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专题二地球上的大气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专题三地球上的水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专题四地貌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专题五植被与土壤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专题六自然灾害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专题一宇宙中的地球课件
展开考点1 地球的宇宙环境1.(2020年1月·广东学考)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天体的是( )A.彗星 B.小行星C.流星体 D.陨石2.(2019年6月·广东学考)晴朗的夜空,能够看到的大部分天体是( )A.卫星 B.彗星C.恒星 D.行星
D 天体是存在于宇宙中的物质,陨石是降落在地球表面的物质,不是天体。
C 晴朗夜空能看到的大部分是能自身发光发热的恒星。
3.(2018年1月·广东学考)下列天体中,距离地球最近的是( )A.北极星 B.金星C.月球 D.海王星
C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是地球的唯一一颗天然卫星。在八大行星中,金星和火星位于地球两侧,距离比月球远。
4.(2019年6月·广东学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体现在( )A.公转轨道面和其他行星相差巨大B.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绕日公转运动D.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行星
D A、C项是地球的普通性,B项质量最小的行星是水星,D项是地球的特殊性。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1)主要类型:恒星、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等。
(2)概念: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
2.天体系统。(1)形成: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2)级别:由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
二、行星地球1.行星的类别。
2.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据天文学家推算,2020年有多次行星冲日天文奇观。如7月14日木星冲日,7月21日土星冲日,10月14日火星冲日。下图为火星冲日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火星冲日”时,太阳、地球、火星出现了图示位置特征,体现了太阳系行星运动的( )A.同向性 B.近圆性 C.共面性 D.连续性
(2)火星虽然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但目前仍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原因最可能是( )A.火星体积密度较小B.火星上没有液态水C.火星表面温度高D.火星上没有大气
解析:第(1)题,图示火星和地球与太阳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体现了行星运动的共面性。第(2)题,与地球相比,火星表面温度低,大气稀薄,无液态水。
答案: (1)C (2)B
一、 单项选择题科幻小说《三体》中虚构的三体外星文明来自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据此,完成1~2题。1.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属于( )A.地月系 B.太阳系C.银河系 D.河外星系2.三体人乘坐飞船从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到达地球,所经过的天体系统级别最低的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
2020年4月美国宇航局(NASA)表示在开普勒历史数据中发现了一颗隐藏的类地行星(Kepler-1649c),它距离地球约300光年,接受的光照约为地球的75%,有望供生命繁衍生息。据此,完成3~4题。3.行星(Kepler-1649c)位于( )A.地月系 B.太阳系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4.依据材料信息推测,行星(Kepler-1649c)( )A.运行的轨道环境不安全B.可能存在固态和液态水C.公转轨道半径一定大于日地距离D.具有适合生物呼吸和生存的氧气
二、双项选择题2022年9月2日,天空中出现火星合日(火星、太阳、地球三者形成一条直线)现象,火星正好从太阳背后经过,如下图所示。火星大气稀薄,表面常年平均温度-23 ℃。读图,完成5~6题。
5.当火星合日时,通讯易受干扰的是( )A.火星 B.木星 C.地球 D.金星
6.与地球相比,火星表面温度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A.体积大,内部热量难以释放B.水域面积比较广阔C.距离太阳较远,获得热量少D.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差
5.AC 6.CD 第5题,“火星合日”现象发生时,从地球上看,太阳比火星大得多,完全遮蔽火星,由于太阳的阻挡作用,地球与火星通讯易受干扰,故选AC。第6题,火星离太阳远,获取太阳辐射比地球少。且火星体积比地球小得多,没有像地球那样大面积的吸收太阳辐射。火星上空气稀薄,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气温高;晚上空气稀薄,保温作用差。故选CD。
7.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十分相似,主要表现为( )A.火星和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相同 B.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四季的长度一样C.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比较适中 D.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8.“计划”流浪2 500年,最终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全新的地球时代到来。关于地球泊入宜居轨道后,下列推测不可信的是( )A.与比邻星距离适中,能保持适宜的温度B.比邻星性质较为不稳定,无法提供稳定的光照条件C.地球表面有坚硬的岩石,防止星际物质撞击D.比邻星周围的宇宙环境较为安全、稳定
2022年11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开启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采集约2千克月壤返回地球。图1为嫦娥五号探测器飞赴月球轨道图,图2为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工作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有关材料中所呈现的天体及天体系统,说法正确的是( )A.月球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卫星B.环月飞行的嫦娥五号属于地月系C.由探测器带回地球的月壤样品是天体D.图中涉及三级天体10.目前月球上未探测到生命迹象,主要是因为月球( )A.距太阳更近B.没有大气层C.有安全的宇宙环境D.昼夜温差过大
