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展开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题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2.01
注意事项: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首领,古文运动不仅是反对陈腐的今体文,更重要的是力图复兴极衰的儒家学说,推翻声势极盛的佛道二教,所以韩愈古文富有战斗精神,不愧为“凌云健笔意纵横”的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宋人诗话说“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耳”。韩诗与古文一样,象长江大河,浩浩瀚瀚,表现笔力雄健才思富赡的极致,李白杜甫的精华,被韩诗吸收并神而化之,独成一大家,可以说杜文不很工,却不可以说韩诗不工。韩愈在《调张籍》诗里指出自己学李杜的心得“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韩诗与李杜诗精神融合成一体,没有刻意经营,却自然合于李杜。韩诗变化怪奇,主要得自李白;法度森严,主要得自杜甫,他在《调张籍》诗中斥责李杜优劣论(当以元稹为此论代表)说,“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如果不是学李杜同样有得,对李杜同样深知,那么,对李杜的认知是容易出偏差的。
韩愈是中唐创硬体诗的一大家,有如白居易创通俗诗也是一大家。韩派诗人多有名人,最著名的有张籍、孟郊、贾岛、樊宗师、卢仝、李翱、李贺等人。张籍于唐德宗时登进士第,深得韩愈重视,韩愈在《醉赠张秘书》中云“张籍学古淡,轩鹤避鸡群”。在《调张籍》中云“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颔颃”。韩愈承认张籍学李杜,与自己有同样的成就,可以颉颃同飞。所谓“学古淡”,“古”是指张诗擅长乐府,多用古乐府为题;“淡”是指辞意通显,不做雕饰。张籍与白居易、元稹唱和,诗句通俗,但不同于元稹、白居易末流,所以说“轩鹤避鸡群”。张籍《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中的这种意境,也是从学杜得来。韩愈给张籍诗评价很高,《病中赠张十八》诗云“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张诗往往语已尽而意有余,扛鼎的笔力当是指此。
中唐时期可与元稹、白居易、韩愈并列的大诗人还有柳宗元。柳宗元诗既不象韩愈诗那样豪放纵横,也不象元稹、白居易诗那样平易通俗,他虽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但受《文选》影响甚深,他的古文含有很多骈句,特别是最著名的山水记,显然从郦道元《水经注》写景文化出。他的诗含有选体气味,谢灵运、陶潜是他学诗的范本。当然,他不是模拟陶谢的形迹,而是变化为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朱熹说柳子厚“诗学陶者便似陶”,又说,“学诗须从陶柳入门庭也”。苏轼称“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这些评价大致是平允的。不过,柳宗元学陶的真正恬淡处却还有一些距离。陶潜绝意仕进,极少流露仕途受阻的不平心情,柳宗元因热衷仕进,横被压抑,怨愤之情处处流露,尽管柳诗学陶功力甚深,在恬淡的气韵上,柳总稍逊陶一步。柳诗与陶诗相比,相当于山水记与《水经注》里的写景文相比,各有其不可企及之处,而后起的模拟者总不免比创始者要稍逊一筹。
(稿摘自《范文澜评韩愈、柳宗元诗文的特点和成就》)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首领,他的古文富有战斗精神,他被认为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B. 朱熹认为,柳宗元的诗歌学陶渊明像陶渊明;苏轼则认为,柳诗的成就不及陶诗。
C. 韩愈认为,张籍学习李杜,张籍的成就与李杜相同,他们可以并驾齐驱,不分伯仲。
D. 柳宗元的诗歌学习谢、陶,但不是模拟谢、陶的形迹,而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先阐述了韩诗的继承性,接着阐述其诗的独创性,最后论述柳诗的特点和成就。
B. 文章第一段最后引用韩愈《调张籍》中的诗句,论证唐代有些文人所持的李杜优劣论错误。
C. 文章第二段多处引用了韩愈的言论,同时也引用张籍的有关诗歌内容进行论证,论据丰富。
D. 文章第三段将柳宗元的诗和韩愈、陶渊明等人的诗进行了对比,论证他们的诗歌的异同。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张籍的成就与李杜相同,他们可以并驾齐驱,不分伯仲”错误。原文是“韩愈承认张籍学李杜,与自己有同样的成就,可以颉颃同飞”,韩愈认为张籍学习李白、杜甫,与自己有同样的成就,可以与自己并驾齐驱,并不是说张籍与李杜并驾齐驱。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D. “论证他们的诗歌的异同”不恰当,第三段只论证了柳宗元的诗和陶渊明的诗的异同,而柳宗元和其他人的诗只论证其异,没有论述其同。
故选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株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舞子,说一句:“不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糅碎在明天的面闭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200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胥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伞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界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鼓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南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丟在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南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闭地在桂花树底下揺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8年第2期)
3.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而大桂花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老牛的形象可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B. 买饼时,白净男子飞扬跋扈的言语行动与老牛坦言自若的冷静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推动着情节发展。
C. 老牛对有头有脸的张老爷、地位显赫的康亲王以及普通的买饼者一视同仁,这样写更有利于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
D. 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
4. 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5. 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
