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徐州高二下学期期末抽测试题英语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2徐州高二下学期期末抽测政治试题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2徐州高二下学期期末抽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试卷 1 次下载
- 2022徐州高二下学期期末抽测试题政治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2徐州高二下学期期末抽测物理试题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2022徐州高二下学期期末抽测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
高二年级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在贵州省紫云县格凸河景区,每年10月底到11月初天气晴朗的早晨,会出现“穿洞”景观。“穿洞”景观常在上午八点多开始出现,此时阳光穿过山体上的孔洞,投射到山上或江面,光柱投射在地表的位置和范围会随时间变化,被称为“格凸神光”。下图为“格凸神光景观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 阳光穿过的孔洞所处山体的走向最可能是( )
A. B. C. D.
2. “格凸神光”出现时,光柱在当日( )
A. 与地平面夹角逐渐缩小 B. 投射位置由甲山移到乙山
C. 投射地表范围逐渐扩大 D. 投射位置由乙山移到江面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题意,10月底到11月初,太阳日出东南。根据材料“‘穿洞’景观常在上午八点多开始出现,”可知此时太阳在东南方,太阳穿洞方向是西北-东南向,因此山体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C对,ABD错。故选C。
【2题详解】
根据题意,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格凸神光”出现时,光柱首先投射到海拔高处的乙山,投射地表范围较大大,与地面夹角较小,随着太阳的升起,当太阳垂直穿洞时,投射地面的范围最小,此时光柱与地面夹角增大,AC错。随后太阳继续升向高处,光柱会投射到海拔更低的江面,D对。投射位置可能由乙山移到甲山,B错。故选D。
【点睛】太阳视运动的日变化:二分日,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春分日-秋分日,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秋分日-次年春分日,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光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由地面坡度、坡向和太阳高度共同影响。
光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与光的投射面积呈负相关。
燕山山脉横贯河北省北部,是中国北方著名山脉之一。第四纪时燕山山脉南侧以山前断裂为界,山区隆升而山前地区下降。下图为“燕山山前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燕山隆升对该区域河流的影响是( )
A. 流量减少 B. 汛期变长 C. 泥沙增加 D. 流程变短
4. 该区域较为古老的岩层可能出露于( )
A. 燕山山脊 B. 山前平原 C. 低山区 D. 河流上游
5. 山前平原形成的主要过程是( )
A. 水平挤压—断裂下陷—流水堆积 B. 断裂下陷—水平挤压—流水堆积
C. 地壳抬升—外力侵蚀—断裂下陷 D. 水平张裂—断裂下陷—流水侵蚀
【答案】3. C 4. D 5. A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燕山缓慢隆升时期,随着北部山区隆升,山前地区下降,燕山成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增多,甲河的流量有可能增加,因此A错误。当地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汛期主要由雨季决定,雨季主要由大气环流决定,燕山缓慢隆升,并没有改变当地的大气环流,因此当地河流汛期不一定增长,因此B错误;在燕山缓慢隆升时期,河流位置没有变化,因此河流流程也不会有明显变化,因此D错误。由于当地河流流量增加,缓慢抬升过程中,落差增大,流速增大,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河流搬运泥沙的能力加大,因此当地河流的泥沙增多,C正确。故选C。
【4题详解】
燕山山脊是河流的分水岭,其受到的外力作用以风化作用为主,相比河流下切侵蚀较为缓慢,一般不会有较老岩层出露,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按照岩层沉积规律是下面岩层形成早,岩层较老;而上部岩层形成晚,岩层较新。山前平原处于下降地区,沉积物容易堆积,下面的老岩层不会出露,B错误;低山区由于地势较低,还可能接受地势更高地区的物质沉积,而且燕山山区处于迎风坡,降水多,植被一般较好,外力作用对岩石的破坏较弱,古老的岩层一般不会出露,因此C错误。甲河上游河谷位于燕山北部山区,随着北部山区隆升,地势起伏增大,河流落差增大流速加快,河流下切侵蚀增强,可能使地下的古老岩层出露,因此D正确;故选D。