9.AB 10.BD 第9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围绕地球的还有很多是人造卫星,A正确;环月飞行的嫦娥五号成为月球的卫星,仍属于地月系,B正确;由探测器带回地球的月壤样品已经属于地球的组成部分,不再属于天体,C错误;图中涉及两级天体,D错误。故选AB;第10题,生命的存在需要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及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月球没有生命主要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层,而且昼夜温差过大,没有适宜的温度条件,BD正确;月球与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相当,A错误;月球没有大气、没有磁场的保护,宇宙射线强烈,不适合生命生存,C错误。故选BD。
考点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2018年6月·广东学考)北京时间2003年10月29日14时13分,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太阳日冕层抛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产生了强磁暴,不少地方出现了绚丽多彩的极光现象。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是( )A.加拿大 B.墨西哥C.意大利 D.巴基斯坦
2.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不仅会影响通信,威胁卫星,而且会破坏臭氧层。臭氧层作为地球的保护伞,是因为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A.可见光 B.微波C.红外线 D.紫外线
1.A 2.D 第1题,极光是形成于高纬度地区的地理现象,因此只有纬度高的国家可能欣赏到极光,故选A。第2题,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故选D。
3.(2018年1月·广东学考)下列选项中,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无关的是( )A.两极地区出现的极光现象B.各地突发的磁暴现象C.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干扰D.人口迁移量大幅度增加
D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产生“磁暴”现象、极光现象、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的中断、地球上气候的变化等。对人口的迁移没有影响。
2.太阳辐射。(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现象。(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3.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2)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3)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提供能源,如煤、石油、太阳辐射能等。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活动。(1)概念: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运动的现象。(2)分布:
(3)重要标志:黑子和耀斑。(4)周期:约为11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020年5月29日,太阳爆发了自2017年10月以来最大的耀斑,太阳表面也出现了新的黑子,这些现象可能意味着太阳正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但此次耀斑对于地球几乎没有影响。据此,完成(1)~(2)题。(1)伴随此次耀斑爆发而出现的新黑子( )A.所在太阳大气区域温度比周围高B.大致和耀斑活动同步C.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上D.属于太阳内部核裂变反应的产物
(2)此次耀斑对于地球几乎没有影响的原因最可能是( )A.放出的无线电波、射线和高能粒子较少B.尚未正式进入太阳活动活跃期C.黑子同时爆发,削弱了耀斑的影响D.耀斑爆发的太阳活跃区背向地球
解析:第(1)题,太阳黑子的温度比其周围区域的温度低,A错。黑子和耀斑的活动周期大致相同,约为11年,B正确。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上,C错。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而不是核裂变反应,D错。第(2)题,由材料“太阳爆发了自2017年10月以来最大的耀斑”可知,耀斑强度较大,释放无线电波、射线和高能粒子较多,A错。不管在不在太阳
活动活跃期,只要太阳活动爆发有射向地球的无线电波、射线和高能粒子,就会对地球造成影响,B错。黑子同时爆发,并不会削弱耀斑的影响,反而会增大太阳活动的影响力,C错。耀斑爆发的时候太阳活跃区背向地球,对地球影响较小,D正确。
答案:(1)B (2)D
一、 单项选择题下图是我国30°N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下列四地中,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异最大的两地是( )A.A地与B地 B.B地与C地C.C地与D地 D.A地与C地
2.造成C地比A地年太阳辐射总量低的原因主要是( ) ①地形 ②河流 ③降水 ④纬度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
太阳不像地球,它没有全球性的偶极磁场,不过通常太阳两极的磁性是不同的,并且在每个太阳活动周期中,大约当太阳活动达到峰值时,两极磁性会发生转换。这种转换并不会给地球带来显著的直接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3.太阳活动会引起地球大气层扰动而导致( )A.“磁暴”现象B.极光现象C.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现象D.耀斑现象
4.下列现象的出现与地球磁力混乱相关的是( )A.候鸟迁徙迷途B.旱涝灾害频发C.电视转播中断D.竹林开花死亡
二、双项选择题5.关于太阳黑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出现于太阳外部大气的最里层B.其数目变化大体以11年为周期C.其温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几十倍D.可直接诱发地球上出现极光现象
6.太阳活动所反映的问题,正确的是( )A.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降水变化,进而影响年降水量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树木生长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影响地磁针的指向D.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会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太阳日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图为太阳辐射能力随波长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太阳辐射能力的特点是( )A.辐射能力随波长的增加而增加B .辐射能力随波长的增加先减后增C.可见光区的辐射能力最强D.辐射能力随波长的增加先增后减