【答案】3. D 4. 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①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齐声抱怨;②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③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
5. ①“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直至生命结束。②“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③“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④“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
D项,“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中“伏笔手法”赏析错误,应该为“留白手法”。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技巧的能力。
本题题干是“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人物形象刻画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直接描写;②侧面描写;③细节描写。通读文章,可知文中刻画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结合“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分析可知,老牛的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齐声抱怨;结合“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分析可知,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这两处通过对周围人物抢购、抱怨、担心的描写,侧面烘托了老牛高超的制饼手艺。结合“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分析可知,通过叙述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这一情节,侧面烘托了老牛高超的制饼手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本文标题内涵的能力。
本题要求回答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作答时,既要结合小说文本分析题目的表层含义,也要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分析题目的深层含义。根据“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三个大字”“光这还不算什么……‘不卖了’”“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康亲王之手”“老牛走……他做到了”等语句分析,可知“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直至生命结束;根据“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谁来了也不卖”等语句分析可知,“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根据“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分析可知,“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根据“年到古稀的老牛……放低处不仰视你”分析可知,“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课内基础知识
6. 下列各项中的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眸(móu) 踯躅(zhú) 鹧鸪(gū) 联祙演出 涕泗横流
B. 沙汀(tīng) 悄然(qiāo) 砧板(zhēn) 戎马一生 雕栏玉砌
C. 巨擘(bò) 霰雪(xiàn) 老妪(yù) 暄哗吵闹 锱铢必较
D. 天姥(mǔ) 露珠(lù) 考妣(bǐ) 怙恶不悛 妃嫔媵嫱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联祙”的“祙”应为“袂”。
B.“悄然”的“悄”读音应为“qiǎo”。
C.“暄哗吵闹”的“暄”应为“喧”。
故选D。
7. 下列选项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列缺霹雳 ②砉然向然 ③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④径须沽取对君酌 ⑤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⑥暴秦之欲无厌 ⑦技盖至此乎 ⑧远具时羞之奠 ⑨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⑩而母立于兹
A. ①③⑥⑨ B. ②④⑦⑧ C. ②⑤⑥⑩ D. ①④⑧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句意: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列”:通“裂”,裂开。
②句意:哗哗作响。“向”:通“响”,响动。
③句意:骑兵们都敬服地说:“确实像大王所说的那样。”“伏”:通“服”,佩服,心服。
④句意:只管把这些钱用来买酒一起喝。“沽”:通“酤”,买酒。
⑤句意:走廊长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无通假字。
⑥句意: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厌”:通“餍”,满足。
⑦句意: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盖”:通“盍”,怎么。
⑧句意: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羞:通“馐”,美味食物。
⑨句意:橐驼我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无通假字。
⑩句意: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而”:通“尔”,你的。
故选B。
8.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可怜光彩生门户 ②韩魏之经营 ③若非吾故人乎 ④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⑤可谓智力孤危 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⑦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⑧吾未尝见全牛 ⑨将成家而致汝 ⑩明年,丞相薨
A. ①③⑥⑦⑩ B. ②④⑤⑥⑨ C. ①④⑧⑨⑩ D. ②③⑤⑦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辨析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①古义:可爱;今义:怜悯。