【5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燕山山脉以南地区蓟县褶皱与宝坻褶皱同时期产生,以山前断裂为界,山区隆升、山前地区下降,是冲积扇发育的地点。由此推断,当地首先发生地壳水平挤压运动,岩层褶皱变形,逐渐隆起;其次隆起过程中,山前岩层发生断裂,山前地区下降;然后河流从北部山区携带泥沙进入山前低平地区,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平原,因此其主要的形成过程是水平挤压—断裂下陷—流水堆积,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点睛】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含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堆积)、固结成岩等作用。
下图为“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城市气温年较差统计表(单位:°C)”。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
甲
乙
丙
丁
气温年较差
14.9
30.7
26.2
42.4
6. 甲城市为( )
A. 广州 B. 武汉 C. 北京 D. 哈尔滨
7. 导致丁城市气温年较差大的主要因素是( )
A. 大气环流与地形地势 B. 太阳辐射与大气环流
C. 太阳辐射与植被类型 D. 海陆位置与海拔高度
【答案】6. A 7. B
【解析】
【6题详解】
受纬度和冬季风影响强度的影响,我国各地气温年较差大致由南向北递增,因此四城市的气温年较差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表中甲地的气温年较差最小,应是四城市中的广州,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7题详解】
表中数据显示,丁城市气温年较差最大,可能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哈尔滨,该城市纬度较高,当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变化幅度大,同时该地离冬季风的源地近,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大,导致最冷月气温低,而我国夏季普遍高温,从而导致气温年较差大,由此判断,导致丁城市气温年较差大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与大气环流,B符合题意;当地地形地势、植被类型、海陆位置、海拔高度都不是丁城市气温年较差大的影响因素或主要影响因素,排除ACD。故选B。
【点睛】影响气温日变化因素:天气、下垫面性质(大陆性)、地势等。影响气温年变化的因素:纬度、下垫面性质(大陆性)、大气环流、地势等。
下图中①→②→③→④示意我国南方某气象站经历的一次冻雨天气气温(℃)变化过程。研究发现,此次冻雨天气是冰雪降落至0℃以上的大气层融化,到达近地面与0℃以下的地表物体接触冻结而成,完成下面小题。
8. 出现冻雨天气的时段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 造成此次冻雨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
A. 暖气流侵入冷气团 B. 冷气流持续影响 C. 冷气流侵入暖气团 D. 暖气流持续影响
10. 监测发现气象站附近山区此次冻雨历时更长,其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 )
A. 水汽含量 B. 植被覆盖度 C. 地表温度 D. 土层厚度
【答案】8. C 9. A 10. C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冻雨形成的条件是高空温度小于0℃,云层中有冰粒和雪花;云层下温度大于0℃,能使冰粒和雪花融化成雨滴;地面温度低于0℃时,雨滴与地表物体接触冻结成冰。从图①、②、③、④中等温线位置分布可看出,①、②、④地面以上均小于0°C,降下只会有冰粒或雪花,只有③图符合冻雨的形成条件,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根据图③中等温线上的温度值和突出方向可知,冻雨高空有低于0°C冷气团,低空有低于0°C冷气团,近地面和高空之间有大于0°C的暖气团,从而可以推知造成此次冻雨天气的主要原因是暖气流侵入冷气团,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冻雨是近地面温度低于0°C,半空温度高于0°C所致;气象站附近山区此次冻雨历时更长,其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近地面或地表温度低于0°C的时间更长,C正确;而水汽含量、植被覆盖度、土层厚度对冻雨的影响不大,ABD错误。故选C。
【点睛】冻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天气现象。当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湿润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当雨滴从空中落下来时,由于近地面的气温低于0°C,电线杆、树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会冻结上一层晶莹透亮的薄冰,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冻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把冻雨又叫做“下冰凌”,北方地区称它为“地油子”或者“流冰”。