8.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体现在( )A.参与维持地球碳氧平衡B.直接塑造地球表面形态C.造成地球表面的气候差异D.形成“极光现象”
7.CD 8.AC 第7题,从图中可知辐射能力随波长的增加而减少,AB错,D对;可见光区的辐射能力最强,C对。第8题,太阳辐射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参与维持地球碳氧平衡,故A正确;间接塑造地球表面形态,不是直接,B错;造成地球表面的气候差异,因为各纬度加热不均,C对;太阳辐射与“极光”现象无关;故选AC。
光伏扶贫是我国“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是指在屋顶和农业大棚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开发太阳能资源实现扶贫。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农户光伏大棚结构。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 )A.光伏组件位于大棚的北侧B.通风口只起到散热的作用C.透光膜可增加棚上太阳辐射D.LED灯能延长农作物受光时间
10.下列地区光伏发电效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青藏高原最高 B.四川盆地最弱C.江南丘陵最高 D.内蒙古高原最弱
9.AD 10.AB 第9题,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太阳方位偏南,所以光伏组件及大棚都面向南,由图中光伏组件和大棚的相对位置,可知光伏组件位于大棚的北侧,故A正确;通风口不仅起到散热的作用,还起到换气的作用,故B错误;透光膜的作用主要是保温,不能增加棚上的太阳辐射,故C错误;LED灯的照射,能够延长农作物受光时间,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故D正确。故答案选AD。第10题,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少,是我国
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故A正确; 四川盆地多云雾天气,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弱的地区,故B正确;江南丘陵、 内蒙古高原太阳辐射不是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在备选的四个选项中居中,故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B。
考点3 地球的历史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层。(1)概念: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2)特征: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2.化石。(1)概念: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2)特征: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3.地质年代表。(1)划分依据: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2)具体划分: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的编年。二、地球的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的时间,约占地球历史的90%。(2)演化过程。
2.古生代。(1)时间:距今5.41亿年~2.52亿年。(2)环境变化:海陆格局发生了多次大变迁,形成联合古陆。(3)演化过程。
3.中生代。(1)时间: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2)环境变化: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3)生物进化。①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②中后期,开始向鸟类 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③裸子植物极度兴盛。(4)物种灭绝:中生代末期,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5)成矿情况:主要的成煤期。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读图,完成(1)~(2)题。
(1)研究古地理环境的主要依据是( )A.文字记载 B.考古资料C.标本与化石 D.地层和化石(2)与①对应的地层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1)题,研究古地理环境的主要依据是地层和化石。第(2)题,与①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为丙。
答案:(1)D (2)C
一、 单项选择题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1~2题。
1.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A.原核生物 B.爬行动物C.真核细胞生物 D.无脊椎动物2.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 )A.蓝细菌 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4.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A.CO2的含量一直下降B.O2的含量一直上升C.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D.O2和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二、双项选择题科学家把近缘的种归合为属,下图示意全球寒武纪起源生物属数量变化。读图,完成5~6题。
5.科学家将地球历史划分为不同代的重要依据是( )A.生物演化阶段 B.海陆格局变迁C.大气成分变化 D.气候数次更替
6.下列关于图示说法正确的是( )A.阿尔卑斯山脉形成于乙时期B.三叶虫和笔石繁盛于甲时期C.联合古陆开始解体于丙时期D.甲时期前约占地球历史的90%
5.AB 6.BD 第5题,科学家将地球历史以生物演化、海陆格局变迁为依据划分为不同的代,故AB正确;大气成分变化、 气候数次更替无法体现地球历史变化,CD错误。故答案选AB。第6题,由图可知丙为新生代,乙为中生代,甲为古生代,阿尔卑斯山脉形成于新生代;三叶虫和笔石繁盛于古生代;联合古陆开始解体于中生代;古生代之前的隐生宙占地球历史的90%。故BD正确,AC错误。故选BD。
在一次学生科学体验活动中,同学们在村后山坡的页岩地层中采集到了轮叶化石(下图)。专家说,轮叶是古生代晚期的蕨类植物。读图,完成7~8题。
7.轮叶化石形成时,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不可能是( )A.雪山 B.湖泊C.深海 D.森林
8.古生代晚期的地层中还可能发现( )A.裸子植物化石 B.煤炭资源C.恐龙化石 D.三叶虫化石
7.AC 8.BD 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轮叶化石中的轮叶是古生代晚期的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喜欢湿润、阴凉温暖的生长环境,它的生长离不开水分,耐旱性极差,多是生长在森林下层的阴暗而潮湿的环境里,耐旱品种极少。因此轮叶化石形成时,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湖泊和森林,适宜蕨类植物生长,BD不符合题意;故选AC。第8题,据所学知识可知,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极度兴盛,因此在古生代晚期的地层中不可能发现裸子植物化石,A不符合题意;我国的主要成煤时
