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023年中考科学一模模拟检测试卷
展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023年中考科学模拟试卷(3月份)(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实验是学习初中科学的重要途径。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给液体加热 B.过滤浊液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给固体加热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A.用木炭作吸附剂
B.用氢气作高能燃料
C.用生石灰作干燥剂
D.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症
3.谷氨酸钠(化学式为C5H8NO4Na)是味精的主要成分。下列关于谷氨酸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一种有机物
B.加热会产生含硫物质
C.由五种元素组成
D.碳、氢原子个数之比为5:8
4.下列预防新冠肺炎的方法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
A.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 B.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C.平时积极锻炼身体 D.隔离新冠肺炎病人
5.下列关于放射现象、原子核和核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过对放射现象的研究,物理学家确认,原子核由质子和电子组成
B.放射性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强剂量或长时间的辐射对人体有害
C.目前的核电站是利用核聚变释放的核能来发电的
D.核聚变的原料“铀”在地球上的储量非常有限
6.在月球上,天空背景是黑色的,其原因是( )
A.月球上总是有一半的地方看不到太阳
B.月球距离太阳比地球远
C.月球上没有大气层
D.月球上众多的环形山阻挡了太阳光
7.现有下列试剂:①蒸馏水;②AgNO3溶液;③BaCl2溶液;④稀盐酸,欲检验硝酸钠固体中是否含有少量可溶性硫酸盐杂质,应选用的试剂是( )
A.①③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
8.由于我国北方某些城市在严冬时节曾用食盐融雪,造成土壤中含盐浓度偏高,使路旁的树木死亡。目前专家已研究出一种新型的融雪剂,既能融化冰雪,又能起施肥养护树木的作用,具有上述作用的新型融雪剂的是( )
A.氯化钠 氯化钙
B.氯化钠 氯化镁
C.氯化钠 醋酸钙 醋酸镁
D.尿素 硝酸钙 硝酸镁
9.两个用同一种材料制成且完全相同的密闭圆台形容器一正一反放置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容器内装有质量和深度均相同的不同液体,如图所示。若它们分别在水平方向拉力F1和F2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v和2v,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分别为p1和p2.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p1=p2 F1=F2 B.p1>p2 F1=F2
C.p1>p2 F1<F2 D.p1<p2 F1>F2
10.2020年5月5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立夏是夏天的开始,“立夏”这一天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位置大致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11.已知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l22HCl.在一密闭容器中盛有H2、O2、Cl2的混合气体,已知其分子数之比为11:5:1,用电火花点燃,使其充分反应,冷却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A.40.3% B.28.9% C.44.8% D.30.5%
12.如图甲所示,同一木块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先后两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两次拉动木块的s﹣t图像分别是图乙中的图线①②。则下列物理量相等的是( )
A.木块前后两次所受的摩擦力
B.木块前后两次运动的速度
C.前后两次在相同时间内拉力所做的功
D.前后两次拉力的功率
13.如图所示的一款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拿起碗,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
14.推理是化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但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否则就会产生错误的结论.则下列推理中结论正确的是( )
A.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点燃H2与O2混合气体可能爆炸,则点燃CH4与O2的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D.CuO不能与水反应,则CaO也不能与水反应
15.对于下列各公式的相关理解中符合事实的是( )
公式
相关理解
A
G=mg
g=9.8N/kg,表示1千克等于9.8牛顿
B
G=mg
g=9.8N/kg,其读法为每千克9.8牛顿
C
v=
速度1m/s,表示1秒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1米/秒
D
p=
根据1帕=1牛/米2,1帕表示每1平方米面积所受的压力为1牛顿
A.A B.B C.C D.D
16.工业上用氨气(NH3)制取硝酸(HNO3),工业流程中核心化学反应依次为:
①4NH3+5O24NO+6H2O
②2NO+O2=2NO2
③3NO2+H2O=2HNO3+NO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①的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B.三个反应均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C.通常情况下一氧化氮不与水反应
D.制取硝酸过程中产生的NO应循环使用
17.现有失去标签的氯化钙、硝酸银、盐酸、碳酸钠4种无色溶液。将它们编号为甲、乙、丙、丁后,两两混合的现象如下表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甲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
实验顺序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①
甲+乙
有气泡生成
②
甲+丙
有沉淀生成
③
丙+丁
有沉淀生成
④
乙+丙
没有现象发生
A.CaCl2 B.AgNO3 C.HCl D.Na2CO3
18.小金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物像间距逐渐变小
19.将灯L1(9V 9W)和L2(6V 6W)串联接入电源电压为15V电路中,闭合开关后,两灯都发光。下列关于L1、L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L1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
B.L2 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
C.L1、L2实际功率相等
D.L1、L2都能正常发光
20.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2CO3、Na2SO4、K2SO4、Ba(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步骤II中沉淀不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Na2SO4、Ba(OH)2,一定没由Na2CO3
B.步骤II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Na2CO3、K2SO4、Ba(OH)2
C.步骤II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中有Na2CO3、Na2SO4、K2SO4、Ba(OH)2
D.步骤II中沉淀全部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Na2CO3、Ba(OH)2,一定没有Na2SO4、K2SO4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6分)
21.(5分)在虾的头部经常能看到一些黑乎乎的东西,有人认为是虾被铅、汞等重金属污染所致,经常食用这些虾,会引起重金属中毒。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虾被重金属铅污染,被人食用后,最先到达心脏的 (填腔室名称),铅会造成血红蛋白合成障碍,会引起 等疾病。要除去血铅,可以通过透析的方式,透析用的半透膜相当于肾脏内 的滤过作用;
(2)虾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化学消化最先发生在人体的 这一消化器官中,最终的消化产物是 。
22.图甲是人体肾单位结构模式,图乙是小徐和小王两个人饮用等量葡萄糖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请分析回答:(注:正常情况下人血糖浓度为0.1%)
(1)图甲A、C、D、E中的液体是血液的是 。
(2)图甲中若在D处发现蛋白质和红细胞,说明 有病变。
(3)由曲线图乙可知,小徐血糖浓度过高,图甲 中不能将原尿中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回血液,会使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
23.(4分)某食盐样品中含有少量沙土、氯化钙和氯化镁.以下是除去食盐样品中沙土、氯化钙和氯化镁的实验流程:
根据流程图回答:
(1)操作Ⅰ的名称是 ,加入的试剂A是 ;
(2)写出NaOH与杂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加入试剂B的目的是 .