左图为“2010年非洲耕地分布示意图”,右图为“2000年和2010年非洲各分区耕地面积统计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中非耕地面积最小的主要原因是( )
A. 面积狭小 B. 水源短缺 C. 地形崎岖 D. 气候湿热
12. 非洲2010年较2000年增加的耕地主要来自( )
A. 林草地 B. 沙漠 C. 河湖 D. 滩涂
13. 分析非洲耕地时空变化主要是为了( )
A. 研究全球气候变化 B. 跟踪农业技术发展
C. 关注世界粮食安全 D. 监测人口变化状况
【答案】11. D 12. A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中非地区是指:从撒哈拉沙漠与非洲大陆西部突起部分合围的广大纵深地区,不包括东非大裂谷西部。据相关资料以及所学可知中非大部分区域地表覆盖类型为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耕地面积总量在非洲5个区域(东非、西非、南非、北非、中非)中最小,D正确;据右图可知中非面积大于东非,而东非耕地面积却大于中非,可知面积狭小并非影响耕地面积的主要原因,A错误;刚果河及其支流流经中非地区,水源并不短缺,B错误;中非地区自北向南为提贝斯提高原、乍得盆地、阿赞德高原、刚果盆地、下几内亚高原与隆达-加丹加高原地形并不崎岖,C错误,本题选D。
【12题详解】
据图,西非耕地面积由51.4万平方千米增加到57万平方千米,该地区耕地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气候地区,故主要由林地、草地和灌木地转入,北非耕地面积由41.2万增加到45.3万平方千米,该地区耕地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地中海沿岸),耕地主要由草地、灌丛和裸地转入;中非耕地面积由12.5万增加到15.5万平方千米,该地区主要为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耕地主要由林地和草地转入;东非耕地面积由77.1增加至85.7万平方千米,该地区气候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故耕地主要由林地和草地转入,A项正确;BCD错误,本题选A。
【13题详解】
分析非洲耕地时空变化,不仅可为分析全球耕地空间分布格局、揭示其地域差异和时空波动规律提供重要基础参考,也可为耕地增减变化比较集中的区域的政策导向、土地产权制度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服务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助力世界粮食安全,C项正确。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跟踪农业技术发展以及监测人口变化状况均不是其主要目的,ABD错误,故本题选C。
【点睛】中非地区:从撒哈拉沙漠与非洲大陆西部突起部分合围的广大纵深地区,不包括东非大裂谷西部。通常包括中非共和国、乍得、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8国。面积536.5万平方千米,该地区水量完全依赖刚果河及其支流,流域面积仅次于亚马逊河。本区北部属撒哈拉沙漠,中部属苏丹草原,南部属刚果盆地,西南部属下几内亚高原。
碳排放强度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值,能够衡量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增长之间的关系。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量大,降低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是我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下图为“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特征表现为( )
A. 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 B. 东高西低
C. 强度相似省份分散分布 D. 南高北低
15. 影响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区人口总量②能源利用技术③能源消费结构④城市化水平高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6. 实施区域差异化减排是实现我国碳减排的主要措施,具体表现为( )
A. 东部地区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
B. 北方地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关闭高耗能企业
C. 西部地区加强环境监管,避免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产业转入
D. 南方地区大力开发太阳能,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
