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十一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教案 (含详解)
展开第三十一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课题 | 备考攻略 |
抓住两条线索 | (1)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2)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
古代的抗疫 | 古代天花、鼠疫等重大疫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古代的罗马和中国都在抗击疫病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 |
中医药成就 | (1)战国时期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以及汉朝的《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建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2)唐朝《唐本草》和明朝《本草纲目》,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药学 |
西医在中国传播 | 鸦片战争后,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迅速在中国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
现代医疗体系 |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了人们的健康,提高了健康水平 |
一、历史上的疫病
1.概念:疫病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表现:
(1)天花肆虐:古埃及、近代欧洲、古代中国都出现天花肆虐的现象。
(2)鼠疫流行: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14世纪时,欧洲鼠疫(黑死病)大流行。
3.影响:
劳动力短缺 | 人口大量死亡,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发生严重饥荒 |
政治、经济 等的变动 | 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然爆发严重的鼠疫,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 |
公元前 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亚历山大帝国土崩瓦解 | |
中国明代末年鼠疫横行,给明末历史带来影响 |
4.防治:
(2)近代控制疫病传播的医学成就。
①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发病率大大降低。
②19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③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二、中医药的成就
1.古代中医药的成就:
朝代 | 成就及影响 |
战国时期 | 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
战国至 西汉 | 《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
东汉晚期 | 华佗创制了“麻沸散”及“五禽戏” |
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提出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 |
唐朝 | 孙思邈著成《千金方》 |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 |
明朝 | 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总结了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
| 针灸在中医治疗中发挥很大作用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西医结合”;中医典籍的整理,秘方验方的挖掘,中成药剂的开发;2015年,屠呦呦因从青蒿中分离出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西方医学的发展:
西 医 | 特点 | 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
成就 | 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 |
17至18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 ||
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
2.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时期 | 概况 |
明末清初 | 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
近代以来 | 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被引入中国;西医院校建立,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西方公共卫生措施也逐渐传入中国 |
四、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1.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改善了人民的健康状况:
(1)原因:基础医学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2)成就。
①世界:困扰人类的疫病得到有效控制,乃至较彻底的消除;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降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
②中国:医疗技术迅速发展;人民健康状况改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加。
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世界: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卫生条件都有所改观;个人卫生习惯改善。
(2)中国: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卫生运动,体现我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
3.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传染病的预防、食品药品与公共卫生的监管以及卫生知识的宣传取得巨大进步;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越来越注重精神卫生。
探究点 医疗与公共卫生
1.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史料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思维交互】: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微点拨】
核心素养 | 家国情怀、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
关键能力 | (1)获取和解读信息——整理史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2)描述和阐释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3)论证和探讨问题——论证历史问题 |
关键信息 |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 |
提示:背景: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西方文明的传入;洋务运动的兴起;受到日本的影响。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动摇了中医的地位。
【典例剖析】
【典例】晚清时期的《点石斋画报》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下面是其中一幅图画《西医治病》(画中字为:都中施医院之西医某君,初次莅华,未谙言语,而治病给药必须详询,方知病之原委。有西女某,教中人,亦好善为怀者,愿代某君喉舌之司……赴院病人日以百计……)。这反映了 ( )
A.中医中药渐趋衰弱
B.西医西药广泛传播
C.报刊商业功能增强
D.“西学东渐”有所发展
【解析】选D。本题反映了近代西医的传播,考查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
选项 | 分析 |
A | 材料反映了晚清时期西医的传播,不能体现冲击了中医中药的主导地位,故A错误 |
B | 一个看病的画面无法证实西医西药“广泛”传播,故B错误 |
C | 报刊的主要职能是报道,不是“商业”功能,故C错误 |
D | 根据晚清时期《点石斋画报》刊登的《西医治病》场景和画中文字解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中国人对西医作用和影响的认可,“西学东渐”已有所发展,故D正确 |
2.近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史料一 19世纪30年代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并推行了以“救济大量贫民、失业者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措施。但在当时,英国国民充斥着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认为……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式也以自愿为主……在1908年之前,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
——摘编自资中筠《说不尽的大国兴衰》
