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课件
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资源与安全——安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资源与安全——安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续上表,2核能利用特点,思维过程,答案1D2C,2措施,答案1C2B,答案C,答案4A5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九 资源与国家安全——安
考点1 中国能源安全——取用有度被动式住宅是通过建筑设计,被动利用太阳能和家电设备的散热为居室提供能源。依靠高效的热回收新风系统,在保证合理舒适性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减少供热和制冷能源需求的环保型建筑。被动式住宅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被动式住宅将以保温隔热、节能环保、冬暖夏凉、温馨舒适的优势,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我国从2009年开始与德国建设部合作在国内推广被动式住宅建设,目前已在多个省市启建,且推近速度加快。下图示意被动式住宅。
(1)分析我国推动被动式住宅建设的环保意义。(2)指出我国适合推广被动式住宅的地区,并说明理由。(3)分析被动式住宅起源于德国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被动式住宅是通过建筑设计,被动利用太阳能和家电设备的散热为居室提供能源”可知,被动式住宅几乎不需要供暖设备,可以减少冬季采暖所需的能源消耗,减少对交通运输的压力;减少了因
为冬季采暖燃煤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污染等问题;可以减少夏季制冷的费用,减少能源消耗,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可以减少氟利昂等冷媒的使用,减少臭氧层的破坏等。第(2)题,东北、华北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冬季采暖期较长,采暖的能源消耗较大,采用被动式住宅可以减少冬季取暖的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减缓温室效应;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温所需的能源消耗较大,被动式住宅可以减少夏季降温的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等。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石油资源短缺,主要依靠进口,冬季取暖和夏季降温的能源消耗主要来自石油资源,石油资源的消耗量较大;被动式住宅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对国外进口石油的依赖,同时可以减轻大气污染问题;德国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达、技术力量
雄厚,能够满足被动式住宅发展的需求;德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能够提供被动式住宅的资金需求,能够提供充足的资金用于被动式住宅的研发与建设;德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的收入水平较高,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较高,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较高;政府对被动式住宅等环保工程的扶持力度较大等。
答案:(1)被动式住宅几乎不需要供暖设施,可减少冬季采暖用煤需求对我国港口、铁路、公路造成的巨大的运输压力和运输污染问题;减少了冬季采暖燃煤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污染问题;炎热的夏季可以依靠高效的热回收新风系统,在保证合理舒适性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减少空调制冷的能源需求,进而减少煤炭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节能减排,缓解气候变暖作出贡献;减少制冷剂的使用,保护地球臭氧层。
(2)东北、华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理由:东北、华北地区冬季寒冷,采暖期长,被动式住宅可以减少煤炭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夏季炎热漫长,空调使用期长,电力的消耗意味着煤炭的消耗,被动式住宅通过减少空调开放时间而减少煤炭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3)德国石油资源短缺,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主要消耗的是由石油加工而来的二次能源(燃料、蒸汽、电力);被动式住宅可以减少石油的对外依赖,减轻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德国工业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建筑材料研发和建筑设计人才济济;德国是发达国家,有充足的资金用于被动式住宅的研发与建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迫使政府实施优惠政策鼓励被动式住宅的研发与建设。
1.我国能源资源空间分布特点(1)各种能源资源在地域分布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性。
(2)能源资源分布同消费分布脱节。无论从每一能源种类或能源总体看,其分布与消费区的分布都很不一致。因此,能源由北而南和由西而东的大量运输将是长期存在的基本态势。2.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及其对策(1)目前能源安全存在的问题。主要从能源资源、利用技术、经济发展、国际市场等几个角度进行思考。①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②我国能源技术落后,导致能源利用率不高。③资源相对短缺,制约了能源产业发展。④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利于环境保护。⑤国际能源市场的变化对我国能源供应的影响较大。
