼、耳 C.鼻、皮肤 D.鼻、耳
【答案】A
【解析】导盲杖工作时,会利用超声波检测障碍物,根据障碍物的距离,产生不同程度的振动并发出不同频率的"嘀嘀"声,盲人能够通过听到的声音和手部皮肤的不同感觉来调整行动的方向,因此盲人使用该导盲杖时主要用到的感觉器官有皮肤和耳。 故选A。
6.(2021七下·拱墅期中)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研究人员发现有部分患者康复后会出现味觉和嗅觉消失。对此现象推理正确的是( )
A.存在味觉和嗅觉感受器被破坏的可能性
B.相应感觉消失主要是大脑中枢适应的缘故
C.这部分患者嗅觉失调是因为年龄造成的
D.可以排除因新冠病毒引起的神经损伤
【答案】A
【解析】A、味觉和嗅觉消失可能是感受器受损,也可能是传递味觉和嗅觉信息的神经以及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受损,符合题意;
B、大脑中枢适应不会导致相应感觉消失,不符合题意;
C、味觉失调明显不是年龄造成的额,不符合题意;
D、不排除新冠病毒引起的神经损伤,因为是在新冠病康复后出现的这种症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2022七下·婺城期末)跑操是各校大课间活动的主项目,同学们跑操训练时,步伐整齐、气势宏博。请回答:
(1)班级跑操训练时,同学们听到指挥员的指令,听觉是在 中形成的。
(2)跑到指定位置后,同学们利用了在同一均匀介质中 的原理,迅速排成整齐的队伍。
【答案】(1)大脑皮层(2)沿直线传播
【解析】(1)指挥员指令的声音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听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因此听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2)同学们利用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迅速排成整齐的队伍。
8.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调香师辨味时,总要做短促而频繁的吸气,目的是在鼻腔顶端形成一种气旋,这样才能使更多的有气味物质接触 。
(2)人在感冒的时候,嗅觉的灵敏度会下降,此时味觉测试显示 (填“正常”或“不正常”)
(3)一块糖放在口中,一开始觉得不怎么甜,后来慢慢地越来越甜,这说明: 。
(4)在测试舌头敏感区域的实验中,测试完一种味道后,要用清水漱口,其目的是
【答案】(1)嗅觉细胞(2)不正常(3)舌对液态物质比较敏感
(4)防止味道残留、混合而导致“串味”,影响实验结果
【解析】1)调香师这种行为是为了让更多的气体物质接触嗅觉细胞,嗅觉细胞是对气味的感受器,可以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在大脑中形成感觉;
(2)多种感受会相互影响,感冒是嗅觉感受器变弱了,会带动味觉感觉器也变弱了,所以此时味觉测试显示不正常;
(3)刚开始糖是固态的,慢慢的糖开始融化了,变成了液态,说明舌头上的味蕾细胞对液态的的物质比较敏感;
(4)漱口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味道残留、混合而导致“串味”,影响实验结果;
9.(2022七下·定海期末)根据图示,说说人闻到蛋糕香味的过程。
(1)蛋糕中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 产生信息。
(2)这些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 ,产生蛋糕香味的感觉。这就是形成嗅觉的过程。
【答案】(1)嗅觉神经末梢(2)大脑皮层嗅觉神经中枢
【解析】(1)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产生信息。
(2)这些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嗅觉神经中枢,产生蛋糕香味的感觉。这就是形成嗅觉的过程。
10.(2022七下·诸暨期中)周末,小明同学跟随父母走进美丽诸暨市同山镇参加一年一度的樱桃节,樱桃树结果多,果熟之时,果红叶绿,甚为美观。他摘下一个,闻到了特有的香味,送进嘴里尝起来,“酸酸甜甜”…
(1)小明看到果红叶绿的感觉器官是 。
(2)小明品尝到了樱桃的“酸酸甜甜”,形成感觉的部位是 。
(3)小明闻到了樱桃特有的香味,但农民却很难感觉到种香味,这是因为 。
【答案】(1)眼(2)大脑皮层(3)大脑嗅觉中枢适应
【解析】(1)小明看到果红叶绿的感觉器官是眼。
(2)小明品尝到了樱桃的“酸酸甜甜”,形成感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3)小明闻到了樱桃特有的香味,但农民却很难感觉到种香味,这是因为大脑嗅觉中枢适应。
二、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1.如图所示,在一个透明玻璃钟罩内放一个会闪光的音乐贺卡,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在贺卡闪光并播放音乐时( )
A.看不到闪光,听不到音乐 B.看到闪光,听不到音乐
C.看不到闪光,听到音乐 D.看到闪光,听到音乐
【答案】B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随着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小,则听到声音越来越小,最终听不到音乐。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因此可以看到贺卡的闪光,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
B.“禁止鸣笛”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C.“闻其声知其人”的判断依据是人发出声音的响度
D.演奏弦乐器时,演奏者不断变换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这是在改变声音的音调
【答案】D
【解析】A.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故A错误;
B.“禁止鸣笛”是在声音的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B错误;
C.“闻其声知其人”的判断依据是人发出声音的音色,故C错误;
D.演奏弦乐器时,演奏者不断变换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这是在改变振动部分的长度,即改变琴弦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正确。 故选D。
13.如图所示,用硬纸片把收音机的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当你打开收音机时,台上的“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关于这个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收音机中传出的优美的乐曲有时也会成为噪声