24.从微观视角看物质的变化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下面三幅示意图分别表示生成氯化钠的不同化学反应。请根据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图1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1可知,氯化钠由 构成。
(2)图2描述了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C处应填入的物质化学式 。
(3)图3表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5.(4分)如图是显微镜下的叶横切面图,请你结合做过的实验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和⑦合称 ,属于保护组织。
(2)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绿色部分③, 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
(3)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通过④ 中的筛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部位。
(4)蒸腾作用所散失的水分是通过⑥ 来完成。
26.(2分)安全阀常作为超压保护装置。如图是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锅炉安全阀示意图,阀的横截面积S为6cm2,OA:AB=1:2,若锅炉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5.81×105帕,大气压强为1.01×105帕,则在B处应挂 牛的重物。若锅炉承受的最大压强减小,为保证锅炉安全,应将重物向 (选“左”或“右”)移动。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2分)
27.(5分)不同条件下,石油降解酶对某湖泊污泥中石油分解能力的测定,结果如图示意。回答问题:
(1)分析“污泥含水量20﹣40%”曲线,其探究问题的自变量是 ,要比较石油降解酶催化分解石油能力的大小,可观测的指标是 。
(2)对比图中三条曲线pH=7时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3)通过预实验得知石油降解酶的适宜温度在20﹣30摄氏度之间,为进一步探究石油降解酶的最适温度,以2摄氏度为温度梯度进行探究,设计一个相应的实验记录表格。
28.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以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小金老师认为此方案设计不严谨,还应增设对照组。小金老师认为只要将玻璃钟罩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应换成 ,其他保持不变就可以了。
(2)“暗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 。
(3)实验过程中,步骤③的装置中,小烧杯内的溶液是 。
(4)实验过程中,步骤④中叶片的颜色为什么没有变蓝。请解释缘由: 。
29.将CO2通入到NaOH溶液中,观察不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小乐为了证明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下列两组实验:
【实验一】小乐分别取CO2与NaOH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2支试管中,按如下方案进行:
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滴加适量 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2
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二】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将反应产生的CO2持续通入NaOH溶液中,用pH传感器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
(1)图甲所示实验中,用Na2CO3和稀H2SO4反应来制取CO2,而不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来制取,理由是 。
(2)根据图乙所示曲线,写出AB段发生的化学反应 。
30.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固体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某兴趣小组对生成物中碳的氧化物种类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1)若观察到 装置(填字母)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挥浊,证明草酸分解有CO2生成。
(2)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①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F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E装置中出现 的现象。
(3)G装置点燃的酒精灯的作用是 。
31.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电路测量小灯泡的功率,被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Ω左右,实验室有如下器材:电源(U=6V),电流表(0~0.6A,0~3A),电压表(0~3V,0~15V),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各一只,单刀单掷、单刀双掷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
(1)图甲是小明刚连好的实物图,实验前小华帮他检查了一遍,发现有两处不合实验规范。
请你指出来:① ;② 。
(2)完善电路后,闭合开关,小明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测量出了5组数据,并描点画出了小灯泡中电流随其两端电压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
(3)实验中所使用的滑动变阻器的规格可能为 。
A.10Ω 3A
B.30Ω 1A
C.60Ω 1A
(4)在实验过程中,电压表发生故障,若已知另一盏灯的额定电流为I额,小明和小华增加一只电阻箱和一个单刀双掷开关设计出了丙、丁两种电路图,则能测出小灯泡额定电功率的是 。
32.如图为气体X(纯净物)与氧化铜反应制取铜的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在对A中氧化铜进行加热前,需要先通一段时间的气体X,其目的是 。
(2)若实验中,观察到A中黑色氧化铜粉末变红,B中无水硫酸铜无明显现象,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通入的气体X为 。
(3)查阅资料得知:①气体X与氧化铜反应除生成铜外还可能生成氧化亚铜(Cu2O);②铜和氧化亚铜均为不溶于水的红色固体;③Cu2O+H2SO4═CuSO4+Cu+H2O。
小乐为了探究反应所得红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
取20g红色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
红色固体可能是氧化亚铜,也可能是铜和氧化亚铜
步骤二
将步骤一反应所得的混合物经过滤、洗涤、干燥并称量剩余红色固体质量
剩余红色固体质量为12g
20g红色固体中,铜和氧化亚铜的质量比为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7分)
33.(6分)如图所示,动滑轮的重力为20牛,用该滑轮组提升质量为50千克的物体,使物体以0.2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g取10N/kg(不计轮轴的摩擦)求:
(1)人对绳子的拉力F的大小;
(2)拉力做功的功率;
(3)若人的体重为500牛,则物体匀速上升时人对地面的压力为多少牛。
34.(7分)某品牌智能马桶座圈的简易加热电路如图所示,电阻R1和R2是阻值但定的电热丝,单刀双掷开关S2,可接a或b,再通过开关S1的通断,实现“高、中、低”三种温挡的调节,其中低温挡的功率为20瓦,电阻R1为1210欧。
(1)要使电路处于高温挡,S1应 (闭合/断开),S2与 连接。(a/b)
(2)1千瓦时的电能可供该座圈高温挡工作多少小时?
(3)该座圈处于中温挡工作时的电功率为多少?
35.(7分)如图甲是一种抽水马桶。冲水原理如图乙,出水阀打开,水箱中的水减少,空心铜球就在重力作用下,随着水位下降而向下运动,通过金属杆AB绕O点转动,向上拉动进水管阀门,使水能通过进水管进入水箱;当出水阀关闭,随着不断进水,水箱中的水位不断上升,空心铜球随着向上运动,当金属杆处于水平位置时,空心铜球恰好浸没,把进水管阀门堵严,不再进水。已知进水管阀门的受力面积是24mm2,能承担的最大压强是5×105Pa。金属杆AB能绕O点转动,其质量及形变可忽略不计。重力和浮力认为作用在铜球的重心C,空心铜球体积为220cm3,AB长216mm,AO长24mm。水箱不再进水时,水箱中水的深度为20cm,水箱的底部面积为200cm2。(g=10N/kg)试求
(1)空心铜球浸没时所受的浮力是多大?
(2)空心铜球的最大质量是多少?
(3)水箱不再进水时,水箱底部受到水的压力是多少?