(2)能源安全应采取的对策。能源安全的应对策略主要从开源、节能和调产业结构三个方面进行思考。①发展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一是可以稳定石油市场价格;二是对石油禁运和投机起威慑作用;三是在必要时可以成为政府的财政资金来源;四是在战争期间可以保证军队所需石油的持续稳定供给。②利用国外资源,加强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③发展节能运作模式。我国节能工作还不够完善,节能潜力巨大。④不断提高能源技术,开发新能源技术。⑤加强能源法制建设。
3.各种能源发电的优缺点(1)火电、水电、核电和风电。
(3)太阳能的优缺点。①优点。ⅰ.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最丰富的永久性资源。ⅱ.太阳能分布广阔,不需要挖掘、开采和运输,投入少收益大。ⅲ.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使用时不会带来任何污染。②缺点。ⅰ.太阳能到达地球上分散,需要装置有相当大的接收面积,提高了接收装置的造价。ⅱ.太阳能的利用受气候、昼夜的影响很大。因此必须有贮存装置,这不仅增加了技术上的困难,也使使用造价增加。ⅲ.太阳能转换效率低。
(2021·山东卷)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称。近年来,大同市多措并举,实现了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自2017年以来,大同市相继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城培育和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下图示意大同市新能源产业链。
简述大同市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意义。
[思维流程]文字材料:近年来,大同市多措并举,实现了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图示信息:大同市新能源产业链图。思维过程:
[参考答案] 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清洁能源(新能源),助力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巩固“大同蓝”,持续改善大同市的环境质量,为京津冀的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考法一 以北京“绿色冬奥”为载体考查新能源应用及意义(2022·江苏泰州模拟预测)“绿电”即绿色电力,是指通过零CO2排放(或趋近于零CO2排放)的生产过程得到的电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首次实现了奥运历史上全部场馆100%绿色电能供应。据此完成1~3题。1.北京冬奥会实现全部场馆100%“绿电”,主要得益于( )A.政策支持 B.技术支撑C.资源禀赋 D.市场需求2.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使用的“绿电”主要是( )A.水电和风电 B.水电和光电C.风电和核电 D.风电和光电
3.北京冬奥会使用“绿电”的主要意义( )①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 ②改变火电在电力生产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③助力首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④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第1题,北京冬奥会技术上针对北京冬奥会设计了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为冬奥场馆的“绿电”运行提供保障,因此北京冬奥会实现全部场馆100%“绿电”,主要得益于技术支撑,B正确;政策的支持、丰富的资源条件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都不是北京冬奥会实现全部场馆100%“绿电”的主要原因,排除A、C;市场对于“绿电”需求较大,但不是
本次北京冬奥会实现全部场馆100%“绿电”的原因,D错误;故选B。第2题,北京冬奥会全部场馆使用“绿电”主要是指河北张家口的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通过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输入北京电网,因此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使用的“绿电”主要是风电和光电,排除A、B、C,选D。第3题,由材料可知“绿电”是指通过零CO2排放(或趋近于零CO2排放)的生产过程得到的电力,属于清洁能源,北京冬奥会使用“绿电”,可以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助力首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①③④正确,D正确;由于我国目前的国情以及资源状况,本次北京冬奥会使用“绿电”还不能做到改变火电在电力生产结构中的主导地位,②错误,排除A、B、C;故选D。
答案:1.B 2.D 3.D
考法二 以抽水蓄能为载体考查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2022·辽宁大连103中学模拟预测)“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推动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规模快速提升,也推动了储能行业的发展。抽水蓄能电站是现代电网系统中重要的调峰补谷储能设施。图a示意纯抽水蓄能电站由两座海拔高度不同的水库、水轮机等配套系统组成,电力负荷低谷时利用多余电能抽水至上水库,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库发电,实现水电盈利增收并稳定电力系统供给。图b示意2021年我国各类电源发电量占比与累计装机量占比对比。据此完成4~6题。