B.“小人”跳舞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音乐声越大,“小人”舞动越剧烈,说明物体的音调越高,声音的响度越大
D.关掉收音机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答案】C
【解析】A.音乐虽然优美,但是在晚上人们休息时响起,也会影响大家,此时为噪声,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小人’跳舞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音乐声越大,“小人”舞动越剧烈,说明物体的振幅越高,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关掉收音机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4.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人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D.相比正常情况,耳朵贴在桌子上,敲击桌子能听到更大的声音
【答案】C
【解析】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铃声明显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不合题意;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人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故B不合题意;
C.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故C符合题意;
D.相比正常情况,耳朵贴在桌子上,敲击桌子能听到更大的声音,说明固体能够传声,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5.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以及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物质种类 | 空气 | 氧气 | 铝 | 铁 | 铅 |
物质的密度/(kg·m-3) | 1.29 | 1.43 | 2700 | 7900 | 11300 |
声音传播的速度/(m·s-1) | 330 | 316 | 5100 | 5000 | 1300 |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小于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声音传播的速度与密度之间不存在什么关系,故A、B错误;
根据表格可知,铝、铁、铅的声速大于氧气和空气,即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6.(2022七下·新昌期末)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错误的是( )
A.甲图:小明能听到桌面传来的敲击声,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B.乙图:笛子发声是靠笛子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说明声源可以是气体
C.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见闹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丁图:手机声控密码解锁时,只能由设置语音密码的人说出密码才能打开手机,这一设置利用了不同的人音调不同
【答案】D
【解析】A.甲图:小明能听到桌面传来的敲击声,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乙图:笛子发声是靠笛子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说明声源可以是气体,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见闹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丁图:手机声控密码解锁时,只能由设置语音密码的人说出密码才能打开手机,这一设置利用了不同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7.(2022七下·瓯海期中)下图是小科和小敏探究音叉共振现象实验的过程,面对小敏的质疑,小科增加下列哪一个实验来说服小敏最合适?( )
(注:频率的单位是赫兹,其符号Hz)
A.减轻敲击音叉的力量,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B.将其中一支音叉更换成频率为500Hz的音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C.将两支音叉更换成频率同为500Hz的两支音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D.将其中一支音叉更换成频率为360Hz但大小不同的音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答案】B
【解析】如果要探究频率不同的两个音叉是否能够引起共振,那么就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变振动频率,即将其中一支音叉更换成频率为500Hz的,观察敲击后能否共振,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8.(2022七下·杭州期中)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5200米/秒、1500米/秒、340米秒,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有一段长18米的铁管装满水。将你的耳朵贴在裝满水的铁管一端,请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的敲击声的次数是(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答案】A
【解析】声音通过铁管传播的时间:;
声音通过水传播的时间:;
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
在空气和铁中的时间差为:△t=0.053s-0.0035s=0.0495s<0.1s;
最快的和最慢的时间差都小于0.1s,
因此只能听到一次。 故选A。
19.(2022七下·柯桥期末)下表中,现象和解释都符合实际的是( )
选项 | 现象 | 解释 |
A | 喝酒后反应迟缓 | 酒精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 |