【答案】14. A 15. C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读“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图”可知,北部有高强度,南部有低强度,而东部以中低强度为主,西部只有新疆为高强度,因此总体碳排放强度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A正确,BD错误。读图可知,强度相似省份集中分布,C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高强度主要分布在北方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③正确。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能源利用技术水平低,因此碳排放强度高,②正确,C正确。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与城市化水平高低、地区人口总量关系不大,①④错误,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利用技术水平高,因此应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碳排放量,A正确。西部地区由于煤炭等资源开采和加工,环境污染大,应加强环境监管,合理推进产业布局,减少碳排放量,但不能避免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产业转入,C错误。北方地区以煤炭为主,应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增加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比重;北方重工业发达,应逐步降低高消耗、高排放产业比例,关闭高耗能企业不符合国情,C错误。南方地区阴雨天气多,但降水量大,应大力开发水能,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D错误。故选A。
【点睛】我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推动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升级,调整优化高耗能、高碳排放量等重大项目的空间布局;尽可能降低能源资源、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等大宗商品的物流运输半径,降低物流运输能耗。
波浪能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下图为“我国沿海局部海域波浪能密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导致该海域南、北部波浪能密度分布特点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盛行风向 B. 海岸走向 C. 海底地形 D. 海域面积
18. 目前波浪能开发规模小的主要原因是( )
A. 资金缺乏 B. 稳定性差 C. 市场需求不足 D. 生态破坏严重
【答案】17. C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读图可知,南部的波浪能密度大部分在9kw/m以上,而北部波浪能密度大部分在9kw/m以下,南部波浪能密度大于北部,其原因受海域水深的影响,从等深线数值及分布分析,北部海域数值小,分布稀疏,表明北部海域大陆架宽、浅,波浪运动过程中受到海底摩擦作用较大,波浪能密度较小;南部海域水深,波浪运动过程中受到受到的海底摩擦作用小,波浪能密度较大,因此C符合题意;盛行风向、海岸走向、海域面积等方面南北部差异不大,不是导致该海域南、北部波浪能密度分布特点差异的主要因素,排除ABD。故选C。
【18题详解】
波浪能主要是由风把能量传递给海洋而产生的,它实质上是吸收了风能而形成的,风能属于不稳定的能源,因此波浪能稳定性差,且比较分散,开发成本高,目前还不适宜大规模开发,B符合题意;我国能源开发资金投入较大,我国能源市场需求量大,因此排除AC;波浪能属于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都不大,排除C。故选B。
【点睛】波浪能的大小与波高与周期有关,波浪的波高和周期与该波浪形成地点的地理位置、常年风向、风力、潮汐时间、海水深度、海床形状、海床坡度等因素有关。
丹霞地貌具有顶平、坡陡的特征。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多耸立的孤岛状山峰,海拔多在300~400米,相对高度一般小于200米。因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孤立山顶植被呈环状分布格局。图为“某丹霞山峰植被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导致植被环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土壤 B. 热量 C. 光照 D. 岩性
20. 山顶植被环状分布体现了()
A. 纬度地带性分异 B.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 C. 垂直地域分异 D. 地方性分异
【答案】19. A 20. D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材料,丹霞地貌具有顶平、坡陡的特征。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多耸立的孤岛状山峰,海拔多在300~400米,相对高度一般小于200米。热量条件和光照条件相差不大,BC错误;丹霞地貌的岩性相同,D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山顶为乔木,往下依次为灌木、旱生灌木草本、崖坎旱生群落,可知由山顶往下水分条件变差,最大的可能是由山顶往下坡度变陡,土层变薄,保水性下降,A正确,所以选A。