36.(7分)某些食品包装袋内常放入还原性铁粉作“双吸剂”以防止食品腐败。某课外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了一包破损的还原性铁粉(含少量杂质,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他们取六份样品,分别加稀硫酸反应。测得部分数据如表,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实验次数
1
3
4
5
6
取样品质量(g)
31.0
31.0
31.0
31.0
31.0
取稀硫酸质量(g)
30.0
90.0
120.0
150.0
180.0
产生气体质量(g)
0
a
0.3
0.5
0.6
(1)“双吸剂”的原理是 ;
(2)a的数值为 ;
(3)计算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7.(7分)共享汽车,市民可以通过扫码进行注册、认证、租车、还车等一系列操作。共享汽车为纯电动新能源车,它的废气排放几乎为零,而燃油汽车的废气中PM2.5含量比较高。如图一是一款按租用时间收费的电动共享汽车。小金一家三口租用该款电动共享汽车去旅游,从租车点一路不停行驶105千米到达目的地,若全程的速度为70km/h.回答下列问题:
电池容量(kW•h)
22
车载充电器输入电压(V)
220
车载充电器输入电流(A)
16
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
70%
(1)共享汽车行驶过程中,主要将 能转化为 能。
(2)PM2.5颗粒从肺部毛细血管吸入,首先进入心脏四个腔中的 ;
(3)该电动汽车的部分参数如表中所示。根据表中的数据,将耗完电能的电池充满电,理论上需 h。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实验是学习初中科学的重要途径。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给液体加热 B.过滤浊液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给固体加热
【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左边的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导管口都不会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为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A.用木炭作吸附剂
B.用氢气作高能燃料
C.用生石灰作干燥剂
D.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症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解答】解:A、用木炭作吸附剂是利用木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B、用氢气作高能燃料是利用氢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用生石灰作干燥剂属于生石灰的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症是利用小苏打的碱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木炭、氢气、生石灰、小苏打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谷氨酸钠(化学式为C5H8NO4Na)是味精的主要成分。下列关于谷氨酸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一种有机物
B.加热会产生含硫物质
C.由五种元素组成
D.碳、氢原子个数之比为5:8
【分析】A.根据无机物与有机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组成以及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分子结构来分析。
【解答】解:A.谷氨酸钠(化学式为C5H8NO4Na)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正确;
B.谷氨酸钠(化学式为C5H8NO4Na)中不含硫元素,所以加热时不会产生含硫元素的物质,故错误;
C.谷氨酸钠(化学式为C5H8NO4Na)是由碳、氢、氮、氧、钠五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D.由谷氨酸钠(化学式为C5H8NO4Na)的化学式可知,谷氨酸钠中碳、氢原子个数之比为5:8,故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下列预防新冠肺炎的方法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
A.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 B.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C.平时积极锻炼身体 D.隔离新冠肺炎病人
【分析】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①控制传染源:如隔离患者、封锁疫区、给生病的人打针吃药、让生病的人在家休养、对携带病原体的动物进行焚毁、掩埋处理等;
②切断传播途径:如喷洒消毒液、自来水消毒、杀灭蚊虫、搞好个人卫生、流感流行时戴口罩出门等;
③保护易感人群:如注射疫苗、加强体育锻炼、远离疫区等。
【解答】解:A、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A不符合题意;
B、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减少与感染或潜在感染患者的接触,属于切断传播途径,B不符合题意;
C、平时积极锻炼身体是易感者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C不符合题意;
D、隔离新冠肺炎病人,是针对传染源新冠肺炎病人采取的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做对此题的关键是分清是属于传染源还是传播途径还是易感人群,此题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5.下列关于放射现象、原子核和核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过对放射现象的研究,物理学家确认,原子核由质子和电子组成
B.放射性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强剂量或长时间的辐射对人体有害
C.目前的核电站是利用核聚变释放的核能来发电的
D.核聚变的原料“铀”在地球上的储量非常有限
【分析】(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2)在大剂量的照射下,放射性对人体和动物存在着某种损害作用,放射性也能损伤遗传物质,主要在于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一代甚至几代受害;
(3)核电站是可利用核裂变产生的巨大能量来发电的;
(4)地壳中铀的平均含量约为百万分之2.5,即平均每吨地壳物质中约含2.5克铀,这比钨、汞、金、银等元素的含量还高。
【解答】解:A、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组成的,因此该选项错误;
B、放射性在治疗肿瘤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但是过量的辐射对人体是有危害的,有时住往需经20年以后,一些症状才会表现出来,因此该选项正确;
C、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的链式反应释放的核能来发电的,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因此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该选项错误;
D、铀在地壳中的含量很高,比汞、铋、银要多得多,但由于提取铀的难度较大,只有沥青铀矿和钾钒铀矿两种常见的矿床,另外铀是核裂变的原料,不是核聚变,故该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考查了放射性、原子核、核能的相关的物理知识,属于记忆性的内容,难度不大,需要多了解,加深记忆。
6.在月球上,天空背景是黑色的,其原因是( )
A.月球上总是有一半的地方看不到太阳
B.月球距离太阳比地球远
C.月球上没有大气层
D.月球上众多的环形山阻挡了太阳光
【分析】月球环境具有高真空、强辐射、弱重力、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解答】解:月球由于体积和质量较小,产生的引力较小,没有形成大气层,缺少大气层对光线的反射、折射、散射等作用,月球形成了黑色的天空背景,C正确。
月球黑色天空背景的形成与有一半看不到太阳、日月距离、环形山的数量没有关系,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月球环境的基本特点。
7.现有下列试剂:①蒸馏水;②AgNO3溶液;③BaCl2溶液;④稀盐酸,欲检验硝酸钠固体中是否含有少量可溶性硫酸盐杂质,应选用的试剂是( )
A.①③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
【分析】硫酸根离子检验方法:先加稀盐酸,没有现象,再加氯化钡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证明原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解:检验硝酸钠固体中是否含有少量可溶性硫酸盐杂质。选用的试剂为①蒸馏水、④稀盐酸、③BaCl2溶液,即先把固体溶于水,先加稀盐酸排除银离子等干扰,再加氯化钡,若生成白色沉淀,含有硫酸盐;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检验和鉴别,把握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是解答的关键,注意检验时排除干扰离子。
8.由于我国北方某些城市在严冬时节曾用食盐融雪,造成土壤中含盐浓度偏高,使路旁的树木死亡。目前专家已研究出一种新型的融雪剂,既能融化冰雪,又能起施肥养护树木的作用,具有上述作用的新型融雪剂的是( )
A.氯化钠 氯化钙
B.氯化钠 氯化镁
C.氯化钠 醋酸钙 醋酸镁
D.尿素 硝酸钙 硝酸镁
【分析】利用此融雪剂会起到对树木起到施肥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即可,由于尿素中含有氮元素是常见的化肥,所以可起到施肥的效果。
【解答】解:解题的突破口在于对树木起到施肥养护的作用,在四个选项中只有D选项含有常用的化肥尿素,而其它选项均未找的可以作为树木肥料的物质。
故选:D。
【点评】此题是一道生活实际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可做肥料这一突破口,属于一道生产中基础知识的考查题。
9.两个用同一种材料制成且完全相同的密闭圆台形容器一正一反放置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容器内装有质量和深度均相同的不同液体,如图所示。若它们分别在水平方向拉力F1和F2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v和2v,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分别为p1和p2.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p1=p2 F1=F2 B.p1>p2 F1=F2
C.p1>p2 F1<F2 D.p1<p2 F1>F2
【分析】(1)根据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判断出液体的密度关系,由p=ρ液gh判断容器底受到压强的大小;
(2)根据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判断出摩擦力的关系,由二力平衡条件判断拉力的大小。
【解答】解:容器内装有质量和深度均相同的不同液体,由图可知,V1<V2,
根据ρ=可知,两种液体的密度ρ1>ρ2;
由p=ρ液gh可知,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p1>p2;
容器质量相同,内装液体的质量相同,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相等,
又因为容器材料相同,放置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即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所以容器与桌面间的摩擦力相等,
在水平方向拉力F1和F2的作用下沿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即:F1=F2。