4.与下水库相比,纯抽水蓄能电站的上水库( )A.水位日变化大 B.库容量较大C.泥沙淤积多 D.淹没范围广
5.我国风、光发电量占比与装机量占比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原因是风、光发电( )A.技术难度高B.能源密度小C.稳定性较差D.投资规模大6.我国大力推进抽水储能电站建设的最主要目的是( )A.提高火电发电效率B.优化能源消费结构C.增加全社会发电量D.加快实现能源自给
解析:第4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到“电力负荷低谷时利用多余电能抽水至上水库,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库发电”,上水库库区面积小,下水库抽水至上水库,其水位上升更为明显,故上水库其水位日变化更大,下水库库区面积大,整体库容量较为稳定,水位日变化较小,A项正确;上水库是为平衡电网安全、提高水电发电的稳定性而建设的,库区的发电主要还由下水库完成,故库容量更大的应为下水库,B项错误;上水库的水是由下水库抽水引入,下水库的水主要由河道拦截而来,故泥沙淤积更多的应为下水库,C项错误;上水库主要是在下水库的高地之上修建的小型蓄水地,下水库其水位更高,库容量更大,淹没范围更广,D项错误。故选A。第5题,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风电、光伏发电装机量占比,相较于风电、光伏发电量占比,要更
高,是因为风电与光伏发电其稳定性较差,主要在于发电时间不稳定,发电大小不稳定,故其虽装机量较大,但发电量较小,C项正确;装机量比发电量大说明其装机难度与投资规模并非限制因素,A、D项错误;风、光发电量与装机量占比差异大与能源密度并无关联,能源密度主要影响装机量占比,排除B项。故选C。第6题,抽水蓄能电站可以大大提升我国水电系统的稳定性,水电属清洁能源,可进一步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A项错误,B项正确;抽水蓄能电站是稳定电力供给系统的一种方式,并不能增加“全社会”的发电量,C项错误;通过抽水蓄能电站可以增强水电的稳定性,这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内部的优化调整,与能源自给能力并无关联,D项错误。故选B。
答案:4.A 5.C 6.B
考点2 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扎紧米袋子我国华北东部某县,优质耕地占区域总面积85%,以粮食种植为主。近年来,政府引导,通过土地流转,成为某养殖公司高草生产基地(如下图),农民向职业化转变,耕地利用率也进一步提高。据此完成(1)~(2)题。
(1)土地流转后,当地( )A.粮食价格明显上涨B.农民的综合收入提高C.农业产值显著降低D.劳动力短缺现象加剧(2)因市场扩大,该生产模式迅速向周边县市扩散,遭到部分人的反对,其认为该模式大范围推广会导致( )A.生态破坏加剧 B.奶制品滞销C.财政收入降低 D.粮食产量下降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通过土地流转,成为某养殖公司高草生产基地,农民向职业化转变,耕地利用率也进一步提高”可知,土地流转后,当地农民综合收入提高,B正确;粮食价格是随着国内外统一市场来决定的,不是由当地粮食供应来决定的,A错误;农业产值显著上升,C错误;土地流转后,当地土地成为养殖公司的高草生产基地,而且是机械化的投入,因此所需的劳动力会减少,劳动力短缺现象会有所缓解,D错误。故选B。第(2)题,由材料“我国华北东部某县,优质耕地占区域总面积85%,以粮食种植为主。近年来,政府引导,通过土地流转,成为某养殖公司高草生产基地”可知,该生产模式迅速向周边县市扩散,会导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粮食产量下降,影响粮食安全,D正确;不会带来生态破坏问题,A错误;该生产模式迅速扩散
是因为畜产品市场扩大,畜牧业发展,而且畜牧业经济效益高,因此耕地由粮食种植转变为高草生产基地,因此不会导致奶制品滞销,B错误;财政收入会提高,而不会降低,C错误。故选D。
答案:(1)B (2)D
1.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1)现状。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基本处于良好状态,但国内粮食产量高、粮食库存高及进口粮食数量大并存的“三高”矛盾依旧困扰着粮食安全。(2)“三高”产生的原因。出现“三高”问题,主要原因还在于粮食生产结构的不均衡。(3)具体表现。中国粮食行业安全状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生产小麦、稻谷和玉米,而大豆生产则相对薄弱并逐渐发展成为短板。小麦基本安全或者弱安全;稻谷基本安全或者弱安全;玉米供过于求,不安全。食用油、花生、大豆进口率太高,不安全。
2.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
3.科学开发与整理废弃土地
(2022·山东卷)泥炭地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3%,却储存了全球约1/3的土壤碳。泥炭地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差异。下图示意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a和b)。(假定:a模式产出的“畜产品”恰好可满足该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产品”与a模式中的等量,但从非泥炭地牧场中获取。)
我国三江平原某湿地保护区周边的大面积耕地曾经是泥炭沼泽,目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结合图文资料,论述该地区在退耕还湿的过程中,借鉴香蒲生产模式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思维流程]文字材料:我国三江平原目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该地区在退耕还湿的过程中,借鉴香蒲生产模式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图示信息: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a模式与b模式。
