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成语故事
展开一、难兄难弟“难兄难弟”这个词出自成语制造机《世说新语》。东汉末年,天下有个大名人叫陈寔,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陈纪,字元方;一个叫陈谌,字季方。这两个儿子品行都很高尚,远近闻名。陈纪的儿子叫陈群,就是为曹丕制定九品中正制的陈群。陈谌的儿子叫陈忠,也是三国的一位贤官。有一次,陈群和陈忠争论一个问题争得不可开交。这个问题就是,到底是你爹更牛还是我爹更牛。陈群认为他爹陈纪品行更好,陈忠认为他爹陈谌道德更高。两个人争不出结果,就跑去找爷爷陈寔评评理。陈寔一听这问题就笑了,回答了一句话:“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两个儿子都很优秀,伯仲之间,难以分清谁兄谁弟,谁高谁低。这就是成语“难兄难弟”的来历。它原本的意思是指两个人都非常厉害,分不出高下。其实后世很长时间里,这个成语用的都是原意。二十四史之一的《隋书》里就有一句:“广陵、甘棠,咸有武艺,骁雄胆略,并为当时所推,赳赳干城,难兄难弟矣。”《隋书》是唐朝人所写,也就是说至少在唐朝时,难兄难弟这个成语还是它最初的意思,形容两个人都很厉害,难分伯仲。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难兄难弟变成了现在的意思,形容两个人同命相连,一样悲催,一样惨。二、呆若木鸡这个词出自《庄子》里的一个故事。战国时,有个人叫纪渻子,这个人是个训鸡天才。只要是他训练出来的鸡,斗鸡大会上无人能敌。不对,无鸡能敌。有一次,新一届斗鸡大会就要开始了,齐王很想拿第一,就找来纪渻子,让他帮忙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两天就跑去问纪渻子:鸡训得怎么样了?纪渻子说:“还不行,这鸡太好斗,再等等。”又过了两天,齐王等不急了,又跑去问。纪渻子说:“还不行,现在虽然不那么好斗了,但一听到声音还是会兴奋,不够淡定,再等等。”齐王有点奇怪,既然是斗鸡,应该是把鸡训得越好斗越好啊,怎么纪渻子训鸡希望鸡越来越安静呢。齐王急得不行。后来有一天,纪渻子跟齐王说,大王,鸡我训好了。齐王很高兴,马上拿去参加斗鸡比赛。可是齐王感觉不对劲,因为他发现其他参赛的鸡都跃跃欲试,像打了兴奋剂一样,而这只鸡站在那里一动不动,齐王也没想到这鸡被纪渻子训成了这样。结果,比赛的时候,让人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纪渻子训的这只鸡往赛场上一站,其他活蹦乱跳的鸡都被吓跑了。原因何在?就因为两个字:气场。这只鸡一动不动,神态自若,气场太强大,其他鸡还没上就已经投降了。这就是“呆若木鸡”的来历,它最初的意思是形容一种极高的境界,一个人即使面对大风大浪,也能泰然自若,不浮躁、不骄傲,心不为外物所牵,就像纪渻子训出来的那只鸡一样。但是在今天,呆若木鸡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贬义词,说一个人又痴又呆,傻白甜,像个木鸡一样。其实这个词的本意不但不是贬义,反而还是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三、空穴来风这个成语的来历和屈原的大弟子宋玉有关。有一次,宋玉和楚顷襄王一起出去玩,突然,一股清风拂面而来。楚王说:“好爽啊,你看看,这么好的风,是我和百姓共享的。”楚王这话其实就是在自吹自擂,他觉得他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百姓和他享一样的福,但其实楚顷襄王生活比较荒淫。宋玉听到这话,就讽刺楚王。宋玉说:“哎呀,这么好的风,那是大王您独享的,百姓哪有资格和您共享?”楚王说:“此话怎讲?”宋玉说:“我听我的老师屈原说过,枳树只要弯了,鸟就会跑来筑巢,洞穴只要空了,里面就会产生风。所以环境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不同。皇宫里面那么高贵,吹的风自然清爽,但百姓住在街头陋巷,那里吹的风都带着灰尘和沙子,那才是老百姓的风,您是没体验过的。”宋玉这个讽刺很精妙,顺着楚王的话就把楚王骂了一顿。其中宋玉回答的这句话,它的原文是:“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这就是空穴来风的出处。宋玉说这个词,意思是只有空了的洞穴才会产生风,事情的结果必然是有原因、有根据的,不是无中生有的。△宋玉《风赋》——“空穴来风”典故的原文而且,后世的诗文里,这个成语都是用的原意,直到一百年前都是。比如梁启超《续论市民与银行》里有句话:“然而银行当事人,安能逃避责任,空穴来风,理有固然。”你当事人怎么能逃避责任呢,只有空穴才会来风,事出必然有因。这个成语用的都是原意。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可能是近几十年,空穴来风这个词竟然变成了和它本意完全相反了。