由上分析知,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液体压强和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能够比较出两种液体的密度大小,判断出容器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大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10.2020年5月5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立夏是夏天的开始,“立夏”这一天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位置大致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
【解答】解:5月5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立夏”这一天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位置大致在④位置,即春分日到夏至日之间。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读图落基解答即可。
11.已知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l22HCl.在一密闭容器中盛有H2、O2、Cl2的混合气体,已知其分子数之比为11:5:1,用电火花点燃,使其充分反应,冷却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A.40.3% B.28.9% C.44.8% D.30.5%
【分析】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冷却后提得溶液为氯化氢溶液;
计算氯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需要氯化氢和水的质量,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H2、O2、Cl2的混合气体分子数之比为11:5:1,通过拟定数据的方法,可推断出反应生成HCl与H2O的质量比,从而完成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解答】解:假设密闭容器中氯气分子个数为1,根据题意,则氧气分子个数为5,氢气分子个数为11
根据化学方程式H2+Cl22HCl可知:1分子氯气消耗1分子的氢气生成2分子氯化氢;
根据化学方程式2H2+O22H2O可知:5分子氧气可支持10分子氢气完全燃烧生成10分子水;
H2、O2、Cl2的混合气体分子数之比为11:5:1,用电火花点燃,使其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HCl与H2O的分子个数比为2:10=1:5;则生成HCl与H2O的质量比=36.5:90;因此,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28.9%
故选:B。
【点评】解决本题时,需要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把物质的分子个数比转换成物质的质量比。
12.如图甲所示,同一木块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先后两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两次拉动木块的s﹣t图像分别是图乙中的图线①②。则下列物理量相等的是( )
A.木块前后两次所受的摩擦力
B.木块前后两次运动的速度
C.前后两次在相同时间内拉力所做的功
D.前后两次拉力的功率
【分析】(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据此分析木块前后两次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关系;
(2)比较木块两次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得出速度的大小关系;
(3)拉动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水平方向上木块受到拉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拉力和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据此得出两次拉力的大小关系;由图像可知木块前后两次在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大小关系,再根据W=Fs分析前后两次在相同时间内拉力所做功的大小关系;
(4)根据P===Fv分析两次拉力的功率大小关系。
【解答】解:
A、两次拉动同一木块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由于木块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不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不变,即f1=f2,故A符合题意;
B、由s﹣t图像可知,相同时间内第①次木块运动的路程大,由v=可知,第①次木块运动的速度较大,即v1>v2,故B不符合题意;
C、木块两次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和滑动摩擦力都是一对平衡力,所以两次木块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大小相等,则两次木块受到的拉力相等,即F1=F2;
由图乙可知,相同时间内第1次通过的路程大于第2次通过的路程,即s1>s2;由公式W=Fs可知,拉力所做的功的关系为:W1>W2,故C不符合题意;
D、因F1=F2,v1>v2,则根据P===Fv可知前后两次拉力的功率P1>P2,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判断木块受到平衡力作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拉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关系,根据P=Fv判断功率的大小关系。
13.如图所示的一款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拿起碗,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解:AB、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A、B错误;
C、水的沸腾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干冰升华吸热,水放热,不能沸腾,故C错误;
D、碗里的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造成水面翻腾,看起来像是在“沸腾”,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4.推理是化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但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否则就会产生错误的结论.则下列推理中结论正确的是( )
A.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点燃H2与O2混合气体可能爆炸,则点燃CH4与O2的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D.CuO不能与水反应,则CaO也不能与水反应
【分析】A、根据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会生成盐和水进行分析;
B、根据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性气体混合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
C、根据分子和原子的区别进行分析;
D、根据氧化钙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A、酸与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故A错误;
B、氢气具有可燃性,点燃H2与O2混合气体可能爆炸,甲烷也具有可燃性,所以点燃CH4与O2 的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故B正确;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而分子却可以再分,故C错误;
D、氧化铜不与水反应也不溶于水,但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爆炸的条件、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中和反应的特征、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另外需要注意,只要氧化钙、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钡能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
15.对于下列各公式的相关理解中符合事实的是( )
公式
相关理解
A
G=mg
g=9.8N/kg,表示1千克等于9.8牛顿
B
G=mg
g=9.8N/kg,其读法为每千克9.8牛顿
C
v=
速度1m/s,表示1秒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1米/秒
D
p=
根据1帕=1牛/米2,1帕表示每1平方米面积所受的压力为1牛顿
A.A B.B C.C D.D
【分析】(1)(2)g=9.8N/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3)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
(4)压强是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
【解答】解:
A、g=9.8N/kg,千克是质量的单位,牛顿是力的单位,二者不能相等,故A错误;
B、g=9.8N/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读法是9.8牛顿每千克,故B错误;
C、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则速度1m/s表示1秒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1米,故C错误;
D、根据1帕=1牛/米2,1帕表示每1平方米面积所受的压力为1牛顿,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g和压强的物理意义、速度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看起来难度不大,但要细心才可以解答正确。
16.工业上用氨气(NH3)制取硝酸(HNO3),工业流程中核心化学反应依次为:
①4NH3+5O24NO+6H2O
②2NO+O2=2NO2
③3NO2+H2O=2HNO3+NO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①的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B.三个反应均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C.通常情况下一氧化氮不与水反应
D.制取硝酸过程中产生的NO应循环使用
【分析】A.根据氧化物的定义来分析;
B.根据四大基本反应的类型来分析;
C.根据反应①的生成物来分析;
D.该三步反应后的生成物中一氧化氮又可在第②步中进行重复使用。
【解答】解:A.有氧化物的组成可知,①的生成物一氧化氮和水均为均为氧化物,故正确;
B.有反应的方程式可知,三个反应中②2NO+O2=2NO2 属于化合反应,说法不正确;
C.由反应①可知,NO和H2O是化学反应的两种生成物,二者之间不会发生化学反应,说法正确;
D.该三步反应后的生成物中一氧化氮又可在第②步中进行重复使用,所以可以进行物质的重复使用,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的反应流程中的各种物质和发生的各个反应,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对选项进行逐一的分析判断即可。
17.现有失去标签的氯化钙、硝酸银、盐酸、碳酸钠4种无色溶液。将它们编号为甲、乙、丙、丁后,两两混合的现象如下表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甲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
实验顺序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①
甲+乙
有气泡生成
②
甲+丙
有沉淀生成
③
丙+丁
有沉淀生成
④
乙+丙
没有现象发生
A.CaCl2 B.AgNO3 C.HCl D.Na2CO3