[参考答案] 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其封存和储存碳的能力遏制气候变暖,维持湿地面积,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降低未来流行病发生的风险,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构建绿色价值链,提高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短期来看,退耕还湿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导致粮食产量减少;长期来看,通过退耕,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粮食种植的环境,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确保粮食安全。(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考法一 以黄河流域粮食贸易为切入点考查区域农业生产特点(2022·浙江宁波鄞州中学模拟预测)下图为黄河流域粮食贸易输入和输出格局变化趋势(正值表示往外区域输送,负值表示从外区域购买)。据此完成1~2题。
1.黄河流域( )A.稻米贸易增幅大 B.其他粮食增产少C.是粮食净输出区 D.是稻米净输入区2.黄河流域的粮食贸易变化趋势产生的影响有( )①有利于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②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③加剧流域内水资源紧张状况 ④引起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黄河流域为粮食净输入区,C错误;该流域粮食贸易由两部分组成,其他粮食净输出,增幅较大,B错误;稻米净输入,稻米贸易量比较稳定,A错误,D正确。所以选D。第2题,据图可知黄河流域的粮食输出增多,稻米输入比较稳定,产出增加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
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黄河流域的粮食增产可能加剧该流域内的水资源紧张状况,②③正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粮食增产的前提,不是粮食贸易趋势的影响,①错误。粮食增产可能与后备耕地资源开发有关,会引起局部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后备耕地多为条件恶劣的荒滩盐碱地,④错在“急剧”两个字。所以选C。
考法二 以种质资源为切入点考查种质资源现状及与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2022·湖北襄阳四中模拟预测)种质资源是指包含一定遗传物质,并表现特定性状、能将性状遗传给后代的动植物资源。近年来,我国种质资源不断萎缩,是种子净进口国。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海南将建成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下图示意中转基地主要工作流程。据此完成3~5题。
3.近年来,我国种质资源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环境恶化 B.种子老化,难以适应C.生物入侵,空间压缩 D.环境失衡,重视不够4.海南建成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的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A.位置优越,种子来源多B.水热充足,育种周期短C.地形多样,储存场地广D.海陆兼备,育种种类多
5.海南建立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有( )①降低运营成本,加快育种进程 ②改良作物品种,提高粮食单产量 ③丰富种质资源,保障种质数量 ④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粮食总产量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3题,近年来,我国种质资源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工业和农业活动导致种质生存环境退化,此外,对于种质资源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优质的种质流失和灭绝,D正确;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过程,与近年来不符,A错误;种子具有遗传特性,老种子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B错误;生物入侵也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现象,C错误。故选D。第4题,中转基
地的主要作用是鉴定、研发和科研,种子的检测需要在土地中种植,来快速检测其产量和质量,而海南能快速鉴定的优点在于纬度低,热量条件好,育种鉴定周期短,可以快速识别种子优劣,B正确;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中转基地,种子来源于全球,建在他处同样可以获取,并非海南的有利自然条件,A错误;海南岛为岛屿,相比于内陆地区,储存场地小,C错误;海南岛的种子来自全球,并非自身育种种类多,D错误。故选B。第5题,从全球选取种子,成本并未降低,扩大种植规模与农业结构调整及相关政策有关,与海南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中转站建设关系很小,①④错;从全球引进优质的种质资源,选取、改良优质高产品种,可提高我国的粮食单产量,保障粮食安全,②对;建立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可丰富我国的种质资源,保障我国种质品种数量、质量安全,③对。综上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答案:3.D 4.B 5.C
考点3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海洋国土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岸的澳门主要包括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三部分,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二战后当地政府决心斥巨资,将凼仔岛和路环岛之间填平,这就是“路凼填海工程”。面积由1912年的11.6平方公里,到2018年的32.8平方公里,澳门的土地面积共增加了22.2平方公里,有原来的二倍之大。据此完成(1)~(2)题。
