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模拟】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杜集中学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化学模拟】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杜集中学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九年级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2分)1. 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给世界带来冰天雪地里的视角盛宴。下列与北京冬奥会有关的四副图片,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 硅胶加工冰墩墩 B. 点燃奥运圣火C. 人工降雪 D. 运动员空中技巧【答案】B【解析】【详解】A、硅胶加工玩偶,只改变物质形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点燃奥运圣火过程中,涉及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人工降雪过程涉及物质的三态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D、运动员在空中的动作变化,只涉及形态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B。2. 化学在保障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蔬菜中只含维生素和水分B. 霉变大米淘洗干净不影响食用C. 动物肝脏可人体补充铁、锌等常量元素D. 新装修的房间内有甲醛,应先通风再入住【答案】D【解析】【详解】A、蔬菜中除了富含维生素和水分,也含有油脂等其它物质,错误;B、霉变大米含有有毒的黄曲霉毒素,绝对不可以食用,错误;C、铁、锌属于微量元素,不是常量元素,错误;D、甲醛有毒,能使蛋白质变性,新装修的房间内有甲醛,应先通风再入住,正确;故选D。3. 浓浓端午情,悠悠粽叶香,再过几天又到端午,端午节的传统项目有包粽子、做吞囊等。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香飘满堂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 粽子馅料可用多种食材,包括糯米、瘦肉、蛋黄等,其中富含糖类的是糯米C. 以上粽子的馅料中,缺乏的营养素之一是维生素D. 粽子馅料需要用盐腌制一段时间,以提供更多的能量【答案】D【解析】【详解】A、香飘满堂说明香味成分的微粒在不断运动,故A 不符合题意;B、糯米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B不符合题意;C、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粽子馅料包括糯米、瘦肉、蛋黄,所以粽子馅料中缺乏维生素,故C不符合题意;D、粽子馅料需要用盐腌制一段时间,只能使馅料更入味,不能提供更多的能量,故D符合题意。故选D。4. 2020年4月3日,我国试采可燃冰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可燃冰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如图是甲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图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反应后生成3种新物质 B. 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个数没有改变C. 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2种 D. 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反应为甲烷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详解】A、由分析可知,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2种新物质,错误;B、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反应后生成了新的分子,错误;C、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甲烷和水两种,正确;D、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该反应中,反应前氧元素存在于氧气单质中,化合价为0价,反应后存在于化合物中,化合价为-2价;反应前碳元素存在于甲烷中,反应后存在于二氧化碳中,甲烷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设甲烷、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得+1×4=0,+(-2)×2=0,解得=-4,=+4,故碳元素化合价从-4价变为+4价,反应前后,碳、氧元素化合价变化,错误。故选C。5. 如图是某元素X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A. 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g B. X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C. X属于非金属元素 D. X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的离子是X3+【答案】D【解析】【详解】A、由元素的信息示意图可知,X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相对原子质量为一个比值,单位为单位“1”,通常省略,故A错误;B、有示意图可知,该元素为第13号元素,其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故该元素为第三周期元素,故B错误;C、该元素质子数为13,可知该元素为铝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C错误;D、X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3,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三个电子,形成带三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符号为,故D正确;故选D。6.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测定溶液pH B. 移走蒸发皿C. 配制盐水 D. 称取氯化钠【答案】D【解析】【详解】A、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试剂,故图示操作不正确;B、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故图示操作不正确;C、不能在量筒中溶解固体,应在烧杯中配制溶液,故图示操作不正确;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故图示操作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7. 请结合图示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可以发生;“→”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A. 转化可利用铜置换出铁B. 转化可以通过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现C. 转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 反应中能观察到溶液变为浅绿色【答案】B【解析】【详解】A、活动性强的金属可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铜的活动性弱于铁,不能置换出铁,错误;B、铁与硫酸铜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正确;C、转化是氧化铁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剂得到其中的氧发生氧化反应,故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错误;D、反应是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溶液,溶液为黄色,错误;故选B。8. 由于明胶(C102H151O39N31)外观酷似某些食材的原料,其价格又比较低,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制作人造鱼翅,这种人造鱼翅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下列关于明胶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 B. 一个分子中含323个原子C. 完全燃烧后的产物可能是CO2、H2O和NO2 D. 