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试题(20份)
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展开
这是一份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结构和类型,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提示:如果在涉及某个知识点时,你不记得,或不能确定,或判断错误,请一定要通过查阅、梳理课本相应内容,自己得出答案或进行纠错。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等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
2.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是通过计数所有样方内的个体数除以面积(或体积)得到的。( )
3.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用标记重捕法。( )
4.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
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与迁出,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 )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自然界中一定空间存在一定的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
2.在种群的“S”形增长曲线中,达到K/2 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
3.“J”形增长曲线中增长率常表示为λ,“S”形增长曲线的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少。( )
4.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
5.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综合性的。( )
6.气温、干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等都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
三、群落的结构和类型
1.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
2.草地无群落的水平结构。( )
3.一座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群落,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
4.一个森林中的所有动物与植物构成了这个森林的生物群落。( )
5.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因生态位的不同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和谐共存。( )
6.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7.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的区别是两种生物分开后是否能独立生活。( )
8.能挖洞或快速奔跑的动物适合在森林中生存。( )
四、群落的演替
1.群落最终都会演替成森林。( )
2.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3.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
4.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
5.发生火灾或者火山爆发后的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湖底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
五、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 )
2.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通过食物链由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传递,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是固定不变的。( )
3.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型生物构成,一定位于第一营养级。( )
4.食物网中两种生物间只能有一种种间关系。 ( )
5.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
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未利用”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利用的能量。( )
2.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
3.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 )
4.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 )
5.兔吃草后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
6.太阳能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并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形式存在。( )
7.能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可以出现倒置现象。( )
8.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
七、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
1.生物富集的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浓度也越高。( )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 )
3.对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但能量是逐级递减的,且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必须从系统外获得。( )
4.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
八、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机械防治。( )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间,也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传递过程中存在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 )
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则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很高。( )
2.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作抵抗力稳定性。( )
3.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缸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
4.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
5.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的特征。( )
6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
十、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态工程
1.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 )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
3.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体现“遗传多样性”。( )
4.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
5.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引起臭氧层被破坏。( )
6.绿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 )
7.生活方式的不同会影响生态足迹的大小。( )
8.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
9.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易地保护。( )
10.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直接价值。( )
11.辽宁西部的章古台地区,单一种植了大片的樟子松林,一段时间后松毛虫肆虐,使很多地方的樟子松奄奄一息,原因是违反了生态工程中的自生原理。( )
12.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
13.生态工程遵循循环、自生、协调、整体等基本原理。( )
第2关:对接教材——填一填
说明:请你将以下表述补充完整,如果在涉及某个知识点时,你不记得,或不能确定,请一定要通过查阅、梳理课本相应内容,自己得出答案。
一、种群及其动态
1.(选择性必修2 P4“思考·讨论”节选)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改编)
(1)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为什么强调随机取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为什么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性必修2 P6“生物科技进展”)调查种群数量的其他方法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性必修2 P8正文拓展)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其种群数量一定呈“J”形增长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性必修2 P16“旁栏思考”)渔网网目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来年鱼产量。这是为什么?请从种群特征的角度作出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择性必修2 P16“小字部分”)什么是密度制约因素?什么是非密度制约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群落及其演替