B | 人可以闻到蛋糕香 | 蛋糕中的化学物质扩散,一部分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在鼻腔皮层处形成嗅觉 |
C | 舌头上有许多味蕾 | 味蕾就是味觉细胞,味蕾将信息传递给大脑 |
D | 人能听到乐声 | 声波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信息传递给听神经,在大脑皮层形成听觉 |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A:酒精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喝酒后反应迟缓,正确。
B:嗅觉在大脑皮层形成,B错误。
C:味蕾将信息通过传入神经传递给大脑,C错误。
D: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D错误。 故选A。
20.如图所示,根据对声音的传播及特性的学习,完成以下填空。
(1)如图1所示,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 (填字母)。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
(2)如图2所示,敲打右侧音叉,发现左侧音叉与它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
(3)如图3所示,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量的水,用棒敲击瓶子时,可以产生声音,则发出的声音主要是 的振动产生,声音音调从低到高依次是 。
【答案】(1)B(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3)瓶子(或瓶子和水);丁甲乙丙
【解析】(1)如图1所示,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类比法,故选B。
(2) 如图2所示,敲打右侧音叉,发现左侧音叉与它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如图3所示,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量的水,用棒敲击瓶子时,可以产生声音,则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瓶子(或瓶子和水)的振动产生。根据图片可知,瓶子中的水质量越小,则瓶子的振动频率越大,即音调越来越高,那么从低到高依次为:丁甲乙丙。
21.表中是声音在某些介质中的速度v。
介质 | v/(m·s-1) | 介质 | v/(m·s-1) |
水(5 ℃) | 1 450 | 冰 | 3230 |
水(15 ℃) | 1 470 | 软橡胶(常温) | 40~ 50 |
水(20 ℃ ) | 1 480 | 软木 | 500 |
海水(25 ℃) | 1 531 | 铁(棒) | 5200 |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 、 有关。
(2)假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 s后收到回波。由此可知海水深度为 m。
【答案】(1)温度;介质(2)1531
【解析】(1)在表格中,水的温度为5℃、15℃与20℃时,声速不同,即声速可能与温度有关。
当温度相同时,冰、软木、水的声速不同,即声速可能与介质种类有关。
(2)海水深度为:s==。
22.(2022七下·柯桥期中)声和光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医生利用 波扫描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图像,以获得人体内部病变的准确信息,确诊病情。
(2)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乘客应将口微微张开,目的是使 内外的气压平衡,避免受损。
(3)一处建筑工地,开工时声音震耳欲聋,这里的“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的 很大。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在15℃时,有一艘汽艇发出的汽笛声,4.2秒后听到经岸边高山反射回来的回声,则该汽艇离岸边高山的距离是 米。
【答案】(1)超声波(2)鼓膜(3)响度;振动;714
【解析】(1)医生利用超声波波扫描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图像,以获得人体内部病变的准确信息,确诊病情。
(2)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在短时间内,飞机的高度发生巨大的变化。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击穿鼓膜。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将口微微张开,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
(3)一处建筑工地,开工时声音震耳欲聋,这里的“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很大。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在15℃时,有一艘汽艇发出的汽笛声,4.2秒后听到经岸边高山反射回来的回声,
声音传播到高山的时间为听到回声的时间的一半,s=vt=340m/s×2.1s=714m
则该汽艇离岸边高山的距离是714米。
23.(2022七下·武义期末)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实验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
(1)此实验说明了: (填字母,多选)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实验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
(3)[实验2]分栏筒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
根据实验2: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A;B;D(2)放大实验现象(3)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解析】(1)A.拉开甲的橡皮膜,橡皮膜振动而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乙的橡皮膜接收到声音的能量后开始振动,从而引起乒乓球的振动,这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传递能量,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故选A、B、D。