②古义:聚敛的金银珠宝;今义:筹划并管理。
③古今同义:旧相识,老朋友。
④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
⑤古义:智慧力量;今义:理解事物、问题的能力。
⑥古义:先例,旧事;今义:虚构的事情。
⑦古义:官名;今义:投身到某事之中去。
⑧古今同义:整头牛。
⑨古义:安家;今义:结婚。
⑩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故选B。
9. 下列各项加点字词语类活用类型不全同类的一项是( )
A. ①始速祸焉 ②吾将买田而归老矣 ③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B. ①项王军壁垓下 ②族秦者秦也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 ①飞羽觞而醉月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③长吾女与汝女
D. ①良庖岁更刀 ②直夜溃围南出 ③日削月割,以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都为形容词作动词。“速”,招致;“老”,养老;“全”,保全。
B.都为名词作动词。“壁”,驻扎;“族”,灭族;“礼”,礼遇。
C.①③为使动用法,“醉”,使……醉;“长”,使……长大成人;②为意动用法,“鉴”,以……为鉴。
D.都为名词作状语,“岁”,每年;“南”,向南;“月”,每月。
故选C。
10. 下列各项中的句子特殊句式不全同类的一项是( )
A. ①视为止,行为迟②兄殁南方 ③吾将以为袜
B. ①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③智勇多困于所溺
C. ①多于九土之城郭②足相蹑于其门③赵尝五战于秦
D. ①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②汉骑追者数千人③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全为省略句,①视为(之)止,行为(之)迟;②兄殁(于)南方;③吾将以(之)为袜。
B.全为被动句,①语意被动句,破指被打垮,句意为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②“为……所”,表被动。③“于”表被动。
C.全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①于九土之城郭多;②足于其门相蹑;③赵尝于秦五战。
D.①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又以何蕃吾生而安吾性耶;②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汉骑数千人追者;③为被动句,语义被动,焚指被焚毁。
故选D。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坚锐意欲取江东,下诏大举入寇。阳平公苻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坚不听。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勃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无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谢安得驿书,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
【注】坚,苻坚,前秦国君。(前秦: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谢石,谢安之弟。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B. 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C. 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D. 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东,一般指地区名。指长江以东的地区,又称江左。古人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B. 围棋,中国传统棋种。终局时,将占有的空位与子数相加计算,或单计空位,多者为胜。
C. 庙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指朝廷,又如《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
D. 左衽,衽,衣襟。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开,不同于中原一带民众服装的右衽。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晋刘牢之率军击败前秦军队。苻坚登寿阳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加之草木皆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
B. 前秦入侵东晋,大军压境,人们恐惧,谢安也对战局没有信心,他用下棋、漫游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极度紧张心情。
C. 东晋军队在淝水遇阻,谢玄请求前秦让东晋军队渡河,双方一决雌雄。苻坚对此胸有成竹,可没想到前秦军队溃散,被东晋击败。
D. 文末写谢安获得战报,得知战果,这时他正好与客人在下围棋,但他故作冷静,若无其事,但谢安内心是非常高兴的。
14. 把以下文言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无不胜矣。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3)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答案】11. D 12. A 13. B
14. (1)只是领兵稍微后撤,让他们渡河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逼迫攻杀,没有不胜的。
(2)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们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3)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本事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方法(诀窍)啊。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就要追来了,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