期是晚古生代,因此在古生代晚期的地层中可以发展煤炭资源,B符合题意;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主要出现在中生代,在古生代晚期地层中不可能发现恐龙化石,C不符合题意;三叶虫出现在早古生代,故在古生代晚期的地层中可能发现三叶虫化石,D符合题意。故选BD。
考点4 地球的圈层结构(2019年6月·广东学考)密切联系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并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是( )A.大洋环流 B.水循环C.地壳运动D.大气环流
B 在水循环的一系列过程中,通过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和植物蒸腾等各个环节,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B正确;大洋环流没有涉及到岩石圈,A错误;地壳运动没有涉及大气圈,C错误;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此环流没有涉及到生物圈,D错误。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1)分类:图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 (2)特性。A波:传播速度较慢,只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B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物质中传播。
(3)波速变化。在地下33千米C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在地下2 900千米D处:A波消失,B波传播速度下降。 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C为莫霍界面,D为古登堡界面。 (3)圈层:由内向外E+F为地核,G为地幔,H为地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主要成分为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圈:由地表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3.生物圈:是地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其范围是指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2020年注定不是平凡的一年,印度尼西亚如今正面临着疫情爆发的挑战,感染率在东南亚国家高居榜首。令人不安的是印尼喀拉喀托之子火山于当地时间4月10日22:35再次喷发,喷出的火山灰高达657米,大量火山灰向火山四周扩散,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影响。前有病毒,后有火山,这对印尼人民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读图,完成(1)~(2)题。
(1)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地壳 B.岩石圈C.地幔 D.地核(2)此次弥漫在空气中的火山灰会( )A.减弱太阳活动的强度B.改变太阳活动的周期C.减弱太阳辐射的强度D.减弱大气逆辐射强度
解析:第(1)题,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为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合称岩石圈。故C正确。第(2)题,受火山灰反射、散射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影响,火山灰弥漫空中会减弱太阳辐射的强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强度,C正确、D错误。太阳活动的强度与活动周期是太阳自身的特点,不受火山喷发影响,A、B错误。故选C。
答案:(1)C (2)C
一、 单项选择题印度尼西亚有“地震之国,火山之邦”之称。下表为印度尼西亚两次地震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
1.苏门答腊岛北部6.3级地震、马鲁古海6.8级地震分别发生在( )A.地壳 上地幔 B.上地幔 地壳C.地壳 地壳 D.下地幔 上地幔
2.印度尼西亚马鲁古海地震后,地震波从震源传播至地面的过程,波速的变化特点是( )A.增大 B.减小C.纵波消失 D.横波消失
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完成3~4题。
3.在图中,字母B代表( )A.大气圈 B.生物圈C.水圈 D.岩石圈4.内外圈层的过渡圈层是( )A.水圈 B.生物圈C.岩石圈 D.大气圈
二、双项选择题5.岩石圈( )A.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软流层之上的地球内部圈层6.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圈的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一般认为1 000 km是大气圈上界C.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非常密切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北京时间2022年7月12日6时38分在河北唐山市古治区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根据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我国的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了本次地震。下图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据图判断( )A.地震波P为纵波B.地震波S为纵波C.圈层M为地壳D.界面G为古登堡面8.地震预警系统能成功预警本次地震,依据是( )A.震源距预警中心的距离B.建筑物的抗震系数C.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D.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一宇宙中的地球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一宇宙中的地球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备考导航,为地球提供能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一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课件: 这是一份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一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层次,相互吸引,相互绕转,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海王星,近圆性,太阳距离,放射性元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专题十一环境与发展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专题十一环境与发展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备考导航,续上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