(2)实验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实验现象;
(3)根据描述可知,乙的橡皮膜到声源的距离不断增大,乒乓球的振幅减小说明声音的响度减小,那么得到: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24.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方案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 ,
(3)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
材料 | 衣服 | 锡箔纸 | 泡沫 |
| 材料 | 衣服 | 锡箔纸 | 泡沫 |
距离/m | 1.2 | 0.8 | 0.5 |
| 响度 | 较响 | 较响 | 弱 |
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
【答案】(1)机械闹钟(2)B(3)泡沫、衣服、锡箔纸
【解析】(1)机械闹钟发出的声音有节奏,声音较为稳定,适合做实验声源;(2)靠听到声音的响度判断不是太直观,具有很大的误差,方案不适合;而测量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较为直观,具有可靠性;(3)由表格数据可知,泡沫的距离最短,说明隔音效果最好;锡箔纸的距离最长,说明隔音效果最差;
25.(2022七下·临海期中)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 答问题。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单位m/s
空气(0℃) | 331 | 冰 | 3230 |
空气(15℃) | 340 | 钢棒 | 3750 |
煤油(25℃) | 1324 | 铝棒 | 5000 |
水(常温) | 1500 | 铁棒 | 5200 |
在长为750米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的原因。
(3)从敲击到听到第一个声音用了0.2秒,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写出
过程)
(4)声音有个“怪脾气”,它在温度均匀的空气里是笔直地走的:一旦碰到空气的温度
有高有低时,它就尽挑温度低的地方走,于是声音就拐弯了。你注意过高速列车
通过时的声音吗?夜晚和早晨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很清楚,一到白天就不太清楚
了,有时甚至听不见,请根据上面的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①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②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中的大;③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2)由题可知,把耳朵贴在金属管的一端,在另一端敲金属管,声音分别从金属、空气中传播,则可以听到两个声音;因为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所以先听到的声音是从金属管传来,然后听到的声音是从空气中传来。
(3)解: = =3750m/s
答:该金属管可能是由钢制成。
(4)因为夜间和早晨的温度低,声音喜欢在温度低的介质中传播,所以人们接受的声波多,也就听得清楚。而白天温度高,声音不喜欢温度高的介质,会往温度低的地方走,会转弯,人接受到的声波不多,也就听不清楚,甚至听不见。
三、耳朵和声音特性
26.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关于二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答案】A
【解析】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从而改变振动的频率,因此音调发生改变,故B错误;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琴弦的振幅越大,因此响度越大,故C错误;
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但是如果在晚上大家休息时播放,会影响大家的休息,此时变成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27.如图所示是同学们自制的一件小乐器,在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敲击的方法使其发出乐音,是因为玻璃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B.用同样大小的力从左到右敲击瓶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依次升高
C.向瓶子里吹气也能使其发出乐音,这是由玻璃瓶内的水柱振动引起的
D.用同样的方法向瓶子里吹气,从左到右发出声音的音调依次升高
【答案】D
【解析】A.用敲击的方法使其发出乐音,是因为玻璃瓶振动发声,故A错误;
B.用同样大小的力从左到右敲击瓶子,由于瓶子和水的质量逐渐增大,因此瓶子的振动频率逐渐减小,即音调逐渐降低,故B错误;
C.向瓶子里吹气也能使其发出乐音,这是由玻璃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故C错误;
D.用同样的方法向瓶子里吹气,空气柱的长度逐渐减小,而振动频率逐渐增大,则从左到右发出声音的音调依次升高,故D正确。 故选D。
28.老年人“耳背”,只有大声说话时,才勉强听清,其病变部位可能是在( )
A.鼓膜或听小骨 B.听小骨或耳蜗
C.耳蜗或听神经 D.听神经或半规管
【答案】A
【解析】耳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导性耳聋,主要由于外耳道堵塞和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听力下降;另一类是神经性耳聋,由于耳蜗、听觉中枢和有关的神经受损而引起的听力丧失;所以题目中老人只有大声说话时,才勉强听清,属于听力下降。 故答案为:A.
29.人听到声音需要以下结构的参与,请选出正确的顺序( )
①听小骨 ②鼓膜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④外耳道 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A.①②③④⑤ B.④②①③⑤ C.④①②③⑤ D.④③①②⑤
【答案】B
【解析】耳的结构由外向内分为三个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前厅,半规管和耳蜗,耳蜗是听觉感受器;所以先④外耳道,在②鼓膜,以听小骨,③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最终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故答案为:B.