“皆以为晋兵且至”句意完整,“以为”意为“认为”,“认为”后所接内容一般是“什么怎么样”,后应有行为动作等,因此要与“且至”构成完整的一句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草行露宿”中“草行”“露宿”是两个状中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句意结构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排除C。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古人以西为左,以东为右”说法错误。应为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谢安也对战局没有信心,他用下棋、漫游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心情”与原文不符。依原文“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可知,文章第一段用谢玄、桓冲的紧张反衬谢安的镇静,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刻画谢安的大将风范。谢安在下棋、漫游之际实则早有深谋远虑,故而部署得当,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引”,率领,引领;“蹙”,逼迫。
(2)“远略”,长远的打算;“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3)“害”,妨害,妨碍;“而已”,罢了;“硕茂”,使动用法,使……长得高大茂盛。
参考译文:
苻坚专注于想要攻取江东地区,下达诏令大举入侵。阳平公苻融向苻坚进言说:“鲜卑、羌族的虏臣,是我们的仇敌,经常盼望着风云变化以实现他们的心愿,他们所献的计划,怎么能听从呢!良家少年全都是富豪子弟,不熟悉军事事务,只是苟且进上阿谀奉承之言,以迎合陛下的心愿。我担心既不能成就战功,随之还会产生后患。”苻坚没有听从。这时前秦的军队已经非常强盛,东晋京城里的人震惊恐惧。谢玄入朝,向谢安询问应对之策,谢安一副平静的样子,回答说:“已经另有打算了。”谢安于是就命令驾车出游山间别墅,亲戚朋友云集,与谢玄在别墅玩围棋赌博。谢安的棋术一直不如谢玄,这一天谢玄由于内心恐惧,致使两人旗鼓相当,谢玄无法取胜。谢安于是就登山漫游,到晚上才回来。桓冲对国家的根基大业深以为忧,派精锐部队三千人入城支援京城,谢安坚决阻拦他,说:“朝廷的处理办法已经决定,士兵武器都不缺乏,应该留在西藩之地以作防备。”桓冲对藩府参佐叹息道:“谢安有身居朝廷的气量,但不熟悉带兵打仗的方法。如今大敌临头,还尽情游玩,高谈阔论不止,只派遣未经战事的年轻人前去抵抗,再加上数量不足,力量弱小,天下的结局已经可以知道了,我们将要受外族的统治了!”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梁成扼守山涧部署兵阵以等待刘牢之。刘牢之径直向前渡河,攻击梁成大败梁成。于是谢石等各路军队,从水路、陆路相继进发。前秦王苻坚与阳平公符融登上寿阳城观望,只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又望见了八公山上的草木,也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苻坚掉头对苻融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能说他软弱呢!”茫然若失,脸上开始有了畏惧的神色。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苻坚说:“只是领兵稍微后撤,让他们渡河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逼迫攻杀,没有不胜的。“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前秦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谢玄等率领军队渡过淝水攻击他们。苻融骑马巡视军阵,想来率领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被东晋的士兵杀了,前秦的军队于是就崩溃了。谢玄等趁胜追击。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就要追来了,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谢安接到了驿站传递的书信,当时他正与客人下围棋,拿着信放到了床上,毫无高兴的样子,继续下棋。客人问他是什么事,他慢条斯理地回答说:“小孩子们已最终攻破了贼寇。”下完棋以后,他返回屋里,过门槛时,高兴得竟然连屐齿被折断都没有发觉。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黎眉州①
苏轼
胶西②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③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④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①黎眉州:黎,四川人。②胶西:诸城。③瓦屋、峨眉:四川山名。④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
B. 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人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
C. 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
D. 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景情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
16. 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传达出诗人志向难酬、不满时政、思乡归隐的想法,表现了作者孤寂清寥、不得志的情感;②“共将诗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想和友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期待与朋友相聚的温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项,“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分析有误。颈联是说如今再无爱好人才的贤能的欧阳修了,表达出对恩师欧阳修的敬仰。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第一句诗人用到“陶渊明”的典故,借用了其作品《归去来兮辞》。这就需要考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去考虑,陶渊明一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渴望归隐,再看苏轼,苏轼当时不满新法,故诗人想借此表达自己壮志难酬、对当时的时政不满以及思乡归隐的想法,不难看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不得志。 第二句“共将诗酒趁流年”表现出诗人想要和友人共同饮酒作诗,这是一幅相聚的温情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
【点睛】如何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
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学生面对试题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在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时,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 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往往都与诗歌的情感有关; 二是作者、朝代、注释,这些往往能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思考的方向; 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学生若能在自己的答案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一般就能和答案无限接近了; 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联系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此外,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典例要求“从‘戏赠’入手”,并明确要求“结合全诗”。