(1)据材料推测,澳门填海造陆利用的是( )A.海洋空间资源B.海洋矿产资源C.海洋生物资源D.海洋化学资源(2)下列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方式不合理的是( )A.沿海滩涂地区开辟盐田B.海湾处建造跨海大桥C.在海洋深处填海造陆D.沿海滩涂地区发展水产养殖业
解析:第(1)题,填海造陆利用的是海洋空间资源,A正确;海洋矿产资源是海滨、浅海、深海、大洋盆地和洋中脊底部的各类矿产资源的总称。海洋生物资源是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的群体数量,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更新的海洋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是指海水中所含的大量化学物质等资源。填海造陆并不是利用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或海洋化学资源。故选A。第(2)题,沿海滩涂地区可以就近获得海水等含盐原料,同时有利于海盐的晾晒,可开辟盐田。海湾处陆地相对较近,可建造跨海大桥。沿海滩涂地区还可以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业。A、B、D项均是海洋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式,不符合题意。填海造陆应在浅海处合适的位置进行,海洋深处填海造陆成本巨大,不具有可行性,并不合理,C项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1)A (2)C
1.海洋资源类型与空间利用方式
2.海洋可利用空间及其特点
3.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方式与意义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中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1)环境问题。
(2022·江苏卷)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捕鱼为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下图为“罗弗敦群岛聚落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许多居民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这样建造主要是为了( )A.防御海浪,便于出行B.扩展用地,抵御强风C.稳固地基,承受积雪D.减少潮湿,保暖防寒2.岛上搭建了许多木架,其主要功能是( )A.风干海鱼 B.晾晒衣物C.堆放薪柴 D.圈养牲畜
[思维流程]第1题,文字材料: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居民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图示信息:罗弗敦群岛聚落景观图:房屋悬空,聚落周围都是低山。
第2题,文字材料:捕鱼为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岛上搭建了许多木架。图示信息:岛上木架景观:呈人字形梯。思维过程:
[参考答案] 1.B 2.A
考法一 以海洋资源为切入点考查海洋资源的特点(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农牧化、海洋油气开发和深海采矿已形成规模,海洋将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新的生存空间。据此完成1~2题。1.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工作基地是( )A.海岸 B.海洋人工岛C.海上石油钻井平台 D.海洋船舶
2.下列关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资源密集程度高B.海洋资源的开发活动主要受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制约C.海洋开发成本高是因为海洋面积大D.海洋污染和海上自然灾害都是有国界的
解析:第1题,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是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工作基地,C项正确;海岸是水面和陆地接触处,经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滨水地带,A项错误;人工岛是人工建造的岛屿,一般在小岛和暗礁基础上建造,是填海造地的一种,B项错误;海洋船舶是能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的交通工具,D项错误。故选C。第2题,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有些资源密集程度高,如锰结核矿,集中在大洋底部;有些密集程度低,如海洋动力资源
中的波浪能、潮汐能等,A项错误;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受海洋(深度、高压、缺氧等)环境制约,同时受海洋生态系统(如不能过度捕捞、开采、污染等)制约,B项正确;海洋成本高是因为海洋风险大,C项错误;海水具有连续性的运动特殊性,某区域海洋受污染会影响另一个区域海域,海上自然灾害也是同理,如台风。因此,海洋污染与海上灾害无国界,其防范、治理等需要国际合作,D项错误。
考法二 以海底可燃冰为切入点考查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意义3.(2022·北京海淀高三期末)2021年4月7日,我国首台海底可燃冰资源勘探和开采设备——“海牛Ⅱ号”在南海海域超2 000米水深处成功下钻231米,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海牛Ⅱ号”的研发和应用,利于我国( )A.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增加土地资源供给B.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经济C.提高海洋资源勘探技术,保障能源安全D.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