30.(2022七下·瓯海期中)在学校举行的逃生演习中,同学们听到警报声需要迅速逃生。如图是人耳的结构,下列关于人耳结构在此过程中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②收集声波 B.③带动听小骨振动
C.⑤放大振动 D.⑥产生听觉
【答案】B
【解析】A:①耳廓收集声波,故错误。
B:③鼓膜带动听小骨振动,正确。
C: ④听小骨放大振动,故错误。
D:产生听觉在大脑皮层,故错误。 故选B。
31.(2022七下·温州期中)我国有听力语言障碍的人群高达2057万,为残疾人总数的首位。国家将每年的3月3日定为全国爱耳日。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是( )
A.声波→鼓膜→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听小骨→大脑
B.声波→鼓膜→听小骨→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
C.声波→鼓膜→听神经→听小骨→大脑→耳蜗内听觉感受器
D.声波→鼓膜→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小骨→听神经→大脑
【答案】B
【解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故选B。
32.(2022七下·萧山期中)现化社会里,养狗成为一种“时尚",但遛狗伤人事故也时有发生,超声波驱 狗器(如图所示)应运而生。实验结果显示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以下分析中正确的是( )
A.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B.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C.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D.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答案】B
【解析】声波驱狗器发出超声波,即频率高于人类的听觉范围,所以人类听不到。但是却在狗的听觉范围内,因此狗能听到,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3.在科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
【答案】B
【解析】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34.耳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下图是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能够产生振动、传导振动的结构分别是[ ] 和[ ] 。
(2)人晕车是由于位于耳中的感受器[ ] 和[ ] ,对头部位置变化过于敏感所致。
(3)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 ] ,而听觉是在 形成的。
(4)幼儿的咽鼓管短且直,当有病毒感染时容易引起 (填“外”“中”或“内”) 耳发炎。
【答案】(1)⑦;鼓膜;⑥;听小骨(2)④;前庭;③;半规管(3)⑤;耳蜗;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4)中
【解析】(1)产生振动的是⑦鼓膜,传导振动的是⑥听小骨;
(2)④前庭和③半规管是位置感受器,可以感受位置的变化;
(3)人的听觉感受器在⑤耳蜗中,听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4)咽鼓管连接着咽部与鼓室,所以容易引起中耳炎;
35.(2022七下·龙游月考)小明报班在学习吉他演奏,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①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②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③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的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编号 | 材料 | 规格 | |
长度/(cm) | 横截面积/(mm²) | ||
A | 尼龙 | 55 | 1 |
B | 尼龙 | 55 | 0.5 |
C | 尼龙 | 80 | 1 |
D | 镍合金 | ① | 0.5 |
(1)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的数据是 。
(2)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成后,若选择编号为A、D的两根琴弦进行研究,能否验证猜想一?为什么?请说出原因: 。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
【答案】(1)55(2)不能,没有控制变量,材料、横截面积都不同
(3)取任意编号的一种琴弦,调整其松紧程度,用相同的力拨动琴弦,比较音调的高低。
【解析】(1)根据对照实验,唯一变量的概念解答,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的数据是55。
(2)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成后,若选择编号为A、D的两根琴弦进行研究,不能验证猜想一,因为没有控制变量,材料、横截面积都不同。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取任意编号的一种琴弦,调整其松紧程度,用相同的力拨动琴弦,比较音调的高低。
36.(2021七下·滨江期中)小闻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 振动。
(2)小闻同学分辨出A、B、C、D四个瓶子中发出的声音分别对应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的排序和贴着瓶口吹气时的音调排序刚好相反,请说明理由。 。
(4)小闻同学利用同一个声音传感器将实验过程中三次敲打瓶子产生的波形图拍了下来,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次实验小闻是用不同大小的力度敲击了同一个瓶子
B.三次实验小闻是用相同的力度敲击了不同的瓶子
C.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小闻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
D.丙图对应实验中,小闻的敲击的瓶子发出的声音尖锐
【答案】(1)空气柱(2)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敲打瓶子,水量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4)B
【解析】(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空气柱振动。
(2)根据图片可知,从A到D,四个瓶子内的空气柱逐渐变短,而四个音阶的音调逐渐升高,那么得到结论: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根据图片可知,从A到B,空气柱逐渐变短,而里面水量逐渐增大,那么得到结论:敲打瓶子,水量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4)三次实验中振幅相同,那么敲打的力度相同;波形不同,说明音色不同,即发声体不同,因此不是一个瓶子,故A错误,B正确;
甲和乙中,波峰的个数相同,说明瓶子振动的频率相同,但不是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故C错误;
丙的波形比乙的波形圆润一些,因此乙图中的瓶子发生的声音更尖锐,故D错误。 故选B。
2022-2023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专题复习精讲精练:专题04 家庭电路与用电安全(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专题复习精讲精练:专题04 家庭电路与用电安全(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2-2023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专题复习精讲精练专题04家庭电路与用电安全解析版docx、2022-2023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专题复习精讲精练专题04家庭电路与用电安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专题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1 第二章综合测试: 这是一份2022-2023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专题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1 第二章综合测试,文件包含2022-2023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专题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1第二章综合测试解析版docx、2022-2023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专题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1第二章综合测试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专题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0 光学经典实验专项突破: 这是一份2022-2023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专题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0 光学经典实验专项突破,文件包含2022-2023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专题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0光学经典实验专项突破解析版docx、2022-2023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专题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0光学经典实验专项突破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