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答案】D【解析】【详解】A、明胶是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的,故A选项正确;B、一个明胶分子中含有原子个数:102+151+39+31=323,故B选项正确;C、明胶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完全燃烧后产物是可能是碳、氢、氮的氧化物,故C选项正确;元素的质量分数:,明胶中C:H:O:N=(12×102):(1×151):(16×39):(14×31),氢元素原子个数最大,但相对原子质量最小,因此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D选项错误。故选D。9. 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电导率曲线如图所示,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 电导率减小可能是由于溶液中离子数量逐渐减小B. M点时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C. N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数大于P点D. 该实验证明溶液中始终含有带电的粒子【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电导率减小,是由于溶液中离子浓度逐渐减小,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溶液体积在变化,所以离子数量不一定在减小,符合题意;B、NaOH溶液与稀盐酸生成氯化钠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离子浓度最小,M点时电导率最低,不符合题意;C、N点和P电的电导率相同,但N点的溶液体积比P点大,故溶液中的离子数大于P点,不符合题意;D、该实验中电导率始终大于0,证明溶液中始终含有带电的粒子,不符合题意。故选A。10. 控制变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铁、镁金属活动性强弱B.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C.探究不同溶剂中物质溶解性大小D.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A. A B. B C. C D. D【答案】A【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要求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详解】A、由图可知,探究铁、镁金属活动性强弱时,不仅改变了金属的种类,还改变了酸的种类,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时,只改变了蓝色石蕊试纸的潮湿状态(干燥和湿润),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能达到实验目的,故不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探究不同溶剂中物质溶解性大小时,只改变了溶剂的种类(水和酒精),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能达到实验目的,故不符合题意;D、由图可知,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时,只改变了水的温度(冷水和热水),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能达到实验目的,故不符合题意11. 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t2℃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B. t3℃时,乙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1C. 将t3℃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固体甲的质量不一定大于乙D. 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物质是甲【答案】BD【解析】【详解】A、由图可知t2℃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说法正确。B、t3℃时,乙溶解度110g,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10:100=11:10,说法错误。C、将t3℃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因为饱和溶液质量不确定,析出固体质量无法比较,说法正确。D、t1℃时溶解度乙>甲=丙,故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甲乙溶解度变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丙溶解度减小,溶质结晶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溶质质量分数变为乙>甲>丙,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物质是乙,说法错误。故选:BD。12. 依据下列事实,得出的观点不可靠的是选项事实观点A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守恒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氧气的浓度不同,物质燃烧的现象不同C日常生活中铁制品易生锈,铝制品耐腐蚀铁的活动性比铝的活动性强D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A. A B. B C. C D. D【答案】C【解析】【详解】A.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由此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守恒,故A选项正确;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由此可知,氧气的浓度不同,物质燃烧的现象不同,故B选项正确;C. 日常生活中铁制品易生锈,铝制品耐腐蚀,是因为铝制品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Al2O3能阻碍铝制品的腐蚀,按照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铝的活动性比铁的活动性强,故C选项错误;D. 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解在汽油中,由此可知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故D选项正确。故选C。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8分)13.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问题。冬奥会火炬中的奥秘冬奥火炬“飞扬”一经亮相就吸睛无数,可以说“外有颜值,内有科技”。火炬外衣是用碳纤维与高性能树脂结合在一起做成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质量只有钢的四分之一左右,但强度是钢的7至9倍。火炬上半段燃烧端在1000℃以上高温中进行陶瓷化,达到了既能够耐温又能够耐火的要求。秉承着“绿色办奥、零碳排放”的理念,火炬“飞扬”的燃料不是传统的丙烷,而是氢能燃料。科技人员采用高压储氢的工艺,将极易飘逸、极易扩散、极易泄露的氢燃料“驯服”在储气瓶内,实现了氢燃料在燃烧过程中的安全释放,最终保证氢燃料在低温环境下稳定燃烧。火焰安全、可靠性高,可抗风10级,可在极寒天气中使用。(1)请写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优点_______。(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A. 碳纤维复合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B. 高温下碳纤维会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C. 液氢与氢气具有相同的性质D. 高压储氢利用增大压强使氢分子变小以达到多储氢的目的(3)火炬“飞扬”采用液氢作为燃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使用氢能燃料代替丙烷的原因是_______。(4)关闭火炬“飞扬”的燃气开关,火炬熄灭,采用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答案】(1)密度小 强度高 (2)B (3) ①. ②. 氢气和氧气燃烧产物只有水,可实现零碳排放 (4)隔离可燃物【解析】【分析】本题涉及复合材料、碳的化学性质氢气燃烧及氢能、灭火原理等。