【分析】根题题意,失去标签的氯化钙、硝酸银、盐酸、碳酸钠4种无色溶液,甲+乙混合产生气泡,结合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甲、乙是碳酸钠和稀盐酸的一种;丙和甲、丁反应均产生沉淀,乙和丙无现象,结合氯化钙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氯化钙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与稀盐酸不反应,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失去标签的氯化钙、硝酸银、盐酸、碳酸钠4种无色溶液,甲+乙混合产生气泡,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甲、乙是碳酸钠和稀盐酸的一种;丙和甲、丁反应均产生沉淀,乙和丙无现象,氯化钙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氯化钙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与稀盐酸不反应,故甲是碳酸钠溶液,乙是稀盐酸,丙是氯化钙溶液,丁是硝酸银溶液,甲的化学式为Na2CO3。
故选: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等),获得结论,最后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
18.小金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物像间距逐渐变小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
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物距变大)像近(像距变小)像变小分析。
【解答】解: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16cm 时,所以f=8cm,故A错误;
B、当u=12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当u=2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故C正确;
D、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物距逐渐增大,根据凸透镜成的实像时有:物远(物距变大)像近(像距变小)像变小,像距逐渐减小,从v>2f到f<v<2f,但像距只能接近1倍焦距,而不能等于或小于1倍焦距,所以物像间距先变小后变大,如下图所示:
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其中求解出凸透镜的焦距是解题的关键,求解像与物之间的距离变化是本题的难点。
19.将灯L1(9V 9W)和L2(6V 6W)串联接入电源电压为15V电路中,闭合开关后,两灯都发光。下列关于L1、L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L1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
B.L2 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
C.L1、L2实际功率相等
D.L1、L2都能正常发光
【分析】利用P=分别计算出灯L1、L2的电阻,将两灯串联在电路中,根据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计算出电路中的总电阻,利用欧姆定律计算出电路中的电流,再利用P=I2R分别计算出两灯的实际功率,进行比较可得答案。
【解答】解:由P=可知,灯L1的电阻R1===9Ω,灯L2的电阻R2===6Ω;
将两灯串联在电路中,电路中的总电阻R=R1+R2=9Ω+6Ω=15Ω;
电路中的电流I===1A;
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可知,通过L1、L2的电流I1=I2=I=1A;
灯L1的实际功率P1实=I12R1=(1A)2×9Ω=9W,灯L2的实际功率P2实=I22R2=(1A)2×6Ω=6W;
所以,灯L1、L2的实际功率都等于其额定功率,所以都能正常发光,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灯泡的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关系、电功率公式、欧姆定律公式的灵活运用、串联电路的特点,是一道电学综合题,有一定的难度。
20.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2CO3、Na2SO4、K2SO4、Ba(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步骤II中沉淀不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Na2SO4、Ba(OH)2,一定没由Na2CO3
B.步骤II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Na2CO3、K2SO4、Ba(OH)2
C.步骤II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中有Na2CO3、Na2SO4、K2SO4、Ba(OH)2
D.步骤II中沉淀全部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Na2CO3、Ba(OH)2,一定没有Na2SO4、K2SO4
【分析】根据碳酸钠可以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溶于盐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硫酸钾可以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盐酸的硫酸钡沉淀来分析。
【解答】解:A、步骤II中沉淀不溶解,则沉淀是硫酸钡,没有碳酸钡,说明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以及Na2SO4、K2SO4中的一种或两种,一定没由Na2CO3,故选项说法错误。
B、步骤II中沉淀部分溶解,则沉淀是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说明原白色粉末一定有Na2CO3、Ba(OH)2以及Na2SO4、K2SO4中的一种或两种,故选项说法错误。
C、步骤II中沉淀部分溶解,则沉淀是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说明原白色粉末一定有Na2CO3、Ba(OH)2以及Na2SO4、K2SO4中的一种或两种,故选项说法错误。
D、步骤II中沉淀全部溶解,则沉淀是碳酸钡,没有硫酸钡,说明原白色粉末一定有Na2CO3、Ba(OH)2,一定没有Na2SO4、K2SO4,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6分)
21.(5分)在虾的头部经常能看到一些黑乎乎的东西,有人认为是虾被铅、汞等重金属污染所致,经常食用这些虾,会引起重金属中毒。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虾被重金属铅污染,被人食用后,最先到达心脏的 右心房 (填腔室名称),铅会造成血红蛋白合成障碍,会引起 贫血 等疾病。要除去血铅,可以通过透析的方式,透析用的半透膜相当于肾脏内 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 的滤过作用;
(2)虾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化学消化最先发生在人体的 胃 这一消化器官中,最终的消化产物是 氨基酸 。
【分析】1.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就会导致贫血。
2.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中酶的作用下变成氨基酸;
【解答】解:(1)若虾被重金属铅污染,被人食用后,经小肠处的毛细血管网→下腔静脉→右心房→……,铅会造成血红蛋白合成障碍,会引起贫血等疾病。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两个过程。要除去血铅,可以通过透析的方式,透析用的半透膜相当于肾脏内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
(2)虾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最先在胃内初步消化,在小肠内的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人体所吸收。
故答案为:(1)右心房;贫血;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
(2)胃;氨基酸。
【点评】掌握血液循环途径、尿的形成过程、蛋白质的消化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22.图甲是人体肾单位结构模式,图乙是小徐和小王两个人饮用等量葡萄糖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请分析回答:(注:正常情况下人血糖浓度为0.1%)
(1)图甲A、C、D、E中的液体是血液的是 A、C 。
(2)图甲中若在D处发现蛋白质和红细胞,说明 肾小球 有病变。
(3)由曲线图乙可知,小徐血糖浓度过高,图甲 B肾小管 中不能将原尿中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回血液,会使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
【分析】1、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过滤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2、图甲中,A肾小动脉、B肾小管、C肾小静脉、D收集管、E肾小囊、F肾小球。
【解答】解:(1))图甲A肾小动脉,流动脉血;C肾小静脉,流静脉血;D收集管内流的液体是尿液;E肾小囊中的液体是原尿。
(2)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过滤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所以,原尿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肾小管只能重吸收原尿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不能重吸收蛋白质和血细胞,因此D收集管内发现蛋白质和红细胞,说明肾小球病变,通透性过大造成的。
(3)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曲线图乙可知,小徐血糖浓度过高,说明图甲B肾小管不能将原尿中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回血液,导致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
故答案为:(1)A、C
(2)肾小球
(3)B肾小管
【点评】掌握尿液的形成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23.(4分)某食盐样品中含有少量沙土、氯化钙和氯化镁.以下是除去食盐样品中沙土、氯化钙和氯化镁的实验流程:
根据流程图回答:
(1)操作Ⅰ的名称是 过滤 ,加入的试剂A是 碳酸钠 ;
(2)写出NaOH与杂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OH+MgCl2=Mg(OH)2↓+2NaCl ;
(3)加入试剂B的目的是 除去NaOH和Na2CO3 .
【分析】(1)根据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法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进行分析;
(3)根据过量试剂的除去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解:(1)沙土不溶于水,可以通过过滤,将沙土与液体分离开,加入试剂氢氧化钠是为了除去氯化镁,因为氢氧化镁是沉淀,加入试剂A是为了除去氯化钙,由于碳酸钙是沉淀,又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所以加入碳酸钠溶液就行,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2)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2NaOH+MgCl2=Mg(OH)2↓+2NaCl;
(3)前面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会混入溶液中,所以加入试剂B稀盐酸是为了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故答案为:(1)过滤,碳酸钠;
(2)2NaOH+MgCl2=Mg(OH)2↓+2NaCl;
(3)除去NaOH和Na2CO3.