【20题详解】
根据材料,丹霞地貌具有顶平、坡陡的特征。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多耸立的孤岛状山峰,海拔多在300~400米,相对高度一般小于200米。垂直地域分异不明显,C错误;纬度基本没变化,没有体现纬度地带性分异,A错误;此区域的降水差异不大,不要能出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沿海向内陆的地带性分异),B错误,根据上题分析,导致植被环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土层的厚度),所以体现的是地方性分异,D正确,所以选D。
【点睛】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纬度:相同海拔,则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②海拔:相同纬度,则海拔越高,带谱越复杂③热量:阳坡带谱多,阴坡带谱少,同一自然带阳坡位置高、阴坡位置低。④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野火泛指发生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火,包括自然火和人为火(包括计划火烧)。计划火烧指在严密的措施控制下,有目的、有组织地点火燃烧规划范围内的植被。下图示意以年平均着火面积为指标划分的野火空间分布格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②区的主要野火类型是( )
A 常绿林火 B. 落叶林火 C. 针叶林火 D. 草原火
22. 野火年平均着火面积最小区域是( )
A. ①区 B. ③区 C. ⑥区 D. ⑦区
23. ③④⑤⑥区近年实施计划火烧的共同目的有( )
①调控林区面积②增加农耕土地面积③减少野火面积④改善林区生态环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21. D 22. A 23. D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据图可知,②区主要为我国内蒙古高原,主要的植被类型为草原和荒漠草原,草原的可燃物较多,容易发生野火,因此该地区主要的野火类型为草原火,D正确.。该地区没有常绿阔叶林,所以不会出现常绿林火,A错误。落叶林、 针叶林的森林面积很小,主要的野火类型不会是落叶林火、针叶林火,BC错误。故选D。
【22题详解】
①区是我国的新疆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荒漠广布,植被量较少,可燃物少,野火发生频率较低,年平均着火面积最小,A正确。③区为我国东北林区、 ⑥区⑦区为我国的东南林区,这些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可燃物丰富,发生野火的频率高,过火面积较大,BCD错误。故选A。
【23题详解】
计划火烧是在森林燃烧天气等级较低的时候进行的,其燃烧强度低。除了烧掉了林地和林缘的一些死、活地被物以外,对树木本身没有影响。并不能实现调控林区面积,①调控林区面积不符合题意;也不会减少林地面积来增加农耕土地面积,②增加农耕土地面积不符合题意;实现计划火烧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不仅减少林内可燃物积累,防止或减轻森林火灾,而且作为经营森林的工具和手段,在育林、野生动物管理、放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发挥作用并获得效益,③减少野火面积、④改善林区生态环境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计划火烧是在森林燃烧天气等级较低的时候进行的,其燃烧强度低。除了烧掉了林地和林缘的一些死、活地被物以外,对树木本身没有影响。特别对高大乔木更无影响,相反却从客观上减少了引发森林火灾的可能性。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3题,共54分。
24.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白马雪山地处横断山脉中段,该地区气候随海拔的升高而变化,具有河谷干热和山地严寒的特点。干热河谷出现在海拔2300m以下,土壤水分总体含量小,仅在春末夏初时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大,分布有疏林灌丛草坡带,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海拔3000~3200m,分布有针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3200~4000m,分布有亚高山暗针叶林带。
材料二:下图为“云南省境内白马雪山年降水量与海拔关系示意图”。
(1)描述白马雪山东坡与西坡年降水量的差异。
(2)推测疏林灌丛草坡带出现坡向,并解释原因。
(3)分析在2300m以下地区春末夏初土壤水分含量较大的原因。
【答案】(1)随海拔的升高,东坡变化大,西坡变化小;2800m以下,东坡小于西坡,2800m以上,东坡大于西坡;3600m以上,东坡随海拔升高而减少,西坡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2)东坡