史料二 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颁布,标志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它包括社会保险,公共援助,社会服务,老年伤残保险,医疗补助和孕、残、儿童补助等六个方面,对于西欧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社会保障制度一度曾经功勋卓著:这项制度设置在不平等的雇佣结构中添加了调和剂,使社会阶级阶层的紧张关系得到了极大的缓冲,从而稳定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和政治体制。……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衰退、社会风险增加等趋势下,曾经的盛景渐渐消损,从而引起了西方学术界新的思考。
——摘编自黄安年《当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思维交互】:(1)根据史料一,指出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的社会原因。
(2)比较史料一、二,指出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变化。
【微点拨】
核心素养 |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
关键能力 | (1)获取和解读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论证和探讨问题——论证历史问题 |
关键信息 | ①19世纪30年代……以“救济大量贫民、失业者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措施;②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 |
提示:(1)特点:有《济贫法修正案》等社会保障措施;实行个人自愿原则,缺乏政府通盘考虑的保障制度(如养老金制度)。原因:自由市场意识浓厚,认为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主张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经济危机往往通过市场能自行解决。
(2)人民福利待遇提高;高福利使政府财政支出过大,赤字严重;经济衰退,社会风险增加。
西方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建立——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疾病保险法》。19世纪末期,德国社会矛盾加剧。1870年德国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工人阶级斗争的迅猛开展。工人群众强烈要求国家立法给工人以经常性生活保障。1883年,德国国会通过了俾斯麦政府提交的《疾病保险法》,规定对全体从事经济性工业活动的工人一概实行强制性疾病保险,保险费的2/3从工人身上征集,1/3由企业主交纳。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
2.完善——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因大危机导致严重预算危机,原来的职业养老金计划受到冲击。罗斯福在推行新政中寻求刺激经济增长与创建失业保险体系之间的均衡,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是一部以美国联邦政府为主体,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立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并对世界各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产生十分广泛的影响。
3.发展——部分欧洲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1948年,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为英国建立“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继英国之后,纷纷宣布实施“普遍福利”政策,瑞典成为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最完善的典型代表国家,荷兰、挪威、法国、意大利等也实行全面社会保障计划,宣称为“福利国家”。
【备选要点】近代中国西医的传播与发展
1.鸦片战争前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1)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渐多,其中著名者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熊三拔,瑞士耶稣会教士邓玉函等。他们在行医的同时,还翻译了多部西医书籍。
(2)1800年以后来华的英、美传教士医生,把西方医学的最新成果传入中国。教会医生在澳门、广州建立起近代化的新式医院,为当地培养新式医生。
(3)鸦片战争以前,传播医学是传教士在华宣扬教义的手段。工业革命开展后,医学又成为传教士服务于本国对华通商利益的辅助工具。但由于清政府一直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传教士医生只能在广州一带活动。
2.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在华影响扩大:鸦片战争以后,根据条约规定,外国人有权在华行医和开设医馆,西方医学在华影响随之得到迅速扩大。一方面,教会在通商口岸设立了医院,给予中国各阶层民众以医疗上的福利;另一方面,传教士医生多方努力,积极推进西方医学理论、医疗技术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尽管各国列强在华的侵略行径引起了国人的敌视与仇恨,但是西方医学的科学理论与治疗技术,逐渐赢得了中国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接受。
3.西方医学在维新运动中地位的提升:19世纪末,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蓬勃兴起。维新派思想家认为救国首先必须强民,他们强调要从身心两方面提高国民的素质,提出了医学救国的主张。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但学习西医已成为中国社会改革势力奋斗之重要方向。
4.清末民初西方医学主体地位的形成: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大批中国学子赴日本学习。他们学成归国后,把日本的医学理念带回中国,成为传播西医的骨干力量。
(2)1903年清末教育改革中,中国传统医学式微、西方医学科学转为主流已现端倪。
(3)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以西方医疗卫生体制为范本,重构国家医疗卫生制度,中医不再列入国家医学教育内容,西方医学在中国现代医学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基本确立。中国传统医学日趋边缘化,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思想,方才有所改观。
【典例剖析】
【典例】19世纪80年代,德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如《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等,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德国取得这一成就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国家统一 B.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C.工业革命的推动 D.法制的完善
【解析】选C。德国完成统一后,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针对工业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要求疾病保障、工伤事故意外保障等各种保障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德国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令。A、D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不是决定性因素,B与法令颁布关系不大。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十四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教案 (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十四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教案 (含详解),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华工与美洲,经济全球化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难民的困境和救助,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十三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教案 (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十三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教案 (含详解),共2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古代西亚文化,古代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中古西欧文化,拜占庭,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十七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教案 (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十七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教案 (含详解),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文化遗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