【点评】除杂质时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离用过滤的方法
24.从微观视角看物质的变化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下面三幅示意图分别表示生成氯化钠的不同化学反应。请根据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图1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1可知,氯化钠由 钠离子和氯离子 构成。
(2)图2描述了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C处应填入的物质化学式 H2O 。
(3)图3表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l2+2NaClO2=2ClO2+2NaCl 。
【分析】(1)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解答;
(2)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对化学式或离子情况进行判断即可;
(3)根据微观示意图中相关分子的结构书写相关的化学式,进而书写有关的方程式即可;
【解答】解:(1)依据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2)由于氢氧化钠能够解离出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盐酸能够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所以A处应该是氢氧根离子,符号为:OH﹣;B处是氢离子,符号为:H+;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能够生成水分子,所以C处应该是水分子,符号为:H2O。
(3)由图示中分子的微观结构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Cl2和NaClO2,生成物是ClO2和NaCl,所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Cl2+2NaClO2=2ClO2+2NaCl。
故答案为:
(1)钠离子和氯离子;
(2)H2O;
(3)Cl2+2NaClO2=2ClO2+2NaCl。
【点评】此题是对物质间反应的微观知识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微观图示的有关含义掌握有关的分子结构情况。
25.(4分)如图是显微镜下的叶横切面图,请你结合做过的实验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和⑦合称 表皮 ,属于保护组织。
(2)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绿色部分③, 叶绿体 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
(3)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通过④ 叶脉 中的筛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部位。
(4)蒸腾作用所散失的水分是通过⑥ 气孔 来完成。
【分析】(1)叶片的结构包括:叶肉、叶脉、表皮三部分。
(2)图中:①角质层、②上表皮、③栅栏组织、④叶脉、⑤海绵组织、⑥气孔、⑦下表皮,气孔由成对的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
【解答】解:(1)②上表皮和⑦下表皮位于叶片的最外层,合称表皮,具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
(2)叶肉分为③栅栏组织和⑤海绵组织,含有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属于营养组织。
(3)④叶脉里有导管和筛管,光合作用需要的水分、无机盐就是由叶脉里的导管运输到叶肉细胞里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也是通过叶脉中的筛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的。
(4)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散布在表皮细胞中的由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的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因此,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是通过⑥气孔来完成的。
故答案为:(1)表皮。
(2)叶绿体。
(3)叶脉。
(4)气孔。
【点评】解题关键是掌握叶片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6.(2分)安全阀常作为超压保护装置。如图是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锅炉安全阀示意图,阀的横截面积S为6cm2,OA:AB=1:2,若锅炉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5.81×105帕,大气压强为1.01×105帕,则在B处应挂 96 牛的重物。若锅炉承受的最大压强减小,为保证锅炉安全,应将重物向 右 (选“左”或“右”)移动。
【分析】由压强公式可求得A点处杠杆所受到的压力,则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B处应挂物体的重力。
【解答】解: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
F•OA=G•OB;
因OA:AB=1:2,故OA:OB=1:3
则所挂物体的重力:
G=F=pS=×(5.81×105Pa﹣1.01×105Pa)×6×10﹣4m2=96N;
若锅炉承受的最大压强减小,为保证锅炉安全,应减小锅炉内的最大压强,则A点受到的蒸汽压力FA减小;此时A点的力臂OA不变、重物的重力G不变;根据杠杆平衡条件G•LG=FA•OA可知,为保证锅炉安全,应减小重物的力臂,所以应将应将重物向右移动。
故答案为:96;右。
【点评】本题考查了压强公式、重力的计算及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应用,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能正确求出杠杆所受压力的大小及方向,再由杠杆的平衡即可解出。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2分)
27.(5分)不同条件下,石油降解酶对某湖泊污泥中石油分解能力的测定,结果如图示意。回答问题:
(1)分析“污泥含水量20﹣40%”曲线,其探究问题的自变量是 pH ,要比较石油降解酶催化分解石油能力的大小,可观测的指标是 2天后1kg污泥中石油含量 。
(2)对比图中三条曲线pH=7时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pH=7时,污泥含水量越高,石油降解酶催化分解石油的能力越强 。
(3)通过预实验得知石油降解酶的适宜温度在20﹣30摄氏度之间,为进一步探究石油降解酶的最适温度,以2摄氏度为温度梯度进行探究,设计一个相应的实验记录表格。
【分析】(1)根据“污泥含水量20﹣40%”曲线进行分析;
(2)根据对比图中三条曲线pH=7时的数据进行分析;
(3)根据以2摄氏度为温度梯度进行设计分析。
【解答】解:(1)分析“污泥含水量20﹣40%”曲线,其探究问题的自变量是pH;要比较石油降解酶催化分解石油能力的大小,可观测的指标是2天后1kg污泥中石油含量,故答案为:pH;2天后1kg污泥中石油含量;
(2)对比图中三条曲线pH=7时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在:pH=7时,污泥含水量越高,石油降解酶催化分解石油的能力越强,故答案为:pH=7时,污泥含水量越高,石油降解酶催化分解石油的能力越强;
(3)探究石油降解酶的最适温度实验记录表为:,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28.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以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小金老师认为此方案设计不严谨,还应增设对照组。小金老师认为只要将玻璃钟罩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应换成 等量的清水 ,其他保持不变就可以了。
(2)“暗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 将叶片中的淀粉耗尽或转运走 。
(3)实验过程中,步骤③的装置中,小烧杯内的溶液是 酒精 。
(4)实验过程中,步骤④中叶片的颜色为什么没有变蓝。请解释缘由: 因为缺少二氧化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无淀粉生成 。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此题考查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的实验的设计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解答】解:(1)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且适宜。该实验方案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应是两组一样的实验装置,增设对照组不放氢氧化钠溶液,放等量的清水。
(2)实验前要对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除去叶片内原有的淀粉,使实验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
(3)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
(4)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无二氧化碳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色。
故答案为:(1)等量的清水。
(2)将叶片中的淀粉耗尽或转运走。
(3)酒精。
(4)因为缺少二氧化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无淀粉生成。
【点评】探究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控制单一变量原则。
29.将CO2通入到NaOH溶液中,观察不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小乐为了证明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下列两组实验:
【实验一】小乐分别取CO2与NaOH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2支试管中,按如下方案进行:
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滴加适量 氯化钡 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2
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产生气泡
【实验二】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将反应产生的CO2持续通入NaOH溶液中,用pH传感器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
(1)图甲所示实验中,用Na2CO3和稀H2SO4反应来制取CO2,而不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来制取,理由是 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也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影响实验数据 。
(2)根据图乙所示曲线,写出AB段发生的化学反应 CO2+2NaOH═Na2CO3+H2O 。
【分析】【实验一】根据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进行检验;
【实验二】(1)根据稀盐酸的挥发性,以及反应图像,进行作答;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实验一】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生成碳酸钠,可以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若产生气泡,证明生成了碳酸钠,也可以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生成了碳酸钠;
故填:氯化钡;产生气泡;
【实验二】(1)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也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影响实验数据;