解析:“海牛Ⅱ号”的研发和应用,可以增加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但不能增加土地资源供给,A错;材料没有涉及到海洋生物资源,B错;材料中可燃冰资源开采“海牛Ⅱ号”在南海海域超2 000米水深处成功下钻231米,说明提高海洋资源勘探技术,可以增加对可燃冰的开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C对;提高海洋资源勘探技术,增加开采量,可能会破坏海洋生态环境,D错。故选C。
考法三 以太阳能开发为切入点考查海岸空间的开发利用方式4.(2022·广东执信中学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位于地中海中心的岛国——马耳他,面积315平方千米,人口47.57万,能源资源长期依赖进口。近年来,该国积极开发太阳能资源,致力于研发海上太阳能浮式结构物。这种新型浮式结构物由轻质钢筋混凝土或类似材料制成,选址在近岸海域。太阳能浮式结构物的研发为建设海上太阳能光伏电站打下了基础。下图为马耳他位置示意图。
说明马耳他在近岸海域积极开发太阳能资源的原因。
解析:本题以马耳他位置示意图为背景,考查马耳他在近岸海域积极开发太阳能资源的原因等相关知识。马耳他积极开发太阳能资源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太阳能的特点、马耳他能源短缺和需求等方面说明马耳他积极进行太阳能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因。从太阳能的特点来看,太阳能分布普遍,清洁、可再生,无污染。从马耳他能源短缺和需求来看,马耳他能源资源长期依赖进口,能源需求量大,能源对外依赖性强,能源安全系数低。当地夏季高温少雨,太阳能资源丰富;面积315平方千米,陆地面积狭小,海域广阔,该国积极开发太阳能资源,致力于研发海上太阳能浮式结构物;近海岸地区便于设备安装和维护;因此,马耳他积极开发太阳能资源。
答案:能源资源匮乏,需求量大;纬度较低,且夏季高温少雨,太阳能资源丰富;陆地面积狭小,海域广阔;近海岸地区便于设备安装和维护;太阳能清洁无污染。
微专题9 耕海牧渔1.海洋国土
2.耕海牧渔“耕海牧渔”是指依靠科技进步,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有计划繁殖和保护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浅海滩,发展海水养殖业,建立高效的海上农牧场。(1)形成原因。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同时我国又是海洋大国,当下中国人口增加与耕地减少的矛盾渐渐突出,国人对海产品优质蛋白质的需求增加。但现实是中国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如果能够科学地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2)人工养殖弊端。滩涂养殖、浅海养殖、筏式养殖、网箱养殖、底播养殖和陆基工厂化养殖,这些方式虽然各有所长,但无一例外都是人为方式过重。在全世界范围内,人工养殖所暴露出的愈来愈多的弊端,如对养殖区域内海水的有机物污染与药物污染、对养殖区内生境与生态结构的破坏以及养殖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工养殖。
3.海洋牧场海洋牧场的理念起源于我国,早在1947年,我国海洋生物学家朱树屏就提出了“水是鱼的牧场”的理念,开创了“海洋渔业农牧化”的科学事业。(1)基本概念。海洋牧场是指在特定海域和海湾内或在无人干扰的海域利用多个人工鱼礁、海草床等营造的适合鱼类生活的人工养殖场,并配有环境监测系统、防止鱼类逃逸系统等科技设施,不污染海水和环境,底栖生物和上中下层鱼类兼而有之的海洋生物世界,大大提高以鱼为主的海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海牧渔”。
(2)发展进程。我国的海洋牧场建设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1984年,沿海各省(区)先后开展了人工鱼礁试验,设立了23个人工鱼礁试验点,结果证明人工鱼礁的生态效果明显,对于诱集鱼类等海洋动物,恢复和增殖渔业资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国大规模的人工鱼礁建设开始于21世纪初。(3)主要意义。①海洋牧场改变了以往单纯捕捞、设施养殖为主的渔业生产方式。此种方式既可以提高整个海域的鱼类产量,还能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生态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②海洋牧场基本解决了局部污染和过度捕捞带来的资源枯竭、近海养殖引起的病害加剧等问题,同时,对鱼类种群资源有巨大的恢复作用,是渔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2022·河北张家口期末)现代海洋牧场是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生态工程建设,修复或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并对生态、生物及渔业生产进行科学管理,实现海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下图为2016-2020年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分布特点是( )A.分布不均,东南、东北海域多B.淤泥质海岸多,基岩海岸少C.山东半岛海域多,东南海域少D.三角洲地带多,海湾地带少2.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海洋牧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辽东湾 B.渤海湾C.北部湾 D.长江口3.大力发展海洋牧场的重要意义是( )A.维护生态安全 B.缓解耕地压力C.禁止过度养殖 D.减少环境污染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我国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空间分布不均,渤海、黄海北部、南海以及东海南部分布较多,集中在我国东北海域和东南海域,A项正确;淤泥质海岸平坦开阔,滩涂面积广阔,营养物质丰富,适宜发展海洋养殖业,我国国家级海洋牧场主要分布在淤泥质海岸附近,B项错误;读图可知山东半岛和东南海域均较多,C项错误;图示三角洲和海湾地带均分布较多,D项错误,选A项。第2题,四个海域中北部湾纬度最低,光热资源丰富,海洋生物生长繁殖量大,海洋牧场的单位面积产量高。C项正确。第3题,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可以提供大量的优质蛋白质食品,减少对粮食的消耗,进而缓解耕地压力;海水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加剧海洋环境污染;大力发展海洋牧场不能禁止过度养殖,A、C、D错误,B项正确。