【小问1详解】根据碳维复合材料质量只有钢的四分之一左右,但强度是钢的7至9倍,可知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优点是密度小,强度高,故填:密度小,强度高;【小问2详解】A、碳纤维复合材料属于复合材料,说法错误;B、碳具有可燃性,高温下碳纤维会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说法正确;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同种分子,性质相同,所以液氢与氢气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不是性质),说法错误;D、高压储氢利用增大压强使氢分子间隔变小以达到多储氢的目的,氢分子大小不变,说法错误。故选B;【小问3详解】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使用氢能燃料代替丙烷的原因是氢气和氧气燃烧产物只有水,可实现零碳排放,故填:;氢气和氧气燃烧产物只有水,可实现零碳排放;【小问4详解】关闭火炬“飞扬”的燃气开关,火炬熄灭,采用的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故填:隔离可燃物。【点睛】复合材料:玻璃钢、碳纤维复合材料、钢筋混凝土等。14. 某工厂从含铜废料(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中回收铜的部分流程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灼烧”的主要目的是______。(2)“酸溶”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3)“还原”过程发生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4)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滤液X的溶质是______(写化学式)。【答案】(1)将Cu转变为CuO (2) (3)置换反应 (4) ①. 引流 ②. FeSO4【解析】【小问1详解】由于铜与酸不反应,所以将Cu转变为CuO就是“灼烧”的主要目的。【小问2详解】“酸溶”过程是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化学方程式【小问3详解】据流程图可知,“还原”过程是稍过量的铁屑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溶液,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小问4详解】引流是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据流程图可知,铁屑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溶液,所以滤液X的溶质是硫酸亚铁,化学式。15. 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1)装置A中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装置______: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3)若用装置A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2,仪器②中应加入的试剂是______;请将仪器③中的导管补充完整______。【答案】(1)长颈漏斗 (2) ①. B ②. (3) ①. 浓硫酸 ②.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和多功能瓶的使用分析。【小问1详解】根据图示可知:A中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小问2详解】实验室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用到固体加热型的发生装置,故选装置B;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会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小问3详解】收集干燥的CO2,可以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浓硫酸溶液;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因此收集气体方法为向上排空气法,故③中的导管应为左长右短,装置补充如图。16.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对铝片与氯化铜溶液的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探究一】把铝片放入浓度为5%的氯化铜溶液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①铝片表面附着一层红色蓬松海绵状的物质。②铝片表面逸出大量无色气体,放出大量的热。(1)请根据现象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2)经检验现象②中无色气体为氢气,可推测氯化铜溶液pH_______7(填>、=或<)。【实验探究二】把铝片放入浓度为15%的氯化铜溶液中,观察发现烧杯底部还有白色沉淀生成。查阅资料:该沉淀为氯化亚铜(CuCl),它是一种微溶于水的白色固体。(提出问题)该反应中氯化亚铜的生成机理?(作出猜想)猜想I:铜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的( ):猜想Ⅱ: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的( )。(验证猜想)请完成下列表格中的设计。实验设计_______取20ml15%的氯化铜溶液,加入质量为mg的铝片实验现象几乎不产生白色沉淀大量白色沉淀实验结论猜想I不成立_______【实验探究三】取上述少量白色浑浊液,加铝片,充分反应后,白色固体转变为红色固体。(3)请写出上述实验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4)通过对Al和CuCl2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谈一谈你对该反应的进一步的认识_______。【答案】 ①. ②. < ③. 取20ml15%的氯化铜溶液,加入质量为mg的铜片 ④. 猜想II成立 ⑤. ⑥. 通过对Al和CuCl2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使我们认识到,有些化学反应看似一步完成,实际上是分步进行的【解析】【详解】实验探究一:(1)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把铝片放入浓度为5%的氯化铜溶液中,铝和氯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氯化铝,故观察到铝片表面附着一层红色蓬松海绵状的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CuCl2=2AlCl3+3Cu;(2)根据实验现象②现象②中无色气体为氢气,金属铝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故可推测氯化铜溶液显酸性,即氯化铜溶液的pH<7;实验探究二:根据题意,氯化亚铜是一种微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由实验结论猜想I不成立可知,需验证铜与氯化铜是否反应生成氯化亚铜,故实验设计为:取20mL15%的氯化铜溶液,加入质量为mg的铜片,若几乎不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实验结论猜想I不成立;由实验设计取20mL15%的氯化铜溶液,加入质量为mg的铝片,产生实验现象有大量白色沉淀出现,则说明金属铝和氯化铜反应生成了氯化亚铜,则猜想II成立;实验探究三:(3)铝和氯化亚铜反应生成铜和氯化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通过对Al和CuCl2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使我们认识到,有些化学反应看似一步完成,实际上是分步进行的。17. 在烧杯中加入1.1g久置的铝箔,再滴加稀H2SO4,放出气体的质量与所加稀H2SO4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刚开始滴加稀硫酸没有H2放出的原因是______。(2)计算铝箔中A1的质量。【答案】(1)久置的铝箔表面生成氧化铝,氧化铝与硫酸反应,不产生氢气; (2)解:设铝箔中Al质量为。 答:铝箔中Al的质量0.9g。【解析】【小问1详解】铝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硫酸开始与氧化铝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不生成氢气。【小问2详解】见答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代集中学中考第一次模拟化学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庆平希望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4(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流程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科普阅读题,实验题,填空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