现在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四、出尔反尔出尔反尔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战国时期,邹国与鲁国发生冲突,邹国失利,于是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了这些百姓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无动于衷,到底怎么办呢?”孟子告诉他:“当年邹国灾荒,百姓饿死,您的官员并无人去救济百姓,曾子说:‘你怎样对待别人,将来别人会怎样对待你’,您不要归罪百姓了,如果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与你们一心了。”邹穆公回想当年邹国闹灾荒的情形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在全国推行了仁政。因此,出尔反尔最初是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则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后来又反悔。比喻言行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五、人尽可夫现在是一个贬义词,用于形容作风不检点的女子,而过去,这个词的含义和现在却是有所不同。该成语出自:《左传·桓公十五年》:“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传·桓公十五年》中有说:春秋·桓公十五年,郑国。郑大夫祭仲专权跋扈,郑厉公担心对自己的国位不利,于是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暗杀他。雍纠准备在郊外宴请祭仲,然后趁机杀死他。而祭仲的女儿,雍姬知道了此事,十分为难,于是向自己的母亲求教。对自己的母亲说:“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近?”(父与夫孰亲?)。而她母亲说:“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够相比呢?“(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于是雍姬便舍弃了夫妇之情,将暗杀事件告诉了祭仲,而后祭仲就杀了雍纠,把尸体摆在周氏的池塘边。郑厉公装载了尸体逃离郑国,说:“大事和妇女商量,死得活该。”(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对于自己的丈夫要杀自己的父亲,在两者只能选择一个的生死关头,她的母亲说“人尽夫也,父一而已”,是从血缘的唯一性上做了比较,指出两者的不可比性。在这里,这个词语本身是没有贬义的,天下之人,可以作为丈夫的,可能是任何一人,也就是丈夫的选择范围是天下男子,而父亲却只有一个。六、掌上明珠掌上明珠出自晋代诗人傅玄的《短歌行》:“昔君视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弃我沟渠!”全诗站在女子的角度,向负心人说,你之前看我,像掌上明珠一般,哪想到有朝一日,你却把我弃之沟渠。由此可见,在傅玄写这首诗时,掌上明珠还是形容爱人,后来引申为“极钟爱的人”,再后来,便用来专指父母特别疼爱的女儿。七、大放厥词我们都知道,唐宋八大家在唐代只有两个人,他们是韩愈和柳宗元,二人并称“韩柳”。柳宗元去世,韩愈写下《祭柳子厚文》,其中一句为“玉佩琼琚,大放厥词”,以此来赞美柳宗元文章辞藻精美,畅所欲言。但在后来,慢慢演变成了现在的意思:指大发议论。八、眉来眼去一个比较暧昧的字眼,现代人多用来形容男女间的眉眼传情,或坏人间不正当地勾搭。 但你能想象这个词原本是思无邪的吗?辛弃疾《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眉来眼去是为山水美景。这个词本只是单纯拿来观赏景色用的。九、衣冠禽兽这算是骂人比较狠的一个词了,常用来指道德败坏的人,说他们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但曾经这也是赞语,还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衣冠禽兽”一语最初来源是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当时要是能被称作是“衣冠禽兽”,也算是光宗耀祖了。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爱钱,武将怕死且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十、愚不可及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是说:“宁武子”这个人,在政治清明的国家,就表现得很有才能;在政治混乱的国家,就表现的很愚笨。他在该表现才能的时候表现才能,别人也能做到;他在该表现愚笨的时候表现愚笨,却是别人很难做到的。而现在这个词的指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愚蠢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