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选择性必修 下册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教课内容课件ppt
展开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下册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教课内容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爱国情怀,钗头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南宋是一个盛产爱国文人的时代。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出生于1125年。靖康之难前一年。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陆游(1125—1210) 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 作品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生命的最后20年,陆游隐居故乡,过着简朴、宁静的农村生活。 但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壮志从未真正消失,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临终之际,陆游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金兵烧杀抢掠,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了汉人的内心。
高宗时陆游应礼部试,初试为第一,因秦桧之孙秦埙居陆游名下,次年复试,秦桧指示主考官将其除名。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金兵进犯,中原沦陷在即,而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霁”者,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1185年春天,62岁的陆游重新起用为知府,赴任之前,到临安(杭州)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此诗。(与《书愤》同一年春写就)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你心中陆游是怎样的形象?结合学过诗词谈谈。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 表现出了陆游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空怀壮志,不得国家所用时,梦中依旧是冲锋陷阵、为国杀敌的场景。
2、本诗的陆游是你认识的陆游吗? 好像不是 这首诗一改了 “铁马冰河”、“中原干戈”的恢宏壮阔气势,而像田园诗词一般悠闲无事,给人感觉不像出自陆游之笔。
1、首联开口就言“世味”之“薄”,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是否合乎情理? 显得不合乎情理,对一生奋斗不息、始终矢志不渝地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的陆游来说,授之以权,使之报国有门,竟会引起他“谁”的疑问。 联系背景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不仅长期宦海沉浮,而且壮志未酬,又兼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发出悲叹,说出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淡雅的春意油然而生,令人想起江南湿漉漉、明艳的春色,浓而淡,淡而又深,深而且远,清新隽永。
3、颔联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①抒发了自己的郁闷与惆怅。“一夜”意为“整夜”。 诗人在“小楼” 整夜“听春雨”,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心头。含蓄深蕴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②表达报国无门、壮怀难酬的落寞情怀。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骀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含蓄而又深蕴。
4、颈联主要运用哪种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①用典 ②“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暗用了张芝的典故。张芝擅长草书,但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很少写。借以表明自己客居京华,闲极无聊,以草书消遣。 ③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茶,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却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表达诗人报国无门、蹉跎岁月愤懑之情。
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
5、“素衣莫起风尘叹”运用什么手法? 借用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 陆游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
6、“犹及清明可到家”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表明他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主题归纳 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后面三联逐渐回落。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整首诗在情思的气势上由高到低,而又浑然一体。
书 愤 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比较《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的异同?
①主旨相近。皆抒发了抗金大业难酬的悲愤之情。②手法相同。皆虚实结合,尾联皆用典明志。
①风格不同。《书》大气磅礴,慷慨悲壮; 《临》恬淡静雅,惆怅深沉;②情感不同。《书》还兼有追怀往事,希冀报国的多重情感; 《临》表达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无奈;③意境不同。《书》的意象选取呈现出沉郁雄浑顿挫的意境; 《临》的意象选取呈现出明艳恬静闲适的意境;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相关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临安春雨初霁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临安春雨初霁课文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回顾,人生经历,写作背景,题目解读,临安春雨初霁,点明时节和天气,雨雪停止天气放晴,初读明意,诗句赏析,结构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临安春雨初霁课前预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临安春雨初霁课前预习课件ppt,共1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临安春雨初霁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临安春雨初霁图文课件ppt,共1页。