1.(选择性必修2 P25“知识链接”)群落的形成与生物进化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性必修2 P25“正文”)结合在学习“群落的结构”时对群落中生物生态位的分析,说一说不同种群之间是如何彼此协调、共同生活在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性必修2 P28“思考·讨论”节选)如果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就完全一样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性必修2 P29“拓展应用3”)试分析群落中存在捕食者的生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性必修2 P32“科学·技术·社会”)什么是立体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择性必修2 P35“正文”)从水分、温度等非生物因素角度分析荒漠、草原与森林群落的分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择性必修2 P40“思考·讨论” )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为什么苔藓能取代地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择性必修2 P42“思考·讨论”节选)如果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又会向什么方向演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选择性必修2 P49~50“思考·讨论”节选)每个生物体的生存都离不开物质和能量。这些生物是怎样获得物质和能量的?不同种类的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一样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性必修2 P51“旁栏思考”)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性必修2 P55“思考·讨论”节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性必修2 P57“旁栏思考”)人类位于食物链的顶端,从能量金字塔来看,人口数量日益增长,这会对地球上现有的生态系统造成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性必修2 P63“相关信息”)生物富集和能量流动的区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择性必修2 P65“正文”拓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终点是否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择性必修2 P67“拓展应用1”拓展)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在“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择性必修2 P70~71“思考·讨论”节选)信息传递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择性必修2 P75“想象空间”)在个体水平稳态的维持上,有没有类似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择性必修2 P76“旁栏思考”)想一想,研究不同生态系统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方面存在的差别,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和保护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人与环境
1.(选择性必修2 P83“旁栏思考”)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性必修2 P84~85“思考·讨论”节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性必修2 P87“思考·讨论”)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节水节电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性必修2 P90~91“思考·讨论”节选)红树林的消失对沿海陆地有哪些影响?又将影响哪些生物的生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性必修2 P90“正文”)生物多样性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虎有东北虎、华南虎等多种类型,这属于哪一层次的生物多样性?鹿等多种动物又属于哪一层次的生物多样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择性必修2 P102~103“思考·讨论2”)桑基鱼塘运用了生态工程的哪些基本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关:易错易混——清一清
易错点1: 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及调查方法易混淆
群落和种群的研究对象不同,关注的重点也不同。种群是研究一个物种的生物,所以种群的研究核心是种群数量,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以及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最终都会影响到种群的数量变化,所以种群需要研究这些特征。群落的研究对象是一定区域生活的所有生物,关注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环境改变对群落的影响。因此研究的重点是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1.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记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物种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易错点2:对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的理解不到位
群落演替是在环境和生物共同影响之下,群落的种群类型和数量发生改变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种间关系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的原因。
2.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错因] 对群落的演替方向和特点不理解,不能正确作答。
易错点3:对生态系统的结构(营养级和生态系统的成分)、概念不清
3.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于2021年10月11日在云南昆明召开,这与云南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密不可分,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是单向流动而信息往往是双向传递的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易地保护就是将各种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自然保护区等进行保护
D.超过25%的现代药物是从热带雨林植物中提炼的,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易错点4: 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理解不准确
4.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如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
B.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循环原理
C.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
D.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只有温度
易错点5: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意义理解不到位
5.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易错点6: 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计算掌握不清
6.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M、N 表示营养级。
(1)估算海参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 M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kJ/(m2·a)。由 M 到 N 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 M 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
(3)养殖的海带数量过多,造成牡蛎减产,从生物群落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水立体养殖模式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依据这一原理进行海水立体养殖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易错点7: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价值、原因理解不到位
7.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
(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测定该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从土壤生物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依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易错点8: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及保护等基本知识点识记不准确
8.鬼箭锦鸡儿(灌木)和紫羊茅(草本)是高寒草甸系统的常见植物。科研人员分别模拟了温室效应加剧对两种植物各自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见下图。
据图回答:
(1)CO2浓度和温度都会影响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转变为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体现了植物在生态系统的________和________中起重要作用。
(2)本研究中,仅CO2浓度升高对两种植物的影响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仅温度升高对两种植物的影响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个实验的C2T2组研究结果表明温室效应加剧对两种植物各自生长的影响不同。科研人员据此推测,在群落水平,温室效应加剧可能会导致生活在同一高寒草甸中的这两种植物比例发生改变。为验证该推测是否成立,应做进一步实验。请给出简单的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推测成立,说明温室效应加剧可能影响群落________的速度与方向。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1关:基础知识——判一判
一、
1.√ 2.× 3.× 4.√ 5.√
二、
1.√ 2.√ 3.× 4.× 5.√ 6.×
三、
1.√ 2.× 3.× 4.× 5.√ 6.√ 7.√ 8.×
四、
1.× 2.× 3.√ 4.√ 5.×
五、
1.√ 2.× 3.√ 4.× 5.√
六、
1.× 2.√ 3.√ 4.√ 5.× 6.× 7.× 8.×
七、
1.√ 2.√ 3.× 4.√
八、
1.× 2.√
九、
1.× 2.× 3.× 4.√ 5.√ 6.√
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第2关:对接教材——填一填
一、
1.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2.(1)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2)迁入率和迁出率。
(3)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4)蝗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3.①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照片和视频;②根据动物的粪便特征计数;③通过动物的声音特征进行计数。
4.不一定。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如果不适应该环境将逐渐减少甚至灭亡,如果适应该环境,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J”形增长,但是由于环境资源是有限的,最终会呈现“S”形增长。
5.如果渔网网目过小,许多幼鱼也会被捕捞上来,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从而影响鱼种群的出生率,造成来年鱼产量降低。
6.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二、
1.群落的形成是不同物种协同进化的结果。
2.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例如,在森林中,许多动物需要植物提供食物和庇护,不少植物则依赖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森林中的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之间,虽然对土壤、空间、阳光的利用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但可以因生态位的不同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和谐共存。
3.不一定。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基本相同,但是食物种类有较大差异,占用的资源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也不一样。
4.既有利于维持物种丰富度,又能促进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
5.立体农业就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的生产模式。
6.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草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
7.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从中获取养分。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通过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苔藓能取代地衣的原因是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逐渐取代了地衣。
8.去除人类活动后,这些群落一般会朝着人类活动出现之前的状态进行演替,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会增加,结构会变得复杂。
三、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动物通过摄取其他生物获得物质和能量。细菌、真菌等通过分解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获得物质和能量。不同种类的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是不尽相同的。
2.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掉大部分能量,其余能量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只有一小部分能够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利用。流到第五营养级时,余下的能量很少,甚至不足以养活一个种群,因此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3.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后,一部分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体有机物)中,而另一部分未被利用、散发至非生物环境中,两者之和与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相等。
4.人口数量日益增长,会要求低营养级有更多的能量流入人类所处的营养级,也就是说人类所需要的食物会更多,将不得不种植或养殖更多的农畜产品,会给地球上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
5.①前者是某种物质沿食物链不断积累;而后者是能量沿食物链不断减少;②前者沿食物链(网)传递的是不易被分解或排出的重金属物质、有机农药等。
6.不同。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终点是散失的热能;而物质循环中物质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返,无起点和终点。
7.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它必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
8.通过信息传递,雌雄个体能相互识别、交配,保证种群的繁衍。
9.人体在遇到病原体入侵时,免疫系统会抵抗病原体的入侵,这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相似;人体也有恢复稳态的机制和趋势,在大病初愈时,有些功能需要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与恢复力稳定性相似。
10.在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差异,合理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干扰不能超过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范围;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差异,合理确定保护对策,如采取封育措施,补充相应的物质、能量,修补生态系统的结构,增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四、
1.①牛处于第二营养级,蔬菜处于第一营养级,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食用牛肉消耗的资源多;②养牛与种植蔬菜相比,前者释放的CO2多,所需要的林地面积和水域面积也就越大。
2.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
3.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等等。
4.红树林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能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防风、抗海潮侵蚀海岸的作用。因此,红树林的消失将直接影响沿海陆地的生态环境,这对沿海地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红树林的消失,会使潮间带多种鱼类、甲壳类、贝类以及多种水鸟因生态环境改变而无法存活和繁衍;红树林的消失还会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从而影响更多的生物。
5.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6.自生、循环、协调、整体的原理。
第3关:易错易混——清一清
1.分析: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详解:调查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一些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土壤小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可以参与碳循环,D正确。
诊断: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取样器取样法也可用于诱捕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形体较大的动物,这一点要注意。
提醒:要分清不同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分别针对哪些类型的种群。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采用合适的方法。
答案:A
2.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C错误;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
答案:C