故填: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也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影响实验数据;
(2)由于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根据图像AB段应该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生成碳酸钠的过程,所以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故填:CO2+2NaOH═Na2CO3+H2O。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度不大。
30.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固体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某兴趣小组对生成物中碳的氧化物种类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1)若观察到 A 装置(填字母)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挥浊,证明草酸分解有CO2生成。
(2)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①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F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E装置中出现 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 的现象。
(3)G装置点燃的酒精灯的作用是 将尾气中有毒的CO转化成无毒的CO2,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 。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
(2)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
(3)根据一氧化碳有毒,需要尾气处理进行分析。
【解答】解:(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观察到A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草酸分解有CO2气体生成。
(2)C中不变浑浊说明气体中不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有三种实验现象都能分别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分别是:①E装置中出现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的现象;②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装置F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一氧化碳有毒,需要尾气处理,所以装置末端酒精灯的作用是:将尾气中有毒的CO转化成无毒的CO2,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
故答案为:(1)A;
(2)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
(3)将尾气中有毒的CO转化成无毒的CO2,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31.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电路测量小灯泡的功率,被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Ω左右,实验室有如下器材:电源(U=6V),电流表(0~0.6A,0~3A),电压表(0~3V,0~15V),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各一只,单刀单掷、单刀双掷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
(1)图甲是小明刚连好的实物图,实验前小华帮他检查了一遍,发现有两处不合实验规范。
请你指出来:① 闭合开关前滑片P没有处于阻值最大处 ;② 电流表所选量程太大 。
(2)完善电路后,闭合开关,小明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测量出了5组数据,并描点画出了小灯泡中电流随其两端电压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0.625 W。
(3)实验中所使用的滑动变阻器的规格可能为 C 。
A.10Ω 3A
B.30Ω 1A
C.60Ω 1A
(4)在实验过程中,电压表发生故障,若已知另一盏灯的额定电流为I额,小明和小华增加一只电阻箱和一个单刀双掷开关设计出了丙、丁两种电路图,则能测出小灯泡额定电功率的是 丙 。
【分析】(1)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移至阻值最大处;已知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Ω左右,根据I=得出电流大小,确定电流表应选用小量程与电阻串联,由此分析解答;
(2)根据I﹣U图像知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的电流,根据P=UI求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3)根据I﹣U图像知灯的电压为0.5V时电流大小,由串联电路的规律及欧姆定律得出此时实验中所使用的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确定变阻器的规格;
(4)丁图中,分析S2转换过程中电路的连接,根据电流表示数分析;
丙图中,在没有电压表的情况下,测灯的额定功率,应先使灯正常发光,故将开关置于a,通过移动滑片,使电流表示数为I额;保持滑片位置不动,再将开关置于b,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使电流表示数不变,根据等效替代法,则电阻箱的阻值等于灯正常发光时的电阻大小,根据率P=I额2R箱即可求出灯的额定功率。
【解答】解:(1)为保护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闭合开关前,滑片P应处于连入阻值最大处;
因为灯正常发光时的电流约为:I=≈=0.25A,所以电流表应选0~0.6A量程,所以图中不符合实验规范处有:①闭合开关前滑片P没有处于阻值最大处;②电流表所选量程太大;
(2)由I﹣U图象可得,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的电流为0.25A,
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P额=U额I额=2.5V×0.25A=0.625W。
(3)根据I﹣U图像知,小灯泡的电压为0.5V时,电流为0.1A,由串联电路的规律及欧姆定律,此时实验中所使用的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为:
R滑====55Ω,故变阻器的规格可能为60Ω 1A,
故选C;
(4)丁图中,将S2置于b,电流表没有接入电路,将S2置于a,电流表测通过电阻箱中的电流,即无论S2置于a、b,灯的电流都不能测量,故不能使灯正常发光,不能测出灯泡额定功率;
丙图中,将S2置于a,移动滑片,使电流表示数为I额,则灯正常发光;
保持滑片的位置不动,将S2置于b,调节电阻箱的旋钮,使电流表的示数仍为I额,记下电阻箱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大小R箱,由等效替代法,则灯正常发光时的电阻等于R箱,则灯的额定功率:P=I额2R箱;
故选丙。
故答案为:(1)闭合开关前滑片P没有处于阻值最大处;电流表所选量程太大;(2)0.625;(3)C;(4)丙。
【点评】本题考查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考查电路的连接、注意事项、额定功率的计算及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有一定难度。
32.如图为气体X(纯净物)与氧化铜反应制取铜的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在对A中氧化铜进行加热前,需要先通一段时间的气体X,其目的是 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
(2)若实验中,观察到A中黑色氧化铜粉末变红,B中无水硫酸铜无明显现象,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通入的气体X为 CO 。
(3)查阅资料得知:①气体X与氧化铜反应除生成铜外还可能生成氧化亚铜(Cu2O);②铜和氧化亚铜均为不溶于水的红色固体;③Cu2O+H2SO4═CuSO4+Cu+H2O。
小乐为了探究反应所得红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
取20g红色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
溶液变为蓝色,红色固体部分溶解
红色固体可能是氧化亚铜,也可能是铜和氧化亚铜
步骤二
将步骤一反应所得的混合物经过滤、洗涤、干燥并称量剩余红色固体质量
剩余红色固体质量为12g
20g红色固体中,铜和氧化亚铜的质量比为 7:18
【分析】(1)根据X气体具有可燃性,和空气的混合气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3)步骤一、根据X还原氧化铜的产物分析;
步骤二、根据铜、氧化亚铜的性质分析、计算。
【解答】解:(1)X气体具有可燃性,和空气的混合气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实验开始时,先通一会儿X气体,再加热的目的是: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A玻璃管内观察到的黑色固体变红色,B干燥管中无明显现象,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X气体为CO。
(3)步骤一、由于氧化亚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铜,所以现象是:溶液变为蓝色,红色固体部分溶解;
步骤二、由于铜不与稀硫酸反应,氧化亚铜能与稀硫酸反应,所以剩余红色固体质量为铜,质量为12g。
设20g固体中铜的质量为x,则氧化亚铜的质量为20g﹣x,则
Cu2O+H2SO4═CuSO4+Cu+H2O
144 64
20g﹣x
所以:x+=12g 解得:x=5.6g
20g红色固体中,铜和氧化亚铜的质量比为5.6g:(20g﹣5.6g)=7:18。
故答案为:(1)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2)CO。
(3)步骤一、溶液变为蓝色,红色固体部分溶解;
步骤一、7:18。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7分)
33.(6分)如图所示,动滑轮的重力为20牛,用该滑轮组提升质量为50千克的物体,使物体以0.2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g取10N/kg(不计轮轴的摩擦)求:
(1)人对绳子的拉力F的大小;
(2)拉力做功的功率;
(3)若人的体重为500牛,则物体匀速上升时人对地面的压力为多少牛。
【分析】(1)根据G=mg求物体的重力;由图可知n=2,利用不计绳重和摩擦时F=(G+G动)求人对绳子的拉力;
(2)根据v=nv物计算出绳子自由端的移动速度,利用P===Fv求拉力做功的功率;
(3)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计算出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再根据相互作用力的原理计算人对地面的压力。
【解答】解:(1)物体的重力为:
G=mg=50kg×10N/kg=500N,
由图可知n=2,因为不计绳重和摩擦,
所以绳子自由端的拉力:
F=(G+G动)=×(500N+20N)=260N;
(2)拉力的移动速度:
v=nv物=2×0.2m/s=0.4m/s;
那么拉力的功率:
P===Fv=260N×0.4m/s=104W;
(3)由力的平衡条件可知,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F支=G人﹣F拉=500N﹣260N=240N;
因为人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为相互作用力,
所以人对地面的压力:F压=F支=240N。
答:(1)人对绳子的拉力为260N;
(2)拉力做功的功率为104W;
(3)若人的体重为500牛,则物体匀速上升时人对地面的压力为240N。
【点评】本题考查重力、功率、使用滑轮组时绳子自由端拉力的计算和力的平衡条件的应用,利用好不计绳重和摩擦时F=(G+G动)是关键。
34.(7分)某品牌智能马桶座圈的简易加热电路如图所示,电阻R1和R2是阻值但定的电热丝,单刀双掷开关S2,可接a或b,再通过开关S1的通断,实现“高、中、低”三种温挡的调节,其中低温挡的功率为20瓦,电阻R1为1210欧。
(1)要使电路处于高温挡,S1应 闭合 (闭合/断开),S2与 a 连接。(a/b)
(2)1千瓦时的电能可供该座圈高温挡工作多少小时?
(3)该座圈处于中温挡工作时的电功率为多少?