诗歌简析:
这首诗是苏轼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在密州任上寄赠黎的。黎,字希声,四川渠江人,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他以尚书屯田郎中出知眉州,所以称“黎眉州”。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黎的友情,并表达了对他们共同的恩师欧阳修的怀念。由于苏轼不满新法,政治上受压抑,思乡、归隐之情也油然而生。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 将下列句子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1)《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写梦幻中的天姥山天黑之后,熊龙的吼叫使山林震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阁夜》中通过百姓的哭声和渔樵的歌声,体现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阿房宫赋》中将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比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熊咆龙吟殷岩泉 ②. 栗深林兮惊层巅 ③. 野哭千家闻战伐 ④. 夷歌数处起渔樵。 ⑤. 昆山玉碎凤凰叫 ⑥. 芙蓉泣露香兰笑 ⑦. 管弦呕哑 ⑧. 多于市人之言语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殷、兮、巅、渔樵、芙蓉、呕哑。
三、语言表达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状元笔记”的热销,究其原因,是国人的“状元”情结在作祟。今天,虽然高考与科举大相径庭,但作为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国人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 的,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对哪怕是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当成制胜的法宝。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
“状元笔记”凝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倘若“状元笔记”名副其实,学生将其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利益变现 。然而,目前网上的“状元笔记”大都是“赝品”。商家往往为迎合家长、学生的需求,将一些所谓尖子生的笔记贴上“状元笔记”的标签, ,进行营销。
可见,对于“状元笔记”,消费者应理性地对待。一方面,“状元笔记”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分好坏,很容易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状元笔记”即便是真的,也不是每人都适用的“考试秘籍”。与其 ,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不如学习状元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蹴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亦步亦趋
B 一挥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拾人牙慧
C. 一挥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亦步亦趋
D. 一蹴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拾人牙慧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附着着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B. 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充满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C. 但从全国性最严格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看到了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D. 但国人在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答案】18. D 19. A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语境强调的是“成功”,应使用“一蹴而就”。
第二空,“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无可厚非”,表示没有可过分责难的。此处是说对这种有问题的做法不必过分责难,应使用“无可厚非”。
第三空,“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此处说的是“笔记”,应使用“鱼目混珠”。
第四空,“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此处说的是“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应使用“拾人牙慧”。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四处错误,两处都是搭配不当。
(1)搭配不当,“寄寓”的主语应是“国人”,此处的主语是“高考状元身上”,应将“寄寓”改为“附着”,排除D。
(2)搭配不当,“作为”应改为“在”,从而与后面的“身上”合理搭配。
(3)语序不当,应将“千百年来国人集体意识中的”改为“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
(4)成分残缺,“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前面缺少介词“从”。
C项“从……身上看到……”缺主语,B项“在……身上……充满……”搭配不当,只有A项修改最正确。