3.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①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②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③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逐级递减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A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易地保护主要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就地保护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C错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都是直接价值。超过25%的现代药物是从热带雨林植物中提炼的,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答案:A
4.详解: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为生产者,A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体现了循环原理,B正确;植物获得的能量来自太阳能,C错误;分析图示可知,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和含水量等,D错误。
答案:B
5.分析:(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①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②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③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3)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发生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是指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
详解: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打破了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促进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提高出生率可以增加绿孔雀的种群数量,B正确;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学和物种进化的知识,难度较低,识记教材基本内容即可。
答案:D
6.分析:(1)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栖息空间和食物的影响。
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2)能量流动的过程: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去向有:
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
②流向下一营养级;
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
④未被利用: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也包括动植物残体以化学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M同化的能量是3 281+2 826=6 107,N同化的能量是386。
详解:(1)海参由于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所以常用样方法测定其种群密度。
(2)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3 281+2 826-3 619=2 488 kJ/(m2·a);由 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86÷(3 281+2 826)≈6.3%,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单向的、不能循环。
(3)牡蛎以浮游植物为食,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所以产量降低。
(4)海水立体养殖利用了群落结构分层分布的特点,优点是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由于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
答案:(1)海参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2)2 488 6.3 不能
(3)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产量降低
(4)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7.分析:(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去向: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一般用于四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储存在构成有机体的有机物中。储存在有机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有一部分是死亡的遗体、残骸、排泄物等被分解者分解掉;另一部分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体内,及未被利用的部分。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的湿度、盐碱度的差异性、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详解:(1)一个营养级(除最高营养级外)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一般用于4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分解者分解;三是流入下一营养级;四是未利用的能量。根据图示可知图中捕食性线虫处于最高营养级,因此与食细菌线虫相比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根据以上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可知,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属于生态系统。(2)土壤中深度不同,土壤动物的不同体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有关,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就越高,因此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有机农业土壤中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是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3)生物富集作用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传递,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富集增大的趋势。而且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富集程度也越高,因此土壤中的污染物镉随着食物链延长逐渐积累,出现富集现象,在最高营养级生物捕食性线虫体内含量最高。(4)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腐生细菌数量增加,导致食细菌线虫数量增加,在食物网中引起捕食性线虫数量的增加,这使得植食性线虫由于被大量捕食而数量减少,且减少量多于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数量。
答案:(1)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垂直 有机农业 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
(3)镉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
(4)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增加使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
8.分析:据图分析,在鬼箭锦鸡儿实验和紫羊茅实验中,无论是在常温还是高温条件下,高CO2浓度组比常态CO2浓度组的相对生物量都高;在鬼箭锦鸡儿实验中,无论是常态CO2浓度还是高CO2浓度条件下,常温组的相对生物量都高于高温组,而在紫羊茅实验中,无论是常态CO2浓度还是高CO2浓度条件下,高温组的相对生物量都高于常温组,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分别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CO2转变为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体现了植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重要作用。
(2)据图可知,相同条件下,提高CO2浓度,都可以提高鬼箭锦鸡儿和紫羊茅的相对生物量,故仅CO2浓度的升高,都可以促进两种植物的生长。若仅提高温度,在鬼箭锦鸡儿实验中,相同条件下常温组的相对生物量都高于高温组,而紫羊茅实验中,相同条件下高温组的相对生物量高于常温组,因此,仅提高温度,会抑制鬼箭锦鸡儿的生长,而促进紫羊茅的生长。
(3)根据题意,在群落水平上,温室效应加剧可能导致生活在同一高寒草甸中的鬼箭锦鸡儿和紫羊茅的比例发生变化,即导致群落发生了演替。若要验证该推测,则可将鬼箭锦鸡儿和紫羊茅种植在一起,比较温室效应加剧前后该区域两种植物的相对生物量的变化。若推测成立,说明温室效应加剧可能会对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产生影响。
答案:(1)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2)促进两种植物生长 抑制鬼箭锦鸡儿生长,促进紫羊茅生长
(3)将紫羊茅与鬼箭锦鸡儿种在一起,比较温室效应加剧前后相对生物量的变化 演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第二部分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知识网络+易错易混(附解析),共7页。
这是一份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结构和类型,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的稳态,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激素与内分泌系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