【分析】(1)当开关S1闭合、S2接a时,两电阻并联,由并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可知,此时电路中总电阻最小,根据P=可知此时总功率最大,为高温挡,
闭合S1,S2接b时,电路为R1的简单电路,总电阻较小,根据P=可知此时总功率较大,为中温挡,
当开关S1断开、S2接b时,两电阻串联,由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可知,总电阻最大,根据P=可知此时总功率最小,为低温挡;
(2)根据P=可知,该座圈处于低温挡时,根据P=可知电路的总电阻,由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可知R2的阻值,根据P=可知高温挡的功率,根据W=Pt得出1千瓦时的电能可供该座圈高温挡工作的时间;
(3)根据P=可知该座圈处于中温挡工作时的电功率。
【解答】解:(1)当开关S1闭合、S2接a时,两电阻并联,由并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可知,此时电路中总电阻最小,根据P=可知此时总功率最大,为高温挡,
闭合S1,S2接b时,电路为R1的简单电路,总电阻较小,根据P=可知此时总功率较大,为中温挡,
当开关S1断开、S2接b时,两电阻串联,由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可知,总电阻最大,根据P=可知此时总功率最小,为低温挡;
(2)根据P=可知,该座圈处于低温挡时,电路的总电阻:
R串===2420Ω,
由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可知,R2的阻值:
R2=R串﹣R1=2420Ω﹣1210Ω=1210Ω,
高温挡的功率P高=+=+=80W,
1千瓦时的电能可供该座圈高温挡工作的时间t===12.5h;
(3)该座圈处于中温挡工作时的电功率:
P中===40W。
故答案为:(1)闭合;a;
(2)1千瓦时的电能可供该座圈高温挡工作12.5小时;
(3)该座圈处于中温挡工作时的电功率为40W。
【点评】本题考查电功率的计算和电能的计算,综合性强,难度适中。
35.(7分)如图甲是一种抽水马桶。冲水原理如图乙,出水阀打开,水箱中的水减少,空心铜球就在重力作用下,随着水位下降而向下运动,通过金属杆AB绕O点转动,向上拉动进水管阀门,使水能通过进水管进入水箱;当出水阀关闭,随着不断进水,水箱中的水位不断上升,空心铜球随着向上运动,当金属杆处于水平位置时,空心铜球恰好浸没,把进水管阀门堵严,不再进水。已知进水管阀门的受力面积是24mm2,能承担的最大压强是5×105Pa。金属杆AB能绕O点转动,其质量及形变可忽略不计。重力和浮力认为作用在铜球的重心C,空心铜球体积为220cm3,AB长216mm,AO长24mm。水箱不再进水时,水箱中水的深度为20cm,水箱的底部面积为200cm2。(g=10N/kg)试求
(1)空心铜球浸没时所受的浮力是多大?
(2)空心铜球的最大质量是多少?
(3)水箱不再进水时,水箱底部受到水的压力是多少?
【分析】(1)对杠杆和球受力分析,根据F=pS求出阀门刚好被打开时进水阀门受到的压力,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出铜球受到的拉力,而铜球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G=mg)加上受到的拉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浮力,
(2)对浮球受力分析,即F浮=FB+G,根据G=F浮﹣FB求出铜球的重力,根据m=算出铜球质量;
(3)根据p=ρgh可求出水箱不再进水时水箱底部受到水的压强,根据p=可求出此时水箱底部受到水的压力。
【解答】解:(1)受力如图:
A处受到水向上的压力:F1=p水S=5×105Pa×24×10﹣6m2=12N;
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F1×OA=FB×OB,
则 FB===1.5N;
铜球完全浸没时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ρ水gV球=1.0×103kg/m3×10N/kg×220×10﹣6m3=2.2N;
(2)浮球受重力、浮力以及弹力三个力作用平衡,即F浮=FB+G,
则铜球的重力:G=F浮﹣FB=2.2N﹣1.5N=0.7N,
空心铜球的质量:m===0.07kg=70g;
(3)水箱不再进水时水箱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为:
p=ρ水gh=1.0×103kg/m3×10N/kg×0.2m=2000Pa,
此时水箱底部受到水的压力为:
F=pS=2000Pa×200×10﹣4m2=40N。
答:(1)空心铜球浸没时所受的浮力是2.2N;
(2)空心铜球的最大质量是70g;
(3)水箱不再进水时,水箱底部受到水的压力是40N。
【点评】本题考查了阿基米德原理、杠杆的应用及压强的计算,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36.(7分)某些食品包装袋内常放入还原性铁粉作“双吸剂”以防止食品腐败。某课外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了一包破损的还原性铁粉(含少量杂质,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他们取六份样品,分别加稀硫酸反应。测得部分数据如表,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实验次数
1
3
4
5
6
取样品质量(g)
31.0
31.0
31.0
31.0
31.0
取稀硫酸质量(g)
30.0
90.0
120.0
150.0
180.0
产生气体质量(g)
0
a
0.3
0.5
0.6
(1)“双吸剂”的原理是 吸收氧气和水蒸气,减缓食物的变质 ;
(2)a的数值为 0.1 ;
(3)计算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分析】铁和水、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稀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解答】解:(1)食品袋内放入“双吸剂”是为了吸收氧气和水蒸气,减缓食物的变质;
(2)由表中3、4数据可知,30g稀硫酸完全反应时生成0.2g氢气,a的数值为:0.3﹣0.2=0.1;
(3)30.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产生0.2克氢气,设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Fe+H2SO4=FeSO4+H2↑
98 2
30g×x 0.2g
x≈32.7%
答: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32.7%。
故答案为:
(1)吸收氧气和水蒸气,减缓食物的变质;
(2)0.1;
(3)32.7%。
【点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37.(7分)共享汽车,市民可以通过扫码进行注册、认证、租车、还车等一系列操作。共享汽车为纯电动新能源车,它的废气排放几乎为零,而燃油汽车的废气中PM2.5含量比较高。如图一是一款按租用时间收费的电动共享汽车。小金一家三口租用该款电动共享汽车去旅游,从租车点一路不停行驶105千米到达目的地,若全程的速度为70km/h.回答下列问题:
电池容量(kW•h)
22
车载充电器输入电压(V)
220
车载充电器输入电流(A)
16
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
70%
(1)共享汽车行驶过程中,主要将 电 能转化为 机械 能。
(2)PM2.5颗粒从肺部毛细血管吸入,首先进入心脏四个腔中的 左心房 ;
(3)该电动汽车的部分参数如表中所示。根据表中的数据,将耗完电能的电池充满电,理论上需 6.25 h。
【分析】(1)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解答;
(2)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得出答案;
(3)首先根据P=UI计算出充电时的功率,再根据计算充电时间。
【解答】解:(1)共享汽车行驶过程中,主要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PM2 5颗粒物吸入后经过呼吸道到达肺,从肺泡经过气体扩散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因此这些颗粒物通过人体肺部进入血液,首先抵达心脏的腔室为左心房。
(3)充电器的充电功率:P=UI=220V×16A=3520W=3.52kW;
充电时间:。
故答案为:(1)电;机械;
(2)左心房;
(3)6.25。
【点评】本题考查血液循环,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是一道综合题。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023年)中考科学一模模拟检测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023年)中考科学一模模拟检测试卷,共5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中考科学一模模拟检测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中考科学一模模拟检测试卷,共5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023年中考科学模拟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023年中考科学模拟试卷(含答案),共5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探究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