东坡2300m以下年降水量小于400mm,降水少,而气温高,蒸发旺盛,导致土壤水分含量低
(3)该时段降水增多,且有积雪融水补给;气温尚低,土壤水分蒸发较弱。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白马山不同坡向降水随海拔变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理图像的判读、地方性分异现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纵坐标表示海拔,横坐标表示降水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东坡横坐标的跨度更大,西坡横坐标的跨度更小,表明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东坡降水量的变化更大,西坡降水量的变化相对较小。其次,找到东坡和西坡降水随海拔变化曲线的第1个交点,其所对应的海拔约为2800米,在2800米以下的地区,东坡的降水量小于西坡,在2800米以上的地区,东坡的降水量大于西坡。最后,注意在大约3600米以上的地区,随海拔高度的升高,东坡降水量减少,而西坡随海拔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干热河谷出现在海拔2300米以下,分布着疏林灌丛草坡带,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而在2300米以下的地区,东坡降水量明显小于西坡。且读图可知,2300米以下地区东坡的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降水少。加之受干热河谷的影响,相对较低海拔的地区气温较高,蒸发旺盛,所以东坡土壤水分含量更少,适合疏林灌丛的生长。所以疏林灌丛草坡带出现在东坡。
【小问3详解】
在春末夏初时,降水量增多,土壤水分含量有所增加,同时,区域山地海拔高,冬季山地存有积雪,春季积雪融化,春末夏初时积雪融水补给,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高。春末夏初时,盛夏尚未来临,气温相对较低,土壤水分的蒸发相对较弱,所以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大。
25.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水流与冰川相遇,会碰撞出一种神奇的景观——冰川洞穴。冰岛位于大西洋北部,大西洋中脊纵贯该岛,中部高原现代冰川广布。冰岛冰川具有补给多、消融快的特点,在夏季时处于消融状态,包括冰面消融、冰内消融和冰底消融三种类型,冰川消融的水流在冰川内部蓄积过多时会破冰而出形成冰洞。冰岛冰洞吸引了很多科考和探险人员前往探索。
材料二:下左图为“冰岛现代冰川分布图”;下右图为“冰洞形成机理示意图”。
(1)分析冰岛冰川补给多、消融快的原因。
(2)描述冰岛夏季形成冰洞的过程。
(3)冬季是冰岛冰洞考察的最佳季节,请说明理由。
【答案】(1)地处高纬度地区,气温低,且常年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增湿影响,冬季降雪量大,补给多;因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影响,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高,加之受冰川底部火山和地热的影响,易融化,消融快。
(2)夏季,气温升高,冰川表面融化,出现了水流,冰川表面水体沿着冰川表面的裂缝和落水洞进入冰川内部,产生冰内消融,沿冰内裂隙形成冰川内部通道,最终水体沿冰川内部通道汇入冰川底部的冰下通道,沿着坚硬的基岩表面不断扩散,当冰内水体在冰川末端找到出口破洞而出时,冰洞形成。
(3)冬季气温低,冰川难消融,冰洞稳定性强,不易坍塌,且冬季冰洞内积水较少,便于人员进入。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冰岛现代冰川分布图、冰洞形成机理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冰川地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冰岛冰川的补给主要考虑其降水,冰岛所处纬度高,常年受盛行西风以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冬季降雪量大,加之气温较低,补给多;冰岛冰川的消融主要考虑冰川的融化,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增温的影响,冰岛所在地区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其他地区更高。同时,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冰岛位于大西洋洋中脊之上,冰川和火山大范围并存,受冰底火山和地热的影响,冰川易融化,消融快。
【小问2详解】
根据图中冰川表面水流、冰裂缝、落水洞、冰下通道、冰川前锋的径流以及冰洞入口等信息,材料信息“冰冻主要是冰内消融的结果”可知,冰洞的形成过程是:夏季,随着气温升高,冰川表面融化从而出现冰川表面水流,冰川表面水流在流动的过程中,沿着冰川表面裂缝和落水洞等进入冰川内部,从而产生冰川内部消融,进而形成冰川内部通道。冰川内部通道的水流在流动过程中最终汇入冰川底部的冰下通道,冰川底部存在因地热而产生的冰川底部融水,冰下融水沿着坚硬的基岩表面扩散,最终在冰川末端的冰舌找到出口破洞而出,形成冰洞。
