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化学(上海B卷)(全解全析)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412816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化学(上海B卷)(全解全析)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412816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化学(上海B卷)(全解全析)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412816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化学(上海B卷)(全解全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化学(上海B卷)(全解全析),共25页。
2023年高考化学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高三化学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H1 C12 N14 O16 S32 Cl35.5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
1.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关于反应O3+2KI+H2O=2KOH+I2+O2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5.6LI2含碘原子数目为0.5 NA
B.常温下16gO3完全反应得到电子数目为2 NA
C.0.1mol/LKI溶液中含钾离子数目为0.1 NA
D.4.8gO2和O3的混合气体含氧原子数目为0.3NA
【答案】D
【解析】A.标准状况下,碘为固体,无法计算5.6L碘的物质的量和含有的碘原子数目,故A错误;
B.由方程式可知,1mol臭氧完全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则常温下16g臭氧完全反应得到电子数目为×2×NAmol-1=NA,故B错误;
C.缺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0.1mol/L碘化钾溶液中碘化钾的物质的量和含钾离子数目,故C错误;
D.氧气和臭氧的最简式都为O,则4.8g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含氧原子数目为×NAmol-1=0.3NA,故D正确;
故选D。
2.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各种高分子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然橡胶易溶于水 B.羊毛是合成高分子材料
C.聚乙烯塑料是天然高分子材料 D.网状结构的酚醛树脂不可以进行热修补
【答案】D
【解析】A.天然橡胶难溶于水,A错误;
B.羊毛是天然高分子材料,B错误;
C.聚乙烯塑料是合成高分子材料,C错误;
D.具有网状结构的高分子不能加热熔融,只能一次成型,因此网状结构的酚醛树脂不可以进行热修补,D正确;
故选D。
3.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除去中的HCl B.用装置乙制备胶体
C.用装置丙制备 D.用装置丁蒸干溶液制备晶体
【答案】A
【解析】A.饱和食盐水吸收HCl,而不易溶解,A项正确;
B.制备胶体是将溶液滴到沸水中,B项错误;
C.与浓盐酸反应制备需要加热,C项错误;
D.蒸干溶液得不到晶体,原因是溶液中,水解得到HCl易挥发,促进水解,生成氢氧化铝,D项错误;
故选A。
4.不能正确表示下列变化的离子方程式是
A.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加醋酸溶液:
C.少量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D.铜与稀硝酸反应:
【答案】B
【解析】A.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高锰酸根被还原生成锰离子,离子方程式为:,A正确;
B.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加醋酸溶液,离子方程式为,B错误;
C.少量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少量,离子方程式为:,C正确;
D.铜与稀硝酸反应,离子方程式为:,D正确;
故选B。
5.在热力学标准态(、)下;由稳定的单质发生反应生成化合物的反应热叫该化合物的生成热。氧族元素氢化物a、b、c、d的生成热数据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沸点:
B.反应的
C.反应达平衡后升温,平衡常数将减小
D.、下,
【答案】D
【解析】A.分子间形成氢键,其沸点最高,其余氢化物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增大,故沸点:,故A错误;
B.的摩尔生成焓为:∆H=,则反应的,故B错误;
C.该反应为吸热反应,生成高温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故C错误;
D.由题中信息可得热化学方程式:,,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可由:II-I得到,则,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为: ,故D正确;
故选:D。
6.向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发生反应 ,100℃时,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0~60 s时段,
B.60 s后,的分解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
C.60 s后,混合气体颜色不再发生改变
D.若反应温度高于100℃,则的浓度变化如图中虚线所示
【答案】D
【解析】A.由图可知,60s时四氧化二氮的浓度为0.040mol/L,则四氧化二氮的浓度为=0.00100 mol/(L·s),故A正确;
B.由图可知,60s时四氧化二氮的浓度保持不变说明四氧化二氮的分解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反应已达到平衡,故B正确;
C.由图可知,60s时四氧化二氮的浓度保持不变说明四氧化二氮的分解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反应已达到平衡,则混合气体颜色不再发生改变,故C正确;
D.该反应为吸热反应,若反应温度高于100℃,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四氧化二氮的浓度会减小,则四氧化二氮的浓度变化不能用如图中虚线所示,故D错误;
故选D。
7.一种药物原料的分子结构式如图所示。其中W、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且仅X、Y位于同一周期;Z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X原子的多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r(Y)>r(X)>r(W)
B.X的最简单氢化物呈正四面体形
C.元素Z的含氧酸均是强酸
D.W、Y、Z形成的化合物只含有极性共价键
【答案】B
【解析】A.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小半径越大,所以原子半径,A错误。
B.X是C元素,最简单氢化物为,呈正四面体形,故B正确;
C.Z是S元素,S的含氧酸中为弱酸,故C错误;
D.H、N、S可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有离子键,故D错误;
选B。
8.向一定量的Fe、FeO、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200mL1mol/L的盐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放出224mL(标况)气体,所得溶液加KSCN溶液无血红色出现,那么若用足量的CO在高温下还原相同质量的混合物,能得到铁的质量为