答案:1.A 2.C 3.B
[点睛] 海洋牧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海域里,通过投放建造人工渔礁等作为栖息地,创造适宜生物种苗生活的环境,然后采用增殖放流的方法,将人工培育的生物种苗放入海中,让它们直接以海洋中的天然饵料为食,从而实现增加海洋渔业资源生物量的目的。条件:1、地形条件:海底地形坡度平缓,水深较浅,在6米以上且不超过100米。2、地质条件:海底地质稳定坚硬,海底表面具备一定的承载力。3、水文条件:水流平缓,水体交换通畅,淤泥质少,具有水生生物集聚、栖息、生长和繁育的环境;4、水质条件:水清而不浊,透明度高,水质较好。
(2022·山东聊城期末)2022年6月7日,在距离青岛海岸线120多海里的黄海深处,我国首座深海渔场——“深蓝1号”网箱中,首次喜收大西洋鲑(三文鱼的一种),取得规模化养殖高价值冷水鱼类的又一成功。据此完成4~5题。4.关于青岛深海渔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隶属我国领海海域B.保障国家资源安全C.维护国家海洋权益D.开发海洋空间资源
5.“深蓝1号”网箱养殖相对于近岸养殖而言( )①养殖空间更大 ②生态环境更优 ③品种数量较多 ④水产品质较高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第4题,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宽度不超过12海里,200海里为专属经济区,在距离青岛海岸线120多海里的深海渔场不属我国领海海域,故A符合题意;在专属经济区的范围内建深海渔场,可以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开发海洋空间资源,故B、C、D不符合题意,本题选A。第5题,“深蓝1号”网箱与近岸养殖相比,距离陆地较远,同时也距离人类活动较远,因此海域污染小,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生态环境更优越,养殖的鱼类品质更好,故②④正确,网箱养殖空间较小,品种数量较少,故①③错,本题选C。
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海洋牧场是以生态系统自然修复为主,通过采取投放人工鱼礁、底播贝类、种植藻场和增殖渔业资源等措施,再造鱼类生存环境,加快海洋渔业资源恢复的一种综合举措。到2025年,我国将在沿海地区建立12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总面积2 200 km2。近年来,山东海洋渔业从“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并在浅海养殖技术和模式上大胆创新,探索实施了“721”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即7份藻类、2份贝类和1份鱼类,变单一的海带养殖为上层海带、中间贝类、底层鱼类的立体养殖模式,形成自循环生物链,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下图示意海洋牧场空间结构。
(1)与“猎捕型”海洋渔业相比,分析海洋牧场经济效益更好的原因。(2)说明建设海洋牧场对维护我国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作用。
解析:本题以我国海洋牧场为材料,涉及到海洋渔业资源利用与国家安全的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第(1)题,捕猎型海洋渔业主要进行野生鱼类的捕捞,产量受海洋渔业资源影响,不稳定;农牧型海洋牧场通过人工养殖,可保障海洋渔业高产、稳产,增加收入。渔业种类、数量的增加促进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伸渔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海洋牧场的兴起可带动相关产业,从第一产业向制造设备的第二产业和提供旅游等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第(2)题,在生态安全方面,养殖替代野生捕捞可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人工养殖减少远洋船只造成的海洋污染,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水产品品质。从我国食品安全角度,海洋牧场的“721”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可高效利用海洋空间资源,人工养殖增加产量,有效防止海洋渔业资源枯竭,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11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维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共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续上表,思维过程第1题,审题目→,构思维,看图说话我国石油,第2题,答案1C2A,组答案→,第3题,答案1A2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7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1节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中国的能源安全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西部山区,国际市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