【小问3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冰洞是冰内消融的结果。冬季气温低,冰川消融很少,冰洞的稳定性强,安全系数高,不易坍場;其次,夏季冰洞内冰下径流较多,不便于人员进入,而冬季冰洞内积水少,便于人员进入考察。
26.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的小型淡水鲸类动物,栖息于流速缓慢、水深较浅、水质好的浅滩和沙洲附近,以小型鱼类为食。受长江航运、工程建设、水质污染、过度及非法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减少,已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目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湖泊中。
材料二:长江天鹅洲原为长江主河道,由于自然裁弯取直形成了天鹅洲故道,仅在汛期与长江相通。20世纪90年代早期,天鹅洲故道开始引入长江江豚进行迁地保护,该种群从最初引进5头江豚,发展到目前约80头,是小型濒危鲸类自然迁地保护的首个成功范例。
材料三:下图为“天鹅洲故道简图”;表为“天鹅洲故道湖底沉积物特征随深度变化统计表”。
沉积年代
沉积物深度
沉积物颗粒
沉积速率
阶段四(1972-2012年)
0-26cm
粗
0.63cm/年
阶段三(1959-1971年)
26-52cm
极细
2.17cm/年
阶段二(1936-1958年)
53-70cm
自下而上,由粗到细
0.77cm/年
阶段一(1916-1935年)
71-85cm
粗
0.74cm/年
(1)推测天鹅洲故道河道淤塞最严重并迫使河道裁弯取直的阶段,并说明判断理由。
(2)简析选择天鹅洲故道作为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的有利条件。
(3)随着江豚数量增多,说明天鹅洲故道自然保护区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案】(1)阶段三。理由:阶段一,沉积物颗粒粗,水流速度快,沉积速率慢,河流弯曲度不高;阶段二,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流速下降,沉积速率较快,河流弯曲程度增大;阶段三,沉积物粒度极细,河道弯曲程度已经达到最大值,河道淤积严重迫使河流裁弯取直;阶段四,天鹅洲故道成为牛轭湖,只有在汛期与长江相通,水流速度较快,粗颗粒较多,沉积速度较慢。
(2)天鹅洲故道形状弯曲,水深较浅,多沙洲和浅滩分布;与长江基本隔绝,受外界污染源影响小,水质好,水流速度慢;环境与长江中下游河湖相似;生物丰富,有利于长江江豚栖息和捕食。
(3)随着江豚数量增加;应及时补充保护区内饵料,并保持饵料的多样性;保护湖泊、湿地水草资源,提高自净能力,维持长江江豚所需的水位和水质环境。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长江江豚、长江天鹅洲”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道淤塞和河道裁弯取直、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的条件及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阶段四与阶段三相比沉积物深度变小、颗粒变粗、沉积速率降低,说明沉积减轻,可能是因流速加快,所以推断裁弯取直的阶段是阶段三。理由要根据不同阶段沉积物深度、沉积物颗粒变化和沉积速率变化等方面来分析。阶段一,由表中数据可知,沉积物颗粒粗,水流速度快,沉积速率慢,推测河流弯曲度不高;阶段二,由表中数据可知,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流速下降,沉积速率较快,推测河流弯曲程度增大;阶段三,由表中数据可知,沉积物粒度极细,推测河道弯曲程度已经达到最大值,致使河道淤积严重迫使河流裁弯取直;阶段四,天鹅洲故道成为牛轭湖,只有在汛期与长江相通,水流速度较快,粗颗粒较多,沉积速度较慢。
【小问2详解】
读天鹅洲故道简图可知,天鹅洲故道形状弯曲,流速慢,沉积严重,所以水深较浅,分布着较多沙洲和浅滩;天鹅洲故道与长江基本隔绝,天鹅洲故道里的湖水受外界的污染源影响小,所以水质好,水流的速度慢;天鹅洲故道的环境与长江中下游的河湖相似;以上条件为长江江豚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生物丰富,给长江江豚提供充足的食物。
【小问3详解】
随着江豚数量增加对食物的需求量增加,对生存环境的需求增加。食物方面:要及时及早补充保护区内饵料并保持饵料的多样性,保持生物种类增多;生存环境方面:保护原有生态环境,保护湖泊、湿地水草资源,维持长江江豚所需的水位和水质环境,减少对生存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022徐州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徐州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江苏省徐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江苏省徐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地理试题含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非选择题必须用0, 关于倒石锥的描述,正确的是, 组成银多丹霞地层的岩石主要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