A.11.2g B.5.6g C.2.8g D.无法计算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混合物完全溶解且所得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无血红色出现,可判断原混合物恰好溶于的盐酸且反应后的溶液中无存在,因此Fe元素在溶液中只以的形式存在,根据元素守恒可确定的物质的量,所以还原相同质量的此混和物可得到铁的质量;
故选B。
9.以硝酸盐为离子导体的电池装置与其某一电极M附近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镍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B.是该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C.固体电解质能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
D.M的电极反应为
【答案】D
【解析】A.根据活泼性,液态钠为原电池的负极,镍电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A正确;
B.由图可知, ,是该过程中的中间产物,B正确;
C.液态钠和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反应,所以需要隔绝空气,固体电解质能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C正确;
D.M的电极反应为,D错误;
故选D。
10.已知亚磷酸()的结构为 ,常温下,将溶液滴加到亚磷酸溶液中,溶液的pH与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表示溶液的pH与变化的关系是曲线Ⅱ
B.三氯氧磷()遇水强烈水解,水解得到的含氧酸为亚磷酸
C.亚磷酸的,
D.反应过程中存在关系式:
【答案】D
【解析】A.根据亚磷酸的电离平衡常数,,,根据两个已知坐标点可以求出曲线I、II的电离平衡常数分别为、,由于,故,,变化的关系是曲线I,故A错误;
B.三氯氧磷遇水强烈水解,水解得到则表示溶液的pH与的含氧酸为磷酸,故B错误;
C.根据两个已知坐标点可以求出曲线I、II的电离平衡常数分别为,,故C错误;
D.根据反应过程中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可得,D正确;
故答案选D。
11.汽车剧烈碰撞时,安全气囊中发生反应10NaN3+2KNO3=K2O+5Na2O+16N2↑。若氧化产物比还原产物多1.75mol,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生成42.0LN2(标准状况) B.有0.25molKNO3被氧化
C.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25mol D.被还原的N原子的物质的量为3.75mol
【答案】C
【解析】A.由分析可知,标准状况下N2的体积为2mol×22.4L/mol=44.8L,A错误;
B.由分析可知,0.25mol KNO3被还原,B错误;
C.由分析可知,转移电子1.25mol,C正确;
D.由分析可知,0.25mol KNO3被还原,则被还原的N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25mol,D错误;
故选C。
12.将气体X和同时通入盛有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图),均有沉淀产生。已知气体X分别为①、②、③、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产生沉淀的成分均相同
B.产生沉淀的颜色均相同
C.若大大过量,沉淀均无明显变化
D.在上述实验中所体现出的性质有:
【答案】D
【解析】A.根据分析,产生的沉淀成分不同,A错误;
B.根据分析,①②③均产生白色沉淀,④产生黄色沉淀,B错误;
C.若大大过量,会发生BaSO3+SO2+H2O=Ba(HSO3)2,使生成的BaSO3沉淀溶解,C错误;
D.根据分析,①体现了SO2是酸性氧化物,②③体现SO2的还原性,④体现SO2的氧化性,D正确;
故选答案D。
13.体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容器中分别充入等物质的量的SO2和O2,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并达到化学平衡。在这个过程中,甲容器保持体积不变,乙容器保持压强不变,若甲容器中SO2的转化率为p%,则乙容器中SO2的转化率
A.等于p% B.大于p% C.小于p% D.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甲、乙两容器可设为如图所示的装置。
2SO2(g)+O2(g)⇌2SO3(g)的正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甲容器保持体积不变,反应过程中压强变小;乙容器保持压强不变,反应过程中体积减小,达到平衡状态时乙容器转变为丙容器。丙对于甲,相当于增大压强,则平衡正向移动,因此乙容器中SO2的转化率大于甲容器中SO2的转化率,若甲容器中SO2的转化率为p%,乙容器中SO2的转化率大于p%;
故答案为:B。
14.将一定质量的甲醇()和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点燃,一段时间后反应停止,冷却、测得反应后各物的质量,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符合事实的是
物质
X
反应前质量/g
m
12.8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10.8
8.8
n
A. B.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C.无法判断X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D.生成物中C、H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1
【答案】C
【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有:mg+12.8g=10.8g+8.8g+ng,整理可得m-n=6.8,故m>n,故A正确;
B.氢元素燃烧产物为水,碳元素燃烧可以生成CO2、CO,n(H2O)==0.6mol,根据氢原子守恒n(CH3OH)=n(H2O)=×0.6mol=0.3mol,n(O2)==0.4mol,n(CO2)==0.2mol,根据原子守恒可知ngX中n(C)=n(CH3OH)-n(CO2)=0.3mol-0.2mol=0.1mol、n(O)=n(CH3OH)+2n(O2)-n(H2O)-2n(CO2)=0.3mol+2×0.4mol-0.6mol-2×0.2mol=0.1mol,故X的化学式为CO,则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故B正确;
C.根据B中分析可知,X的化学式为CO,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氧元素,故C错误;
D.由化学式CH3OH,结合碳原子、氢原子守恒可知,生成物中C、H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4)=3:1,故D正确;
故选:C。
15.在50mL2mol·L-1的NaOH溶液中,通入VL(标准状况)C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V=1.12L,所得溶液中一定有c(Na+)=2[c()+c()+c(H2CO3)]
B.若1.12Lc()>c(OH-)
C.若V=2.24L,所得溶液中一定有c(OH-)-c(H+)=c(H2CO3)-c()
D.若V=2.24L,所得溶液中一定有c(Na+)=c()+c()+c(H2CO3)
【答案】B
【解析】A.当V=1.12L时,n(CO2)==0.05mol ,n(NaOH)= 50mL´ 2mol·L-1=0.1mol, n(CO2): n(NaOH)=1:2,两者恰好反应生成Na2CO3,根据物料守恒n(C): n(Na+)=1:2,即存在c(Na+)=2[c()+c()+c(H2CO3)],A项正确;
B.当1.12L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化学(江苏B卷)(全解全析),共20页。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化学(辽宁B卷) (全解全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的说法错误的是,下列“类比”结果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化学(福建B卷)(全解全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