故选A。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从机器制翻译到智能教有,从刷脸支付到无人驾驶……①________________,并不断刷新人们的想象力。人工智能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领域,②________________。未来,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如在线客服、速记翻译、驾驶员等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不过,人们不必对此过于担心,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类职业的同时,③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自动集装箱出现以后,搬运工人担心会失业,在港口却出现了很多吊桥工人。
【答案】 ①. ①人工智能已全面走入人类生活/人工智能已渗透人类生活各领域 ②. ②还将影响到人类的职业领域/还将替代人类的某些工作 ③. ③也会催生一些新职业/并不会让人都失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先找是否有标志,如关联词、修辞等;如果没有,就看其意思。本题第一处,是前文“从机器制翻译到智能教有,从刷脸支付到无人驾驶……”进行总结,再结合后文“不断刷新人们的想象力。人工智能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领域”,可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人工智能已全面走入人类生活”意思的句子。第二处,根据前文“不仅”,可知填写句子要有关联词“还”与之搭配。在根据后文“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如在线客服、速记翻译、驾驶员等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可知此处填写表示“还将影响到人类的职业领域”意思的句子。第三处,根据前文“人们不必对此过于担心,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类职业的同时”,以及后文“自动集装箱出现以后,搬运工人担心会失业,在港口却出现了很多吊桥工人”,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也会催生一些新职业”意思的句子。
四.写作
2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这句话的意思是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小,行路也会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背负大木头的人用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继续前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
读了上面两段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根据材料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负重前行,方得始终
人一出生,身上便有了无形的“大木头”,人们背着大木头前行却各有各的选择:有人选择抛弃;有人为轻松些选择将大木头越削越短;有人则默默无闻,始终负重前行。然而生活告诉我们,只有负重者才可以凭自身力量跨越沟壑。
其实这所谓的“大木头”,就是我们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啊!一个人始终将责任放在心上,不断砥砺行进,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遇到困难时,便会用自己超出旁人的能力化解。其他人嫌弃这责任太沉重,便不断地降低对自己的要求,遇到问题时自然只能低头叹息。
曾参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肩负这“任重”方能达到先贤指明的“道远”,压在身上的大木头就仿佛是无形的生活压力,不断地压迫自己,有的人不堪重负,倒下,却没能再站起来;有的人选择忽视逃避,做了一个只会放弃自己的人;能承受住压力并勇敢前行的人是胜者,是令人敬佩的。虽然负重和减重前行的人在前期并没有差别,但到最后,胜利的人是负重者。
日本颓废派作家太宰治在其作品《人间失落》中写道:“生而为人,我很遗憾。”为什么要遗憾?太宰治的遗憾,是在认清了人之本性和社会现实中的虚假、黑暗与冷淡之后的遗憾,他多次自杀未遂,最终还是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也许就是不堪重负倒下的例子吧。可认识到现实残酷的人不止他一个,为什么他不堪重负而死了呢?
勾践遭受亡国之痛,却能卧薪尝胆;司马迁遭受宫刑,却忍辱负重完成《史记》;古代女将花木兰,迫于家庭“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承担起替父从军的责任,以区区女儿身竟混迹军队中12年,还成为了将军;宋濂担起求学的责任,手冻僵也要继续,一日三餐,只吃两餐,且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无慕艳意;司马光家穷,点不起油灯,便凿壁偷光;马丁·路德·金多次受到死亡威胁,几乎在监狱度过半生,却仍然初心不改;海伦·凯勒盲聋哑,却以自己坚强的意志书写了自己的人生华章。这些人中,哪一个不是忍辱负重,哪一个不是负重前行,这些人有谁是一帆风顺的度过人生呢?
负重前行是给自己施加一种无形的压力,是激励自己继续努力,是一种期望,也是一种信仰。
不忘初心,负重前行,方得始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两则材料一则直接说理,出自传统儒家经典《论语》;一则借助寓言形象说理。第一则材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联系现实思考,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青年学子应牢记自己的使命,勇于担当,勇于奋斗。第二则材料中的“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紧承第一则材料,告诉我们:奋斗的过程是艰难的,负重前行,步履维艰。因而有人不断将背负的大木头“削减至更短更小”,以获得暂时的轻松,可一旦遇到凭借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便被拦下,不能再继续前行。背负的“大木头”只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带有象征的意味,象征着前进路上的种种磨难,也象征着自身的种种责任和使命,而这些正是前行路上必须肩负的重量,对其不放弃、不拋弃,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们有可能成为我们前进路上重要的助力。综合两则材料可知,二者都强调了“担当”和“奋斗”,这就是立意的方向。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意味着审题时必须综合考虑两则材料,不可只择其一。行文时可从材料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过程中注意结合古今的典型事例及思想理论。当然文体可以选自己最擅长的。
立意:
1.没有负重就没有跨越。
2.负重前行,方跃鸿沟。
3.负重前行,向阳而生。
4.少年轻松,人生平庸。
5.用你的负重给未来搭桥。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 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BDE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宝鸡金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宝鸡金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